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海经》 译注 白话文 (珍藏版)
 
 
 
 
 
 
 
 
 
 
 
 
 
 
 
 
 
 
 

千古谁知《山海经》

尝闻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今天,这里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山海经》,争取在最新考古学信息的基础之上,以新思路、大角度,全新诠释千古奇书《山海经》,力求高精准探索《山海经》倒底是如何炼成的。
  一.重新定义《山海经》众所周知,《山海经》乃上古华夏先祖认识地球、探索世界的口头传播信息,先于先秦时期书录成文,后有汉代刘向刘秀整理加工,遂有如今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十八篇。
  然,《山海经》所载之知识信息,既有人类从非洲带来的非洲山川地貌,也有中东远古文明的痕迹,有华夏先祖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至新石器时代的前后传说,有近古巫师口述部族首领的传神故事,有华夏先祖逐日族东去美洲的所见所闻,还有后新石器时代先祖认识地球改造世界的事迹。
  至于大禹时期,由于治水需要,大禹把先祖所口传的神州大地山川风貌加以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用以治水依据。由于早有口传的轮廓概念,因此有人怀疑《山海经》是大禹、伯益所做,实乃古人之朴素见识。至于《山海经》能够对巴蜀之事有详实记载者,该因《山海经》成文之时,多有巴蜀楚人书录之故,也受当时邹衍学派影响较深。
  二.研究古书方法论毕竟,《山海经》所记载信息,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相去甚远,因此,大可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思维局限而不能自拔,反而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考古成果,总结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对《山海经》的全方位解释信息,才能正确认识《山海经》真实的来龙去脉。本来法古无过,但反古者本无可非。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刻都是万象更新,国内考古界在十年前还是“多区域进化说”引领潮流,而如今“非洲起源说”甚嚣尘上。而后者则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得到强势支持。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有明一朝,千古奇书《山海经》居然被沦落为初级儿童读物,市井图画小册。非明朝人不如汉代人珍惜古典,而是古人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在明朝早已陷入寸步难行的死胡同。若非满清实行文字压迫,使得士人只好重拾旧山河,加之科学兴起,对于《山海经》的研究才重新走向轨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部古书对于中国古史乃至世界史的重大意义。
  如今考古手段先进,古迹发掘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线粒体DNA和碳元素的考古应用,更加证实,远古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人类先祖现代智人的迁移史。 
   
  三.华夏先祖话源头寻找华夏先祖的源头,无非从原始人类属种直立人或穴居人求取考证。从教科书上即可得知,神州大地出土的原始人类种属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遗迹。至少说明,神州大地早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科学界认定,今天的人类先祖始于现代智人,而直立人或穴居人与现代智人却无半点关联。因此,科学家断定,现代智人替代了直立人或穴居人,成为各区域人类的先祖。
  现代智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地球上首次出现智人是在大约40万年前的非洲。这一点,是有足够的基因和化石数据为证。大约在10万年前,非洲智人向北部迁移,进入中东地区,在大约距今7万到5万年时,到达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智人与早期的原始人(如穴居人)同期生存着。但智人更加聪明,组织性更强,其资源占有和生殖能力方面,均胜于其他前人类种属,因此最终取而代之,成为地球上的早期人类。
  那就是说,现代智人从出非洲到进入东亚花了3到5万年时间,其中还有一支母系部族南下进入澳洲,故《山海经》之《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中都记载了南下部族传回来的消息,所见到的帝企鹅等的描述。
  四.远古信息口传播要知道,迁移中的人类,自己也没有进化完全,各部族群,其外貌亦奇形怪状,故所到之地所见之动物,也以类人描述之。如《海外南经》中,“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这里,显然说的就是南极一带的帝企鹅。那么,一支华夏先祖,沿马来半岛,到达新西兰或波利尼西亚诸岛屿。或划桨出行到南极,或那时帝企鹅出没在附近,反正看到的帝企鹅之为人状,及其活动特征。于是,此信息又沿着先祖们来时的线路,一传十,十传百,族族相传,辈辈相述,比及传述到华夏先祖的耳朵里,则只知模样,不知其祥。
  或许南下的一支先祖是母系氏族率领,或传说鲧的妻子叫士敬者,率族人南下,于是记载到《山海经》之《大荒南经》中就是,“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讙头。讙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讙头之国。”族人南下永不回头,传回来的信息则是所见那一带的动物和山川风貌。
  因此,理解《山海经》,就应当理解远古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山海经》里面的“人”,不一定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人,而很多则是对各种所见动物的描述。正如当年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答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正确领会《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孔子的答案足为借鉴。
  有人很天真地问过,那么这些信息是如何传回来的?难道有人跑回来向最高领导回报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要不,传回来的信息就不像《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那样近似神话了。假如我们换位思考,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信息将如何传递。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涉及世界各地除华夏族以外的信息,完全是靠部落间相互传递而来的。有部落远走他乡,传回来了相关的消息,那么做为主干的华夏先祖肯定十分重视,消息不胫而走,无须广而告之,首领要谆谆告诫负责口耳相传的巫师或头人,要牢记有这么一族人,去了哪里,见到了什么,如此这般,要向下一代人依次传递下去,切记切记。
  同样,因逐日而东去美洲的部族,其信息传递方式也莫过如此。所以,《山海经》所记述非洲、中东、大洋洲、美洲等地先民的所见所闻,真的不足为奇。那些《山海经》局域说的粉丝,可以洗洗睡了。
  五.神州大地初探源根据早期人类迁移的习惯,他们首先是沿着海岸一带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带活动,依次才向纵深探索扩展可生存空间。这完全符合《山海经》之《南山经》所记内容。先古华夏人类依次探索南山三列山系之后,便进入黄河流域永久性繁衍生息下去。或许过了许久年代,才有探索西山,东山和北山的行动。或与此同时,有部族东向逐日而去,传来美洲山川风貌。或许久之后,才传来了远去美洲部族的消息,同样得到华夏主干部族首领的重视,进而对其故事口耳相传,形成系统口传信息。
  正是:人类出非洲,中东长停留,几万年太久,举族向东游。步步以结营,沿海步量行,代代涉纵深,向北探山川。或有下南洋,远渡抵澳洲,主干东渐进,追踪迎日出。神州有四海,人类番息地,华夏迁移族,初始进粤桂。
  首起南山行,便是招摇山,约丈三百里,方至堂庭山。再东三八十,又有即翼山,如此宿营移,每行三五百。杻陽至柢山,亶爰基青丘,终抵箕尾山,东去望大海。但或入北境,即为云贵川,沿次南山进,向东为柜山。前进推移距,莫肯超五百,渐至浙会稽,大禹传神焉,其后或北向,古人犹认东。再次起天虞,探至南禺山,蜿蜒五六千,从此进中原。如此记载,显然是华夏先祖进入神州大地之后,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依次探索山川地貌的活动事迹。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六.纵有起源非祖先人类起源出自非洲,远古先祖的进化发展史,就是人类迁移史,并不是说华夏的祖先就是非洲人。且不说如今的非洲人非彼时的非洲原始人类,就是40万年前非洲出现的现代智人,也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分流,自10万年前出非洲以来,他们又经历了3到5万年的时间分布到欧亚大陆和大洋洲一带,随后在各自的地域进化发展,到了石器时代时,早已经成为各自地域的主人。其中在3万至1万年前东去逐日到达美洲的印第安先祖,已经证实来自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一带之外,各局域人种的先祖自然已经和所居之地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华夏古文明中出现的三皇五帝等部落首领,其实早已经是现代智人在神州大地经历了几万年的繁衍生息之后出现的上古华夏先祖。
  ++++++++++++++++++++++++++++++++++++++++++++++++++++
  远古人类迁移史,华夏相传记书帛:《山海经》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漫游国际 
  《诗经》云“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若不是华夏先祖在《山海经》中对地球世界早有认识,此话何来?至于太史公的《史记》,则更多地指出“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都是华夏文明中,远古先人心中华夏族的“天下”。因此,《山海经》是远古人类自西向东迁移并最终栖居东亚之后,华夏子孙,及其分支,对当时整个地球世界的认识要义,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传说,最终书录成文。时间涉及几千几万年的人类迁移历程,范围涵盖非洲、南亚、东亚、美洲等涉足之地。远古华夏先祖迁移到华夏大地,几万几十万年的人类迁移事迹,所到之处,所见山川,所遇动物植物,莫不记载。诸多华夏先祖及其分支探索地球改造地球的故事,只有通过巫师和部落首领的口耳相传,才能世代续延,支支递增,族族相通,前后相杂,旁通添彩,到了有文字可以记载下来之时,几近神话。远古华夏先祖中,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盛行逐日文化,他们在抵达神州大地之后,发现东去面向一片汪洋,众多部族于是就地繁衍生息,形成华夏民族的始祖。也有部分部族不停歇地朝日出之地追逐而去,也有繁衍生息几代甚至很多代人之后,受逐日文化的影响,继续沿着东北海岸线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不过这些向东追日的先祖们或穿过了白令陆桥,或乘船筏沿阿留申群岛入海东进。为了找到日出之地,部分华夏先祖们不避酷寒,来到阿拉斯加,进入美洲。此前中外史学界认为,居于东亚的人类穿过白令海峡,其目的是为了追逐猎物而过的白令海峡。次说值得怀疑,等猎物们跑到西伯利亚东北,到达白令海峡之时,恐怕早已被人类猎杀殆尽,不可能再有那么多的动物吸引人类,竟然穿越酷寒追到北极。通过研究《山海经》发现,那时的华夏先祖对日出之地仰望有加,不惜举族迁移,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才不避艰险和酷寒,沿海岸线,只朝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行,最终到达阿拉斯加,或沿太平洋海岸南下,或走无冰通道,散布北美大陆。而最早的逐日族肯定是沿海岸南下,无法翻越落基山脉,于是便一直向南,抵达中美洲,远涉南美,最终还是遥望日出东方而西落,滞留美洲,成为印第安人先祖。最先到达美洲的华夏先祖涉足最远,最后迁移美洲的,落脚北极圈一带,成为因纽特人的先祖。这就是为什么中南美洲出土的古迹遗物,其测定年龄要比北美遗物的年龄长的原因。++++++++++++++++++++++++++
  七.有人说,你这套人类起源和迁移说,与对《山海经》的解说多有猜测成分,你是什么个看法?不了解人类起源和人类迁移考古研究成果的国内爱好者,总认为上面所述多为猜想,其实就是在闭门造车。由于对新的考古知识毫无所知,很难接受新的观念,局限于自己限定的框架难以自拔。且不说《山海经》里记载的夸父部落已经东迁到了勘察加半岛,就连“悬居于海中”的聂耳国,明显地就是库页岛一带。《海外北经》说,“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国内权威的《山海经》研究者,都认为“夸父国的一部分族人停留在此,而另一部分族人为追寻'汤谷’而继续东行,越过白令海峡,沿美洲大陆西岸南下”。又比如,《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这两山对峙、巨木扶摇连理遮天蔽日、温泉喷涌的地形,正是墨西哥圣瓦尼兹山脉一带的真实描写。再说,大家都知道的扶桑国,认为是日本的又大错特错了。古代中文史书中记载日本,莫不以“倭国”命名,与“扶桑国”分得很清楚,向来都是分别列传,两地距离若按《南史》中记载,相差有两万五千里之多。八.说起“扶桑”,就算扶桑国在美洲,那么,远古先人有没有能力到达美洲呢?《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齿国为少昊后裔,在中美洲。《汉书》的记载证实航渡美洲在汉代已是可行的。《列子.汤问》中“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大壑,汤谷在中美洲,在渤海以东,说明战国时代中国人知道中美洲这个地方的。这只有在了解地球形状,有迁移历程的族裔,才有对地球其他地方的信息传播而来。有人分析说是战国之前中国人就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地球形状的描述。是否远古华夏先祖已经掌握了航海技术,远渡美洲,这个还不好说,但华夏先祖中一部分部族到达美洲,这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山海经》里多处都有记载,少昊时已有竹舟。华夏先祖中部分族裔,无论从陆路或水路,都有条件到达美洲。玛雅文明出土的遗迹中,即从太阳神庙下发掘出了16尊高18到20厘米的翡翠蛇纹岩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上刻有古代中国文字,国内学者都能认得出是殷商先王先公等名号,还有一块玉圭上所刻文字在《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同的文字:“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戍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也有与《淮南子.地形》中所记载内容相同者:“有女戍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还有一块玉圭上刻有“有契”“相土”“王亥”等远古华夏先祖的名称。玛雅文明中出土的这些佐证,有力地证明了《诗经》、《山海经》等古书中记载美洲山川地貌的真实性。九.“天涯煮酒”里其实相关《山海经》的贴子颇多,你能说你的观点是权威之说吗?国内研究《山海经》的学者不少,天涯上看到的相关贴子颇多。总体感觉,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深陷于《山海经》里记述的内容本身而无法自拔,或研究山川而无法进展,或完全摒弃神话而与古史相去甚远,或因认识局限而认定局域描述,或过分理解而把《山海经》看做是世界地理的描述,莫能从远古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吸收最新考古结果,利用最新考古成就,全盘考虑人类迁移史,远古华夏民族认识地球改造地球的原始活动,自然无法正确解释《山海经》倒底是怎样形成的。 
  这类贴子里,有逐一地名考证者,虽翻阅大量书籍,究遍一方地貌,访寻地方奇鸟,搜索局域异兽,却往往止步于南山经之南次一二经,再也无法解释其他的。要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地把有些现代地名套为古用,要么前后矛盾无法解释《山海经》里的度量单位。 
  比如有一帖,仅仅《南山经》中记载的三十九坐山,就已经把作者弄得晕头转向,竟然把南次二经中的山川描述圈定在浙江一带而不能抬眼四顾,从招摇山到箕尾山,都已经能东望大海,南次二经中每山相隔多为五百里,考证了许多坐山之后,还在浙江境内打转,真不知浙江倒底多大,竟然有向东多个五百里之后,仍在浙江能考证到后面的山水,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何况于别人。 
  这样的考证,就算勉强一一对应,又有什么意义?最明显的莫过于里数,追求相当于现代具体多少公里,显然是无稽之谈,《山海经》里的里数除了竖亥的丈量有步长做为依据之外,其他的均为约莫数,如果非要换算成今天的度量单位,那就不是差之毫厘的问题,反而是谬以千里了。 
  其实,只要找出最明显的两座山之间的约莫数,其他的距离即可迎刃而解。实际上,《山海经》里的《南山经》,就是一开始华夏始祖从西向东迁移至神州大地初,人们对神州大地沿海一带的探索认识,最初从沿海自西向东即便南山经的首列山系。 
  人类迁移从最初的沿海地带繁衍生息数千年之后,才会慢慢向北推进,进而就有探索南次二经系列,也是自西向东,很有可能南山经中的山系和南次二经中山系,在同时代得到探索也未可知。依次则为南次三经。 
  很显然,当华夏始祖探索南次三经中的山系之时,他们已经进入了神州大地的中央复地,即黄河流域。当华夏始祖在黄河流域生存又过数千年之久,他们开始向四周延伸探索,于是便有西山经的记载。而这时的华夏始祖在探索西山经里的山川时,更加详细,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近些的缘故,而探索的方向显然不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西山首经就是黄河流域西边近处的山脉, 
  +++++++++++++++++++++++++++++++
  十.为什么《山海经》里很多地方总有“一曰”(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山海经》里所记内容均来自听说。那么从哪里听说的呢?这就说明,远古华夏先祖各部落之间还是有沟通的,比如《东山经》和《海内北经》里都有提到的“姑射”这个地方,不管它是山西临汾(《隋书地理志》云临汾有姑射山,即《东山经》之姑射,即今平阳府西之九孔山),还是海河洲中的姑射国(《列子.黃帝篇》也提到列姑射在海河之洲中,与《海内北经》同,是指一岛),那么相关姑射的认识信息,自然来自去过姑射的华夏主干部族之人,或者姑射人来到华夏主干部族后的描述,反正都是听说信息。假使姑射国是一岛屿,则很可能就是台湾岛。那么迁往或生活在台湾岛的人,在没有文字使用的时代,与大陆上生活的华夏先祖如何沟通的呢?这自然就通过捕鱼人的相互传说了。这传说的特点,自然众说不一,有误在所难免,不必为古人的这点小误而纠结。何况同是《山海经》,《东山经》与《海内北经》中记述又不竟然相同。这就说明,很多地名都是听说而来,或许同一地方,传到不同的故事里,就走了样,或许其中本就有误。+++++++++++++++++++++++++++++++++++
  十一。为什么有人说《山海经》是本神话传说的故事书呢?古代先人,有可能在传说中,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连贯在一起。本来迁移中的华夏先祖,虽从西到东,历经万水千山,经验丰富,但对于具体的一代人而言,凡首次所见者,皆属光怪陆离,奇形怪状。行进中所遇自然现象,虫蛾走兽,山川树木,莫不充满神奇。 
  虽然如此,但也只是先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经过代代口传,历经先古三皇五帝若干年之后,关于先古帝王的故事,也就和这些传说中的自然现象融合到一起,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帝王事迹混杂于山川地貌中,飞禽走兽也成了传说中人物的化身。彼此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后世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直到有文字记载,, 
  南次二经山系的头部,叫做柜山,这座山的西边,靠近流黄氏、流黄辛氏两个国家,站在山巅,往北可以看到诸山和诸河,往东可以看到长右山。英水从山中流出,向西南方向流去,注入赤水之中。柜山物产丰盛,山水中盛产白玉和朱砂。柜山的特产叫做狸力,形状像猪,却长着一双鸟爪,叫声像狗的汪汪叫。狸力善于打土洞,所以它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要加强治水工程。柜山还有一种怪鸟,形状像鹞鹰,爪子如人手,它的叫声类似“诛”。人们传说,朱鸟出现的地方,必然会有许多人被放逐。朱鸟外形凶恶,叫声不吉利,非常招人厌恶。++++++++++++++++++++++++++++++++++++++++
  神州大地的详实历史,远非只是始于公元前约5000年前的三皇五帝。做为世界上仅存的拥有连续性的华夏文明,公元前1500年的甲骨文也只是文字系统化文字记录的开始。公元前2205年,大禹治水,彰显古代中国人已经引黄灌溉。虽然有考古学家质疑夏朝的存在,但不可否认,那时的神州大地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的重要宫殿遗址,足以说明,在距今约3800到35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国家已现雏形。十二。那么,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神州大地是个什么情况呢?目前已经有很多发掘出来的遗址,可以告诉我们,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中华大地,同样百花遍地,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如果按史前人类所发明和使用的工具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史前时期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来讲。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的神州大地最早人类,依次有元谋人(170万年前)、蓝田人(110到70万年前)和北京人(50万年前),其次是山顶洞人(略后20到10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居住在洞穴里,能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开始知道用火。从山西芮城出土的西侯度遗址来看,那里生活的直立人是最早用火的原始人类(约127万年前)。在河北原阳县官厅村发现的小长梁文化遗址,更是把用火时间提前到137万年前。与旧石器时代的神州人类相比,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人类就更加先进了。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到10000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人类有河南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那时的人类已经进入母系社会,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层次之别。放射碳数据表明,其农业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比如,在国外很受关注的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出土的贾湖文化遗址上,发现了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基45座,灰坑300个,墓葬300多座,陶窑10座。其中有依次扩建的多间房及壕沟。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质地有陶、石、骨、牙等,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另外还在遗址中发现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粒。在出土遗物中,以1987年发现的一批七孔骨笛和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最为珍贵,把我国的文字史,音乐史推进到八、九千年。2001年,贾湖文化遗址上又发掘出面积300余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各种质料遗物数百件,发现大量炭化稻料、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类鱼、鳖、龟、 鹿、猪、狗等动物骨骼。2004年12月,根据中科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研究的成果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开始酿酒,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等等。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大麦地,考古学家发现了有3172处岩壁雕刻,形成年代在公元前6000到5000多年,其中9543个个体图像,如太阳、月亮、星星、上帝、打猎和牧养场景,据说是汉字形成的雏形。中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到3000年)。已经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仰韶文化遗址中,就能够找到陶瓷、小米、捕鱼、打猎和畜养的踪迹。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发展到更新的阶段,财产已露私有化苗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完全体现父系社会特点,算卦占卜盛行其道,青铜器具初具规模。三星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更加表明古代中国的青铜器文化已经十分成熟。在甘肃和青海发现的青铜刀具距今有5000年之久。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区别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这是与进入神州大地的迁移部族同时代进入四川盆地的一支先祖民族,属于颛顼一支。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黄河流域开始成为神州大地的文化中心,位于西安市东郊约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器和石器。 
  中国古代传说史,虽然因年代久远而几近神话,但并非是后世杜撰的。口述相传与神话,是人类社会史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共同特征,两者相得益彰,互增传说魅力,古今中外,概莫有别。神话里富含真实的史前信息,传说则是史前信息的唯一传播途径。神话传应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史学界其实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神化”了的现实生活;所以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中国最早的人类神话传说就是三皇五帝的传说。相当于该传说时代的考古文化分期,就是仰韶文化后期到龙山文化时期。从年代上推算,是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的时期。据中国考古学界权威考证,发现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而发现于晋南的陶寺文化相当于陶唐氏文化,发现于黄淮平原的造律台文化为有虞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当为五帝文化,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土著原始文化是三苗文化,其突然衰落与尧、舜、禹伐三苗有关。 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并无多大分别。由于是神话及传说,口耳相传,自然会发生歧义。因此古代的三皇五帝就有很多版本,有些说法甚至截然相反也并不奇怪。但不管怎么说,本人对司马迁的《史记》十分地推崇备至,按照《史记》所记的史料,女娲、隧人、伏羲、祝融、庖牺、神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部落首领也好,上古圣贤也罢,反正他们中谁是三皇五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中华文明的初始文化中。做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他所饱览群书之多,绝非后世之人所能想象,熟读经史之源,早已昔非今比;他踏遍人类古迹,实地考察验证,遍访民间传说,仅仅就司马迁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负有的历史责任感,为追求真理不畏帝王权势的写实精神,后世之人莫有能其极者。 
  再结合新近出土的各地考古遗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上古三皇五帝的所处年份。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伏羲氏:约公元前7700年前 
  炎帝,神农氏:约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000年 
  黄帝,少典子:约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600年 
  少昊,黄帝子:约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 
  颛顼,韩流子: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400年 
  帝喾,少昊孙:约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2367年 
  唐尧,帝挚弟:约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86年 
  虞舜,瞽叟子:约公元前2285年~公元前2225年 
  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逐步证实了黄帝和炎帝的真实性,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没有再进行争论的必要。我们需要的是在中华民族“精神共祖”的层面上进行理解,这样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于现存的、散见于北京平谷区、陕西黄陵县、陕西宝鸡市、河南灵宝、新郑、新密、山西高平、山东泰安、河北涿鹿、湖南炎陵、湖北神农架、安徽黄山、浙江缙云山、江西庐山、甘肃天水、甘肃平凉崆峒山等地关于炎帝与黄帝的“遗迹”,根本没必要争论孰“真”孰“假”,因为所有对黄帝与炎帝的崇拜性景观及建筑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是由于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共祖——炎帝和黄帝的崇拜所致,并且都是根据相关古书所记载的、炎黄当时的“遗迹”所修建的。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以上所有“遗迹”全部是人们真实思想的体现。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事,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即“人文始祖”崇拜,不仅仅局限于对炎帝与黄的崇拜,现在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关于伏羲、帝喾、高辛、尧、舜、禹的崇拜,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与现实,对这些人文始祖的崇拜应该视为是全民族对公认祖先的文化寻根、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有益的活动。++++++++++++++++++++++++++++++++
  《山海经》里对“昆仑山”的认识要义
   
  十三。中国远古史书中留给后世最大的迷惑,莫过于昆仑山倒底在哪里?《山海经》也概莫能外。 你能谈谈这个问题吗?《山海经》中的“昆仑山”,目前人们猜测的地理位置就有“于阗南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泰山”、“燕山”,甚至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各种版本。其实,大家看一遍《山海经》,就可以知道,华夏先祖自西南沿海迁移进入神州大地之后,所有的山川都有描述,甚至远在美洲的地理特征,都因为有传回来的信息加以记载,唯独近在身边的青藏高原没有提及,何也?不是远古先祖对神州大地上这么一片高高矗立着的雪域高原熟视无睹,而是对于远古先人来说,青藏高原“高万仞,方圆八百里”,虽然试图上去过,知道有神兽藏獒守之,有九尾狐出没,但由于不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现实存在,因此被视为神圣之地,古人称之为“帝之下都”。至于“西海之南”,显然是指青海湖所在柴达木盆地之南。“流沙之滨”者,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滨也。“有山而不合”,君不见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山川,虽然相连,却大多平行并列,中间是草场,正是青藏高原上山脉分布特征。因为《西次三经》和《海外西经》大都记载“昆仑之丘”有若干之水出焉,于是,后世只想着以这些水的描述来定位昆仑之山之所在,结果,除了“河水出焉”能够统一口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外,至于其他诸水,千人恨不得有万种说法,各人都有各人的指向,根本无从稽考,概因“千古地形不大变,历来流水常无形”。就算以水为准,如《大荒西经》所载“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者,青藏高原前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横断山脉水系,后有雅鲁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谁赤谁黑,谁弱谁强并不重要,几千上万年前的名字,无从和现代的江河水系名称对应,重要的是青藏高原做为“昆仑之墟”,它四面有水,无出其右者。
  早期口传信息有《海内西经》,既为“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因为这时的华夏先祖刚刚进入粤桂一带,就算北进探险云贵川,青藏高原仍在西北。“昆仑南渊三百仞”者,喜马拉雅山南侧是也,由于迁移而来的华夏先祖途径南亚次大陆,是故知道青藏高原的三百仞南渊。
  而后来,华夏先祖进入黄河流域之后,所讲述的“昆仑之丘”则体现在《西次三经》里就是“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 ”同是“帝之下都”,处于西南四百里的昆仑之丘,岂不是青藏高原而何?
  至于“不周负子”是什么,根本不需要去探究,就算毕一生之精力勉强对应上今天某个地形特征,也根本无任何意义。
  那么《山海经》里所记“木禾”为何物?据说,生长清肠稻的植物叫做木禾,据郭璞:“木禾,谷类也,生黑水之阿,可食。”还有一些关于木禾的记载,如《穆天子传》卷四:“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答堇,西膜之所谓木禾。”张衡《思玄赋》:“发昔梦于木禾兮,谷昆仑之高冈。”唐崔融《瓦松赋》:“高宁我慕,无木禾之五寻;卑以自安,类石蒲之九节。”《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上有木禾,上五寻,大五围。”
  所谓“戴胜”,其实就是一种装饰,如同印第安人用羽毛制成的帽子一样。《山海经》中关于西王母“戴胜”的记载有三条: 
    1.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而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山经》) 
    2.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海内北经》) 
    3.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自处之,其下有弱水三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
  根据上述内容就可以描述出西王母的画像,乃其壮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而戴着羽毛制成的帽子,司掌瘟疫和刑罚;西王母依靠着桌子,头戴羽毛制成的帽子,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有人叫西王母着,头戴羽毛制成的帽子,虎齿豹尾,居于洞穴。
  西王母真的是这样半人半兽不伦不类的怪物吗?非也,如果不是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人类以虎豹为图腾,也至少说明,上述描述应为西王母身上的装饰。如果不了解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就很难理解《山海经》所记内容。果真按照字面去理解,那就更加风马牛不相及了。古人早就查遍群经,显然西王母只是一位氏族部落或是部落联盟的女首领。
   
   ++++++++++++++++++++++++++++
  十四。我听说《山海经》也记载了远古先祖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比如磁石的记载。你对此有何了解?《山海经》中关于磁石的记载,说明远古华夏先祖已经发现了磁石,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事务中。如《北山经》里有个灌题之山,“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比《山海经》成书更早的《管子》中也有相关记载,如《管子·地数篇》载:齐地“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另《管子.地数篇》中“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山上有铅者,其下有银。……..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
  《山海经》里有过多次提到了“轩辕”二字,如“轩辕之丘”、“轩辕之国”、“轩辕之山”等。轩辕者,黄帝也。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自然要用磁石。轩辕二字本身就是车子的意思,用磁石造车,是为指南车。这也说明,《山海经》不仅是远古华夏先祖对地球世界的认识要义,也记载了远古华夏先祖的科学创造成就。
  ++++++++++++++++++++++++++++++
  十五。看来你是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来自华夏先祖的部族。《山海经》中记载的远古神话与北美印第安人有什么关联?1991年,美国《National Geography》(“国家地理”杂志)第180卷第4号刊载一文,介绍印第安人易洛魁人莫霍克部族保存的两张鹿皮彩画:“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
  前者上方画有一只被二十八星宿围绕于中央的天鼋巨龟,即轩辕星,主管着云、雨、雷、电、雹、霜、雪、雾等二十四种天象,有负载大地的重任。天龟、星斗、二十八星宿形成一个天球整体,高悬在太阳上方。正中一位男子双手向天,双臂上举,昂首正视前方,虔诚祈祷。周围有七种植物与十六种动物,植物中包括粟(小米)。
  前文中已经提到,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半坡氏族文化中就有小米出现,而在北美是不产小米的,这足以说明远古印第安人与远古华夏先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若按《山海经》记载,夸父族就有一支为了寻找日出之地,远涉美洲。本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遗迹证据出土,美洲印第安人来自远古华夏先祖必将得到彻底证实。
  易洛魁印第安人还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远古有一对兄弟,兄善弟恶。弟弟是火神、雷神,总想欺负哥哥。后来兄长受到众人拥戴,于是最终把弟弟驱逐到北方一个海岛。休伦湖区的易洛魁人自称是善良哥哥的后代,而伊利湖区的易洛魁人也有尊善良哥哥为大神弟弟为凶恶蛇发神的传统。这些印第安神话,描述的正是以黄帝轩辕氏与蚩尤之间的远古部落首领之间的神话故事。
  而这第一幅图中所画那些如狼、熊等动物,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训练各种猛兽与蚩尤作战的传说。在印第安神话的参照印证之下,可以确定《山海经》中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因有华夏先祖一度东去迁移到美洲,而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流传下来。
  这第二幅图则画有蛇发形状的蚩尤画像。从古文字中,就可得知,蚩尤就是以蛇发为特点的大虫动物。另外,若据《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枫树显然在北美最多,而易洛魁人更是对枫树崇敬有加。从这两幅鹿皮画中的图画内容,足以验证《山海经》记录了远去美洲的华夏部族所传回来的信息。
  +++++++++++++++++++++++++++++
  十六。《山海经》所记十个太阳的神话,在真实的历史故事里反应的是什么?《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而《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神话传说中就是,这些太阳轮流值日,当一个太阳和乌鸦在天上时,其他九个太阳和乌鸦便在扶桑树的下枝休息。突然有一天,这些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烧焦了大地,民不聊生。帝尧命善射的羿去射太阳。于是,羿射落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有规律地在天空为人们带来光明和热量,于是百姓起死回生,天下太平。
  十日的神话主要是与帝俊有关,古人考证出帝俊就是帝喾。《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契是商族自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所祭祀的最早的男性直系祖先。从契开始,商族人才有了以父子相承为主的惯例,从此才真正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商族帝王多以天干中的名称命名,生于何日,即命名为该日干支。若生儿子,则以日为名,其风俗始于甲日所生帝微。利用天干地支纪月记日的方法,在殷墟甲骨、青铜器的铭文中屡见不鲜。殷墟出土的一块牛胛骨上,还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名称。
  由此来看,帝俊妻羲和生十日,其实就是生了十个儿子。由于是口传信息,在干支记日的时代,本来路人皆知,并无稀奇。但随着年代久远之后,到了春秋,干支记日之法日益疏远,“羲和生十日”就会被神话为生了十个太阳,往后越传越神。感情这后羿也本是逐日粉丝,可能到了“汤谷”无法逾越而追日不上,一怒之下用箭射之。这本来是东去美洲逐日的部族所传回来的信息,由于后羿属于殷契一族,固有“帝俊之妻,生十日”的记载,也有古本版中“后羿射日”之传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锤,三星堆就是华夏先祖伏羲女娲部族之所...
神哉:枫树的传说
《山海经》记载了美国, 印第安神话也有黄帝和蚩尤
《山海经》——改变人类历史的地理经象奇
昆仑文章页 《山海经》映射出上古中华全球大统大九洲时代
《山海经》里有华夏民族、甚至全人类的DN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