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本篇提示】本篇为全书的首篇,相当于全书的概论,故列于全书之首。本篇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发病与预防、养生防病,脏腑经络发病先后的病理传变规律,及人体各脏腑发病独特的脉象和症候,特别是“治未病”的治疗指导思想都作了阐述。特别是治未病、表里同病、痼疾加卒病的先后缓急救治方法,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防结合等医学思想,很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意义。

一、【原文】问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注释】

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古时就医生技术的优劣,分为上、中、下三等。治愈效果达十分之九的为上工;十分之七的为中工;十分之六的为下工。

②治未病:治疗未病的脏腑。

③实脾:调补脾脏。

④四季脾王:王(wàng旺)通旺。意思是四季之末的农历三、六、九、十二月的最后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脾气都很旺盛。

⑤中工:指技术水平一般的医生,只知“治已病”。

【白话解】有人问道:高明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没有发病的脏腑,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是因为疾病可以传变的缘故,例如诊察到肝脏病症,根据五行相乘规律,就知道肝病可以传脾,治疗的时候应当首先调补脾土,但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的时候,那就不需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懂得这种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理解必须先调补脾土的道理,而只单纯地治疗肝病。

对于肝虚证的治疗,可采用酸味药物补益,焦苦的药物协助,还要用甘味药物来调和。五味各有归经,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因为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肾气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下焦,水不上行抑制心火,心火旺盛则伤肺,肺脏被伤,其气虚弱,肺虚不能制约肝,则肝气旺盛,从而肝病就可自行痊愈。这就是治肝需要补脾的奥妙所在。治疗肝虚证则用此法,实证就不能用了。医经上说:“治疗虚证用泻法,就会使虚证更虚,治疗实证用补法,就会使实证更实,正确的治法,必须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肝病当按虚实分治,其他脏腑的病症均可仿照此种方法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举肝病为例,论述了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和方法。提醒医生要懂得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治病应当首先辨清虚实,虚则当补,实则应泻。为医之道,勿忘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肝病为例:知肝传脾,则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此为五行相克之意。

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肝病传脾:是有一定条件的,即肝实易传,脾虚易受;肝虚不易传,脾旺不易受。其他仿此。

四季脾旺:是指一年四季的最后十八天,即每年农历三、六、九、十二月的最后十八天。并非每年的四个季节。

二、【原文】夫人禀五常①,因风气②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真③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难⑤,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④,勿令九窍⑤闭塞。更能无犯王法⑥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⑦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⑧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注释】

①人禀五常:禀:受之意,五常:即五行。

②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③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④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客气邪风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⑤疢难:疢(chèn趁),难(nàn读去声)。疢难指所有疾病。

下段

①干忤(wǔ):忤:违逆,抵触,这里是指侵犯的意思。

②适:刚才

③导引、吐纳:导引指自我按摩;吐纳指吐故纳新,是一种调节呼吸的养生却病方法。

④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⑤九窍:两耳、两目、两鼻孔,口及前后二阴。

⑥无犯王法:不要违犯国家法令,免受刑伤。

⑦服食:即衣服、饮食。

⑧三焦:指气血、体液流通的道路。

【白话解】人体禀受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而为脏腑身形,并吸取自然界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生长。自然界的气候能够生化长养万物,但也能伤害万物,犹如水能浮舟,也可覆舟的道理一样。只要人体五脏的元气充实流畅,营卫调和,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若受到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伤害人体,就可以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一切疾病的致病原因和途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由经络先感受邪气,然后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外邪侵袭皮肤,影响四肢、九窍的血脉正常运行而引起疾病,这是外因;三是:由于房室不节,金刃虫兽所致的伤害,这是不内外因。用这种方法归纳,则发病的原因便可囊括无遗了。假使人们平时善于摄生保养,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不让外邪侵犯人体经络,便能保持健康。如有不慎,感受外邪,应在外邪刚侵犯到经络,尚未内传到脏腑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治疗;当四肢刚感到沉重不适的时候,立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同时注意不触犯国家法令,避免禽兽伤害,做到房事有节、衣着、饮食冷热适中、五味调和,不使形体虚损。这样,病邪就没有机会侵犯人体腠理。

所谓腠,即指皮肤的毛窍,是人体三焦元真之气的通路,为血气所灌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二者均为御邪护正的屏障。

【本条分析】人是自然界的一个分子,禀受自然界的诸多元素而生长、生存,在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受其影响,就会生病。这是符合“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人依靠自然界之气而生长,但反常的气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

三因发病:内因,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外因,气候反常,外邪侵袭;不内外因,房室不节,金刃虫兽所致的伤害。总病机: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气血、经络、脏腑流通不畅而发病。

三、【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①见于面部,原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注释】

①气色:五脏六腑之精华,藏于内者为气,现于外者为色。

②见(xian):显露的意思。

③水气:病名。指人体内有水气。

④寒:指寒饮。

⑤便难:指大便难。

⑥留饮:饮病的一种,水饮停留体内。

【白话解】有人问:病人的气色反映在面部,怎样根据病人的不同气色来辨别疾病呢? 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老师回答说:鼻为脾所主,青为肝之色。鼻部出现青色,说明肝木乘脾土,可出现腹痛,在腹中疼痛的基础上,如果再见到极度怕冷的现象,说明阳气衰败,就是危重症候。鼻部颜色变得微黑的,黑为肾之色,为肾阳虚衰,水液内停,上凌于脾。面部颜色发黄,黄为脾之色,多为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主寒饮内停胸膈。面部呈现苍白色,多为亡血、失血所致,常见于失血过多的病人。假使面部出现微红如妆之色,而又不在严热的夏季,多为虚阳浮越于上,阴阳离决的危证、死证。若两眼直视,转动不灵活,多为严重的痉病,比较难治。又面色发青为肝木失调,气虚凝滞,主痛证。面色发黑多属肾亏,为肾虚为主的虚劳证。面色红赤主风热或热极生风。面色发黄为湿热郁蒸,多有小便不利或大便困难。面部浮肿,颜色鲜明光亮的,为水饮内停之证(留饮)。

【本条分析】本条是重点是论述面部气色的望诊。

颜面察五脏:双目察肝,鼻头察脾,下颏察肾,上额察心,两颊察肺(一说左肝右肺)。

五色通五行:青为肝之色属木,黄为脾之色属土,黑为肾之色属水,红为心之色属火,白为肺之色属金。

四、【原文】师曰:病人语声寂然①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②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③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注释】

①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语声。

②喑喑然:声音低微而不流畅。

③啾啾然:声音细小而长。

【白话解】老师说:病人安静无声,有时突然惊叫的,多属于关节疼痛的病症。病人说话的声音低微而不清,则多为痰湿阻遏于胸膈之间,气机壅塞,影响气道通畅的病症。病人说话的声音细小而呻吟不断的,多为头痛病证。

【本条分析】闻诊、耳听察病是四诊之一。

五、【原文】师曰:息①摇肩②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③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④唾沫。

【注释】

①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息,即呼吸也。

②摇肩:即抬肩。

③上气:即气逆。

④肺痿:病证名,(详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证并治》篇。

【白话解】老师说:病人呼吸的时候摇动两肩的,这是痰浊、邪气壅塞胸间,导致肺气不宣。呼吸的时候引动肺气升而不降的,则为咳嗽。病人张口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的,这是肺痿病,常伴咳嗽,吐涎沫。

【本条分析】本条所述相当于现代的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病。但由痰浊、邪气壅塞胸间,导致肺气不宣的多属实证,病人张口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的肺痿病(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多虚实相兼。

六、【原文】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注释】

①吸而微数:指吸气急促不利。

②中焦:指胸膈与脐之间。胸膈以上为上焦,脐以下为下焦。

③吸促:指吸气浅短而困难。

④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⑤呼吸动摇振振:形容病人呼吸困难、迫促而引起身体抖动的样子。

【白话解】老师说:病人吸气比较短促,这是病邪阻塞中焦,气不能下降之故,若为浊邪内壅的实证,应当服泻下药则邪去气顺就能病愈。假如吸气短促属于元气不能內守的虚证,其病难治,甚至无法救治。病在上焦心肺的,则吸气短促而困难;病在下焦肝肾的,肾失摄纳,则吸气深长,这两种呼吸困难皆为脏气亏虚所致,都属难治的病。如果呼吸困难伴有全身动摇不止的,为元气大亏,形气不能相保,症情危重,不易挽回,多为不治之症。

【本条分析】本条以呼吸困难为例,说明实证易于治愈,虚证则难以治疗。为什么呢?实证邪气固然炽盛,但正气亦不甚亏,正邪相争,实者泻之,邪去则正安,所以实证易于治愈。虚证以正虚为主,正虚一时难以恢复,再加邪气实,正不胜邪,虚者补之,补正虚则邪更实,所以难以治愈。

七、【原文】师曰:寸口①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注释】

①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脉。

②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此时五脏的色、脉都有相应的特征。如春为肝当令,色青,脉弦;夏为心当令,色赤,脉洪;秋为复当令,色白,脉浮;冬为肾当令,色黑,脉沉;四季之末的十八天脾当令,色黄,脉缓。

③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④非其时:与王其时相对,即非其王时。

【白话解】老师说:两手的六部脉象随着五脏所旺的季节而发生变动,并且面部颜色也随之有所变化,即色、脉、四时相应一致。例如春季肝旺的时候,面色青、脉象弦属正常无病,其它季节应表现的颜色是夏赤、秋白、冬黑。如果在春季肝旺不见青色而反见白色,脉反见毛脉,这些都不是肝旺的季节应有的颜色与脉象,即为非其时色脉,都会发生疾病。

【本条分析】本条是讲的如何鉴别四时正常与病理色脉的变化规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天时的变化无疑会影响人体,因而人的色脉也会随着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四时各随其色”。假使出现与时令不符的色脉,说明有发生病变的可能,应注意仔细辨析。当然,时令与气候可千变万化,学习时应只领会精神,不可拘泥。

八【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①,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起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

①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以下义同。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②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雪之间。

③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六十个。每个甲子代表六十天。此处“甲子”是其中第一个。这里是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非指甲子日。

④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六十天,眥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是说一阳从东方起而出于地上。详见《难经·七难》。

⑤阳始生:阳气开始生长。

⑥以(yǐ已):通已。

【白话解】有人问道:自然界的时令和气候,一般来说是相应的。有时时令没有到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已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没有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当去不去,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又太过,所谓“春行夏令”,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老师回答说:“冬至节气以后的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初生,天气温暖和煦。如果冬至后没有到甲子日,而气候已经变暖,这就是时令末到,气候已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的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象盛夏五六月那样炎热,这是时令到,而温热气候来得过分剧烈。

【本条分析】本条是讲气候与时令的太过、不及都可成为致病因素。在正常的情况下,时令与气候总是相应的,如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长夏暑湿。气候正常有利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人体也能与之相适应,所以会少发病或不发病。假如非其时而有其气(风、寒、暑、湿、燥、火),如夏天应热,反阴雨绵绵,寒气逼人;或者太过,如暑天应热,但持续高温,超过人体适应能力,就会中暑;或者不及,如冬天应寒反不寒,也会破坏人体的生理平衡而发病。天气变化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是违背时令的邪气,是致病因素。

九、【原文】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①,其病在表;浮者在后②,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注释】

①脉浮者在前:指浮脉见于关脉前的寸部。

②后:指浮脉见于关脉后尺部。

【白话解】老师说:病人的浮脉见于关前寸部,主病在表,外感表证;若浮脉见于关后尺部,为病在里,多为肾虚气浮的里虚证。应见腰背疼痛,转侧行走不利,上气不接下气,呼吸短促或极度困难的病危症候。

【本条分析】寸部候心肺,在表;尺脉候肝肾,主里证。寸部见浮脉多属表证,尺部见浮脉主里虚。

十、【原文】问曰:经云①:厥阳②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释】

①经云:经,指古代医经,何书失考。

②厥:上逆之意。厥阳指阳气偏盛,孤阳上逆之意。

【白话解】有人问道:医经上说的厥阳独行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凡属于阳气极度偏盛,阴液极度亏虚不能与之相互协调,则阳气亢而逆乱,这种病理状态称为厥阳独行。(这是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阳无阴,有升无降,孤阳上逆,所以称谓厥阳)。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厥阳独行的病理。正常情况,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阴阳协调而生存。若厥阳独行,即有阳无阴,阴虚则阳亢,阳亢则阴病,致使阴阳失调而发病。本条重点说明了人体阴阳不相维系就会发病的道理。厥阳独行的治疗方法应当是滋阴潜阳。

十一【原文】问曰:寸脉沉大则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①。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注释】

①卒厥:卒(cù促)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症。

【白话解】有人问道:寸脉沉大而滑,即重按均鼓指滑利有力,其沉大脉主血实,滑脉主气实。血实与气实相互搏结,并走于上,则发为卒厥。卒厥发生后,血气病邪入脏的,则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若病邪入腑的,邪有出路,故病轻易愈,预后良好。入脏、入腑应该怎样来区别呢? 老师回答说:突然昏倒后,病人口唇呈现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这是入腑的表现,病轻易愈。

【本条分析】本条是讲卒厥的病机、脉证和预后。卒厥,是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的一种病症。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因此一个病症两个结局。卒厥病邪入赃者口唇呈现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属血实、气也实,血气相搏,致使发病;邪气内闭,气血瘀滞,阳气衰竭,多预后不良。同为卒厥而病邪入腑者,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较容易治愈。

十二、【原文】问曰:脉脱①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②,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释】

①脉脱:指一时性脉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遇正气,血脉一时不通行所致。

②浸淫疮:即现代所称湿疹,是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处,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白话解】有人问道:有的病人脉搏一时性不通,乍伏不见,就预后来说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说:不仅仅是脉脱这种病症的预后是这样,其它各种病证的预后规律都是相同的。比如皮肤病的浸淫疮来说,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若侵淫疮从口向四肢发展的,其趋势为由内向外,病可以很快治愈;反之,若疮始于四肢,然后逐渐向口蔓延的,其趋势由外向内,则病不易治愈。总而言之,任何病症都是病在外表易治,病入里而深者难治,甚至有的可以导致死亡。

【本条分析】本条承上文举脉说、侵淫疮为例,推断疾病吉凶的基本规律。任何病证,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病由内传外的易治。腑病易治,脏病难疗,这是医圣对疾病规律的总结。以侵淫疮举例说明。病势由内向外发展的,为病退,易治;病势由外向内发展的,为病进,难治。这对临证推断疾病的预后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十三、【原文】问曰:阳病十八①,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②,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③,咽④,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①居上,浊邪②居下,大邪③中表,小邪④中里,馨饪⑤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⑥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⑦,寒中于暮⑧,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⑨,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注释】上段:

①阳病十八:泛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②阴病十八:与阳病十八相对,泛指属内部脏腑的病症。

③哕(yuě郁):即呃逆。

④咽(yē噎):指咽中梗塞。

⑤五脏病各有十八:指五脏分别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所致的病证,而且各有在血分、气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分,所以每一脏都有十八病,五脏相合共有九十病。

⑥六微:即六腑。

⑦五劳七伤六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七伤:本书《血痹虚劳篇》有食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之七伤。《素问》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指极度劳损而言。五劳七伤六极,泛指各种劳伤病证。

⑧妇人三十六病:《千金》作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巢源》与此同。此处泛指女人的多种疾病。

下段:

①清邪:即雾露之邪。

②浊邪:即水湿之邪。

③大邪:指风邪。

④小邪:指寒邪。

⑤馨(xīn欣)饪(rèn任):指饮食物。

⑥五邪中人:即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⑦前:指午前。

⑧暮:指下午。

⑨皮腠:即皮肤,腠理的简称。

【白话解】有人问道:阳病有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 老师回答说:包括头痛,项、腰、脊、背、脚抽掣作痛,这六种痛证表现在体表,故称为阳病。而且这六种痛证各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三者之分,所以合之则为阳病十八。

又问:阴病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 老师回答说:咳嗽,上气,喘,哕,噎嗝,肠鸣,胸腹胀满,心胸作痛,拘急不利,这九种病证病在体内脏腑,故称阴病。而这九种病证各有虚实之分,所以阴病也有十八病。五脏中的任何一脏分别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都有六病。每一病又有在气分、血分、气血相兼之分,因而每一脏都有十八病,五脏相合共有九十种病。人体六腑病证比脏病要轻,但每一腑的病证数与脏一样也为十八病,六腑病合在一起计算共为一百零八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都不包括在内。

各种病邪侵犯人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雾露之邪,自上而下,多伤害人体的上部;水湿之邪,重浊下趋,多伤害人体的下部;风邪多侵伤人体肌表;寒邪则往往易于直中体内脏腑;饮食不节之邪,从口而入,多可引起食积不化的病证。上述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害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多在上午伤害人体,寒邪多在午后傍晚伤害人体;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露之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性升发、开泄,侵犯人体后多表现为浮脉,寒邪性收引,侵袭人体后表现为紧脉,雾露之邪伤害人体的皮肤腠理,湿浊之邪往往流注于关节,饮食不节之邪易损伤脾胃。极寒之邪易伤经脉,极热之邪易伤络脉。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疾病的分类和外邪的致病特点。因年代久远,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进化和完善,这里仅供参考,不能拘泥。但其外邪的致病特点与发病规律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十四、【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①)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释】

①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②下利清谷:指泄泻,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白话解】有人问道:治病时,对于急性病症,有的应当先治里证,有的则应当先治表证,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回答说:譬如疾病为外感风寒表证,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疗后,损伤了脾肾之阳,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此时尽管病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但应当先温补脾肾,立即先救治在里衰微的阳气,服药后,待脾肾之阳得振,大便恢复正常,病人仍有身体疼痛的表证者,应赶快散寒治表。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救治方法。疾病有时是很复杂的,病有先后,轻重缓急,避免误判误治,伤及性命。本条以表里同病为例,先救其里,后治其表。即患有下利不止,脾肾阳衰的腹泻急证,尽管又伴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可先治表证,误用发汗法,使阴液更伤而加重病情,迫使阳随阴脱而毙命;应该先服四逆汤救其里,温复脾肾的阳气,待腹泻解除大便调和了,马上用桂枝汤解表散寒,解除身体疼痛的表证。

十五、【原文】夫病痼疾①加以卒病②,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释】

①痼疾:指积久难治的慢性疾病。

②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疾病。

【白话解】病人本来患有顽固难治的慢性病证,现又突然得了新感之疾,对这种痼疾加新病的复杂病证,应该先治新得之疾,待新感之疾愈后,然后再治疗原有的慢性久病。

【本条分析】本条承上条论述旧病加新病的先后缓急救治方法。痼疾加新病时,为什么要先治新病呢?这是因为新病初入,一般容易治疗;而痼疾根深,难以骤除,若不先治新病而治痼疾,则新病深入,不但痼疾没有好转,反由新病深入,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上条是表里同病,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但下利不止,里急为主,急温脾肾之阳,固护阴液,以防阳随阴脱而毙命。本条是陈旧痼疾久病久治不愈,复感受新病,雪上加霜,怎么办好呢?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意。

十六、【原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②,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注释】

①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调养。

②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

【白话解】老师说:凡是适合五脏疾病的饮食、居住场所等因素,能促使疾病痊愈,病就可以好。同样,五脏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欢的、厌恶的饮食、居处,疾病就会加重。假如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爱吃的食物,说明脏器受邪气影响而发生变化,食后就会助长病邪,引起发热,加重病情。

【本条分析】本条是从五脏病的喜恶提出治疗和护理的宜忌。并重视问诊,知其所爱,知其所不爱。一般来说阳盛阴虚的病证,宜服食凉润的食物,忌温燥的生姜、辣椒、大蒜、酒类;而对于阴盛阳虚的病证宜服食温热的食物,不宜吃生冷的瓜果等。至于病人平素不喜欢的食物,却反思食之,预后不佳之兆?

十七【原文】夫诸病在藏①欲攻②之,当随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注释】

①在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②攻:除作攻法解释外,也可作“治”字解。

③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④猪苓汤:方在本书《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

【白话解】大凡治疗各种在里属实的病症,都应当视其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譬如口渴,属阴虚内热与水邪互结的,应该给予猪苓汤分利水邪,水去而热除,口渴随之而解。其他类似的病症也可依照这个例子进行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随其所得而攻的治法。外邪大多是无形的,但无形之邪侵入人体后往往于体内的“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相合,因而胶结不解。因此治疗时就应当注重攻逐有形的实邪,实邪清除,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疾病易于痊愈。如蓄血、结胸、食积病证尽管可有发热的症状,但分别选用桃仁承气汤,小陷胸汤化其痰,大小承气汤攻其积食,则发热随之而退。原因就是邪热失去有形实邪的依附。这种治法实际上就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本篇小结】发病与预防

总纲——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病)。

外邪发生条件——气候反常: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

五邪中人法度——风为大邪,中表,脉浮;寒为小邪,中里,脉急;湿为浊邪,居下,流于关节;雾为清邪,伤于皮腠;饮食物,从口而入,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阴阳失调——有阳无阴,为厥阳。

病因分类——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治疗原则——总则: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表里同病——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清便自调,身体疼痛——急当救表。痼病加卒病——先治卒病,后治痼病。实邪在里——随其所得而攻之(应分清在脏在腑及具体部位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预防——注意养生,锻炼身体,增强健康,体健不令邪气侵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下)
杂病例第五白话注解 桂林古本5《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翻译
《难经》译文注解
病因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解读
脏腑经络篇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