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彦强释注道德经第一章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一章

不带情欲 方可得道

刘彦强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恒久长远的“道”(“道”指规律、原理);“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可以长久存在的“名”(“名”“道”的形态)。天地万物是从“无”开始的,“无名”就是混沌未开的状态;“有”,则是混沌初开之后的状态,是我们能够感知,获得认识的存在。因此,要经常“无”中去思考领悟,以获得“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以了解“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奥并且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比一般玄妙更为玄妙的玄妙一般深奥更为深奥的深奥,深远又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入口

[注释] :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耄耋释注

提要:本章处世格言:不带情欲,方可得道。

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告诉读者解读道德经的不二法门。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是什么?他说这个“道”是不可以用言辞来解释的,说明的,是不可名状的。如果能够用言辞来说明,来名状,那就不是他说的“道”了。

嗬!这老子一开口就把人推到云里雾里。给人一种玄妙高深无法理解的感觉。

其实,老子的本意并不是说“道”不可道,“名”不能名,而是告诉人们不能用固有的常识来理解“道”。他说现实中大家能够说明白的一切道理都不是恒久的真正的道(规律),大家知道一切事物的名称也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不能永恒,不能迷信当然不能用它们来说明“道”

正是从不能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道”这个观点出发,著名的辩证法大师、马克思的导师黑格尔指出,阅读《道德经》应该不带个人的情欲,他说:“人们带着情欲,就只能从它的不完全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这里的“情欲”,就是自己固有的知识观念。套一句俗语,就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道德经》。

不能用固有的知识观念和生活常识理解,那怎么理解?老子在第二段专门解答这个问题。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要从相互对立的“无”和“有”两个方面去理解。

“无名,万物之始也”,这就是说在人们还没有认识万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孕育变化发展了。所以认识事物,应该从“无”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说人们感知到了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了事物的概念,这就是开始认识事物了。

将这两句结合,老子是告诉人们要从事物尚未产生和产生之后两个方面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

这是不是很难理解?我联系一下我们的生活说明。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和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哲学中叫做“客观存在”或者“客观实际”。但这些事情从前并不存在,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没有感觉,也不可能有感觉,这就是“无”。我们现实中的人都是以研究自己知道的事物来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老子不这样看,他认为研究事物不仅要从客观存在也就是“有”这个“万物之母”出发,还要从客观存在之前,也就是事物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无”开始研究,这就是“万物之始”的含义。

看看,这就是老子和马克思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张只研究“有”,老子主张从“无”和“有”两个方面辩证研究。两个人谁更高明?谁的辩证法更彻底?大家自己考虑。

第三段是接着第二段继续讲解读“道”的思维方法。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这里的“欲”就是人们固有的观念。从“无欲”中考察,领悟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原因,进而把握我们从来不知道的奥妙,这就是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的意思。从“有欲”中观察体会事物的性状,变化,研究他们的规律,这就是“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就是事物的端倪(外延与内涵)

第四段,也是第一章的最后一段: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什么意思呢?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从“无”和“有”两个方面看问题的作用、效果。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意思是说“无”与“有”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来自同一事物本身,是从不同方面理解事物。

到此,老子把如何理解,解读《道德经》就说完了,不过他老人家好像猜透了读者的心思:“你这说的太玄乎了吧,会这样吗?”所以老人家就再加一句: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哈哈哈,老人家解答读者的感觉玄难疑问,他说:是啊,就是玄之又玄”啊!不过,你不要怕玄,正因为这玄之又玄它才是理解事物奥妙的的入门啊!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仍然感到很玄乎啊?是呀,我也觉得还是玄乎。还是看科学界的具体例证。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家熟悉吧?我们现实存在的世界就是“有”,从这个“有”里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在膨胀,从膨胀中逆推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之前就是“无”,也就是宇宙还没有产生,那么,大爆炸的那个宇宙蛋怎么来的,爆炸之前怎么变化,怎么引起爆炸?这些都是“无”,不解决这个“无”,宇宙大爆炸理论依然是个不完整的理论,也只能是假设。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现实中的“有”也即物质怎么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物质本来就存在着,不生不灭,没有来源。但老子说:这个“有”是从“无”里面产生出来的,这个“有”之前就是“无”。比较一下,谁说得对?

很显然,在物质起源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陷入了形而上学,老子坚持了辩证法。大爆炸理论就是证明。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浅显易懂,一听就明白,老子这个“无中生有”是“玄之又玄”,让人搞不懂,没法信。我们不是经常批评造谣生事就是“无中生有”吗?这老子怎么就说无中会生有呢?想不通。

想不通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们不懂老子的表现。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物质确实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没有质量、没有能量、也没有我们说的一切物质的特性。但“无”一分为二,就产生了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和反物质就是“有”,它们有质量,有能量,有特性。但两者结合后就又湮灭成“无”。

呵呵呵,老子的“无中生有”不是玄学,而是得到实践证明的科学,虽然它很玄。

因为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惊呼科学“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当然了,这个“先驱”就是老子。

明白了吧,解读和理解《道德经》就是要解放思想,不受已有常识的束缚,从“无”和“有”两个方面辩证的思维。

让秦国变法图强的大政治家商鞅曾经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商君书 · 更法》这里的“未萌”就是“无”,“成事”就是“有”。“未萌”中预见即将发生的,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就此而言,很显然,老子是最大的“智者”是千古第一智者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道德经》第一章说了什么
破译老子第一章
《道德经》全文(翻译 )-4
评《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 道德经》与股市--炒股先看道德经(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