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也有圆运动
userphoto

2023.05.05 内蒙古

关注

从圆运动角度浅析中药药性及应用

作者/ 赵璐阳 林日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摘要】从圆运动角度分析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来源,加深中医学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认识,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扩宽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范围,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清末民国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是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圆运动理论于彭子益时期发展完善。彭子益提出的圆运动理论认为,中医学乃人身与宇宙共同整个气质运化学。人秉阴阳圆运动之大气而生,大气中阴阳五行是圆运动着的,人身也有阴阳五行,亦是圆运动着的。人之五行,土居中,木火金水居四维。中土之气旋转于中央,木火金水之气升降于四维。中气当中有四维之气,四维当中又有中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运动圆是中医之生理,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运动不圆是中医之病理,轴不旋转,致轮不升降,或轮不升降,致轴不旋转。运动不圆,用药或针灸等以恢复其圆是中医之医理。
1 圆运动与药性四气产生的关系
四气者,寒热温凉也。人居天地之交,不偏不倚,故中气平和。药物所居之地,大气或有偏寒,或有偏热,或有偏温,或有偏凉,故药物生长则会受大气影响而自带偏性,因此产生寒热温凉之性。而药性的寒热温凉与大气的温度变化常呈相反关系,陕北大气偏寒,盛产附子之大热以应之;四川大气偏热,盛产黄连之大寒以应之;江苏大气偏温,盛产薄荷之凉以应之;甘肃大气偏凉,盛产当归之温以应之。
2 圆运动与药性五味产生的关系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一者言药物之真实滋味,一者言药物所含之功能。具体而言,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之意。苦,能泻,能燥,能坚,即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之意。甘,能补,能和,能缓,即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意。辛,能散能行,即发散、行气、行血之意。咸,能下,能软,即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之意。
从药物之真实滋味角度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因此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部独特的地域环境产生了独特的滋味倾向。如东方福建乌梅之酸,南方浙江黄连之苦,中央河南茯苓之甘,西方西藏红花之辛,北方辽宁海螵蛸之咸。
要理解五味功能的来源,可以从大气圆运动与药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从大气圆运动角度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秋为过度之时,主运化。春属木,风气偏盛;夏属火,火气偏盛;夏秋之间属土,湿气偏盛;秋属金,燥气偏盛;冬属水,寒气偏盛。每个季节各有其变化特点,而药物为应对气候的变化,则会自然产生相应的功能来应对,以求得生存延续。
春季乃木气得令,木气偏盛,木气偏盛则生风气,而为应对风气之疏泄动摇,药物酸味之能收能敛,则可克制偏盛之风气,取其春日升发之气,破土而出。
夏季乃火气得令,火分君火、相火,君火偏盛则为热,相火偏盛则为暑,暑热偏盛则炎热蟠灼,而为应对火气之灼热,药物苦味之能泻,能燥,能坚,则可克制偏盛之火气,取其夏日之温热阳气,生长壮大。
夏秋之间乃湿气得令,湿气偏盛,乃火气尚未降人地面之下,火在水上则生湿,湿盛则沉重粘滞,药物甘味之能补、能和、能缓,甘归于中气,阚璇升降,则有助将大气施加自身的湿气运化,不为湿扰,而取大气温煦之阳气与湿润之水气加于自身,以酝酿精华,至秋日成果。
秋季乃金气得令,燥气偏盛,燥气偏盛则生金气,天空金气弥漫,肃杀万物,药物辛味之能散能行,以抵挡大气向下肃杀之力,以安度秋燥,而成硕果。
冬季乃水气得令,水气偏盛,水气偏盛则寒,寒而能藏,万物凝结,药物咸味之能下,能软,可应对大气寒气封藏凝结之力,则种子可安度寒冬,以待春日发芽。
3 圆运动与药性升降浮沉产生的关系
大气气候的变化形成了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而与此同时也对药物的作用方向产生了影响。寒与凉,皆性向下,因寒凉皆属于阴,阴性本下也,由于寒凉的程度差别,向下的能力亦有大小之分,寒较凉温度更低,故凉性降,寒性沉。热与温,皆性向上,因温热皆属于阳,阳本性上也,由于温热的程度差别,向上的能力亦有大小之分,热较温温度更高,温性升,热性浮。因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故可产生升降浮沉之运动,温则升,热则浮,凉则降,寒则沉。如黄茂性温而升,可升发清阳;附子性热而浮,可上助心阳;知母性凉而降,可滋阴降火;代赭石性寒而沉,可重镇降逆。
4 环境圆运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一年中大气的圆运动是变化的,春夏秋冬交替循环,春生风,夏生暑与热,长夏生湿,秋生燥,冬生寒,从而产生了引发人体疾病的病理因素,常人体质壮实,中气充足,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生病,然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则易受到季节变化产生的风热湿燥寒影响,引动本身的气机变化,从而生病,季节病、流行病即可印证此理。如夏秋季节更替之时,哮病患者即易发作,哮病多因于痰,而中医常讲脾为生痰之源,因此痰的产生常有中气不足的原因,中气作为调节人体圆运动的枢纽,一旦亏虚,则人体的圆运动难以维持,则更加难以耐受大气季节的变化而发病。具体而言,一年又可细分为二十四节气,节从取象比类角度可理解为竹节,竹体是光滑易过的,竹节是阻塞难通的,因此每个节气到来之时,对人体都是一个难过的卡点,因此时乃大气圆运动变化较为剧烈,稍有疏忽,即易病也。
5 人体圆运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人体本身因存在天地之间,亦会形成如同大气圆运动相似的人体圆运动。人体肺与大肠属金,应大气的燥气;肾与膀胱属水,应大气的寒气;肝与胆属木,应大气的风气;心与小肠属火,应大气的火气;心包与三焦属相火,应大气的暑气;脾与胃属土,应大气的湿气;人体之圆运动亦如大气圆运动一般,木火土金水循环运行,是融合不分,只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人体自身的圆运动分离,而偏见相应之气,具体而言木气偏见则病风,火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无论内因、外因或其他因素,最终都是导致人体圆运动失衡而病。如过食过饱,脾胃难以运化,则中气壅塞受阻而发生胀满,脾气不升而发生泄泻,胃气不降而发生呕吐。因此如过食过饱,可导致人体脾胃之气的圆运动升降失调而出现不适。
6 圆运动的用药指导
6.1 指导节气变化的用药原则
初之气,即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之时,大气中风气偏盛,平日体内风气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加用酸味药,收敛风气,如乌梅、白芍之类。二之气,即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之时,大气中火气偏盛,平日体内火气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加用苦味药,清泄火气,如黄连、黄芬之类。三之气,即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之时,大气中相火偏盛,平日体内相火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加用苦味药,清泄相火,如龙胆草、黄柏之类。四之气,即大暑、立秋、处暑、自露之时,大气中湿气偏盛,平日体内湿气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加用甘味药,补土除湿,如茯苓、白术之类。五之气,即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之时,大气中燥气偏盛,平日体内燥气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加用辛味药,通散燥结,如薄荷、批把叶之类。六之气,即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时,大气中寒气偏盛,平日体内寒气偏盛之人易受引动,此时可用咸味药,恢复肾气,如龟板、鳖甲之类。
6.2 指导药物分类及应用的简洁化
人体得病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内圆运动的失常,而木火土金水又是构成人体圆运动的重要要素,木升,火浮,金降,水沉,中土调和升降浮沉,正常人的运动是融合不分的,病则各气偏见而病,因此可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而产生之药物作用从圆运动角度将归类为火气药、土气药、金气药、木气药、水气药,以纠正偏见的火气、土气、金气、木气、水气。从而简化药物分类,更加准确的对应病机,便于临床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火气有二,一为君火,一为相火,亦需细分。
具体而言,大凡具有清热作用者为火气药,清心火者为清君火药,如竹叶、桅子等;清肝胆火气为相火药,如龙胆草、夏枯草等;大凡具有祛湿、补土、利水、消食化积者为土气药,如白术、茯苓、泽泻、麦芽、六神曲等。大凡具有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清肺润肺作用者,为金气药,如苦杏仁、百部、麦冬、沙参等;大凡具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作用者,味酸补木气,止疏泄者,为木气药,如桂枝、川芍、乌梅等;大凡具有补肾涩精、温寒水,散坚结者,属水气药,如熟地黄、海螵蛸、附子等。
而将药物归类为火气药、土气药、金气药、木气药、水气药,可以更加契合天人一体圆运动的变化,以便更加简洁明了的指导药物应用。

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彭子益先生建立的圆运动思想出发,对理解中药药性及作用来源做出了新的解释,对于理解中药药性及其作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并借鉴。但是药物万千,各有特点,在把握药物功效的应用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特殊作用的分析,仍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更好地描述药物药性及作用。

中药药性不同 服用时间有别
中药和西药一样,不同药物的药性是不同的,所以在服用时间上亦应有别。

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效果最佳。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应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证和肠胃病的中药,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的中药,则应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 助消化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 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在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 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 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 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 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以服后喝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可。
煎药的水火之功
临床上中药最常用的剂型就是汤剂,而煎汤药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就是水和火。从这个角度来说,水和火就是所有中药中最重要的两味药。

    水善收藏而流通,火善发散而无住。一气无形,惟水可收而藏之,流通以供生命所需。是以物命勃勃生长者,皆须藉水以流通一气,长养自身。煎药亦是借水之含藏之性,携药气以流通治病。水不能藏,则无药气可用,水不流通,则药气无施治之机。

    中药饮片多干燥保存,药气虽存,而气不自行。以其饮片中水少而药气不得流通,故药物自身一气不得周流,升降生化自止,药物因此得以保留特定状态下的药气,不至变性。
    欲用药气,一须药气可以流通,二须药气得以释放。故先以水泡中药,水入则药气得流通之机,再施以火煮,则火性炎上,气动而出。
    生命之气,升降有序,是一股有序的阳气。煎药之火气,亦是一股阳气,其随煎药之水翻滚起伏,并无一定之序,可谓之无序之阳气。
    煎药药液中之火气,就如现代科学讲的布朗运动之类的热运动,其动虽无规律,然而这种高强度的运动,正好可以把药物中的药气带动而释放出来。不仅如此,无规律的火气流动,没有特定的趋势,就暗合了土气中庸的特性,所以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缓和药性。
    药气皆有特定的作用趋势,可谓棱角分明,性格各异。煎药的火气正好可以从各个方面打磨这些药气,使得他们更温和一些,更接近于人本身的土气。所以煎药时间越长,药气就越醇和,因此可以减轻许多药性峻猛的药物的副作用。
    许多毒性药物的火制,或炒或焙,也是利用了火气的这种毫无规律的散动之性。从化学的角度讲,物质原子电子的得失,意味着发生了变性的化学反应。电子就相当于气,当我们用火来加热药物至一定的程度,热运动一旦使药物发生电子的得失,药气就被改变了。
    如果药物火制太过,当所有可以被改变的电子都发生得失时,这时药物大多已经被制成炭灰了,也就毫无药气可言了。烈火燃烧,物质失去电子与氧气结合,也就是火性炎上的典型之象。
    火性炎上,火气这种动而不息的特性,如果得到了水的含藏约束,就可以在生命体内有序升降,成就生命的生长化收藏。内经讲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说的就是体内的这股阳气。
    如果火气得不到水气的含藏约束,或者不在生命体内,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火气就会表现得动而无章,杂乱无序。而我们也可以借助火气的这种特性,来消磨药气本性,缓和药性,使药物更适合人身缓和的土气。煮熟而食,以去食物生气,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对体外这股无序的火气,也可以把它的特性概括为:温火驯气,烈火杀气。
中药药
四气五味:指中药的药性和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还有一个平气(五气)。五味:辛:发散、行气、润养。
甘:滋补和中缓香
酸:收敛固涩
苦:泻火燥湿通泄下降
咸:较坚散结泻下
淡:渗湿利尿
涩:收敛止汗固精止血止泻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用药温(治寒症),清(治热症),补(治虚症),泻(治实症)
中药的归经:酸入肝,苦入心,幸入肺,甘入脾,咸入肾
升降浮沉:升,治下陷,降,治上逆,浮,治病位在表,沉,治病位在里
七情:
单行:单用一味药,如一味马齿苋治痢疾。
相须:指两种中药配合使用,如知母石膏能清热泻火
相使:一主一副,如黄芪配合茯苓能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抑制另一种,如生姜能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相杀:防风解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

相恶:一种药减弱另一种药的功能,如人参补元气,配合菜服子则会减弱其功能。相反:几种药同时用则会产生相反的毒副作用。一般的原则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若有毒性抑制,可用相畏,想杀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升降大法

高度概括治中风后遗症个人经验如下:

以杏桔二陈汤打底,同时驱动升降之主轴与副轴。以升降大法为总纲,降右为主,升左为辅,五脏全调,打大规模歼灭战!否则无治愈之希望也。
总之,立足中焦,环顾四维,复其“生,长,收,藏”之道。

以升降大法解读大青龙汤如下:

文学中的四大名著,政界,军界,商界等人士看了,都能从中受益,不只是文人学习四大名著。《伤寒论》也这样一部名著,各个门派都从中受益,比如大青龙汤,外感风寒,用麻黄祛风寒,但是麻黄还有宣肺作用,只宣肺不降肺不符合肺的宣降生理功能,加杏仁,一宣一降,正合肺之生理功能。脾胃是升降之枢,肺的宣降受制于脾胃,故用大枣升脾,生姜降胃。祛风寒需要阳气,体内阳气不足,即内虚,则无力祛风寒,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使体内阳气足,一鼓而寒邪去。肺胃有热,加石膏。此方之核心是同时驱动升降之枢与肺之升降,侧重调肺之升降。后世之人据大青龙汤核心之法,创立了枳桔二陈汤,侧重调脾胃之升降,我略作变化,桔壳降气力不专,改为杏仁,而成桔杏二陈汤,以此方打底,治中风后遗症,收效迅捷!知我上述之思路,就可以用大青龙汤治中风后遗症,但绝对不是治表症,麻黄只用3克。
麻黄甚至用1克,把抓药的人可气坏了,量太少了,不好抓药。大青龙汤,去一味则残缺,加一味则多余,组方非常完美
失眠,之前久治不愈。病因写在舌上了,不会看舌,寻找病因如大海捞针。
脉,数则阴虚,无力则气虚,完活了
中风后遗症站不稳。
《内经·根结篇》说“少阳介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可出可入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繇是通“摇”字。
这是讲针灸的标本根结,这种病用针灸取头部少阳经的浮白穴。针与药不分家,我们用药依然治少阳胆,胆随胃降,胆胃密切,必然也要治胃。用柴芩温胆汤。我们将纵横世界的中医治痿证的思想,少阳经为枢,以及升降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站立不稳。治少阳经,只是保证内与外转运畅通,但是没保证升入与降出,加个胃,因为胃是降浊之枢。《内经》说的非常明确,站不稳是“骨摇病”,必然要补肾,只要分清肾偏阳偏阴,就完活。剩下的事是时间问题!
治了一个两耳鸣,非常有意思。
一诊升降脾胃,兼用桑叶清金,用当归熟地补肾。
二诊,两耳交替鸣,我视为“寒热往来”,为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加当归熟地,少佐用肉桂。
三诊,只右耳鸣,并且间歇鸣,鸣三两天,停一两天。四诊抓不到证据了,眼看即黔驴技穷了之时,病人说“有时眼液粘”,立刻“柳暗花明,又一春”。右耳时鸣时不鸣,视为“阵降烘热汗出”,此为阳浮,升降脾胃,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兼顾补肾,用巴戟,当归,熟地。药入两剂而效!病人还说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现象,三诊第一次吃药,由于比较忙,晚上九点才吃,吃完上床躺着,过了一会感觉上食道似有东西掉落,好象涩涩地落,还有点酸,过一会就消失了,原来他有食道炎,吃东西有时噎住了。这应该是“浮阳”所致。病人感觉掉落东西,应为浮阳退去。
12年耳鸣之方,刚才开的,这人是听刚治好的人吹捧,来找我的。
四君子汤升脾,小柴胡汤降胆胃。桔梗升肺,杏仁降肺。此为主轴与副轴同时驱动。桑叶清肺,石膏与麦冬清胃,此为以肺胃为中心,解决风温病后遗症。巴,当,熟补肾,龙牡收浮阳。事后回头品味,一诊即应该收敛浮阳;二诊小柴胡汤四君子汤,温胆汤;事后才认识到耳鸣与食道炎是“浮阳”致病;左升清,右降浊。一般左耳鸣为清气不升,但是脾热,或浮阳,也会随左升而上。耳鸣,小病不大点,病机非常大;脾有热,泻脾热,无脾热了,则耳不鸣。可是泻脾热时伤了肾,浮阳又致耳鸣,所以表现为有效,之后又复发。如果肾不虚,泻脾热,一泻则耳鸣止。
腿,是由皮,肌,筋,骨,脉构成,而肺主皮,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脉。我们以三本为主,五脏全调,则腿的皮,肌,筋,骨,脉都好了,腿怎么会走路不行呢,是吧。类风湿也如此治。
热伤阴,寒伤阳。如果是阳虚,我就改为大青龙汤,去生姜大枣,加白术,伏苓,柴胡,黄芩,半夏。
升降双轴——脾胃升降与肺宣降,同时驱动,则清升浊降。
两枢——少阳胆与少阴肾,同时调,气血双枢。少阳枢气,少阴枢血。大事毕矣!
有位中风后遗症,脉数有力,脉诀“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心肾火来医”,这是少阴枢利太过,血流太快,坚决打压,用竹叶丹参,心气血双清,肾阴虚,知柏生地,玄参,气阴双治。按排好了,再用桔杏二陈汤,驱动升降双轴。一看,少阳枢也不利,加柴芩,完活了,下班回家。
有位病人20后背不出汗,身体感觉热时,后背犹如用针在点击扣刺痛。没有风热或风寒之表证,怎么治?此为肺肃降太过,把肝都弄郁了,桔梗,杏仁,桑叶,柴胡,黄芩。药后则热时后背正常汗。这病人可有意思了,我问:后背怎么个痛法?他用手指在我后背到处点击了几下,并说就这样痛!
脾胃的气机升降

人体气血的循行与输布是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过程,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但其中脾胃的升清降浊作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

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润一燥,一升一降,都是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也即相反相成。
脾 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运化,是人体清气的发源地,且又位居中焦,通连上下,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气升,不仅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 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 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均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
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物质充盛,营卫方能协调,五脏始得安和。故清阳上升则耳目聪明,腠理固密,筋骨劲强;浊阴下降则湿浊渗泄,下窍通利,脏腑调和。至于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
2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可变生多种病证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水谷无法摄入,废浊糟粕无法排出,继而可变生多种病症。
脾 胃运纳升降的矛盾运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而且也将波及其它脏腑,心肺肝肾均将受其影响。汉·华元化认为:“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 不及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及则为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他还认为:“阳气上 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谓阴阳不相顺从也。”若“阳奔于上,则燔脾肺”;如“阴走于下,则冰肾 肝”。诸病“皆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中藏经》)。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功能的中心。因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 肺肝肾的生理机能都依赖于脾精的输布,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运动均以脾胃为枢纽,若胃气一虚,则五脏俱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变化。由于元 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往往导致阴火上僭。在元气不足与阴火上僭这对矛盾中,元气不足是主要方面。若脾胃损伤,则真气下流;下泄太过, 久不能升,是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变层生。
根 据临床观察,脾胃升降出入机能失调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升降太过、升降不及和升降反作等方面。如中焦气机阻滞,则胃痛、脘痞、腹满、腹胀;胃气上逆,则呃 逆、嗳气、呕吐、反胃;脾气下陷,则腹泻、便溏、脱肛、下利、内脏下坠、虚坐努责、尿浊、癃闭等。此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如长夏季节,天气炎 热,雨水颇多,湿热之邪正盛,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居其中,最易感邪为病,加之饮食不节(洁),滞留胃肠,酿生湿热,弥漫三焦,窒遏脾胃,蕴结肠腑,影 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则可发生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头重身困、胸闷、脘痞、腹胀、苔腻、脉濡的“湿温”病。如因误食馊腐不洁之物,积滞内阻,湿郁生热, 或因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焦阳气受遏,寒湿停滞,以致湿热或寒湿与食滞交阻于阳明肠腑,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肠道的脂膜与血络受 到损伤,则可发生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严重的病例,还可因湿热疫毒上冲犯胃,发为噤口痢或疫毒痢。如系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贪凉露卧,寒湿入 侵,邪郁中焦,或暴饮暴食,恣进生冷不洁食物,脾胃受伤,升清降浊机能失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可发生突然腹痛、吐泻交作的病症,古称“挥霍撩乱”。 此外,情志失调,思虑伤脾,或肝郁不达,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或体虚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力,清气下陷,或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等等, 均可影响小肠受盛化物和大肠传导变化,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发生泄泻。若长期进食发霉变质食物,嗜酒太过,或长期恣食辛辣炙之品,损伤脾胃,或脾 伤气结,水津失布,湿聚成痰,经久不愈,则气滞、痰阻、血瘀三者交互于食道、胃,阻塞胃的通降之路,而致上下不通,可发为噎膈。它如头痛、眩晕、昏迷、郁 证等,也常与脾胃的升清降浊机能有关。实者多为痰浊上蒙清窍、神机失灵所致;虚者多系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成。脾病湿盛,还可变生痰饮、水肿等病证。
3         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常用方法
叶 天士尝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常用方法。治脾之法,以升为主;调胃之法,以降为先;权衡脾胃,以通为补。如胃痛 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循胃腑宜通而不宜滞的生理特点,在治疗中一般应采用理气和胃的方法,疏理气机,使其通畅,“通则不 痛”,胃痛自能缓解。但须在理气和胃的基础上,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由于肝郁犯胃者,当配合疏肝解郁法,取柴胡疏肝散加减;由于脾胃虚弱,运化迟滞者,当 配合补虚法,取香砂六君丸加减;胃热者,配合左金丸以辛开苦降;阴虚者,配合一贯煎以养肝理气;久痛入络者,配合活络效灵丹以理气通络。又如呕吐的主要病 理变化多系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吐,故治疗呕吐多以降逆和胃为法,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为基础方。偏于邪实 者,配合祛邪、消食、化痰、解郁;偏于正虚者,配合补正,或健运脾胃,或益气养阴;虚实夹杂者,审其标本缓急的主次,适当兼顾。再如呃逆,为气逆上冲、断 续发作、难以自忍的一种病症,故治疗大法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兼祛邪,虚证兼调补。因于寒者温降,因于热者清降。根据虚实寒热的不同,分别选 用丁香柿蒂散、竹叶石膏汤、五磨饮、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方化裁,以降逆气、平呕哕。吴鞠通制三仁汤,用于治疗湿热之邪壅遏气机所致病症,具有开上、 畅中、导下的作用,宣通三焦气机,尤重于斡旋脾胃,还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也大多具有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功效。其余治疗脾胃 病证的常用方药,如平胃散、二陈汤、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方,也都较为注意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因此,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什么运动健脾胃最快?
脾胃的升降与健康,不可忽视
潘毅:如何推天道明医事(中)| 正安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
潘毅: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潘毅 正安聚友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