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教失败的原因剖析
如果身为父母,看到自己的的儿子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已经快三十岁了还呆在家里,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参加工作,甚至没有“能力”谈恋爱,父母是何种感受?——在我们这个小城里,我就遇到过两个这样的家庭,这是两个较为极端的家庭,共同点就是在孩子还小时对小孩关爱过度,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缺少相应的锻炼机会,导致处世能力低下,而且孩子与同龄人很少打交道,导致交往能力的缺乏,在社交中屡屡碰壁后干脆“拒绝”社交,以致形成如此局面,非常地令人痛心。
记不清是谁说过:中国大多数家长其实不合格。这并不完全是危言耸听——如果用现代教育理念、人权标准来我们的家长,大多数家长不合格基本属实,学历高的家长未必就是合格的家长,反之,没学历的家长未必就不合格——家长合格不合格取决于家长的做法而不是学历。
家长是小孩的一面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往往在家长身上。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是一个问题家庭。家长的言行对小孩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简单地说教所能改变。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等于家教成功了一半。
许多家长“先天不足”——绝大多数家长不是儿童教育专家,这并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在于:许多家长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赌博,也不愿意买几本关于教育子女方面的书籍阅读,更不愿意订阅一两份教育子女方面的杂志,懒得注意教育子女方面的文章,宁愿大量时间应酬,“没有”时间适当陪伴孩子——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只能“忘天收”,甚至会“拔苗助长”;这样的家长如果具备出色地教育子女的能力,只能是天方夜谭。
在[b]教育子女问题上[/b],我们的[b]方法在许多时候甚至比我们的目的[/b](目的往往是好的)[b]更重要[/b]。这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
比如一个小女孩是小学生,因为有一次与同学在外玩,晚上回家时超过了家长规定的时间,她在家门口徘徊良久,就是不敢敲门回家——因为她害怕家长的严厉。天真的她想到附近有一位女同学,她就去了女同学家,她想等到明天再回家,父母亲火气可能会小一些。她来到同学家,但同学和她母亲去了亲戚家而且晚上不回来,只有同学的继父在家,因为熟悉,她就住下了。就在夜里,同学的继父强奸了她!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强奸犯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小女孩所受的心理创伤远比身体所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而且影响是期的。如果,受伤害的小女孩的父母并不追求让孩子对家长“惧怕”,孩子犯错后家长仍然接纳孩子,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孩子就不可能去同学家借宿——问题是:孩子家长平时的做法导致孩子不敢回家!这实质上是这个家庭家教的失败。迷信“狠”的家长应从中吸取教训。
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关心”而偷看子女日记,还振振有词,殊不知这种做法将导致孩子对家长严重不信任,会导致孩子的心灵之窗向家长“关闭”。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试想一想:有谁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小秘密?——小秘密的存在一般并不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让他人知道后将使自己非常“难堪”,好比赤裸身体没穿衣服一般。家长如果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定会主动地向家长诉说、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偷看孩子日记,必定会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导致孩子要么不记日记,要么会记“两本”日记—— 一本用于应付家长,一本是真正的日记、只让自己看。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b]让我们共同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家长多一份关注,子女身上就会少出一点问题
警警惕错误的家教方式 惕错误的家教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语言并没有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应有的作用。常见的家长错误语言包括:
一、没有所指的废话。
“学习好了住高楼,学习不好扫茅厕”,从启蒙教育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家长以每天三遍计,至少跟孩子说了不下千万遍。这种老和尚念经似的絮叨,除了增加子女的厌烦情绪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凡都有个合理的限度,教育孩子也不例外,超过合理的限度,事物就会朝着你不愿看到的反方向发展。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牧师到某地讲经传教募捐,他讲得很深刻也很生动,一位体验生活的作家被感动了,当即决定捐款1000元。牧师讲得已经很到位了,作家估计他该结束了,但牧师仍在讲,作家有点不耐烦了,决定不捐1000元了,改捐100元。两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作家开始反感了,决定只捐10元。三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旁征博引,作家的反感情绪加剧,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四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作家反感透了,最后不但一分钱没捐,还趁人不注意从捐款箱里偷了10元钱溜走了。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
我们家长教育孩子往往不知不觉地会犯牧师的错误。“你得好好学习呀,将来必须争取上重点高中才有出路。”这道理也许没错,孩子一般会听得进去,但是,你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孩子不烦你才怪哩。
二、对问题解决不起丝毫作用的空话。
一事当前,我们家长只会发牢骚,抱怨。自己发泄完了,事情就过去了,至于问题怎么解决,他就不管了。
三、蛮横,充满指令的冷话。
“作业没写完,不许去参加文艺活动”之类。
四、不顾孩子感受的硬话。
“不许跟那孩子玩,跟他非学坏了不可!”等。
五、不考虑孩子接受能力的气话。
“这回再进不了前十名,看我怎么收拾你”之类。
六、不分场合,不管气氛的楞话。
“我儿子老让老师留,我快烦死了”等。
七、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经验出现的问题、不足等,上升到道德品质谴责的怪话。
“小小年纪,就这么不要脸,看我不打你!”等等。
八、对孩子的细微进步视而不见,贬斥态度一成不变的混话。
“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药可救了”之类。
九、对孩子过错揭老底,翻旧帐,不依不饶的坏话。
“你老毛病又犯了,忘了那次……”等。
十、对孩子的缺点挖苦,嘲讽,无情打击的毒话。
其中最令孩子深恶痛绝的几句是:“你真没出息,我怎么养了你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你懂什么,不要插嘴!”;“再考不进前X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我真恨不得有一个地缝钻进去。”;“你从来没干过让我们有面子的事,你是我们家的耻辱!”等等。
这样的语言被称作“语言暴力”,其对孩子心灵的杀伤力,等同于一场精神上的虐杀。在这些语言的刺激下,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伤痕累累,逐渐变得胆小怯懦,麻木愚昧,真成蠢货和笨蛋了。有甚者发展到最后会变得暴虐,乖戾,做出像马家爵那样惊天的大案。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会实现与孩子畅通无阻的交流,做到与孩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付出真情,拿出耐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孩子。要把心时刻放在孩子身上,观察他的言行举动,让孩子生活在父母关爱的目光里,不要借口忙推卸责任。
二是倾听孩子。要用极大的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给他发出“你的话我很感兴趣”的信号,鼓励他说真话,说实话,从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盼、所怕、所愁。与孩子对话时,绕过他怕的,躲开他愁的,围绕他愿的,朝着他盼的,说他关心的,做他心想的。对孩子说的不对的地方不要急于制止或厉声呵斥,否则孩子就会抗拒你,不说实话,撒谎起来。
三是解读孩子。不要凭经验相当然,更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要蹲下身子,怀着童心看待孩子,注意解读孩子的潜台词,如:女孩子不出操可能是生理周期的缘故;孩子在临考前玩耍可能是想缓解一下过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可能是视力下降看不清黑板的缘故;一个女孩子忽然跟一个打架不要命的男生走的很近,可能是她在校外遇到坏人了,在寻求保护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去耐心解读,找出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是尊重孩子。孩子是有着独立人格、独特性情的人。不要以衣食父母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自以为是。家长要转换思维,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争取与孩子的想法共鸣,与孩子的做法合拍,与孩子一同面对生活里出现的各种考验,一起享受奋斗后取得的成果。
五是保护孩子。不仅要保护孩子不受各种显性的伤害,更要保护孩子不受隐性伤害,如: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不受师长的损害;保护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体验、感受人生的热情不受打击;保护孩子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善举不受压制;保护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磨炼自我的规划不被扭曲等等。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多做事少说话;多理解少指责;多赞扬少否定;多给与具体帮助,少来些空洞说教;多体察孩子的感受,少纠缠往事。这里我建议我们的家长把孩子当客人,体察其所需所好;把孩子当领导,察颜观色,细细揣摩;把孩子当恋人欣赏爱悦,体谅包容;把孩子当哥们,两肋插刀肝胆相照。以我们的真诚,宽容,豁达,亲和,睿智和洞察,赢得孩子的心。
希望家长朋友们都能亲子心心相印,吸吸相通,相伴一起成长,共度人生好时光!
▲初中家长十大家教误区▲
处在激烈竞争时代的初中家长们,从自身的生活阅历中深深体会到:浓厚的科学知识、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故我们的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有的家长就说:“我后半辈子就指着孩子过活了”,但是家教的结果往往不随人愿。
究其原因,我认为,初中家长教育存在下列十大误区,违背了孩子正常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效果不佳:
1.包揽生活琐事,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安心学习。
2.安排封闭的房间让孩子静心学习。
3.用严厉的批评责怪孩子成绩落后。
4.逼孩子学习一门或几门艺术技能。
5.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奖励。
6.做错事惩罚方法简单守旧。
7.不诚信对待孩子,以为孩子还小。
8.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缺点和优点,期望不切实际。
9.身教、言教不统一,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
10.乱给孩子请不合实际的家教。
望各位家长在实际的家教过程中,避免上述误区。
★四种家教方式易使孩子染上“网瘾”★
孩子网络成瘾与家教方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教方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原因在于:“控制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易产生敌对情绪;不管不顾的“忽视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爱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好逸恶劳;“严厉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不善于与父母情感交流,情绪极度压抑。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她为何被“网”住
小桃,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名“问题”少女。她对我说:上网只是为了发泄和逃避。原来,初一时,小桃开始接触网络,喜欢上了和网友聊天,倾诉心事,开始每个星期只上两次,时间都不不会超过2个小时。但是她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于是,她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妈妈就会狠狠地唠叨一顿,这令小桃难于接受。久而久之,小桃和妈妈之间的话语越来越少。到后来,小桃又迷恋上“劲舞团”这款网络游戏,于是从每个星期只上两次网,发展成了每天保证四个小时在线,有的时候还逃课去“升级”。
在心理咨询室里,小桃对我说:“平时我很少与父母沟通。一方面,父母工作忙,除了关心我学习外,无暇顾及我的其他感受;另一方面,我觉得能够跟父母交流的话题也很少。况且,父母总是认为我的想法太幼稚,不切实际。可是,相同的想法,我却可以从网友那里得到赞赏和支持。而且,由于彼此互相不认识,我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还省去了与周围的同伴说担心泄密等问题的烦恼。另外,大家一起做游戏,聊起来也很有话题,就好像真的世界那样。”
在我做的“网瘾”少年的心理咨询中,很多少年都表示:家长是最不适宜吐露真言的对象,因为,自己的困惑、疑问,在大人眼中是只是杞人忧天、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有时还会引来一顿不必要的唠叨或者责骂,而网友大多和自己年龄相仿、趣味相同,他们不仅会耐心地倾听你的困惑,还会给你提出很有见地的建议等。
可见,是我们错误的家教方式使孩子染上了“网瘾”。
下面,我对这些错误的家教方式作一深入分析,以期使家长朋友们认识其危害性。
第1种:“控制型”家教方式。
父母特别愿意控制孩子,孩子的前途、命运,家长早早地都给孩子设定好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来源,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除了学习,孩子的交友、外出等,家长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服从、懦弱、胆小、人际交往差的性格。因为他长期受家长控制的压抑。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突然爆发出来,不再听从家长的管理和约束。
第2种:“忽视型”家教方式。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个“问题”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使孩子得不到温暖。“忽视型”的家教方式通常发生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因经商、学习、就业等不在身边的家庭。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就会到社会上去游荡,形成放荡不羁的个性,到了青春期以后,家庭管不了。你要管,这些孩子就往往采取非常强硬的手段来对抗父母,并且会叫嚣:“你们过去不管我,现在又来管我”等。
第3种:“溺爱型”家教方式。
“溺爱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在家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性格上,多疑、敏感等,造成家长说不得,说一点就认为是对他的讽刺、挖苦。一旦到了青春期,他就会对家长的管理一概不听。“我想做什么,你们管不着”,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殊不知,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就越大。
第4种:“严厉型”家教方式
孩子因为长期受父母的打骂,变得非常冷酷,非常偏执,行为非常怪异,没有安全感,到了青春期以后,不管亲人说什么管理他、约束他的话,他都认为是虚伪的。他认为好玩的东西,就得去玩,谁管他,都不行。这样的孩子,人际关系都不是特别好,而且小心眼,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摆脱“网瘾”,家长朋友们应先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之所以愿意把游戏中的朋友当成倾诉对象,关键原因在于家长对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沟通,与学生之间缺乏贴心的交流。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与大人之间缺乏沟通,往往家长不明白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正处于成长期,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有情绪需要发泄,很多孩子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借助网络。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应选择“尊重型”、“支持型”、“关爱型”、“民主型”的家教方式:给孩子适度活动交往空间;引导孩子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附加学习;与孩子经常交流,教孩子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尊重孩子发言权、参与权。
同时,家长要学会“弹性引导”。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另外,家长要学会上网,家长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善于“弹性说服”,就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
希望家长朋友们在参与了本期培训后,能有意识地避免错误的家教方式,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开学初家长该怎么做?
◆新学期家长如何帮孩子“收心”◆
放假后不愿上学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其实我们成人也有歇班后不愿上班的情况,因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情。尤其是寒假开学后,很多孩子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兴奋点还停留在游戏、聚会、娱乐等方面,特别是“年味”比较浓的家庭,在亲朋好友经常来访、大小聚会应酬不断的情况下,要想让孩子“收心”,作为家长必须有所考虑,帮助孩子有计划地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全家共同调整作息。
逐步按照上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特别是家庭的整体作息也要有所调整。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只“逼”着孩子一人睡觉而家长却娱乐、看电视到很晚。家长做到了,虽然孩子不情愿但也没话可说。
2、巩固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初,很多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远不如平时作业来得那么认真。家长要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认真完成开学初的作业,并将学过的知识再系统地复习一遍,如有可能,提前做些预习工作。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需要巩固和强化的,开学初正是一个良好的时机,预习、复习、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等等很多平时没时间培养的好习惯可以从开学起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期望搞突击、不劳而获的心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3、订计划、立目标。
孩子不愿上学其实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他对新的学期没有什么期待。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事情我想不光是孩子,恐怕成人也不愿去接纳它。新的学期,可以有哪些新的展望和打算,在细致帮助孩子分析自我的前提下,让孩子好好计划一下。比如要在哪些学科有所突破?在新增加的科目中该如何表现?同学关系是否有新调整?个性成长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等等。目标计划的制定不可只局限于学习成绩,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期待,也更盼望着开学。
开学后,家长还应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孩子开学期间的变化,以便让孩子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顺利进行。
▲寒假结束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迅速“进入角色”▲
寒假刚刚结束,孩子不太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家长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
假期结束了,家长希望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不再松松散散,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自己仍处在松懈的假期生活中,没有规律,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庭气氛回到有规律的状态中,孩子更容易“进入角色”。
2、给孩子过渡期。
孩子无法进入状态,家长也不要过于责备,要给孩子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不能想睡才睡、一觉睡到大天亮,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预习。万一孩子短期内突然跟不上,不要责骂孩子,而应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跟上进度。
3、多与老师沟通。
开学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告诉老师,让老师心里有数,在教学上进行调整。同时,家长也应及时从老师那里打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孩子需多方面合力,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成功,所以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很重要。
4、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有的家长性子偏急,寒假时因种种原因未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一开学又希望孩子马上进入状态。在这种心态下,有的家长会给孩子买一大堆教辅资料,有的家长会索性严禁孩子看电视。其实,对待孩子应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开学初,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课堂上的内容好好消化,而不是误导孩子本末倒置,把教辅资料当成“主攻堡垒”。这样反而很容易让孩子跟不上学习正常进度,更不容易进入正常学习状态。其实,孩子的教辅资料不在多,而在精。
至于电视,也犯不着一下子变成“禁地”,只需引导孩子在适当的时间,看适当的栏目就行了。如法制频道的一些节目,教育频道的一些节目,都可以让孩子看看,既可以增长知识,又不至于让孩子一下子心里变得空荡荡的。
总之,帮助孩子“进入角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
★新学期,家长怎样给孩子提希望★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通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和反思,绝大多数孩子对新的学期都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业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如果家长在学期初采取一些教育补救措施,就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不轻易表露的。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种向上的冲动欲望,仍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一些老话题来挫伤孩子,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扑灭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
一、合理提出希望,切勿好高骛远。
新学期,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提出一些新希望。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学业或表现方面的要求标准过高,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就会屡遭失败,产生持续的失败受挫感,慢慢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会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走向自卑,从而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成为真正的“差生”。
二、尊重孩子个性,切勿相互攀比。
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标准化的所谓“优质产品”,因为当前的教育标准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外乎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考分高一点,表现乖一点等)。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把孩子看做平等的个体,尊重他,和他谈心,“建议式”地请他做事。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而不是总和别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做家长的不要有这样的话语:“你看看,隔壁的小王又得了100分,你才得了89分,你怎么搞得啊”。家长朋友们,89分就也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啊!如果他真的不努力,应该会得“鸭蛋”。
三、目标具体可行,切勿空洞泛指。
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也会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家长应该多制定近期目标:把大目标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分解成一些直观、具体、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才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这样的目标经过努力后确实能达到,所以,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在管理孩子学习上,要分解大事、抓紧小事;弱化“大”目标、强化“小”措施——具体表现为:减少对“宏伟规划”的描绘,减弱对名次的要求。有目标,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有完成计划的具体措施。只有认真成事,最后才能事成。如:孩子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不能简单地提出,这学期你的数学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因为这个目标太大了,而应该具体分析孩子在数学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果计算有问题,就督促孩子练习计算,应用题不会分析,就引导孩子分析数量关系等。
四、善于宽容孩子,切勿以偏概全。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们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成长的。当家长给孩子提出希望以后,孩子会不自觉的犯一些以前出现过的错误或产生新的错误,这时并不是孩子“老毛病又犯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把犯错误的孩子“一棍子打死”。这样一般会前功尽弃,也就是有很多家长总感觉到的,孩子开学头几周表现还可以,到了半期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原因。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或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家长如果懂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能从心底里谅解,这种谅解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一些科学教子成功的家庭都会发现:孩子有过失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有些教子技高一筹的家长,他们的教子秘诀是宽容孩子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像枯死的小苗儿又复苏过来一样,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进步很快。家长们切记——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浅,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个表妹嫁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住。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儿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住。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
他们夫妻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那家工地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那里吃,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都做一份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点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他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哭,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本,才知道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根本请不起。
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叹息一声连着一声。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兴致,上课再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眼睛瞪得老虎似的,巴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以便晚上好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亲心里笑笑,并不点破,就一边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问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初中三年,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您放心就是。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再不忍心父亲陪他受罪,想了想说,我每晚回家后,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您认为可以了,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我就不睡觉,继续学,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泪眼朦胧。
从此,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所学,每次考试,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儿子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给初三学生家长的建议◆
1、把孩子的初三学业作为家中的头等大事来抓。
2、与学校多沟通,与老师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3、思想: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斥责,学习要重过程,轻结果。还要给孩子订一个合理的近期目标。
4、高度关注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作业情况(可通过作业本与老师交流)、交往情况、服装发型等。
5、 学习上偏科的同学要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可买一本相关的资料多做一些习题,注重与老师的交流,请家长多引领。
6、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中考的重要性,对中考有充足的准备。
7、对各次考试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统筹安排,逐一击破。争取每天前进一点。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
8、 三规:环境、坐姿、时间;二限:交往、零用钱;一查:作业本;重引导。
9、 借初三良好开端的东风,坚持不懈,成就大器之材。
10、借水城中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孩子送入高一级学府。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资料(第一期)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
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合理关注孩子的成绩▲
考试是教师对学生所授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验证方法。考试让孩子紧张,甚至焦虑和恐惧。尤其面对中考、高考,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时,紧张更是在所难免的了。面对孩子的考试,如果家长不会合理关注,就会让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即:头昏脑胀、坐卧不安、胡思乱想、思维僵滞、情绪失控和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易怒烦燥或无动于衷等现象。所以,家长要合理关注孩子的成绩,努力做到:
1、不要给孩子施加考试压力。
无论是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家长都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孩子。有时家长无意识的言行就给孩子增添了精神压力,比如家长的下列情形,就是在对孩子施压:⑴希望孩子考上重点,请假在家作后勤;⑵接送孩子的每次考试;⑶“你应该有信心,我们相信你。”⑷“考试不好,什么条件都免谈。”⑸“考得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⑹“你一定要给我争光啊!”⑺“考试不好,你会失去很多朋友的。”等等。
这些压力的施加,一次也就够了,若频率过度的使用,自然就会让孩子紧张起来形成考试焦虑的四种思维模式:一是“顾他性思维”即担心他人对自己的个人评价;二是“忌己性思维”即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会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带来损害;三是“虑远性思维”即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四是“自虑性思维”即担心个人对应试缺乏准备。
因此,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可能采取下列语言。如:⑴“测试只是一种测验,这次不行,下次再来。”⑵“只要你是努了力的,我们会理解的。”⑶“虽然我们也有些担心,但相信你能发挥出你的正常平。”⑷“你考得不好,其它人也会考得不好。”⑸“不必紧张,你就当是自我检验吧。”⑹“看看我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等等。
2、教给孩子一些应考技巧。
⑴文化科的考试和体育考试是不一样的。体育考试是一个瞬间,一个短暂的时间,它需要的是理念的支撑和爆发力的展示。文化科的考试则是一积累,没有足够的积累是绝对不行的。尽管体育考试也需要累积锻炼,但只要潜能得到足够的激发就能完成。例如:初一的儿子沮丧地回到家。“怎么回事,儿子?”爸爸问。“我的体育考得太差了。”“考的什么?”“立定跳远,要跳2m,我拼了命也跳不过。” “是吗?来爸爸教你。”……“哇,我终于跳过了!”“我的儿子怎么会比别人差呢!”父子俩高兴起来。原来,爸爸用激发潜能的办法,让儿子静静的在心中立跳,1、2、3、4、5,跳!一下子就超越并达到2.2m,得了95分。
⑵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必太在意,但要求孩子的考试态度一定要端正。比如:认真复习,按时到达,仔细阅题,不作弊等。“认真待考,诚实迎考,端正临考,自律思考”是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总要求。
⑶对于考试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为其提供作弊或变相作弊的条件。错就错了,分析原因,自我承担责任,下次重新来过,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孩子才会在受挫中醒悟,在失败中成长。
⑷作为现代家长,谁没有经历过考试?谁没有接触过考试?因此,家长必要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当时的情境及应对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借鉴。
3、关注孩子的重大考试。
所谓重大考试是指升上一级学校或参与国家、省、市级比赛的各种考试。每位孩子在重大考试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现象。但这种紧张现象的产生,常是家长们人为造成的。比如:家长告诫孩子“这次一定考好啊!”“这次如果成绩理想的话,就......”;“如果本次考试不好的话,就会......”;“这次你一定要越过......”;“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情看电视!”;“快去看你的书!”等。其实,家长们不明白,这时的孩子正是需要“减压”的时候。考前“施压”,会让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厌食、头昏、精力不集中等“考前焦虑综合症”。这样的结果,其考试成绩是可想而知的。“减压”就是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轻松、愉悦的面对考试。这样,孩子就会毫无怨言地承担考试结果。事实表明,“施压”法重在平时,而绝非在临时。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长有过急的行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举个例子:初中每次考试均是全区前五名的梁艳,是学校认为的中考“状元苗子”,在毕业考试中,因第二天考数学,梁艳却在复习语文。这时,非常关注女儿学习的妈妈发现后,便干扰起来:“这时看什么语文嘛,明天是考数学,你应该复习数学啊”。女儿不听。妈妈多次干预无效。梁艳也在妈妈的干预中感到厌烦,便和妈妈顶撞起来。生气的妈妈最终将女儿的语文书撕毁......梁艳在心烦中参加了全部考试。结果,梁艳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350名之后。
作为家长,无论你是心急也好、关心也罢。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以孩子的情趣为中心,尽可能削减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不适的事件或机会。让孩子在轻松、重视的状态下完成一次次重大考试。
为此我建议家长考前要做的事情包括:⑴为孩子妥善安排饮食,以确保精力旺盛;⑵不要与孩子有“条件”交换;⑶提醒孩子,这时的复习只是一个巩固、总结的过程;⑷提示孩子应对考场进行事先试坐,并计划好路程与时间;⑸提醒孩子考试中所需携带的工具;⑹考场上首先要做的是,填写考号和姓名等;⑺考场上要浏览自己的卷页是否与规定相符;⑻告诉孩子一些消除紧张的办法,如喝水、上厕所、默数数字等;⑼简单的先做,难点的后做;⑽重点是把会做得做对。
4、教孩子学会考后总结。
考试的目的在于找出差距和不足。因此,考试结束就要总结,分析试卷,找出差距。据调查,当孩子拿着试卷回家时,家长注重试卷内容的只占24%,有76%的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考后对学习内容的分解与关注。其实,此时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段。如果孩子考好了,在鼓励中找点差距,通常孩子是会接受的;考差了,及时、适地给予一些方法指导和劝慰,会避免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当然如果首先注重分数,批评一番之后再沟通的话,那就是不可取的教训了。
◆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咨询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
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最后,祝愿各位家长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希望您的孩子在我们的共同教育下茁壮成长
《梁启超成功的家庭教育》梁启超(1873—1929年)是广东新会县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家、著名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称极其成功者。
梁启超自小就极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有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在乡间即有“神童”之称。16岁时(1889年),梁启超考中举人。他因在上海得见《瀛环志略》以及若干西书,开始接触西学,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异常倾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接受改良主义思想,并协助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也是康有为“万木草堂”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甲午战争失败后,关心国家民族安危,研究西方国家强盛原因的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救国运动,成为与康有为齐名的改良主义领袖,时人并称“康梁”。
梁启超是一位极其勤奋的学者,生平著述极多,达1400万字,内容广及政治、历史、经济、教育、哲学、佛学、文学、新闻学等诸多方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
梁启超又是很重视并且善于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有九个子女(五子四女),在他的教育下,个个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后来都成为对祖国有杰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一、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一生虽历经沧桑坎坷,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以著作报国达40年。他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贯穿着一个中心,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家里,他经常向子女们讲祖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孩子们长大离家后,他仍以书信形式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培育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之志。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求学或工作,他们在国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学贯中西,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是,他们中却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过着清贫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想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这对他们夫妇治病也大有好处。但是,他们却一一拒绝了。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的家人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虽历尽磨难而无怨,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他们全家人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和长女、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梁思顺的主持下,将梁启超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都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1978年,梁启超的次女、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了国家。1981年,梁思庄组织在京的弟、妹集体自费回广东新会探望乡亲父老。他们带去了梁启超的亲笔字卷和战国编钟,赠送给广州和新会博物馆。至此,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将他们所能献出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了祖国。
二、道德品质教育
梁启超很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为子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从小就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教育子女们要热爱生活,适应环境。他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个个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历史。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学成回国,正是国内战火不断的时代。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重要发掘,并首先确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梁启超的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机轰炸而失学。她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奔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1924年才出生。当他5岁时,梁启超就去世了。他17岁赴美求学,边打工边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什么都干,苦读八年,终于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电子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三、追求知识教育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导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习惯。他很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趣,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设想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
在治学方法上,梁启超要求每个儿女既要专精又要广博,他在对子女的谈话及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以自己为例说:“我生平趣味极多,而对于自己所作的事,总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兴趣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要求次女梁思庄“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他对梁思成说:“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时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梁启超不断鼓励孩子们战胜学业上的困难,继续前进,要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学建筑的梁思成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梁启超要他到欧洲考察一二年,再结合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学问。当学考古的梁思永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之后,梁启超立即安排他回国实习并收集中国的有关史料。
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大获成功。他的儿女们不负父亲,个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学有专长又多才多艺。他们都为祖国的解放尤其是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位家长的家教心得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我的儿子陈泰龙今年十二岁,就读于夹江一小六年级四班,他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学习上进步非常明显,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能主动学习;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尊重父母,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知道劳动的艰辛,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爱玩电脑游戏、做事情慢等。
要说起教育孩子,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之处。但是,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了略懂人事的少年,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句瑗;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家长家教心得
1、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主要采用有抓有放的方法。对于原则问题,如为人处事,道德思想,学习方法等,以抓为主,不会丝毫含糊。而对于我们认为应由孩子自行作主的事情,则以放为主,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断力。总的来说,因为安安男孩子,我们认为还是积压方面都严格一些为好。还有我们认为应以平等之心对待孩子,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思考问题,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孩子学习和做的方法和心态、宽容孩子的过错,以达到耐心教育,遁序渐进的目的
2、过多的照顾和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能力,也必须让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犯一些错误,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他成长,并对事物有更好地理解。经历过才知道结果,才能记住后果,并在以后的做事中时刻提醒自己。
3、不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要遵循小孩心智成长的规律。9月份的时候,教女儿数学运算时还很吃力,特别是得数超过10的运算,那时还以为是能力上的问题,但数学课上相应内容教了以后,现在的口算题卡每日练习很少出错,速度也还可以;确立孩子学习的基础目标,不把对孩子的期望一下寄托在这一学期,这一学年上面,要关注长远,现在的基本目标是语文能多识字,但并不一味求多,适当培养阅读习惯和爱好。数学能跟上教学进度,英语基本不作要求,仅个人浅见。
4、学习要养成好的开端,坚持要孩子自己能独立去完成全部作业。坚持要孩子自己养成自查的习惯,有时孩子自查不好,给她指出来。时间长了就养成好习惯。
5、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自从读一年级开始才自己带。这段时间最成功的是改掉了她赖床的习惯。方法是:有一天当闹钟响过三次,我去叫她起床还不肯起来。我就对她说:“从今天开始,妈妈只来叫你一次,如果你还不起来,那你就安心地睡吧!我上班去了,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打电话给我,我回来送你上学。说完我就假装背着书包准备出门。她马上爬起来。从此,每次闹种响过三次,我去一叫她就起床了。
6、作为家长要帮助他培养学习的兴趣,使他觉得学好一门课做好一道题有成就感,很开心,也乐意去做这件事。现在各学科内容、作业与我们小时候的学习差别很大,综合性、实用性、技巧性已充实到各门课中,因此如何提高家长本身的学习素质也尤其重要。我们作家长的也要不断地学习
7、放学回家孩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看一些课外书,适当到外活动活动,关键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能给孩子在各方面健康成长。
8、在每天做完家庭作业以后,让他把当天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每天看一些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让他自己查字典。
9、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不时地鼓励他,安慰他。同时给他制定一个逐步提高的目标,使他不致于丧失自信心。
10、我儿子每天在放学到家后,先做作业,完成后吃晚餐,然后下楼玩。在睡前听一下英语或语文磁带,9时睡觉。
11、我也没什么家教心得,只是在摸索。因为毕竟才和女儿一起开始。只是要求她不懂的一定要讲出来,不要不懂装懂,慢慢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希望在家长会上能听到其他家长好的家长心得,并且结合女儿的实际情况,把成绩搞上去。
12、觉得教育孩子不能靠打骂,得耐心地加以鼓励,从而使得孩子能开心地接受。
13、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比较自觉。在学习中自理能力较强,从幼儿园起,书包自己整理,一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需我们多费心。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经常带她到书记看书,以增加其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
14、让孩子养成自觉的习惯,自觉地学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家长也省了一份心,于此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增强自信,更加努力地学习。
15、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好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各项本领,多给予孩子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16、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能鼓励孩子积极向上;适当给些奖励,物质或精神的,都有利于教育孩子
17、每事都能坚持,多少有点回报
一篇家教心得的范文
时间在我们的五指间稍纵即逝,没有滞留的痕迹。
这周就是今年最后一次去家教了,就要告别和刘丹和叔叔阿姨说声明年再会了。心里突然失落了起来。虽然还不是真正的说再见。
在心星家教的这半年里,我们都在和这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踮起脚尖,拖起生活的希望.....
记得第一次在汀香园看到心星家教的宣传海报,便一阵沸腾,那些贫穷的土地上怒放的笑脸,深深感染了我。于是在申报社团时,和同学一起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它。
没想到这个社团是要进行海选的,让我不禁有些紧张。看着人家一个个吞珠吐玉,从容不迫,我想我这口才,能有什么希望吗?
前辈们问了我一些与孩子交流的问题,我没有多说,只说我会用心去尊重他们。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在尊重一个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足够多的付出。
开始家访时,我和肖仲抽中了刘丹,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
到她家时她刚起床,在梳头。这是个瘦而高的女孩子,在她们的年纪这个身高是很突出的,至少有一米五五。我们说明来意后,她和我们淡淡的打了个招呼,然后蹲下来在凳子上协助我们填表。
她语文基础好象不太好,开始写错了好几个字。填年月日的栏里也没写上年份。但她们一家的益阳口音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老乡见老乡,虽然没有两眼泪汪汪,但心中陡然加近的距离,是自然的。“11月2日就是刘丹生日了,”我笑着说。
第一次家教时,我们分配了任务,我教英语,肖仲教数学,语文一起教,每次都按数学英语语文的顺序。
我教的是音标,虽然前天晚上特地去电脑上查了下,听了几遍,可到临阵时,仍然有几个发不好音。带着她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收获甚少。不说她学懂了多少,我自己就能感觉到效果之差。看着肖仲讲得有声有色,我有些惭愧。开始怀疑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当初的那份热情渐渐冷淡下来。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第二周周六刚好是刘丹的生日,我们都记住了。在校门口为她选了一只抱心的可爱的兰色kitty猫,把它塞进我的大书包里,想在上完课后再给她一个惊喜。那天她们家来了一些客人。我们像前一次一样走进她家,叫她上课,刘丹很认真的说今天是她生日,“哦,生日快乐”,我淡淡的回答。然后开始上课,这次我交她读一些最简单的单词,加上她一个初一的表哥在一旁的赴应,大家都学得很开心。阿姨不停的要我们吃这个吃那个,让我很不好意思。我说我们是志愿哦,不准吃东西的。阿姨很淳朴,给我们们递东西,又说哪有这样的规矩,在这里你们就和刘丹的哥哥姐姐们一样......上完课后我费力的从书包里掏出猫娃娃,放到刘丹面前,她显然是被吓了一跳,抱着娃娃没回过神来,直到我又说了句生日快乐,她才惊喜的说了谢谢......
回来的路上,依然保持着小小的激动与幸福。原来付出的滋味这么美。突然想起田萌节目里经常说的那句话: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给予世界多少,世界就会回你多少。我真诚的付出了,所以我很开心。
我们的付出,温暖了许多人,在那些被我们温暖的人的世界里,我们渐渐远离寒冷。这就是我们做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终于读懂一些了。接下来的几次家教也渐入状态.......
这就是我在心星的成长,付出不计较回报你才有意外的回报......
家教心得体会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人都宠得爱不释手,同时都体会到现在孩子越来越难管,很多家长同一体会,用软的不行,用硬的也不行,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谁都不可忽视,现谈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一、家长是孩子的“克隆”对象,家长是子女所有行为的被模仿者与榜样。例如: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接回孩子,发现孩子脸上有一个伤疤:“是不是学校小朋友抓的?”孩子点点头。妈妈发火了:“你为什么不抓他?这个星期天妈妈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狠狠抓他!”真是可悲而又可怜,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今后又怎样呢?
二、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有时走亲访友,老是听到朋友说自己的孩子:“你看,你这次其中考试,考了85分,人家隔壁邻居家小孩怎么考试100分,你真没用,木头脑袋。”你知道家长讲这些话适得其反,孩子听了肯定不舒服,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学习的好与坪,我小孩子考试成绩有时是一般的一般,但我从不批评他,分析考试题为什么会做错,鼓励他下一次要仔细、努力,比这次考得好一些,小孩听了总是满意、微笑的点点头。
三、孩子一样有自尊的。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好,例如当着孩子的面,刚刚自家小孩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偏偏在人家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听话,学习不好,这恰恰相反,孩子的心里产生逆反心灵,孩子应会想,我做得那么好,父母说做得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这么不好,干脆就不做好。
四、从小教起、从小改正。本人对这方面深有体会,我小的时候看到一本电影《少年犯》,可能大家都看过剧中那个小孩就是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从小教育,更谈不上改正,导致那么悲惨怜怜的下场。因此,本人对小孩“从小教起,从小改正”比较重视,不管点点滴滴都不放过。例如,我们吃饭时候,必须叫一声“爸爸、妈妈吃饭”。
五、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我小孩唯一最大缺点是任性,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放学回家,大概半小时做作业认真,比较投入,过了半小时后就开始东摸摸,西看看,开始跟我讨价还价,例如老师布置回家抄写今天课堂上学的生词,他就跟我说,妈妈我这会写完,其余两个等玩一下或吃好晚饭再做,这时我就根据今天回家作业的量给他“定刑”,如果回家作业不多,我肯定会放他让他去玩,因为你不放他小孩子写字也不用心,还会哭哭啼啼,甚至他还跟我顶嘴,有的家长就会认为孩子这么任性,肯定不会出人头地,也就一棒子打死,平时也不去管他,觉得自家小孩“结果”。
六、决不为孩子护短。老师的包庇,家长的护短,会导致孩子从走向歪路,甚至会导致他走向犯罪,因此,我觉得做为每一个家长不要不看这一点。
七、不用暴力“征服”孩子,前面第五条我谈到小孩比较任性,以以前小孩一发任性脾气,他老爸就动手打或吓唬他,小孩不听反而还说:“爸爸你现在打我,等我长大我就打110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现在通过我采取第五条,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缺点,不采取暴力行为,跟他讲道理,有时也采取他的主张、意识,反而现在比以前要好多了。语文老师也表扬说李阳现在写字,其它方面比以前要进步。
八、不要把电视当“保姆”。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现在每星期学校又放假二天。这两天家长怕孩子出去一则闯祸,另一则不安全,干脆就把小孩门反锁关在家里看电视,把电视当作保姆,实际从本上角度来看,这样做很不科学。我与他爸爸平时也很忙,我是做生意,有时经常要出差,他爸爸是军人,在部队要值班,有时也要到外地开会、培训,小孩也经常在碰到双休日没人带,但我就不把小孩关在家,不把电视当保姆,我觉得看电视第一会影响孩子的视力,第二现在电视里有些生活片电视剧情节太暴露会引起孩子的误导。因此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把自己的车当家,把小孩带在身边,他可以在车上看书,累了睡觉,同时还会在外面看到很多稀奇的东西,有一次我出差在绍兴,我也带李阳去了,刚巧碰到农民农忙时,看到牛在耕地,小孩就觉得很奇怪,一则看到牛,二则牛在那个犁,拼起来就可以耕地,因此我觉得虽然大人懂,千万也别忽视小孩,更不应该把电视当孩子的“保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父母教育子女的3种方法,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良好的家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礼物
梁启超:最好的家教,是带孩子见这3种世面,建议每位家长收藏
梁启超:最好的家教,是带孩子见3种世面,父母们都应该看看
梁启超:最好的家教,是让孩子见这3种世面,建议各位父母都看看
浅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