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爸爸有多重要?

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曾记述过育女的 经验,在女儿七岁半前,我每晚都要和她一同 躺下,抚摸、按摩着她的背,直至她入睡。这一 “保留节目”,没有一日错过。如今女儿十一岁 半了,我偶尔跳过几天,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如 此。连她自己都知道这样实在太娇惯了。


  女儿跟妈妈亲是天性。有些明明需要找 爸爸的事情,也本能地喊“妈咪”。这时当爹的 总未免灰溜溜。但我的“保留节目”当妈的却 抢不走。妈妈哄女儿睡觉,很难哄着,经常万 般无奈之下把事情再推给我。而女儿一旦看到 爸爸到了床前,马上有一种安宁之感,睡意朦 胧,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哄女儿睡觉时,她话 特别多。父女俩有时干脆讨论起问题来,从音乐、历史、文学,到道德、人生、社会、经济、政 治,几乎无所不涉及。我一直称这是“床前讨 论班”。比如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政府 是否应该在财政困难时大印钞票等等大人的 问题,女儿居然也兴致盎然地要和我讨论,有 时兴奋得不想睡觉……


  和父亲亲密的孩子更聪明


俗话说,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更 不用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母乳喂养,和妈妈在 身体上几乎都难以分开。养育孩子是母亲的天 性,举世皆然。父亲在这方面和母亲竞争,难 免要自讨没趣,还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 好。甚至动物世界都是这个规矩。


  美国虽然经历了女权运动的洗礼,父亲 越来越多地操持家务、带孩子,但耶鲁大学的 临床心理教授和儿童专家Kyle D. Pruett曾惊 叹,关于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问题,在英 文世界几乎没有像样的专著。这也是把他引向 这个领域的重要原因。


  根据他的研究,新生儿六周时就能分辨 出父母的声音,八周时对父母就发展出不同的 期待。父爱和母爱一样,对孩子的发育都非常 重要。比如,那些经常受到父亲照顾(包括换 尿布、抱着哄觉、讲故事、读书等等)的孩子, 长大后抵御生活压力的能力明显要强一些,更 自信、更有耐心,功课也好不少。和父亲独处 时间长的孩子,探索能力和社会技能都更加突 出。这在父女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心理学家Ellen Bing在六十年代初进行过 一项开创性研究,发现父亲小时候给女儿读 书,对女儿高中时的的语文能力有重大影响, 而母亲不管是给儿子还是女儿读书,都没有这 种影响。另一位学者Norma Radin发现,不仅 是女儿,儿子的智商和父亲的关爱程度有正比关系,和父亲的严厉程度则有反比关系。看 来,中国那种“严父慈母”的教育方法,似乎有 些站不住脚。Henry Biller则揭示出,缺乏父爱 的孩子在数学上很慢。1977年对MIT一年级女 生的研究也证实,父亲和女儿分享在数学和分 析性思维上的兴趣,对孩子日后在这些领域的 能力和兴趣有着巨大的素质作用。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Frank Furstenberg和 Kathleen Harris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具体的数 据:那些感觉和父亲亲密的孩子与那些和父 亲没有这种亲密感的孩子比起来,上大学或者 高中毕业后维持稳定工作的比例要高一倍, 进监狱的比例低80%,青春期怀孕的比例低 75%,经历多种抑郁症的比例低一半。还有一 些研究指出,父亲对孩子日后的探索精神、创 造性有着巨大的塑造力。


  可见,尽管对父爱、父教的研究还很缺 乏,但是父亲对孩子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意义 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证实。那么,父爱、父 教和母爱、母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理解了这 个问题,我们才能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父亲引领孩子认识外部世界


  生物进化过程造就了父母明确的分工。母亲从 一开始就负责满足孩子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 喂奶。母亲后来对孩子的照顾,也多是围绕着 这种生存的物质需求而展开的:孩子是否吃饱 了,穿暖了,是否干净,等等。人的精力和时间 都是有限的。当母亲完成了这些职能后,对孩 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也正好为父亲提供了舞台。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关注在温饱等方 面的基本物质照顾上。父亲经常上来就绕开 这些,和孩子玩儿起来。母亲虽然也和孩子玩 儿,但也处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基本物质需 求的考虑—母亲总是用儿童玩具和孩子玩 儿,玩的是地道的孩子游戏。父亲则更加“非 功利”,经常不通过玩具,而是和孩子随意地 玩,而且特别喜欢让孩子参与自己成人的游 戏,比如打球,而不是玩孩子的游戏。总之, 父亲和孩子的互动,往往超越了生存的基本物 质需求,进而引领孩子直接探索世界。


  当然,人类的文化,又强化了这一模式。即使在现代西方社会,一般家庭中还大多是父 亲在外面闯天下,母亲在内理家照顾亲人。孩 子往往会顺着父亲的视野去看社会。因此,父 亲经常是孩子和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


  父亲带给孩子“社会期待”


  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体会到,孩子对父母的感 情需要是不同的。父爱和父教,在塑造孩子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恐怕比母 爱、母教还重要。


  怀孕、母乳喂养孩子的,只能是母亲。而 父亲则扮演着更多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社会 角色,父亲把一定的“社会期待”带给了孩子。 “爸爸期待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观念 在学前孩子的心灵中就根深蒂固。所以,父亲 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念、人生目标等方面所扮 演的角色,是母亲很难取代的。


  但是,只有当父亲和孩子关系亲密时,才 能把自己的期待传达给孩子,让孩子的生活有 个方向感。我和女儿的关系就是这样。


  以孩子练琴为例。你观察许多家庭就会发 现,母亲监督孩子练琴,孩子经常会发嗲,拖延 或干脆拒绝练习。即使母亲自己是个音乐家, 也往往一筹莫展。父亲监督,孩子则更多地集 中精力工作。我们中国人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 于“严父慈母”的功能。其实未必。女儿从来 不怕我。她学钢琴从来是妈妈带着去,我等于 是“圈外人”。但是,监督练琴,总是我更有效 率。女儿见了爸爸,本能的反应就是该工作了。 见了妈妈,则摆出一副吃奶的小样子没完没了 地发嗲、贫嘴。


  中国的父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 念特别强。工作一忙,就把家务和带孩子的事 情推给“贤内助”。这一切似乎都天经地义。偶 尔回家发现孩子哪点不如意,动辄横加呵斥、 “管教”,简单粗暴,完全不能设身处地地了 解和体会孩子成长中的细节。这样只能给孩子 带来恐惧。孩子即使在小时候表面上通过母爱 能够获得了足够的满足,但长大后,父爱、父教 的缺乏则伤害了孩子在社会上的自信,其对学 业的兴趣、探索精神、创造力、乃至成绩,都可 能会受到影响。老式那种高高在上的“严父” 观念,实在应该改改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爸去哪儿》:中国父亲多“失败”?
爸爸付出多少,孩子就聪明多少
钱志亮: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别站在你的位置上偷懒
让“丧偶式育儿”远离我们的生活
孩子有这些表现时,可能“父爱缺乏”,爸爸需要反思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爱,让他明了你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