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现代人严重误解的俗语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实含义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

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

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的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

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实含义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的非常多呢?

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地,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份,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的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看,谈教育谈的多深刻啊。解释如此通顺,而且更加贴近“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

怎么下面劈头盖脸就来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向帝王们教诲愚民政策的训诫了呢?

千百年来研究《论语》的大儒们之中,难道就没人发现这一点吗?

为什么要让孔老夫子背两千多年的黑锅呢?

3、“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真实含义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礼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

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

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

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

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

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

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

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

现代公司不也讲要人性化管理,老板对经理层要客气吗?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讲特殊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

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斑。

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

就算是后人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话,割裂了《礼记》中具体乘车礼仪的语境。

古人也没有认为“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对百姓无礼,“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贵族可以无法无天。

被现代人严重误解的俗语名言

4、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5、“天塌下来大家死”是真的吗?

面对可能到来的灾难,有些人说出一句相同的口头禅:天塌下来大家死!

其意思是:天那么容易就塌下来?不在乎;天要真的塌下来,反正大家都得死,也无所谓!表面上看是从众心理、不害怕。

其实,一般人都是非常惜命的、怕死的。

这里的天塌下来,倒不是说真的天塌下来,而是在各种灾难面前,人们受伤害的概率是不是一样的。

人们总认为自然是随机的、无序的,换句话说“老天是不可能长眼”的。

其实,天塌下来不是大家都死。

您看那层出不穷的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但每一次灾难中都有所谓的“奇迹”,绝不会有“天塌下来大家死”的现象存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积德守德、乐施好善、敬奉神佛的人,绝不会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人享受同等待遇。

从历史与传说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人类道德败坏了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二、在大灾难发生前上天会以不同的方式救人,

三、能否得救取决于人的一念。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真实含义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常被挂在图书馆里,当作学习励志类的明言警句。

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个意思: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见这句话并不是催促大家拼命读书,而是劝大家不要盲目读书,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处理无限的知识。

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被现代人严重误解的俗语名言

7、“相濡以沫”的真实含义

原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相濡以沫,或许是一句对患难夫妻的赞语。

但庄子的原义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

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的好。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

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

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8、“君子不器”的真实含义

原句: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笔者认为,完整的描述何为君子的,就是这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无论什么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

很久以来,此句多被解释为,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多才多艺,这种解释与现代人类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实情是特别符合。

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无论如何多才多艺,都是有限度的,都还处于“器”的层次,无非是大小、多少而已。

那么何谓“不器”呢?

说到这里想起夫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贡问: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

看样子当时的子贡在孔子眼中虽然有才能但是还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啊!

说“不器”,必须说“道”。

《论语》中虽然没有记录孔子说“道”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证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又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应该如何求“道”呢?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可见孔子认为君子为事的目地不在于事,而在乎道!

孔子的门生,子夏则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中说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君子为事是为了求道,工匠只是为了完成其事。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应该成为什么的人,而且也同时在提醒那些想成为君子的人行事时不能忘记真正目地。

孔子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笔者认为,科举兴而儒教废,当“读书”失去其求道修养的意义而成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时候,不但是儒学的没落也是人心的败坏使然。

现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谓“人才”,也就是说“汝器也”。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

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

这里的“刍狗”,本意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

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

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

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它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

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

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历史追随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贬义词。

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

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

另外,“刍狗”指草扎的狗,非“猪狗”。

10、“人定胜天”

原句:……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令行禁止,王始也。——《逸周书 卷三 文传解》

《逸周书》原名《周书》,或称《汲冢周书》,由战国时人编集古代文献而成,记载上古至周的一些传说事迹。

《文传解》记载周文王即位第九年春天在都城鄗,对后来的周武王姬发所说的一段话,内容期勉姬发成为一个仁德愛民的国君,并且指出治理国政时应该顺应四时。

在合宜的季节耕种、打猎、砍伐草木,不猎杀有孕和幼小的动物,让土地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是保持国力强盛不衰的方法。

其中提到:“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说明强大的兵力可以胜过人力,而人力可以战胜天命、克服自然阻碍。

后来“人定胜天”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造福于民。

可见,这个词只是一个关于君王如何治理好国家从而保持国力强盛造福于民的普通词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断章取义的千古名句,古人已经哭晕在厕所
那些被古人误读又讹传至今的经典名言
被中国人曲解的圣人名言
古籍《白虎通义》(卷九、十 )
被误读的孔子名言
物是词非:古今词义大'挪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