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人生不是木桶,别费心去补短了!

我的人生不是木桶,别费心去补短了! 

我们从小就知道,人生一定要扬长补短,后来多学了点东西,了解了国外有一个“木桶效应”,说的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它的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从而演绎为,人生一定要注意去补短。
我开始也是深信不疑的接受了这个观点,所以,每当别人指出我的缺点的时候,我都是点头称是,低头思过。就这样过了很多年,似乎也还好。
但是当我大学毕业十四年后,我越发怀疑这个理论是否在把我们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比如还是拿我做例子(看来我还是善于自我剖析的),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比较擅长设计解决方案,但并不擅长把那个代码写出来。在大学的时候就被 C 语言的指针祸害的要命,在《数据结构》(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的作业中,一旦涉及多重指针,我就开始犯晕。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毕业后,我们那个年代(貌似很久很久以前了),每一个计算机系毕业的同学大都是看比尔·盖茨的故事长大的,所以,“自己的代码被千百万人使用”无一例外成为大家共同的梦想。我自然也不脱俗。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和第三份工作,都是以程序员身份应聘,每天对着电脑敲代码。
但敲着敲着,我对我自己能力越发产生怀疑,第一份工作在华为,其实与其说自己写代码,不如说对着前人的代码抄一抄,改一改,自然谈不上成就感。第二份工作做电视机顶盒,结果这个公司理念太超前,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产品没上市,我那一点代码自然没有几个人使用。终于到了第三份工作Motorola,我们做的是手机软件,而 Motorola的手机当时每部都有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上千万人使用,所以我觉得自己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结果很有意思的是,我千辛万苦设计好的那一个模块,因为我敲代码的速度实在是太慢,结果在中期的一个 check point 评审时,老板认为按时完成的风险太大,无情的砍掉了这个复杂但却前途未卜的功能。事后看老板的决定,是相当的正确,因为这个功能的确属于一个过渡性的功能,很快被业界淘汰。这是我唯一可以拿来安慰自己,而不至于因为自己的编码能力太差而产生灰心想法的角度。
好吧,连续三份程序员工作都让我认识到,自己写代码很难有出路,别说成为这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一批人,就连自己周边的同事都很难超越。在这条路上,我如果坚持走下去,那么恐怕我到今天是一个干活干的很辛苦,但是毫无成就感,胡子邋遢,生活失败的人。
还好,我是一个比较善于给自己找出路的人。代码写不好,那就干一点和代码无关的事情。我老板以及我老板的老板发现我这么一个大活人,一天没事干,但感觉人还挺聪明,爱学习,就以治病救人的心态重新帮我找职位。
后来的一些细节就不说了,反正是经常干着各种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自己还不亦乐乎,比如做 SDK,写文档,和国外的开发商谈判,创建测试团队等等。这些活,都是一个出身纯洁,定位高远的研发人员所不屑的,如果你是研发人员,或者你的朋友中有研发人员,那么你懂我在说什么。你不懂的话,可以这样考虑,就问自己,你在你目前的岗位上,最鄙视哪种类型的工作,那么我当时乐此不疲的干的就是那种工作,这种工作有一个名字:“边缘工作”。
那个时候,我通过做这些边缘的工作,发现自己一大优点,就是善于阿 Q 精神,从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上,找到安慰自己的地方,把这个工作在自己心中改造的高大上起来。然后在这个工作上,只要使出一点点自己的能力,马上就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所以,我从开始连续三次,尝试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的 dream 中醒过来,决定还是做一个“非程序员”。在工程师、“程序员”文化盛行的公司里,我的这个“非程序员”的定位给我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些活总得有人做,而且后来几年的经历发现,我当时的选择也是很有眼光。
其实更准确的说,不是我有眼光,是因为我干的活属于“少有人走的路”,这些路反而越走越宽,因为没有竞争。而那些大家都看得上的高大上的工作,因为聪明人都去干,反而竞争激烈,很难脱颖而出。
不管是我精明神武也罢,机缘巧合也罢,总之,因为那些不被人重视的活,后来越来越有需求,我从一个无活可干的边缘人,变成一个香饽饽。
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而从毕业豪情万丈,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程序员”,到连续受挫,终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程序员”,放弃补短,花了四年,三份工作的代价。这个过程有“先知先觉”吗?没有!有些刚毕业一两年的同学,一时半会没找到自己的“长处”,就忧心忡忡,这个大可不必。
我们稍微深入分析一下,你就会明白为何“短不可补”。
第一,“短处”其实体现了自己内心对自己的“高估点”。你为何会很纠结一些“短处”,其实你有很多短处,比如爬不了珠穆朗玛,比如跑不了42公里的马拉松,但你为啥不纠结?还是因为你不在乎。
一个被你纠结的“短处”是因为你一直都很在乎。你很在乎的原因是来自于从小的言传身教,看了太多的故事书和传记书,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可能和自己崇拜的那个人有相似之处。于是,在心中,你把自己给神话了。但大部分情况,你都不是那个人,
所以,“短处”都是你自己很在意,但确实“高估”自己的地方。人的幻想是很可怕的,因为你的幻想会把你拔高到和传记里你偶像一样的高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短”很难补。否则在全世界看《乔布斯传》的人有几百万,按照1%的“真传”概率,那么也有几万能成为乔布斯了,可是事实呢?
第二,短处不仅仅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一个周围人心中的印象(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你是谁”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别人觉得你是谁”的问题)。比如你偶尔出国,去欧洲、美国的话,和一些当地人沟通,你会发现当地人对于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因为这种印象根深蒂固。
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心中的印象难。如果你在这个公司已经留下一个“写代码差”,“财务水平差”的印象,你再想咸鱼翻身,很难!假设我是你的领导,愿意再多给你一次机会,但是只要你在一点上无法令我满意,那么我就会更加强化“这一点上你不行”这个印象。
为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学习好或者工作好的人都是越来越好,因为“得宠”啊,因为老师和领导会刮目相看。这种刮目相看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给你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机会;第二,对你的失误很宽容。
但是对于一个 Loser,你得到的刚好相反:更差的活和更少的耐心。这会导致你在“补短”这条路上,花的每一分钟和每一块钱,都是效果极差。再加上自己信心也不足,所以,“补短”就变成一个崎岖的泥泞道路,而路的尽头,并非世外桃源。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纠结于自己的短处,一直在花时间,花金钱在补短。那么今天可以停一下,因为“补短”是一条不归之路。

木桶理论必死,颠覆你大脑的长板理论
第一次接触“长板理论”,记得是两年多前在一个商业网站上。

当时感觉颇有道理,不过没有查到比较权威的出处或诠释,只能自己记在脑海,有时工作中在做选择时参考使用,没有太多对外交流。

这两年来,不少学者对于长板理论,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但不少整的有些过于高大上。

为此,对于长板理论,三牛哥想结合自己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希望能让大家对长板理论有更清晰认识和运用。

与“长板理论”对应的,有一个叫“木桶理论”,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木桶理论大概的意思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想装得更满,必须补齐短的那些木板。

换言之,在一个企业里,业绩的优劣,取决于你的短板部门。

这里,我把常规企业应有的部门岗位,作个划分。

比如一个企业会有:产品研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品牌运营,财务会计,批发零售,客服售后等部门岗位。

那么,对于每个企业,是否每个部门岗位都必须很优秀,才能取得优越成绩么?

显然,不是!

就大企业而言,比如我们熟知的淘宝,物流就是他一直的短板,且也为此付出巨大努力想补其短板。比如苹果手机,众所周知,其生产部分都是让富士康等企业代工,而把更多资源精力投入于产品研发和营销工作。

但这两个企业,至少在目前为止,都可算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之一。

再环视周围的小企业,又有哪个企业能把各部门都做的很优秀呢?

有优越的生产能力的,更多在为品牌销售商做代工;有优越市场运作能力的,更多也只是让别人代工生产,甚至产品研发都在外包。

就算你能把产品研发、生产到销售都做好的企业,那么你销售渠道总不至于都自己在搭建吧,法律、财务、广告投放、品牌设计、人才猎聘、员工激励等工作呢,都能自己做到满分?

第一次接触木桶理论,我就始终琢磨着哪里不对。

而也有人认为它只适用于传统的工业时代,而非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我只想说这都是瞎扯蛋!传统工业时代,就有哪个企业能把各部门岗位都做到满分么?大企业不行,小企业更不可能!

木桶理论的弊端,不在于谁提出,不在对与错!

而在于它真实的存在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上,存在于每个企业的战略规划上!

为了理想中的优而全,每个人都在羡慕在别人的优秀,想把自己搞的面面俱到!

为了理想中的大而全,每个企业都在模仿着别人的优秀,想把企业搞的无所不能!

这其中包括马云,包括他的菜鸟物流!包括你,也包括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陷入木桶理论,能更好的运用长板理论获益呢?

每个企业或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习惯性寻找自己最长板,并将其加长提升。而非一味学习模仿别人,别人能做好的不一定适合你!

伟大的毛主席曾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思想,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商业市场硝烟弥漫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同样适用于该战略思想,“集中所有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也是营销的核心思想!

 如何更好的寻找自己长板优势呢?

这里分享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相信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真正能把它用好,或者是习惯性去运用它的人却为数甚少!

在此,三牛哥也对SWOT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个人心得做分享。

首先,SWOT分析法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对于企业,最少每年必须做一次深入的SWOT分析。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深入分析、挖掘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准确分析得出企业的长板优势,围绕该长板优势寻找可行机会,制定战略计划和目标。借助外力补足不足之处,并对威胁之处作出有效的防御措施。

如一个企业在初创阶段,就必须结合创始团队过往所积累的经验、资源去挖掘自身优势!

因为企业在创始阶段,一般都很难具有足够的资金去完善企业的诸多不足,而是要通过自身原有经验或资源优势,快速占领对应市场,让企业可以活下来。

那么,是否有足够资金就要做到面面俱到呢?

同样不是。如腾讯的滴滴出行,背后有庞大的资金及资源,支持其出行的驾驶员和车辆,同样借助整合社会的现有资源补其短板,而非自建。为此,也聚焦对其出行安全问题做了考核、保险、驾年门槛、数据分析驾驶员信用诸多工作,但对贺驶员路线不熟等工作能力,政府政策不明等问题,仍是其短板!

对于初创型企业,纵使可以有诸多不足,但有两点必须强抓。

第一是产品:包括产品本身及其外延产品,包装、服务、售后等。无论任何行业,如产品(服务型企业产品为其服务项目)不能满足解决其目标市场需求,必难立足于该目标市场。

反之,对过度创新产品同需谨慎!这些年,据三牛哥观察,因受产品创新潮流观念引导,很多企业因过度创新产品或其概念,竭尽全力为创新而创新,并付出了庞大的市场教育成本,结果消费者却不为其买单。

对于产品创新的观点和实践,后面再写一篇文章具体分享,可持续关注“三牛哥日记”。产品创新的核心应围绕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而非完美。后天很美好,很多人却死在了明天晚上。

第二是销售:无论你只是帮人代工,亦或是自建品牌,自建或借助网络渠道、经销商渠道、商超渠道、专卖店渠道、直销渠道、电视购物….等等。总之一句话,结合你原有的经验或资源,最快速度让你的产品卖出去,生存下来。

想做好这两点,必须找到支撑他们的核心基础,也就是所有商业的核心基础—“团队”!

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做不到只是你没有想到。

团队怎么来,资金充足钱可以通过聘请,反之只能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发展。而支持团队的核心,也就是分钱的问题,这里就不多阐述了。

对于初创企业,前期不要过多思考什么模式,重点还是要做好前面说的几点工作。

在结合自身经验与资源优势,加强自身长板,放大自身优势,让自身的长板最大化,占据该细分领域的一席之地。同时整合所需资源,协条完善自身不足,不让短板的之处成你的致命威胁!

 对于成长中或成熟期企业,同样需结合自身长板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灵活应变,聚焦自身资源发挥所长,整合他人专长补己之短,才能基业长青,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对于个人,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也同样需要用好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挖掘自己的长板优势、清晰自己的劣势、机会和威胁。

那么,长板理论如何更好的应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中?

第一是天赋和兴趣:天赋,是每个人天生具备所擅长的能力。

有天赋易快速成长,而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专、做透,强于他人!

有人能文,有人能武;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思考能力强;能人擅长演讲,有人擅长背诵;有人擅长产品研发,有人擅长市场销售;有人擅长团队管理,有人擅长单枪赴会。

就本人而言,刚出校门那年,当了三个月修理学徒,却连最基本的入门工都不懂。

而在我04年接触互联网的时候,一个月就能在网上接到上万元的订单。

同样是互联网,对于代码越看头越大,而对于运用互联网营销,不说如鱼得水也算微有收获。

而对于写原创文章,也是我的兴趣之一,不为其它,只享受自己的经验能与人分享,享受自己观点能与别人更直接的交流。

第二是经验:结合自己过往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挖掘和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

这点看起来简单,却往往是很多人走偏或是纠结的!

随着智能科技和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很多人原本的专业不吃香了,原本的岗位可能被取代了,原本的行业可能被淘汰了!

而身边朋友可能因不同的努力或机遇,走的比自己成功了。

这个时候,就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开始抱怨自己选择不对,开始失去了自我,开始一味的模仿他人!

在这里,三牛哥只想分享两点:

一,别人能做好,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要问你适合做什么!

二,就算自己的岗位或行业真的被淘汰或前景渺茫,想重新做选择,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天赋、兴趣和过往的经验积累。

 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必须养成习惯性思考、挖掘并坚持自己的长板优势。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补足短板之处,不让短板之处成为你的决堤口。并与他人合作,借力他人长板补足自身短板,协作共进!

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每个人和企业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聚焦坚持自己的长板优势,才能让你的长板端被他人发现、认可,达到价值最大化!

最后,分享一句话:

你的回报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说木桶原理
人重点是不应一生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
“木桶原理”中的——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
“木桶理论”新解
40岁左右离职者,如何重新择业?反木桶原理帮你打赢人生后半场
企业“长板”与“短板”的辩证考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