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中的桂花意象

​摘选自 《中国文学中桂花意象研究》 作者 董丽娜


打开贴吧APP,查看更多古诗词中桂花的意象相关内容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时间正序

菁古斋主人

第2楼

2015-11-08

全文六十多页,摘选转载 桂花别名木犀,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桂花品种丰富,主要有金桂、银桂、丹桂等,尤以黄色的金桂最普遍。 第一部分历史:咏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先秦魏晋南北朝:桂意象的发生 这一时期咏桂文学中出现的“桂”多是指樟科桂,而真正的木犀科桂花较少;月中桂树传说出现。

 

这一阶段“桂”主要是作为意象出现在文学当中。翻检《四库全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以看到,以桂为题材或主要意象的诗歌有9首左右。然而,这一时期文学中出现的“桂”,并不主要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木犀科木犀属的“桂花”,而应当主要是指樟科诸“桂”树.(当然,两种桂都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楚辞》大概是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桂”的,屈原的《离骚》、《九歌》和《远游》等篇就多处提到桂。和梅、杏等许多花木一样,早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桂”,也是因其实用性而得到注意。 l、“桂舟”、“桂栋”、“桂宫”、“桂柱”等。比如《楚辞》中的“沛吾乘兮桂舟”、“桂棹兮兰橙”‘,“辛夷车兮结桂旗“, 桂还被用于建造房屋、宫室等建筑物之用。如“桂栋兮兰榇”、“构桂木而为室”5等,洪兴祖注云“言所处芬香也”。西汉武帝时,“甘泉宫南有昆明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从以上材料可以发现,“桂’,木在古代不仅被用来造船、建筑之用,而且还具有香味。从桂是“香木”这一点上,便可以判断出以上所有出现的“桂”不是指木犀科的桂花树。因为木犀科桂花只有开放时才有香味,桂花树本身并无香味。而樟科植物多为芳香树种,树身含有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香樟树


作者又从当时诗词的“桂树”生长地和“丹桂”中论证当时的桂实为樟。大段略去,摘一些诗句 晋郭璞《桂赞》云:“桂生南裔,拔萃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颍,气王百药,森然云挺。竹交代了桂的产地和特点。所谓“南裔’’, 晋张华云:“五蛉已前,至于南海,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 。。。。。。 证明了这里的“桂”指的是樟科植物肉桂。我们知道,肉桂是很好的食品调味剂和香料,而且其桂皮也是很好的中药药材。《中国植物志》指出樟科肉桂为“著名药材”。而木犀科桂花显然不具备这一功效,王象晋《群芳谱》“岩桂’’(岩桂即挂花)写道“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药。"

2、咏桂树、桂叶、桂枝的芬芳、耐风霜等特质。如梁吴均《央树》:“氛氲揉芳叶,连绵交密枝。能迎春露点,不逐秋风移。愿君长惠爱,当使岁寒知”7,以及他的《伤友诗》“可怜桂树枝,怀芳君不知”。

3、桂树“留人”。因《楚辞·招隐士》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一句,桂树由此获得了招隐留人之名。后世多有化用,典型的如“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9和“山中有桂树,寒可言归。

4、以桂枝落、折比喻人死亡。如梁江淹《伤友人赋》“悼知音之已逝,金虽重而见铸,桂徒芳而被折"11,北周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月落珠伤,春枯桂折,赵瑟长辞,秦箫永别”12。用桂折形容人亡,来自于《汉书》“李夫人卒,武帝作赋云:‘秋气潜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13。桂枝芳香喻夫人。武帝用“桂枝落”形容李夫人死,后来诗人则化用为“桂折”。

        月中有桂树这一神话传说此时已出现,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现。汉代《淮南子》是关于月中桂树的最早记载,“淮南子日月中有桂树”l。然而“月中桂树”这一神话传说究竟何时已有,如何出现,实难以稽考。此后到南朝梁时文人们咏月诗中也多处写到这一点。如吴均《咏灯诗》“桂树月中生”2,刘孝威《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诗》“鹊飞空绕树,月轮殊未圆。嫦娥望不出,桂枝犹隐残”3,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诗》“桂长欲侵轮”。由“桂枝犹隐残”、 “桂长欲侵轮”可以看出,到梁代文人这时,已经对“月中桂树”一说认可,并做了初步的想象。而且,诗人们直接用桂月、桂宫、桂来指称月亮。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梁元帝萧绎《望江中月影诗》“裂纨依岸草,斜桂逐行船”。总之,桂树与月亮已经建立了关系,不过就诗句较简单的描述,并不能确定这株桂树是否为桂花树。唐以后,随着木犀科桂花在文学作品中日益增多,人们心且中的月中桂树就完全是桂花树了.


第二章唐代:咏桂文学的初步发展 唐代咏桂题材的诗作渐多,其中仍有不少咏的是樟科桂,然而木犀科桂花的咏作有了显著增加;桂与月亮关系进一步密切,出现了“吴刚伐桂”这一典故,“折桂”意象也在此时出现.

目前,可以确定为唐代真正的咏桂之作的诗歌共有10首,摘录如下: l、王绩《‘古意》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赤心许君时,此意哪可忘。’ 2、王绩《春桂问答》问春桂,桃李正芳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3、王绩《春桂问答二首》鉴赏:“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4、李峤《桂》未植蟾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 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首先,在唐代,木犀科桂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审美表现。桂树、桂花、桂枝、桂叶都开始得到了一定的描写。“桂树何苍苍”、“来自天姥岑,长疑翠岚色”、“寒桂秋风动”,这些是描写秋风中桂树苍翠的形象。“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偃蹇枝渐直,琼叶润不凋”、“摇青密叶离”这些是写桂树枝叶离披、繁茂青翠。至于桂花,“秋来花更芳”、“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芳芬世所绝”、“珠英粲如织”、“散翠幽花落”、“猎猎丹华动细风”等,对桂花的色彩、香味以及花开花落的情形有了初步的描绘。可以说,在唐代,桂树的总体形象开始得到了整体关照。虽然数量并不多,但为宋代咏桂的具体化做了铺垫。


其次,桂树形象被赋予了贞劲的品格意义。“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春华岂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否?”、“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等诗句,歌咏桂树秋芳冬荣、凌霜耐寒的特性,从而赋予了一种贞劲的品格。

最后,木犀科桂花树,不仅被纳入了文学表现的视野,而且至迟初唐时已被移植,开始了庭院栽培的历史。王绩云“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说明在初唐王绩的时代,桂花树已被整齐地种植于堂院当中。而且还与松树同植于院落中,“毵毵绿发垂轻露,猎猎丹华动细风。恰似青童君欲会,俨然相向立庭中。”此外,在唐代,松桂不仅同植,而且在山水画中也得到了表现。

此外,还有25首诗歌和3篇赋,由于作品本身提供的信息有限,实难以确定其归属。如自居易的《庐山桂》:“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落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菱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但在这些尚难确定其归属的咏桂作品中,却包含着一个问题,即桂与月亮的关系。如上面这首《庐山桂》以及顾封人《月中桂》。虽然从这些作品中不能判断出与月亮结缘的是否是或是否有木犀科桂花,但从唐代某些诗歌单句可以看出,木犀科桂花在唐代与月亮已开始建立了联系。如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2,想象月宫仙子采折桂花,随身佩带,以闻其香。另如李商隐“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3,这一对句所写也是具有浓郁花香的木犀科桂花。此外,还有一首中秋望月诗也提到了木犀科桂花,那就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中秋前后是桂花开放的时节,这首诗的出现,说明桂花不仅同月亮建立了联系,而且还是中秋夜的月亮。


如前所述,在先秦魏晋南北朝阶段,“月中桂树”的传说已然出现,在文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月中桂树的初步想象。到了唐代,桂与月亮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咏桂之作中多有描写。人们用“桂轮”’“桂魄”指代月亮,甚至称月亮为“含桂”、“桂花”,称皎洁的月光为“桂华”。在唐代,这一美好传说的逐渐流传,使人们相信桂树本就是月中之物,结根天上与月亮一样长在,是天风将桂子吹落才移根人间的.如张乔《试月中桂》“与月转鸿潆,扶疏万古同。根非生下土,叶不堕秋风”5。因此,在诗人们眼中,桂树是颇有点超凡脱俗的。在所有的花木植物中,只有桂树生长子美丽缥缈的广寒宫中,因此人们有时就称桂为“仙桂”.

正是基于这个美好动人的神话传说,人们赋予了这株月中桂树以美好的想象。如自居易著名的《东城桂》“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1想象新奇别致,出人意表。赵蕃的《月中桂树赋》:“杏杳低枝拂孤轮而挺秀,依依密树侵满魄而含芳“,顾封人《月中桂树》“皎皎舒华色,亭亭丽碧空”3,陈陶《殿前生桂树》“仙娥玉宫秋夜明,桂枝拂槛参差琼“等等,描绘了一幅幅桂树独立碧空,枝繁叶茂、芳香葱茏的光彩形象。

随着桂与月亮关系的密切,“吴刚伐桂”的故事在这一时期出现,增添了趣味性。它来自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的一段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5。说明它最早来源于某“异书”的记载,却已不可考。然而有趣的是,这株桂树永远也砍不倒,它总是那么枝叶葱茏。民间流传的故事,其详细年代已不可考。至迟中唐时已流行开来,中唐李商隐“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7以及释皎然“月中伐桂人是谁,翻使年年不衰老”8等,都是由这一故事生发的想象。


“折桂”意象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得以通过科举的方式进入仕途。表现在文学作品里,桂用来喻指登科射策这一功名喻义开始出现,并在唐代广泛流行开来.在唐人大量的往来唱和、交游寄赠之作中,“折桂”被赋予了“登科及第”的含义。这一典故来自《晋书·郄诜传》的一段记载:“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闯诜日:‘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日:‘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人常常在诗歌单旬中用“折桂”来喻指登科及第。“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9是对功名的渴望;“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10是及第后 的喜悦;当然也有落第的失意和惆怅,“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11、“一枝丹桂未入手,万里沧波长负心”12。此外,也有对功名的不屑,“俊才轻折桂,捷径取纡朱,’13。


由于传说中月宫里有蟾蜍,所以月宫也被叫做“蟾宫”。随着月中桂树传说的这一说法还很少见,“蟾宫折桂’’典故并未真正形成。 -----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第三章宋代:咏桂文学的繁荣 宋代咏桂文学普遍繁荣。作品数量大幅剧增,桂花的自然美和神韵美都被充分挖掘,桂的人格象征也在这个时期完成确立。


l、单个作家作品数量的激增。 略 2、文人酬唱赠答之作和题诗的剧增 略 3、桂的全面详细的描写.在宋代,对桂花的自然形象美的描写充分展开。桂树、桂花、桂叶、桂子,所蕴涵的客观形象美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和展现,这自不待言。而且春桂、冬桂、四季桂等罕见的桂花品种也为时人所注意,得到了文学表现。如“不随秋月豳天香,冰雪丛中见缕黄”-,写的是冬天开花的桂。“团团岩桂著春雨,擢秀不待秋风凉”2,这是春桂。还有四季桂,如“一岁常随斗柄回,四时各占一时开。仙娥别有栽培术,长与山翁荐寿杯”。此外,桂花开时,人们不仅与亲朋好友在庭院里一同欣赏,有时还会折取数枝,插入瓶中,放在枕畔夜赏;“醉眠绕枕两三朵”,“独胆瓶枕畔两三枝,梦回疑在瑶台宿”5。骚客们有时甚至会调皮地将桂花戴在头上,“银髯羞插满头金”,“数枝添宝髻,滴滴香沾袂”7,“想见秋花插满头,遥怜不负此山游”。可以说,桂花由野生山岩幽谷,到移植庭院,渐至登堂入室,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宋人对桂花的喜爱,咏桂之作自然喷薄而出。


桂花,在宋代真正获得了展示它外表和心灵美的舞台。。。。。 我们知道,桂花按花色分,主要有三种:黄色金桂,白色银桂,红色丹桂.诗人们对此描摹颇想象奇妙,出人意表。如“蕊富仙子携黄云,援之成屑来缤纷”,这是写金桂;“月娥施朱小留残,天风吹上桂树端”,这是写丹桂;“化得丹砂成玉雪⋯,这是银桂.在桂花所有的外在物色审美当中,可以说,香味美是审美核心,“虽非倾国色,要是恼人香”。概括言之,其香兼具“浓”、“清”。桂花素有“九里香”的美称,是指即使在九里之外仍能闻到浓郁的桂花香味,尤其是秋风吹起,桂香四溢。“一粒粟中香万斛,君看一梢几金粟”,,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桂香之浓;而桂香不是俗气地一味地浓,它还具有“清”的特点,是清香,较为玄妙。正是它 的清气,使得桂花的香同别的香味区别开来,如“天下清芬是此花,世间最俗惟檀麝”,‘睛芬一目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9。桂香浓可致远,清可入骨。“浓熏药杵长春捣,清逼诗肝巧斫锼"10,“熏彻醉魂清入骨,敢言天下更无香”.桂香浓清两兼独具特色,让人惊艳,人们怀疑这样的香味不是人间所能有,而月中桂树的悠久传说,就赋予了人们一种想象:这种异香既非人间所有,那么想必来自月宫吧,称之为“天香”.这个概括很抽象,但也很准确,它揭示了桂花香味区别于别的花卉的独特性,也巧妙地融进了对桂离尘绝世的独特“出身”的认同。


宋人在桂花身上也充分挖掘了它“比德”的因素。虽说桂花的名气不能同梅、菊,兰这些著名的花卉相比,但在百花国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方夔说它是“下士花中第一流”7,李清照也说它“自是花中第一流”。可见诗家们对桂的评价还是较高的。这一点,正是宋人在桂花神韵美上的重要开拓。


宋人在桂花身上也充分挖掘了它“比德”的因素。虽说桂花的名气不能同梅、菊,兰这些著名的花卉相比,但在百花国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方夔说它是“下士花中第一流”7,李清照也说它“自是花中第一流”。可见诗家们对桂的评价还是较高的。这一点,正是宋人在桂花神韵美上的重要开拓。


第四章明清时期:咏桂文学的衰退 咏桂文学渐趋衰退,然而桂花栽培日益普及,在园林造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咏桂的各个方面和角度,如桂花的色、香,桂枝,望月咏桂,对花饮酒等,在宋代基本上都已完成。他们没有超越宋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第二部分专题: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 会讲得很细,从不同侧面诗说桂花。


第二部分专题: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 第一章桂花的外在审美形象 在论述桂花的审美形象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桂花的别名。桂花别名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桂”;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有时写做“木樨”);因自然分布于岩岭间而称“岩桂”;其香味清浓致远,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称。宋人张邦基说:“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一种色黄,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种色白,浅而花小者,香短。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湖南呼九里香,江东日岩桂,浙人日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然古人殊无题咏,不知旧何名.故张芸叟诗云:‘伫马欲寻无路入,问僧曾折不知名。’盖谓是也。"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木犀原是浙地俗称,尚未与桂花之名对上号,后来人们才知道当地人说的木犀就是桂花.而到张邦基的时代,木犀已是桂花的通用别名了。

菁古斋主人:1 张邦基 《木犀花》,‘墨庄漫录》第221页


第一节桂的花、枝叶、树 一、桂花 桂花花型纤小可爱,色彩艳丽,味极芳香,给人以美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把握桂花这种自然美。


l、色彩美 对于花卉来说,色彩美可以说是外在审美中第一位的。当我们注意到一种花 卉,首先便是看到它的色彩如何,这种触目即得的视觉感受是很敏锐的。目前, 桂花尚无统一的品种分类,习惯上按花色和花期将桂花分成以下四个品种类型: 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


对于金桂花色的描写,除了“金粟”、“黄金”这样习见的描写之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其中前三种情况都是运用想象。 l、想象为女子“娇额涂黄”.“额黄”是古代的一种化妆方式,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兴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日;·有女天天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7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诗人们看到金桂,那黄色的金桂迎风招展,就好像一位娇额涂黄的女子在顾盼流连。“天香忽到人寰,满额涂黄,别更一种施丹”,“拂拂鹅黄汉额深”,“娇额涂 黄元自好⋯,说的便是如此.有时甚至将这位女子想象成月宫嫦娥,如“疑是蕊宫仙子新妆就,娇额涂黄“。


2、想象为藏娇的“金屋”。这里用的是人所共知的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如“衣青萼绿不见佩,屋贮阿娇纯用金”,“拟换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还有“避风归去贮金屋,妆成汉娇”5等。这个想象极是新奇而且巧妙,将“金屋藏娇”的故事运用于对桂花花色的形容上,这本身就是新奇的;而且,相对于细碎的桂花来说,别的花卉如菊花、荷花、牡丹等,不仅花朵较大,而且十分醒目。然而桂花却截然不同。桂树是常绿乔木,自然野生的一般高可达十米,栽培的也有3—4米,而且当金黄色的桂花开放于枝繁叶茂的桂树间时,那种‘‘万绿丛中点 点黄”而且需要微微仰视方能看清的视觉效果,因其“隐蔽性”而与“金屋藏娇”一典有了内涵的共通性。因此这个想象是巧妙的。


3、想象为援碎的“黄云”。由于月中桂树传说的广泛流行,诗人们常将桂树 与月宫、嫦娥联系起来,于是想象细碎的金桂花就是嫦娥仙子把天上的黄云援碎 了一般。比如“蕊宫仙子携黄云,援之成屑来缤纷”;“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 云援碎,,,。


4、“金粟如来”。用的是释家《发迹经》中“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之说.如辛弃疾《西江月·木犀》“金粟如来出世,蕊宫仙子乘风,清香一袖意无穷⋯⋯”词人化用佛经,首句巧借桂花俗称金粟的偶合,用“金粟如来出世”来写桂花开放,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另外,“金粟如来翠葆中,天香飘堕梵王宫。西风一帚无留迹,印证浮生色即空”,“华飘广寒府,金布如来界””也是如此,由于写的是寺院里的桂花,显得更加贴切。


丹桂:丹桂呈橙红色,不仅香味浓郁,而且花色艳丽,因此备受人们喜爱。丹桂花盛开时,点点橙红,一粟粟,一蔟蔟,点缀于碧绿的枝间,仿佛美丽的朝霞.诗人想象它“应随西母瑶池晓,染得朝霞下广寒“、“霞绮浓披翡翠”,这一树开得繁盛的丹桂花,就象染就了天上的朝霞,都快要遮住了翡翠般碧绿的叶子。想象何其绚丽!不仅如此,我们知道,我国自古就有花与美女互喻的写法,丹桂花也不例外。


银桂:文人们对金桂和丹桂赋予了如此的厚爱,可是对银桂却不甚注意。诗文中对银桂的描写少之又少,即使是写到它,也是一种见稀罕的口吻:“天然容貌本施朱,喜异羞同世不趋。化得丹砂成玉雪,也知着人半工夫”,好像桂花本来就应该是那种红色的丹桂,而玉雪般的银桂则是很少被注意的。造成银桂在诗文词赋中很少出现的原因不外有以下两点:说了很多银桂的植物学特征 


2、香味美 桂花又名“九里香”,在其外在诸多审美因素当中,可以说,香味美是其审美核心。正如上述,虽然桂花在“姿色’,上也颇有一番情致,但仍不能与牡丹、菊花等以色取胜的大花相比。可是桂花香味非常浓郁,正如诗人所赞的那样:“虽非倾国色,要是恼人香”。桂花盛开时节,金栗万点,香飘四溢。看花闻香,悦目怡情,给赏花者带来了不尽的嗅觉美。香味,是桂花的优势,是桂花傲视群芳,在百花王国中占得重要一席的筹码。


关于桂花香味的描写,用得最多的莫过于“天香” 一词,它来自唐代诗人宋之闯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想必是因为桂生月中,不同凡俗,故称其香为“天香”.宋代以后“天香”一词遂被广泛使用,来形容桂香。如“著蕊半殷生桂子,离群独立有天香”7,“异日天香满庭院,吾庐当是广寒宫”s,“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桂香之浓,不仅可以用距离、长度来量,也可以用容器来量。比如“一粒粟中香万斛,君看梢头几金粟⋯,‘铱香千万斛’’2,“惟此木中犀,更贮万斛香甜。“斛”是我国古代的容器称量单位,十斗为一斛。难以想象,一粟桂花花蕾中尚有万斛香,那么一梢有多少金粟,一树又有多少枝梢。可见桂香在诗人们的笔下,已经被夸张到了极致。桂香是铺天盖地的,每一粟都是一个“香世界”,“粒粒中藏香世界”,“一个世界一粟中,万粟世界香无穷⋯。


以上诗人们用夸张而具象的形容为我们展现了桂香的浓郁。他们在描写的手法上也做到了多角度:“旋开三两粟,已作十分香”,这是正面描写;“隔窗只道花如蔟,才是梢头一粟黄”7,这是反向构思;“一枝枕畔开时,罗帏翠幕低垂,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8,用蜜蜂打窗,来侧面言香。


桂香除了具有“浓”的特点外,还兼有“清”。古人说的好,“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其实,单就人的嗅觉而言,对于香味,浓淡好分,清浊难辨。而桂花在金风的吹拂下,在秋露的渑润中,沾染了秋之清气,其香味清灵而不浊重,流动而不质实,非檀麝等一味的浓香可比。“秋香烈烈锁房栊,龙麝腥膻不易同”10,“九里飞香隔岸闻,绣帘朱户明清芬竹11,“天下清芬是此花,世间最俗惟檀麝”12等等,咏其清香。桂香“浓”、“清”两个特点也被同时并举,“浓熏药杵长舂捣,清逼诗肝巧斫锼””,“猛香匪占春园盛,清烈仍分里巷余”。


桂花的香味浓郁清芬,赢得了普遍的好评,文人墨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熏彻醉魂清入骨,敢言天下更无香””;“一从月窟移根到,不落人间第二香”16,甚至“兰菊也让芬芳,输与香林居士””。至此,桂香已无花可比,连兰、菊这样著名的香花,也甘拜下风。桂香有时甚至被尊崇到“国香”的高度,“国香熏坐先生醉",“何处闻国香,珍木秀岩谷”。


人们喜爱桂花的芳香,索性折下数枝,插入胆瓶,置于枕畔夜赏。“翠叶金花小胆瓶,轻拈款嗅不胜情。从教失陷沈烟里,蓦地熏心梦也清”1;“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独胆瓶枕畔两三枝,梦回疑在瑶台宿’’3等等。胆瓶,是指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其形如悬胆,故名。“胆瓶枕畔”意象的出现,说明桂花完全融入到士人的生活中来,完成了山岩自生到庭院栽培进而登堂入室伴人入眠的过程。

菁古斋主人:3、姿态美 前面已经提到过,桂花有一别名“金粟”,是讲金桂盛开时就像一粒粒金黄色的粟谷。在这个名称中,“金”是形容桂花的颜色,“粟”便是形容它的细碎如米粒般的形状。“手种秋风碧玉成,花开如粟水沉惊”3讲的便是桂花的形状。

菁古斋主人:回复 菁古斋主人 :此外,人们也经常用“黄金屑”来形容秋光下粲然而发的满树桂花。桂花色彩明艳如黄金,却没有黄金那般厚重,仿佛被削剪成屑状一般。“万枝琐碎屑黄金”9,形容得很真切。


接下来要论述的是桂花动态的姿态美。试举两例:“承露珠微微,弄态金浅浅。秋风一披拂,清意忽作远”1,诗人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纤弱娇小的桂花在秋风里不胜娇羞、含思弄态的美。再如“丹葩色照晴空,珊瑚敲碎小玲珑“,写的是玲珑可爱的丹桂,就像敲碎的红珊瑚一样,纤巧动人。另外,在传统的描写花卉的写法中,以笑喻花开,是很常见的一种,桂花 也是。比如“霜刀剪叶呈纤巧,手捻迎人笑”3,“嫣然一笑,风味人间没"4等等。


而在对桂花姿态美的描写当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却是花与叶搭配的构图,而不单单是花朵自身的姿态美.我们知道,桂花细小而桂叶茂盛,那么在对于桂花的取景构图中,桂叶不可避免地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者。这样的描写很多,比如“叶裁青玉层层合,花结丹砂小小垂硝,如青玉般碧绿的桂叶重重叠叠,长势茂盛;如丹砂一点的桂花微微下垂,显得纤弱娇小.另如“碧玉参差张翠幄,黄金错落缀珠踏”,诗人也是首先看到了参差如碧玉的桂叶,就象张着的帐幕,而明艳的桂花错落有致点缀其间,仿佛悬挂的小铃铛。其他如“粟玉粘枝细,青云剪叶齐”1,“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5,也都是桂花与桂叶并举、搭配构图的佳句。


在这幅构图中,一粟粟琐碎的桂花簇拥在枝问,似乎有所遮掩,不能尽窥全貌。“绿帷深护黄金栗”,“叶底深藏栗蕊黄”10,“翠葆层层间彩金’’11等句,“深护”、“深藏”、“间”三处动词就动态地刻画了花叶相依的美。“绿云剪叶,低和黄金屑拼2,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桂树叶宽而绿、花小而黄的天然特征.“低和”两字,把桂树的花与叶缀连为一个整体,准确地反映了桂树叶子覆上、花儿低藏的生长特性。还有“密密娇黄侍翠舆,避风遮日小扶疏”13。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绿叶护花、花藏叶中,花叶相依相偎的这种温馨和谐的姿态美。


在咏桂的大量作品中,发现描写挂花花落这一情形比较少见,而且描写时也很少看到因花衰败而产生落寞的情绪。试举两例:“人从紫麝囊中过,马踏黄金屑上行”1,这样的落花,虽已飘零在地,却仍然是如此的色香动人,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任何衰飒的感觉。还有“遍地堆金,满空雨粟”2,桂花在落时,一如其开时那么美好动人,粟状的花朵在空中飞舞,象在下雨,地下已堆满了落花,星星点点。


二、桂叶、桂枝 在上一节桂花姿态美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对于桂叶的描写。事实上,对桂叶的描写基本上着眼于“色绿”、“叶密”这两点上。咏桂文学中对于桂叶桂枝的描写多数是与桂花结合在一起的。如“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黄金粟缀青瑶枝”,“绿玉枝头金栗团,可人风味胜红兰”5。从以上几例便可以看到,桂叶被诗人们形容为“绿玉”、“碧云”,因为桂叶碧绿青翠,桂花黄嫩如染,纤小的桂花点缀在桂叶中间,它们在色彩和形态上构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


咏桂文学中对于桂叶、桂枝单独的描写非常少,毕竟枝叶之于花,总是处于陪衬的角色.只有少数诗句,如“青葱翠盖俯轩槛,天矫苍虬交枝柯”,描写轩前桂叶青翠繁茂如盖、桂枝交错如苍虬的姿态。“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棱层不露才⋯,写岩间桂枝偃蹇、桂叶繁密的模样。


此外,桂是常绿乔木,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桂叶四季常青、凌冬不凋的生物特点,唐代就有李德裕《比闻龙门⋯⋯》“琼叶润不凋”等,宋人也有“灵根浃和液,柯叶冬不改”,桂叶常青这一特点,很容易被用来比德,形容四时不改、坚贞守操的品格。这一点在后面再具体论述。


三、桂树 除了上述桂花、桂叶、桂枝的描写以外,桂树整体形象在文人们笔下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毕竟树是由于、枝、叶,花等结合而成的整体,而且桂花花形如此之小,人们观赏一株桂花,一眼望去,首先是枝繁叶茂的整株桂树形象,而欣赏挂花的美感,须走近才行。


对于桂树的描写,主要着眼于其姿态和翠色。桂花树有乔木,有灌木,但由于其分枝性强且分枝点低,因此常呈灌木状。灌状桂树通常高不过4、5米,然而却枝多叶繁,这样整体形象就显得圆润饱满。所以诗家常用“团团”一词来形容,


由于桂树形象枝繁叶茂,诗词中也多用“扶疏”、“婆娑”来形容。如“未觉岁时寒,扶疏方绕屋”5,“天上何年种,婆娑碧树幽”6。而且,扶疏的桂树还被想象成为一位道家装扮的女子,她有着淡雅的妆容和绰约的风姿。“岩桂无人也白芳,月宫仙子道家妆”7,“幽姿绰约道家妆,绿云堆髻,娇额半涂黄”8,“一夜金风,吹成万粟,枝头点点明黄,扶疏月殿影,雅淡道家妆”9,说的便是。


第二节不同气候环境中的桂花 一、风前露F 首先看风前桂花.秋高气爽的时节,也正是桂树开花的季节。是袅袅的秋风吹拂了桂树,吹开了桂花,让我们一睹了风前桂花的姿态:“分从月里双株在,趋得风前一笑开”10,“西风展破黄金粟”¨,等等,其中以韩漉的描写最为精彩:“一曲西风醉木犀,⋯⋯花重嫩舒红笑脸,叶稀轻拂翠颦眉”垃,词人将西风想象为一首美妙的歌曲,木犀沉醉于其中,花儿朵朵开放,仿佛舒张的笑脸,稀疏的叶几微微摇摆,就像在轻拂皱着的眉头。新奇的想象和恰当生动的比喻,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桂花迎风而开的美妙图画。秋风吹得花儿开放,不仅露出了美丽的容颜,也散发着清绝的花香。“秋风一披拂,袅袅天香寒””,因为到了秋天,气候开始转冷,颇有点凉意,因此说“袅袅天香寒”。还有“西风入庭户,吹香浮酒卮”14,在古代,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一对应,人们习惯称“秋风”为“西风”。诗人大概正在桂树下饮酒,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桂香袭人,也飘进杯中美酒。

菁古斋主人:回复 民族乐器古月琴 :这还是删节着贴的呢。什么和松竹梅一起的都没帖。不见得一定要原词牌,进状态慢慢写呗。


再看露下桂花。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是在秋季,秋天的露水很重。在秋日的清晨经常可以看到草叶间滚动的晶莹的露珠。而桂花开放对空气湿度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温差,需要有一段白天晴朗夜晚冷凉兼有雨露滋润的雾湿条件。“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1,“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小窗妍“,“蒸”、“烘”说明天气还会一度出现较高的温度。这种早晚冷凉、白天燠热的天气,既有利于桂树的营养积累,也促使雨露的形成,桂树开花随之加速,苏州人称之为“木犀蒸”。中秋前后天气突然热起来,竟象夏天一样,桂花一经蒸郁,就烂烂漫漫地盛开了。对于桂花,露水首先是其开放节候的标志,“桂非桃李俦,露冷花始拆”。更重要的是,露水滋养了桂树,滋润了桂花,使其香气更加浓郁,姿容更加清雅。这才是文人们着力描写的地方。如“露渑木犀增馥郁”,写其香;“蔷薇清露染衣裳,绰约仙姿淡淡妆茄,写其姿;“移根上林苑,零露滋晓色”,是写其色。


事实上,咏桂作品里对“风前”、“露下”桂花单独进行描写较少,“风前”、“露下”经常是放在~起连用的。如“露渑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7,在这秋季万物凋零之际,独有桂树,得到露水的滋润、清风的吹拂,碧枝嫩蕊,显得分外精神!再如“西风吹绽一林黄,玉露溥溥金粟香”,以及“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泠泠湿秋圃’’9等诗句,都用对仗的旬式,为我们展现了风前露下桂花吐芳、古香飘逸的美。此外,“露下风前处处幽,官黄如染翠如流”10,“风露透枝叶,团团翠满坡”¨等,都渲染了一种风露作用下桂花、桂树那份清新而 充满生机的诗意。


“风”、“露”联手,不仅使桂花灿烂,桂叶青翠,在颜色和外形上更加清爽,而且秋之清风和露之清气也渗进了桂花的香味中。“汲水养岩桂,最怜风露香”12,“秋满黄金栗,饱餐风露香”13,正是由于清风和秋露的滋润,桂花才散发了独特的芳香。


二、雨中桂花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层凉”,雨中桂花的描写,主要着意于幽花在秋季的微雨中的那份萧散与寒凉,以及雨中桂花的芳香。“老桂敷花叶半凋,疏香细雨共萧萧”1,“秋杪喜新凉,烟澹池塘,团团岩桂作风光,多少水云萧散意,都付芬芳“。再有便是描写桂花因而水的滋润生长的那份清新与盎然生机,如“昨朝尚作茶枪瘦,今雨催成粟粒肥”,“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出新黄”,以及“木犀已著花,濯濯秋雨中。瓶姿出素面,一洗丹粉空。幽香袭巾袂,冷艳凄房栊”,雨水是桂花盛开的催化剂,桂花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礼,显得更加清新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卷二百四十二
中国花卉网----桂花
八月桂花香
趣谈中国市花文化:桂花
桂飘香
桂花:秋的味道我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