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效头痛散组成
川芎15g,天麻10g,细辛10g,白芷10g,田七10g,葛根15g,白芍20g.
功效
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治疗各种慢性头痛,偏头痛.如现代医学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用法
药物低温烘干,粉碎成细未,过细目筛.日服3次,每次3g,温开水冲服.
孕妇慎用.
加减
巅顶痛剧者加藳本10g.
头两侧疼痛甚者加柴胡10g.
颈项痛者加羌活10g.
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茋10g.
血虚者加当归10g,首乌15g.
腰酸膝软,头痛且晕者加熟地12g,怀牛膝10g.
痰多稠粘者加法半夏10g,胆南星8g.
睡眠欠佳者加炒栆仁20g,合欢花15g.
胃纳差,便溏者加怀山药15g.

通窍活血汤治血瘀头痛

崔某,男,45岁,教师。于2006年4月初诊。患头痛二十年,屡经中西药医治不效。疼痛以巅顶为甚,乍轻乍重,病情缠绵,深感痛苦。近一周来,因家庭琐事,郁闷饮酒,致头痛加剧,头痛如裂,呻吟不止。经某医院CT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后首投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服药3剂不解,亦加服颅痛定等西药仍罔效。患者病程日久,可谓顽疾,久病入络,气滞血瘀,遂改用通窍活血汤加味以活血通络,消瘀定痛。

处方:赤芍、川芎、红花、柴胡、僵蚕各9克,桃仁、当归各12克,丹参15克,全蝎5克,老葱2根,生姜3片,大枣3枚。另用麝香0.1克,上药汁冲服。服药1剂,头痛顿减,连服7剂,头痛止如常人。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头痛系病人一自觉症状,临床极为常见,外感时邪,脏腑内伤,皆可发生。本例头痛长达二十年,每发则抱头自击,昼夜不宁,遍求医林,药不中病,此次为情志不遂,欲意饮酒解愁,反致肝阳暴长,引发旧疾。首辨为肝阳上亢之头痛,投天麻钩藤饮数剂,病情依然。遂根据“久病在血”、“久病入络”及“不通则痛”之理,证属血瘀头痛,恒用通窍活血汤加味治之,收效甚捷。方中赤芍、川芎行气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辛散通阳;加入当归、丹参以助祛瘀生新;取其麝香通窜开窍,活血通络之力更强;酌加柴胡清轻上升,引经载药上行;僵蚕、全蝎等虫类搜逐之品,涤络通窍,引药直达病所,合诸药而通窍活血,消瘀定痛之功。余用此方治瘀血所致之顽疾,每每获效。

李振华教授辨治瘀血头痛经验

头痛是中医内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瘀血头痛是头痛较常见的临床类型,具有病史长,见效慢,病情反复等特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国家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是国家首批需继承学术经验的500名老中医之一,李老学验俱丰,精研医理,师古不泥,有所创新,在治疗瘀血头痛方面有丰富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就李振华教授辛温通络、活血通窍法辨治瘀血头痛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 瘀血头痛的形成及临床特点

    瘀血头痛是头痛常见的临床类型,其范围大致有二类:其一为跌扑损伤,头部外伤,头面部瘀血阻滞脑窍;多因跌扑损伤,头部暴力或外力冲击,气滞血瘀,以致脑部气血不畅,络破血溢,气血凝滞,形成瘀血头痛。脑为诸阳之会,清灵之窍,一旦瘀血气滞,凝滞脑窍,或未及时治疗,则会出现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脑为元神之府,脑的神机受损则出现健忘,头晕,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聋等症。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脑络为瘀血凝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脑髓失养失荣,则会形成肾虚血瘀之症。其二为各种内伤头痛反复发作,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久病多瘀,发为头痛持续难以缓解,固定痛等。久病及肾,正如《素问·奇病论篇》云:“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具有刺痛、钝痛、固定痛的特点,有头部外伤史或久痛不愈史。伴有健忘,头晕,失眠,多梦,耳鸣,耳聋等,面色晦滞,唇色紫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或弦而涩。

2 瘀血头痛的治疗原则

   李老辨治瘀血头痛,善用辛温通络、活血通窍,后期以滋补肝肾、健脑生髓为主。他擅长从调理气血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主张治血瘀证不能单纯用活血化瘀之品,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瘀,必须随因而施治。用药上,活血化瘀为标,求因用药为本,体现了他治病必求其本的学术思想。
通窍活血汤是治疗瘀血头痛的代表方,李老对该方有独到的加减应用和理解,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其中川芎辛温升散,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通行诸经气血,为治头痛要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脉络,且头为诸阳之会,口眼耳鼻诸窍之所,麝香芳香走窜,活血散瘀,醒脑,同时能通诸窍,开经络;黄酒能升能散,活血通脉;老葱宣通上下阳气,三味共同作用,能宣导药势直达头面病所,达到活血祛瘀且不伤正的目的。该方针对头部血瘀的证机选用活血化瘀药,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头部血脉经气通畅;合理配伍行气药,以助行血活血;恰当配伍引经药,使活血化瘀药上行头部。共奏活血通脉,辛温通络,通窍止痛之效。

   李老在通窍活血汤原方基础上加强辛温通络之品及虫类药组成“通窍止痛汤”,认为瘀血为有形之阴邪,而脑为诸阳之会,三阳经气聚于头面,若阳虚浊邪阻塞脑络,气血瘀痹而为瘀血头痛者,必加重辛温通络,以直中瘀血阻络,阴邪凝滞而头痛的病机。故原方在已用川芎、麝香、生姜、葱白温通脉络,李老在家传经验上除再加入细辛、白芷、天麻、节菖蒲以加强辛温通络之外,同时又用虫类药搜逐血络,宣通阳气,常用土鳖虫、穿山甲等。瘀血渐消,头痛症状缓解后,久病及肾,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厥阴风木上触”,应以熄肝风滋肾液为主,他主张后期要注意用熟地、蒸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补肝肾,健脑生髓。自拟“补脑汤”(当归、川芎、赤芍、熟地、蒸何首乌、山茱萸、枸杞、节菖蒲、酸枣仁、丹参、菊花、细辛、甘草)以养血活血,滋补肝肾,宁神恢复脑功能。

3 病案举例

二诊(2006年1月5日) :服上方5剂后,双手触电样麻木较前明显减轻,头痛、耳鸣较前减轻,但仍有头晕,记忆力未见明显改善,舌黯红少苔,脉细。上方去益母草、白芍加鸡血藤、桑枝、天麻, 7剂。

三诊(2006年1月13日) :双手触电样感觉减少,无头痛头晕及耳鸣,舌黯红少苔,脉细。记忆力稍改善。继用上方5剂。

四诊(2006年1月18日) :双肘关节以下麻木,洗澡后麻木加重,睡眠时有少许头晕,舌黯红少苔,脉细。处理:上方减细辛、菊花,加地龙15g,乌蛇、土鳖虫各10g,北芪20g,6剂。

五诊(2006年1月24日) :双上肢麻木基本消失。继用上方巩固疗效。

按 该案为瘀血头痛,病程较短,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的血液在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相混,可经分解而被吸收,大量血液则易引起脑膜黏连,出现颈项强直,克式征或布氏征。患者伤后4个月仍有头痛头晕,耳鸣,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头低位时双上肢有触电样麻木等,并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四诊合参,辨证为瘀血阻滞脑窍,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故滋补肝肾,健脑生髓,用通窍止痛汤合补脑汤辛温通络,活血通窍,滋补肝肾,健脑生髓,标本兼治,服12剂,头痛消失,又继用半月痊愈。该例为笔者应用李老学术思想与经验治疗实例,体会到导师的经验在临证应用中要谨守病机,掌握辨证用药思路,则经得起重复。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头痛3则

来源:青年人(Qnr.Cn) 更新时间:2010/3/18 19:47:41

笔者临证运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瘀所致头痛,每获佳效,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1 脑外伤后遗症
  张某,男,38岁,1997年6月16日入院,住院号:9700732。患者去年12月因车祸撞伤头部,当时昏迷30分钟,经某医院抢救后清醒。但一直觉头顶、枕部如针刺样疼痛,夜间尤甚,痛时难以入眠。经某医院用西药及高压氧仓等治疗数月不效,乃转我院治疗。诊见:面色晦黑,口唇发青,头顶、枕部疼痛如椎刺,痛处固定,入夜尤剧。伴头晕眼花,健忘食少,倦怠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脑电图提示:有较多散在慢性波(波幅不高),α节律调节和调幅不佳,两侧波幅不对称。脉症合参,证属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味。处方: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尾各15 g,地龙、川芎各12 g,葱白3段,生姜3片,石菖蒲、白芷各10 g。用上等米酒与清水各1碗半,煎成大半碗,待微温送服麝香0.3 g,每天1剂。连服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但仍觉枕后重胀感。守方加葛根30 g,再服4剂而愈,复查脑电图正常。
  按:头部外伤,瘀血内阻,脉络闭塞,窍络不通,清窍被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血壅滞,以致头痛。方以通窍活血汤治疗,使瘀血消散,气血通畅,头痛自止。
2 神经血管性头痛。
  刘某,女,46岁,1998年8月初诊。1997年3月因与家人纠纷后,经常闷闷不乐,心烦气躁,近日来,自觉左侧头部呈发作性疼痛,痛如刀割,夜间尤剧,伴失眠多梦,心烦胸闷,健忘,耳鸣,月经延期,淋漓不尽,经血暗红不畅,经数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反而加重。诊见:头痛如刀割,痛苦难忍,面色黧黑,皮肤干涩不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弦涩。证属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脑髓壅塞。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味。处方:桃仁、红花、赤芍各15 g,川芎、郁金、石菖蒲、柴胡、白芷、羌活、蔓荆子各10 g,葛根30 g,全蝎6 g,生姜5片,老葱头3根。用上等米酒1碗,清水2碗,煎成大半碗,待微温送服麝香0.3 g,每天1剂,连服3剂。
  二诊:头痛大减,精神转佳。仍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等症。守方去麝香、全蝎、羌活,加何首乌、茯苓、酸枣仁、枸杞子各15 g,熟地黄20 g,天麻10 g,以加强养心安神,益肾平肝之效,连服6剂而愈。
  按:患者因与人口角,情志郁闷,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经久不愈,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壅滞脑髓,脉络不畅,瘀血内阻致头痛。用通窍活血汤加理气宣窍、温经止痛之药疏肝行气,活血化瘀,通窍止痛,调畅气血。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

  敖某,男,74岁,1999年3月20日入院,住院号:9900892。患者平素嗜酒,血压偏高。入院前1天晨运时,突然自觉剧烈头痛、呕吐,随之意识不清。即送本院急救。诊见:神志不清,颈硬,克匿格征(+),腰穿抽脑脊液呈血性。CT示:蛛网膜下腔、脑池有密度增高影。经西医用降颅内压、镇静、止血、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治疗,病情得以控制,神志转清醒。患者仍觉头痛剧烈,痛如刀劈,夜不能寐,难以忍受。虽服用数种镇痛药均无效,故延中医诊治。诊见:头痛如劈,以巅顶及右侧头为甚,面色晦暗,言语不连续,心烦失眠,头晕乏力,食少,消瘦,大便数天未解,尿黄而短,舌暗红、边有瘀斑,苔黄干,脉弦涩而数。此为离经之血积于脑络,闭塞脑窍之瘀血头痛,证属瘀血内郁化热,阻遏阳明。治宜清热通络,活血开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桃仁、赤芍、红花、当归尾、大黄(后下)各15 g,川芎12 g,地龙30 g,石菖蒲、白芷、藁本各10 g,石膏、葛根各40 g。煎液送服麝香0.3 g,每天2次。2天后,患者头痛明显缓解,恶心呕吐消失,大便通畅,能安静而眠。守方去大黄、石膏,每天1剂,连服3天而愈。
  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证属瘀血头痛。离经之血,壅滞脑髓,元神被困,气血不通,故头痛如劈。通窍活血汤使离经之瘀血消散,脑窍畅通,气血畅顺,故头痛得以消除。

李爱民(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阳江市漠阳街529500)

(收稿日期:2000-03-10)

偏头痛.络病理论

一、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 病名

西医所说的偏头痛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多种病名,根据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中医学中一般被认为属于“ 偏头痛” 、“ 头痛” 、“ 头风” 的范畴。相对而言,偏头痛的症状表现更相似于中医的“ 头风"。 “ 头风” 一词最早出现在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饱食仰卧之,成气病头风” 、“ 饱食沐发,作头风” 。但是在《素问· 风论》中即有:“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头风,实际上属于头痛范畴,只是一种特殊的头痛证。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头痛》说:“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旧去留之分尔。浅而近者名头痛,其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这与偏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遇触即发的临床发作特征相符合。在中医学仍将偏头痛归属于“ 头痛” 一证进行辩证论治。

2. 病位

偏头痛病位在头、脑。脑为“ 髓海” ,头为“ 诸阳之会” ,“ 清阳之府” ,居于人体最高位,又为“ 髓海” 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脑,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足太阳经,“ 上额” 、“ 交巅” 、“ 入络脑” ,足太阳之筋,“ 直者上头” 、“ 直者结于枕骨” ;足阳明经,“ 循发际至额颅” 、“ 循眼系入络脑” ( 见《灵枢· 动输》) ;足少阳经,“ 上抵头角” 、足少阳之筋,直者“ 上额角” 、“ 交巅上” ;手少阳经别,“ 别于巅” 、手少阳之筋,“ 结于角” ;手阳明之筋,直者“ 上左角络头” ;足少阴之筋,“ 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厥阴经,“ 上出额” 、“ 与督脉会于巅” ;督脉别络,“ 散头” 。

3. 病因病机

《内经》指出外感和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医宗必读》云:“ 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脏之变,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薄,郁而成热,脉满而痛” 。《东垣十书》言:“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也” 。

(1)外感

外感头痛,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认识。头位居高巅,“ 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素问· 太阴阳明论》则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外感头痛多以风邪侵袭为主。从临床 上看,偏头痛常反复发作,或左或右,遇风触发或加重,这正符合风邪为阳邪,易袭阳位,善行数变的致病特征。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多挟寒、热、湿诸邪而侵犯人体。

风寒头痛:风挟寒者,寒凝血滞,清阳受阻,脉络不畅,失养挛急可致头痛。《难经》言“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病厥头痛” 。

风热头痛:风挟热者,风热上炎,犯及清窍,气血逆乱可致头痛。

风湿头痛:风挟湿者,湿困清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可致头痛。

暑湿头痛:外感头痛除因风挟寒、热、湿诸邪侵犯人体之外,尚有暑湿头痛。夏秋之季,气温升高,烈日暴晒,湿气上蒸,多致伤暑,暑湿阻滞经脉,清阳不升,亦可导致头痛发生。

(2)内伤

《素问· 五脏生成》云:“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 内伤头痛》中云:“ 头痛之因,或元气虚寒,遇劳即发,或血分不足,阴火攻冲,或积热不得外泄,或积痰留饮,或食滞中焦,或七情恼怒、肝胆火郁,皆能上冲头角而内伤头痛之证也” 。由此可见,七情五志失调,饮食劳倦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肝郁气滞:头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若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肝气循经上逆巅顶,引起经络闭阻而致头痛。如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云:“ 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 。

肝火上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郁日久化火,火性上炎,上扰清空而致头痛。清代叶天士的《临证医案指南》中说“ 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 。

肝阳化风:肝为风木之脏,肝郁化火,耗损肝阴,肝阴不足,肝阳升发太过,风阳上扰清窍导致头痛。《证治准绳》言:“ 病疼痛,儿此皆脏腑经络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经髓而痛者也” 。

痰浊蒙窍:因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空,阻碍清阳而发为头痛。《丹溪心法》认为“ 头痛多主于痰”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指出:“ 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鬲痰风厥头痛。” 说明痰湿之邪多借风力走窜上行之力上犯巅顶,蒙蔽清窍。

瘀血阻络:清代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在《医林改错》中有“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 血府逐瘀汤) 一剂而愈” 的记载。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 病初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 之说。此外,跌仆闪挫,头部外伤,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亦可发为头痛。

气血不足:因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病后产后体虚,或失血过多,营血亏虚,清窍失养,发为头痛。

脑髓空虚:《灵枢· 海论》提出“ 脑为髓海” 之名。气血津液的精华,主补脑髓而濡 空窍,髓者以脑为主,若因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房劳过度,耗损阴精,均可使脑髓空虚,脉络失养而致头痛。

纵观前人对偏头痛的认识,多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由风所致的头痛,多为实证,既有外风,又有内风,且有“ 儿人必先有内风而后招致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的说法,说明二者常相互为患,互为因果。外风侵袭者,多挟寒热湿邪,阻滞脉络。内风所致头痛,或因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内伤头痛中实证,除内风外,尚有瘀血阻络和痰浊阻络之分。而虚证头痛,包括气血两虚和脑髓空虚两大类。

4. 辩证论治

偏头痛在发作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见风寒、风热、湿热、瘀血、痰浊、肝阳上亢,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多见气血阴阳的亏虚;治疗方面发作期多以祛邪为主,重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平肝等,缓解期多以补虚为主,重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故临证时,首先要分清发作期与缓解期,然后根据标本虚实分证施治,选方用药。

5. 治疗方法

1.5.1中药治疗

发作期

( 1) 从肝论治

周仲瑛认为,偏头痛迁延难愈,与“ 风邪善行而数变” 等致病特点相符,提示“ 风邪” 是其偏头痛病理因素中的重要方面,且此风邪属于“ 内风” ,责之于肝。临床治疗采用养血平肝法,药用当归、生地、白芍滋阴柔肝,红花、桃仁、丹参活血通络药物外,还应用了平肝熄风的天麻、石决明、白蒺藜,随证加减。白氏治疗经行头痛从肝论治,提出疏肝和营止痛法、清肝解郁止痛法、柔肝养血止痛法、平肝潜阳止痛法四法。张氏等认为肝足厥阴之脉“ 与督脉会于巅” ,又与萌生之春气、阳动之风气等自然界的木类同气相求,故肝和头风病密切相关。

( 2) 从风论治

张氏认为本病风邪作祟,而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而致。采用活血祛风法,活血祛风、散结止痛,选药川芎、白芷、全蝎、防风、柴胡、甘草为主药。治疗35例,痊愈23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尹氏等用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35例,基本方:川芎、防风、薄荷、细辛、白芷、荆芥、羌活、炙甘草。随证加减:太阳经头痛加蔓荆子;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知母;少阳经头痛加柴胡、黄芩;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治疗后痊愈1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马氏 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l O g,独活10g,川芎10g,藁本10g,防风l O g,白芷20g,蔓荆子l O g,葛根l O g,天麻6g等) 治疗因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所致的偏头痛45例,总有效率95.5%。

( 3) 从痰论治

吴氏从痰从肾论治。以女贞子、何首乌、桑寄生、川芎、丹参、土鳖虫、白蒺藜、香附等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偏头痛46例,总有效率达93.5%。李氏等认为神经性头痛多因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化痰生热,或火热扰乱神明,或痰热蒙蔽清窍而致,治疗以加味柴芩温胆汤理气解郁,清热燥湿化痰,开窍醒神。基本方:柴胡、黄芩、枳实、竹茹、半夏、茯苓、浙贝、玄参、炒枣仁、甘草。辩证加减:肝郁化火型加龙胆草、白芍、远志、龙牡等;痰热蕴积型加菖蒲、胆南星;病久耗津伤气酌减黄芩、竹茹、浙贝加石斛、山药、太子参、龟板等。治疗总有效率88.37%。于氏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炒白术、天麻、法半夏、陈皮、茯苓、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大枣、白芷、甘草、) 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总有效率93.75%。

( 4) 从瘀论治

隆氏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108例,选用全蝎、地龙、水蛭、桃仁、红花、当归、川I芎、天麻、石决明、钩藤等为主方,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5.37%。

缓解期

从虚论治

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育阴潜阳。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菊花、山茱萸、熟地黄、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加仙灵脾,巴戟天;若遗精带下尿频者,加芡实,桑螵蛸,益智仁等。气血两虚治宜补益气血,偏于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用八珍汤加减。黄芪、升麻、柴胡、川芎、熟地、

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若手足不温,便溏畏寒者,加肉桂、制附片;伴失眠、健忘者,加茯苓、合欢皮、炒枣仁。秦氏从肝肾阴虚论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白芍、玄参、天门冬、生龙牡、牛膝、代赭石、龟板、川楝子、茵陈、甘草,治疗偏头痛18例,取得较好疗效。赵氏用归脾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疗效显著。杨氏等 用加味四物汤( 药物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生地黄、川芎、附子、甘草、天麻) 治疗血虚寒痹型偏头痛59例,治愈21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5%。

络病理论与偏头痛的渊源

“ 络” 及“ 络脉” 的概念由来已久,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理论,即“ 络病理论” 。

1. 络病理论的由来及特点

(1)“ 络” 的含义

络者,络脉也。“ 络脉” 的概念首载于《黄帝内经》。其主要含义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泛指各种络脉,如网络状的、无处不到、无处不在的络脉,包括经脉的别络、络脉、孙络等,即是广义的络脉,是经脉之外的“ 络” 。《灵枢· 脉度》日:“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 二是指狭义的络脉,即十五别络,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再加上任、督两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素问· 调经论》:“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孙络,孙络满则传入络脉,络脉通则传入于经脉” 。三是连络之意,《灵枢· 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子大指丛毛之际…… 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有“ 肝阳直犯胃络” 、“ 肝络凝瘀胁痛” 、“ 病经数载,已入胃络” 等的记载,另外尚有“ 脾络” 、“ 肾络” 的描述,说明络还有脏腑之分。

(2)络病的含义

由于络脉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还分布于人体之罩,构成多层次的广泛网络系统,所以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表,还是情志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都可以导致络脉功能的失常而出现络病的相关证候。有学者认为:络为聚血之所,络病即言病邪深入脏腑之中的血络而发生的病变。邪客络脉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即病络,继而形成络病。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络病理论,其精华在络病治法方药的发挥上,诸如益气活络、养血通络、理气活络、化瘀通络,还有宣透、熄风、化痰、解毒通络等法的临床推广应用。

(3)络病的特点

络脉具有与经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当致病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辩证络病病机时应注意辨阴阳表里。阳络病变多反映外邪在表的症状;阴络居里为脏腑隶下之络,病久入深,病邪循经入脏腑之络,引起脏腑病变[。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木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亦有学者通过对“ 久病入络” 及“ 久痛入络” 的思考,发现络病有时间性、空间性、局部性与广泛性、功能失常为主导、难治性与缠绵性、进展性、复发性等特点,这与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临床特点极为相似。

2. 传统中医理论的头痛络病机制

头痛作为临床上较多见的病证,是典型的病络病证。头为“ 诸阳之会” ,“ 清阳之府” ,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头痛病位在脑,由上可看出脑络为网状络交错于头窍的络脉,为气血最盛之处。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生五邪,在致病过程中都有可能损伤脑部的络脉,影响气血流通,引起头痛。

(1)外感头痛

风、寒、湿、热等邪侵袭机体,依次入络脉、经脉,引起经脉不和,气血不利而发为头痛。外感头痛病络机制为:邪在于络,入舍于经,络经同病,经络不和。邪气以风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 、“ 六淫之首” ,风邪夹杂他邪,侵犯人体,肺卫不固,自表沿经络而入,“ 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最终可及头部细小的络脉。风邪入络,因其“ 善行而数变” ,窜扰不宁,扰乱正常气血运行,导致络脉气血不和而发病。若夹寒邪,寒为阴邪,伤及阳气,清阳受阻,且寒性收引凝滞,易导致寒凝血滞,络脉拘急失养而发病。若夹湿邪,湿困清阳,清阳蒙蔽,阻碍络脉气机,络脉失养而成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扰清窍,精血受伤,气血逆乱,络脉失荣发病。若受暑热之邪,暑热最易侵犯头部络脉,导致络脉弛缓,气血涣散,发为头痛。

(2)内伤头痛

多因情志、饮食、劳倦、房劳、体虚等原因,损伤络脉气血。伤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巅顶,引起络脉闭阻,发为头痛;或因气郁日久化火,火性上炎,上扰清空,或阻碍络气,或壅滞络血,气血两伤,络脉不利或失荣;或因肝郁化火,耗损肝阴,肝阴不足,肝阳升发太过,气机发泄有余,导致络脉血液运行加速,冲斥络道,络血窘迫而痛;痰浊头痛,因平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碍络脉,导致络脉狭窄,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头痛;瘀血头痛,因瘀血阻络,脑络不通,气血壅遏发为头痛。瘀血日久,久瘀生变,变成干血,坏血,死血,着而难祛,坚而难摧,最终形成头痛顽症;血虚头痛,络脉气血俱虚,流通渗灌减弱,脑络失充,随之引起脑络拘急而痛;肾虚头痛,肾虚日久,精血大亏,脏病及经入络,脑髓亏欠,络中失充,络脉失养,脆弱拘急而痛。

综上所述,头痛病络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络脉结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和络脉损伤四个方面。归纳起来,络病包括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

3.通络止痛法治疗偏头痛由来

偏头痛病因虽多,总以风、痰、瘀、虚为主,观其主证,偏头痛多伴有抽动、跳动感,呕恶便秘,舌苔厚腻。前人谓:“ 风性主动”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说明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 外之特性,故头痛有抽掣跳动之感,当责之风邪为患;其呕恶便秘,舌苔厚腻,则系痰滞所致。痰滞于内,一者随风上行,风痰相夹之邪,日久不去而逐渐深入脑络,滞于经脉,清窍受扰,再者胃腑失清,浊阴不降。风痰瘀血痹阻,脑络失养而发头痛。即所谓“ 久痛入络” 、“ 久痛多瘀” 、“ 不通则痛” 。综上所述,本病在临床上的总病机为“ 络阻” 。因此,以络病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创立通络止痛法作为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大法。

通络止痛方

芎芷镇痛颗粒

川芎12g、当归12g、白芷10g、僵蚕10g、甘草5g

川芎活血理气,搜风止痛,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两者合用,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为臣药;僵蚕搜风剔络止痛为佐助药。《杂证总诀· 头痛》亦有“ 病初在经在气,久病人络人血,气血瘀痹而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 的论述。诸药合用,共凑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包经,辛散温通,走而不守,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 血中气药” ,辛温升散,能“ 上行头目” “ 旁通络脉” ,祛风止痛。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尤善治少阳、厥阴二经头痛,前人有“ 头痛不离川芎” 之说。《杂症痘疹药性合参》:川芎治“ 中风入脑头疼,一切正偏俱效。”

李东垣日:“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是也。” 《日华子本草》:“ 川芎能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本经》:“ 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来去。” 《本草从新》:言'其治“ 偏正头风” 《本草汇言》:“ 芎劳,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丌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 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 《本草正》谓其“ 能散风寒,破淤蓄,通血脉。” 《医学启源》:“ 补血,治血虚头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三经,李东垣云:“ 其气芳香,能通九窍” ,首次提出白芷有通窍作用。善治头面诸痛,常作为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且与黄精同制,温而燥微,质地润滑,无耗液枯精之弊,又能和利血脉;《本经》谓:“ 白芷,味辛,温,无毒。主 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 头风) ,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首次提出白芷具有祛风、止血、行气活血作用。《神农本草经集注》谓:“ 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肋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 。王谬《百一选方》云:“ 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命名都梁丸。治头风眩运,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血风头痛,皆效。” 刘元素谓白芷“ 手阳明引药要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治正阳明头痛,热厥头痛,加而用之” 。《珍珠囊》:“ 通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本草从新》中记载:“ 通巧发汗,除湿散风,治头目昏痛,眉棱骨痛……又治产后伤风,诸种头痛。” 《本草求真》:“ 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用于血虚诸证,善止血虚血瘀之痛。《本草纲目》:“ 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日华子本草》:“ 破恶血,养心血,及主瘤癖,肠胃冷。”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经。有祛风止痛之效,用于风热与肝热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证。《本草纲目》云:“ 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 《本草求真》记载:“ 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是皆风寒内入,结而为痛。” 叶天士云:“ 用虫蚁者有四:以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方中选用虫类药,因其“ 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可搜风剔络,除络中宿邪,与川芎等通用,治疗头痛甚效。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可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药法象》记载:“ 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方中选用川芎、当归、白芷辛温之品,同时选用黄芩、山栀苦寒之品,药性寒热夹杂,用以甘草调和药性,起协调作用。另方中选用搜风通络的虫类药,有微毒,甘草可缓解毒性,治疗的同时不伤正气。

方中川芎活血理气,搜风止痛,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两者合用,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为臣药;僵蚕搜风剔络止痛为佐助药。《杂证总诀· 头痛》亦有“ 病初在经在气,久病人络人血,气血瘀痹而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 的论述。诸药合用,切中病机,共奏活血通络止痛之效,瘀血可祛,则诸症悉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偏头痛.络病理论
顽固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头痛1
一味中药可治头痛、腹痛、心痛、脚痛,周身痛皆可用它
头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