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彦强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八章

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不争无尤

刘彦强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具有最高尚的道德品格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道德高尚的智者就像水,总是善于选择最合适平安的地位,善于保持宽广深邃的心胸,善于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善于据实说话,说出来就一定格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国家,行事善于发挥自己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具有像水一样与世无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不会招致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于众人所不愿处的地位。处,动词,处于,居于。众人之所恶,大家厌恶的东西。 ③几于道:几,接近,相似。即接近于道,与道相似。 ④居善地:处在安全的地方。善,动词,善于做什么。以下都是老子以水的品行类比,劝导人们如何做人处世。 ⑤渊:沉静、深沉,形容人心的深沉宁静。 ⑥与善仁:与,指与别人交往。仁,帛书作“人”。善于与高尚道德之人交往。 ⑦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政,从政。 ⑧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时,时机,机会。 尤:怨咎、过失、错误。

【耄耋白话】:

老子是一个非常善于打比喻的人,他往往以一个恰当的比喻把自己深刻的思想“道”讲得很透彻,讲得让人心服口服。这一章他以水喻人,说明有道德的智者应该怎样做人处世。

老子在本章一开始就指出: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上善若水)。水的特点就是“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方”,这种特点最接近于“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这里强调水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善于滋润万物,使万物能够顺利成长,但却从不与万物争利,体现了道家的“齐同慈爱”。予而不取的道德要求。用现代人常说的一句套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而不谋个人任何私利。这就是最高尚的品格。第二个特点,就是甘于处在别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卑微的地位。这不是一些人简单的理解的最智慧的处世方式,而是一种道德境界,与善利万物而不争联系起来看,既是不争的表现,更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公仆的奉献精神。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水就是顺应自然流向并平静的停留在人们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没有对地位高低的好恶,具有超然于名利的德性。水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水最接近于“道”,也即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圣人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且伟大的思想。

说罢水的特点,老子接着就强调,道德品格高尚的智者(圣人)就应该具备水的这两个特点。具备了水的这两个特点的人,就能够处于最安全的地位(居善地);心胸宽广深邃(心善渊);与人相处真诚友爱(与善仁);说到就能做到,恪守信用(言善信);这种人如果执政,就会精明干练的处理好一切政事,把国家治理好(政善治);做起事情来很有办法,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事善能);需要采取什么重大行动时善于把握时机,保证行动的成功(动善时)。总之,具有水的品德的人做什么都能恰到好处。

老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讲了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的七个“善”之后,概括总结指出做人处世的核心要旨就是“利万物而不争”的奉献精神。正因为不争,所以就不会招惹怨咎仇恨,保持自己的平静平和与平安。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个历史人物很值得一表。

这个个人名叫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很得唐玄宗的赏识。 [天宝(742—756年)年间,玄宗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做太子老师,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后因与权臣杨国忠等不合,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立即派人寻找李泌,为挽救国家危难,李泌来到到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只以宾客的身份随从。李泌虽不受任何官职,但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常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但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再次主动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

唐代宗、唐德宗两朝,李泌多次为朝廷出谋划策,皇帝也必定采用照办。但要授予他高官厚禄以示报答,他都一再拒绝。始终以白衣自居。

看这个李泌的行事,虽为四朝元老,可一生却视功名富贵如敝屣,甘愿居于最底层的平民地位,长年隐居于山野。但是国家一旦有事,他又毫不犹豫的为国效力,奉献自己的才智。正所谓“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实践者。也正因为他的不争,使四朝皇帝都对他始终尊重。而在这四朝的名臣中,或忠或奸,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史实证明,老子的“唯不争,故无尤”是绝对的真理。

 补充一点。老子在这一章中讲水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德性,但并没有更多的更为清楚的说明。对此,庄子的论述很值得我们品味。我们们知道,自然界中,水一旦到达“众人之所恶”的最低处,必然静止下来,而一旦静止,就会沉淀杂质,变得清澈透明。对此,庄子说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天道》)。又说:“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庄子,《德充符》)。水静则平、则明、则静,则平中准,为大匠取法。这都是因为水处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形成的,这正是道家“无为”、“不争“的思想的最好说明。与庄子所推崇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人格修养相一致。“圣人休焉”,也就是圣人之心就象绝对静止的死水一般,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内心也没有任何波动。达到这种无忧无虑无为的心境,这也就接近“道”了。

现实社会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利益纷争人际冲突,遭遇各种各样的麻烦与境遇,如何对待和处理,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水”的两大德性应该会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平时遇到的利益竞争,我们“让他三尺又何妨”;遇到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国家集体利益的冲突,就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人民、国家集体利益;面对外界的物欲横流和钱权诱惑,可以“虚静、恬淡”,把持住“内心的平静”,保持自己的廉洁之身。当然了,我们“滋润万物而不争”并不是说我们视物质名利如无物,而是我们只凭自己的能力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该得到的东西绝对不去伸手。看看那些贪腐之人的结局,这个道理不是明摆的吗?

做人当上善若水 不争无尤。

               2023-6-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钟华读解《道德经》·第八章
修远之思评道德经-8
道德经圣解(九十二)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老子推崇的上善若水也有消极
老子“上善若水”与人的诚信
《道德经》第8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