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亢的最新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
userphoto

2022.09.28 内蒙古

关注

甲亢的最新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

北京名医治甲亢(阴虚动风)方
处方:生地、熟地、白芍、连翘、浙贝母、丹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夏枯草15克,珍珠母 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补肾,息风止痉。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阴虚动风型。临床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怕热多汗,眼球突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手指及舌体颤抖,甚至全身颤抖,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专家点评:甲亢的病变部位在心、肝、脾胃、肾,其中又以肝、心、肾为主。肝阴不足,阴精不能上奉清窍则头眩耳鸣;穷必及肾,乙癸匮乏,木失水涵,则肝风内动。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悸、失眠、多梦。治疗上以滋阴补肾、息风止痉为法。
北京名医治甲亢(气阴两虚)方
处方:元参、麦冬、生龙骨、山慈菇、五味子、浙贝母各10克,夏枯草、太子参、酸枣仁、柏子仁、茵陈各 15克,砂仁6克,大枣7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临床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易汗出,倦怠乏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手指颤抖,眼干,目眩,大便稀溏,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专家点评:甲亢患者因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形成肝火内盛。肝旺势必克土、刑金、扰心、伤肾。耗气伤阴,肝阴亏虚,筋脉失养;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气阴亏虚,卫表不固,肢体不荣。治疗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为。
北京名医治甲亢(气滞痰凝)方
处方:柴胡、枳实、白芍、丹参、桔梗、金银花、山慈菇、郁金、浙贝母各10克,半夏9克,夏枯草15 克,当归12克,砂仁、生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气滞痰凝型。症见颈前正中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脉弦滑或兼数。
专家点评:本病初起,情志抑郁不遂,气机不畅,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水湿停聚,气不行血,血运迟缓,进而痰凝血瘀,肝气痰上逆,聚结于颈则成瘿肿。临针对该证林兰教授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法,方以四逆散合化痰、软坚散结之品,但绝不用海藻、昆布、海带等含碘丰富之药物,以免加重甲亢病情。
北京名医治甲亢(阴虚阳亢)方
处方:生龙骨30克,首乌、酸枣仁、磁石各20 克,浙贝母、连翘、五味子、麦冬、白芍各10克,生地、熟地、夏枯草、女贞子、旱莲草、太子参、柏子仁各15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潜阳,化痰散结。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型。症见颈前肿大,质柔软或偏硬韧,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心悸不宁,眠差,食纳亢进,消瘦,口咽干燥,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数。

专家点评:阴虚阳亢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柔顺之性而致气机郁滞。肝郁气滞则冲任不调;肝阴不足则血海不能按时充盈。肝郁日久化火,致肝火内盛,火热反灼阴津,水不涵木,亢阳莫制,故致阴虚阳亢,病变由实转虚。

甲亢竟和“肝”有关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心理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提升。其中,“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很常见的一种。在中医治疗甲亢时,除了使用治瘿经典方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千万不能忽视,那就是调“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名医赵进喜教授为我们讲解其中奥秘。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相当于中医学的“瘿气”,并与“气瘿”“忧瘿”,还有“食亦”“中消”等有关。但由于本病常伴颈部瘿肿,病情变化常与情志因素有关,症状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等肝旺证侯为突出表现,中医病名仍以“瘿气”最为合适。属于广义“瘿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

临床观察发现:甲状腺疾病发病多见于少阳气郁或厥阴肝旺体质之人,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气滞、痰阻或兼血瘀,则成瘿病。而气郁、痰阻日久化热肝胃郁热,或痰火内郁,伤阴耗气,则可表现为阴虚火旺,以致气阴两虚之证而见烦热,多食,心烦失眠,乏力消瘦,汗出心悸等,即为“瘿气”。
发病以肝为中心,与心、肾、脾胃皆有关系。治疗当重视疏肝、清肝、平肝、柔肝、敛肝诸法。疏肝理气的同时,或兼以化痰软坚,或兼以化瘀散结。清热凉肝治法的同时,常兼用清心泻火,或兼以清心化痰。平肝、柔肝、敛肝治法,常与滋阴补肾、养阴养心等药物同用。
气郁痰阻,抑郁胸闷者,常用方如四逆散、消瘰丸等;肝为郁热,烦热易怒者,可用化肝煎、大柴胡汤等方;阴虚火旺,烦热心悸汗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当归六黄汤等方;气阴两虚,乏力气短,心悸不安者,可用升陷汤、生脉散、五参汤等方加味。
化痰散结常用牡蛎、夏枯草、猫爪草、山慈菇、浙贝母、薏苡仁、鳖甲等。活血化瘀药常用三棱、莪术、姜黄、鬼箭羽等。而介类药,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等,既可潜阳息风,兼可软坚散结、镇心安神,一药而多用。
甲亢突眼,中医称为“鹘眼凝睛”,多肝郁化火,或痰火内结所致。栀子清肝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等方可酌情选用。药如柴胡、黄芩、白芍、防风、桑叶、枸杞子、菊花、夏枯草、玄参、海浮石、黄药子、谷精草、密蒙花、草决明、白蒺藜、浙贝母、车前子、生地黄、生薏苡仁、法半夏等,有一定疗效。其中,黄药子被认为是治疗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的有效单味药,但久用容易伤肝,若较长时间服药,每日用量以不超过12g为宜。
验  案

【提要】甲亢的中心病位在肝,或表现为郁热,或兼痰热,药用小柴胡汤、黄连温胆汤、消瘰丸等,常有卓效。 

陈某,女,48岁。2008年3月4日初诊。
主诉:心悸、汗出半月。
刻下症:汗出明显,心慌,心烦,性情急躁,纳可,眠差梦多,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数。甲状腺功能示:T 32.37ng/mL,TSH 0.07μIU/mL,aTPO 142.60U/mL。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结节。
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中医诊断:瘿气,气郁化火,痰热内蕴证。
治拟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处方:浙贝母12g,玄参12g,夏枯草15g,连翘12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黄连8g,竹茹6g,陈皮8g,清半夏12g,柴胡8g,枳壳8g,白芍15g,赤芍15g,枣仁15g,甘草6g,20剂。同时给予他巴唑25μg日3次,谷维素30mg日3次,口服。
二诊(2008年3月25日):汗出、心慌、心烦症状明显减轻,舌红苔黄腻,脉细。处方:原方去赤白芍、枳壳、竹茹,加茯苓12g,黄芩8g,沙参12g。14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下降,考虑为服用他巴唑的不良反应,故予停用。
三诊(2008年4月7日):汗出、心悸症状消失,晨起口唇干,情绪易激,眠差。处方为3月25日方加合欢花15g,夜交藤15g,14剂。
四诊(2008年4月23日):眠差,余症状均消失。处方守4月7日原方不变,14剂。坚持服药,病情持续稳定。

2010年12月7日复查甲状腺功能示:aTPO 14.2IU/mL,余值均正常。
【按语】本患者为少阳气郁体质,辨证为气郁化火、痰热内蕴,所以治以清热解郁、化痰散结,而选用消瘰丸、四逆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原方用浙贝母化痰散结解郁,煅牡蛎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润燥软坚,三药合用既有清热、化痰、散结、解郁,亦兼有养阴之效,有未病先防之意,是治疗瘿病的传世名方,临床常在原方基础上改煅牡蛎为生牡蛎,加用连翘、夏枯草、山慈菇、生薏苡仁等,可增强清热散结之力,即甲亢从肝论治之意趣。心率偏快者,更可加用黄连。
现代研究表明,黄连、苦参均有很好的减慢心率的作用。如心悸症状突出,气阴两虚者,可径用五参汤、天王补心丹;汗出症状突出者,阴虚火旺者,则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者,可加用枸杞子、五味子、茵陈等,以保肝降酶,兼以升高白细胞,减轻西药副作用。
看了本文,有没有觉得对于治疗甲亢收获了很多干货经验?更多赵进喜教授的临床新的感悟,就在这本书中等你来细细品读——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读经典”,收录了作者对中医经典的临床感悟,包括对《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各家经典名著医论、医方的研究心得及临证体会。中篇“勤临床”,重点介绍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内分泌代谢病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的多种疑难杂病的新见解与诊治经验,有医论,有验案,有观点。下篇“跟名师”,收录了作者总结导师以及曾经私淑或跟诊的多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及其临床应用体悟。
路志正教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用药经验
【关键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证
规律和用药特点等方面总结和介绍了路志正教授论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经验。路教授在病因方面强调当代人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太大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甲亢的发病具有重要的作用;认为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肝郁为中心,与五脏失调相关”;治疗以疏肝解郁为先,分阶段予以内外并治,消补兼施。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医病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药疗法;  路志正 
  路志正教授(简称路老)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熟谙内外妇儿和针灸方药,对甲状腺疾病尤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论认识和独到的用药特点。治疗上路老多采用综合疗法,针药并用、内外同治,重视中医心理疏导和饮食起居调摄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以下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的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介绍路老治甲亢的经验。 
  1  甲亢的主要病因病机 
  路老强调甲状腺独特的解剖部位和生理特点对甲亢发病有重要影响。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十经均以正经或经别或筋经循甲状腺而上行头面,并相互交汇,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和阳维脉外亦均经过甲状腺,因此甲状腺为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运行上下的通道,也是诸多经脉气血交结汇聚的重要场所。故任一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失和,均可能影响甲状腺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到全身的机能变化;甲状腺本身的病变也可影响全身任一脏腑组织功能。临证时,若不明此理,则不能知病防变,诊病用药难收良效,难为上工。 
  路老认为甲亢的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水土饮食、精神情志、先天禀赋(如甲亢发病以女性多见;情绪忧郁易怒之“木”形人易患;有家族史或先天不足、肝脾肾亏虚者易患等)以及外感邪毒等几个方面。在当今社会,甲亢的发病又有新的特点。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大多数甲亢并非缺碘,而主要与人们的精神压力较大、生活极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如长期工作或生活过度紧张,或贫贵荣辱之社会
经济地位动荡变迁,或长期思虑过多、情绪抑郁等)。对本病的病机,路老强调“以肝郁为中心,与五脏失调相关”,特别指出:“痰浊瘀血之形成在于脏腑之失调,虽以肝郁为中心,但又必影响到心肺脾肾诸脏”。故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以“肝肾心脾亏虚”为本,“肝郁胃热、化火生风、痰瘀停滞”为标。初期以肝郁胃热为主,中期以心脾气阴两虚明显,后期多属脾肾两虚,痰瘀互结。 
  2  甲亢的辨证治疗 
  路老认为:本病初起多实,其主要病理因素为气滞、肝火,夹有痰凝和血瘀,而以气郁为先;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且以阴虚为主。该病在不同时期,病机虚实有异。故治疗以疏肝解郁为先,针对病情变化而分阶段予以内外并治,消补兼施。 
  2.1  早期  症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或颈部发胀,面热目赤,或眼球突出,精神紧张,或情绪不稳,急躁易怒,手指震颤,心慌失眠,怕热多汗,多食善饥,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路老认为甲亢早期病机多属“肝郁胃热”。轻者以肝郁气滞为主,多系长期情志抑郁或紧张,或突遭剧烈的精神创伤,致气机不疏,肝郁气结,津液输布失常;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炼液为痰;或肝旺乘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气交阻,随肝气上逆,搏结颈前而成瘿气。甚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热炽盛则见急躁易怒,面热目赤,口苦而干,多食善饥。克犯脾土,脾失健运见便溏,消瘦,倦怠乏力;火热伤阴,心阴不足,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心烦不寐,自汗;肝旺风动则见手抖舌颤。 
  治宜理气解郁,清肝泻火。 
  疏肝解郁常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但此类药大多香燥而易伤阴,故不可过用重剂。肝体阴用阳,喜柔忌刚,需与养血柔肝、滋水涵木等药物配伍使用,以治病求本。常用药物:理气可用橘叶、柴胡、蓣知子、玉蝴蝶、枇杷叶等;柔肝解郁可用白梅花、玫瑰花、白菊花等。 
  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和泻心汤加减,但前方中不用关木通,常以通草配滑石代替,龙胆草等凉药也宜短期选用,以免伤及脾胃和正气。夏枯草、白芍性平和,平肝柔肝兼可养血益阴、化痰散结,不伤阴耗气,故多用。甲亢甚者,常热盛火旺而化毒,可用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兼散郁开结。若痰热偏盛,当清化痰热,以“牡蛎散”(玄参、牡蛎、贝母)为主方,兼用加味温胆汤、小陷胸汤等化裁。 
  2.2  中期  症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质软,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动则汗出。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路老认为甲亢早期机体功能亢进为代偿性改变,病至中期则气阴耗伤,诸多脏腑功能明显失调,而现本虚的一面。故此时治疗上当以补虚扶正为治疗的主要原则。但益气、滋阴仍有偏重不同和用药差异。 
  治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常用生脉散加减。 
  滋阴可选用玉竹、麦冬、黄精、生山药、浮小麦、百合等,以补养五脏之亏耗,后三者分别重在养脾阴、养心阴和养肺阴;若肝肾阴虚明显,可加用一贯煎;胃阴不足,加用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此二方虽用药不多,但效不可轻视之。 
  益气可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黄精、黄芪等补气而不温燥助火之品。但不宜用之过早、量不宜过大,以免助热伤阴,致病情反复。路老认为山药、薏苡仁、扁豆等益气健脾之品较为平和,故可常用。 
  养心常用炒枣仁、柏子仁、五加皮(对心率较快的患者尤宜)等以养心安神。 
  2.3  后期  症见颈前肿物,质韧不痛,经久未消,眼突目眩,面色少华,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头晕神疲,纳差腹泻。舌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弦滑。 
  路老认为甲亢日久可致肾气不足、后天馈乏,脾失健运、真阴耗伤,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痰气郁阻,血脉不畅,痰瘀互结,凝聚颈部,久则难散;邪聚于目,上犯肝窍则成突眼难愈。又重感外邪或突受惊恐、恼怒等,易致病情急剧恶化。此时,肝阳暴张于上,阴液亏竭于下,往往出现阴竭阳脱,风动痉厥的危候。因病机复杂,虚实相兼,治疗上宜分清标本轻重缓急而兼顾正邪两方面的情况。  
  治以健脾补肾,化痰祛瘀散结。 
  健脾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加减,多用炒白术、怀山药、扁豆、黄芪、黄精、党参、薏苡仁等。  
  化痰常用杏仁、薏苡仁、白芥子、紫苏子(均宜炒用)、瓜蒌、旋复花(入血化痰)、石菖蒲(常伍郁金,即取菖蒲郁金汤之义)等健脾宣肺、化痰散结之品。 
  活血化瘀常用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元胡(为血中之气药)、红花等。 
  软坚破结常用青礞石、龙骨、牡蛎、代赭石、皂刺(对甲状腺癌等质硬者尤宜)等,配和郁金、醋莪术、姜黄、青皮、陈皮等破结消散重剂以软坚攻结。此类药不宜久用和过量使用。以免破气伤正。 
  若久病失治,损及肾中真阴真阳,则兼见肾阴、肾阳亏虚之候,宜补肾固本,坚阴泻火,可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或一贯煎等加减;温补肾阳则予真武汤、附子汤等,其中仙灵脾、菟丝子、鹿茸等温肾阳尤佳,但常需佐以熟地、白芍等阴柔之品,以免温燥劫阴。
  3  甲亢的对症治疗用药特点 
  3.1  突眼颈肿(甲状腺腺瘤、结节或弥漫性肿大)明显  此因肝郁脾虚、肝火上炎挟痰瘀互结所致,应予以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涤痰通窍、活血化瘀以祛实攻邪为主,兼养肝血。常用药物:露蜂房、木槿花、密蒙花、蝉蜕、白蒺藜、枸杞子、白芍、当归等。 
    3.2  腹泻  因虚火亢盛、胃纳失常、耗气伤脾致脾虚运化无权而成,非肠胃湿热实证。治疗上当清胃补脾为主。常用药物:黄连、知母、葛根、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苓、鸡内金、生麦芽等。 
  3.3  心悸、失眠  甲亢时,因肝气郁久化火,耗气伤阴,扰动心神,故致心悸、汗出、失眠、夜寐不安,可加瓜蒌、黄连、龙胆草、丹皮等清心泻热、宁心安神,或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浮小麦、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3.4  常用引经药  路老认为,因甲亢病患在上、位于颈前喉结处,故常用桔梗等引药上行、以使药达病所,更好发挥诸药的疗效。又因病位在上,属肺卫,凡见肺卫症候,均可加用清肺化痰之品如桑白皮、地骨皮以清肃肺气,而少用温燥。其他药如胆南星(天南星不可生用)、僵蚕、蝉衣、露蜂房、木槿花、密蒙花、蝉蜕、白蒺藜、枸杞子、菟丝子等药也较常选用,但仍需辨证并视所及脏腑的不同选用相应药物发挥引经报使作用。 
  3.5  含碘中药的使用  路老认为本病“并非全系水土缺碘所致”,故不宜必用海藻、昆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中药。 
  4  其他治法 
  除内治法外,路老尚重视给予黄药子等药物外敷甲状腺(此法既能局部增强软坚散结的功效,又可避免药物口服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若联合针灸治疗则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五脏的良好作用。同时还强调,心理治疗具有药物等治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也不可忽视;并且坚持日常合理的饮食宜忌和生活习惯,以及配合气功等综合治疗措施,都能对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 
  5  甲亢合并突眼病案举例 
  患者胡某,女,24岁,工人。因“心慌、低热、乏力、手颤、眼突两个月”于1974年8月31日来北京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 
  患者此前经北京某大医院行吸碘率等检查,明确诊断为“甲亢”,并服西药治疗两个月,病情未见明显减轻。主症见:两眼外突不能闭合,红赤多泪,烦热易怒,心慌多汗,纳增易饥,大便烂,日两次。舌质紫暗欠润,苔薄白微腻,脉弦滑小数。辨证属肝郁气滞,夹痰阻络。 
  第一阶段: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处方:太子参9g、杏仁泥9g、柴胡9g、夏枯草15g、天竺黄6g、黄药子9g、胆南星3g、陈海藻9g、青皮6g、醋香附9g、元参9g、生牡蛎(先下)2g、川贝母6?g。服药30余剂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但病情仍不稳定,心率65~99次/min,时有低热,体温波动在366℃~376℃。调整方案,治以养血柔肝、扶土抑木,佐以化痰散结治之。处方:全当归9g、杭白芍12g、柴胡9g、黄芩6g、黛蛤散(先下)12g、天竺黄6g、薄荷(后下)6g、海藻12g、川贝粉(冲)3g、黄药子12g、昆布9g、生牡蛎(先下)30g。 
  用药约20余剂,病情明显好转,心率、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好转,但仍感心烦气短,夜眠不安。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弦细。  
  第二阶段:治以益气养阴,清心泻肝化痰。处方:党参9g、麦冬9g、玉竹12g、黄芩6g、当归9g、白芍9g、生地12g、玄参9g、蛤蚧粉15?g、天竺黄75?g、生龙牡(先下)各30?g。服7剂后,病情逐渐稳定。继续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化痰散结,处方:玄参12g、生地9g、山药12g、扁豆9g、莲子肉4g、鳖甲12g、陈皮9g、白芍9g、生牡蛎(先下)30g、白芥子(炒)9g、车前子(包)12g。 
  服前药30剂后,病情明显改善,无不适。但突眼如故。 
  第三阶段:以益气健脾、化痰散结为主,兼补益肝肾。处方:生黄芪45g、党参30g、白术24g、茯苓30g、杏仁泥18g、黄药子24g、蛤蚧粉30g、夏枯草30?g、川贝母24?g、海藻30g、玄参30g、佛手18g、白芥子(炒)24g、丹参45g、何首乌6g、旋复花24g、制鳖甲60g、玉竹24g、白芍24g、生牡蛎30g、醋香附30g、当归24g、黄精24g。 
  服药50剂后,突眼逐渐改善。后将该方制成丸剂,长期服用,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经治1年多,病情逐渐被控制,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突眼也渐改善。此后结婚生女,完全恢复正常工作能力。随访20余年,至今无复发。 

  [按]本病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路老分阶段辨证用药的思路和组方特点,成功地运用中药治愈难治性疾病之甲亢症合并突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路老辨证选用软坚散结的含碘中药如海藻、昆布、夏枯草、牡蛎、黄药子等,并未影响疾病的治疗,更未引起疾病的加重或恶化。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是否应当使用含碘中药”的问题是目前争论的热点,用或不用、应如何使用等尚无定论。路老的临床经验表明:根据疾病本身的发病特点,合理汲取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而组方用药是必要的;但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含碘中药也并不是不可以使用,若运用恰当可收良效。对此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实验研究。

甲亢中医治疗最佳经验方

一、甲亢概述
  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
  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总之,本病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
  三、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有人综合国内有关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出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
  (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中医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中医治疗甲亢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疗效比较肯定。据近年来1033例的统计分析,疗效在84%~93.8%之间。有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的体会,提出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五、甲亢的中医基本证型
  甲亢的临床症状较多,如高代谢症群,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消化道症状,肌肉骨骼、造血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对如此众多的症状,很难以一法一方来完成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为了便于临床体现中医治疗的特点,就必须对病人所有症状、体征、脉象及其他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证候规律,分辨出不同的证候,方能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不尽一致。统计近年来近50篇甲亢的治疗资料,其分型有气郁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阴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胃火旺盛、阳亢风动、胃强脾弱等近40个证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学习者难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为主(实火),阴虚次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者,多以阴虚为主,火旺次之(偏虚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较长且年老体弱者,多以气虚、脾虚为主,阴虚次之。良性突眼为痰气交结,恶性突眼多为肝阳上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肝郁脾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腺瘤多有气滞血瘀。
  综合近年来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体会,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气郁痰结型、肝胃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阳亢风动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脾虚型、痰结血瘀型、心肝阴虚型等八个证型。临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单一证型存在,可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在治疗时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气郁痰结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型的发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邪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爽,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散结。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红芽大戟1.5~3克(散剂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当益气养阴、涤痰散结。以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有力。治当滋阴潜阳,熄风豁痰。方选珍珠丸加减,药用: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黄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怀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草决明30克,海藻30克,黄药子5~1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邪及胃,炼津生痰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治当清肝泻胃、育阴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黄连10克,生龙牡各3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涤痰散结。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药用: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黄药子5~10克,旱莲草30克,贝母12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太子参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脉象弦滑,苔白或厚腻。治当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枳壳 10克,炒麦芽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瘀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瘀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患者病程多较长,缘由气滞痰凝、血脉瘀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当理气化痰、活血消瘿。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用:海藻30克,海带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贝母10克,连翘3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土鳖虫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见面色不华、身倦乏力等气血两虚症状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 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治当滋阴益精,宁心柔肝。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药用: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冲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苡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六、治疗甲亢的中成药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
  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 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147〕。
  3 .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 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 1989;(8)∶36〕
  5. 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 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4)∶5~6〕
  七、常用于治疗甲亢的单验方  
  用于治疗甲亢的单方验方数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献,兹摘录如下:
  (1)开结散:猪靥49枚(焙),沉香6克,朱砂49粒(罐煅),橘红12克,共为末。临卧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见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纲目》)
  (2)穿山龙浸膏(每1毫升含生药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疗甲亢5例,连服2~3个月后,突眼症状可消失,余症也均好转。(《中药大辞典》)
  (3)黄药子、生大黄各30克,全蝎、僵蚕、土鳖虫各10克,蚤休15克,明矾5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用醋、酒各半调敷,保持湿润,每料药可用3日,7料为一疗程。〔蒋立基中医杂志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状腺肿方:大熟地3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泽泻5克,每日1剂,连服2~6个月。〔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5)甲亢灵片:由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怀山药15克,旱莲草15克,紫丹参15克组成,制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刘翠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温服1碗,剩下一碗趁热熏洗,每天1次。治疗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八、含碘中药在甲亢治疗中的使用  
  中医治疗甲亢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辨证选药,诸如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类药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类药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药海藻、昆布、海带、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临床实践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甲亢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超有效剂量,其不仅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药物,甲状腺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反跳。二是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使血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证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故而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药应用及疗效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似较单纯的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的治疗,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运用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之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甲状腺肿大之消散则较为困难。有人指出含碘中药适应证为: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待其阳亢症状有所缓解,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时,可投含碘中药以软坚消瘿,采用少量含碘方剂,既有碘的药理作用,又有其他药物相伍,与碘协同,变弊为利,从而提高疗效。〔潘文奎.中医杂志 1984;(12)∶752〕。
  通常认为甲亢患者不宜再服海藻、昆布、海浮石等含碘药物,徐氏认为不然,只要甲状腺肿大或有结节,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痰热之象明显者,不必拘泥,仍可用之,未见不良反应。〔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最近有人对治疗甲亢的有效方消瘿汤煎剂作了含碘测定,结果每剂的含碘量为302.42毫克,远超有效剂量,但从这类含碘量高的方剂确能缓解某些卢戈氏液治疗无效病例的事实,认为中药里可能含有某些成分,不同于单纯碘剂的药理作用,或是能克服碘的弊病而对甲亢发挥疗效。
  九、黄药子治疗甲亢应注意事项
  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的块茎,味苦辛性凉有毒,《本草纲目》谓其能“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化学成分含黄药子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及碘、鞣质、蔗糖、还原糖、淀粉等。福建省人民医院用黄药子流浸膏治疗甲亢26例,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颈围及基础代谢有不同程度缩小、降低。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甲亢的治疗也多采用单味黄药子,或由黄药子为主组成的复方,疗效尚可。但黄药子为有毒之品,动物实验表明:黄药子对小鼠的肝肾组织都有一定损害,损害的程度与给药的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对肝组织损害在短期内即可表现出来,对肾组织的损害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其表现特征为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不正常,与临床病人所表现的症状是一致的。为了避免黄药子对肝肾损害,大多数人主张本药每日用量应控制在原生药12克以内为安全量。
  十、甲亢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在甲亢的治疗中采用中药、西药联合治疗,不仅可各扬其长、避其短,而且可以明显地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且病人也乐于接受。陈氏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甲亢110例,中药选黄芪、党参、山药、白芍、夏枯草、玄参、麦冬、半夏、贝母、牡蛎、枸杞、炒枣仁。便溏加白术、陈皮;目赤目突加菊花、泽漆、泽泻、白蒺藜;甲状腺肿大加白芥子、瓦楞子;结节肿大加三棱、莪术、赤芍;心悸心烦加生龙骨、远志、栀子;肝气不舒加柴胡、香附、佛手;面红、皮肤红热甚加黄芩、半枝莲。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他巴唑,视病情轻重,每日用10~30毫克,1~2月后减至维持量。伴有甲状腺肿大、突眼较重者同时服甲状腺片每日20~40毫克一次,无此症状者在用他巴唑半月后加甲状腺片。结果:近愈36例,显效31例,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100%,其疗效显然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治疗。治疗前后T3、T4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陈金锭.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3;(2)∶42〕
  聂氏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120例,并设中药、西药对照组各40例,中西医结合组方案:中药用生黄芪15~30克,太子参、生地、生白芍、夏枯草、麦门冬、五味子、炒枣仁、炙甘草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草决明各25克。服3~6个月后,辨证服用龙胆泻肝丸、沉香舒气丸、知柏地黄丸等。西药重、中、轻度用他巴唑30、20、15毫克(重度或用丙基硫氧嘧啶) 口服,1月后每日分别为20、15、10毫克,轻度用2~5个月,重、中度,每隔半月减5毫克/日至维持量,再用3~9个月。中西药服用时间间隔0.5~1小时。中药组、西药组分别单独服用上述中药、西药,均用1~1.5年。结果:三组分别痊愈70、10、12例,显效50、21、28例,无效0、9、0例。治愈率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两对照组(P<0.01)。〔聂有智.中级医刊 1997 ;(8)∶61〕
  十一、甲亢术后低钙抽搐中医治疗  
  甲亢术后低钙抽搐属于中医“痉病”的范畴,多因手术致阴血耗伤、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肝肾同源,这种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治疗本症常肝肾双补,并佐以熄风止痉之品,常用药物有天麻10克,阿胶 15克,白芍 30克,鳖甲15克,熟地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钩藤30克,地龙30克,甘草10克,木瓜10克,蜈蚣2条,全蝎5~10克。水煎服,日一剂。李茂怀报道,以《丹溪心法》虎潜丸加减(黄柏12克,知母、锁阳各6克,熟地、白芍各9克,龟板、陈皮各10克,干姜、羊肉各15 克,龙骨18克,牡蛎、阿胶各30克),日服一剂。手足麻木者加鸡血藤12克,丹参9克;抽搐严重者加地龙9克,全虫6克;影响呼吸者加前胡9克,桔梗6克。治疗15例,10~20天后,8 例痊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复发。
  十二、甲亢的微观辨证
  中医辨证学领域里有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之分。宏观辨证是传统的中医辨证,主要是从宏观层次着眼于功能方面的研究。微观辨证是以微观指标来认识疾病和辨别疾病,是将传统的诊疗技术引入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以阐明中医证的实质及其传变规律,借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目前甲亢的微观辨证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杜氏以142例甲亢为观察对象,并选择118例作为对照观察,探讨甲亢患者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及T3、T4、FT4I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甲亢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的加权积分均值(3.117±0.98)比正常对照组(0.86±0.79)明显增高(P<0.001),说明甲亢患者有微循环障碍;②甲亢病程与甲皱微循环改变无相关;③甲亢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T3、T4、FT4I有相关关系,心肝火旺型与气滞痰凝型的形态积分和袢周围状态积分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三型的微循环总积分均值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 ),提示各型均有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因此中西医治疗都应有化瘀方面的药物。心肝火旺型的T3、T4、FT4I明显增高,与气滞痰凝型、血瘀型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临床上高甲状腺素血症相一致。血瘀型甲皱微循环积分值最高,说明微循环障碍较重,治疗时间需长,效果较慢。〔杜翠芬.广东医学 1991;(1)∶39〕
  (2)邝氏通过对甲亢病的临床研究指出:治疗甲亢滋阴、平肝、潜阳药物的作用可能和调节植物神经有关,甲亢的症状可因阻滞肾上腺β受体而减轻。补气药如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目前认为甲亢的发病原理与免疫功能失调,出现兴奋甲状腺的免疫球蛋白有关,后者的出现可能是机体免疫监管功能降低所致。因而设想中药治疗甲亢也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效应。
  (3)顾氏通过检测甲亢患者尿羟脯氨酸排量,发现各型甲亢患者(阴虚火旺型32例、非阴虚火旺型16例、正常人20例)均高于正常人,非阴虚火旺型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而阴虚火旺与非阴虚火旺型之间尿羟脯氨酸排量有非常显著差异。对10例阴虚火旺者投予益气养阴的甲亢重方治疗,发现随着阴虚火旺症的改善和消失,5例尿羟脯氨酸排量正常,另5例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尿羟脯氨酸排量可能和尿17-OHS、儿茶酚胺和血清T4相似,与阴虚火旺有一定联系。〔顾文聪,等.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7)∶48〕
  (4)上海中医学院对70例甲亢病人辨证分为阴虚心火旺盛、阴虚肝火旺、阴虚心肝火旺及阴虚火旺不明显四组,通过观察不同证型血浆cAMP(环磷酸腺苷)含量及尿AC(儿茶酚胺)、17-OHCS(17羟皮质类固醇)排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甲亢病人中,不同脏器的阴虚火旺,其血浆cAMP含量的变化也存在差异,cAMP含量的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血浆cAMP含量的变化似与尿CA排量的变化一致,阴虚心火旺及阴虚心肝火旺组明显升高。17-OHCS的排量在阴虚心肝火旺和阴虚肝火旺组升高明显。〔蒋冰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7)∶48 〕
  十三、针刺治疗甲亢
  针刺治疗甲亢散在古今文献中,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有血瘿,可破之;有息肉瘿,可割之;有气瘿,可具针之”。近代的大量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甲亢,不仅能使血中T3、T4下降,而且血中cAMP的含量亦下降,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且远期疗效也甚为满意。对应用甲亢药物有不良反应的患者,针刺亦能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国40年中医科技成就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9年)。
  针刺疗法选穴分体针与耳针两种。
  (1)体针取穴:以少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天突、天容、间使、三阴交、气瘿、颈3~5夹脊穴。
  备用穴位:阴郄、复溜、太冲、神门、风池、攒竹、四白、内关。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甲状腺、平喘、心、脾、脑点。
  针刺治疗甲亢的近代研究颇多,疗效较为满意。何金森等对针刺治疗甲亢进行了系统研究,临床观察120例,分针刺组、他巴唑组及针刺加他巴唑组(针药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副反应。针刺组针对甲亢多为气阴两虚、虚火内动的病机特点,采用拇指后退为主的捻转泻法,斜刺气瘿穴以化瘀散结;以拇指后退为主的捻转,结合重提轻按的泻法刺内关、间使以清心泻火、息内热;以拇指前进为主的捻转,结合重按轻提的补法,刺足三里,补中益脾,刺三阴交滋阴涵木,补泻结合,留针30分钟,住院病人每日针刺1次。他巴唑组:每日口服他巴唑40毫克。针药组则同时应用以上两组方法。2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三组的血清T3、T4均有显著下降(P<0.001),甲状腺131碘摄取率,针药组及针刺组均有显著下降(P<0.001和P<0.01),他巴唑组无明显改变。三组患者高代谢率症群均有明显改善,但三组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针药组为93.9%,针刺组为 73.9%,他巴唑组为85.4%,以针药组为优,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与他巴唑组无明显差异。一年后三组的复发率:针药组29.6%,针刺组36.4%,他巴唑组88.9%,以针药组最低,针刺与针药组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他巴唑组。副反应方面:针刺组及针药组也低于他巴唑组。何氏的这一研究,说明针刺不仅能明显地改善甲亢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降低血清T3 、T4水平,更说明以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甲亢的治疗,具有临床疗效高、副反应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何金森,等.中医杂志 1987;(2) ∶46〕
  激光照射穴位,对机体或穴位既有针刺样作用,又具有灸的作用,能改善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失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葛氏以激光穴位照射法治疗突眼性甲亢30例,治疗方法:取扶突穴(双侧,或加天突穴)为主穴,睛明或耳门穴为辅穴,采用激光聚焦照射穴位,主穴每次照射5~7分钟,辅穴每次照射3~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2疗程,待病情缓解后,休息数日,再巩固1~2疗程(隔日一次)。结果:临床缓解19例,明显好转(含基本缓解)8例,好转者3例。〔葛通元,等.中华内分泌杂志1988;(2)∶111〕
  十四、气功治疗甲亢
  气功是一种讲究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古老的健身术,是通过医者的运气导引,患者的意守、调息功能,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其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的畅通,使脏腑功能得以协调,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甲亢病方面,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通过用气之吹、呼、嘻、呵、嘘,长息吐浊纳新之运气,复按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道,施以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清热解毒等法,兼以调身、调息、调心之基本功,借点、按、抓、揉、导、推之不同手法,对甲亢的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就各证型的中医治疗概述为下:
  (1)气郁痰结型
  外气治疗: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郁久而痰结成瘿,治取天突、天鼎、足三里、翳风。用点法发凉气,以调肝理脾、解郁散结,用抓法对准甲状腺连抓10次,用导引法作全身性导引,以期疏通经络、祛痰散结、消除瘿气。
  辨证施功:肝郁失疏,郁久化热则心烦急躁、胸闷胁痛,用剑指站桩功,使气血调和,生理代谢机能增强;“嘘”字功(吸短呼长)以泻肝火;逍遥步(以嘘字口型长呼气,做慢步行功)以解郁祛痰散结;血压高时要做降压功。每晚盘坐深调息1次,60分钟。以上综合用功,可疏肝解郁,活血消瘿。
  (2)肝胃火旺型
  外气治疗:肝郁火盛而犯胃,则消谷善饥,性急易怒,取天突、天容、天鼎、合谷、足三里,用点法发凉气,以清泻肝胃之火,用抓法抓甲状腺10次,用剑指向甲状腺发凉气,然后以剑指导引,沿肩、臂到手,反复6次以上,可收到疏肝理气、消瘿散结之效。
  辨证施功:肝胃火旺则耗阴,炼液生痰。用月华功,以养肝胃之阴,每晚做月华功40~60分钟;“嘘”字功,以呼为主;“呵”字功,以呼为主,以清心火,意在泻其子;逍遥步,以 “嘘”字口型长呼气,以呼为主,以泻热疏肝。根据血压是否升高做或不做降压功,静坐腹式调息早晚各40分钟,可达到肝胃调和,使头晕多汗、消谷善饥之症得除。
  (3)心肝阴虚型
  外气治疗:心肝热盛则灼阴伤津,心阴虚则烦热失眠,头晕汗出,取曲泽、天突、天容、翳风、合谷、足三里,用点法发凉气,以滋养心肝之阴,用剑指向甲状腺发凉气,并经由肩、臂部向手部导引6次以上,用抓法抓甲状腺10次以上,以除心悸易惊之苦。
  辨证施功:热邪耗阴则心烦不寐,惊悸不安,以剑指站桩功40分钟,合用月华功60分钟,以养心肝之阴,经络得养则胁痛口干可除。合“嘘”字功,以平肝火;“呵”字功、“吹”字功以除虚烦惊悸之症;逍遥步,以“嘘”字功口型长呼气,作慢步行功,可收除烦安神,惊悸自平之功。
  (4)阳亢风动型
  外气治疗:热邪灼阴,阴虚则阳独亢而动风,用点法对百会发凉气,配合呼气,意守下丹田或涌泉;用全身导引,让病气从四肢排出,以泻亢盛之肝阳。再以双手导引,让患者以“嘘 ”字功口型大口吐气,用意念配合导引平肝潜阳、熄风镇惊,连续导引10~15分钟,再用剑指站桩功、“嘘”字功、“吹”字功,以潜阳熄风。
  辨证施功:阳亢津伤则风动,可见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以剑指站桩功、八段锦、“嘘 ”字功为主,可达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之效,见手足抖动或肢体搐搦等症,应以逍遥步“吹”字功为主。血压升高时,可意守丹田或涌泉,以收濡养筋脉、除烦熄风之功。
  (5)肝郁脾虚型
  外气治疗: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导致脾虚失运,胁肋胀痛。取内关、肝俞、章门、魂门、足三里、建里,发放热气,以理脾运,用导引法进行全身性导引。
  辨证施功:肝郁失疏,胁肋胀痛者,施以逍遥步、“嘘”字功,以可调肝解郁。肝木侮土则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则应调整呼吸,吸长呼短,以补脾气,再以“嘘”字功口型长呼气。 “呼”字功,顿足跟,搓胁肋,可收舒肝健脾、条达气机之功。
  (6)阴虚火旺型
  外气治疗:阳邪盛则耗阴,阴虚则火旺燔炽,治以揉按法向肾俞、三阴交、期门、内关、涌泉发热气;向心俞、申脉用点法发放凉气;用导引法进行全身性导引。
  辨证施功:阳盛灼阴,则见五心烦热,心神不宁,急躁易怒,以月华功补心肾之阴;逍遥步 (以“呵”字口型长呼气作慢步行功)泻其心火,从而除烦安神;松静功,每日两次,一次30~40分钟;“吹”字功,八段锦,以期滋阴降火,水火既济,则心神得安。
  (7)气阴两虚型
  外气治疗:病久则耗气伤阴,动则眩晕、心悸汗出,以揉按法向着肝俞、脾俞、足三里、神门、中脘发热气,益气养阴;用双掌同时发热气,一掌对百会,一掌对气海、关元,培补真元之气。
  辨证施功:早做日精功,晚作月华功,达到气阴双补;八段锦、静坐深调息功、逍遥步(以呼字口型长呼气、慢步行功)可益气健脾,化生气血,神疲劳热汗出自愈。
  (8)痰结血瘀型
  外气治疗:甲亢病程日久,由气及血,血行瘀滞,以致气、痰、瘀三者互结为患。瘿肿出现结节者,用揉按法取膻中、心俞、足三里、间使发放热气,以补气活血;脾俞、太冲穴用点法发凉气以泻肝火;用劳宫向肝俞发热气,作全身性导引。
  辨证施功:瘿肿结节、胸闷、发憋者,用日精功以益气健脾。剑指站桩功、八段锦、“嘘” 字功、“呼”字功,均以呼为主,祛痰散结,活血化瘀。静坐深调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40分钟,以收消瘿散结之效。
  十五、刮痧疗法治疗甲亢的方法及机理  
  刮痧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借助刮痧工具(光滑的苎麻、小蚌壳、硬币、铜勺柄、瓷碗、瓷酒杯、药匙、瓷汤匙等),对体表皮肤的特定部位,反复进挤、揪、捏、刺等方法,使皮肤表面呈瘀点、瘀斑状态,借对体表脉络的良性刺激,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祛湿、化瘀散结消瘿等功效。
  基本方法是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磨擦。
  刮治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钝缘面蘸取刮痧介质刮风池、风门、肾俞及膀胱经(风门至肾俞);挟人迎;点揉天突、内关、神门、手三里、太冲穴;刮阴陵泉、三阴交穴。在施行刮痧时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质硬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且注意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待皮下出现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每处可刮10次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亢中医治疗最佳经验方
甲亢
甲亢的早期症状表现,甲亢怎么治疗最好,甲亢的中医药治疗
瘿 气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甲亢中医治疗最佳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