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太极拳高手
太极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它独特的技击、健身魅力感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体育部门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是中国练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运动。国际武联人士介绍,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几乎已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扎根,最少有1亿人练习。但在过亿的习练者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练好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太极高手呢?回答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拳界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说明练好太极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何练好太极,成为一名太极高手呢?纵观武术界现状,可以把高手定义为两类,一类是学院派,也叫竞赛派;一类是民间传统派,也叫技击派. 两派各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又各有其理论高手。造成这样分类的原因是现行的太极拳比赛造成的,是特定的太极拳比赛规则造成了这样的分类。目前太极竞赛中主要是根据运动员形体和动作上的表现实施评分制度。另一方面,在竞赛套路编排中又过度强调太极的表演性,过分的追求高、难、美、新。这就忽视了太极作为武术灵魂的技击性。民间派又过于保守,刚愎自用,在传授上一味采用“这样做,那样做”的教授,拳师故有一身功夫,但苦于组织表达不出来,加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与训练,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水平特征给与科学训练,使学生不知其然,更谈不上知其所以然。太极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太极习练者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不健康的学习环境之中,都不足以培养出合格的太极高手。要成为一名太极高手需要经过一个科学、系统的多年训练大周期。但仅通过训练还是不够的,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靠脑子、智慧战胜了凶猛的野兽,武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名真正的高手不仅要技艺超群,而且要在思维上更胜一筹。太极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太极拳形成的过程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汇集,它以儒家思想、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为基石,并加以创新,经过历代大师们的呕心沥血和无数英锐心血的灌溉,它才能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所以一名太极高手不仅要在技击上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还要在文化理论方面博学广读,充实提高。历代太极高手中成大家的无不熟读精思,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陈发科等前辈都是学博德厚,文武双全的大家。学拳讲究悟性,悟性从哪里来?不仅要靠兴趣爱好和天赋,还要靠博览群书,获取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太极真谛!这样不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太极的文化底蕴,练好太极拳,而且还可以陶冶性情,加强武德修养。
笔者根据多年训练、教学经验,依据运动生理学人体发育成长规律提出了一套太极高手十年周期训练计划,以求弥补两派的不足之处,真正将竞赛与技击相统一。十年内受训者不仅可以出去比赛交流,取得成绩,而且通过国学的文化熏陶真正掌握太极的真谛,成为一名副其实的太极高手。本人将周期定为十年,分五个阶段进行训练,并在各阶段加之抖杆训练,不同阶段由不同教练训练,形成一个教练组,真正做到科学、具体、系统的训练。假设一名习练者从十岁起习练太极,以下是此人的训练周期安排:
一、基础训练阶段(10---11岁)
本阶段可由思想开放、在基础教学训练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太极教练带领训练。十岁时的儿少处于柔韧、灵敏性高度发展时期,这两年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基本功包括下叉、压腿、踢腿、下腰、压肩等。训练以游戏、直观教学为主,主要训练习练者的柔韧、灵敏素质。本阶段不进行力量训练,因为儿少心肺等机能发育还不完善,力量训练容易造成损伤。所以在基本功教学阶段还要进行太极内功练气、养气、调气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快疲劳恢复,而且可以预防损伤,太极内功的修炼要贯彻到每个学习训练阶段,从而可以保证受训者以后的大运动量训练。本阶段可以学习一些简易套路,因为神经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早和最快的系统,儿童具有较优越发展神经系统的条件,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可以加强儿童的记忆,锻炼其灵敏性与稳定性。本阶段进行太极推手启蒙教学,例如可以让学生互相推、打,使受训者从小树立起攻防技击的意识,并锻炼了大脑反应能力及身体触觉感应。慢慢形成攻防技击的思维,养成了习惯,渐渐就知道对方一出手要打什么动作,自己该怎么去应对。该阶段可以抖小杆,如1.5公斤重,1.8-2.2米长的红缨枪,每天抖杆800次。本阶段要读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简装四大名著。这些著作浅显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它是国学的基础,儿少此阶段可以适应此类读物,这样不仅培养其从小爱读书的习惯,而且自幼受国学的熏陶,潜移默化加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二、发展训练阶段(12—13岁)
本阶段进入专业武术散打训练队,由专业散打教练指导训练。此阶段训练者身体发育处于高峰,在保持其柔韧、灵敏的基础上加强速度、一般耐力及一般力量训练,负荷量及强度不易过大。速度训练采用变速跑,短距离跑等方法,可以提高训练者的心肺功能。本阶段训练者正处于发育期,不应进行大强度、大负荷训练。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对抗自身体重训练,例如俯卧撑等。一般耐力可采用站桩等训练。本阶段是身体素质的发展训练期。该阶段要掌握散打的基本技术动作,通过前阶段推手的启蒙,使受训者在技战思维上能更好的体会散打动作的运用,在实战时能快人一拍,先发制人。此阶段的抖杆训练要抖3公斤重、3米长的杆,每天800次。本阶段要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史记等著作,树立受训者“忠、义、礼、智、信”的人格情操。培养习武者“尊师重道”的武德修养。
三、加强训练阶段(14—15岁)
本阶段为加强训练阶段,由思想开放、在太极推手训练方面卓有成就的教练执教,可辅助一名体能教练加以训练。该阶段在习练太极拳的同时进行对抗性推手训练。此阶段以发展习练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的体能训练为主。此阶段身体素质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前期主要加强模拟实战训练,使受训者完善对抗性推手及搏击的技战术,并加强训练,使这些动作规范、自动化。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要进行对抗练习,起初先可由教练“喂手”使受训者对动作的使用更加具体化,以加强其自信及应用能力。另外还要进行“空手夺白刃”的训练,因为搏击格斗不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要让受训者转变思维,不论对手是拿刀拿棍,都可以从容应对,训练初始可由缠布条的木棍代替,逐渐过度到真刀真枪。真正将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旧力已死,新力未生”的思想贯彻到练习训练中,使受训者能避实就虚、引进落空,进而制服对手。该阶段要参加各类推手比赛,以检验训练成果,从而更好的指导训练。此阶段要抖4公斤重、3-4米长的大杆,每天800-1000次。本阶段要读古文观止、汉书、战国策等一些正史类著作,另外,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兵家著作是必须要读的。读史可以明智,兵书则是武术理论的一个渊源。
四、提高训练(16—17岁)
进入专业散打队训练,该阶段由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散打教练执教。本阶段受训者已经有扎实的身体素质做基础,而且大脑发育趋于完善,在保持前阶段技战术水平的基础上,要进行一些高难技战术的掌握。从而使之全面而特长。此阶段受训者心肺功能、身体素质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可以适应激烈的对抗练习。本阶段除了要进行技战术方面训练,还要加强技战思维的训练。训练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受训者熟能生巧、积累经验,更重要是将技战思维定型。本阶段要参加一些大型国内、国际比赛。进步完善受训者赛场技战术发挥水平。此阶段要读大量太极拳谱、拳经等著作,如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孙禄堂著《太极拳学》等。以求更好的理解太极,掌握太极拳技击真谛。
五、自如阶段(18—19岁)
此阶段为一名太极高手的运用自如阶段,即做到周身上下处处是拳。其意不仅是指各种技战术运用自如,随即而发。更重要的是太极的思维定型,不单是听劲走化(听劲,其实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走化是在听劲、懂劲的基础上感知对方来力,从而松卸掉对方的来力),还要做到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在对方还不及进攻之时已将对手击败。做到宁静致远,神志专一。此时攻防技击已经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真正做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要做到这一步,不仅要反应快,速度力量到位,还要把握好战机。真正做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快打慢、以柔克刚”。此乃“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是为太极高手之所在也。本阶段除了参加大型比赛外,还要多进行交流学习。本阶段的抖杆训练要抖3-4米长、5公斤加1.5-2.5公斤枪头的大杆,每天600次。此阶段还要学习中医,中医是和太极一脉相连的,都是以中华传统思想为基础。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养生理论的学习能使受训者更深层次的了解太极文化。另外还要看大量近现代的文学著作,以丰富受训者的文艺造诣,从而可以将自身的经验体会整理成册,书写表达。
虽然经过十年训练后,受训者在技艺、理论、武德方面都会有很高造诣,但是此时的高手并非一辈子的高手,他需要国学更深层次的历练,国学是什么?一国所有之学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成为终身的太极高手需要继续进步,不断学习。受训者需要进大学,以及往研究生方向继续深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有许多习武人,秉承祖业,自幼习武,但当而立之年却又该行换业、半途而废,这种现象对太极的传承和发扬都是很不利的。真正的太极高手是文精武杰,德厚学博的大家,需要穷尽一生去追求实现。太极的发扬还要注入新的血液,更需要跨学科,多方位发掘研究。现在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国力富强,党中央又提出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正是太极文化的核心。和平发展的环境给了太极发展空前的契机,面对机遇与挑战,需要同仁们为之奋斗,通过我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太极高手会出现,太极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陈思坦42式太极拳第一段分解教学
陈思坦42式太极拳第二段分解教学
陈思坦42式太极拳第三段分解教学
陈思坦42式太极拳第四段分解教学
陈思坦42式太极剑 第1段分解教学
第1段要点提示
陈思坦42式太极剑 第2段分解教学
陈思坦42式太极剑 第3段分解教学
第3段要点提示
陈思坦42式太极剑 第4段分解教学
太极推手十五法
太极拳属于武术范畴,具有武术的基本属性。虽然它有独特的技击方法,但在武术的大前提下,共性远远大于特性,因而,太极拳不排斥任何必要的武术基本功法。太极拳架(亦称拳套)是什么?
练习拳架,习惯上称作“走架”。拳架,由一个个拳势组合而成。无论哪一流派太极拳,不在于拳架套路的多少,而在于拳架习练方法是否合乎拳理。以技击为目的太极拳修炼初期,本无拳架套路可言,只强调单势训练法,套路是随着时代发展、太极拳功能的衍变而产生的。武禹襄(1812年一1880年)所创之武派(式)太极拳有“学会一个懒扎衣,可以走遍天”之说。郝为真(1849年一1920年)师从李亦畲(1832年一1892年)学拳,至夜深时,便走“懒扎衣”势,左右交替,循环往复,回转家门。他于晚年感叹道:“学拳近一生,就会一势懒扎衣。”可见单势训练的重要性。
太极推手是什么?
推手,永年旧称“打手”,本文依然沿用“打手”称谓。打手是走架训练的补充、继续与深化。“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走架是同无形的人进行打手,打手是同有形的人进行走架。两者心态须保持一致,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姚继祖(1917年一1998年)曾说“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学习太极拳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它与实战有相当的距离,仅是提高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一种主要手段。脱离开程式束缚的打手应与单势练习结合进行,郝月如(1877年一1935年)总结出“操手十五法”,谨录于下:
一、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二、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三、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四、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五、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六、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七、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八、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九、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十、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十一、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十二、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十三、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十四、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十五、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
器械练习是什么?
器械练习是走架练习的辅助手段,用以加强提高拳势的功力水准。它是检验习者在手臂加长且负重的情况下,如何施展太极拳技法。剑术练巧,刀法走勇,杆术看气势。走架的一切要领同样适用于器械练习,即太极拳器械练习方法必须符合太极拳理法准则。
太极拳为何慢练?
慢练是太极拳技击术一种特有训练方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未必越慢越好,快慢节奏的掌握依自身功力而定。太极拳主张“打劲”不“打招”,慢练之目的就是体会无论在什么状态下,都使自身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寻找机会,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状态。因而,拳势慢练是在悉心感悟自身劲力不断变化着的运行状态。
太极拳如何运气?
太极拳师法自然,不存在有意识的控制呼吸而使腹部充气如鼓、青筋突暴等。它无须意念导引,自会与拳势的收放、劲力的化发相协调。
太极拳如何制敌?
太极拳术讲究以巧制胜、以柔克刚,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虽然如此,也不是不需要强化力量与速度的训练,只强调纯柔,不进行力量与速度锻练是对太极拳的曲解。太极拳技击主张以尽可能小的力去制服对手,不直接与对手产生力与力的顶撞,也非消极躲避。采用迂回策略,于不丢不顶即粘连黏随的基础上化发制敌,正如武禹襄所言“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白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然而,要修炼出太极功夫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实非易事。这不仅要有正确方法的引导,而且需要艰苦漫长的修炼过程,正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在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极少有人为此而付出。所以,太极拳似乎变成了只能健身表演的“舞术”,盖因太极功夫不易掌握且极难驾驭而少有人问津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发太极拳技击功能
可悲的太极拳现状 (车星辰 精武200903)
太极功夫架王敏夫系统训练法
李渭生谈太极拳
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系统训练浅谈 - 中国太极功夫论坛 陈氏太极功夫交流学习平台 - Po...
[转载]关于太极拳的用意问题 作者:关振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