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健脾丸与启脾丸的区别及功效

脾虚腹胀有良方

□ 李鸿亮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笔者毕生研究《伤寒论》,深感经方的严谨、疗效的卓著。脾虚腹胀是多种疾病的的常见症状,一般以午后或晚上腹胀难忍。医家多以脾虚立论,或施以补中益气汤、或施以四君子汤等,效果一般,甚或无效。《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宗其义,效其法,常收到“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收功”之效。
病例:患者袁某,女,74岁。素患便秘证,腹胀、纳差。给予温阳益肾之剂大便通畅。仍有腹胀,以午后、傍晚更甚,须解衣宽带。查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辨证:脾虚气滞。治则:健脾行滞。处方:厚朴125g,生姜125g,半夏40g,党参6g,炙甘草12g,3剂,每剂以水15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服完第一剂,腹胀明显好转,服完第二剂,腹胀基本消失。不需宽衣解带。为巩固疗效,继续服完第三剂,告愈。

  按: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认识深刻,认为其证是脾虚湿滞,总结指出“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郝万山教授当年曾用此方治疗脾虚腹胀,但因方中药物之间量的比例与经方不一样,不仅未能获效,腹胀反而加重。经胡希恕指点,效如桴鼓。由此可见,经方的严谨不仅表现在药物之间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药物用量必须是符合汉代度量衡的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健脾丸与启脾丸的区别及功效
启脾丸药方由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 山药、 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组成,也可说是由四君子汤加焦三仙再加陈皮、山药等而成。四君子汤是中医著名的补气健脾药。人体脾虚之后,更容易伤食,吃一点就堵在胸口,不易消化,还会出现厌食、腹胀、消瘦等症状,治疗应采取补脾加消食的方法。
启脾丸通过四君子汤补气健脾;陈皮理胃气,使胃气顺畅;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山楂消肉食积滞;麦芽消面食积滞;泽泻利尿,除胃肠湿热,对脾胃有湿热,造成头重、目昏、耳鸣的,能渗去其湿,使热也随之去,这样脾胃功能正常,清气上升,头眩消失、耳聪目明。启脾丸通过攻补兼施,标本兼治,而达到治疗脾虚停食的作用。
健脾丸药方由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组成。方中涌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
    健脾丸主要功效是健脾开胃,是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启脾丸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六神曲、山药、麦芽、莲子、泽泻、山楂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
适用于腹胀,大便稀溏,兼停食,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功能减退、慢性胃肠炎等属中虚停食者。
启脾丸是由四君子汤加焦三仙再加陈皮、山药等而成。四君子汤是中医著名的补气健脾药。中医说的脾胃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功能在内。“启脾”是启动、振奋、醒脾之意,就是使脾气振奋。因为人体脾虚之后,更容易伤食,吃一点就堵在胸口,不易消化,还会出现厌食、腹胀、消瘦等症状。治疗应采取补脾加消食的方法。启脾丸通过四君子汤补气健脾,陈皮理胃气,使胃气顺畅。又加山楂消肉食积滞,麦芽消面食积滞。泽泻能利尿,除胃肠湿热,对脾胃有湿热,造成头重、目昏、耳鸣的,能渗去其湿,使热也随之去,这样脾胃功能正常,清气上升,头眩消失、耳聪目明。莲子则有补中、养神、益气力的功效。启脾丸通过攻补兼施,标本兼治,而达到治疗脾虚停食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启脾丸能促进消化,方中六神曲是多味中药发酵的产物,本身就含有消化酶,能助消化,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含维生素B1,能加强胃肠蠕动,增强其推进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从而助消化,除胀满。另外还有调节胃肠功能、抗胃溃疡、抑菌、保肝、利尿、使身体强壮等作用。
有病没病“启脾丸’
启脾丸”是个有多年历史的老方子,始建于宋代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是在最常用的补气药“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了几味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药:山药、山楂、莲子肉、陈皮,味道酸甜不像其他的大丸药,所以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吃。而且消食健脾是日常的事,只要孩子的大便不干燥,这个“启脾丸”是可以当零食吃的保养药。

孩子脾气不强易“疳积”
孩子的体型有个特点,特别是婴幼儿,一般都是肚子大,总是鼓鼓的,这是因为肚子那个位置是中医所说脾经巡行的地方,而中医所说的“脾”是主肌肉的,孩子的肚子之所以大,因为孩子的脾气还不强健,被脾所主的肌肉无力,不能约束腹腔中的内脏,所以肚子就是膨出的。
如果孩子的肚子出奇的大,周身却很瘦,看上去有“细脖大脑壳”的感觉,这时候可能就有“疳积”了。“疳积”是中医的病名,“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多食疳,也就是吃了过于甜腻、不好消化的东西;另一个是“疳积”之后,孩子变得很干,很瘦。总而言之“疳积”都是消化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脾气有直接关系。

脾气虚典型症状是面黄肌瘦
生活水平低的时候,人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那时候的脾胃内亏而生的“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出现的“疳积”不是因为缺营养,喂养不足,而是因为缺乏营养知识,喂养失衡,但由它带来的“疳积”并不比以前的轻。
有疳积的孩子,除了肚子大,同时面色发黄,没有光泽,因为脾的病色是黄的,所以面黄肌瘦是脾气虚的最典型症状。

“和平时期”不能常吃“至宝锭”
过去有句话是“有病没病'至宝锭’”,意思是孩子可以用“至宝锭”来日常保健。其实“至宝锭”远没有“启脾丸”安全,而且适合服用“至宝锭”的时候,往往是小问题已经成了燎原之势,“至宝锭”里除了有健脾的药,还有朱砂、琥珀、冰片之类清热安神的药,最适合治疗的是乳食停滞、感受风寒引起的发热流涕、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大便干燥,其中的那几味药不是“和平时期”能常吃的。

日常保健“启脾丸”
但是“启脾丸”就没这个问题,因为它重在补脾,对于孩子来讲,之所以爱感冒,总生病,是因为他们肺气虚,但肺气虚的根还在于脾气虚,所谓“培土生金”是中医的治法之一,说的就是通过补脾气而使肺气强健。
北京儿童医院经常收治频繁感冒的孩子,他们被称为“复感儿”,就是一年之中有三四次气管炎、肺炎的孩子,这种孩子必须通过补脾气来强肺气,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启脾丸”最合适。这个药除了补脾,还有消食的作用,孩子喂养过程中,食积是很难避免的,要及时清除,否则就要化热,食积化热是孩子生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启脾丸”是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常规的防线,起的是保养作用,到了该用“至宝锭”的时候,就到了疾病阶段,所以那句话应该换成“有病没病启脾丸
如何治疗脾虚
虫草薏米糊
1、薏米有“中国禾本科作物之王”的美称。薏米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E、钙、锌、铁、硒、食物纤维等成分,是一种营养平衡的作物,多数成份都远远高于其它作物。。
2、薏米也是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主要药材之一。
3、薏米有“世界防癌抗癌作物之王”的美称。
4、薏米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补益食品。薏米还能增强肾功能,有利尿作用,经常食用对风湿性关节炎、水肿肥胖、脂肪肝、衰老等症有治疗效用,民间薏米的偏方还可除平疣。另外,日本学者前几年还发现:薏米水提取物可显着降低高血糖,日本市场上已有薏米降糖保健品。
 如何治疗脾虚脾位于人体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是中医五行学中五脏最重要的器官。脾属土,滋润万物,是其它四脏——心、肝、肺、肾生理功能的中心和枢纽。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消化和吸收,同时它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西医在近年经过大量的临床证明:人体不能无脾,如果得了“缺脾症”就会严重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导致死亡。古代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致五脏气虚”、“百病皆由脾气衰而生也”、“脾主运化”、“脾以升为健”、“脾为缺陷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口”、“脾在志为思”等,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脾为五脏最重要的器官。
脾气虚可致:
  1.心血不滋: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体倦。
  2.肝气不足:胸肋胀满疼痛,时太息,故仲景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女性月经不调,眼睛看东西模糊。
  3.肺气虚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咳喘促,少气无力。故古人曰:“脾为生气源,肺为主气这枢”。 治肺虚咳嗽重在补脾。
  4.肾气衰微:面色白,腰膝软,全身浮肿而下肢戊甚。故古人言:“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补先天,补脾气以生气血,诸症皆消。
  脾虚症状:  1.早晨起为口干舌燥。
     2.舌苔很白。
  3.经常品腔溃疡。
  4.唇部无血色。
  5.面部苍白。
     6.厌食症,肌无力症。
  7.进食量大却偏瘦,进食量小却偏胖。
  8.五更泻、鸡鸣泻(经常腹泻)。
  9.四肢无力腿部浮肿。
    10.女性需要调理的妇科疾病。
  11.各种皮肤色斑。
  如何治疗脾虚虫草薏米糊根据中医“四诊八纲,辩证论治”原则通过对心、肝、肺、肾及脾的五脏综合调理,在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同时,紧紧抓住健脾补脾这一中心环节,使治理五气虚有规可循。
 特点:
 1.虫草薏米糊是由冬虫夏草、薏苡两味极品中药经特殊生物技术配制而成的复方中药保健品。利用虫草补肾,薏米补脾的特殊功效达到既补先天又补后天的目的,它可以减少不适应症,可与天狮任何保健品配伍。
 2.虫草薏米糊具有神奇的增效作用。与天狮保健品配伍可达到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
 3.虫草薏米糊填补了天狮公司在健脾产品方面的空白。由于虫草和薏米是千古以来人们公认的两味药食同源的上上方组合,所以虫草薏米糊也被人们誉为同类产品中的黄金搭档。
 4.虫草薏米糊通过对五脏的综合调理,突出补肾健脾;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说虫草薏米糊先天也补、后天也补,是保健食品极品中的极品。
脾阴虚论治探讨
摘要
本文从“脾为死阴”的角度入手,主要探讨了脾阴与脾气,以及脾阴与脾阳胃阳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脾气和脾阳胃阳对脾阴虚治疗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从脾阴可论治其它脏腑的疾病,期以明确脾阴虚的本质和论治特点。

关键词  脾阴 脾气 脾阳 脾阴虚论治

1对脾阴虚的认识

1.1脾阴及脾阴的功能

《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1],《濒湖脉学》释:“营者阴血也”[2],《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出于中焦”,“中焦如沤” [1],内经之意,脾脏乃藏营阴之场所。《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就称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1],《素问·平人气象论》亦认为:“藏真濡于脾” [1],濡者,濡润也,内经精辟地指出了脾脏以滋养滋润脏腑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理和作用。《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亦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认为由胃输精气于脾,脾气升精,而后散精气归于肺,最后随肺脏输布精气至四肢,以达到濡润脏腑组织的作用,体现了脾阴作为“性静兼,德为濡”脏腑的生理作用。《素问·示从容论篇》云:“四支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1]认为四肢懈怠失用由脾精不能行散所致,强调脾阴濡润四肢的重要作用。

后世有关脾阴的论述主要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他于《局方发挥》中云:“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3],他认为脾阴受伤则脾作为转输之官升提之功丧失,胃作为受纳之腑降浊之力不行,指出了脾阴的受伤对脾之运转输布和胃受纳水谷运化功能的重要影响。

明·万密斋于《养生四要》中说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4]明确地提出了脾胃阳气变化水谷以成津液;脾胃之阴转输津液以成营卫,布于四肢,分别阐述脾胃之阳和脾胃之阴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明·缪仲淳是提倡顾护脾阴的大家,他认为“脾胃为后天元气”[5],针砭时弊提出了“脾阴不足”之说,认为脾之阴阳不要偏废,创滋脾名方资生丸,他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到:“阴即血与精也,濡润之物耳”,“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5],提出了脾阴作为至阴之脏,藏阴津精血,为胃行津液化营血,具有“藏营”、“统血”、“散精”的功能。

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他指出:“调理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只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5]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除了东垣之脾阳不足所引起的后天失养,脾阴不足亦不能腐化水谷的病理特征和病机特点。唐氏眼见时人补脾胃而不分阴阳,精辟地提出了水谷的运化,除脾阳之外,还须依赖脾阴的资助。

综上所述,对脾阴的认识由来已久:脾阴乃脾之营也,行使着濡润脏腑四旁,散精于四肢的重要生理功能。脾阴与脾阳(气)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脾主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

1.2 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1]内经明确指出脾胃阴气不足,则出现肌肉痛,脾胃热,善饥等症状。

元·朱震亨曰:“脾土之阴受伤……遂成胀满”[3],认为脾阴受伤,运化功能失职则成腹胀嗔满的病症。吴瑭亦云:“哕,脾阴病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7]吴氏指出脾阴虚之轻症则见哕,脾阴虚重症则见泄泻和腹满等。清·林佩琴认为“脾胃阴虚”则脾阴助运化水谷之功受损,“则不饥不食”。[8]唐容川则认为:“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6]唐氏认为脾阴因血走泄胃中,通过唾液而出,然后失去其统血的功能,可知,平时喜吐唾液是脾阴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亦是造成脾阴虚的成因之一。蒲辅周则指出:“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9]

明·周慎斋:“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涩,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10]指出了脾阴虚的脉证为肝脉弦长,脾脉短,或脉变幻不常。脾阴虚,故脾脉短;肝脏体阴而用阳,脾阴不能濡润肝脏则肝阳偏亢故见弦长;“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11],脾阴虚,故而脉即现变幻无常。

综上可以看出,脾阴虚可引起脉象变幻无常,或脾脉短肝脉弦长,或脉数;而且会导致肌肉痛,脾胃热而善饥,或腹满,不饥不食,易哕,易泄,常有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喜吐唾液等临床症状。可见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症状,一是濡润功能失职,一是运化功能的失健。

1.3 脾阴虚的治法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医治疗原则,脾阴虚者当以滋阴养脾法治之,然综观历代医家对脾阴虚的治法,少有独用甘润滋脾法,常治以甘淡实脾,或温中益阴,或升提散阴,或清燥养阴,或以滋脾阴反佐温药等为其治法。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而多与阳气不足兼见。正因为脾阴虚多以兼证形式出现,也就容易造成临证时对脾阴虚诊断的疏忽。深究其因,乃由脾阴之特性所决定。李东垣于《脾胃论》中云:“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12],东垣认为脾脏之阴多为死阴,需赖胃阳之温煦方能行其脾阴功能。笔者认为“死阴”之脏的脾阴,不仅与东垣所述之胃阳有关,更赖脾气和脾阳的温煦、升提运化之功方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2 脾阴与脾阳(气)、胃阳的关系

2.1 脾阴与脾气的关系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1]《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可以看出脾阴由中焦水谷精微化生,脾气主升提散布精气之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1],因此,脾阴可以说是脾气的物质基础,由脾气所化生,并在脾气的布散升提作用下濡润其它脏腑,正所谓“藏真濡于脾”[1]。若脾气虚无力以升提布散,则脾阴生化失源,即不能代脾脏发挥其“孤脏以灌四旁”[1]的作用。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兼杂脾气虚。

2.2脾阴与脾阳的关系

“阳化气,阴成形”[1],脾阴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由脾阳蒸化脾阴而生。脾气实际上包涵了脾阳、脾阴两方面的功能,而脾气健旺,是脾阴脾阳互相协调的结果。脾阳不足,无力蒸化脾阴,则脾气衰少,势必形成脾之阴气不足;脾阳不足,脾中阴津亦失于温化,则生理之津液变为病理之水湿,致脾阴虚与脾湿并见。正如唐容川所言:“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6]清·叶天士亦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13]叶氏以脾胃脏腑之喜恶为基,不仅指出了作为太阴湿土的脾阴必须受脾阳的运化温煦,也提出了脾阴为脾脏行使“性静兼,德为濡”,濡润脏腑,安抚脾阳甚至诸脏之阳的生理功能。可以看出,脾阳虚可导致脾阴虚,而脾阴虚亦可造成脾阳燥动。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与脾阳虚或脾阳偏亢兼见,现脾之阴阳两虚证和脾阳偏燥证。

2.3 脾阴与胃阳的关系

李东垣亦云:“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12],东垣重视脾阳而不唯脾阳论,他认为,脾阴主静,胃阳主动不息;脾阴乃死阴,须受胃阳之气温化方能转输精气于肺。“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12],指出了脾脏虚亦是由胃之不足所引起,若胃病则脾无所禀受亦病。总结可以看出李氏以重脾胃阳气为主,认为无阳则阴死,胃病则脾亦病。东垣主要论述是胃阳对于脾阴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胃阳虚可致脾阴不足,反之,胃阳偏盛,亦可制约脾运和消耗脾阴,而产成胃强脾弱之胃热脾阴虚证,如《灵枢·五邪》篇所描述的病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1]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脾阴作为脾脏的物质基础,是受脾气的化生、升提和脾阳胃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脾阴虚证的出现常常建立在脾气虚和脾胃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此外,脾气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脾阳、脾阴的共同作用,故脾阴的不足必致脾运失职,脾气衰少,所以说脾阴虚的基本特点是脾阴气不足。

3 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从以上论述可知,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多与脾气、脾阳虚或胃热证兼见。因此脾阴虚证当从脾胃阳气的角度论治。以下通过对历代医家论治脾阴虚的主要治法的分析和理解,以探明脾阴虚的论治规律。

3.1 益气养阴(甘淡滋脾)

补脾阴总予甘淡、性平、质润补而不燥之品,如山药、扁豆、莲肉等,而临床上脾阴虚多兼脾气不足,故而在用药上常加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茯苓、甘草之物,如缪希雍的资生丸,方用山药、莲肉、芡实、薏苡仁、扁豆以润脾滋阴,参、苓、术、草四君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予桔梗、藿香、陈皮、砂仁、白蔻仁芳香理气悦脾,少许黄连清脾消滞,全方润中寓健,补而不滞,益气养阴,脾气旺则津自生,脾阴亦生。此外,吴澄的中和理阴汤、胡慎柔的慎柔养真汤等均是在滋补脾阴的同时加入了健脾益气之品。《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中载:“养脾阴则以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石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方见《慎柔五书》) 为好。可见益气养阴法是治疗脾阴虚证的基本治法。

3.2 温阳益阴

《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脾阴与脾阳也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临床上,脾阴亏虚,一方面因脾阴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亦由于脾阳不足不及温化,致使脾阴生化失源而出现阴阳两虚之证。温中益阴法即是基于此而提出的。《金匮》用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14]之病证,此之脾阴亏虚证,乃因脾阳不能温煦,脾阴生化失源,外不能营养肌肉四肢而见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内不能滋养脏腑而见里急,悸、衄、腹痛,津液不润,经络失荣。仲景重用芍药合饴糖佐大枣以养脾阴益营血,予生姜、桂枝温通经脉,寓阳于阴,炙甘草甘润补脾益中气,调和诸药,则脾阴滋而营血充足,脾阳健而温煦升发,血脉畅通,脾阴四布,诸证皆消。

温中益阴之古方众多,诸如宋·陈无择的六神散、明·张介宾的补阴益气煎及理阴煎。此类方大都在健脾方上加入滋养脾阴和温运脾阳的药物,使滋而不腻,脾胃健则受而能化,守而能运,以达到脾之阴阳双补的效果,其立法均宗仲景小建中汤温中益阴之意。

3.3提散阴

《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1],正所谓“脾主升清”[1],“脾气散精”[1],故滋补脾阴须注意升提,李东垣提出:“气少则津液不行”[12]。明·薛己亦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不能输化,故下气也”[15],认为脾阴虚转运之官失职而见下气,则脾土不能运化。清·傅山亦根据“阴虚下陷”的病机创制了升阴汤,方在重用山药熟地山茱萸以补脾阴的基础上,予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再加入少量升麻以升提脾气,健脾气以生升提之源,升脾阴以润上涸之燥,津布则脾阴自能濡润脏腑,乃深谙升提散阴之补脾阴之大法也。

3.4 清燥救阴

脾阴虚亦可因燥火煎熬津液所致,而兼见阴虚虚火上炎之势,故而在补脾阴的同时应随证酌加清燥之法,以救护阴津,滋阴降火。早在《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便有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4],胃气强为胃热盛,趺阳脉涩为脾阴不足,脾气为胃热所制约而成脾约。仲景用麻子仁为主药补脾阴润肠祛燥,通利大便,配杏仁润肺以宣通上焦,提壶揭盖,芍药以滋脾阴和营缓急,再入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之意以消胃滞除胃热,行气通便;以蜜和丸,取蜜和润之意。借下法以除胃热,润胃肠以滋养脾阴,胃热除则脾气伸,胃燥祛则脾阴生,脾约自除。此乃用清胃燥之法以救护脾阴之法,正如清·王泰林所言:“补藏阴为治本之缓图,清郁热乃救阴之先着。”[16]精辟地指出救脏阴必须先行清燥热的大法。后世医家多宗仲景麻子仁丸创制了许多方剂,如李东垣的润肠丸,危亦林的五仁丸,唐宗海的清燥养营汤等。

4 从脾阴论治其它脏腑

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6]脾居中宫,执中央以运四旁,即赖脾阴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阴充足,则能润肺金、充心血、养肝木、滋肾水。陈修园亦云“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11],强调了脾阴在人体脏腑中的滋润起主导作用。今笔者以方论证,论述如何从滋养脾阴来论治其它脏腑病证。

早在《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就有“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4],本病虽见于肺,实源于脾胃,虚热肺痿之治,清养肺胃实属首要,仲景以甘寒之麦门冬、甘润之大枣粳米滋养脾阴,参草补助中气,少佐半夏降逆下气,全方滋养脾阴,补土生金,仲景谨遵内经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之大法从脾阴论治肺痿,滋养中焦化生之源,从脾阴滋养肺阴,肺痿自除,实乃见病识源。正如《血证论》言:“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6]正是培土生金之意。

《金匮》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14],乃因肝阴不足,虚热燥扰所致,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须由脾输脾之营阴津液于肝,肝阴得以濡润,肝阳才得以敛涵。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方用甘淡性平之小麦、大枣滋脾益阴,甘草补脾益气,补脾阴以养肝阴,正所谓“脾润则长养脏腑”[6],通过养脾阴来润泽诸脏,脏阴足而郁证自消,脏燥自愈,此乃扶土抑木之法。

又如,仲景用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14],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17]张锡纯亦称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18],仲景以滋养脾阴之要药薯蓣为君,以地黄、芍药、麦冬、阿胶、大枣大队滋养脾阴之药大补脾胃之阴,佐以干姜、桂枝温补脾阳之物,阴阳双补,以柴胡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脾阴足则他脏得濡,脾阳足则脾阴得散,正气得养,虚劳自愈,百疾乃除。此乃培土以灌四脏之法也。

5 小结

综上所述,脾阴虚是临床上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其它脏腑有其独特的意义,脾阴是脾行使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脾气的升提运化和脾阳胃阳的温煦作用下行使其功能,因此在治疗上除养脾阴外,又多用寓阳于阴,升提散阴,益气养阴和清燥救阴之法。“脾居中央,灌溉四旁”,脾阴不足,危及四脏,故可通过补脾阴论治其它脏腑阴虚证。通过以上的论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以兹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健脾丸,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启脾丸,补中益气丸,健康补脾丸区别

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现在临床发现,健脾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遗留消化系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患者化疗后体力的恢复也有明显的帮助。

【药方】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 解】
方中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处方】

党参 200g 白术 (炒)300g 陈皮 200g   枳实 (炒)200g 山楂 (炒)150g 麦芽 (炒)200g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60g 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人参健脾丸

【处方】
人参 25g;;白术(麸炒)150g;;茯苓 50g;;山药 100g ;陈皮 50g;木香 12.5g;砂仁 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 50g;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 25g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与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方解】
  本方由11味药组成。主治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不调之食欲不振、泄泻、疳积。方中人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黄芪助君药补气健脾;茯苓、山药、砂仁健脾化湿和胃;共为巨药。陈皮、木香理气醒脾;当归、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血足则气行,有助脾胃运化;共为佐药。全方以补为主,以行为辅,气血兼顾,共奏健脾养胃,化湿止泻之功。

人参归脾丸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1)心脾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易惊、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症,症见便血、吐血、女子月经不调、量多色淡、崩漏或带下、舌淡、脉细者。

  [成份]
  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炙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炙)、木香、炙甘草。辅料:蜂蜜。

人参健脾丸与人参归脾丸

  均属补益药。两者均含人参、茯苓、白术、黄芪以益气健脾;含木香理气健脾、调理中焦气机;含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含当归活血养血。
  人参健脾丸还含有山药、陈皮、砂仁加强健脾和胃作用;人参归脾丸则有龙眼肉、炙甘草补 血和营。另外,同样药物的用量也有所不同:人参健脾丸重用黄芪、山药,意在健脾益气;人参归脾丸重用当归、人参养血益气。

  人参健脾丸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人参归脾丸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所以,人参健脾丸偏重于健脾理气,而人参归脾丸偏重于补气养血。

启脾丸

  【处方】人参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陈皮50g 山药100g 莲子(炒)100g 山楂(炒)50g 六神曲(炒)80g 麦芽(炒)50g 泽泻50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作用类别】本品为小儿厌食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补中益气丸

  由炙黄芪、党参 、炙甘草、白术(炒) 、当归 、升麻、柴胡、陈皮共八味草药加工而成的传统中成药,该成药为棕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健康补脾丸

  【主要成份】
  黄芪 龙骨(煅) 党参 牡蛎(煅) 白术(麸炒) 肉豆蔻(煨) 茯苓 黄柏   车前子(炒)、茵陈 、 苍术 (炒)。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用于臌症后期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开胃健脾八珍膏

脾胃是人体的关键,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点就是“喜暖而恶寒”,必须要把它弄得热热的,才升得起来,否则,就冷住了,淤堵在那里了。 
所以,中医看重脾胃,“刘太医”尽管是假的,但他的书还是有市场,因为他书里讲的“开胃汤”是真的,他的“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没错的。
中医重视开胃健脾,就是想把人体的气机调畅,使其处于一个圆运动的状态,最有名的补法就是八珍糕,这也是慈禧最爱的一款养身补品:党参30克、白术60克、茯苓60克、山药60克、白扁豆60克、苡米60克、芡实30克、莲子肉6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把这些药或食材研成末,每次用水熬糊,不断地搅拌,或者是用粳米面、糯米面等量混合药末,加白糖蒸成糕点。每天分两次各吃一小勺,慢慢地脾胃就养起来了。   中医把人的体质一共分为9种,现在几乎有接近70%的人都属于不健康的体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只有30%的人是接近于平和体质的。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没有几个不是脾虚畏寒的,这是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是由这个时代的压力、节奏决定了的,所以,几乎都可以试试八珍膏,从开胃健脾的角度来自我调整身体。

春天,不论有病没病,喝点“防风通圣”吧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宗师张子和即用此方治疗面肿风,还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成方切用》利用本方化裁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1977年版和198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此方。由于有历代医家用本方防治疾病的经验,因此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药”(春天的药),每到立春时节起,不少家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
一、防风通圣治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一)肥胖症
  本方集解表、泻下、清热于一身,可通过发汗、利尿、泻下等渠道,清除体内食毒、水毒的瘀滞,可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肥胖症患者。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瘀滞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肥胖症的防治尤为关注,防风通圣散为医家治疗肥胖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潜意识点穴研究所提示,
防风通圣一般医药超市均有买到
日本学者用该方治疗肥胖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多数学者认为实证肥胖症(中风体质者),同时可使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的血压及血脂下降。
(二)皮肤疾病
    防风通圣散中含有防风、荆芥、麻黄等祛风解表剂,又含有川芎、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一切“风症”,可除瘙痒,缓解病情。临床上广泛地用于牛皮癣、荨麻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并且有良好的疗效。
(三)中风
 
(手机用户,如果看不清下面的图片,将手机横着看,即可看清)
 

二、防风通圣防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春天的良药,在民间流传甚广,应用也较普遍。人们多在冬去春来阳气初升之时服用该药,发表清里以散寒冬蓄积之毒物,预防百病的发生。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季风寒外袭,蓄积体内,日久化热。春回大地,由寒转暖,春阳上升,极易上火,表现为小便发黄、便秘、头晕、舌苔黄。春多风邪,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早春,气候变化更甚。常有寒潮来袭,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内火引发外感,春温最常见,患感冒、肺炎、流脑以及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增多。因此,春三月用此药,能清热泻火,清除体内毒素,防止病变的发生或复发。
防风通圣丸的新用途
防风通圣丸(散)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作用,主治外感表邪,表里俱实所致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咽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近年来临床应用表明,本品还可用来治疗下列疾病。   
1. 肥胖症:早在20年代我国就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肥胖症,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具体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日6次,每次6克(散剂3克调连服3~6个月,一般体重均有明显减轻。   
 2. 眼病: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暴风客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聚星障(点状结膜炎)、脸缘赤烂、角膜溃疡等多种眼疾,得心应手,屡用屡验,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服6克、每日2次,重症病人可用防风通圣丸散原方加水煎服,每日6剂,分2次煎服。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4. 脑病后遗症: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5. 慢性阑尾炎:先以防风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眼.以急取效,待症状缓解后用本品丸剂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慢性阑尾炎有较好疗效、但急性阑尾炎不可本品治疗,而应采取西药对症及手术治疗
6. 高血压:防风通圣丸(散)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疗效,若是病情较重,可用本品原:原方改为汤剂水煎服,一般连服15天以上即可见效,血压可下降2.67 kPa。 7. 斑秃: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斑秃50例,取得了痊愈49例,无效1列,治愈率达98%的好效果。具体用法是将防风通圣散原方加少量白酒浸1夜,焙于研为细未,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另以白酒500克浸半夏60克,浸液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8. 扁平疣  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疗程,一般1~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痛,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治疗此病,剂量可视患者体质而酌情增减;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每次可服3~6克。服用时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此属正常现象,一周内自止。
防风通圣丸的妙用
【药物组成】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
【主治】外感未解,里已成实,发热,胸腹痞满,腹胀痛,大便不通,舌苔厚腻,脉浮而数者。
本方药表里双解,功能解肌发表,疏泄里热。是一个很好的常用调理保健药品。日常生活里,只要掌握两条要点:外感与内热的迹象即可服用,即使没有明显的外感症状,如出现头疼,牙痛、目赤等上焦火热症状,或腹胀便秘,小便赤黄、纳呆等症状,且舌苔厚腻湿浊者皆可用之。
2000年秋我从云南昆明开会归来,可能由于饮食辛辣,心情焦急的缘故身上多处瘙痒难忍,被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皮肤科开具的药物吃后未见疗效,主任又建议我输液。我不想输液,选择了防风通圣丸与精神调摄,不到一周就基本好转了。( 火功推拿学员,请加我的微信公众号“新经络”,以后一些重要文章将发表于此)皮肤病按照中医观点皆由于风湿热三气相搏所致。所以,我用此药治疗过多例皮炎、荨麻疹、面部痤疮等均有不错的疗效。有一患者外感鼻塞身重,沿久不愈,问及大便秘结数日一次,舌苔厚腻,正要远行出差,嘱其购防风通圣丸一盒服用,便通后一身轻松,外感亦愈。今年六月遇一重症荨麻疹患者,服药二十多天不愈,晚上奇痒难眠,现以针灸草药调治,稍好亦以防风通圣丸善后,五诊后基本告愈。还有一位患者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同时,服用本药,不仅皮炎痊愈,而且无意中将自己的便秘与黄带也奇迹般的解决了。一患者经常易感,知其平素内热较盛,嘱其每周服用防风通圣丸六至十袋,坚持数月,并注意饮食调摄,之后感冒极少发生。据有关药理研究表明,防风通圣丸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可见中医药只要病机与药物的主治相投,抓住关键矛盾,对症施药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药物像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性,服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一定要谨慎行事,遇到问题多问、多查阅资料,也可网上浏览咨询。如对中医有兴趣,平时多看看有关中医基本及中药方剂方面的书籍,必有益处,久之,也许你也会成为半个“土郎中”,关键在于实践与体悟。
防风通圣丸妙用
防风通圣丸有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对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咽喉不利、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皆有很好效果随着近年其运用的扩展,对治疗下列疾病亦有效。
荨麻疹。荨麻疹是以皮肤发痒,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布,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特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本方对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荨麻疹有很j好效果。每次半瓶,l日2次。l周显效。
     腮腺炎。腮腺炎是由风湿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疼痛为其主要特征。防风通圣丸外可疏散风邪,内可清除邪毒,表里双解。每次服半瓶,1日3次。轻者2~3天症状缓解,重者1周见效。
     扁平疣。是常见的皮肤病,易发于青少年,以颜面、手背或臂为多发部位。据报道,有人以本方治疗扁平疣伴有大便秘结的患者,每次半瓶,l日2次,l周l疗程,般l-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感,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本病是角膜结膜上皮组织对某内生性毒素所表现的变态反应,以轻度怕光、异物感、泪多眵结、疼痛而痒等为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之邪外袭而致。对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以防风通圣丸表里双解,疏风败毒。成人l 日 2~3次,每次9克,一般7天后症状消失。
防风通圣丸的新用途
防风通圣丸为表里双解类中成药,传统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內有蕴热,表理俱实诸症。临床发现有下列新用途:
1.治属风热型的三叉神经痛  每次口服6克,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5日为一疗程。
2.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每次口服6克,分早、中、晚3次服。一般服药3~5日后即愈。注意:服药期间多喝水。
3.治青年痤疮  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30天为一疗程。若伴全身症状明显者,可配服牛黄解毒片。
4.治尿路感染  口服每次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15日为一疗程,连续服至症状消失为止。
5.治副鼻窦炎  服法同上,一周为1个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症状各不一样,如果有,需要调理】
如果胃寒、脾虚、湿气重还有点上火,该怎么调理?
脾虚身体差 推荐一个健脾养胃的方法
脾胃虚弱吃什么药
脾虚有6种,从初级到严重,你究竟有没有?
阴虚有热,阳虚怕冷...,脾虚6个等级,你是第几级,赶紧看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