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胸闷气短的常用经方
男性56岁,以肺部结节就诊于马家驹老师处。

症状有早上起来口干,气短,气粗,常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感冒咳时有淡,但不多,舌淡苔润。脉诊不详(网诊)。

辨六经为太阴病,从温化痰饮论治,外台茯苓饮加减

按:《外台》茯苓饮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从六经辨证来看,外台茯苓饮属于太阴病。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机体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水气郁结而至气满不能食……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说法体现了痰饮水湿本为阴证,故当温药和之。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证,治疗当温中为主。正如《伤寒论》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从外台茯苓饮方药分析来看,参、苓、术健中利湿,为四君子汤之义;枳实、陈皮行气运脾,生姜辛温开胃健脾,符合“当温之”的治法。在温补的基础上注重气机的流通,生姜、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达气机。合用则攻补兼施,较单纯温中或攻逐水饮更符合治疗实际。

方中常加半夏增强了温中化饮的力度,亦有温中止呕和胃作用。方中加甘草,合参苓术为四君子汤,甘草随不利于水,考虑到水饮不重,而取其甘温补虚。方中加厚朴,合姜、夏、参、草,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胃行气消胀。

简单三味药,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疗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是治疗胸痹的一首方剂,由茯苓、杏仁、甘草3味药物组成。由于本方药味偏少,又非治疗胸痹主方,目前在临床治疗胸痹时较少有人使用。笔者通过研读经典,细识病机,谨守方义,变通用之,以此方加味治疗胸痹轻证,颇有效验。兹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心脏神经官能症

崔某,女,54岁,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劳累或生气后胸闷、心慌、短气,在我院门诊查心电图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1周无效,后住院进一步查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示冠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诊见阵发胸闷,心慌短气,劳累和生气后发作较多,形体偏胖,胃脘痞满,纳少,口干,少饮,夜眠可,大便黏腻不爽,舌体胖大,质暗,苔白滑,脉细。治疗之初,给予理气活血方药治疗1周,乏效,后根据患者舌象及脉症,考虑为饮阻气滞兼有血瘀证,乃易法宣肺化饮、行气化瘀,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茯苓30g,杏仁12g,甘草6g,枳实10,陈皮10g,丹参15g,砂仁10g, 红花10g,桂枝10g,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后守方隔日1剂又继服15剂,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冠心病心绞痛

申某,男,61岁,初诊:诉胸闷、胸痛2年余。1年半前曾因心绞痛发作,在地区医院行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并于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后症状减轻,发作减少。最近1月余又出现活动时胸闷、胸痛,发作频繁,伴气短乏力,纳食可,夜眠欠佳,脾气暴躁,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既往有吸烟史,已戒。有痔疮病史5年,时有出血情况。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辨证为痰湿阻滞兼气滞血瘀。治宜宣痹渗湿化痰,活血行气。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0g,瓜蒌10g,薤白20g,黄芪30g,佛手15g,栀子10g,丹参15g,赤芍10g,陈皮15g,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5枚。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现服西药不变。再诊,诉服上方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胸痛减轻,夜眠改善,急躁减轻,舌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考虑到患者服药后痔疮再次出血,停药后减轻,说明本方活血力量偏大,故上方去赤芍、陈皮,加槐花15g、大蓟15g以清肝凉血止血,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并用药渣煎汤坐浴。三 诊,患者胸闷、胸痛之症基本缓解,活动耐量明显增加,可上4层楼不发作,痔疮未再出血。效不更方,继服15剂,2日1剂,以巩固疗效。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王某,男,65岁,初诊:自述反复咳嗽、咯痰10余年,加重并伴胸闷气短10天。曾被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嗽每于冬、春季易发,每年迁延近3个月。今年入冬以来一直间断咳嗽、咯痰,近10天因出现痰多并伴胸闷气短,自服化痰及抗炎药物无效而来诊。诊见咳嗽,咯白稀痰且量多,睡前及晨起较重,伴胸闷气短,活动时尤甚,间恶风,时汗出,脘痞纳差,小便不利,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滑。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两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89次/min,律齐,双下肢轻度浮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辨证属痰饮痹阻,风寒犯卫。治宜宣肺化饮,解表散寒。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5g,厚朴15g,桂枝10g,生姜10g,葶苈子12g,苏子12g,苏叶6g,白术12g,当归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药进4剂后咳嗽咯痰、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小便量增多,恶寒汗出消除。上方减苏叶,加防风10g,黄芪15g,继服10剂。药后患者胸闷气短消除,时有咳嗽、咯痰,纳食可,二便调,基本恢复到入冬前的状态。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篇,原方由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组成。方中以茯苓为君,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臣以杏仁,作用于上焦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为使,调中和脾。因此茯苓杏仁甘草汤所主之证应为“饮停气阻所致胸痹之轻证”,强调的主症仅见胸中气塞、短气。以上所举3个病案中案1可以理解为胸痹之轻证,而案2、案3可以理解为胸痹基础上合茯苓杏仁甘 草汤证,因此采用合方治疗。总而言之,凡胸痹症见胸中气塞、短气且符合饮停气阻之病机者,均可灵活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研究
《国医论坛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例临床医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之属于饮停气阻者,疗效确切。
关键词:
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体会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是治疗胸痹的一首方剂,由茯苓、杏仁、甘草3味药物组成。由于本方药味偏少,又非治疗胸痹主方,目前在临床治疗胸痹时较少有人使用。笔者通过研读经典,细识病机,谨守方义,变通用之,以此方加味治疗胸痹轻证,颇有效验。兹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1心脏神经官能症
崔某,女,54岁,2015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劳累或生气后胸闷、心慌、短气,在我院门诊查心电图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1周无效,后住院进一步查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示冠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诊见阵发胸闷,心慌短气,劳累和生气后发作较多,形体偏胖,胃脘痞满,纳少,口干,少饮,夜眠可,大便黏腻不爽,舌体胖大,质暗,苔白滑,脉细。治疗之初,给予理气活血方药治疗1周,乏效,后根据患者舌象及脉症,考虑为饮阻气滞兼有血瘀证,乃易法宣肺化饮、行气化瘀,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茯苓30g,杏仁12g,甘草6g,枳实10g,陈皮10g,丹参15g,砂仁10g,红花10g,桂枝10g,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后守方隔日1剂又继服15剂,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2冠心病心绞痛
申某,男,61岁,2016年1月14日初诊。诉胸闷、胸痛2年余。1年半前曾因心绞痛发作,在地区医院行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并于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后症状减轻,发作减少。最近1月余又出现活动时胸闷、胸痛,发作频繁,伴气短乏力,纳食可,夜眠欠佳,脾气暴躁,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既往有吸烟史,已戒。有痔疮病史5年,时有出血情况。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辨证为痰湿阻滞兼气滞血瘀。治宜宣痹渗湿化痰,活血行气。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0g,瓜蒌10g,薤白20g,黄芪30g,佛手15g,栀子10g,丹参15g,赤芍10g,陈皮15g,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5枚。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现服西药不变。2016年1月20日再诊,诉服上方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胸痛减轻,夜眠改善,急躁减轻,舌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考虑到患者服药后痔疮再次出血,停药后减轻,说明本方活血力量偏大,故上方去赤芍、陈皮,加槐花15g、大蓟15g以清肝凉血止血,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并用药渣煎汤坐浴。2016年1月26日三诊,患者胸闷、胸痛之症基本缓解,活动耐量明显增加,可上4层楼不发作,痔疮未再出血。效不更方,继服15剂,2日1剂,以巩固疗效。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王某,男,65岁,2015年11月2日初诊。自述反复咳嗽、咯痰10余年,加重并伴胸闷气短10天。曾被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嗽每于冬、春季易发,每年迁延近3个月。今年入冬以来一直间断咳嗽、咯痰,近10天因出现痰多并伴胸闷气短,自服化痰及抗炎药物无效而来诊。诊见咳嗽,咯白稀痰且量多,睡前及晨起较重,伴胸闷气短,活动时尤甚,间恶风,时汗出,脘痞纳差,小便不利,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滑。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两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89次/min,律齐,双下肢轻度浮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辨证属痰饮痹阻,风寒犯卫。治宜宣肺化饮,解表散寒。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5g,厚朴15g,桂枝10g,生姜10g,葶苈子12g,苏子12g,苏叶6g,白术12g,当归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药进4剂后咳嗽咯痰、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小便量增多,恶寒汗出消除。上方减苏叶,加防风10g,黄芪15g,继服10剂。药后患者胸闷气短消除,时有咳嗽、咯痰,纳食可,二便调,基本恢复到入冬前的状态。
4讨论
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1],并提出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后世论述胸痹、心痛者甚众,但是往往与胃痛相混。1997年版《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将胸痹、心痛合并,认为这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2]。这种将胸痹心痛合论并用它来定义冠心病的做法,虽然为中医的规范化诊疗及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便利,但是对于中医的辨证思维却起到了束缚作用。通过对胸痹历代论述进行回顾我们认为,胸痹涉及到西医学的心、肺、气管、胃、食道、胸壁、神经、精神等诸多疾病[3]。因此,如果将胸痹的治疗仅限于《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病中所限证型,将会大大降低中医治疗胸痹的疗效,并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近来,有很多中医大家提出要“读经典、做临床”,真正回归到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上来,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疗效优势真正发挥出来,笔者认为这种呼吁很对,值得点赞。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原方由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组成。方中以茯苓为君,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臣以杏仁,作用于上焦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为使,调中和脾。因此茯苓杏仁甘草汤所主之证应为“饮停气阻所致胸痹之轻证”,强调的主症仅见胸中气塞、短气。以上所举3个病案中案1可以理解为胸痹之轻证,而案2、案3可以理解为胸痹基础上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因此采用合方治疗。总而言之,凡胸痹症见胸中气塞、短气且符合饮停气阻之病机者,均可灵活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作者:张克清 单位:安阳市中医院心内科

一个小经方 改善胸闷气短、咳嗽!

给各位推荐一张仲景的小经方,叫茯苓杏仁甘草汤,就三样,茯苓、杏仁、生甘草,用于什么呢?胸闷气短,咳嗽、有痰、喘,一定要有痰的哦,没痰不能用,咱们可推荐用茯苓用10g,杏仁5g,生甘草5g,煮水或是泡水都可以,一天喝2~3次。
茯苓饮
今天学习我喜欢用的一首方,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条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药组成为: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六经辨证来看,外台茯苓饮属于太阴病。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机体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影响肺气宣降,而表现为咳痰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

痰饮水湿与呼吸系统咳痰喘等主症密切相关,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也多有应用。
主治病证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正如条文中所谓“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病因在于“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所以治法为“消痰气”,条文虽然简约,但病因、病机、治法一应俱全,值得细细体会。
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证,治疗当温中为主。正如《伤寒论》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从外台茯苓饮方药分析来看,参术苓健脾利湿,为四君子汤义;枳实、橘皮行气运脾,生姜辛温开胃健脾,符合“当温之”的治法。方中含有异功散方义,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脾胃气机的流通,生姜、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达脾胃气机。
方药治法
外台茯苓饮可拆方分为两组,一者参术苓为主,一者以橘枳姜为主。其中参术苓,是最常用温中补虚的药物,加入甘草即为后世名方四君子汤。而橘枳姜亦是仲景常用药物。方中含有如《金匮要略》的枳术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

枳实、白术合用为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中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枳实除结去满,白术补虚逐饮利水,治水气互结盘踞心下,心下坚满者。橘皮、枳实、生姜合用为橘枳姜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方药: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橘枳姜汤温中行气化饮,故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胸痹、气塞、短气等。
痰饮水湿的产生归于太阴里虚寒,脾胃虚弱则水饮代谢失常,久之则水饮停蓄。后世“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即是此意。
故仲景有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说法体现了痰饮水湿本为阴证,故当温药和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代表方。张元素将枳术汤易汤为丸,李东垣更多有发挥,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有橘皮枳术丸等,其方后注曰:“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此能用食药者也。
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人不复致伤也。”临床治疗痰饮水湿证,需要标本兼治,肺脾同调。既要祛除痰饮水湿的有形之邪,还要恢复人体机能,杜绝其产生的内环境,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所以,外台茯苓饮在参术苓健运基础上,橘枳姜行气祛饮,合用则攻补兼施,较单纯温中健脾或攻逐水饮更符合治疗实际。
临床应用要点
本方中陈皮药量适当偏大
因太阴病里虚寒为痰饮水湿生成的病理基础,因此祛除水饮需以温中运化,恢复机体功能为主,这也是后世祛湿多以调脾为核心缘故。陈皮性味温和,兼以行气除满,故而在橘枳姜汤中用量最重为一斤。所以,外台茯苓饮中,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强调橘皮量可适当增大,临床常用15~30克而疗效明显。

关于方中白术、苍术的选择应用。
在仲景年代,术并不分白术、苍术。后世才有白术、苍术的区别。《本经》云:“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在湿象明显时,多用苍术,如九味羌活汤、白虎加苍术汤等。所以在本方应用时,如痰饮水湿明显者,多用苍术替代白术。

重视方中生姜。
一般用药,医者多视生姜、大枣、甘草为调和之药,可有可无,并不重视。但在痰饮水湿治疗中,生姜辛温祛饮为主力,且原方中生姜四两用量最大。故对于太阴病痰饮水湿证时,生姜用药不可或缺,需要重视。
注意攻补比例
外台茯苓饮虽然为攻补兼施治法,但临床运用本方需要重视方中攻补的比例,参术苓为补,橘枳姜为攻,根据虚实比例动态调整。当仿照后世枳术丸比例,如补多则多用参术苓,攻多则多用橘枳姜,达到标本兼治,更加看重远期疗效。

总之,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值得临床细细体悟。

胸闷气短壮实男 只因常泡参芪杞
—— 记一例胸闷气短病案的治疗经过
(作者:王家伟  2020.1.10)
患者男、38岁,胸闷气短反复发作两周前来就诊。主要症状:胸闷气短,喜欢叹气,自觉左胸部闷重,鼻咽部略干,口渴,有少量白痰,眠浅易醒,纳可,二便正常。口唇周、额头部多发痤疮:新发者色鲜红,旧者暗红,面部稍红。自述近期易口腔溃疡。舌体胖大,苔薄白腻,舌底静脉迂曲,左脉弦紧有力,右脉弦。
2019年12月15日患者就诊时,他带的茶杯里就泡有党参、黄芪、枸杞等滋补药物,简直是标配版的中年油腻男。又见他脸上有痤疮,知道他的胸闷气短是由于过量服用补益药物,致使上焦气机壅盛、气郁化火引起的,劝其停服参芪杞泡水,再综合以上症状,处方“四逆散+栀子豆豉汤+茯苓甘草杏仁汤”加减。
方子组成:(20191215)柴胡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炙甘草10克、栀子15克、豆豉15克、茯苓30克、杏仁30克、陈皮30克、川芎10克、生姜5片、丹皮10克。水煎服,一剂服两天。
服药反馈:服药一剂后,患者胸闷气短、喜叹气等症状消失。因见其颜面部仍然发红,故原方加大黄5克,再服一剂巩固疗效。后续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未再发作。
辩证要点:(1)患者身体壮实,双脉弦而有力,为实人,舌胖大,苔薄白腻,为体内素有痰湿。身体不虚弱,夹有痰湿。服用黄芪、党参、枸杞等补气滋补药物,容易出现气机壅堵、气郁化火,痰涎壅盛等情况。此患者胸闷气短,喜叹气,辨为上焦气机堵塞之象。
(2)《金匮要略》有言:“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甘草杏仁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就药物组成而言,茯苓甘草杏仁汤、橘枳姜汤分别处理痰饮为主和气机阻滞为主的胸闷气短病人。该患者舌胖大、苔白腻、有白痰,体内素有痰湿,可用茯苓甘草杏仁汤;双脉弦,左脉尤甚有力,考虑气郁可能,联合橘枳姜汤。实际在临床应用上,两方常联合应用处理胸闷短气之证。
(3)合用四逆散,增强疏通气机之功能。
(4)病人近期容易上火,颜面多发痤疮,色红,易口腔溃疡,考虑气郁化火,使用栀子豆豉汤处理上焦郁火,加丹皮仿丹栀逍遥丸之意。
(5)患者舌底静脉迂曲,旧发的痤疮色暗红,考虑有瘀血,方中丹皮、川芎亦兼顾活血化瘀之功。

(6)二诊见患者颜面发红,加大黄增强泻热之力。

一例胸闷气短的患者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则胸闷气短的案例。
女性患者,42岁。主诉:头晕间断发作3月余。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偶尔伴有胸闷心悸,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行头颅CT、心电图、生化全项、心肌酶检查,均未见异常。血压正常。颈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后服用稳心颗粒以及中药汤剂疗效欠佳,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偶有胸闷心悸,偶有头晕,后背疼痛,无明显口干,无口苦、渴欲饮水,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滑。
初诊时的判断及处方
初诊时,患者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滑。考虑为水饮内停,水饮上冲导致胸闷、心悸、头晕、后背疼痛,即苓桂术甘汤证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此外,水饮上冲,可以出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的表现,也是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方证。
当时的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30g,桂枝10g,生白术10g,炙甘草5g,杏仁10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当时开完方子后,感觉非常自信,患者的症状应该会缓解的。因为患者的症状非常明确,与《伤寒论》原文所载的方证严丝合缝,辨证处方用药感觉也是准确无误。为什么呢?从条文分析这个患者是典型的水饮病,所以我们用的是苓桂剂和茯苓杏仁甘草汤。
但是患者服药后意外出现了咽痛、口干的症状
结果患者服完七付药后,胸闷心悸以及头晕较前减轻,但是出现了一个让我非常意外的症状,就是患者出现了咽痛、口干。当时想,假如患者是单纯水饮内停的话,服用苓桂术甘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应该不会有咽痛、口干的表现。当时想是不是有遗漏的病机?后来又仔细摸脉,细致体会患者脉象的特点,发现患者脉象滑象非常明显,而且不像单纯水饮内停的滑脉,该患者的滑脉是细脉,重按稍有力,并非单纯水饮内停之脉。假如患者是单纯饮水内停的话,滑脉应该是细软无力的。
重新细致诊脉,上方基础上加减
该患者滑脉重按有力,考虑患者水饮内停,日久化热导致水热互结之证。因此,我推测初诊时没有细致摸脉,特别是滑脉的特征,没有分辨出水饮内停之滑脉与水热互结之滑脉的区别。所以,本次处方我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用生石膏30g,继服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完七付药后,胸闷心悸头晕症状基本消失,未再出现,而且患者未再出现口干、咽痛等里实热的表现。
这个患者最初可能是单纯的水饮内停证,郁久化热出现了水热互结之证,这时候患者的里实热证的表现可能不是非常明显,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口干、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或者脉滑数的表现,仅仅在脉象上表现为滑脉,有时候是滑而有力的,有时候是滑而无力的脉。其他的症是没有的,比如口干这种表现典型的阳明病是没有的。
精细辨证才能更准确用药,提高有效率
但典型的阳明病没有,不能说没有阳明病,咱们前面讲了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中提到了“但见一证便是”。只要有滑象,有热的倾向,就是有阳明病的存在。所以对于细微的辨析还是需要点功夫的。因此,临床上有些不是很明显的阳明病容易忽略,这时候需要精细辨证。这样我们用药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准确,有效率会更高一点。
课后思考题
您认为水热互结的脉象特征是什么?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点什么吧
3天前有缘人
你好,鲍老师此患者可不可以考虑柴龙牡加白术?
讲者回复: 可以试试。
3天前针绣泉城
👏
2天前经方医学
鲍老师你讲得太细致精彩了、谢谢你、水热互结的脉应该是沉滑或沉数、有时表现有力、有时表现无力、因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表现。
讲者回复: 有道理。
1天前逍遥QQ神仙
水饮旳脉相多见弦脉,而热象多见滑脉或数脉,所以水热互结应以弦滑或弦数多见,这是我的看法,老师看看对不
讲者回复: 有道理。
今天丁玉号
自去年诊一女性结节性红斑案,以四妙散加大苍术至45g配合大黄蟅虫丸,前后服药约一年临床症状消失二个月,近日又有复发之象,继服上方,只能控制,但新起的结节一直没有消退。现症见:面部黎黑,双下肢有散在小结节数个,轻微压痛,有时结节表皮温度高,眠差,舌质淡红苔薄黄(有点微燥的感觉),脉沉。处方:四逆散合抵挡汤、四妙散、消瘰丸加减:柴胡15g、白芍20g(前诊疼痛时用60g)、枳实15g、炙甘草20g、苍术30g、黄柏15g、苡仁30g、牛膝20g、桃仁30g、制大黄10g、土元10g、水蛭6g、牡蛎45g、浙贝15g、连翘30g,患者服到第四剂,来电告之,只能维持现状,未见新起结节,未见明显好转,请教一下老师,是辩证有误,亦或是剂量问题,或加减药物问题,恳请赐教,谢谢!
讲者回复: 可以试试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吧。
今天黎明
鲍老师,不知您对桂枝加桂汤和奔豚汤怎么样鉴别使用?

讲者回复: 前面是以太阴病为主,后者是以少阳为主。

治疗一例胸闷气短案
 作者:王家伟  2020-06-26
患者男,20岁,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天。患者第一次发作时,以为高温下训练,中暑导致头晕、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隔3日,再次训练后又出现相同症状。
2020年6月10日就诊,刻下: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咳嗽,咳黄痰,时流鼻血,口苦,失眠,大便干,2-3天/次,双脉弦有力,舌紫暗,苔薄白,上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腹诊心下按压痛明显。处方:“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小陷胸汤”。
方子组成:(20200610)柴胡24克 、黄芩9克、半夏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大黄6克、生姜5片、大枣5枚、桃仁15克、桂枝15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瓜蒌15克、黄连6克。
服药反馈:上方服药1剂后,患者咳黄痰、流鼻血等症状消失,大便顺畅,睡眠好转,续服药2剂,痊愈。
治疗体会:整理这则医案时,距当初发病已有20余天,期间患者训练未再发生任何不适。当时并未仔细思考其发病的原因。这期间,我恰好处理了一例普通肺炎医案,患者尚未完全康复,便强行参加高强度训练,也出现了胸中憋闷,呼吸不畅等不适,给予对症治疗,患者咳出大坨黄痰后恢复正常。联系到这则病例,患者胸闷气短也发生在训练时,彼时外感后身体尚未痊愈,咳吐黄痰。如果痰随气涌,梗阻呼吸道,就可能会发生胸闷气短等不适。治疗上以口苦,便秘,心下压痛选方大柴胡汤,舌紫暗选方桂枝茯苓丸,心下压痛、咳黄痰选方小陷胸汤,处理掉患者痰热蕴肺的问题,胸闷气短自然未再复发。

王医生微信,问诊可加!

为什么天气冷胸闷气短患者增多?

最近气温骤降,胸闷气短患者也增多了,这是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所造成的。

心脏病也有时表现为心口处闷堵,但多有胸闷、气短、胸痛等表现。
胸闷气短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
天气冷加上运动量少,血压容易高,而血压增加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分泌,较容易使人感到胸闷气短。
天气阴冷,人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郁闷,压抑,常常独处时感觉上不来气儿。
天冷气温降低,人的血管会收缩,往往出现血压波动,会有疲劳、眼花、头重脚轻、脖子发硬、胸闷、气短等症状;
天冷时,人就会穿很多很多衣服,穿的保暖绒衣嘞着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加快,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脏负担会加重,呼吸困难,造成胸闷气短。
有很多人十月份开始到来年的三月份,窗户半分钟都不开,房间内空气一点都不流通,很容易触发胸闷气短。
因此,中老年患者,如果在天气转冷时,有加重的胸闷气短, 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
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因此这是需要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的。

而确诊是胸闷气短患者要做的是平时注意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多喝开水,多吃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

妙治憋闷——睡到半夜被憋醒。

症状:

胸闷,夜间经常憋醒,平时怕冷,怕风,经常感冒,咳嗽,鼻塞,口淡不渴,大便长期偏干,体质偏胖,舌质偏淡苔腻。
总之一派寒象,一派虚像。
此症适应 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歌: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以宽胸,
胸满流气结在胸,虚寒胸痹在温阳。
于是就开了专门治胸痹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与茯苓杏仁甘草汤(考虑苔腻),加了点细辛辛夷通鼻窍。
处方如下:
桂枝 生白芍 厚朴 杏仁
全瓜蒌 薤白 枳实 生地
茯苓 炙甘草 细辛 辛夷
生姜 大枣
吃完六剂,夜间憋醒消失,鼻塞减轻,大便通畅。继续服用一周。后言今年冬天也没有感冒。体质明显增强。
张仲景说: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治疗胸痛胸闷,简单得看,枳实薤白桂枝汤用药偏温,偏于化痰,用于阳气虚弱的郁滞,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痰饮水湿的郁滞造成的这些症状。

治疗胸闷气短胸痛心脏病的古方
金匮方解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药歌诀】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胸痹功效长,
胸中气塞与短气,化饮宣气与通阳。
【学用导读】  运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病证,最好与橘枳姜汤合用,则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处方用药】  茯苓三两(45g)  杏仁五十个(20g)  甘草一两(15g)
【煎服方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不差,更服。
【方证研究】  饮邪阻滞于胸,胸中气机壅滞,则胸痛,胸闷;浊气填塞,气行不利,则短气;饮气逆乱于胸,则似有水饮逆窜胸中;饮邪上逆,则呕吐痰涎,质地清稀;舌淡,苔滑,脉沉或滑均为饮阻胸痹之征。其治当通阳化饮,宣导气机。
方中茯苓利水渗湿,涤胸中饮邪,利胸中气机,益气健脾。杏仁肃降通调,降逆下气。甘草补益心气。
胸中痹塞短气者。湿凝于肺,气不下行,故痹塞短气。茯苓泄湿,杏仁润肺降气,甘草补中。治湿气用润品,此法不可忽。
【处方用药】  橘皮一斤(248g)  枳实三两(45g)  生姜半斤(124g)
【煎服方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1000毫升),胸煮取二升(400毫升)。分温三服。
【方药歌诀】  橘枳姜汤治胸痹,气郁痰阻功效毕,胸中气塞与短气,病症相同功效异。
【中医辨证】  气郁胸痹证:痛,胸闷,胸满,以满闷为主,短气,或咯吐浊痰,或大便不调,舌淡,苔薄,脉弦。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橘枳姜汤,以主治气郁胸痹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脾胃气郁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心阳不振,气机不利,经脉滞涩,以此而演变为气郁胸痹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胸痛,胸闷,短气,咽中不利,舌质淡,苔薄,脉沉或胸闷弦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橘枳姜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心血管疾病,还是治疗神经、呼吸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橘枳姜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橘枳姜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神经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等。
2、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3、消化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胰腺炎等。
4、其他疾病: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中医治法】  通阳理气,宽胸化痰。
【方药西用】  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方证研究】  胸为阳气之所居。气机郁滞,脉络不通,则胸痛,胸闷,胸满;浊气壅滞气机,则短气;痰气上逆,则咯吐浊痰;舌淡,苔薄,脉弦均为气郁胸痹之征。其治当通阳理气,宽胸化痰。
方中橘皮理气行滞,化痰燥湿,降泄胸中痰浊,散结止痛。枳实行气破滞。生姜宣畅胸中气机,通畅血脉
经方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愈胸痹的故事(建军医话6)   
患者:女,36岁。
    主诉:呼吸困难,感觉气短,咽部气塞,甚不得卧,头晕心悸,胸部不痛,腹部胀感,渴不得饮,血压低压差小。症状两月余。中医处丹参滴丸、木香顺气丸,不效。西医认为,可能是心脏病。
    病史:其人年初患梅核气,经中医治疗症状消失。
    症状:舌苔白滑、脉象不知(哈哈,那时不会,现在也不会,似结代)
辩证:心阳郁痹,水气内结,胸痹轻症,当理气宣痹、通阳利水。
    一、其言短气、气塞,不言胸痛,当为饮阻气滞,另胸中气塞,短气不足息。
    二、短气、气塞,当为胸痹轻症。水气盛则短气,当祛水。
    三、已服丹参滴丸、木香顺气丸。不效,责不在肝。

、患者体丰面白、舌苔白滑,腹部胀感,渴不得饮,当为水饮。
    处方: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45克杏仁15克甘草15克。2剂,日服2次。
    经过:晚服一次,晨略减。考虑,其本人3月曾患梅核气,虽已无异感,但胃觉不舒一证一直未解。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水为主,当行气并行。遂于二剂合橘枳姜汤:橘皮160克枳实30克生姜80克
二剂服后,症状消失。
从《金匮》论“心病多寒”
2014-06-17 11: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我有话说

  《金匮要略》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概括其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笔者据本篇之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观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多。今不揣浅陋讨论一二,供同道参考。

  从病因病机论心病多寒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文中所言:“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故寸脉微,为阳位见阴脉,以示上焦胸阳不足,主指心阳虚,(即前文所言“不及”),实指正气(本)虚,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之义;“阴弦”是尺脉弦,为阴位见阴脉,主下焦阴寒内盛,(即前文所言“太过”),以示邪气(标)实,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之义。
  太过之阴邪,上乘不足之阳位,即构成了“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原文紧接着强调指出:“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又说:“今阳虚知在上焦”,就上焦心肺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所以“阳虚”包括“极虚”,主指心阳虚,这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
  正如《内经·素问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言正虚之处,邪必凑之。反复强调上焦心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是胸痹心痛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
  从证治论心病多寒
  首先从胸痹的主证、重证、轻证和急证的有关条文分析。
  主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用法〗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方歌〗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制作方法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桔枳姜汤方:桔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讲解:

胸弊痛,时缓时急,时轻时重,久久不愈,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方中薏苡仁解凝,祛湿排脓,古人认为:痛者得寒则剧,得温则减,故止痛方中少有尽用寒凉之例,本方以薏苡仁与附子相配,可治胸弊有湿有水者。本方临床也可用汤剂,附子6克,生薏苡仁30克为宜。
  以上5条7方,说明胸痹病的主证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前已述及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心肺气机不畅,故见以上主证,治以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若胸痹痰饮较盛,水气凌心迫肺,则不能平卧,心痛彻背,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强通阳散结和蠲饮降逆之力。

  若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而偏于邪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以祛邪为先;而偏于正虚者,用人参汤,温阳健脾,益气除湿,大气来复,阴寒自散,以扶正为要,即所谓痛有补法,亦即《内经》塞因塞用之法。

  若胸痹轻证,饮阻气滞,胸中气塞,短气,而病偏于肺,饮邪较重者,用苓杏甘草汤,宣肺利水,化饮理气;若病偏于胃,气滞较重者,用桔枳姜汤,温中降逆,化饮理气。若胸痹急性发作,救急用薏苡附子散,方中薏仁除湿缓急止痛,炮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胸痹急证。
  其次从心痛轻证、重证及原文附方的有关证治分析。
  轻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

  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二分),干姜一两(一法二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蜂蜜为丸)。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弱者服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以上所论2条3方,依然是针对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阳微阴弦”而设。若寒饮上逆,心中痞,心悬痛之心痛轻证,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饮,降逆平冲;若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之心痛重证,当用乌头赤石脂丸,乌、附、椒、姜,大辛大热并用,温阳散寒,逐饮止痛。附方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意为能治多种心痛。
  纵观本篇所论7条10方,主论上焦心阳不足,治以恢复心之阳气为主,兼以蠲饮降逆理气止痛。所用方药分析如下:其中3方用了附子、干姜、白酒;2方用了人参、生姜、薤白、桂枝,它如乌头、蜀椒、巴豆、吴茱萸、赤石脂等辛温之品不乏其用,可谓“寒者热之”之专篇,无一偏寒凉之方。充分说明其方药紧扣心阳不足,心病多寒之病机。
  总之,《金匮》所论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寒饮上逆心胸,心肺气机不畅,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正如黄坤载所言:“阳不敌阴,则阴邪上犯,浊阴填塞,是以胸痹,宫城逼窄,是以心痛。”
  笔者以为黄氏所论“浊阴”,除主指阴寒、痰饮、瘀血之外,还应包括现代人认识到的高血脂、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因此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应在前人温阳化饮、逐寒止痛的基础上,通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且要加强活血化瘀及降脂和软化血管等方面的研究,以开辟治疗新途径。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液气胸:杨氏”治1例,.陈××,男,32岁。患者于4天前因骑自行车负重,次晨突感侧胸背部刺痛,痛连腋下,伴有气闷,深呼吸时胸痛加重。初诊X线胸透无异常发现,第3天X线片示:左肋角处可见一短液平面,同侧肺野外带透光度增强,可见一纤细胸膜脏层影,肺组织被压缩约10%,诊断为左侧液气胸。症见胸背刺痛,微咳,胸脘痞闷,气急,夜间能干卧(此证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口干纳呆,便秘,溲黄,舌质暗红,尖边瘀点多处,舌苔厚黄腻,脉弦滑,体温37.5℃。治以通阳泄浊,化痰通络。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化瘀通络下气之品。处方:瓜蒌20g,薤白、杏仁、葶苈子各lOg,红花、桂枝、甘草各5g。3剂,水煎服。药进3剂,胸痛十减四、五,前方小其剂,再进3剂,胸痛仅存一、二,用参苓白术散善后。    .    (2)治血瘀胸痹:侯氏治例,许××,女,33岁。夙患胸痹,近因家务过劳,复加愤恚恼怒而突然仆地神昏,针刺复苏后,症见胸痛彻背,心悸怔仲,四肢厥冷,舌强语謇,口流涎,面红,舌质黯紫色,无苔,脉沉细而涩。证属血瘀型胸痹(此证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比较适合),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瓜蒌35克,薤白、桂枝各15克,当归30克,红花、桃仁、赤芍、枳壳、川芎各工5克,牛膝20克,桔梗工O克,皂角、甘草各5克。水煎服,服3剂,诸症大减,前后共4诊,服药30剂,随访2年,未再复发。    (3)治胃痛:刘氏等治疗案例,徐×,男,19岁。上腹痛胀,大便难,反复1年余。2年前晨起不解小便而练功,鼓腹挣断细铁丝。2月后即觉胃痛胀、呃逆、食纳差,日大便1次约l小时之久,但不干燥,面色无华,舌苔稍白腻,脉弦缓。上腹部按之似袋,挤压有叽咕声。体检除胃震水音(+)外,未见异常,化验无异常发现,全消化道钡透无胃下垂及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辨证:气逆湿滞。治法:健运脾胃,疏理气机。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枳实、厚朴、桂枝、茯苓、苍术、蒌皮各9克,薤白15克,半夏12克。2剂。药后胃痛胀减,再4剂。再用香砂君子汤作散善后,愈。    (4)治窦性心率不整:孔氏用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窦性心率不整30例,主要表现:心悸,胸闷,胸翳痛,气促气窒感,神疲.舌质多淡胖或暗,舌苔厚白或滑腻,脉多沉弱、数(桔枳姜汤)。基本方药: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党参,即丹参、檀香、砂仁、枳实、瓜蒌皮、薤白、桂枝、党参。酌情加减。结果临床治愈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4例。三味药治好了陈年心脏病  在全仁中医诊所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个60岁、患有心脏病的男人,让我终生难忘。  他得了8年的心绞痛,每天发作大约 2~4 次,只要稍微累一些就心区疼痛,心痛时什么都不敢做,只能休息。幸运的是他这么多年还未出现过昏厥。  这样的病人,在国内被任何医生看到都会被要求住院治疗,甚至在治疗中都不敢用中医药。可是这里不同,病人没钱看病、没钱买药,于是就只好留在家中,默默忍受着病痛,这一忍就是8年。  根据这个病人的发作特点,经仔细诊断后,我们选用了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也是按照原书的用法,嘱咐病人用酒来煎药。共两剂药,每剂药一天分两次喝。  两天后,病人吃完药来复诊。他自己描述:服第一杯药后,自觉胸中针刺疼痛已经消除,(此证用药就正确,但此病人没被西医治过,是病人的幸运。)但还有轻微胸痛感。吃完第二杯药后,早上起来所有的胸痛已经解除。吃完第三杯药,觉得胸中舒畅,是前所未有的感觉;而且一直以为是劳损引起的左背痛,也一起消失了!  8年来,他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心痛!  病人经复诊后,我又原方开了两剂药给他,再来复诊时,胸痛未再发作,从脉象上看也缓解了。就这样,多年的顽疾竟然被治好了。  在此病例中,我最难忘的体会,就是中医真的“简、便、验、廉”。一个药方,只是三味药:瓜蒌、薤白和酒。我们计算过,即使加上病人自行买酒的价钱,两服药才不过约20 元人民币。  我梦想着,若将中医药带到世界上所有的贫困地区,不就能解决世界上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吗? 组成:瓜蒌实24g  薤白12g  白酒适量方歌: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痹。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方解:方中以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一祛痰结,一通胸阳,相辅相成,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经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 宋国庆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辽宁 凌源122500)    第3卷第3期2004年3月《辽宁中医杂志》
【文章摘要】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内经》中已有论及,至《金匮要略》则明确提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且无论是从辨证施治,还是方用药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值得临床上加以遵循。笔者研习十余载,颇有感悟,愿与同道共同探讨。
【关键词】经方;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施治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内经》中已有论及,至《金匮要略》则明确提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且无论是从辨证施治,还是追方用药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值得临床上加以遵循。笔者研习十余载,颇有感悟,愿与同道共同探讨。
1、审证求因 详辨轻重 分立通补异法
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即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阴寒邪盛、痰饮内停,阳微阴弦也就是正虚邪实。临床上,仅有胸阳之虚,而无阴邪之盛,或仅有阴邪之盛,而无胸阳之虚,都不一定发生本病;多在心胸阳虚,阴邪亢盛,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才能成为胸痹心痛。说明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病机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以下提到“原文”均指本篇)从症状上看,在胸痹主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等症;治疗上,两方同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但亦有“阳微”、“阴弦”之偏重,故分立通,补两法。偏于正虚者,除原文所述症候。当以阳微为著,应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甚则汗出肢冷等症,治以补气健脾、助阳散结,方用人参汤偏于邪实者,除原文所述证候外,必以阴弦为著,且感心胸满闷喘息气急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诚属“同病异治”之典范。
2、同本培元 侧重温阳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原文)本条所述胸背彻痛,痛势急剧、痛无休止,证属阴寒痼结、心脉瘀阻,为心痛重证,当伴见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细等症。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救逆。方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大辛大热之品,协同使用,固本培元、逐寒之力强,佐以赤石脂,取其固涩之性,收敛阳气,以防辛热之品温散太过。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乌头中含乌头碱,附子中含脂乌头碱,乌头与附子同用,可使乌头中乌头碱的急性毒性显著降低,并可增强止痛效果。
3、通阳散结 重在治痰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原文)本条论述因邪实所致胸痹,即“平人”无恶寒发热之表证,而突发呼吸短促,甚则呼吸困难,其可为气滞、痰凝或血瘀等实邪为患,即属气滞痰阻型。治疗上,立行气祛痰、通阳散结之法,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方用瓜萎薤白白酒汤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宽胸,薤自通阳散结以止痹痛。又立下气祛痰,通阳散结之法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气逆证,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在上方基础上,加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两者同用,共助君药以达通阳化痰、宽胸散结、下气除满之效。更立消痰逐饮之法,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重证,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在瓜萎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以逐痰饮。
4、病案举例
汤某,女,65岁。2000年1月18日诊。冠心病史数年,每因寒冷,季节变化而反复发作。展起受凉后再次发作而来诊。刻诊: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面色青紫汗出肢冷,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微细欲绝。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此为阴寒瘤结之心痛重证。投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药用:炮乌头5g(久煎)、炮附子5g(久煎)、赤石脂10g、椒目10g、干姜10g;人参10g(先煎兑入)、桂枝10g;丹参20g、当归20g。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并给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口服,首次含服。1剂汗止肢温,连服3剂心痛渐止,停用消心痛。再诊:胸不痛,但觉胸闷气短偶有心悸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结。但较前和缓,非寻稍按即得。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早。辨证知其阴寒已散,仍为胸中阳气不足,更方人参汤加味,药用:人参10g(先煎兑入)、炙甘草20g、干姜15g、白术15g;黄芪40g、当归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淫羊藿15g,薏苡仁20g、桂枝10g、丹参20g。每日1剂,早、晚温服,连服6剂,诸症悉减,继服6剂而愈,心电图亦正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妙治憋闷——睡到半夜被憋醒,中药良方效显著
妙治憋闷——睡到半夜被憋醒。
方典经方中医馆
新本伤寒杂病论(十五)
金匮方歌——茯苓杏仁甘草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治疗胸闷气短胸痛心脏病的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