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濮州志

濮州志

 

濮州(puzhou):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境内。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决口。寿张县城毁,县治移置寿张集东南、梁山之东北脚下,属东平府。同年,明将常遇春、胡大海率部追击元军过寿张、范县等境,大肆杀掠,(一水一兵)境内人烟几绝。后从山西省洪洞等地移民境内。

州境区域范围

濮州管五县:鄄城,雷泽,临濮,濮阳,范

鄄城县,紧临郭下,本汉旧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607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濮州,鄄城县又隶焉。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

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复泽为名也,属濮州。历山,在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耕者让畔。”

临濮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德四年重置。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於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于姚墟。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郡七百九十五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黄河二十里。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历史沿革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也。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后改为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后为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东平郡。隋末陷于寇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于此重置濮州。

隋开皇16年(596年)置濮州,鄄城县(治今山东鄄城北12公里旧镇)为州治,领鄄城、临濮、雷泽等县。大业3年(607年)省临濮县入鄄城县,废濮州,鄄城、雷泽2县改属东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濮州,鄄城县为州治,复于西南境置临濮县,并由鄄城县析置永定县,由临濮县析置长城县、安丘县。武德5年(622年)省长城县、安丘县入临濮县。8年(625年)省永定县入鄄城县。北宋仍为濮州治,濮州属京东西路。

金改属大名府路,贞元2年(1154年)省临濮县、雷泽县并入鄄城县,临濮、雷泽降为镇。元鄄城仍为濮州治。明洪武2年(1369年)废鄄城县,其地直属濮州,濮州降为县级政区。景泰3年(1452年)因黄河水患,濮州徙治王村(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集),属东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濮州升为直隶州,13年(1735年)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

明代历史

洪武二年(1369年) 濮阳县并入开州,治所今濮阳县城,不再设县,并领长垣、东明2县,与南乐、清丰均属大名府。因历代天灾兵祸,居民锐减。嘉靖《开州志》载:“居民仅存七姓,壮丁不满千人”。后从山西洪洞等地移民于州境。同年,鄄城县撤销,地并濮州。 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县撤销。其地分并入阳谷、须城(今山东东平县)。洪武四年(1371年)清丰县署创建今县城东南方。此后历代扩建,相继沿用。民国中期,日本侵略军侵占清丰后,大部建筑遭毁。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复置寿张县,属东平州(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隶济宁府。时, 黄河决口杨静口,溃水淹没寿张城,县治设王陵店(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与今台前县治 隔金堤相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西洪洞等地首次向开州一带移民。

次年及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永乐八年(1410年)移民又相继入今濮阳、南乐、范县、清丰等地。 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 尚书宋礼督挖会通河,开挖新河,过沙湾(今台前县东)接旧河,并 建沙湾支河大闸。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诏命,户部遣官核实大名府、州、县户口,给钱买牛,鼓励农耕。 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自上年冬至本年六月不雨,清丰、南乐等地禾苗尽枯;秋,飞蝗成灾,朝廷下诏免租。 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 黄河决口荥阳,濮州、曹州等地成灾。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 濮州河患,州治迁王村(今范县濮城镇,濮城之源)。 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朝廷命徐有贞为佥都御史,治理沙湾漕河河运工程。徐提出治河三策——设渠以疏之,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延过澶渊,“接河、沁,筑九堰以御河流旁出者,长各万丈,实之石而键以铁”。至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治河工程告竣,沙湾之决垂十年始塞,漕运得以恢复。徐有贞在沙湾村北立碑(此碑乃华夏治水之名碑,碑文由徐有贞撰写并书。载《治河方略》)纪念。 宪宗成化九年至二十二年(1473年至1486年)开州多遭水患,旱灾四次,重时人相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清丰普照寺修缮。院内创建大雄宝殿(今中共清丰县委院内存重建 大殿古迹)。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清丰、南乐县等地久旱不雨,遭特大灾荒,饥殍载道,人相食。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 黄河决于封丘荆隆口,北冲金堤。 弘治四年(1491年)各州、县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一里有十大户轮流管理,并五年或十年查证一次),此制沿袭至清末。 弘治五年(1492年)春,濮州(范县,濮城)地生白毛,长5寸许;5月地震。后大旱。弘治六年(1493年)春大旱,寿张等地饥民掘鼠为食。濮阳东南一带发生5?2级地震。 弘治十三年(1500年)开州知州李嘉祥役使民工增修城池。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挖城壕 三丈,阔一丈五尺;四门城楼高凡五丈,分别命名为迎春(东门)、成秋(西门)、朝阳(南门)、拱州(北门);并建有女墙(墙上之垣)。弘治十五年(1502年) 九月七日(《台前县志》载:十五日)戌时,濮州、寿张一带发生6?5 级地震,有声如雷,地有开裂,井水溢平,涌泉出沙,余震30余次,民死数百人,房毁千余,波及千里,“动摇泰山”。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 开州、清丰、南乐等州、县地震。正德五年(1510年) 范县,三月某日,风自西来,昼晦,自己至末方息。黄河泛滥,陆地行舟。 正德六年(1511年)蓟州农民起义军首领刘六、刘七率部数万,先后进入开州、清丰、寿张等州、县城池,未克范县城而退,并与明将许泰部战于南乐境内。正德九年(1514年) 四月,开州冰雹成灾,大者如卵、如拳;五月,南乐雹灾,大如卵似碗 。麦多毁,人畜伤甚众。 正德十三年(1518年) 开州知州潘侯迁乡民千余户入城,建街11道,集市11处。 正德十五年(1520年)八月二十二日,寿张东部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南乐、清丰、开州一带,风昼晦,旬日始息。夏秋霪雨,致灾荒,民饥亡甚众。 嘉靖三年(1524年) 濮州观城地震。二月,黄霾障天,昼晦如夜。嘉靖五年(1526年) 十一月,开州见陨星明如月,向西北去,良久始息,空中声如雷鸣;十二月,地震,南乐有震感。同年,南乐三至六月不雨,旱灾;清丰发生4?5级地震。 嘉靖七年至十九年(1528年至1540年)各州、县,春夏常不雨,多旱灾或蝗灾;或秋大雨不止,成水灾,以南乐为重。嘉靖七年大旱,人大饥,有相食者。州人邢琦(严州知府)在州东北四十里邢家村,建聚魁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开州知州李一元役使民工修葺城铺84座,城角建楼4座,重修门楼 和女墙。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开州城内兴建中心阁(俗称四牌楼,建在今濮阳县城老城十字街中 心,路基渐成高台),楼高8?6米,长宽各6?6米,四角顶式,顶2?5米见方。该牌楼经后 代多次修葺。于今20世纪80年代修缮一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清丰、南乐征发大批车辆、丁夫戍边。 嘉靖二十八年至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49年至1599年)开州有水灾、旱灾、蝗灾、风灾、疫 灾和饥荒计16年次。其中,嘉靖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连续遭灾。 嘉靖三十年(1551年)四月二十八日,寿张境,大雨,降冰雹,大如鸡蛋、拳头,麦禾无存,房舍损毁。十一月,范县地震4?5级。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濮州、寿张大水灾,斗豆值千钱,大饥,“人相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南乐地震。次年十二月,地震,“卧榻动摇,屋宇震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首部《清丰县志》由知县李汝宽主修完成。 同年,清丰县境西南马厂村,重修子路坟,遂有“仲墓寒烟”一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乐大旱,一至七月不雨,树木枯死。

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 范县大水,连续三年。 万历九年(1581年) 开州始行新税制——“一条鞭法”。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十三日傍晚,南乐境内,黑风骤至,拆屋飞瓦,至十七日止,地表积沙盈尺。 万历十五年(1587年) 八月,范县境大霜,庄稼尽枯。万历十六年(1588年)寿张大旱,民饥食树皮、草根。范县疫病流行,人死甚众。同年五月,潘季驯第四次治理河道,“束水攻沙” 。黄河水道由分流变独流入淮。范县境内,黄河再次断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十二日,龙卷风袭击寿张县境,树断房毁,人畜有卷至空中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六月,寿张境,飞蝗蔽日,食禾过半。七月,蝗蝻复生。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寿张境大水,泛水绕城,田禾淹没,房屋倾倒,压溺漂死者甚众。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开州知州李之藻役使民工重修州城,更东门为德胜门,西为昆吾门,南为开德门,北为镇守门。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范县境,飞蝗蔽野。巡抚黄克缵命以米易蝗,民捕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四月某夜,清丰境有陨星火光闪烁,声震如雷,自西而东坠入县城 西南,入地尺余。陨石色如墨,形如杵。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濮州等地自春至秋不雨,大旱。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丰县城文庙前创建一书院(名无考),为该县已知最早书院。次年 ,县署前创建崇宁宫书院。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开州一带先旱,后蝗,继地震4?5级。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某夜,清丰境地震4?5级,自西北向东南,声响如雷。同年,山东白莲教义军入濮、开州境,遭官兵镇压,出境。此后数年,各地白莲教义军纷起。 天启二年(1622年) 山东境有农民起义军入清丰,知县潘士闻奉命带兵于境东部镇压,义军首领张士祯等被害。 同年,濮州等地大地震。 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五日晚八至十时许,南乐地震,4?78级。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二十二日已时,清丰境地震,响声如雷。

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各地义军四起。开州知州王直臣为抗义军,重修开州城楼,环绕城门筑瓮圈及雉堞(女墙)。崇祯十一年(1638年) 清丰、南乐县筑修城垣,改土城为砖城。同年,春,寿张县大旱,井泉竭,黄风时作,飞沙蔽天;开州飞蝗蔽日,成灾。崇祯十二年(1639年) 濮州、寿张、清丰、南乐等州、县大旱,蝗食禾草树叶一空,秋禾绝收,大饥,人相食,疫行。崇祯十三年(1640年)开州、濮州、范县、清丰、南乐等州、县,大饥、大疫,烟火几绝,甚有父子相食者,饥民蜂起。濮州张七、任七,范县梁敏等率众起义,号榆园军与梁山义军李青山相呼应;开州、清丰等地义军起,大名府义首彭捷率众万余攻濮州受阻,义军损千余人,尸体被饥民争食立尽。崇祯十四年(1641年)濮州、开州、南乐、范县等地,春无雨,蝗蝻食麦,斗米售银三两;夏,流行疸病,大疫,民死者十之有七,人相食。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相继攻陷濮州、寿张、范县、清丰等县、州城,大掠而去,官绅、民众死者甚。濮州知州张其瑾、范县知县吴光寅死于清兵。同年,范县农民吴廷宾率义军乘乱入范县城,踞东郊。翌年八月,巡抚袒德、临清总兵刘泽清分兵六路攻义军吴部,吴被俘,为官军杀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永昌元年,清世祖顺治六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义军占开州,设置官吏;六月,李自成撤出北京,开州义军及官吏随李撤走。州人张光聚众居州抗清;李余部首领邓右扬、苏自兴、李跃、刘文明聚众数万,围攻清丰县城数昼夜,消灭拥清地方武装数百人。八月,清总兵王国宝及中军参府白进宝破城;张逃逸,其弟等首领战死;邓、苏等人先后遇难;范县知县高其让抗清至死不交印绶。

 

地方志修纂

 

嘉靖六年(1527年) 李公聘修《濮州志》。

嘉靖十三年(1534年) 十月,王崇庆主持编修《开州志》,书成。

嘉靖十四年(1535年) 时泰、王绎纂《范县县志》。

 嘉靖十八年(1539年) 知县叶本主持纂修首部《南乐县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开州知州龙大有在城内创建明道书院。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知县杨守诚主持纂修《南乐县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南乐知县杨守诚为仓颉陵立碑,并为南乐境内26所社学题匾额校名 。

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寿张人陈守愚编修《寿张县志》,未刻印。 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南乐知县刘弼宽主持修葺仓颉陵,立石碑坊及石兽翁仲。

 隆庆六年(1572年) 九月十七日午一时许,南乐县东罗疃村有陨石落地。

 同年,知县钱博学主持续修《南乐县志》。

万历十年(1582年) 李先芳修《濮州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张洵主持续修《南乐县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薛之屏续修《范县志》。

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知县周三锡主持编修《寿张县志》。刻版于清顺治四年(1647 年),后为火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古到今,通过地图了解濮阳市的历史变迁
濮阳历史(七)
孟晋 袁冰洁 | 濮阳市所辖五县得名由来
河南一市,明清时属河北、山东,建国后划归河南,为“中华帝都”
中国地理:河南省(濮阳篇)
平原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