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十大关系(2)

四、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立足农业抓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城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强劲的拉动力和联结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作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三篇文章”一起做。在“三篇文章”中,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农产品加工业是主导,小城镇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统盘安排,配套联动,整体推进。我们在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中,始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力量和龙头产业,摆在农村经济的突出位置抓住不放,促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对整个农村工作的拉动力。2005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龙头,更是农民尽快富裕的必由之路。建起一处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可以兴起一个优势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群众,拉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同时,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信息中心 ,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因此,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上,制订了跨世纪的规划,积极发展小城镇,出台了引导加工企业和务工经商人员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到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41,其中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45,工商企业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的20,吸纳了近百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联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农业产业化与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

建立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包含了产加销各环节,农工商各领域,龙头、基地、农户各经营主体,即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全部内容。实施农业产业化,就是以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的整体经营制取代农工商部门的分割对立制,这一新的生产经营形式,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主向立体开发、系列开发为主转变。对每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再象计划体制下农是农、工是工、商是商,相互脱节,各自为政,而是依据资源特点和产业构成,勇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构筑适应大市场的区域经济框架,培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大体形成了这样几种组织方式,即龙头带头式,市场联接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式,贸工农一体式,专业协会式,农科教结合式,各类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方式的核心是农户与经济组织的利益连接问题,连接的手段主要依靠社区性的系列服务、订立合同契约、实行股份合作等。无论那种方式,都坚持扶持生产、让利于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和依法按章办事的原则,这样就保证了产业体系持久、稳定、有序运行。 我们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农民自发合作、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等方式,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类合作组织2000多家,入会社员大11万人,遍布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机作业等产业。这些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良种物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

六、农业产业化与转变领导方式的关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关键在领导,这是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而产业化的发展,又对传统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领导方式尽快由直接管理转到间接指导上来。工作中,我们把党的优良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融入推行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努力使工作方式适应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领导分工。根据全市确定的16个主导产业,市里成立了16个领导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五大班子的领导牵头,吸收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一级打破原有站所界限,搞好分工组合。这样,从市到乡镇,在组织上一体化管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实行科、物、政结合,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其次,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抓点带面,搞好典型示范。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摆脱一切事务的纠缠,全力靠到产业化中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的工作方法,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抓典型、抓示范。每个领导者都铺下身子,选择一两个主导产业作为试验示范的典型,特别注意在推广科技这个环节上抓出样板,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象安丘市黄旗堡镇在推广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中,突出抓好样板示范园的建设,用明显增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和调动群众争学新技术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已发展无公害蔬菜2万多亩,其中1500多亩直接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在领导内容上把着力点放在规划、政策、服务等方面。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使各主导产业实现持续、健康、迅速发展;通过出台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工作中我们还注意继承和发扬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科学运作,使产业化工作承前启后,不断发展、提高、完善。

七、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等诸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效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突出原料基地建设,围绕原料基地调结构,打牢产业链的基础;要突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的活力;要突出构建双赢的利益机制,保障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产品价值。从潍坊的实践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推进促进工业化的大发展。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不断膨胀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2005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14家,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利税33.2亿元,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偏低,根本在于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多以出售原料为主,没有形成多环节增值的良性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潍坊市围绕蔬菜、花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等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17元,增长幅度达到13.1%。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流通、中介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实现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潍坊市近三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85元。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和对策分析
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九成农产品实现产业化 潜江以加工业引领农村三产融合
到2020年,山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将初步形成
宗锦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