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明义《题红楼梦》诗看《红楼梦》早本
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七绝廿首,向被红学界重视。其透露的信息颇多,除在小序中回答了作者是谁、大观园本于何址等红学问题外,还用诗对《红楼梦》早本(以下简称“早本”)内容进行了描绘,是至今为止证实早本的最重要的也是记录最详的依据。现存的各脂本均属《红楼梦》今本(以下简称“今本”),上限无出于甲戍(1754年);明义所看到的早本可考为何年之本,红学界诸说不同,张爱玲说是1754年本前最后的一个早本(《红楼梦魇》P106),吴世昌说是1754年之前、未与《风月宝鉴》合并前的早本(《红楼探源》P 317,P 633),两说法靠近,后者更确,本文从之。至于探究早本之重要性,乃在正本清源,不仅可凸现曹雪芹的创作历程、心理历程,对今本80回后之探佚,亦可树立一对照坐标,免走歧路,同时亦可为其他红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明义字我斋,满族镶黄旗富察氏,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的侄儿,乾隆的侍卫明琳、明瑞的兄弟,曹雪芹的同时代人。其《题红楼梦》七绝廿首,收在《绿烟琐窗集》里,上有小序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这小序首句的“出”字,周汝昌认为是“出示于人”的意思(《周汝昌点评红楼梦》P220);吴世昌更进一步,理解为雪芹“亲出”,并告诉过明义家事——“否则住在北京的明义怎能知道曹家上世在南京的事”(同上P625)。吴世昌的看法应是对的,小序并无出现史误,与袁枚等人误把雪芹看作是“曹练亭”之子(应曹楝亭之孙)不同,故曹雪芹亲自出示给他看、并告诉过他家事的可能性大。显然,用这篇小序回答作者是谁、早本所本何事等红学问题,相当有力。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第22则引了明义《题红楼梦》诗中的第14、15首,虽未着评语,但卷二题为“善取之皆成佳句”,其况亦可知。卷二第3则袁枚以自己的诗解释道:“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因道:这样的诗便谓“善取之皆成佳句”。明义之诗亦作范例,可见应也是“叙而不作”,似可信为无与其所见的走样。
《题红楼梦》七绝廿首,当按所见早本内容次序排列。吴世昌也如此认为,但他又说,“第十七首被抄错了地位,第十九第二十首应互换次序”(同上P641)。此须一议。
第17首:“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吴世昌认为是写黛玉初入贾府时与宝玉同室榻的情形的,当在小说开始不久,今放在靠末之处,可见是抄错。今本这一情节在3回。时黛玉六岁,宝玉大一岁,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同榻也不能“破瓜”,是可以肯定的;但若说此时的黛玉是“红粉佳人”,宝玉是“锦衣公子”,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且早本不同于今本,张爱玲“详”全抄本,见凤姐问黛玉岁数处,黛玉答曰“十三岁了”,即疑是早本的“漏网之鱼”(同上P43)。这看法是对的,因上一回黛玉“年方五岁”,翌年从扬州进京,不可能在路上走七年;且今本3回两玉相见,那诗赋的形容,殊非六七岁,是十三四岁的样子了(本文所引《红楼梦》语,凡无另注出处者,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本)。看来那诗赋,也是早本的“漏网之鱼”。既已十三四岁,却由贾母主持,让他俩“同室榻”,于理上不通。
今本19回说在黛玉进园前,湘云、宝玉“随贾母”住一处,21回又通过袭人回忆,言曾服侍过湘云几年,十年前两人西边阁夜读,说过些长大后羞于启齿的话——意为“要跟袭人同嫁一个丈夫,好永远不分开”。张爱玲认为,这些都是早本的“漏网之鱼”,因为“按照今本,宝玉这一年十三岁,黛玉比宝玉小,湘云又比黛玉小,十年前至多是个一两岁的婴儿”,焉能说得出此等话(同上P204-205)。早本既有宝、湘青梅竹马、同室而榻,就没有宝、黛青梅竹马、同室而榻。因湘云小,待她读书、会言婚嫁时宝玉年纪应不会很小了,他不可能两度童年,再与黛玉青梅竹马、同室而榻。由是,吴世昌之说彻底落空。
然第17首诗的女主角又是何人?周汝昌早年认为是宝钗,乃指与宝玉婚后没有发生肉体关系。他的理由有三:(一)诗排在晴雯芙蓉诔诗后,按次序应是宝钗婚嫁了;(二)“红粉佳人”一词不指少女;(三)“梦魂多个帐儿纱”指灵魂未通(同上P195-197)。周汝昌此说,张爱玲认为不妥,理由是诗中言“同室榻”为“不妨”,若两宝已成婚,何来“不妨”(同上P255)。张爱玲说得有道理,况且,一向憎恨程高续本的周汝昌这回竟忘了,两宝成婚后同室榻而“未破瓜”的情节,恰是程高续本里的情节——以此说早本显然不妥。周汝昌晚年亦知早年言写宝钗不妥,更正为疑写湘云的——当然不是指与宝玉早年的“同室榻”,而是在住大观园期间的“同室榻”(在今本63回眠芍药、寿怡红情节里),因为已经是“锦衣公子”与“红粉佳人”了(《红楼夺目红》P107)。此说似有道理,然排列次序则未尽吻合,且疑与第13首诗犯重(说详后)。
然则,还有更像第17首诗的女主角的么?张爱玲以为晴雯更像,理由有三:(一)51回及77回分别有说宝玉与晴雯同室而榻;(二)51回太医来给晴雯看病,暖阁上挂着“大红绣幔”,78回《芙蓉诔》里也有“红绡帐里,公子多情”句,同对诗中之“帐儿纱”之说,疑早本有宝玉“隔帐看她的睡态”的情节;(三)前一首(第16首)乃写晴雯之死及宝玉祭晴,这一首补充说他们虽同室而榻却“未破瓜”,点其冤也,也合排列次序(同上P253-255)。如是,第17首诗不能算“抄错了地位”。
吴世昌说第19、20首换了位置,也未必。第19首:“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纵)使能言亦枉然。”乃从早本的高潮“散场”(据张爱玲考,同上P145)写起,一直写到“石归山下”(那当是全书的结束了)。第20首:“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乃写脂批所云的“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与“花袭人有始有终”情节(庚辰本19、20回批),居第19首所写的中间部分,即在“散场”与“石归山下”的中间。因之,从情节来看,两诗难分先后。再从意思上看,两诗都有概括全书之意与弥漫浓烈感慨,然诗人之评价,终在第20首中见得分明,其更当得起收束大任。可见这位置是合适的,未必需要调换次序。
明义的《题红楼梦》七绝廿首,既按所见的《红楼梦》内容次序排列——第1首是总冒,第2首从进园开始,至第19首“石归山下”,是大结局了,然后以第20首收束。照此看,明义所看到的是全本,更可证是早本——因今本未完,甲戍本、靖藏本1回皆有脂批云:“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明义以诗咏早本,即令全本,然亦只能有所选择;但若果真“善取”,主要的重要的情节当不会遗留。如是,我们来看下表:
序号
内容
参看今本
主要相异之处
第1首
总冒:大观园园景图
唐    20回
今本规模更大,参见17、18合回
第2首
初进园时正钗闹怡红院
23回
负    今本没“娣娣姨姨笑语和”情形
第3首
宝玉探病潇湘别院
26、30回
。    今本名“潇湘馆”
第4首
宝钗扑蝶图
27回
负    今本没“遗扇”
第5首
两玉对泣图
30回
今本无将“三尺玉罗”抛来抛去
第6首
宝玉错认晴雯为袭人
31回
(注:也有疑是写宝玉错认袭人为晴雯的)
第7首
梦游太虚见正钗图
5回
此情节早本在38回(说详后)
第8首
宝玉给小红梳头
24回
今本是小红递茶,另有宝玉给麝月篦发情节
第9首
宝玉给袭人暗换红罗
28回
今本袭人很无奈,这里是“自惊还自笑”
第10首
黛玉怡红院外逡巡图
26回
今本是黛玉欲进而不得
第11首
金钏死后宝玉逗玉钏
35回
今本无玉钏哭,只“满脸怒色”
第12首
玉钏尝荷叶羹
35回
今本没“碗边误落唇红印”
第13首
寿怡红夜宴图
63回
今本没“金钗当酒筹”与“醉倚怀中睡”
第14首
黛玉添病图
34回
今本同回中没有宝玉问病
第15首
咏凤姐
74回
(疑因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的态度而咏之)
第16首
晴雯死及《芙蓉诔》
78回
情节也当与今本有异(说详后)
第17首
补说宝玉与晴雯同室榻
77、78回
(注:也有疑是写湘云或宝钗或黛玉的)
第18首
宝玉悼颦儿
80回后
庚辰本79回脂批言后有“对景悼颦儿”
第19首
“散场”与石归青埂山
80回后
靖本67回脂批言后有“青埂峰证了前缘”
第20首
收束:复见袭人生感慨
80回后
庚辰本20回脂批言后有“花袭人有始有终”
从上面的排列可见:(一)今本19回前除梦游太虚情节,诸如元春省亲、秦氏之死、凤姐协理宁国府、弄权馒头庵等这样的大事,明义诗都没有记,应是早本没有。(二)今本36回至62回的情节,明义诗也基本没写,至少可以断定,二尤故事、宁府除夕祭宗祠故事、探春兴利除弊等故事,早本也是没有的。(三)据脂批,今本80回后有贾府事败被“抄没”、宝玉“悬崖撒手”等大事,明义诗一字没提,似早本也没有。(四)这廿首诗所表现的情节或细节,大都与今本有不同程度上的相异。据此四点可知,早本的篇幅没有今本大,内容也没有今本丰富,主要写宝玉与大观园中女子的情感纠葛,且较单纯,更青春浪漫,悲剧效果也不如今本强烈。
对明义所看到的早本的探佚,还可依据脂批。因为脂批非常特殊,把早本的批语都保留了,甚至有另一早本《风月宝鉴》的批语也保留了——估计后期的编者脂砚或畸笏,为怀念早期脂批人,或留下早期创作痕迹,故意留下来的。在研究早期脂批方面,自上一世纪中叶开始,如吴世昌、张爱玲、邓遂夫、王三庆、郑庆山、朱淡文等许多红学版本专家都做了不懈的努力,成绩显著。本文借助他们的研究,对明义所看到的早本进行探究。
明义诗中有4首专写黛玉,其中两首写了其病,占50%,分量之重可见。第3首:“潇湘别院晚沈沈,闻道多情复病心。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这是写进园之初宝玉的问病,“闻道”二字即可见出(也可见出早本没有两玉的青梅竹马)。有问病自然就有“药方”。庚辰本28回脂批说:“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这显然是早期脂批,因今本没有“回回写药方”。早本“回回写药方”,问病自然频繁,感情也在问病中加深,所以第14首云:“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这里写病加深,人更美,也懂得体贴问病人(宝玉)——黛玉似乎比今本温柔些。须留意,这两首诗都将病与爱连在一起——爱愈深病愈重,反之亦然,似乎预兆了结局。另外,所写情景也与今本不同。第3首情景,今本26、29、30回皆有,但均白天,不是“晚沈沈”。第14首情景,今本34回情节近之,但时间在黄昏掌灯时,非午后,且无宝玉的问病与黛玉的“慰言”。
第5首写两玉对泣:“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复抛来。”情景与今本30回情节也有异:黛玉哭来得快也收得快,含泪笑后,还与宝玉对抛抹泪之“三尺玉罗”(今本是黛玉将绡帕摔给宝玉)——充满纯真、浪漫气息的。黛玉似比今本开朗得多,虽然其病似更严重。
与今本比,早本的宝玉似乎更喜欢宝钗。甲戍本28回脂批说:“宝玉忘情于宝钗,是后回累累(屡屡)忘情之引。”今本没有宝玉“累累忘情”于宝钗的情节,故是早期脂批。明义第4首写宝钗扑蝶:“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雨(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与今本27回扑蝶情节多有不同,今本不是“小蝶”,是“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总让人想到扑的宝玉;宝钗扑蝶罢,还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件嫁祸于黛玉的事——这是明义诗中无的,倒有遗扇的细节。这遗扇给谁拾了呢,莫非宝玉?该不是他拾到后又“忘情”了一回?
庚辰本42回有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当然是早期脂批,因为:(一)此批今放于42回中,却说38回事;(二)今本38回诗社题菊花、咏螃蟹,也没有“二人合而为一”情节;(三)就今本内容往80回后想,所猜的结果也会觉得此言“谬”。照看,这是批的早本。看明义诗,钗、黛虽都意属宝玉,但似还是挺和和气气的,没有今本的大吃对手之醋。如第10首:“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幔逡巡。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这情节在今本26回中,黛玉的心态却迥异。这诗说黛玉进了怡红院,见宝钗在里面,虽也“愁惊”,然悄然退出,在阶下徘徊。但今本黛玉来后是敲门,偏晴雯不让进去,后来见得宝钗出来,即时伤感。
在早本中,宝钗还很有可能与黛玉同岁,都是13岁。今本4回宝钗到贾家时,薛蟠“年方十有五岁”,宝钗“比薛蟠小两岁”,即13岁——这是不对今本时间表的,怕也是早本的岁数。如果钗、黛同岁,二者“名虽二个,人却一身”的可能性就更大。
据张爱玲考,“早本的白日梦成分多”(同上P128)。因此,早本的钗、黛的合二为一,又一而为二,当是在宝玉的“白日梦”里表现。明义第7首诗云:“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嬴(赢)得静工夫。”周汝昌、吴世昌都认为前两句写宝玉梦游太虚事,但后两句,周汝昌以为是写“初进园时作四时即景诗事”(同上P213),吴世昌则疑为早本“宝玉在梦中阅图时警幻(或别人)命他‘题诗’”(同上P630)。两说法均无不可,但结合庚辰本42回脂批与“早本的白日梦成分多”的特点,似可另有新解。
第7首诗有写宝玉梦游太虚事,因开篇即云“红楼春梦”,今本梦游太虚事发生在春天,梦中宝玉看了正钗册中的判词及画,诗中“金钗正幅图”大概就是。今本宝玉梦游太虚事发生在白天,在早本,白日梦的成分应更多些;梦中恐怕也有“兼美”,但应不是秦氏。因秦氏来自另一早本《风月宝鉴》,即早本没有秦氏——庚辰本13回回前总批录了一首早期的回前诗:“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这首题诗,分明把秦氏与《风月宝鉴》粘在一起。靖藏本的这首回前诗有异文,“古今风月鉴”为“今观《风月鉴》”,更见得秦氏来自《风月宝鉴》。
那么,早本的“兼美”是谁呢?据庚辰本42回脂批,笔者以为应是“钗、黛合一”的幻像。甲戍本5回的太虚幻境节,写至警幻荐“兼美”处有脂批云:“妙!盖指薛、林而言也。”这也是旁证。还据庚辰本42回脂批,可知在早本,这有“兼美”出现的太虚之梦,应在38回出现,是在全书“三分之一有余”的位置(也知这早本是个百回本)。位置既不同,作用也会不一样:一是今本判词判的是未来,早本“题诗”当主要判“风流”往事;二是今本警幻秘授云雨,乃启蒙“意淫”,早本是为赢得“静工夫”。这“静工夫”一词,多有人以为费解,笔者以为当有这意思:平日里钗、黛各自美艳,弄得宝玉朝秦暮楚,好生矛盾;今梦中“二人合而为一”,成了“兼美”,题诗也在同一首,故赢得“静工夫”——内心矛盾的平复及心理平衡了。
如确,早本情节赖以展开的主要矛盾与今本不一样:今本强调的是(用毛泽东说法),两玉的爱情是“同一人生观互相结合的爱情”,而两宝则是把非同一人生观的人拉在一起的婚姻悲剧(见《毛泽东读书笔记》P1461);早本显然不那么对立。
也因之,在早本中,黛玉之死应与两宝成亲没有必然联系。明义第18首诗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痛续红丝。”张爱玲解释道:“末两句表示得很清楚,黛玉死的时候宝玉还没有结婚或定亲。”(同上P144)因为若有,就不能说“起卿沉痛续红丝”。而且,可能还有宝钗安慰、关心宝玉的情节,否则脂批就不会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关于第18首诗的前两句,也有被确认为是早期的脂批可印证。庚辰本27回脂批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甲戍本27回脂批又说:“《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均与诗中“似谶成真”的意思合。可见《葬花吟》在早本与今本的作用并不一样,在早本,它是统领全书的总纲。
明义的《题红楼梦》七绝廿首,在“十二正钗”当中,除前述的黛玉、宝钗外,可能还出现了湘云、凤姐、迎春、探春、惜春、宝琴、李纹、李绮等。
为什么这样说?早本的“十二正钗”,当与今本不同。庚辰本49回脂批说:“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吴世昌考为早本的脂批(同上P578)。看49回,出现的是5回判定的“十二正钗”中的黛玉、宝钗、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8人,另有身份可入“正钗”的宝琴、李纹、李绮、岫烟4人,恰好12人,没有5回判定入“十二正钗”的元春、秦氏、妙玉、巧姐4人——元春当是早本就有,没有疑问的(今本已嫁入宫,虽不出现,然亦当算在内);倒是岫烟当无,据张爱玲考,早本没有宁府与贾赦一房(同上P208),岫烟是邢夫人家的亲戚,自然没有。换言之,据此脂批,早本“十二正钗”是黛玉、宝钗、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宝琴、李纹、李绮,没有今本的秦氏、妙玉、巧姐。此说,明义诗第2首也可作旁证。
第2首诗云: “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入帘多。”乃写众钗的出场,须留意“娣娣姨姨”四字。“娣”有三义:一是妹妹,二是弟媳,三是同夫之妾;可延展至姐姐、嫂子,乃至“表”的“堂”的。“姨”有两义:一是妻妹,二是母亲的妹妹。由此可知,黛玉、宝钗、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宝琴、李纹、李绮都属宝玉的“娣娣姨姨”之列,而秦氏、妙玉、巧姐三人却划不进去:秦氏是侄媳妇,妙玉是外人,巧姐是堂侄女。由此亦知,在早本,前者才是“十二正钗”。
据张爱玲考,早本里的“娣娣姨姨”,多有身份与今本不一样。如早本的宝钗就不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因戚本67回是很旧的本子,内有“宝钗乃系王夫人的表侄女”的“漏网之鱼”(同上P169);元春也不是皇妃而只是王妃,今本63回在探春抽得“杏花”,众人惊讶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不成?”——这“漏网之鱼”便可为证(同上P235)。至于惜春,张爱玲证得更详,认为她在早本是“贾政幼女”而非贾珍妹妹。概而言之,今本虽说她是宁府小姐,却仍住荣府,宁府对她基本不闻不问,荣府处理她那里的丫鬟及事也不通知宁府,甚至早早就考虑了她的嫁妆之事——显然,这些都是早本的遗留(同上P177-181,P251)。此外,张爱玲还认为,早本没有迎春,因早本没有贾赦一房,因此若有迎春,也是贾政之女;而早本元春只大宝玉一岁,因此迎春只能庶出,“而与惜春不应同母”——这样一来,贾政的姬妾就太多了(今本有周姨娘、赵姨娘,而迎春、惜春的母亲又是死了的,即至少四个)——“今本将他与姬妾众多的贾赦对照”,显然是不可能的(同上P251)。
如果说张爱玲所证的早本的宝钗、元春、惜春的身份还能站得住脚的话,所证的早本没有迎春便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是证着证着,她把早本与今本混谈了。今本把迎春、惜春放到贾赦一房与宁府,贾政自然可与贾赦对照着看,但既然早本没有贾赦一房与宁府,因何要比较?又如何比较?加之,贾家四姐妹“原应叹息”是一块想出来的,很难想象早本少了迎春。
关于迎春的出处,今各脂本2回所说有异。甲戍本说是“赦老爹前妻所出”,蒙府本、戚本作“赦老爷之妾所出”,舒序本作“赦老爷前妻所出”,已卯本、全抄本作“赦老爷之女,政老爷养为已女”,庚辰本则为作“政老爹前妻所出”。在这些说法当中,前三种说法均合今本内容,后两种说法均不合,都有可能是早本的“漏网之鱼”。即在早本,迎春可能是宝玉异母之姐,或是贾政的养女。
早本“十二正钗”既明,我们来看在这其中重要性仅次于黛玉、宝钗的湘云和凤姐在明义诗中——早本的情况。
湘云可能出现在第13首的寿怡红夜宴图里。这诗云:“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在诗中,带头“拔取金钗当酒筹”者可能是湘云,“醉倚公子怀中睡”者也可能是湘云——这行为除她没人敢为了。今本63回寿怡红夜宴并无“拔取金钗当酒筹”,也无“醉倚公子怀中睡”(只有芳官被袭人扶到宝玉身旁睡),但据周汝昌、梁归智考,今本寿怡红那天,白天湘云醉卧芍药花茵,夜晚芳官醉卧宝玉身旁,两人是如警幻与秦氏般的移步换形,实际醉卧宝玉身旁的是湘云,芳官只是她的影子(参见《红楼夺目红》P190-191)。这是有道理的。况且,早本里当没有芳官——在今本中,贾家为元春省亲,从苏州买来12个做戏的女孩(含芳官);而早本元春不是皇妃,因此就没有元春省亲,也就没有芳官(芳官又名玻璃,也与原有的一名叫玻璃的丫鬟犯重,这也可见早本没有芳官)。早本既没有芳官,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湘云“醉倚公子怀中睡”。
早本有湘云醉倚图,可能就没有醉卧芍药茵,否则犯重。况且,看明义写诗所“取”之善,如有醉卧芍药茵如此香艳情节,焉有不“取”之理。周汝昌晚年疑第17首诗写宝玉、湘云在寿怡红那天的“同室榻”事,由此可见也站不住脚,因这样一来,明义写诗犯重,况位置也不对——应是不可能的。
今本31回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目,结合文内湘云有一雌的麒麟佩,又拾获宝玉的一雄的麒麟佩,疑伏湘云与宝玉最后偕老。然5回判词说湘云嫁人后早寡,1回在“如何两鬓又成霜”句上脂批又点出她是白头寡,显然与湘云、宝玉偕老对不上,故“白首双星”是早期回目——张爱玲便持这一观点。她说得精细:“那回目是从更早的早本保留下来的”,曾一度改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全抄本),抹去了“白首双星”,再后来,添上了卫若兰这人物,让其嫁之并早寡,故又用回“白首双星”回目,只忽略了她与卫若兰非白头偕老(同上P264-265)。
这分析是对的,看明义的第20首诗,结尾似有重逢袭人的情节,即“花袭人有始有终”的结尾(说详后),看来这明义所见的非最早之本,因其结尾不是“白首双星”。但最早的本子结尾是“白首双星”,前面就当有许多铺垫,即应有更多的湘云与宝玉亲密的情节(包括前述的青梅竹马),故寿怡红夜宴时,湘云带头“拔取金钗当酒筹”,并“醉倚公子怀中睡”都是不奇怪的;至结尾初改为“花袭人有始有终”时,仍有这些情节遗留,也是不奇怪的。
明义的诗当有写凤姐。明义诗的第15首:“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周汝昌就认为是咏凤姐的,乃写38回凤姐取笑贾母头上“窝儿”的情节(《周汝昌点评红楼梦》P214)。吴世昌也疑是咏凤姐的,但认为“不易确定是指某回某事”,因“全诗只写她的性格容态而没有说具体情节”(同上P637)。这诗咏凤姐,应没有疑问。今本说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诗前两句便是写她“粉面含春威不露”,后两句便是写她“丹唇未启笑先闻”的。
当然,不能就此认为凤姐在今、早本仪态、性格完全一样。凤姐在今本相当重要,是作者安排的“末世”“补天”的人物,然她貌似“凤凰”却是“凡鸟”构造,最后“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5回判词)。她的经历和宝玉的经历,形成了书中的两大线索,一为社会线索,一为爱情线索。今本凤姐,学术界对她论述多矣,王朝闻50万言一本的《论凤姐》,亦未能尽其内涵。今本她的身份很奇怪,是贾赦一房的媳妇,贾琏之妻,宝玉的堂嫂,但他们夫妇却住贾政家里,是贾政家里的“职业经理人”;贾琏是贾赦的长子,只是下人都唤他琏二爷,凤姐是琏二奶奶,28回宝玉说药方时还称她为“二姐姐”。叫法如此混乱,自当有今本对早本漏改的“漏网之鱼”在此混杂,甚至有另一早本《风月宝鉴》的“漏网之鱼”在此混杂。
俞平伯说,在作者心目中,“熙凤”这名字是男子之名,54回女先生给贾母说书,书中的公子就叫“熙凤”。那为何作者要给凤姐起男子之名?他答曰:是为了说明凤姐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俞平伯点评红楼梦》P51-53)。但显然不止于此,2回贾雨村说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皆从男子之命名”。因疑凤姐在某个早本里就是甄家的女儿(或媳妇)。但据张爱玲所考,“早本没有甄家”(同上P266)。那么,凤姐在甄家的身份是否有可能来自另一早本《风月宝鉴》?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今本凤姐计害贾瑞、间接害死金哥、逼死尤二姐等人命案,都在俞平伯、张爱玲等划定的《风月宝鉴》情节里(参见张爱玲同上书P62)。俞平伯就曾直截了当地说:“凤姐当然是《风月宝鉴》里主要人物之一”(同上P64)。
经上述分析,早本凤姐的身份虽仍未明,但亦可知:早本的凤姐手里没血案或很少血案,因而早本凤姐没今本那么凶狠、歹毒,书中的“阶级斗争”也没有那么激烈。也因之,早本凤姐的结局可能没有被休、遣回金陵——社会性内容的淡薄就此一目了然。
今本8回有袭人用手帕包玉“塞在褥下”的细节,甲戍本有脂批:“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即言80回后有“误窃”通灵玉的情节。23回宝玉从贾政房出来,走至怡红院“穿堂门前”,庚辰本、戚本均有脂批曰:“妙,这就是凤姐扫雪拾玉处,一丝不乱。”文字下的意思有:贾家破落后,虽穷至主子也要干下人的活儿了,然仍住原址。这显然是早本脂批,因为庚辰本27回有脂批明点今本有“抄没、狱神庙诸事”——既被抄没,即不可能还住原址。而且,18回元春点戏,庚辰本、已卯本有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也与“凤姐扫雪拾玉”事相犯——既凤姐拾得玉,何用甄宝玉送玉?叫你想不通的——很多探佚家想把这两事说在一起,然终见技穷而不得(可参见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P185-186)。因此,“凤姐扫雪拾玉”事应为早本,“甄宝玉送玉”事乃今本。又由“凤姐扫雪拾玉”事,疑早本凤姐没有被休,因她立了大功,给贾家的宝贝疙瘩捡回了通灵玉(即捡回了灵魂)。张爱玲则从早本没有贾雨村推理而得“贾琏并没有休妻”——“‘阿凤是机心所误’,只是心力消耗过甚,旧病复发而死”(同上P246)。
由此可见,今、早本凤姐虽仪态一样,但性格不尽相同,因而结局也不尽相同。在今本,她的“旧病”是在抄检大观园后严重的。抄检大观园一节,早本当也有,明义诗第16首写了晴雯死,便可证明。抄检大观园时,凤姐虽领衔抄检,但基本上是个“保护派”,明义可能读到此处而提笔咏她的,所以排诗的次序也在这里。
明义的《题红楼梦》七绝廿首,肯定出现了的贾府丫鬟有:晴雯、袭人、小红、金钏、玉钏,可能出现的是紫鹃、雪雁等(在写黛玉的第3、5首中)。
第16首:“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 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是写晴雯的。后三句固绝对没疑问,几与今本77、78回情节相同,乃咏晴雯结局;但第一句令人生疑,似乎不是今本77回所说,她是个孤儿,“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舅哥哥”,“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
张爱玲证出早本晴雯并非孤儿,且疑其父母也“地位较高”,是贾家的“三五代陈人”。全抄本24回上有“晴雯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了”一句,是早本的“漏网之鱼”;26回小丫头佳蕙亦说了“可气晴雯、绮霞他们几个,都算在上面了,仗着老子娘的脸”云云的话,也是早本的“漏网之鱼”(同上P132-133,P160-161)。既如此,早本宝玉探晴的情节,当与今本77回所说不尽相同,应没那么悲惨,至少不易受其表哥多混虫及其妻灯姑娘欺负。但终于,晴雯是被折磨死了,而且是屈死的——参照着看第16、17首诗便可知。
第6首:“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咼儿唤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周汝昌说是写今本31回宝玉错认晴雯作袭人的情节的(同上P213);吴世昌则以为“所咏情节全不见于今本,亦无类似故事可以比附”,因此他以为早本可能有这样的情节:“宝玉某晚在人家喝得醉醺醺回来,错认袭人为晴雯,向她诉说衷情,因此引起了袭人妒意,向王夫人告密。”又说:“此诗后两句似指怡红院中另有袭人的朋友,所以袭人出来挡住宝玉,但宝玉早已听见里面(袭人的房里?)男女笑语声,故袭人引导他到‘灯下一回嬉’,以便房内客人散去。”(同上P631)这描绘显然带有“文革”特征,值得商榷。
前人多已指出,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如是,钗、黛的矛盾、斗争在怡红院里就表现为袭、晴之矛盾、斗争。然前已有证,早本钗、黛还是和和气气的,乃“钗、黛合一”,因之,她俩的“影子”斗成一团,也不符合实际。况且,张爱玲证得,早本没有袭人“步入金屋”(指得王夫人月银,成为准妾身份),甚至证得,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也是1754年本才有(同上P108),因之当没有今本袭、晴之间“欲杀”的态势。再以袭人的性格,哪会在房内“藏奸”的,况且,细读这诗可知,“强来灯下一回嬉”的主动者是宝玉。
吴世昌说法自非全无依据,他说“咼儿”是小犬,今本37回怡红院的丫头们把袭人叫作“西洋花点子哈吧儿”,因此“咼儿”是袭人;至于“玉狸”,他说是猫(同上),这就难以确证是晴雯了。季稚跃沿他的思路走,解释说:“玉狸”即“香狸”,“其文如豹而作麝香气”——便疑早本的“玉狸丫环”,是今本晴雯与麝月的合一(《读红随考录》P237)。但无论怎样解释,说服力都不强。因今本无错认袭人为晴雯的情节,却有31回宝玉错认晴雯作袭人的情节,与32回宝玉错认袭人为黛玉的情节。32回情节的可能性固少,因时间、地点与情节(除“错认”外)都不对;但31回情节的可能性却大,因时间、地点与情节都大体相符。那情节是这样的:白天晴雯与宝玉、袭人斗气,晚上宝玉醉归,错认榻上躺着的晴雯为袭人,后知是晴雯后,“拉拉扯扯”的要晴雯和他洗澡。至于袭人、晴雯在早本是否有“玉狸”、“咼儿”的绰号,也不一定,或许是个比喻罢了。今本63回林之孝带笑训斥袭人、晴雯:“别说是三五代陈人,现从老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得。”明义可能受此启发,便以“玉狸”、“咼儿”喻袭人、晴雯。
袭人乃真人为模特,甲戍本5回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句下有脂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可以为证。今本袭人的结局,嫁蒋玉菡——早本亦然。张爱玲说:“自从第一个早本起就有袭人之去,是后部唯一没改动过的主要情节,屹立不移,可称为此书的一个核心。”(同上P264)明义第9首诗乃咏袭人:“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情节与今本28回相近但不相同。不仅是“绿云绡”与“茜香罗”的不同,且今本是袭人不高兴,又很无奈,这里是“自惊还自笑”,只觉得好玩;今本显然伏她嫁蒋玉菡,这里却看不出。但不要紧,第20首“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句,虽有“青娥红粉”的泛指,然主要还是有叹息宝玉不像石崇那样有绿珠——这是说袭人琵琶别抱了。
——吴世昌解释这诗句为叹宝玉侥幸保存了性命,但虽“侥幸未死,而生趣已薄,也就只好像甄士隐、柳湘莲一样逃入空门了”(同上P640)。显然是误解,品不出那诗味来。这里 “惭愧”的不是石季伦,而是宝玉比之惭愧,即脂批所言“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还是张爱玲说得好:“指袭人比不上绿珠,宝玉应在石崇前感到惭愧。可知百回《红楼梦》里也是袭人嫁蒋玉菡。”(同上P198)。
今本80回后当有“花袭人有始有终”一回(庚辰本20回脂批),情节是“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庚辰本28回脂批)。张爱玲曾疑这是早本的情况(同上P198-199),但后来发现,袭人的故事能见“作者最独往独来的一面”——作者一直在改,至今本,之所以要“供奉玉兄、宝卿”,是因为要安排宝玉“悬崖撒手”,在此之前须安排宝钗去处——前此的本子,“花袭人有始有终”当非如是(同上P262-263)。境遍佛声的《读〈红楼梦〉札记》言一旧本结局:袭人闻诵经化斋声,出门看,正是宝玉,两人对视,于雪中扑地而殁。张爱玲说这结局“合书中黛玉袭人并重暗示:袭人死了宝玉也要做和尚;‘同死同归’;黛玉袭人同一日生日,四儿说同一日生日就是夫妻”,因此疑为“结局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早本”(同上P268)。如果此本没有“闻诵经化斋声”云云,倒似明义第20首所写,至少情感对得上——宝玉一声“惭愧”,足可令二人同化“蝶双飞”——在石崇、绿珠的故事里,两人正是同死。况今本64回黛玉的《五美吟》中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正是影射宝玉、袭人事的。但明义第20首诗的次句没写出宝玉的和尚特征,只有贫穷特征——显然,明义所见的是更早一些的早本。那早本似也有宝玉、袭人重逢乃至“同归”,但宝玉还不是和尚,样子是“王孙瘦损骨嶙峋”。
今本的探晴与祭钏,是十分精彩的两出戏。金钏的悲剧与晴雯的悲剧有点相似,都是由于与宝玉相好而被逐出并屈死,写起来容易犯重,而实际不见犯重,可见作者功力。早本金钏与晴雯更多相同之处,那就是她们的出身大致也同,父母是贾府里的“陈人”,因之,张爱玲以为这是今本作者要改晴雯出身的缘故。她还说,早本当没有祭钏,“因为已有了祭晴”,容易犯重,“酝酿多年之后”才添写了祭钏一回的(同上P134)。明义的诗直接写了晴雯之死,没有直接写金钏之死,想也是这样的缘故。玉钏这人物在今本中并不重要,想来早本也如此,但明义却有两首诗写她。一是第11首:“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是写宝玉说“奇语”哄玉钏的;一是第12首:“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是写宝玉哄玉钏尝羹的;均在今本的35回。情节当然有异,前一首在今本没有“泪痕”,玉钏只“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后一首在今本没有“碗边误落唇红印”的细节,只言宝玉笑道:“这便好吃了。”想来早本是写得香艳些。明义写玉钏就来了两首,似非一味追求香艳,当是直写金钏之死易与写晴雯之死的第16首犯重,故写玉钏以间接写金钏之死。
明义还用了一整首诗写小红,即第8首:“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自坐,笑教开镜与梳头。”周汝昌认为这诗是写麝月的,“小红”乃“借用泛名”,因今本20回有宝玉给麝月篦发情节(同上P213-214)。张爱玲不同意他的看法,说书中已“有个小红,又是个突出人物,明义诗中却用‘小红’典故,称麝月为‘小红’,把人搅糊涂了,那太不可思议”(同上P136)。张爱玲的分析是对的,这诗应是写早本宝玉给小红梳头,今本里可找到影子的是24回小红给宝玉斟茶递水情节。今本此情节,与明义诗所写多有不同。今本宝玉进来,要吃茶,却找不到平日使唤的丫鬟,小红自后院来代倒茶,却被秋纹、碧痕撞见了,衍生出丫鬟间的争风吃醋故事。明义诗是“多人”游玩去了,宝玉见只有小红在独坐,遂为之“开镜与梳头”。但今本留下了早本的痕迹,那就是形容小红有“一头黑真真的好头发”,可想而知,这正是专事“意淫”的宝玉要“无事忙”的动因。
可见小红的情节早本与今本多有不同,包括她的家庭背景与结局。今本她是林之孝的女儿,也是“三五代陈人”的后代,母亲还是管家的身份,但早本显然不是,前引的26回小丫头佳蕙的话,就是对小红说的,说晴雯、绮霞等“仗着老子娘的脸”,就是说小红没“老子娘的脸”——前已言之,这是“漏网之鱼”,今本小红“老子娘的脸”大着呢。今本小红80回后有“狱神庙慰宝玉”情节,有不下四条脂批点出这事。但早本当没有这情节,张爱玲考为1760年后作者才添此情节的(同上P193-194)。
经上述分析,可复回前所列表上统计。明义《题红楼梦》七绝廿首,除1、2、7、19、20首外的15首诗,几可视为单写宝玉与某一“钗”的。其中可明确确定的有四首专写黛玉,一首专写宝钗,占三分一,可见早本和今本一样,在写宝玉与大观园中女子的情感纠葛中,以宝玉与黛玉、宝钗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且两玉情感重于两宝情感。但因早本“钗、黛合一”,故矛盾并不尖锐,“谈情”大旨不如今本新颖、深刻。其中疑有一首写及湘云,然分量比不上晴雯、袭人、玉钏等,后当无“白首双星”情节。今本重要人物凤姐也只有一首写及,因可见早本社会性内容较今本淡薄。写丫鬟的诗6首强(第20首也分明写了袭人),分量相当重,仅次于两玉爱情,晴雯、袭人与金钏三人之事,也相当引人注目。
再看明义诗中的第1、2、7、19、20首。第1首诗云:“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乃写全书人物活动场所——大观园概貌,兼点题旨“总关情”。诗中只言亭台不言山水,似早本大观园没今本规模大,对比今本17、18合回可知。明义诗小序又说得明白:“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 ——随园是雪芹江南老家的花园,吴世昌已有确证(同上P646-647)。而今本则有结合圆明园规划来写的嫌疑,17、18合回中的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可为据。换言之,早本自传、家史的成分重,是实写江南老家的花园,今本参照了皇家花园改写,故规模比早本大。另,第3首诗称黛玉住所为“潇湘别院”,当确是其名(如为写诗而改名字,这诗人是很蹩脚的),也疑大观园其他住所的名字会有不同。
大观园乃本随园故址,也可见《题红楼梦》诗写于戍辰年(1748年)后,因袁枚该年才购得江宁织造府花园,更名为随园。1754年甲戍重评本出,有重评本而作者亲“出”旧本给明义看,似不尽合理,因可估计明义诗创作时间在1748年至1754年间——其小序云“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此亦可作旁证。周汝昌据袁枚创作《随园诗话》时间推断,明义诗创作时间“至晚不能过乾隆四十六年”(同上P217),是保守了,因创作《随园诗话》这样的著作,搜集材料的时间可能比创作时间早得多。又据今本1回所说,从最早的早本到甲戍本(1754年本),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明义所见早本当是这里说的五次增删中的一个早本定本,又因显然未与《风月宝鉴》合并,当在此“五次”中的前一二次,估计定稿时间在1744年至1750年间。
由第2、7首可知早本“正钗十二”与今本不同,早本“梦游太虚”不在进园前而在进园后。第19首诗表明早本就有石头传说,既结尾有楔子就有,此所谓首尾呼应。首句点出“金姻玉缘”,表明“金姻”曾成事实,“玉缘”乃终生抱恨,但终于皆红楼一梦也——《葬花吟》是其总纲。次句的“散”字重要,当和今本25回癞头和尚诗句“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同一所指,“散场”为早本高潮。第20首是系列诗之收束,也点明全书中心情节(大观园情节)展开的时间为“未几春”,与脂批所云的“所叹者三春也”、书中所云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吻合。这“三春”,乃本于曹家在乾隆登基至弘皙“伪朝廷”被捣毁间的三年好日子,即1736年至1739年间的曹家“中兴”(参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P665-698)。曹雪芹应在1739年后开始创作《红楼梦》。周汝昌引宋翔凤关于《红楼梦》创作的一段传闻:曹雪芹“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他认为这传闻可信(《曹雪芹传》P85)。如是,曹雪芹当在1740年至1741年间开始创作《红楼梦》,“三年”完成,1744年已有最早之早本。
综上所述,可按明义诗次序理出早本故事梗概:楔子为石头传说;开端为众钗进园(第1、2首);两玉故事是病与爱回回并进(第3首);两宝故事乃因宝钗美而宝玉屡屡忘情(第4首);导致钗、黛矛盾,又表现为两玉矛盾,故“对泣”故事少不了(第5首);袭、晴矛盾同时展开,故有“错认”故事(第6首);幸有太虚一梦提示,原来钗、黛“合一”(第7首);继有“意淫”泛滥,为小红理妆(第8首),可想象也涉及其他“娣娣姨姨”与丫鬟,故以“换绡”故事伏“人散”(第9首),以屋里屋外人伏钗、黛命运(第10首);以“金残玉愁”(金钏死)伏“万艳同悲”(第11、12首);到寿怡红一节(第13首),繁华热闹到顶,就要走下坡路了;故下来是黛玉病重(第14首)、自抄家(第15首)、晴雯死(第16、17首);到黛玉死便“三春”尽了(第18首);接下来便是高潮“散场”——被赶出大观园,继而家道中落、“子孙流散”,到重逢袭人时,早已贫穷不堪的宝玉万千感慨(第19、20首);尾声是“石归山下”。
为凸现作者创作历程、心理历程之一斑,再将明义所见早本与今本比较,列表如下:
科目
早本情况
参看明义诗
今本情况
素材
自传、家史
唐      小序
增加了康、雍、乾三朝的“茫茫大事”
主题
大旨谈情(“总关情”)
第1首
“末世”衰败、爱情被毁的多元主题
总纲
以《葬花吟》为总纲
第18首
增加了1回哲理之纲、4回政治之纲等
人物
宝玉与大观园内众钗
全部
增加宁府与贾赦一房,构成“四大家族”
主线
宝玉为主线的单线结构
全部
“僧因凤姐、道因宝玉”的千源万派结构
结局
赶出大观园、贫困潦倒
第19-20首
事败被抄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品属
爱情悲剧、个人悲剧
第16-20首
提升为社会悲剧、历史悲剧
说明:本文与我太太合作。
友情劝告:这是已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朋友们万不可抄袭,要吃官司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章节推进练习题(含答案)
《红楼梦》经典情节31-52章回梳理及相关题目
中辞赋丨衣殿臣:红楼梦赋
《红楼梦》25-36回专练
福查明义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简答题汇编《红楼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