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茅舍顿开!马勒《第六交响曲》赏析
userphoto

2016.10.12

关注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不过当我面对马勒第六交响曲这样的音乐时,我还是忍不住听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版本。


伯恩斯坦在他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马勒音乐中令人吃惊的多样性与矛盾性,这种多样性之丰富、矛盾性之复杂,几乎不可能在一两次演绎中就能实现充分的展现。


我所听到各版本的演绎虽然各有侧重——从伯恩斯坦表现整个世界的处在崩溃边缘的摇摇欲坠到阿巴多大彻大悟般的翩然吟咏——但一旦我们让自己的种种感受沉淀下来之后,我们只能叹服马勒堪为奇观的创造力,并惊叹于这部交响曲瑰丽多姿的壮美形象。


“主导动机”赏析

马勒第六一般被认为是其作品中最具古典主义特征的,但惊人的长度与复杂新奇的语汇还是让人望而生畏,对我来说,马勒第六的结构因素中,经常反复出现一些“主导动机”,这是需要紧紧抓住的。


这种做法显然借鉴自瓦格纳,但在具体操作时马勒还是有其独特的手法。这些动机有时不在于音调上的前后统一,而在于意境上的情绪连贯。


比如第一乐章发展部那段具有田园风格、配置了牛铃的乐思(姑且称之为“牛铃乐段”吧),在第三、第四乐章类似的意境将反复出现。当然,也有节奏音型不变,语气却有变化的动机,如第一乐章定音鼓上的命运咆哮般的“六音动机”,在第四乐章中暴烈得可怕,但到了全曲的尾声又由暴烈渐弱转为黯淡与消遁。


第四乐章的三下重槌槌击也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马勒在总谱上指示三下槌击的力度要有微妙的变化(变得更轻和变得更无法忍受。尽管没有任何音高曲调可言,但它自身鲜明的音响形象还是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主导动机的特性)。


这部交响曲中最美的旋律在我看来莫过于行板乐章中的一个主题,它的胚芽便是“do(高音) mi do la so—”,但马勒一开始只是让这个美妙的胚芽在低吟浅唱中淡淡沉浮,酝酿着一种期待,直到这个乐章的高潮处才将它充分展开,怦然怒放般的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这部交响曲中我以为还潜伏着“阿尔卑斯山”的意象,如果说“牛铃乐段”是一种山的沉思,那么,第四乐章最后一下槌击前,在渐强中热烈升腾起来那段音乐就仿佛是献给“阿尔卑斯山”最后的赞美诗,并在顶点处被可怕的重槌无情地打断。

  

四个乐章,两种次序

这部交响曲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谐谑曲乐章和行板乐章的位置问题。据说最初总谱完成时马勒以谐谑曲为第二乐章,行板为第三乐章,后来经过实际排练后,马勒自己觉得有必要将这两个乐章的位置进行调换。然而似乎并没有更明确的证据表明马勒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自己的改动,因为他生前指挥时两种次序都尝试过。


拉特尔是坚持认为改动后的次序是正确的,他认为整部交响曲就好像是“一颗灵魂精神之旅”。他说:“……第一乐章结尾时,那个‘自我’在经过乖骞坎坷后,终于直上九重霄。第二乐章的行板——“中庸的行板”是沐浴在幽悠仙境中的超脱感。第三乐章《诙谐曲》急转直下,坠落到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中,灵魂受尽炼狱熊熊烈焰的吞噬煎熬。我不懂人们为什么硬要强词夺理违背作曲家的创作思路?”


有人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这部名为“悲剧”交响曲的内涵是命运向人类发起阵阵猖狂进攻。第二种次序里,在第一次没有成功的进攻与第二次再度猛攻最后终于得逞而造成“悲剧”的中间有一个平稳过渡时期的行板乐章;而在第一种次序里的谐谑曲紧接第一乐章,听后会使人感觉这两个乐章一开始时那个凶猛的步伐节奏的旋律和它所生成的气氛是雷同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第一种次序使得行板乐章紧挨着残酷的第四乐章,由此产生巨大的转折能造成更佳的戏剧性效果。


我认为这两种次序各有特点,至于如何选择,则应该依据实际的演奏效果而定。


马勒创作的一个特色之一,就是为了实现音乐的核心,他经常根据不同音乐厅的混响效果、不同乐队的演奏现状改动乐谱,具体调整作品的音响构造(配器上的临场改动更是常见,以致于有人把马勒这些不胜枚举的小改动称为对欧洲各大音乐厅与管弦乐队音响特点的忠实记录)。这无疑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圆滑妥协,但马勒这么做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他心中所要真正捍卫的东西。


马勒产生第二种次序的想法恰好是在首演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而非独立地构思于自己的创作室里。这就提醒我们,当天演奏的实际效果显然让作曲家感到了某种缺憾。于是根据首演地点的音效与乐队演奏的实际,作曲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改动——两个内乐章调换位置——正如他先前为自己的其他作品所做的不记其数的改动那样。


然而,遗憾的是,马勒首演的演奏效果我们无法听到,承担首演任务的乐团当时的演奏风貌我们如今也只能是捕风捉影而已。因此,我的上述推论缺少“演奏效果”这个最关紧的证据。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现有的一些演出中感受到这个改动的初衷。


如塞尔、卡拉扬的版本那样严厉厚重的风格,一旦采用第二种次序就会是一场灾难,谐谑曲与终乐章的紧密相邻会使整部交响曲显得头轻脚重。而如阿巴多轻盈的新版马六,或者是巴比罗利在前三乐章中顾盼生姿(第一乐章省略呈示部的反复)的演绎来说,第二种次序的调换就相当合适不过——那情景就像是潺潺细流一步步地汇成江河,直至在第四乐章的辉煌与壮丽水到渠成地喷薄而出。


指挥家们这么做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从现有的实际因素出发,以鲜活的生命展现马勒这部交响曲的伟大之处。

 

阿巴多《马勒第六交响曲》欣赏


友情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欣赏


阿巴多的演绎也是受到了广泛关注的版本之一,行板很特别地处在了第二乐章的位置。著名乐评家刘雪枫由这个版本而联系到《帕西法尔》中的“神圣星期五音乐”,堪称点眼之笔。这的确是一个最终归于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马勒第六,与《帕西法尔》的救赎主旨可说是殊途同归。


柏林爱乐经过阿巴多多年的调教,已经有了不少变化,音响清透温暖,织体条分缕析。卸任柏林爱乐音乐总监之后,自感生命日渐油尽灯枯的阿巴多,此次再度站到曾经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乐团面前,指挥家与乐团双方都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阿巴多在克制与内敛中开始。他的音响很温和,绝不压迫你的听觉。这种内敛最终缓缓汇成一派海雨天风。但第一、第三乐章我还是少有什么领会可言。演奏很精妙,真挚诚恳,但既没有布莱兹那种奇妙的律动,又少有托马斯·桑德林那样丰富的色彩感。


第二乐章行板的确美得不同凡响,令人联想到春光中的阿尔卑斯山所透射出来的那种温情与神性,旋律翩然轻扬,纵一苇之所如,神游于天高云淡之际。


第四乐章的演绎是一次神奇的解读,对我来说几乎像是佛陀的悟道历程。那些战斗场面都被减弱而沉浸在对众生的悲悯之中。一次次的内心挣扎最终指向心灵的释然与神性的归皈。


三下槌击,前所未有地清楚嘹亮,掷地有声,与其说是重重的打击,倒毋宁说是禅宗悟道时的当头棒喝。大槌落地,刹那间得到顿悟,眼中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所喷涌而出的音乐是如此流光溢彩而满怀喜悦,就像于菩提树下悟道后内心无与伦比的喜悦,充满了感恩与生命圆融的大自在。


前两次槌击之间的进行曲乐段仿佛在世界奥义的深处步步深入,但众生的苦恼依旧在思想中搅动。“阿尔卑斯山最后的赞美诗”在期待中翩然而至,像一道温暖的光,照得心灵通敞而祥和。


但一击之后,音乐又再度转入了悲悯之中。这这最后的篇章里,我们的英雄已有别于第二乐章中的那种仅仅是自我的解脱了。这段悲悯是全新的,完全没有了矛盾的挣扎,只有对世界落霞般的从容咏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第一乐章》阿巴多指挥
聊聊马勒的悲剧!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全解析(依阿巴多版)
“后阿巴多时代”,琉森的马勒仍是唯一!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漫谈并2008企鹅唱片指南马勒三星以上部
“最完美的马勒”丨聆听阿巴多与马勒不解之缘
音乐可以战胜死亡!阿巴多指挥马勒《复活交响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