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观|外戚专权,后权参政的延伸(《踪迹》面相篇5)

家天下,众所周知,就是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西周时期,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君王一家的私产。

既然是家天下,权力顶层结构也当如家视之,皇帝最高的家长,自然是皇权了,而皇后作为皇帝的配偶,自然享有后权;而管家享有相权,自古皇权、后权、相权相爱相杀几千年。

因此,外戚专权的本质就是后权!

后权往往落于帝王的妻子、母亲、奶奶等女性身上,到底谁能攫取,那就要看谁强势了。这些人正是跟皇权拥有者有着特殊的关系,比如夫妻、母子、祖孙关系,掌握或分享帝国的权力。特别当帝王年幼之际,她们一度代理皇权,垂帘听政,真正处于权力的顶端。

但后权的掌握者,毕竟是一个女人,更需要依仗别人来支撑其权威,因此不难理解她们会让自家兄弟出做官,以此帮衬自己,也就是将后权延伸到娘家人那里。

因此,后妃通过外戚专权用事,间接获得皇权。外戚攀龙附风,仰仗后妃权势而入参政治。外戚政治是后妃参政的延伸,所以后妃参政高潮期,也是外戚参政高潮期。

 

一、外戚专权简史

关注中国女性地位的人都会知道,商朝、周朝、汉朝基本都是帝后各半边天的。

后权之所以能撑起半边天,要么如妇好、吕雉、窦后是打江山、共患难的强势女人,夫家的天下有其原始股;要么如姜后、申后、邓后是娘家为显赫诸侯、功勋世家。

读史就知道,汉朝的外戚专权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西汉末年出现外戚王莽改朝换代,这就很值得后世警惕。

虽然“殷鉴不远”,但是东汉外戚专权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变本加厉。

可以说,东汉基本上就全是外戚专权。

一方面自然是外部环境了,士族门阀开始崛起,开始控制庞大的官僚集团,也就是外朝的政治势力已经被士族门阀给垄断了,造成孤家寡人的皇帝往往需要笼络外戚家族来应对士族门阀。毕竟外戚和宦官一样,是作为独立于官僚的皇帝的自家人,用起来又放心又好用,当然是首选。

另一方面也是皇室自身原因。东汉皇帝普遍是短命鬼。先皇英年早逝之下,难免会新产生众多的未成年小皇帝,出现权力真空,这样太后必定称制,太后要抑制官僚,必定需要倚赖外戚,外戚权利自然膨胀。

就这样,东汉王朝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掌权的外戚们故意立“小皇帝”,以便自己更有效地操控皇权,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最终导致东汉一朝几乎全是小皇帝了。

东汉外戚专政达到很黄很暴力的状态的,就数跋扈将军梁冀,立三帝、害一帝,在朝中飞扬跋扈,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东汉无论是专权的外戚,还是宦官,其实都是依附于皇权的,虽然他们强势时,也能欺负欺负皇帝,独霸朝政的。但是他们的权力是来自皇权。要是皇权中落,造成地方势力割据,那么他们就没什么卵用了。就像东汉末年进入三国鼎立时,就没外戚的事,原因就是皇权中落了,那时是典型的霸府政治,靠的是强人政治。

但汉朝的政治经验教训告诫皇帝们可能更多关注点是制度上防范外戚男性,而非后宫的妻子、老妈。

因此,两汉之后,外戚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势力逐渐衰弱。

但逐渐衰弱是普遍现象,也有极端个例,比如隋朝的建立者外戚专权,进而夺取女婿宇文家的天下。

在面临外戚专权方面,唐朝跟汉朝还有几份相似之处。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虽然不干涉朝政,但其兄长孙无忌在高宗初年以国舅之身,功臣之首,倚老卖老,很能重现汉朝外戚风光。

很有政治手腕的唐高宗借武后之手做掉了长孙无忌,但武则天却自己就做了王莽,其实这才是外戚专权的巅峰。

“神龙复辟”之后,武三思作为外戚依然显赫,而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也是一副武则天第二的姿态出现的。

自从出了武后、韦后之后,唐王朝的后世才真正警惕防范皇后、太后的篡位了,因此故意压低了女性地位。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外戚得势。

唐玄宗杨贵妃虽不干政,但杨氏家族依然十分显赫,乃至祸乱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唐穆宗生母郭太后虽不过于干政,但郭氏家族作为外戚也十分显赫,乃至争夺帝位。

但情况在中唐以后明显好转,中唐以后的后妃出身门第呈跳水般下降。这一点可以从最末几代皇帝的皇后看出来,她们连籍贯在哪都无法考证出来,娘家根基单薄,自然就没有跋扈的外戚了。

唐之后的宋,只有著名的太后,再也没有著名的外戚了。原因就是行政机构改组,中央政府设有三司、宰执、枢密使三官,从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三权分立,使得大权独掌的难度大大上升,同时宋朝又规定了选后妃的标准,最理想就是小官宦家族,同时规定,外戚只能担任虚职。所以,终宋一代外戚无所作为。

比如苏东坡的好友王诜,自从成为驸马之后,他所有的希望、抱负、壮志雄心都在祖制面前化成泡沫,所以他从此心灰意冷,生活颓废,开始寻花问柳,甚至在婚后几年时间里都没碰过公主。

元朝时由于蒙古部族的传统习俗,后族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这种草原式的政治习俗一直没有得到汉族主流阶层的认同、接受。

正因为如此 ,在明朝建立后,草根皇帝朱元璋全盘接受了儒生参谋们提出的“后妃不得干政”的主张,皇后不得从世家大族中选择,只能从中小家族中的秀女中选择,后妃的母家可以封侯享受荣宠,但从制度上就不能进入政府。这一点执行得比宋朝还要严格,所以终明一代也无外戚干政的可能。比如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彩凤的父亲李伟,不过是泥瓦匠而已。

清袭明制,在这方面做得更为突出。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清朝规定生母不能喂养皇子。

清朝祖制,只有嫔以上的后宫主位(包括嫔这个级别在内)才有资格抚养皇子。但任何嫔妃又都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皇子生下满月后就要离开生母,由他人抚养,不是特定节日,平时也是甚少见面。

同时,清朝是满人统治,而满人崇尚勇武,与自己的母亲分开,避免被溺爱,从而保持民族的坚忍勇武的风格,当然深层意的用意,就在于防止外戚专权。

皇子由他人抚养,使得亲身母子之间感情不深厚,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从而避免皇子一旦继承皇位重用生母亲族,导致外戚专权现象。清朝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同治,与自己的生母感情淡漠。

二、外戚专权消亡原因

皇权最大的威胁恰恰是身边的人。而论皇帝的身边的人,除了父亲,自然就是自己的母亲。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后,儒家那套忠臣孝子的思想体系顺理成章地成为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了。以孝治天下也就成为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

然而,这无疑给拥有后权的太后以“孝”为名,对拥有皇权的儿子进行各种“反扑”。

这种隐患其实汉武帝就已经深刻地体味到的。从吕后到窦太后,再到自己的母亲王太后,一直是女后专权带来外戚的大面积得势,这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大一统”梦想。

汉武帝知道确立的儒家思想,更是强化外戚专权的法理化和情理化了,再这样玩下去,显然是会玩坏的。

作为一代雄主,拥有至高权力的汉武帝,不可能任由其恶贯盈的。他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那就是“立子杀母”,立了年幼的刘弗陵,杀了其生母钩戈夫人。

但这是最极端的作法,没有形成汉朝立储的惯例。他之后的西汉和整个东汉王朝恰恰正被外戚专权玩坏的。

“立子杀母”确实是个办法,但这个做法过于极端。如何技术化处理,显得不那么血腥,就成为一个历史性难题了。

当我们回顾外戚专权的历史,不难发现自唐朝以后,后戚专权已成历史事件,再也不可能有东汉那样的跋扈将军的戏份。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非常简单,士族门阀从唐朝开始越来越弱,进而被科举取士诠选出来的文官集团所替代。这时外戚也不过是皇帝的亲戚罢了。

原因就在于科举取士对皇权最大的利好,就是创建了一个职业官僚系统来分享权力。

而这个官僚系统相比士族门阀、皇亲国戚和太监,都太没有权力继承性了,纯粹是公务员性质了。这为皇帝和天下共处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到了宋朝,特别是明代,满朝皆是科举出身的文官集团,这个集团坐大到连都皇帝很难独力控制甚至对抗这个政治经济一体的庞然大物。而外戚又被又各种“祖制”制度性地安排出局,因此,作为孤家寡人的皇帝只能坚定不移地依靠身边人——太监。这也就是为什么太监专权虽然在东汉出现过,但依然会出现在唐朝、明朝的原因。

归根结底,外戚专权作为曾经的历史现象,其本质问题还是国家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问题。

外戚的退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唐代之后,就很少授予外戚了,没了皇帝的授权,那么外戚根本无从获得权力。

那么面对新崛起的文官集团,皇帝为什么没有授予外戚权力来帮忙呢?因为皇帝觉得还是身边的太监更放心!毕竟太监这货没有后代理论上比较靠得住!

当然,宦官也只不过是皇帝手上的牌,让他们干些皇帝想干的事,包括一些脏手的事。权势滔天如刘瑾魏忠贤者,皇帝一句话他们就能脑袋落地。因此,所谓的宦官专权,不过是皇权的一种延伸。

 

三、强势的妈,后党崛起

在唐朝以后,外戚势力明显不行,但后党势力依然可以做大。这也是历史事实。

当然,太后执政得到的支持,不再是娘家的外戚势力了,而是朝廷的官僚阶层,在唐宋之后,自然是文官集团。

历史上强势的女后,比比皆是,比如北魏的冯太后、胡太后,隋朝的独孤皇后,辽国的萧太后,宋朝的刘太后、高太后,西夏的梁太后,蒙元的几个后,明朝的张太皇太后、李太后,清朝的孝庄太后、慈禧太后……照样显赫一代。只是她们是自己本人亲自掌舵,没让兄弟子侄做家族领袖,代理后权,乃至皇权。

最好的案例就是慈禧太后。

就像慈禧一直放不开光绪这个傀儡工具,恰恰说明,她只是皇权的代理人罢了。她及后党势力完成可以架空光绪,但不能堂而皇之地取代光绪,这就决定了她根本不可能再成为武则天第二。

在传统帝制时期,特别是经过几朝几代的完善后,君权神授并非虚言。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上帝,或随便什么至高的神,而国家领袖就是被至高神钦定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在中国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围绕着皇帝,中国人又搭建了一系列的官僚管理机构。合法合理的秩序,那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分配皇帝手中权力的秩序。

现在回头看慈禧手中的权力哪里来,还有她为什么不能踢开光绪皇帝单干。

从同治中兴开始,她是以皇帝亲妈的身份出现,垂帘听政的。皇帝年幼,太后代理执政,权力依然来自于皇帝,只是西宫代行。权力架构有小瑕疵,但并无多大问题,总体来说,还是合理合法的。

值得玩味的是光绪皇帝。

因为同治小时候慈禧忙着搞权力斗争,等小皇帝长大了,慈禧猛然发现和亲儿子修复关系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尚处于叛逆期的儿子英年早逝,终年19岁,也没有给她留下一个孙子。

而光绪皇帝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同时还是满清宗室。慈禧开始亲自负责对光绪的教育和抚养工作,不假手他人之手(这里是不让其他权力者干预皇帝成长的意思)。

如此一来,慈禧又次以皇帝养母的身份出现,解释权力来源的方式和之前如出一辙。

这就好解释为何光绪皇帝没被废掉了。

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想摆脱慈禧的控制,觊觎大位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载漪一直都想取而代之。但慈禧不敢废帝,只能做立储的事,于是载漪就极力推荐自己儿子溥儁。

但慈禧已没时间再次建立和皇帝间的母子关系了,更何况溥儁有掌权的亲爹,跟光绪皇帝又大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不要说是整个朝野不同意,甚至连友邦们都不同意。

这就意味着,光绪皇帝被废掉,慈禧就丧失了摄政的合法性,因为光绪皇帝才是这个国家名正言顺的掌权者,慈禧到头来只不过代行。

这也反映了,后权的实质,只代行皇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垄断!中国古代“学霸”如何毁灭一个国家?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
历史杂谈丨古代皇权为何往越来越集中的趋势发展?
权臣不归路,巨头绞肉场
历代封建王朝兴衰之总结
“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文化,一场魏晋大变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