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生教育存在问题(一)

中国生生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社会对未来人才赋予较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即有把握控制自己的情绪,又要懂得体察他人,善于人际交往,学会忍受磨难,战胜困难,乐观对待人生,对待生活。这是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四亿青少年中,就有6000万之众被现行标准列入“学困生”的行列,给标上“学困生”的标志,这个数字分别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万个卢生堡的人口数字,邻人触目惊心这些令社会忧心也会直接冲击社会的稳定,也令现代教育园地的教师们劳心,家长烦心的或贪玩厌学,或沉迷网吧,或家庭问题,或周边社会环境问题,或不良习惯,或学习方法不当所致的学生,实现行应试教育机制下“择优教育”的产物。如何有效地改变扭转这些“学困生”的现状,这是我校现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关系到几千万孩子的前途,几千万家庭和谐与幸福,乃至二十一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的精神,学校,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而心理、行为规范、和谐教育也应是我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学校教育链不可缺少的一环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而存在。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生活既教育,社会即学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学校家庭社会诸多因素所致“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不学好”的学生,他倡导认知较早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某些差距。他们不能适应先行应试教学,考试成绩差,这不是“学困生”在智力上的原因,而是学习状态出现问题,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以及各种学习知识的技能。要指导、改变、扭转他们的“不良习惯”。常规的、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的方法是不行,必须采用一套特殊的教育模式—先做人—后成才,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中国重生教育是根据我国现代青少年的现状,顺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所肩负着“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分担其社会的责任为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安定开辟育人新路”的时代重任,对具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兴趣教育,文化辅导教育,人生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以军事化管理取得各种知识技能培训的方式,激发其内在潜能,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我们的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

基地概况

中国重生教育是经陕西省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心理、个人素质拓展及潜能开发”的特殊机构。

基地坐落在古城西安,离秦始皇兵马俑6公里,华清池4公里。是进行特殊培训“绿色”培训的最佳之地。校园内绿树成荫,风景如画。4人间的学生宿舍,有独立的衣柜,闭路电视等生活设施,宽敞明亮的教室,宽阔平整的训练场地,为受训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地不含行政人员在内的专职教师27名,行政人员6名,全面负责基地的训练与管理工作。专职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思想素质高,作风硬朗,责任心强、擅长沟通、独具才艺,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

基地特邀全国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医学、营养学、军事学六大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等组成学校教育专家型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的咨询、指导,确保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实现。

基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学习、生活所需,结合受训对象的自身特点,一曲古今中外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成果,独创一套“以人为本”,赏识教育为理念的“个性化”十三大教育训练内容:成功心理训练、法制观念训练、生涯规划训练、激励训练、挫折教育训练、团队精神训练、目标内化训练、人际沟通训练、社会礼仪训练、读写技能训练、疯狂英语训练、挑战自我训练、生活体验训练。该教育训练内容融“快乐成功学”为一体,全面提升受训对象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

基地实行军事化管理模式和为期半年—一年的全封闭强化特殊教育训练。采用1:2师生比例,实行师生“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和“盯、抓、管、查”(盯住每一位学生,抓住不良行为,管到每一件事情,查验教训结果)的管理方法,以教师真诚的爱心和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来感化受训对象,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

中国重生教育以“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分担社会责任,为传统教育和社会安定开辟教育新路”为己任,积极探索现代教育—和谐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做好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青少年的教育转化工作,为几千万个孩子的前途,几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和二十一世界中国可持续发展尽微薄之力。

小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但由于安全教育存在众多的误区,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仍然较为低下。

1、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不容乐观。

某媒体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某部门组织中日小朋友进行联欢,当孩子们到达下榻的宾馆时,中国小朋友放下行李就开始嬉戏玩耍,而日本小朋友却在走道里东张西望——他们在查看安全通道在什么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很少有日本儿童这样的安全意识,甚至很多家长也很少做到随时留意自身的安全问题。广大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人担忧。

2、小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众多误区。

(1)、安全教育有空洞说教的倾向。

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放学后要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小心坏人”。因此,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因此而发生。

(2)、安全教育有明显的滞后性。

家长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后,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边发生了,才进行相关教育,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3)、重保护轻教育的问题普遍存在。

孩子的安全问题一直为广大家长和教师所关注。为了防止孩子发生意外,家长总是小心翼翼,时时刻刻对孩子严加保护和防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办、代办,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场面,如何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此外,学校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小学生生存教育课程,我们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加快安全教育的步伐,而广大家长也更应该奖金的参与进来。

当前部分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作者基于20多年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10多年的教育培养女儿的经历,比较广泛的阅读、审慎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悟,细心观察了城乡许多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从四方面阐述当前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分析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文中的观点不受当前国内主流教育思想的束缚,大胆参考和借鉴历史的,国外的,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理论及方法,旨在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引起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有效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根据笔者对市内部分城乡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观察,分析自己实施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结合自身的阅读和感悟,认为当前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亟待解决。

问题之一: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

细心呵护孩子,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这种关爱,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伴随着孩子幸福的童年。但是,过于呵护,成为了溺爱,则不利于孩子的后续发展。家长过于呵护孩子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一些类型的家庭:

1.体质特殊型

由于种种原因,孩子身体状况不佳,家长时刻挂虑,一直放心不下。如我班有个女孩,从小身体不好,家长百般疼爱,生活关爱有加。母亲的举动着实让我震动,也让我感动——从出生到现在,居然每天坚持写下孩子的成长日记!虽然女孩有初步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但从开学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都是奶奶骑着三轮车接送。到校后,把她抱到座位上;放学时,从座位上抱出去。中午每天接回家吃饭,吃好饭就午睡,等家长下午再送来时,早已上课了。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似乎无动于衷,一直说“身体第一,学习第二”,情况没有多少改变。

2.得过且过型

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家庭家底殷实,十分富裕。加上是独生子女,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孩子将来不用工作就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甚至可供几代人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不求孩子在学习上有多好的成绩,将来工作上有多大的成就,为社会作多大贡献,过得去就行。

3.隔代教育型

曾经有人作过调查,有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接受的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非常疼爱,有些甚至百依百顺,使得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今后的发展作用巨大。因此,对“隔代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隔代教育”确实也有一些问题。以我们自己教育女儿为例。小时候,我们要求女儿学会收拾自己的物品,比如做好作业后要整理好书本和笔,吃好零食后要收拾好果皮等。但是那时候,有很多时间是爷爷、奶奶在陪伴女儿,我们常常发现女儿做好作业就去玩了,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女儿一边走路一边吃零食,爷爷提着垃圾袋跟在后面……直到现在,我女儿做好作业后要我们多次催促才整好学习用品,吃好东西垃圾还是堆在餐桌上,学习上常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考试时经常扣掉“冤枉分”。

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犹如温室里的花,弱不禁风,将来怎能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

人,终究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参加学习、工作,将来还要组建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父母、长辈不可能事事包办,时时包办,应该趁早让孩子学会独立。现在让孩子离开父母,为的是将来父母可以放心地离开儿女。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逐步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处事。哪怕开始时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不跨出第一步,他们始终站在起点;有锻炼,就会有提高。

问题之二:家长对孩子过度放纵

与上面一种现象截然相反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放纵。过度放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知——没有正确的理念。这类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也不清楚孩子的培养目标,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把责任全交给老师。由于工作忙碌,为生活疲于奔命,家长确实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他们平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拳头巴掌。这种现象突出存在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

2.无智——没有教育智慧。这类家长文化程度也较高,具有一定的教育常识,但缺乏教育的理性和智慧。他们往往把自己认定的目标推向极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注意平衡性,忽视全面发展。如有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却忽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3.无制——没有管教能力。这类家长中,不乏文化程度较高者,也有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事业有成,在单位是业务骨干或行政领导,但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管教、约束的方法。似乎是他们的孩子特别难管教,就是不听家长的,教育效果不好。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面对一些事情,特别是在诱惑面前,往往不能单独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获取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家长不能以任何借口为推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因此,基于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家长要切实担负起监护职责。缺乏家教常识的,教师要予以指导,雪中送炭;容易极端化的,要注意平衡,把握方向;缺乏管教方法的,要多学习借鉴,同时研究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对于特别难管教的孩子,在沟通、教育、引导、惩罚等方法没有明显效果的前提下,把“棍棒”作为最后的方法加以运用,适当体罚,我想是必须的。这在新加坡等国家也是被允许的。

问题之三:家长对孩子过分信任

家长对孩子需要鼓励,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我想这是可以形成共识的。但是“信任”到什么程度,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难以统一起来,因为这牵涉到人们对人性善恶的看法。“性善说”与“性恶说”作为对人本性的哲学思考,各自都有大批的支持者、追随者。有些家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孩子非常信任,孩子说的话都相信,做的事都放心,有朝一日,及至出了大问题,才大吃一惊,后悔不迭!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笔者坚定地相信人在本质上都是恶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即便心中有规则,但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也是靠不住的,是需要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我们要教育孩子“有法有天”。“法”,就是规则、法律,“天”,就是监管、审判。这一点,与国家推崇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也是一致的。

教师和家长都知道,孩子在老师面前与背后,表现是不同的;在家长面前与背后,表现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有不同?跟监督有关系。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在学校,楼梯里的情况是教师不太容易关注到的,学生发生在楼梯的违纪现象和安全事故比较多,例如拥挤、推搡等。现在,学校在楼梯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我在屏幕上看到,孩子经过楼梯时,往往有意识地朝摄像头张望,然后规规矩矩地行走。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是现代科技产品延展了老师监督的视野,本来老师看不到的地方,现在借助科技手段,有可能看到,导致心中有规则的学生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然而,人的监督范围在时空上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处处监督学生。当监督不到位时,孩子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时,又怎么办呢?

事实上,有些孩子背着人做错事、干坏事,不是他们认为这些事情可以做,而是认为没人看到他们做这些事,神不知鬼不觉,可以逃避惩罚。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认识到人的有限,科技的有限,就从“老天有眼”、“神知鬼觉”、“有法有天”开始,从小告诉她即使没有人看到你做善事,或者干坏事,但你始终处在被监督的状态。至今,我们没有发现女儿做了错事以后,明明地撒谎,以逃避责任;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她帮助了别人,没有邀功讨赏,而是默默行在暗处。女儿的初中班主任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一直是“心地很善良”。

问题之四:母亲越位,父亲缺位

传统的父母角色是“严父慈母”。一严一宽,宽严相济,是值得肯定的。父严母宽,无论从男女心理的差别,还是从子女教育的效果来看,都是理想的角色定位。一般来说,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父亲适宜执行规矩,母亲适宜抚慰感情;男人比较粗犷,女人比较细致,执行规矩要抓大放小,控制节奏,抚慰感情要时时处处,细水长流……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家庭的父母角色错位了——变成了“严母慈父”。母亲什么都管,而且管得很细致,事事非常严格,弄得孩子胆战心惊,精神紧张,见到母亲好像老鼠见到了猫。有些母亲不但管教儿女,还管教丈夫,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丈夫的不是,弄得丈夫在孩子面前根本没有威信。久而久之,父亲不能管教孩子,有的干脆放任不管;母亲管得很多,很苦,很累,但家人不领情,效果也不好——再能干的母亲,也承担不了父亲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孩子是需要父母共同配合教育的。

有人说,社会是否文明,看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地位怎样。我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社会在宣传提高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地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高于强势群体!因此,妇联等一些机构,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时,要提及妇女应该尊重男性,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家庭,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氛围。

当然,责任不能全推到妇女头上。男人要主动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履行父亲的职责,承担丈夫该做的工作。只有夫妻默契配合,才能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作者:

夏桂芬小学高级教师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二年级班主任

章宝华中学高级教师余姚市牟山镇青港小学校长

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那么就会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些要求不是统一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学生在没有学会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判断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家听家长的,在校听老师的,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它有可能导致各种教育要素的相互抵消,甚至导致双重人格的出现。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少年的重要阶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育工作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

(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智育轻德育

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尤为重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关心不够,教育方法不对。具体表现在:

(1)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择校风”走俏全国,我们涟水也不例外,一些家长不惜花重金托关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涟水最好的学校。家长为子女请家教、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一切。

2、重言教不重身教

家庭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让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自己首先做好榜样。可我们的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罗唆”、 “还不赶快去学习”……还有没完没了的谆谆教导,唯恐有丁点儿的放松。自认为这就是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极大的刺激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是你在逼他,凡事都不信任他。言教不如身教,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品质。

3、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在一张白纸上点上一个小黑点,展示给大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大面积的洁白大家都没有看见,却都注意到了小小的一个黑点。许多家长看孩子的眼光往往就是这样,专盯着他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的地方才是需要指出的。如果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如所愿,孩子的优点都可能被看成缺点。孩子踢足球是不务正业;热爱劳动是太傻;关心他人是操闲心……

(二)孩子的表现令人警醒

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1、乱花钱

大部分学生的零花钱比较多,很多学生拥有个人存款。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钱主要来源渠道有:(1)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2)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家长给的“奖金”;(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他们要吃得好,穿的要新潮高档,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也就较普遍了。

2、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这些现象,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措施

[摘要]来自实践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呼唤合理有效的教育促进措施。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概括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并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综述了现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九种常用措施:将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悦纳自我;学会人际交往;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少先队活动中去。

[关键词]双亲心育: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根据我校小学生2004年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50.1%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15%的小学生生存在交往障碍大部分学生生活优裕,身体早熟,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提出了 “双亲心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互相亲近为前提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对教育者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具体说来,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启迪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方向,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努力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 ,活在世上是个多余的人。          

总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双亲心育”的大背景下,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团体辅导课开设成功,使我们初步懂得了心理健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每个班级内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要问的,可以写成小纸条投入箱内,我们每个班主任及时开箱解答。同时,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但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偷钱.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都找到家长耐心做工作,也多次与这位同学谈心,说明偷钱的危害性,可效果一直不好,同学的钱还是不断的丢失,而且渐渐还发展到偷家里的钱来花.在“知心屋”经过多次测试、记录、咨询、分析,发现他的行为是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的,他认为家里的钱花起来容易,一旦需要钱而没有及时拿到时就采用偷的方式来解决,对症下药的对他进行心理教育后,他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

比如,在我们班我采用的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而是把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和单元的学习成绩以短信和e校通(移动公司开展的家校互动磁卡)的方式与家长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一同坐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样我班的每个家长都能把学生的各项能力放在一起去测评,而不是单纯的只看期末的一张试卷,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家长更能了解我的工作,也让家长了解学生每天的变化,家长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非常满意,也对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

另外,我还把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由原来单一的甲、乙、丙改为现在简笔画图案:

有小鱼代表:你写的字太大了,我都没地方喘气了;

有老鼠代表:你写的字真脏;

有小树代表:你的进步真大,希望你和我一起长大;

有铅笔代表:你的字写得很好,要继续加油;.

有蘑菇(学校的垃圾箱为蘑菇图案)代表:你把我们(作业本)弄脏了;

有帆船代表:你写的真认真,你一定能像这船一样开得更远;

有星星代表:看我写的多好,这颗星就属于我了……

这些图案使学生每当写完作业都争着交给老师批改,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自己今天会得到一个什么图案,采用此种方法使学生写作业的主动性提高了,也使得学生再向下一个目标迈进,直至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三)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措施。中我们又逐渐感受到“双亲心育”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参考资料: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106-----110页

3、《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熊华堂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3月  

4、《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朱智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9日

孩子总怕羞,怎样克服?(

园园是个怕羞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总不肯开口,紧张地躲在妈妈的背后,偶尔与附近的孩子一起玩,她每次总是哭着跑回家。

怕羞的孩子,作爸爸妈妈的,只要稍稍给她创造机会,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从而使一个怕羞,内向的孩子较变为活泼,开朗的孩子,那么怎么给她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呢?

●熟悉亲戚和邻居的成员,围绕熟人圈子进行交际

怕羞的孩子一到学校或置身于集体之中,就一句话也没有了,这种现象叫做“场面缄默”。因此,做家长的要多和邻居及孩子同班的家长接触,使两家互相往来,使孩子熟悉同学的家庭。

●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培养主动性

孩子结识了小伙伴后,在玩耍中产生友谊或者出现纠纷,对孩子而言都是有益的,应放手让孩子自行处理,各种纠纷的解决过程,会使孩子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怕羞孩子增强自信心方法几则:

(1)让孩子在小伙伴的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利用孩子的生日等邀请朋友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拿手的节目。

(2)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唱歌或讲故事,并经常以此表扬他。

(3)提早训练,延长孩子的准备时间。让他对学校的功课稍稍提前进行预习或练习,等到正式开始时,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4)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去,让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5)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地让孩子去做如买盐等简单的事情。

(6)经常鼓励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恩格斯说过:“人的个性是世界是最美的花朵。”我希望孩子健康、活泼、开朗、自信、随和。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注意从各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对孩子与同伴交往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只有在交往中,孩子才能逐渐认识自己,并磨练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在同伴中,儿童需要自己动脑判断,需要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可以锻炼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地为孩子们之间更多的交往创造条件。

●经常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心,并多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其自信心。有时,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把握不大,产生畏难情绪时,我们就鼓励她,叫她大胆、放心、努力地去做;即使做错了,也不要去责怪她,而是和她一同寻找原因,从而把事情做好。这样就能使孩子明白,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和失败磨掉对生活的信心。

●给孩子获得他人赞赏。有时候家里有亲戚朋友来访时,我们就适当地拿些孩子所作的画或小手工制作,给他们欣赏,亲友的赞叹声,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孩子通过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而认识自己,大人的赞许加上自己动手实践,孩子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以游戏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些游戏能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的性格变得热情而开朗;一些游戏则通过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

●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境,向孩子揭示有关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并且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进行诱导,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

●注意培养孩子多种兴趣。为孩子提供参与各种各样活动的机会,使孩子有许多获取愉快的源泉。

●作出榜样。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应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注重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对孩子不流露悲观沮丧的态度,这样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恩格斯说过:“人的个性是世界是最美的花朵。”我希望孩子健康、活泼、开朗、自信、随和。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注意从各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对孩子与同伴交往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只有在交往中,孩子才能逐渐认识自己,并磨练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在同伴中,儿童需要自己动脑判断,需要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可以锻炼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地为孩子们之间更多的交往创造条件。

●经常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心,并多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其自信心。有时,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把握不大,产生畏难情绪时,我们就鼓励她,叫她大胆、放心、努力地去做;即使做错了,也不要去责怪她,而是和她一同寻找原因,从而把事情做好。这样就能使孩子明白,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和失败磨掉对生活的信心。

●给孩子获得他人赞赏。有时候家里有亲戚朋友来访时,我们就适当地拿些孩子所作的画或小手工制作,给他们欣赏,亲友的赞叹声,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孩子通过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而认识自己,大人的赞许加上自己动手实践,孩子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以游戏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些游戏能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的性格变得热情而开朗;一些游戏则通过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

●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境,向孩子揭示有关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并且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进行诱导,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

●注意培养孩子多种兴趣。为孩子提供参与各种各样活动的机会,使孩子有许多获取愉快的源泉。

●作出榜样。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应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注重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对孩子不流露悲观沮丧的态度,这样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小妍,女,10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教师,父母都是本科生。她自幼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上学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这可急坏了她家人,父母因此问题经常闹矛盾。达到了白日化的地步,近日还闹离婚。为什么好端端的家庭出现如此问题?原因在孩子,在孩子的分数。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能力、性格各有差异,就决定他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作为家长和教师不应只希望他考试分数“名列前茅”。正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说的那样:“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应该发现孩子并发展他们的天赋、特长,不能一再地要求他考试拿“第一”,这样就埋没了他的天赋。

●更新观念

任何家长都希望并有权望子成龙,但孩子愿意不愿意成为你指定的龙,能不能成龙,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家长无权包办孩子的前程、无权迫使孩子实现家长的心愿和“伟大目标”,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正常的心态。我们只能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发展自己,无权干涉迫使孩子去做实现他们不愿做的事情。

●多鼓励孩子

孩子考试不拿第一,家长往往很焦急,常说些令孩子反感的话:“你真笨”,“从来没拿过第一,真没用”,“你看,人家孩子多好”。如果孩子稍作解释,家长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吃我的、用我的还敢顶撞我”。这些话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失去了对父母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家长,就该明白,分数的高低、多少只是衡量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孩子能力的高低不能用书本知识,考试能力的水准作为整个人的水准。应帮孩子正确分析原因,正确地看待分数,相信孩子经过努力会有所收获的。

其次鼓励孩子学习书本外的知识,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冠军是拿到别人拿不到,拿出别人拿不出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学到知识,有知识。

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成功之处:

1、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发展。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2、以学生为主。接下来在处理“试一试”,解决灯笼和彩旗的问题时,我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问题,而是创造性地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明确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余数的对应关系。正是这样一个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获得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习不是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

二、需改进之处:

1、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策略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2、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应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对于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手艺,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然而,即使有“米”,没有好手艺,也是做不出好饭菜来的。写作文亦是如此,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要充分准备写作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厌烦的心里,怕写作文,对于作文没什么话可写。甚至有些同学写的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的同学写的作文就像造一个长句子,字数太少,语句也不通顺,内容也不完整。。直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语文教师该认真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深入探讨其中缘由。

(一) 作文结构模式化。一是作文总体结构拘泥于三段式。对于初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二是开头结尾模式化。如在写参观游览一类作文时,很多学生开头一段总离不开写“我们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尾又写“参观结束,我们排着队回家了。”写法平淡无奇,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千题一试,千人一面

学生生活单一,见识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的嬉闹中打发,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出现了“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以“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及“我得到了夸奖”、“放学路上”等为题的学生作文中,写拾钱包、帮老人的居多。在拾钱包的作文中,有的写拾到一角钱交给老师,有的写将拾到的钱包交还失主;在帮老人的作文中,有的写帮老人桃水、扫地,有的写给老人让座,有的写扶摔倒的老人。经过调查,没有几个是真的。在写“我的爸爸”作文里,李强的爸爸和张伟的爸爸都是:“高高的个子,国字脸,浓眉下一双大眼睛可有神了……”

(三)层次不分,缺乏想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有的一整篇作文就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二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另外,一些学生写日记,不分详略主次,记流水帐,从早上起床穿鞋、洗脸、漱口、吃饭、上学一直写到晚上洗脚上床睡觉,读这样的习作感到枯燥无味。记事作文中,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写法单一,没有发挥联想 

(四)套作、背作泛滥。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全面感知生活带给孩子习作的组大影响。生活中处处有习作题材,只要学生深入的接近、了解生活,将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加以感知,肯定会有很多内容要写,也能把作文写好。

2、加强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乐写、善写。首先教师要满怀热情,千方百计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习作意识。特别是对怕写作文的一些学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不可听之任之。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练笔,这是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学生可能不乐意写,怕写不好。但教师要具有明确而富有激励性评价的指向,善于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即使是一星一丝的闪光点给予充分激励。对学生习作的充分肯定,这种最初最直接的赞赏,会强化他们继续表达。如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效果会更好。

教师还要善于动脑筋,出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指导活动。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如全班学生参与的循环日记、编写故事等,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习作能力的舞台,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3、改变作文教法,鼓励发挥想象

教师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通常是在课堂上完成作文,这种做法不便于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图书馆、家中、校园、田野溪旁等地完成作文,这样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搜集写作时所需的材料。另外,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是不同的,命题作文往往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发挥想象,可以在写实实在在事物时,加入一些想象内容,也可让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写些童话式、科幻式的描写未来社会和生活的作文。

习作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感知作文、让学生喜欢习作,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能带给他们很多的快乐。

习作源于生活,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习作方法。

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伴之而来的心理不健康现象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少年儿童,应该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认为人人都应为“我”服务,只要求他人给予、奉献,却不知关心、帮助、体谅他人。

2 、依赖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举止幼稚,做事拖拉,不专心;缺乏信心和独立意识,遇事常企求他人帮助,尤其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照顾和保护,一旦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怕苦怕累怕困难,做事缺少毅力。

3 、孤僻多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合群,不愿也不会与人相处,对人常存戒备心理,冷漠呆板,敏感多疑。讨厌集体活动,常感孤独、寂寞。潜意识希望得到关心和爱护,但又缺乏主观努力,走不出“围城”。

4 、嫉妒心胸狭窄,缺乏宽容,不能悦纳他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他人优于自己的地方耿耿于怀,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而是排斥他人。

5 、任性表现为“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没理由地发脾气,情绪焦虑不稳定,任意而为,固执己见。

6 、自卑消极地评价自我,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不敢尝试,常因“我不行”的心理定势而退缩不前。

7 、不良习惯如偏食、口吃、重复性小动作、咬指甲、吮手指、挥霍等等。

8 、做事缺乏责任感表现为不愿承担责任,对待学习得过且过,认为是为家长、老师而学。

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做了一次阅读调查,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阅读是为了使成绩提高;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阅读需要是父母要求的;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认为阅读能增长知识,还有的学生不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

2、阅读内容: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仅占百分之三十。2、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是父母和老师推荐的。3、有少数学生阅读内容是根据考试内容所决定的,很少看其他书。

3、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自己阅读为主,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问,问中读”,“勤于查找资料”等等。阅读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自习及少量自习课,能够自觉用来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被习题,老师讲课,订正作业,家长带着参加社交活动所取代。

4、阅读兴趣:喜爱读书的学生不足百分之四十五,喜爱的原因是读书能增长知识,拓展知识面;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没有表示明确的观点,认为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入谜”,身临其境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回头率”相当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读书不如看电视好”,“读书不如玩好”,“读书是件麻烦事”,“课外书看多了会影响成绩”……学生阅读的现状和阅读兴趣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学生阅读更多地还是被认定为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的作用还没有被认识和重视。其实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是由阅读障碍引起的,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矫正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学生的自我认知、文化认同、融入社会等等也可以借助阅读来实现。阅读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体认外物,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学生一定会受益终身。

5、没有时间保障,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二、提高儿童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阅读需要引导。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同的学生一定有不同的阅读需要。不同的阅读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别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理解和分辨能力相对比较弱。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学生一段时间总有他们“热读”的图书。而这个流行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正在热播的动画片、各种社交活动所取代。所以,对小学生的阅读有必要进行引导和帮助。

一般而言,学生读什么样的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而定。一些轻松、好玩,惊险、不用动脑筋的书,如动漫、魔幻、校园小说是他们的首选,这些书很容易找到,他们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基本上不要向他们推荐。 需要推荐的是优秀经典的书,而这些经典必须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切不可好高务远。标准应该是那些既轻又重的作品。轻是指表达形式要有趣味。读上去是轻松的,语言浅显,重在内涵,要有意味。儿童读完了有所获,不是单纯的好玩。

低年级,我们一般推荐学生以读童话作品为主。梅子涵先生说,要相信童话,因为相信童话就是相信美好、相信幸福、相信快乐。一个学生心里有爱、真、善、美,等到他们长大了,这个国家才有真诚、善良和爱心。而在读这类作品时,要做到几个结合:中外相结合,古今相结合,读讲相结合,读演相结合等。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读童话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读些科普类、知识类、故事类的书,以让学生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中年级,在读童话作品的同时,要求学生逐步读些优秀的中外名著,在选择这类作品时,主要考虑文字易懂,最好能有画面的,学生在读时才能不感到枯燥无味。另外,鼓励学生开始读名人传记,儿童文学,现当代儿童名家作品(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部”系列,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小布老虎”系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断推出的原创儿童文学精品,例如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黄蓓佳的倾情小说系列,金波先生的“我喜欢你”等等)。

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所以在推荐读物时主要推荐有一定深度和品位的书:如中外古典名著,名人成材故事,《读者》,历史史事,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国际大奖小说,中外名家短篇小说、散文,报刊杂志等。

阅读时,采用集体推荐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哪些书是班级共读的,读完这类书,在班级内都要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每人应该根据推荐书目进行自我阅读,也可以读其他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目。

2、阅读需要氛围。让学生喜爱上阅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那一定是良好的阅读氛围(或者说是阅读环境),什么样的阅读氛围才有利于学生阅读呢?首先,一个好的阅读应该是家长、教师要认识到阅读的作用。其次,让学生拥有可以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足够多的书。在家里,给学生一个单独的房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书架、一张书桌,一些可以阅读的大量的书(家庭袖珍书店)。在班级里,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可以享受的阅读时间。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必须随身带1-2本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教师推荐的图书。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建班级图书角,一起对图书进行分类编号,一起讨论图书的选择与归类等,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浓厚的书文化和书环境。教师和学生一同设计班级读书名言,将名言张贴于班级醒目的地方;每位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读书名言;在班级上成立“书友会”、“读书俱乐部”、“读书心得一隅”等学生自主读书生成的地方。学校里,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作用,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学校要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和保证措施以及考核办法,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

3、阅读需要交流。学生阅读过程不是一个简单、静态的过程,它需要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使阅读产生明显的作用,促进学生语言、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交流,把阅读内容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品质。在交流时,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如:

⑴、“阅读交流会”。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的启发、收获、疑惑等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走进书中精神世界里。

⑵、“故事会”。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故事,在班级里开展“我最喜欢的故事”周评比和月评比的活动。

⑶、“演一演”。学生挑选阅读中喜欢的故事,通过与小组合作,进行排练,把故事转变成表演的形式。可不定期举行“情景剧表演”、“小故事大家演”等活动。这种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了解。

⑷、“教师介绍式”。 教师要勤于读书,把自己变为讲述者,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讲述你喜欢的故事给学生听,或者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朗读者,选择经典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大声读给学生听。在学生面前,你一定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榜样,经常、时时、处处都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你的读书热情也一定会感染着学生。

⑸、“书之最”系列评选。每个月都开展“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最欣赏的精彩段落”、“我来接着写”等系列活动。这类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⑹、“跳蚤市场”。每学期,学生把家中读过的旧书带到学校,我们在操场举行一次大型的书市交流。发挥整体互补效应,让学生感受氛围,锻炼能力,体验书文化带来的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震动。

当然,阅读交流的形式远不止这些。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方法,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把单一的阅读形式丰富起来,立体起来,使学生的阅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4、阅读需要激励。给学生足够的阅读鼓励,会逐步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激励。

⑴、“读书之星”。每周,每月,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读书的综合表现,结合学生测评及推荐,评选出“读书之星”。如:“爱书之星”、“小书谜”等等。被评选上的学生进行贺信表扬(写给家长的信),另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本子等。

⑵、“我读书,我快乐”系列活动。围绕“我读书,我快乐”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读书演讲”、“名人故事会”、“亲子共读”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幸福和快乐。

⑶、“读书成长表”。在教室前面设计一张“读书成长记录表”。从书目、作者、阅读时间、“我最欣赏的一句话”等方面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按要求进行登记。比一比,谁读得书多,谁读得认真,谁读了之后收获大。

⑷、“赛读会”。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进行互相比赛,比赛的内容可设计为:谁会读书—读时写感想;有问题提出来—带着思考读书;我问你答—学生、老师围绕这本书进行互相提问等等。

⑸、“经验介绍会”。我们要求学生不定期推选出几名会读书的学生在班级里进行“读书经验介绍”。通过介绍一方面激励这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形成班级读书能力良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把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部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读书的效率。只有阅读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目的: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阅读是为了使成绩提高;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阅读需要是父母要求的;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认为阅读能增长知识,还有的学生不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

2、阅读内容: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仅占百分之三十。2、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是父母和老师推荐的。3、有少数学生阅读内容是根据考试内容所决定的,很少看其他书。

3、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自己阅读为主,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问,问中读”,“勤于查找资料”等等。阅读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自习及少量自习课,能够自觉用来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被习题,老师讲课,订正作业,家长带着参加社交活动所取代。

4、阅读兴趣:喜爱读书的学生不足百分之四十五,喜爱的原因是读书能增长知识,拓展知识面;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没有表示明确的观点,认为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入谜”,身临其境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回头率”相当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更多地还是被认定为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的作用还没有被认识和重视。其实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是由阅读障碍引起的,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矫正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学生的自我认知、文化认同、融入社会等等也可以借助阅读来实现。阅读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体认外物,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学生一定会受益终身。

二、提高儿童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⑴、“读书之星”。每周,每月,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读书的综合表现,结合学生测评及推荐,评选出“读书之星”。如:“爱书之星”、“小书谜”等等。被评选上的学生进行贺信表扬(写给家长的信),另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本子等。

⑵、“我读书,我快乐”系列活动。围绕“我读书,我快乐”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读书演讲”、“名人故事会”、“亲子共读”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幸福和快乐。

⑶、“读书成长表”。在教室前面设计一张“读书成长记录表”。从书目、作者、阅读时间、“我最欣赏的一句话”等方面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按要求进行登记。比一比,谁读得书多,谁读得认真,谁读了之后收获大。

⑷、“赛读会”。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进行互相比赛,比赛的内容可设计为:谁会读书—读时写感想;有问题提出来—带着思考读书;我问你答—学生、老师围绕这本书进行互相提问等等。

⑸、“经验介绍会”。我们要求学生不定期推选出几名会读书的学生在班级里进行“读书经验介绍”。通过介绍一方面激励这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形成班级读书能力良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把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部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读书的效率。只有阅读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调查称27%小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近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完成的我市主城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人们眼中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却有27%左右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是打冷战,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更高。

近三成小学生有行为问题

“我们调查了主城3000多名4~6年级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蒙华庆说,结果显示,约有27%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比7年前的调查结果上涨了一倍多。

“孩子越小,越不懂得什么是烦恼”,正因为家长有这种想法,而放松了对小朋友心理健康的关注。蒙华庆说,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过幼儿园选班长都要拉关系的报道,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比过去的小学生要成熟得多。

低年级问题行为几率更高

课题组成员小邱介绍,四年级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达到30%左右,五六年级有所降低,六年级发生率为23%左右。

孩子最容易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调查显示,四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强迫性、交往不良、多动三类问题。“比如孩子写字苛求一笔一画,稍有不满意就要擦了重来,做作业往往要花很长时间;经常反复洗手,生怕有一丁点儿不干净,这些都是强迫性的表现,家长就需要关注,是否给了孩子太大压力,要帮助其放松绷紧的神经。”

而高年级的小朋友,除了容易出现强迫性外,抑郁情绪表现得相当严重:常常是垮着一张脸,满脸不开心,啥都不感兴趣,叫他干啥都不情愿。

父母吵架影响孩子行为

课题组对比发现,重点小学、普通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小学三者相比,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达30%以上,而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为25%左右。专家分析,这与农民工子女多由爷爷奶奶代养、家庭社会地位不高、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

而家长自身的行为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则更大。调查显示,父母经常争吵或打冷战,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问题行为发生率分别在45%以上和40%以上。如果父母对孩子太苛刻,问题行为发生率高达50%以上,太溺爱则为35%以上。经常打骂孩子,或对孩子冷漠以及毫不关心,发生问题行为的比例也在40%以上。

相反,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以耐心沟通、说服教育为主,问题行为发生率仅为20%左右。专家还特别提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保持一致,否则自相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记者 杨娟

四招呵护孩子心灵

“心灵呵护”最重要,学习成绩靠后站。应多关注孩子的娱乐、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

当个“大孩子”,融入孩子生活。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通过放松、亲近的交流了解孩子。

恶补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如三至五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都是孩子逆反心理最强的时期,要懂得正确教养方式。

学会沟通技巧,避免语言伤害。好孩子是夸出来不是骂出来的。当众训斥、冷嘲热讽,只会打击孩子积极性,伤害其自尊心。

近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完成的我市主城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人们眼中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却有27%左右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是打冷战,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更高。

近三成小学生有行为问题

“我们调查了主城3000多名4~6年级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蒙华庆说,结果显示,约有27%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比7年前的调查结果上涨了一倍多。

“孩子越小,越不懂得什么是烦恼”,正因为家长有这种想法,而放松了对小朋友心理健康的关注。蒙华庆说,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过幼儿园选班长都要拉关系的报道,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比过去的小学生要成熟得多。

低年级问题行为几率更高

课题组成员小邱介绍,四年级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达到30%左右,五六年级有所降低,六年级发生率为23%左右。

孩子最容易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调查显示,四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强迫性、交往不良、多动三类问题。“比如孩子写字苛求一笔一画,稍有不满意就要擦了重来,做作业往往要花很长时间;经常反复洗手,生怕有一丁点儿不干净,这些都是强迫性的表现,家长就需要关注,是否给了孩子太大压力,要帮助其放松绷紧的神经。”

而高年级的小朋友,除了容易出现强迫性外,抑郁情绪表现得相当严重:常常是垮着一张脸,满脸不开心,啥都不感兴趣,叫他干啥都不情愿。

父母吵架影响孩子行为

课题组对比发现,重点小学、普通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小学三者相比,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达30%以上,而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为25%左右。专家分析,这与农民工子女多由爷爷奶奶代养、家庭社会地位不高、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

而家长自身的行为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则更大。调查显示,父母经常争吵或打冷战,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问题行为发生率分别在45%以上和40%以上。如果父母对孩子太苛刻,问题行为发生率高达50%以上,太溺爱则为35%以上。经常打骂孩子,或对孩子冷漠以及毫不关心,发生问题行为的比例也在40%以上。

相反,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以耐心沟通、说服教育为主,问题行为发生率仅为20%左右。专家还特别提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保持一致,否则自相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记者 杨娟

四招呵护孩子心灵

“心灵呵护”最重要,学习成绩靠后站。应多关注孩子的娱乐、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

当个“大孩子”,融入孩子生活。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通过放松、亲近的交流了解孩子。

恶补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如三至五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都是孩子逆反心理最强的时期,要懂得正确教养方式。

学会沟通技巧,避免语言伤害。好孩子是夸出来不是骂出来的。当众训斥、冷嘲热讽,只会打击孩子积极性,伤害其自尊心。

近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完成的我市主城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人们眼中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却有27%左右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是打冷战,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更高。

近三成小学生有行为问题

“我们调查了主城3000多名4~6年级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蒙华庆说,结果显示,约有27%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比7年前的调查结果上涨了一倍多。

“孩子越小,越不懂得什么是烦恼”,正因为家长有这种想法,而放松了对小朋友心理健康的关注。蒙华庆说,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过幼儿园选班长都要拉关系的报道,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比过去的小学生要成熟得多。

低年级问题行为几率更高

课题组成员小邱介绍,四年级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达到30%左右,五六年级有所降低,六年级发生率为23%左右。

孩子最容易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调查显示,四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强迫性、交往不良、多动三类问题。“比如孩子写字苛求一笔一画,稍有不满意就要擦了重来,做作业往往要花很长时间;经常反复洗手,生怕有一丁点儿不干净,这些都是强迫性的表现,家长就需要关注,是否给了孩子太大压力,要帮助其放松绷紧的神经。”

而高年级的小朋友,除了容易出现强迫性外,抑郁情绪表现得相当严重:常常是垮着一张脸,满脸不开心,啥都不感兴趣,叫他干啥都不情愿。

父母吵架影响孩子行为

课题组对比发现,重点小学、普通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小学三者相比,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达30%以上,而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为25%左右。专家分析,这与农民工子女多由爷爷奶奶代养、家庭社会地位不高、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

而家长自身的行为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则更大。调查显示,父母经常争吵或打冷战,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问题行为发生率分别在45%以上和40%以上。如果父母对孩子太苛刻,问题行为发生率高达50%以上,太溺爱则为35%以上。经常打骂孩子,或对孩子冷漠以及毫不关心,发生问题行为的比例也在40%以上。

相反,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以耐心沟通、说服教育为主,问题行为发生率仅为20%左右。专家还特别提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保持一致,否则自相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记者 杨娟

四招呵护孩子心灵

“心灵呵护”最重要,学习成绩靠后站。应多关注孩子的娱乐、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

当个“大孩子”,融入孩子生活。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通过放松、亲近的交流了解孩子。

恶补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如三至五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都是孩子逆反心理最强的时期,要懂得正确教养方式。

学会沟通技巧,避免语言伤害。好孩子是夸出来不是骂出来的。当众训斥、冷嘲热讽,只会打击孩子积极性,伤害其自尊心。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办法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

“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

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 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 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 

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如。

四、 缺少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

而经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真是缺少这种训练。他们中有90%的人从听觉中得到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这或许与历代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而有60%的人会读,也就是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有50%的人可以与人交流,也就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感受的学生只占到17%~~20%。

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缺少训练。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写作本身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小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每逢作文课,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然后再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支离破碎,落入俗套,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关键要教师转变理念,改进作文教学策略,从解放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写作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勤写多练、迁移运用、学会借鉴,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写作中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不良的作文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几乎每次作文时都有的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这些不良的作文习惯对写好作文干扰很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久而久之,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作文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作文能力是指学生成功地完成作文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表现为已有的作文能力和潜在的作文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须从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着手。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不良习惯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以及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教学应培养的作文习惯

教师要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苏教版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依次安排了“乐于课外阅读”、“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自主修改作文”和“勤于搜集资料”等作文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善于观察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如思,一挥而就。”可见,要使写作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学会观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事物,洞察入微,善于从生活长河中捕捉具有深刻意义的浪花,并通过这朵浪花,把具有普通意义的内容深刻地表现出来。要写好作文,必须重视锻炼观察的基本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而观察习惯是熟练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关键,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保证。

2、勤于积累的习惯

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勤于积累不但能丰富习作题材,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多看——看周围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看影视、图片;多听——听广播、听谈话、听老师的教诲;多访——采访人物、走访亲友、拜访英模、寻访古迹;多做——做家务、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编报办刊;多读——读古今中外有益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无论看、听、访、做、读,都要动脑分析、比较,并记下有意义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日久天长,作文的材料就会十分丰富。

3、善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作文后,学会拿起笔来就写,然而一节课过去了,学生的本子上却只有寥寥数语,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前没有认真的思考。作文的每一步都需要用思考,想得周到、具体、深刻,写出的作文质量就高,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必须自觉做到先想后写。动笔之前,首先要想清楚作文的基本要求——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其次要想怎样写得好——选好材料,言之有物;然后想好为什么写——把握中心,言之有理;接着要想好怎么写——编写提纲,言之有序;最后按照提纲有次序地写下去。

4、用心说话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有的学生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即使他们的作文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习作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用心说话的习惯,说真话,诉真情,应当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5、自主修改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发现习作毛病及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

6、自觉练笔的习惯

只有培养学生多练笔,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内容,做到语言生动,并进而写好作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培养做摘记的习惯,经常自觉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积累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经常检查、经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动笔,除了教材规定的作文外,还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练笔,如观察日记、剪贴日记、兴趣活动日记、旅游日记以及与亲朋通信、征文活动等。

7、勇于创新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在拟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在表达的方式上,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特别是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更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习作,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该予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二、不良作文习惯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不良作文习惯的具体表现

1、内容方面:无内容可写,存在编、套、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想办法去编、套、抄。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2、表达方面:“挤牙膏”或“流水帐”式写法。东拼西凑,甚至把与中心、主题无关的扯进来,犯“跑题”的错误。写出的作文简单,支离破碎,落入俗套。

3、思想方面:不表达真情,存在假、大、空现象。作文失去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4、速度方面:凑凑合合下笔,磨磨蹭蹭,涂来改去。学生挠头皮咬笔竿,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没有认真思考,然后再闭门造车,写作极慢。

(二)不良作文习惯的产生原因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何他们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许多学生都存在诸多不良的作文习惯,问题的症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会发现和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6]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发现。我们要让学生去更多的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2、缺乏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日记,多作读书笔记,多做摘记,加强积累。

3、习作门槛过高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人为拔高,指导作文时强调开头要怎样地引人入胜,结尾要怎样的意味深长,中间应怎样的具体等等。这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欲望、思维被压制了,本来就无内容可写,被这么一限制更觉得无话可说,自然要去编、套、抄、一味模仿。《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只是提出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教师应根据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把习作要求降低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4、封闭式学习

学校的应该教育,使得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面对一大堆的作业,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活动的兴趣,没有观察的兴趣,没有发现的时间,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哪有兴趣和时间去表达真情实感呢,只能编些假、大、空的话迎合老师的心意。

5、评价单一

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纠缪法”——只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8]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学生对作文会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还在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学生的作文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丧失了学生的自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多激励学生,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6、思维定势

学生的作文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的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启发相关联想,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的策略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放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9]把学生从学校、家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方法引路。

(1)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

(2)观察要有顺序。小学生写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就能为今后习作做到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要有情感。习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及心理活动,写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受。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2、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等着“舍己救人”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树、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3、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定向观察就是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来获取写作的素材。随机观察就是把目光投入生活,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素材的能力增强,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4、要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的生活素材定期集中归类整理。

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素材,以便在习作时能及时提取。

5、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获得的素材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和片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要使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而且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有利于学生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而积累材料呢?

1、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读室、校报及班级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得兴趣,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3、运用统一的“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积累材料,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降低门槛,激发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10]所以,我们有必要降低写作门槛,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鼓励学生多写想象类的作文。同时,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呢?

1、抓住契机,激情引趣

学生情感热烈,易感染和激励。一旦对所写的事物和文章的题目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契机,激情引趣。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契机呢?我认为应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亲密感。我经常表扬那些爱跟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鼓励下,交流的热情高涨了,他们不仅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还说给家长、同学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关系就更融洽了。在此基础上,我郑重地向学生推荐一种新的交流方法:“同学们喜欢跟老师和同学聊天,可有时别人和你说话,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或本子上,交给老师、同学或家长看,还可以配上有趣的图画”。这一新鲜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课时,他们有的写,有的画,有的交头接耳地议论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我趁热打铁,向学生宣布:“恭喜同学们,因为你们已经会习作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欢呼雀跃,更激起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学生在快乐中走进了习作天地。

2、推陈出新,激发愿望

学生写作文,首先接触的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作文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动,故辞不发。因此,要设计一些新颖、有创意的作文题目。例如教学“《龟兔赛跑》的新讲法”,此次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编一个新颖的“龟兔赛跑”,赋予故事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很多学生写好作文,根据习作的内容拟一个副标题,如:贪吃的后果、学习的作用、弄巧成拙、乐极生悲……学生写得很精彩,名字也取得很有新意。

3、体验成功,激励愿望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会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激励他们学习愿望的强大动力。对于学生的习作,在批阅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其成功之处,即使不佳的习作,也不要妄加否定,可是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加以评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乐于表达的愿望。在完成“《龟兔赛跑》的新讲法”习作之后,学生先自主修改,再评议修改,最后老师修改。让学生将故事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听,聆听他们听了故事的感受,学生再次修改。之后,指导学生为习作配上图画,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一本图画书,名字叫《龟兔赛跑的N种讲法》,作为本班对外交流的礼物。学生听了个个喜气洋洋,习作后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四)学会借鉴,正确引导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平时利用阅读课,对精彩篇目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进行从读学写。反复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掌握了模仿的方法。由于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模仿和借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借鉴时有的学生会出现比较机械的问题,但也应加以肯定。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把语文课文看成范文,例如学习《谈礼貌》一文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次阅读课文,再写下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学会借鉴,提高写作能力,课堂上我们常常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如鼓励学生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等,多开展一些使学生习作的语言实践活动。

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要坚持读写结合,从一年级开始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说、写片断,开始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习作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也就是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给学生加任何限制,其目的主要达到作文的启蒙。四、五、六年级把习作摆在重要地位,由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作文指导。除了大作文以外,还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模仿和借鉴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在作文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勇于创新表达。

(五)勤写多练,鼓励创新

有了素材和积累还不够,要让学生坚持勤写多练,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勤写多练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小练笔,“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为了降低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可先要求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叙述或描写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养成勤写多练的习惯。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为学生勤写多练提供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美文诵读赛、春游、绘画、实验、制作、护绿行动、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课文的作文资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缩写等等;结合阅读和观看影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观)后感和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我们班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每天为学生提供两到三个习作素材,让学生在日记本上选择习作进行续写,如《老师不在时……》《蝴蝶飞进教室后……》等等。日记本变习作为一件新奇有趣的事,学生们经常有意识地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情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笔记录下来。

学生勤写多练之后,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时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启发联想,展示个性。

1、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引出问题,展开问题,写作文时的发散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几种: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例如:围绕“家”这个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我的家”(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的家庭”(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家”(侧重于议论),“我家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铁锤锤蛋锤不碎”习作时,学生想到中国语言文字有“歧义现象”,联想到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甚至有些学生通过相关联想,想到有些商家利用语言“歧义现象”发布虚假广告,忽悠消费者,以后要谨慎避免上当。

3、充分展示个性: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1]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大部分学生写老师关心同学、认真上课、加班批改作业等,也有些学生写自己和老师发生误会,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老师不加以约束,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有这样,鼓励创新,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勇于创新的习惯才会养成。

(六)成功激励,多元评价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小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依赖于成功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1、成功激励

让学生放手写我心,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编写手抄作文选等等,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体验。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的批语都是以鼓励为主,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不管什么体裁,不管篇幅长短,只要写了就能有优点,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希望,让学生乐于接受。

2、多元标准

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标准评价,分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含有优、良两个等级。作文评价即以“生活题材为基础,表达真实感受为主要标志,等级为激励杠杆”,并实行学校、家庭、同伴共同评价机制。过一段时间,学生进步了,可以升一个等级,如果退步了,则下降一个等级。让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3、合作评价

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老师、家长和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可以重新获得等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习作后的成功感、喜悦感,使之始终对作文保持高昂的兴趣,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反映生活。

(七)注重实践,培养习惯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2]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具体的写作实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是一句空话。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怪圈,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起草之后再加工等等,让学生成为习作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参与的全程性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3]在写作教学中,必须从起始阶段,就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的习惯,让学生全程参与到习作实践中,教师成为学生作文习惯培养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3、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个性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所有学生的写作习惯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选材上,有的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让学生换题习作;在构思上,实行差异评价,统筹兼顾;在修改上,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修改作文。

小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练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而作文习惯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培养起来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因材施教,要从小处着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动机,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教学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们精心地去呵护和培育,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相信一定会在语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之初见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农村边远山区任教,在这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没有悟出什么道也罢,还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实际困难,作文教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困惑,而它却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每每提起作文学生就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一脸愁容,或一脸茫然,迟迟不肯动笔;老师很难上好作文课,这些就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实而严重的问题。

以我之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在农村,因为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农村没有可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再加上年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随读的涌现,使本来就不大的各个村落里所剩学生就寥寥无几了。这寥寥无几的各村适龄儿童汇集在学校一个班,加起来也就八至十几个人,平时在学校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无聊瞎逛和电视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只好翻阅范文,希望从范文里来找到‘救世主’。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二、       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因为里面所剩的零星几本“书”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迎接国家配套检查当时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处理垃圾,现在滥竽充数存放在那里,也就形同虚设,以备上级领导心血来潮的检查而已。再加上现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级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实事也出不起事,哪怕就是芝麻小事。鉴于此,老师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偏远山区学校根本就不开展。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生活的单一,加上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试想,学生胸中无丘壑,何来妙笔生花呢?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作对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日常工作、为人处事以及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次“国培”培训,我听了北京市特教教师袁志勇的讲座,学到了许多有关作文教学的知识。结合袁老师的传授和自我的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学生的观察能能力培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可以积极有效地利用学校自身的有利条件。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使他们触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年寒假开学的第一天下午,我就让学生在校园里顶着凛冽的寒风,寻找春天的足迹,有的孩子发现围墙跟的小草已经长大了,有的孩子发现小叶黄杨的叶子变绿了,丁香花的芽子也挣着抢着长叶子……显然这些都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结果学生们的小笔头写的都不错。

2、其次教师平时还要多教学生学会词汇积累,以及学会词语在作文中的应用。降低目标,放飞梦想。教师让孩子写的作文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平时写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孩子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着力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小学作文是一种练笔,我们就应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儿童的话语方式,呵护儿童的稚嫩思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3、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如班级可以把学生现有的图书收集在一起——设立图书角,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星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跨年级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借书看的同学,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或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通过长期的坚持,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学习和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并将课内外的写作知识融为一体,结合袁志勇老师的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十分方便而且又特别有效的语段写作教学的工具——“ 快速成段法 ”使之转化为写作技能。写作有了技巧,学生作文成功就有了希望。

4、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抓住阅读课文的这条感情线。如我们在教写景作文的时候,我们拿一篇写景的文章,你看啊这篇课文优点是什么,先到哪再到哪,你看人家写的,然后好接着写什么,看到什么了感到什么了,最后他是怎么抒发的心情的,你看我们要是写景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这样潜移默化,使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就是把我所感,所亲身经历的所想到的那些事情,把它用语言来写出来;明白原来习作其实并不神圣,也不玄乎。这样水到渠成。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觉得有话可说了,而且是不吐不快了。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认为:“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七大问题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却视作文如“洪水猛兽”。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孩子们的作文存在问题,比如说:1.作文写不长、写不快;2、对作文没有兴趣,不喜欢作文;3、害怕作文,存在着严重的作文心理障碍;4、平铺直叙,记流水账,文章抓不住重点;5、纯粹不会作文,见到作文题目不知道如何下笔;6、依赖老师或家长进行动笔前的启发、讲解,不能独立完成作文任务;7、套改别人的作文,作文公式化、模式化、平淡化,缺少个性和新意。

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能顺利帮助孩子克服以上七大问题。小桔灯作文是全国知名创新教育品牌,目前全国有接近600家加盟分校,总部在武汉。创始人杨贤耀系《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著有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小桔灯作文除了拥有系统性的教材(分为小桔灯趣味日记、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外,最突出的教学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符合学生们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全新的教学法。真正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在丰富的游戏和故事中形象地理解作文的技法,让学生由怕作文到不怕作文,由讨厌作文到喜欢作文,由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直至最后写出能在考场上拿高分的作文。

浮莱教育和武汉小桔灯总部强强合作,在济南引进了小桔灯作文和小桔灯数学项目,把国内优秀的作文和数学课程,介绍给济南的小学生们。浮莱教育每周都会安排免费公开课和体验课,欢迎家长们到济南浮莱学校了解这两个项目。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者]  福建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廖应云

[内容]

今年,笔者参加县小学毕业会考评卷,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生搬硬套课外阅读范文和平时的习作今年我县小学毕业会考作文试题是《我进步了》,这是一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写具体的事来说明“我”进步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文并不难写,选材的范围也较广,可以写自己学习方面、思想方面的进步。但我们发现一袋30份试卷中,题材、文笔雷同的试卷竟有25份,这显然是在“抄袭”课外阅读范文。有一个学生写班主任定时帮他补课,所举事例生动感人,开头结尾也颇具特色,然而这位学生是将平时《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的习作原文照搬到试卷上。

二、胡编乱造,不合情理在试卷中,写学习进步的文章占相当大的数量,这无可非议,因学习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但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写学习上的进步都不合情理。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作文是全班倒数第一,到了五年级上学期在老师的帮助下就一跃为全班第一。还有的学生写自己原来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吃饭穿衣要人侍候,由于一次因妈妈生病住院或爸爸出差等原因,就变得非常勤劳,成为一个强者。这种不合情理的写法,给人以胡编乱造之感。

三、内容空洞,记叙简单在阅卷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具体,只罗列一些现象,进步的过程写得太简单。如有个学生开头写:“以前,我的作文写得非常差,老师一布置作文我就头昏脑胀,每次作文最多不过两三百字。”按着写:“一个周末,老师来为我补作文,讲了我作文写不好的原因,还给我讲了写好作文的几个要领。”结尾是:“过了几天,我把平时积累起来的钱买了两本《作文大全》。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坚持写日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这次期末考试中,作文取得了25分的好成绩。”

四、村级完小学生作文普遍较差我们在评卷中发现城区学校、学区中心校和村级完小学生的作文差距较大。城区学校和中心校学生作文大部分字迹工整,篇幅较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能应用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美词佳句,开头结尾也较有特色。而村级完小学生的作文有相当数量篇幅较短,字迹不工整,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有的甚至文不成篇,阅后不知所云。小学生作文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目前重点中学的招生仍然采用“一张试卷见高低”的办法录取,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仍在飞舞着,造成许多教师为了能提高升学率,普遍采用“题海战术”、教学生套题,甚至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范文。还有的教师将不同类型作文的开头、结尾及各种场面的描写抄给学生,作为应试措施。效果是事与愿违。二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不少语文教师作文只会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把范文当成“灵丹妙药”,离开范文就“寸步难行”。

至于村级完小学生作文不尽人意,除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三点:

1.作文起步太晚,多数村级完小是到四年级才有较正规的作文训练,有的甚至到五年级才进行作文训练。

2.作文教学随意性较大,没有一套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

3.作文教学缺乏经验,教师不善于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造成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作文普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到了,我想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述。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尤其显得重要。然而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生作文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1、字词关过得不硬。现在的课改让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华而不实。一堂课下来我不知道学生到底能学多少,学会了什么。特别观摩课,老师煞费苦心,学生过眼云眼。为什么我们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我想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一定要上实,哪怕这节课只学几个生字,也要把它学懂,学透。

2、课外书读得太少。尤其农村孩子,家庭条件不富裕,哪有钱买闲书?再加上学校的图书馆又不能开放,课外知识尤为短缺。所以笔者觉得学校图书馆要加大力度,多派几个人手,轮流值班,让那些坐禁闭的死书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不是能为写作服务吗?

3、有些教师缺乏经验,指导不到位。作文教学缺乏经验,教师不善于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语言平台交流,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流露出真情时,可以适当安排小练笔,并做出评比。所写内容不在长短,要看内容是否真实。评价要中肯,一定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自信。

4、缺乏观察。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物是材料。任何材料的获取都要靠观察所得。如果缺少观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真情。所以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尤为重要。这就要告诉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不会构思。他们有时有内容可写,可是不会过渡,不会开头,不会结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缺失或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去构思。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个别辅导,用典型范文引导,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

总之,只要我们多鼓励学生,多尊重学生,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总会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普遍的问题是思路不清,内容不具体和语言表达单一。

1、思路不清。小学生作文中的思路不清主要表现为层次混乱,过渡不自然,无主题或主题不突出,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详略处理不当,开头结尾不能为主要内容服务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缺失或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去构思。

2、内容不具体。绝大多数学生常犯的毛病就是只有空洞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或只有事情的轮廓,没有细致的情节。不少学生的作文对事情发展过程交代不完整,或者缺失某些要素,或者只用三言两语把重点场面与经过情形带过;忽略事件中人物的活动,对人物的行动变化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做具体的变化描述;无真情实感,即使有点情感,也是矫揉造作,硬“喊”出来的大道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大量地反复地阅读课文,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为写作服务。

2、多“说”。低年级同学往往会出现表达不完整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低年级“看图说话”开始,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每一幅图,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加以表达,并写出来。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用完整的句子将图意写出来了。

3、多“看” 。文章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避免文章空洞无物,在学生作文前,要尽量组织学生现场体验、观察,为作文做准备。这样,他们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写得生动、感人、真实、具体。

4、多“仿”。小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模仿的阶段,但模仿不是套作,更不是抄袭。仿写训练前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留心自己身边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注意积累知识、丰富词汇。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感到题目陌生

5、多“练”。练笔途径很多,但我认为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而且对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长时间训练,就能突破无话可说的难关。

6、多“议”。议论是课堂学习一种有效方法,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辨析能力,对写好作文有很大帮助。

总之,如果按照以上六点去做,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随之也改变了作文难的局面。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一、 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二、 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三、 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我的哥哥》中写道“啊,多好的哥哥呀!”结果写为“啊,好多的哥哥呀”。像这类问题只要认真修改是可以避免的。

四、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

其次,在这四个能力的发展中,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一天天逐渐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说许多的话。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句不成型、言不达意?到了小学高年级要他写一篇400字的作文就像要他的命似的。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学生不愿写作的原因所在:

(1)引导不当(2)没有兴趣(3)缺乏素材

一、开展丰富的活动 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平时我总会想尽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冲淡了课堂上的沉闷空气,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而且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同时由于游戏的本身要求,又使学生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从而不得不尽力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平时我开展的活动一般有(1)合作意识的成语接龙、野炊(2)参与意识的小品表演、课本剧、个人才艺展示(3)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名著知识竞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每次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件事情我经历过”,学生写起来才会文思滚滚,下笔如有神。

二、加强课外阅读  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课外阅读,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通过广泛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体,逐渐体会到写好文章的奥妙所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一举多得。平时我努力作好这样的工作(1)创建班级读书会(2)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两种不同的课外摘抄作业 (3)课前五分钟演讲及讲故事

三、抓住读写结合的“点”   习得作文之法

生活具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仅仅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下扎实的基础,但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抓住读写结合的“点”,读中学写,不失时机地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久而久之习得作文之法。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时,进行拓展性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生走进生活发现美。

教学展示如下:

师: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生:四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师: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是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应该关心他人。

生:我懂得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故事呢?

生: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还没回家,隔壁的张伯母知道了,没来得及做饭,就风风火火地把我背到医院去了。

生:那天,我去上学看到一个老奶奶跌到在地,于是我就把她扶了起来,老奶奶不停地夸我是个好孩子。

生:……

师:关心他人是人的一种美德。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希望大家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情,体验一下关心他人的快乐,好吗?

生:好。

再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诗歌、朗诵诗歌、模仿写诗。请看我班的两个学生写的诗(这两首小诗都在《余江报》上发表了):

1、妈妈的唠叨

锦小六(3)班:黄琼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春天里的绵绵细雨

她使我看到

雨后美丽的彩虹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夏天里浓浓的树阴

她使我感到

燥热后的凉爽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瓜果飘香的秋天,那般诱人

她使我感到

丰收后的喜悦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冬天里的棉袄,那般温暖

她使我感到

亲情的可贵

2、致小猪

锦小六(3)班:李玲

我喜欢你们——

一双粉红的耳朵

一身雪白的皮毛

虽然很懒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教会你们按时起床

还要教会你们勤洗澡,

不到处大小便

做一个爱干净的好孩子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一个好朋友——

他就是讲文明、讲卫生的人类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把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起来,把学做人与学作文结合起来,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渗透到生活中,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习作生活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乐意写作,善于表达,每个学期我班都有4-5篇作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找回自信 激发兴趣 突出个性

——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罗平县九龙镇阿者完小 高艺进)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注重“拷贝”、个性弱化等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

《课标》在对学生各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中强调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强学生对写作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突现学生写作的个性,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要求。然而,我们的现状、特别是乡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 、存在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形成这种心理弱势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激情洋溢的评价,犹如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感情迸发、充满自信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间解。然而,我们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单一,学生的写作热情、自信不足。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侧重于范文,侧重于指导,使学生的写在冲动被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所阻挡。文章原本是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成熟,但却闪烁着可贵的童心、童趣,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或许只会导致人文分离,挫伤学生对写作的自信。

其次,教师的评价过低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作文是一篇篇文章的“初胚”,虽不美观,却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才完成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丰富的观察、想象和情感,经历了他们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眼中的世界,横条鼻子竖挑眼,学生的成功感得不到满足,自信心被挫伤,那还有写作的热情、修改的冲动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而害怕卸作了。

再次,作文的承载超过了孩子的背负。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作文寄予的期望过高,让学生的作文承载得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再加上作文的评分历来要求偏高,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得到90多分,总有那么几分被无情地扣除或否定。于是,孩子对自己作文的自信被无情的抹杀,习作的热情也就在无声中慢慢地消逝了。在实践中,我们还往往会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流水账”、“字数还不到400个”、“这个主题太低级了”……这些清规戒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抹杀了学生的热情。

第二,学生习作的兴趣不浓,不愿自觉练笔。对于这一点,其原因,大多与上述内容有关,在此就不再多叙。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中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每一句“白纸黑字”都要面临着教师的审视与评价。在这种心理弱势的状态下,学生总害怕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同学们挑出各种毛病而笑话或指责。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而不想练笔了。

第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注重拷贝,而缺乏个性化的情感或见解,也就是个性弱化。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等个性弱化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故作粉饰、言不由衷……那么,到底是谁泯灭了学生的作文的个性风采呢?究其原因又有以下几点:

其一,时空狭窄,缺乏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却让人忧虑重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吧:上午起床后到校上课,中午返家吃饭后再到学校上课,如此反复,他们的生活竟是这般单调。而其余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被无数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占得满满的。如此还怎样谈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多彩呢?

其二,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欠佳,个性化见解、情感匮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已说到。

其三,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我,抑制个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眩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以‘我口舒我心,我手书我请’展露心灵。”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的找到坦露内心的途径,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吧真情实感封存中心底。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从寻觅了。

二 、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怎样寻找一条改变这些不如人意的现状的道路呢?我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爱上写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作动机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得到好评而激起的动机;内在的动机则是因为喜欢、爱好而激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自信。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促成他们内外动机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学生给予赏识,营造宽松的气氛。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该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作文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创作的内外动机都会被激活,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从而展现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孩子的作文,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呢?我想,我们应该对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我们要重视的,应是他们作文中的独特见解、真实情感、创新、想象和思考。对孩子的作文我们要用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其优点,并给予溢美的言辞。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就会被找回,文中的优点也就会想爬山虎一样满山遍野的疯长起来。到这时,还用担心学生不爱写作吗?

第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练笔。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和热爱。”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度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不热爱写作,没兴趣写作,那么,习作的目的就很难达成。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手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据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赞扬其中的长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行,写作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这里我们要注重的是表扬其优点、肯定成果。对于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而应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加以美化,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白作为修改的重要性。对于修改后的佳作,可以在板报、壁报中展示或上送进行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因有了成功感而爱上写作有兴趣自觉练笔。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尽人意,也不能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3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试想,当学生与自己信任喜爱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即使出了差错也不用担心会被训斥和埋怨的氛围中学习和写作时,心情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道还用担心学生不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展开情感与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自觉地去进行写作吗?

第三,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文舒我情”,促使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要解放学生,还个性给学生。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体育活动等,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丰盈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必需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和家务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其次,要创设语言交流平台,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便可适度安排小练笔,并作出评比。所写内容可长可短,但应要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流露真情。再次,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毫无顾忌、敢想敢写,个性飞扬。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真诚、接受、理解、尊重、鼓励、肯定”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得兴趣、飞扬个性,从而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对于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厌烦的心里,怕写作文,对于作文没什么话可写。甚至有些同学写的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的同学写的作文就像造一个长句子,字数太少,语句也不通顺,内容也不完整。为此,我觉得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对感知能力在作文中的作用理解的不深刻。

我觉得要让作文有内容可写,写出好作文,就要深刻理解感知能力。

1、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全面感知生活带给孩子习作的组大影响。生活中处处有习作题材,只要学生深入的接近、了解生活,将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加以感知,肯定会有很多内容要写,也能吧作文写好。

2、深入理解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的感知人物的内心,从语言,行为动作,外貌等多方面对人物加以分析,整合。

3、将习作内容与课堂教学,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4、平时强化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真是表达自己内心对事件的感知能力。

习作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感知作文、让学生喜欢习作,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能带给他们很多的快乐。

习作源于生活,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习作方法。

浅谈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今年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科目,我发现令我最头痛的是作文课。在作文课中出现很多很多问题:一、仿写作文;二、背优秀作文;三、编一些不切实际,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四、就算是自己写的作文也是十分”糟糕”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又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

上学期作文习作:要求写一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尝试。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尝试洗碗、洗红领巾、洗衣服……洗碗、洗衣、洗红领巾,固然是一种尝试。如果六年级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与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

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小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从题人手,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科举时的“八股文”。习作结构雷同,千篇一律,简直让人震惊。

三、是习作缺失人性

记得上次的一次习作以“尝试”为例,部分学生选择的材料,让我们触目惊心和极度不安。如写什么“尝试偷东西”、“尝试作弊”、“尝试说谎”、“尝试骗父母”……如果说这也算是尝试,我们决不要这种“尝试”!其中还有一篇习作,描写自己解剖乌龟的经过。习作中血淋淋场面,未曾找到一丝一毫的不忍,也没有看出究竟为什么而尝试?

四、是套写作文、背写作文泛滥

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对 策

1、学好普通话,坚持用普通话交流       2、广泛阅读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要求学生、教师在学校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一律讲普通话,提倡校外也讲普通话。经常举行普通话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

俗话说“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如,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学生口味,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3、充实生活      

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有趣的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等。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的内心感受,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言了。     

4、家校形成合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除了要满怀激情做好本学科教学外,还要和各科教师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表达;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同时,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要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写好习作,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他们不仅学会习作,还要学会做人。

小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小学生朗读常见弊病的成因及改进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二、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

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小精灵儿童网站]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

(二)朗读时“唱读”。

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因为喜欢,大家都想表现自己,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准,不能充分表现课文中反映的那种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就挑选了两位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读。一位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位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们俩一读,学生发言踊跃,大家各抒已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轰一声炮响,声音来得突然,应该读得快一点,响一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的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三)“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顿与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诵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一段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兴奋些,语调略高,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到来时,要求学生用哀婉的语调朗读,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师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2、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 对话 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女生读小苗的话,让男生读大树的话,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指导小学生朗读常用的几种方法:

1、 范读 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

2、 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可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3、 揣摩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漫谈小学生作文评价与批改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小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小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    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  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2、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 对话 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女生读小苗的话,让男生读大树的话,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指导小学生朗读常用的几种方法:

1、 范读 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

2、 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可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3、 揣摩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如何加强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教师进修学校 吴 哲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一、 强化朗读训练

古人提倡“涵咏”;把读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确有一定道理,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外,更应推荐一些引起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或学生自己的作文习作。进行朗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内容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坚持朗读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语感

,情感感知能力和说话能力。

二、 强化复述训练

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三、 强化自述训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在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连贯、完整、有主题、有条理、有层次、语词丰富、描述具体的语言表现力,自述训练能培养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四、 强化语感训练。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好,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其形式可采用故事会、演讲、辩论会等。要求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上要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重视语感训练。一方面可提高说话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教学研究室  曹铭刚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我们发现,由于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时感到头疼的事就是写作。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根据多年的实践研究,在此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以期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作文指导不得法

我们经常深入城乡小学听课、评课,发现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么过于束缚学生思维,从开头到结尾,从写作内容到中心思想,从列定提纲到详略的取舍,无所不包,而且还有字数的规定,学生自由表达欲望和能力被抑制,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么老师在指导作文时放任不管,美其名曰:“放开让学生自由表达”。由于平时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知识积累不够,学生习作时又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致使学生感到作文越来越难,逐渐失去了写作兴趣。

(二)作文“造假”现象严重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真假难辨。往往是老师在布置了作文以后,学生不是去思考应该怎样去选内容写作文,而是去翻作文选,看看上面是否有类似的文章,如果有,则一抄了事,或者略作改动。所以现在小学生作文假话、空话、套话满篇:一写做好事就是“拾金不昧”、“帮助残疾人”、“刮风下雨关学校门窗”;一写老师就是“自己生病了,老师到医院看望,病好了老师给自己补课,”“老师带病为我们上课”、“老师生病了还在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一写理想就是长大了当“老板”、“经理”、“科学家”……如此等等,此类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小学生作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作文“速成”的误区

现在很多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急切,恨不能一夜之间,就把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写出人人赞赏的文章,所以为孩子大量购买小学生作文选和指导书籍,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作文辅导班。殊不知,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靠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系统的训练。当孩子作文速成的神话破灭之后,教师和家长便使出最后一招,让学生大量读背优秀作文选,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考试前把小学生作文分类,每类推荐几篇作文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把各类作文细化出写作提纲,让学生套着写、模仿写,以期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

二、作文教学对策

(一)强化阅读、注重积累,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是指阅读对写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读书、不查阅资料就能进行写作,简直不可思议。万斯同说过:“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现在要求小学生“尽读天下之书”是不可能的,但目前我们的小语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风格迥异、表达独特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引导对这些课文的的阅读感悟,使其对课文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有所了解,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同时,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某些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适当地写作训练,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相互渗透,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可以根据文本的表达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路,在内容上要给予学生多方面自由选择的权利,做到“读写结合,相似迁移”,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二)活动激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常遇到学生畏难写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或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领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会,用双手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写、勤于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①结合课堂教学演示习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要结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有趣的场景,力求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另外,像各类竞赛、娱乐与表演、竞猜谜语、记者采访、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等都可以走进课堂。如“扳手腕”、“成语接龙”、“课本剧”、“绑腿齐步走”、“贴鼻子”、“吹泡泡”等。活动中学生全员参与,老师积极组织,适时指导,学生的写作素材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在活动中培养,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②结合校园生活习作。学生上学期间,校园生活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六一”联欢、“国庆歌咏比赛”、“故事会”、“主题班会”、“优秀作业展”、“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次活动后,教师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即兴写作。如运动会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写场面;联欢会、故事会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等。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作文习惯和作文能力。

(三)鼓励表达,写好生活中的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叶老先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实践证明,生活是作文之源,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也就没有一切言语活动。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向现实生活开放和回归。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呢?第一、教师要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获得体验,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第二、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星期天自己动手做一天家务,在家种植花草,养小动物,春游、秋游、参加社会调查等;第三、在作文指导教学中,课后有反馈。如我在进行作文教学调研时,发现一位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布置了一道实践性作文训练,让学生利用在劳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家里学发绿豆芽,再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叙述下来。由于教师指导得法,学生的作文很富有新意。

下面是几个学生的作文片断: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床就去看豆子了,哎,水竟然少了一大截,再看看豆子,一个个挺着大肚子,好象一个要生小宝宝的阿姨,正舒舒服服地睡大觉呢!也许它们遇到老朋友了,不停地说了一晚上的话,口都干了,所以要大口大口地喝水,都把肚子喝得圆圆的,把它那绿色的衣服都撑开了。

……

又过了一天,下午放学,我就急急忙忙地跑回家,看我的那些“小宝贝”。呀,它们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绿衣裳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有的象淘气孩子,干脆把衣服脱下来,露出自己的“肚皮”;有的仍然像胖胖的娃娃在睡得香呢!

……

早晨一起床,我连裤子都顾不上穿好,就跑到厨房去看我的那些“豆宝宝”。啊!豆子发芽了,我高兴地又蹦又跳的。看,在豆子的侧面,长出了一个小芽,有的像小豆号,有的像刚出生的娃娃伸出手来跟我打招呼呢!而它们的衣服也由黄变黑了。

……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这个实践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把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学习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小学生写看图作文存在的问题。

大概有20%的学生不会看图作文。主要情形有三种:一为根本没有看图,自顾作文。如,有学生就这样开头:“我的老家在安徽,现在因爸爸妈妈来绍兴工作,所以就长住绍兴。我的老家……”,与题目要求风马牛不相及;二为不知道故事应当怎么写,不懂得故事的六要素是什么,要怎么写,没头没脑或结尾不了了之;三为不懂文体。前面花二三百字写了个简短的小故事,接下去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等等,也是三四百字,写得非马非驴。

范文:我是校园环保小卫士

早晨,我背着书包走进校园。

路两旁的花坛里,苍翠的青松,墨绿的冬青,在寒风中左右摇摆。

这时,一位叔叔正要把抽完的烟蒂扔向花坛,我急忙赶过去说:"叔叔,请爱护环境,不要随地乱扔烟蒂。"

叔叔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对不起,小朋友。"说完,他主动把烟蒂掐灭,送到垃圾箱里。

我高兴地说:"谢谢你,叔叔。"

叔叔也笑着夸我:"你真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年级写话(2)
浅谈如何提高三年级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何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相识是一种缘-搜狐博客
写作:倾吐激情与心灵
与孩子们同行,做幸福的老师
让习作教学从条条框框中跳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