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茶就是品人生:十大茶语典故,喝茶人不可不读
古代十大茶语典故,喝茶人不可不读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颇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龚鹏程:如何阅读经典

经典的阅读,当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广泛地看,一种是选择一两本重要的经典,仔细地深入地研读。我建议两者并重。对于民族文化的一些基本典籍,应大体浏览,拥有些基本知识。但专门针对其中几本深入玩索也是不可少的。且让我以读诗为例,略加说明。

研读文学作品时,通常有两种方式。譬如诗,在学校里就同时设有“诗选”和“专家诗”两种课程,文章或词曲亦复如此。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专门一家诗和诗选有何不同呢?

诗选。就材料而言,是各家诗豹选读,各时代作品的欣赏。就教法而言,是各种不同类型美感的介绍,或清新超逸、或沉郁顿挫;有六朝的绮摩,也有汉魏的高古,有杜韩之奥衍,也有谢柳之清峭,从这里,便能让我们窥见各家各朝风格之一斑。所以它的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熟悉诗的体制,什么五言、七句、古诗、近体,无不选读一些,对各种体制的特征和发展,稍有认识。其次,则是让我们略知诗的流别,对体制的发展、风格的划分、诗人的关系,有所理解。同时,因为诗选所面对的,是宫庙之美、百官之富。读者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美感类型。对诗,可以随意所恣地去欣赏,去品味诗的美感。

这种读法,当然较为惬意,也较能对诗的流别有概括性的了解,但这也并非没有危验。因为任何选本,性质上虽是某一家、某一朝代、某一类诗歌的选集,可是事实上它却只能代表选集者本人的观点和审美口味。像清朝王渔洋选《唐贤三昧集》、沈归愚选《唐诗别裁》,二人选的虽然都是唐人诗,却是不一样的唐诗。历代选辑前朝人的作品如此。当代人选当代作家作品也不例外。唐人选唐诗,现在还存有十种,每种宗鹭和选择标准都不一样。我们如果习惯了只读选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蒙蔽,不但对该朝代、该诗人的认识,不符合真相,就是自己的审美观念,也会受到选家的教育,而倾向于自己所常读常见的选本,偶尔碰到不属于常见选本中的作品或风格,便要不知所措或无法接受了。

因此,理论上。读选本最能开拓眼界,广参众法,不囿于一家。可是实际上读选本却常是最局限的。表现在选本中的,往往是千人一辞,众口同声;而这一辞一声,通常便是选本的作者。选本本身可以视为文学评论的一种,原因就在于北。历史上,若要鼓吹一种新的文学风潮,往往就是编一本选集出来。像明未的竞陵派、清朝的常州派,都是如此。主要原因也就是因为选本可以强烈表现作者的审美观点,发挥教育的功能,并作为宣传学说的武器。

要避免被人牵着鼻子走.只有自己去看全集。看一个个朝代的全集,看一位位作家的全集。只有看全集,才能发现作家的全貌,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与能力。

当然,通读一位作家的全集,好处尚不此于此。因为我们每个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必然会有一些审美判断在,觉得这首诗比那首好,这首好诗比另一首好诗更好。这种审美判断的根据在哪儿?我们凭什么去判断诗的好坏呢?在选本里,读者无所选择,因为作者已经替他甄做了选择,读者不必判断,只在于熟悉。凡是常见于选本中的,他统统认为是好诗,而也只有接近他所曾熟悉过的作品,他才能认为它也是好诗。

这不是正确的审美判断方式。一位学习者,应该精研一位作者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磨炼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拿这个作者本身的作品来比较,观其异同;断其优劣。这样久而久之,他就能有一个审美判断的定点,然后再根据这个定点拓衍出去,观察其他的作家与作品。一位不曾精研过一位作家的读者,老实说是完全没有审美资格的,因为他没有立足点。虽然目前我们所谓的文学批评家,多半也只是读选本——而且只读过一两种选本——出身的,但我们要真正进窥文学之堂奥,则不能不尝试着去通读一两位作家,并进而通读一两个朝代的作品。

可是读全集或通读精研某一作家,谈何容易?全集不比选本,它里面玉石俱陈,醇驳不一。每位作家都可能有好作品,也有坏作品,而最多的则是不好不坏的普通作品,像人一样。—般作家,好的作品少,较逊色的作品多,有些作家甚至只有一两首或一两句好,其余皆无甚价值。如唐人,就有整本诗集只有“枫落吴江冷”五字佳,其余可以抛入水中的故事。即使像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也不能保证每一篇都好。新谓“瑕不掩瑜。即是大家”(《瓯北诗话》),越是大诗家,越常有挟泥沙以俱下的情况。所以一本全集里,必然不像选本那样,全属精金美玉,篇篇精彩可诵。读者若抱着读选本的心情,企图在看全集时满足一下纯美感的品尝。势必要失望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读专家诗昵?如果读诗不只是美感的欣赏,又是什么?

首先,读专家诗,是要增加对该专家(作者)的理解。但我们必须注意:历史上的作者,并不等于作品中的作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是直接与作者(作品中的作者)照面,而不是跟历史上的作者打交道。只不过历史上的作者与作品中的作者也不全是完全不同的,赝以我们对于作者的理解,应当是采取历史与作品互相参证的方式,以了解这位“作者”,了解文学作品之创造及其所以创造。

再者,读专家诗当然必须致力于对作品的研读。这种研读,包括对文学作品形式与意义两方面的了解。对于诗歌创作时的甘苦,各种诗体在表现上的差异,与作者的配合关系(有些诗人特别擅长某种诗体,特剐喜欢运用某种技巧),诗与诗之间在技法及意义上的关联等问题,也只有经由仔细研读某一家诗,才能深入体会,泛泛观览诗集选本,很难达到这些效果。同时,也因为我们在通读该诗人作品时,要照顾到诗与诗之间形式与意义的荚联性,所以能够促使我们对自己诠释诗的角度和方法,不断反省。不至于像在选本中,割裂了诗在诗集中的意义脉络,而便于任恣臆说。这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能力当然大有裨益,对诗的认识也就鑫然深刻多了。

研读专家诗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来读者对作品研究的成果。历史上每一位批评家对诗的评议与解析,都代表了不同的读者反应和诠释理路。这些反应和诠释理路,都是我们的好借镜。但是如果我们不自己深入宝山,自己走一趟,怎么晓得这些前人留下来的观光指南谁是谁非、谁深谁浅?一般人读诗,只是矮人看场,随人喝彩;错信 “历史的评价”就是他自己或作品应该及必然的评价。却不知道旁人之喝彩也有真假,也有是非,就是历史的评价,也未尝不能翻案。要正确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与真伪,除了自己也来研究一番,不可能有其他的方法。

例如宋代江西诗派的诗,向来我们都认为他们主张“宁僻勿俗,宁拙勿巧,宁律不谐不使句弱”;所有文学史与文学评论的书均如此写。但事实上山谷后山说这些话时,是用来跟杜甫作对照的,说:宁僻勿俗,宁拙勿巧,是庚信的长处,这固然已经不错了,可是杜甫那种“无意于文”的境界,才算登峰造极。后人读书,偶尔失察,只摭拾上半句,便以为他们是主张宁僻勿俗的。后来者又矮人看场,不知省察,遂以讹传讹至今。我们如果不是通读全集,再借以观察历来研究者的评论,而是只依赖了这些评论的指导来看诗文,便永远也不可能发现这类错误。

因此,读专家诗的目的,简单说来可以有两方面,一是了解某一位诗人如何创作、为何创作、其创体有何价值与意义、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如何研读他的作品、他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学及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与地位,并为阅读另一位诗人与诗歌做准备。基本上,一个读诗者,至少要在汉魏南北朝、唐、宋三个阶段里,各选一两家专家诗,对诗的理解,才算有了根基。

其次,我们读专家诗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在于成为某一位作者的佞臣孝子,而是要让我们自已深入地,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去思索、去体验历史、去重新经验历史和作者的生命意义,以开发印证自我的生命。

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透过对外在环境和内在自我的理解与感受,而使得生命不断成长。这种理性的省察与感性的感受,怎么样才能成长呢?有些人活到耄耋,生命仍然野蛮幼稚不成熟,有些人却能使生命圆熟精妙,展现出超脱迷人的气息。可见生命不是自然成长的,它还必须予以开发,使其成长。

使生命得以成长或提升的方法很多,譬如我们可以在 “事”上磨炼;经验可以使人成长、阅历可以让入成熟,因为我们可以在每一桩事上.运用我们的理性去省察去推勘去研讨,而且在感性中有新感受。这些感受与觉察,便能逐渐增加我们生命的经验,使人生显得深厚成熟。但是,人生的经历毕竟是极为有限的,每个经验又都不具备普启遍性,我们如何了解非自我的经验,并将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已的经验呢?

读书与思考的作用就在这里,透过“理”的推勘,我们可以理解非自我的经验,并感受这些经验;利用阅读,我们也可以转化别人的经验。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书与穷理,乃是丰富我们人生内在体验的重要法门,甚至比亲身阅历还重要。因为只有在读书与穷理之中,我们才能对经验本身做一番觉察或反省,而在经验之中却无法如此。一个人若少读书,纵有华美的天资、丰富的阅历,终究还是混沌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他只能被动地感受或觉知,而无力主动而深刻地去开发自我。

但所谓读书,泛泛浏览固然也有若干好处,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自畜其德”。然而,真正最能受益的,恐怕还是选读一本学者、思想家、文学家的集子。对这些与你相似或相异的生命进行探索,看他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观察他思想与生命的发展、成长和转变。陪着他一道去探询生命的课题,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寻找解答的方式。这样,等于我们从内在重新经验了一位大学者大思想家或文学家的经历,借着他们,提升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内涵,发掘了自我的感性探索与知性反省,并蕴涵了超越他们的可能。

我们研读专家诗的主要目的在此——只有我们愈深刻地去了解作者时,我们才能愈内在地提升自我。

/龚鹏程

本文选自中華書局

 
中国最美的十六首茶诗词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国也是茶的国度。两者相遇,造就了最美的茶诗词,既能爽口,更能安心。周末,让我们放下纷纷扰扰的一切,静静地品一杯茶。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山家

(唐)张继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春昼回文

(唐)李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吃茗粥作

(唐)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寻戴处士

(唐)皇甫冉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

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



夏日题老将林亭

(唐)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

(明)陶振

翦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

紫笋香浮阳羡雨,玉笙声沸惠山泉。

肯藏太乙烧丹火,不落天随钓雪船。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宋)辛弃疾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 古代十大茶典故
喝茶读史:爱茶人必读的经典故事
古代十大茶典故(组图)
【七绝】禅茶三昧壹百伍拾篇〔71-80〕
南方有嘉木—历代咏茶名句印选
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