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明代徐州卫所军籍移民看:随遇而安的丰县梁氏家族(1)



从明代徐州卫所军籍移民看

 

随遇而安的徐州梁氏家族

梁成琛

 

明代的卫所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下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民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凡是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者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属5个千户所,一千户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属10个百户所,一百户为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辖50人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堡和哨。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朱元璋登基后十分重视户籍的管理工作。洪武三年,即建有包括本户的姓名、地贯、人丁数目、年龄、产业等内容的户口登记凭证——户贴制度。洪武十四年,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更加详密的户籍制度——黄册制度。同时,又确立了保证黄册制度顺利实行的里甲制度。洪武二十年,统治者还制订了用于征税的田亩登记册——鱼鳞图册,使人口统计管理和赋役制度趋于完善。由是之故,明代科举中式者的籍贯登记也比较复杂和繁琐。从《索引》可知,明代进士的籍贯,不仅有户籍,还有户籍、乡贯并有的,户籍又分籍别。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明代双籍进士的籍别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官籍和其他等五大类。其中军籍又分军籍、军匠籍、力士、勇士籍、军校籍、总旗籍等。

葛建雄《中国移民史》说:“移民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明代双籍进士是一种特殊的移民现象。《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双籍进士下限以州县或卫所为界,但统计时,把卫所籍的都归附在各自所处的州县。为统一和方便起见,即使卫所驻扎的州县,或州县内所在的卫所,只要研究对象著籍户口改动,也按省内流动的双籍进士处理。双籍进士的迁入最多的是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西等省,也是明初迁出移民最多或者较多的省份,而迁入的绝对值要远远大于迁出。就徐州而言,明初迁入的军籍移民尤为突出。

徐州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多称明初从山西迁往徐州,有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之说。从明代山西双籍进士(祖籍)迁出地区的分布看,大体在平阳府、太原府、汾州府、泽州、大同府、安府、辽州,而由明代山西双籍进士(祖籍)迁入河北地区的有顺天府、河间府、永平府、真定府、大名府、保定府、广平府等,这与明代晋民入籍河北的移民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如京城以及顺天府就是明代山西移民涌入最多的地区。就苏北移民而言,那种认为明初向苏北移民主要来自苏州府及苏南各县的仅占四分之一,从而否定了“苏州移民主体说”。就徐州府而言,则在苏北占居主体位置,因为徐州的明初移民大部分来自北方,而这北方人员的祖籍就大部分恰恰在山西、河北的占大半以上。于是,徐州明初移民大多姓氏说其祖籍在山西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经过多年来对明代徐州卫所制度的探讨,从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明代徐州左卫的建立并与淮安府、扬州府合并为徐州卫,明初军籍的迁入使徐州成为南北方各姓氏迁徙源流的枢纽,从而形成了今天依然有案可稽的诸多姓氏家族的根基,诸多徐州明代初期军籍迁徙的家族,作为徐州居民在全国各地深耕熟耘,默默奉献。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两都并建,徐州处于南北二京的中心位置,属于南北交通咽喉。明朝皇帝对徐州的军事地位高度重视,在这里驻扎着重兵。据嘉靖《徐州志》记载,徐州有两卫:徐州卫、徐州左卫。徐州卫在城东南隅,吴元年由指挥司敬创建,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明代卫所制度的建立,在处理和平与战争不同时期军队的驻防和调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之处。为保证军队的兵源及供给,同时又推行了军户和屯田制度。凡军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叫作军户。凡各地卫、所皆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饷的供应。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的两部分,屯田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守城者专务防守操练。军士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大致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陆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一个时期之内几乎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屯田的收入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而军权集于中央。现在九里山以北及萧砀丰三县,以“屯”为名的村子较多,这些屯多与明代徐州两卫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屯子里的百姓,在明代时都属于卫籍,他们的祖上来自于全国各地,但与明代移民不同的是,他们是奉令驻屯于此,并世代延续下去。

徐州城北有“十八个屯”之说,目前能够保持原名的有拾屯、小周屯、大周屯、黄屯、李屯、杨屯、蔡屯、吴屯、八里屯、舒屯、仇屯等,也有人说,“十八屯”只是一个大约摸的说法。据道光《铜山县志》记载:“徐州城北有十六卫屯:八里屯、孟家沟、东庞家屯、杨家屯、李家屯、大周家屯、小周家屯、吴家屯、蔡家屯、黄家屯、前邓庄、后邓庄、拾家屯、庞家庄、拾家小屯、西邓庄。”这十六个卫屯中,东庞家屯、拾家小屯、前邓庄、后邓庄这四个地名现在已经没有了。 这十六个卫屯,加上唐沟北边位于徐丰公路两旁的舒屯、仇屯两屯,正好是十八个屯。算上城西的十八里屯就是十九个了。说明世代相传的“徐州城北十八屯”的说法还是有些依据的。 明朝洪武元年,天下大定,该如何安顿数量庞大的军官与兵士?朱元璋采纳了谋臣刘基的建议,决定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即把军队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驻扎在全国各处要害之地。卫所的军官与兵士,居住于指定的地区以内,则称为“卫户”。民间有“逢屯皆卫不纳粮”的说法,道光《铜山县志》称这些屯为“卫屯”。明代军官共有九等: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正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百户以上军职实行世袭制,称为“世官”。凡兵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称作“卫籍”或“卫户”,以区别于民户,每名兵士赏官田五十亩,并世代继承下去。

徐州卫所军籍迁徙是徐州移民的显著特点,而当今徐州一些姓氏大家族的形成也与军籍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徐州丰县梁寨镇为核心的徐州安定郡明德堂梁氏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梁氏,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所以说,梁姓源自韩城,尊梁康为始祖。《元和姓纂》载:(梁),赢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国的封地叫梁,是在韩城市西边的大梁山脚下,所以叫少梁。梁国的始国君名康,与秦同祖,姓赢氏。爵位是伯,又称梁伯国。梁国自封国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十一年把少梁改名为夏阳。宋.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梁氏,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所以说,梁姓源自韩城,尊梁康为始祖。

从周代至今,梁氏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代,宋元时期,是梁氏家族的一道分水岭。向上梁氏部在陕西、甘肃,向下多在两广,一南一北,大迁徙的原因却是一次偶然的上任,让梁氏能随俗浮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因而,随遇而安是梁氏的显著特点。

根据梁氏图腾则能够看出梁氏的源头,也是梁氏的主流。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梁姓图腾的含义是:“山水之上耕种和祭祀之族”。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槫木)组成,以刀(辛)刻木为纪历方法。此山名“梁山”,在泰山,古代封禅之地。又有“梁州”,是梁人聚居之地。“梁山”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中央主峰为天齐,上立槫木,又名重章东,又名爪(上)冖(中)攵(下)、东(上)田(下),左手持弓、干,即浑仪和矩尺,右手持刀具契刻日升降度位,故为“刃(上)木(下)”。百家姓中梁氏图腾的涵义是:梁氏,蠃姓别支,始祖周代秦仲,因居梁得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进士登科录》揭开薛远身世之谜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和智:《方国瑜文集》校误二则
【边疆时空】郑榕 | 从乡贯意识转变看明代卫所的地方化 ——基于闽南卫所的考察
军籍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第四十二卷 仕绩 三 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