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契丹人的5种岁时节日,《天龙八部》里没有,却反映其真实的生活

说起岁时节日来,我们现代人都不陌生,很多人既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也能说出很多舶来的外国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过,要是被问及契丹人的岁时节日礼俗来,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契丹人也过节么?

契丹贵族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除专业学习、研究历史学,尤其是辽史的专家、学生外,很多社会大众对辽朝历史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通俗普及的文学、艺术及部分历史作品。“悲催”的是,契丹在这些通俗影视作品或读物中,可以说是毫无流量。即便以辽朝历史文化为背景,且为大众熟知的《杨家将》、《天龙八部》,不也只是让读者们记住了萧太后、天门阵、南院大王、燕云十八骑……,哪里有比较系统的契丹人岁时节日礼俗的介绍呢?

《天龙八部》剧照

很多人或许就想当然的推测:契丹人文化落后,可能就没有什么岁时节日。其实,这是对契丹岁时节日礼俗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契丹人有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礼俗,很多节日礼俗,还糅合了汉族传统礼俗及契丹本民族传统。下面,我们就依时间为序,来了解一下契丹人一年中几个重要的节日及其礼俗吧。

一、正旦

首先,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中国古人所说的“正旦”/“元旦”,尤其是“元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字虽同,涵义却截然不同。古人所说的“正旦”/“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指的是公历每年的一月一日。

自汉代起,元旦朝会,就是百官朝见皇帝,祝贺新年,是最重大、最隆重的国家典礼之一,也是古代朝会制度中,等级最高的朝会,所以也有“大朝”之称。契丹人建立国家后,也仿效汉族政权礼制,于元旦日,举行亲王、诸臣、外国使者朝见皇帝、祝福新年的大朝之礼。

元旦前一天(即除夕)晚上,皇帝诏令“夷离毕”(职掌司法刑狱的官员)率众执事郎君,将盐、羊油放进火炉里焚烧。巫、大巫依次赞祝火神,皇帝亲自礼拜火神。从辽道宗时开始,命“夷离毕”礼拜火神。契丹人谓之“岁除仪”。

与汉族除夕夜聚饮、守夜、燃放爆竹礼俗不同的是,契丹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用糯米饭和白羊髓油做成如拳头大小的圆形饼。每个帐篷里的人,都会分到四十九枚这种圆形饼。戊夜(五更时,即凌晨3点—凌晨5点时),人们随意抓起一把圆形饼,从帐篷的窗中掷到外边。然后出去捡寻所丢的圆形饼。如果是偶数,意味着新的一年吉祥、幸运,人们就会演奏各种乐器,畅快地载歌载舞、宴饮庆祝。如果是奇数,就由12名巫师鸣响铃铛等法器,手里拿着箭,绕着帐篷行走,嘴里还念咒歌呼,祛除不祥。在帐篷内的人将盐粒倒进火垆中,使之爆剥作响;还烧“地拍鼠”(有人认为是一种烟火的名称;有人认为是“地老鼠”,一种药材名),谓之“惊鬼”。这与汉族除夕夜燃放爆竹,祛除鬼魅的礼俗,有异曲同工之处。“惊鬼”后,人们要躲在帐篷内,七日后才能出来。

二、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古代又叫岁节、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依公历,立春一般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到5日之间,2月4日立春最常见。先秦时,阴历正月其实并不被人们重视,人们不仅将立春视为春季的开始,更将它视为一年的开始,故有“岁首”、“岁旦”等称谓,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如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汉族立春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籍田(天子、贵族、官僚亲自扶犁耕田的象征性礼仪)、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还有鞭春牛、咬春、戴春胜等节俗。

立春

契丹人立春节俗,很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如祭祖、鞭春牛、吃春盘、戴春胜等。

立春日,辽皇帝至内殿,祭拜先帝御容(画像)。北院(掌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务)、南院(掌境内汉人州县事务)众臣僚在丹墀(chí 古时宫殿前的石阶,因用红色涂饰,故名)依尊卑之序“合班”(聚集排队),行再拜礼。“可矮墩”品级以上的官员,入殿,赐坐。皇帝向先帝御容进“御容酒”,陪祭诸臣皆再拜。一进酒,毕,诸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站立。

唐宋时,汉族人立春日盛行制作、佩戴春幡的节俗,谓之“春胜”。女子多用乌金纸或布帛,剪成燕子、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式样,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头上戴一枝,祛邪求吉。

契丹人的礼俗与此大同小异。立春日前,契丹女子用青色丝织品,剪制成旗帜、龙、虾蟆等图形,谓之“春书”,并在旗上写上“宜春”等字,呈进宫中,谓之“幡胜”。辽朝皇帝于立春日戴“幡胜”,并将“幡胜”赐给臣下。

宋朝时,立春前一天,地方官将春牛送入宫中。立春日正午时分,春官用柳条鞭打春牛,谓之“鞭春”。

辽朝的“鞭春”礼仪是:司辰观测时间,向皇帝禀告春天已到。皇帝在土牛前上香,奠三次酒,不行拜礼。教坊乐人奏乐,礼官跪,向皇帝进献彩杖。皇帝用彩杖鞭打土牛。然后,皇帝将彩杖授给群臣。群臣在丹墀内,左膝跪地,接受彩杖,直身,再拜,鞭打土牛。礼毕,节度使以上官员上殿,撒谷豆。众官抢夺谷豆,得到者,视为吉祥。然后,臣僚依次就坐饮酒。酒两巡,春盘(亦称辛盘,内盛春饼、生菜)端入;酒过三巡,饮茶。群臣皆起,礼毕。

三、重午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吧,地居北疆的契丹人,竟然也过端午节!不过,契丹人将阴历五月初五日,汉族人比较普遍称作“端午”的节日,叫做“重午”。(其实,有些地方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人,也称“端午”为“重午”。)

汉族或其他民族比较普遍盛行的吃粽子、龙舟竞渡等端午节俗。至少在目前的文献中,不见契丹人有类似的节俗。不过,契丹人佩戴“长命缕”、采艾叶等节俗,倒与汉族等民族的端午节俗,非常接近了。

长命缕,汉族人又称之为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采缕、朱索等。契丹人则称之“长命缕”、“长寿彩缕”、“寿缕”、“合欢结”等。五月初五昧爽,众臣僚赴御帐。皇帝系上用五彩丝编成的长寿彩缕,登车就坐。众大臣依尊卑序,合班,侍从们将寿缕赐给众臣,众臣跪受,行再拜礼。最后,众臣随从车驾至膳所宴饮。食品主要是渤海厨师制作呈进的艾糕。

四、腊日、冬至

古人之所以将岁终之月称作“腊”,含义有三:一,“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二,“腊同猎”,指田猎禽兽,作为祭祖、祭神的牺牲;三,“腊,逐疫迎春”。大约在南北朝时,“腊八”一词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成为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举行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节日。腊祭的对象,则是祖先神,及门、户、宅、灶、井五位家神。擅长骑射的契丹人,则在此日围猎。

腊日前一天,皇帝诏令司猎官选好猎地。腊日,天子及群臣都穿戎服。皇帝、皇后焚香拜日,礼毕,设围,命参与围猎的官兵分左、右翼,呈扇形散开,对猎场形成包围之势。司列官向皇帝禀奏成列。皇帝、皇后上车,礼官献二壶酒,及盛在盘子中的一些食物;北、南院大王以下众官员则进奉马匹、衣服。皇帝下车,祭奠东方。然后乘马进入围中。皇太子,众官向皇帝献酒,然后簇拥皇帝两边前进。众军鼓噪,将围中的野兽驱赶至皇帝及众臣所处位置,皇帝开始射猎。若皇帝射中猎物,群臣向皇帝进酒、祝寿。皇帝则赐众臣酒。亲王、大臣也纷纷射猎,然后将各自猎杀的野兽,呈进皇帝检阅。皇帝赐群臣饮酒。猎毕,皇帝率群臣回宫。

冬至日,自周代起,历代汉族政权的统治者,多于此日行郊祀之礼,祭祀天地神祇。而契丹人则在此日,祭拜被契丹人视为由山神职掌的魂魄归宿之地——黑山。祭祀黑山山神时,契丹人使用的祭品是:白羊、白马、白雁的鲜血、酒、纸扎的人马等。祭时,焚烧各种祭品,天子望黑山而拜。

文史君说

上述五种节日,不过是契丹人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中,卓荦大端者而已。此外,契丹人的岁时节日,还有人日(正月初七。此日若天晴,则一年吉祥;若阴天,将有灾异。节俗是在庭院中煎饼食,谓之“薰天”)、中和节(二月初一。国舅族萧氏宴请皇族耶律氏)、上巳节(三月初三。此日,契丹人刻木为兔,骑马射之。先中者胜,负者下马,列队下跪,向胜者敬酒,胜者在马上饮之),等等几十种。

有些节日,系契丹人所创造、传承,节俗带有浓郁的契丹文化色彩;有的节日,系从汉族或其他民族传入,节俗与汉族文化,也有极大相同、相近之处。也不乏借用汉族传统节日之名,如上巳节,而改以契丹民族节俗者。由此反映出契丹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时节常怀念
辽代圣节制度研究
第1070篇  辽代的节日
人的节日:人日
岁时的轨迹(15)清明,祭祖扫墓再踏青
宋辽金夏习俗史(4) D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