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她从一位“富姐”一夜间沦为一贫如洗的股市“乞丐”,后凭着她的聪明和胆识,又从“乞丐”最终走向了成功。她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和她真诚透露的一切“内幕”,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有个成功的小女孩一一记机构操盘手刘颖的股市传奇
    姓名:刘颖,女,大学文化,北京某机构操盘手。
    入市时间:1993年。
    投资风格:长线思维,波段操作。
    喜爱的投资格言: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时要小心,而机会往往存在于大多数人害怕去的地方!——[美]奥利弗·瓦莱士
    看起来刘颖是个极普通的女孩,但她聪颖过人,是记者多年采访中极少遇到的才女之一,一个在证券市场叱咤风云十三载的成功的“小女孩”。

    20岁出头,她就执掌数亿元的资金,创造了股市的一个又一个“神话”。成功,使她享有了一切:一套豪宅,两辆高级轿车:一辆凯迪拉克.一辆尼桑,还有一名专职司机。
    但,生活,也给了她太多的磨难。一夜间,让她从一个“富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
    然而,她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顽强地站起来,并最终走向了胜利!
    她在中国股海那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给予了人们太多的思索与启迪……浪漫罗马,留不住她眷恋中国股市的那颗心
    刘颖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新华社驻意大利的首席记者。1993年在大学读文学专业的她毕业前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实习。父母在国外,她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除了每天完成编辑任务外,她还帮忙打字排版。在实习生中,她是大家最喜欢的一个小女孩。
    每天的股市行情表,是最难打和最枯燥的表格,满篇的数字,又极容易出错,实习生们谁都不愿意打,而刘颖却主动接过这项活,天天打行情表。几天过去了,她竟从这枯燥的变化无常的数字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能把握股市的波动,从股票价格的高低差价中不是能赚取很多钱吗?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那神奇的数字一直涌动在她的心头,有时连做梦都常常是闪动着那些神奇数字的红绿大盘。
    终于有一天,她怀着好奇走进了梦里萦绕着的交易大厅,壮着胆子用自己3OO0元的积蓄买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只股票——一深物业,虽然只赚了8分钱就抛了,但这一举动,令她曾激动过好一阵子。
    她渐渐开始走近股市。然而这时,一份签证寄到了她的手中,她的父母在意大利为她安排好了一切。她飞向了罗马。
    与父母团聚的日子是幸福的。爸爸妈妈带着她这个宝贝女儿游历了意大利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美丽古老的罗马和家庭的温馨,使她一直沉浸在甜蜜幸福之中。
    但是,浪漫的罗马最终没能留住她。刘颖有自己喜爱的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她身在罗马,心里天天还在跳动着那些神奇的数字。她知道自己喜爱上了中国股市,也许这辈子的命运要与她结缘了。于是,她只在罗马逗留了一个月,就离开了那个令很多人着迷的城市,飞回了她日夜眷恋、有着她理想和“心魔”的北京。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1993年秋,刘颖放弃了最初当一名作家的愿望,正式踏人中国证券市场。她先进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金融知识,参加了南开大学举办的证券投资硕士培训班,天天写投资报告,为《北京青年报》和一份杂志写股评文章。很快,她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小有名气的证券分析师。之后,她进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券商机构,从对市场的开发调研,一直做到部门经理。
    1996年9月,她担当主操盘手,开始了对大资金的运作。当时,他们与另一家机构强强联合,猎击的目标是一只流通盘当时仅1800万的吉林化纤(000420),目标位是将股价在现价上翻番。
    “那段日子,单调而刺激,股价在自己双手的敲打下天天往上蹿,”刘颖回忆如火的往事,一脸的兴奋:“我每天敲,33手、66手、88手地敲,在10元左右整整买了一个月。进入拉升期前,我变得十分谨慎,每笔买单都不能过大,一般不超过100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成交量过大,保证隐蔽建仓的顺利完成。这只股票的股价从10元多最高涨到32元多,在《报日人民》发表评论员文章股市大跌后,它又上涨了三周,最后公布了10送7,我们提前撤退,实现了股票翻番的目标,我为公司赚取了6000多万元。(但在年终我仅得到了600元的奖金,这是我以后辞职的主要原因,此是后话。)
    “在吉林化纤成功操作之后,我接着又做了一只股票燕化高新(000609),从25元一直做到35元出局,都很顺利。”
    “你在进行大资金运作中有哪些感悟呢?”
    “我深深感到炒股还是蛮爽的。同时,我体会到只要行情好,只要手里的股票质地好,有题材,就一直做多,像吉林化纤、燕化高新的运作都是正处于大牛市之中,盘子小,拉上去又有送配的题材配合,所以股价能翻番是不奇怪的。只要题材没兑现,就一直持股!”终生不忘的“海虹情结”
    2003年初,京城下了好大一场雪。
    清晨,刘颖嘎吱嘎吱地踏着齐靴深的积雪走向停车场。突然,她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再摸摸包里的钥匙,早已不翼而飞。此刻,她像是意识到了什么,立即迅速地翻看着自己的手提包,发现身份证没了,笔记本中夹着的朋友从她那借走的巨额借款借据也没了。
    她知道这个人欺骗了她,卷着她的所有钱财失踪了。
    刘颖木然地站在雪地里,雪花飘落在她的身上。半天,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像个雪人,泪水在跟里打转,心冰凉冰凉的。
    她一时陷入了生活的绝境。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半个月不出门。昔日辉煌的她,此刻身无分文,她不愿见任何人。
    生活的重负将她击倒,她发起高烧住进了医院。
    远在国外的妈妈知道她的境况后,给她寄来了4000元的生活费。
    刘颖拿着妈妈邮来的汇款单,止不住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生活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这时,电话铃响了。是广东湛江一个老客户打来的“求助”电话:他炒股损失惨重,希望刘颖像往常那样帮帮他。
    刘颖是个非常重义气的姑娘。她视客户如上帝。她忘却了自己的痛苦,当天从医院跑出来,怀揣4000元钱便飞赴湛江。
    她要给客户一个信心,她住进了五星级宾馆,照样那么光彩照人。
    谈了三天三夜,她和客户顺利地签订了操作的合作协议。临别时,客户邀她逛商店,她婉拒了。
    其实,她除了吃住,在湛江只花了10元钱,5元买了一张地图,5元给了门童小费,当她飞回时,身上只剩下300元钱。事后,许多人称赞她当时比男儿的胆量和勇气还要大。
    协议立刻执行。一切由刘颖遥控指挥。她知道此役非同寻常,生死攸关。
    她把关键的一注押在了海虹控股(000503)身上。她令客户14元全部买进该股。此时,“非典”拖累大盘暴跌,而海虹控股像是有意在帮刘颖,也像在验证刘颖超凡的选股功力,逆势走强,到5月底,股价上冲至22.87元。刘颖令客户在20元就开始派发.至22元全部派发完毕。获利的客户如约给她立即汇来了4.5万元的回报费。
    “可以说,关键时刻是海虹控股救了我一命,它是我在证券市场上最难以忘却的一只股票。”采访中,刘颖多次向记者流露对海虹独特的情愫:“我靠着这45000元又重新站立起来。2003年11月,海虹控股又给了我一个机会。当时我正在外出差,见海虹股价已调整至12元,我给全国各地的客户打电话,让他们全部吃进。仅几个月,海虹的股价就涨到30元,许多客户在这轮行情中资金都翻了一番。我第三次买海虹控股,是在2004年的8月。那时,海虹控股在除权后股价已滑落到10元以下,7元多,8元,9元,我带领众多会员逢低抢进。至你来采访,已有50%左右的收益了。有人说,海虹控股是我的情人,我一点不否认,因为我太爱它了。”(见图6—1)只要“矿脉”不断。“金矿”的开采就不中断
    刘颖炒股有一个“穷追猛打”风格。只要她瞄上了一个重点目标,就不会轻易撤出,非要轮番轰击不可。用她的话说,就是炒股犹如开采金矿,只要“矿脉”不断,“金矿”的开采就不能中断。
    她四炒方正科技的故事,便是一个范例。
    八年前的冬天,在股市处于低迷之中时,刘颖选中了一只低价名牌科技股——那就是沪深股市惟一一只全流通的科技股方正科技。她在10元左右全仓杀人。之后,起起落落,她全不在意。半年之后,这只股最高涨到34.99元,她获取了超过300%的利润。
    1999年“5.19”前夕,她再次趁大盘低迷之际,在12元左右的价位买人曾给她带来好运的方正科技。她认为,方正电脑的市场占有率那么大,若行情一旦来临,方正科技仍将具有龙头潜质。果然,随着“5.19”行情的爆发,方正科技雄风再起,股价从12元直冲26元,又一次带给她丰厚的回报。
    1999年11月底,刘颖在盘中发现方正科技已调整了50%,感到机会又再次来临。她细心地观察盘面,当她发现主力机构再次进场时,她毫不犹豫地在15元的价位跟进。2000年春节刚过,以科技股为龙头掀起了一波行情,方正科技股价从15元升至30元,又一次实现翻番。2001年春节后,刘颖见该股在24元一线盘整,她便第四次介入该股,5月底,股价创下42.98元的新高。刘颖见周成交量放出天量,随即获利出局。(见图6—2)
    “你对一只股票反复波段运作,节奏是如何把握的呢?”记者问。
    “主要是凭盘面感觉。一只股炒的时间长了,对主力运作的特点、股性等也就都熟悉了。就拿我操作方正科技这只股来说吧,我只要看到盘面中连续几天出现上百手上百手的大单往上拉,加上观察成交量的变化,就证明实力机构准备运作它,就可跟进。同样,如果该股在上涨途中创出近一年来的最大成交量,就有短期见顶的迹象,应及时出局,不可再恋战。”挖掘“不可再生性资源类”股票中的黑马
    “多年来炒股,我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炒那些带有垄断概念的股票,而稀缺类和不可再生性资源类股票则是我的首选。它们中常常会出人意料地跑出一些大黑马!”采访中,刘颖对记者说。
    “就拿中国的大山名川旅游业来说,那可是属于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类。许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睁开两眼就拿钱’的。但是,我在买旅游板块的股票时,可是挑了又挑,最后从众多的旅游类股票中只选中了两只——一只是峨眉山,另一只是丽江旅游。为什么我没选别的旅游股票呢?因为我通过分析比较,看到在峨眉山旅游业中它的门票收入和索道收人占有的比例很大,仅从2004年三季度的统计看,就分别达54.29%和24.37%,而同类旅游板块中的如桂林旅游西安旅游、张家界等,有的是没有门票收入,有的则以餐饮、客房收入为主,垄断性不强。而丽江旅游在同类中又更胜一筹。我曾多次到丽江旅游,那里光索道就有三条,一条通往玉龙雪山,一条通往云杉坪,一条通往牦牛坪。我曾目睹了几百人排在索道口等候的情景,这种独特的风光资源是带有垄断性的,它的利润增长率当然很高。从2004年中报统计的数字看,仅索道一项收入就高达95.91%。因此,它一上市就引起我的极大关注,趁它上市不久主力往下惯压的时候,我在9元左右重仓介入该股。几个月来,大盘疲弱,而我持有的丽江旅游则成了弱市中少有的黑马之一,它给我带来了40%以上的收益。
    “类似这种垄断性的资源类股票还有许多,像道博股份,它拥有的塞尔宽带网络,全国高校都使用它的网络;还有许多具有垄断性的‘路’,如沪宁高速、中原高速,地理位置重要,利润都很高,仅中原高速2004年中期公布的主营业的利润率就达78%;在消费品中还有五粮液贵州茅台等,都是资源稀缺的名牌产品,它们股价高、走势强,是情理之中的‘黑马’。”“咬住”主力机构,获取最大利润
    刘颖是个端庄文静的女孩,可炒起股来却像个“辣妹”,有股子狠劲,不获大胜,决不收兵。她说:“我长期与大机构合作过,它们的秉性和伎俩我都很熟,只要搭上它们的车,我就会‘咬住,它,绝不会被轻易甩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最大利润!”
    她记得非常清楚,1999年初市场热炒次新股。根据当时状况,她及时选择了飞彩股份,流通盘仅3600万股,每股收益O.36元。上市以来该股横盘整理,日K线几乎呈一条直线,这种走势明显是主力正在建仓,而且是在维持相对平稳的股价。小盘,良好的业绩,这些都足以吸引主力机构的视线。就是在这种平淡的成交之中,刘颖发现了主力机构的身影。没有明显放大的成交,只是格外平直的日K线就足以说明问题。果然,在公布了1998年的年报之后不久,该股开始进入拉升阶段,股价仅用八周时间就从15元迅速拉升至25元。这种快速拉升的行情最怕被主力甩出局。往往在拉升几天之后,庄家会借一些利空消息震仓清洗浮筹。飞彩股份当时就有400万职工股上市的消息。在当时小小的扩容都会对股价走势产生影响,许多投资者闻悉纷纷杀出,而刘颖却看准大的趋势,坚持做多。直到成交放出巨量,并连续收出带长上影的周线,才获大利出局。之后,她以同样的选股思路,于2001年5月初介入乌江电力(现科学城),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建仓完毕的第三个交易日,该股即向上突破整理平台,以巨大的成交量迅速向上推升,独领风骚,成为当时的最耀眼的领头羊。(见图6—3)
    刘颖打开当年该股飙升的走势图给记者介绍道:“我当时介入位在15元左右,当股价涨至20元时,盘中有较大的卖单出现,许多股友被吓了出来,而我当时判断,这种卖盘并不意味着拉升行情就此结束,而是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散户投资者的不坚定性卖盘,短线获利了结出局;其二,是主力机构借20元这一整数关口清洗浮筹。当那些不坚定分子都已清洗出局之后,股价便得以进一步拉升,最高达到27元。从实战中我深深感到,逮住一只黑马,如何咬住主力获取最大利润,关键在于分析庄家的实力及意图。当主力为短庄急拉时,多数涨幅应在70%一100%以上,这时对于盘中出现短线回调应忽略不计。而长庄多数会走出跨年度行情,如方正科技、海虹控股等,投资人应有长线思维做波段性操作来应对。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炒股票要做到稳、准、狠,要有韧劲,不获全胜,不轻易收兵,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无情的博弈中获取最大的收益!”走出主力机构运作的“迷宫”
    刘颖在证券市场度过十三个春秋。十三年,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有成功,也有惨败。当记者问她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她说:“要我说,就是‘残酷’二字。炒股,是一种残酷的搏杀!”
    她坦诚地对记者说:这个市场,虽然不见刀枪,但却是腥风血雨,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要我看,它那双方对决博弈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真刀实枪的战斗。在这场战斗的搏击中,作为引导市场潮流的主力机构,为了赢得胜利,其进攻方略,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在其操盘运作中,它们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投资大众,是其一惯的伎俩。
    多年来,她曾多次与主力机构合作过,受过它们的骗,也与它们一起使用过迷惑人的策略,如今,回首那铺满鲜花与布满陷阱的征途,至今,都还一幕幕地仿佛就在眼前.“红颜杀手”何以梦断春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她就是陷入主力布下陷阱的其中一人。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每当想起她,心里就揪得慌。
    那是2002年的春节后,我和我的这位云南的朋友接到一个大机构的“秘密约定”,要我们大量吃进深市的一只股票。我打开盘面一看,该股此时已在15元左右横盘多日。我作为与主力机构多次合作过的“老江湖”,一眼就看透主力机构的心思,它们要出货,要我们先接盘,当然,这是一种有回报的交易,而且有时还特别诱人。我记得一天我就曾进账50多万元。我按约当即接过了这个“烫山芋”,价格在15元上下。不过,没几天,我就将它抛出。我的那位朋友过去很少干过“锁仓”的事。开始,她还挺谨慎,只用了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那些天,她见该股不跌,有时还往上走,心动了:炒股,有回扣,还赚钱,多美的事啊!电话里,我多次提醒她注意风险,她竟认为没事,以致后来发生了可怕的事。
    一天,我突然发现这只股票盘中有大量买单涌入,一时感到莫名其妙,是主力机构横盘后再次拉升?不像!但没两天,我就见到这些大量的买盘渐渐少了,只要它一涌出,就会被巨量的抛单瞬间“吞噬”。
    2002年5月15日,主力机构终于凶相毕露,以连续跌停的方式疯狂出货,使股价从15元直落10元。事后,才得知,主力机构的提前出货,是被突然涌现的大量买单“逼”的。而盘中那些大买单,正是出自我那位要好朋友之手。她对主力机构的行为和这只股票的运作,看走了眼,认为它不会跌,成交量不断放大,她判断会向上突破。她不仅没听我的劝,尽快将手中筹码卖掉,反而悄悄地又融了几千万元的资金,大量吃进了这只股票。这种送上来的“便宜”正是主力机构渴求的,而我那位朋友大量接单的资金又并不在“合约”之内,没有任何回报。
    最终,她遭到了“灭顶之灾”,这只股票的几个跌停将她的梦想彻底毁灭。债主逼债,她走上了绝路
    近年来,类似这种与主力机构合作“锁仓”的事,我经历了许多次。我深知高台跳水背后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它一时是那么迷惑人,以致给许多投资者许多错觉:看到成交量放大,并猛然问向上拉一下,似有向上突破平台整理,可能会有一波行情的上涨。
    那么,究竟怎样能识破主力机构布下的这一陷阱呢?我的体会是:主要看该股前期是否已经涨过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股价大幅拉升之后,有的涨了一倍,或两倍,甚至三倍,大都经过除权,然后横向盘整。若此时放量向上拉,就很有可能是主力机构通过对倒出货。其时的成交量是“造”出来的,是专门迷惑投资者的,是绝对靠不住的。例如凤凰股份在2004年2月6日向上突破了19元的长期整理平台,股价达20元,当天成交量放大一倍,就是对倒出来的,在人们望着它向上突破架势纷纷介入时,它却于次日“变脸”,股价一路下滑,从20元一直跌到6.48元。由此看来,庄股及前期涨幅较大的股票,放量向上突破,有时往往意味着出货的开始,而它的每一次反弹,则都是一个卖点。
    低位放量并非都是“好事”:警惕主力低位放量出逃
    采访中,刘颖对记者说:“通常,投资者在买人股票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底部要放量。只要底部一放量,就是‘好事’。因为底部放量,往往意味着庄家建仓人驻。介人这样的股票,日后必有所获。.
    “然而,他们很少有人知道,主力机构还有低位放量上涨出逃的一招。
    “对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在大势惨淡的下挫行情中,对于庄家的高位放量下跌出货,一般还是容易识别的,而对于主力的低位放量上涨出逃,却往往被误认为是建仓信号。由于其手法隐蔽性极强,对投资者的杀伤力极大。
    “在盘面中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历史上深套的庄股,在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和沉寂后,逐渐形成底部形态,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量增价升,量价形成双重金叉,似乎表现为明显的建仓特征。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上涨,比如上涨20%一30%以后,升势却戛然而止,股价掉头向下,放量大幅下跌,甚至跌破历史支撑位。仔细辨别,原来庄家不是建仓,而是通过低位对敲出货。”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识别低位放量建仓与低位放量出逃呢?”记者问。
    “以我的实战经验观察,区别两者的不同,应有以下五点”,刘颖回答说:
    (1)放量的速度不同。低位建仓除非遇特大利好或者板块机遇,一般会缓慢进行。而低位放量出逃的特征是成交量在短期内急速放大,日换手率连续保持在5%以上,在相对高位,会放出10%以上的成交量,且其间没有起伏,放量过程常常是一气呵成的。若发现股价在明显的低位,如此放巨量,充分说明有资金在通过对敲出逃。
    (2)上涨时放巨量。这主要是指即时走势图,上涨时异常放量,成交量大量堆积,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日涨幅并不大,但是成交量却屡创新高。例如兰太实业于2004年5月除权之后股价在6元左右横盘整理。11月12日,该股成交量突然放出天量,盘中一度接近涨停,换手率高达36%,最大单笔成交量达百万股以上,超过了流通盘的1%。当时,很多人认为它要向上突破。然而,它从第二天即开始暴跌,仅四天时间,股价就从7元跌到了4.90元。
    (3)反复震荡。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在即时走势图上,股价都反复震荡,暴露出主力清仓的意图。
    (4)尾市拉升,连收小阳线。低位建仓的信号一般是尾市打压多,日K线经常留下上影线,小阳线与小阴线交替出现。而放量出逃的特征则是经常在尾市拉升,盘中可能是下跌的,但日K线却大多以小阳线报收。由于短期内成交量连续放大,价格K线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量价形成金叉,形态上十分看好。
    (5)能否真正突破前期阻力位为试金石。真正的低位建仓,往往会放量突破前期阻力位,向上拉升。而以放量上涨出逃为目的,则不会突破前期重要阻力位。因为突破前期重要阻力位,就意味着主力必须吃进更多的筹码,这显然与主力清仓的初衷相悖。例如我与主力机构合作过的西藏天路这只股票,我是“按约,,在2002年11月1日在13元“接的货”。该股曾在2002年10月18日开始止跌反弹,从11.30元反弹到13.60元,成交量放大。当时,它是否真正的反弹,是否有可能向上突破平台,当时只有我们这些参与“造假”的人心里最清楚:一是它已经过了一轮爆炒;二是大盘不好;三是从形态上看,该股具有典型的庄股特征:日K线实体很小,显示主力机构在维持股价,虽然从10月18日始连续4天收阳线,但股价始终未能突破前期高点,所以判定它反弹并不成立。实际上,主力机构从11月3日起以让他人协助“锁仓”的行为出了大量筹码,之后再以跌停的凶狠手法出掉了手中的剩余筹码。
    刘颖说:“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主力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出逃.成本相当高,而且出货量也不可能大,之所以如此,关键还是无可奈何,非走不可.比如说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者公司的基本面出现大的利空,否则主力机构不会在被套几年、股价远离成本区的情况下强行出货。这种形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即便是老手也有上当的可能。识别的关键还是看成交量的异常放大,尤其是在相对高位,如果连续放出10%以上的成交量,可以认为主力在出逃。不过,对于此类股票,如果看好形态,上涨初期可以适当参与,但一旦发现放量下跌,要果断出局,防止被套在高位。”擦亮眼睛,从“公告信息”里辨真伪
    公告信息是投资者平时看得最多的资料,它是许多人在选股和做出买卖决定时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刘颖却对记者说,利用公告信息骗人,也是主力机构常用的一种伎俩,只有擦亮眼睛,百倍警惕,才能辨其真伪,不至于上当。
    还是先说说我多次做过的海虹控股吧。刘颖介绍道:2004年8月19日,海虹控股出了半年报,每股收益是O.0377元。看后,我心里就一直纳闷:它的季报每股还是O.06l9元,怎么半年报突然少了呢?我怀疑报表数未必真实,其中必定有“诈”。
    在公布半年报后,海虹的股价跌到了8.33元的相对低价,我也正是在这时第三次大量吃进该股的。那段时间,为了配合该股的低位,公司出了一系列公告:充分地表示其下属公司所运营的网络游戏“A3计划”与韩国方的合作有可能破裂。这一系列的利空,使得股价一直在9元上下横盘整理。当时我在仔细阅读中报时发现,它把娱乐这一项的数字有意“造”得很小,隐瞒了真情。而重点突出了医药、电子商务、化纤等业务。我想,众所周知,主力机构运作海虹控股,看重的绝不是它的医药,也不是它的电子商务,更不是它的化纤,而是它的网络游戏。这种t,j意把与操作重点有关的项目的营利利润缩小的用心,便昭然若揭。
    其实,事情往往是主力机构刻意造的“坏”,正是日后拉升最大的利好。果不其然,在“9.14”行情中,海虹控股成了一波行情的领头羊。为配合其拉升,主力机构又发了一个公告,讲海虹控股将它所拥有的联众79%股权中的29%o转让给韩国的NHN集团,仅此一项收益就达4.7亿元,扣除税,获利将近4亿元,使海虹控股每股收益立马变成了0.53元,股价也从8元多涨到近16元,接近翻番。至此,中报的“隐情”才大白于天下。
    宝丽华的主力机构在出货时也曾采用过同样的伎俩。那是2001年的12月5日,它突然出了一个“共同开发推广食品辐照技术”的公告:公司于2001年11月4日与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北京弘通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共同开发推广食品辐照技术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当时宝丽华的主营业是房地产开发和服装生产加工,如果辐照技术真的合作成,用于全国的粮库,保证粮食不发霉,将意味着给企业带来多么大的利润啊,以此也会影响到该企业主业的转行。当时,这一公告,也着实迷惑了不少人,都纷纷抢进。善良的人们哪里知道这纸“公告”,纯粹是主力掩盖出货精心编织的“花环”。随着主力的大量出货,其后此项目的”合作”,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男外,主力为了达到其操作的目的,除了及时发布一些迷惑人的公告信息,还常常利用大量的媒体制造种种舆论造势,掩盖其真正的目的。我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那是2001年的时候,当福耀玻璃这只股价经过几轮大涨之后,他们找到我,要我找几位证券分析师同时在全国各大主要的证券报刊发表文章,推荐该股,并答应以重金酬谢。当时,该股正高居24元左右,显然主力要借舆论的掩护出货,我凭着良知婉拒了。但类似的事情却在现实中发生不少,为什么报刊一推荐,股票往往不涨反跌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旦报刊在一段时间集中推荐宣传一只股票,那往往是裹着”蜜糖”的”毒药”,大家就一定要小心哟。其实,只要投资者在盘面中细心观察,明辨真假,就一定能捉住狡猾狐狸的“尾巴”,走出主力机构运作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