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压岁钱的三种起源传说:第一种很熟悉,后两种多数人不知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孩子来说,过年的时候除了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多种多样的零食外,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莫过于得到父母长辈给的压岁钱了。其实,压岁钱的历史由来已久,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压岁钱的事儿。

一、压岁钱源自哪儿

压岁钱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守祟”。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祟”的身黑手白的小妖,最喜欢在除夕之夜飘荡出来到有小孩子的人家“作妖”——摸睡熟的小孩额头,也就是传说中的“摸头杀”。被摸了额头的小孩,很快就发高烧说胡话。等烧退了,孩子也变成了痴颠狂躁的傻子,无一幸免。爱子心切的父母,往往在这晚点灯不睡,守护着自家宝贝,称为“守祟”。

摸头杀

在浙江嘉兴地区,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大年三十的晚上,老两口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给孩子玩,等孩子玩累了睡下后,夫妻两个还是不敢睡,把铜钱包好了后放在孩子枕边,继续等着。过了一会,一阵阴风吹过,屋里的灯灭了,小妖“祟”来了。

就在小妖靠近床边,准备“摸头杀”时,突然有道道金光闪过,伤到了祟,他尖叫着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与八仙相合,是他们在暗中保护孩子。第二天,夫妻两个就把这个事儿告诉了其他人。第二年除夕夜时,人们争相模仿,都用红纸包八枚铜钱给孩子护身,祟果然不再来了。这种钱也就被称为“压祟钱”,又因为“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压岁钱”。

小妖作祟

第二种是“压惊”。还是很久以前,一种叫“年”的凶兽,经常在除夕夜跑出来为害人间,祸害庄稼人畜。为了守卫家园,人们就燃放烟花爆竹将其吓走。又为了安慰害怕的幼儿,便制作一些可口的食品,用以压惊。后来,食物变成了货币,到宋朝的时候有了固定的称呼——压惊金犀钱果。

欢度春节的孩童

据岳珂(岳飞之孙)《桯史》记载,宋神宗时期,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当朝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幼子王寀(音cai)年方五岁,穿戴华丽,跟随家人外出看灯游玩,不料走失,被绑匪掳掠。走到皇宫附近时,恰好从宫中出来了一辆皇家马车,王寀见状大声呼救,绑匪仓皇逃窜,清秀乖巧的他被宫人带回了皇宫。宋神宗知道此事后,非常喜欢他的机巧聪慧,专门派人送他回家,并赏赐了他“压惊金犀钱果”,价值万钱。

宋神宗

皇帝赏赐“压惊钱果”的事流传到民间后,人们加以效仿,只是将时间提到了除夕,并改叫“压岁钱”,希望借助“天威”保护孩子平安成长。

第三种则是出自唐代宫廷。唐代的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这种春日散钱的风气只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并没有这样的习俗。

《妖猫传》里的玄宗皇帝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杨贵妃收养安禄山为养子后,唐玄宗亲自去道贺,并且还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当时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许多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逐渐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了。

安禄山:听说压岁钱和我有关?

二、形式各异的压岁钱

事实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称为“压(音ya)胜钱”。所谓的“压胜”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巫术,意为“厌而胜之”,就是用法术诅咒或者祈祷的方式以达到制服厌恶的人、物甚至魔怪的目的。压胜钱也就是父母期望儿女能够避灾驱邪、健康成长的精神寄托物了。

只是,“压胜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方便佩戴赏玩的辟邪品。钱的正面上往往印着“万岁千秋,去殃除凶”“辟兵莫当,富贵未央”等吉祥话,背面则有龙、蛇、龟、双鱼等吉祥图案。直到明清时期,这样的压胜钱还存在,应用范围十分广,除了礼仪场合外,水利、建筑甚至医疗方面都适用。

天长地久

到宋代后,压岁钱才真的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了,才是货真价实的“钱”,明清时期更是蔚然成风。“压岁钱”一词正式出现于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一书中。当时的风气是大人在春节时要用红绳子穿百枚铜钱,送给孩子,寓意长命百岁。有些孩子是直接把钱挂在胸前,“孩子相争压岁钱,红头绳结挂胸前”,估计是方便和小伙伴们炫耀。

有的是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床脚。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在北京一带,讲究的人家则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作为孩子的压岁钱。还有的是编成鱼形、如意形,寓意为“钱余”“钱龙”。这样的压岁钱也被叫作“串钱”。

串钱

大概用红丝绳把铜钱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也是一项规模不小的工程,所以人们又想出了一些简单的办法,比如直接把用红绳串起来的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杭州一带就是这样,“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 压岁钱’”。

这种枕着压岁钱入睡的感觉深得儿童的欢心,毕竟买东西的时候不用费劲,并且父母还省时省力,因而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把铜钱换成了数额不等的人民币红包而已。

三、压岁钱也有风尚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压岁钱也有不同的地域风尚。在湖南一带,给孩子的压岁钱,崇尚偶数,忌讳奇数,寓意“喜福双临”“十全十美”。

除了给孩子压岁钱外,不少地方还会分发压岁果、压岁盘子。比如清人陈寿祺在《橘枝词》中就说,在除夕、元旦之时,福建一带都要以橘子分给儿女,他也如此,取其“大吉”之意。

顾禄在《清嘉录》中则说苏州一带则是互相赠送糕果、朱提,称为“压岁盘”;把橘子、荔枝放在枕边,则称为“压岁果”。

清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词》中记载,杭州一带则是除夕夜将朱橘、荔枝放在枕畔,第二天早晨取食,取“吉利”之意。其《咏吉利》诗云:“闽荔乾红邓橘黄,深宵酒醒试偷尝。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 这是因为“橘”与“桔”同,而“桔”又与“吉”相似;“荔”则是与“利”同音。

那么,古代孩子得了压岁钱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吴曼云《压岁钱》一诗 所描绘的儿童在得压岁钱后的欢乐情景至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后,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底,又和其他兄弟姐妹商量着明天怎么去买什么样的爆竹和玩具,竟然忙了一整夜,都没有好好睡觉。这样的情景大概在现在整日玩手机、电脑的孩子当中是不易体会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史君说:

 压岁钱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蕴藏着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深沉的爱,并给予了他们的无限祝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爱幼、幼尊长的和谐观念,反映了“贵和”“重礼”的儒家文化思想。压岁钱,形式虽有变,深情不会变。

参考文献:

施慧:《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年第1期。

梁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压岁钱》,《大众文艺》2018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过年的习俗是从何而来
压岁钱的来历——浅歌的空间
【压岁钱专题】徐可涵 徐梓钿 ‖ 给强强的一封信(姐弟学员作业)
【郁氏文化】凉城民俗之春节 (文/范荣)
有意思的红包文化:压岁钱的起源、古代皇帝“红包”会包多少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