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硅谷求职攻略系列下篇 ―― 找工作那些事儿(系统性杂谈)

硅谷求职攻略系列上篇――硅谷那些事儿(硅谷游记) 见此链接


上篇有不少人评论说没有写啥实质性的内容,那只是因为我不喜欢夹叙夹议的写东西,觉得重点不突出,因此当初在构思这个系列时就选择了这个结构。上篇把所有的水分写干净了,所以这一篇就是两万多字的纯干货。里面有不少内部信息和另类的角度,可以说,是以部分学术的态度来探讨工科类求职这个问题


长期不写东西,表达能力变差了不少……各位看官将就着看吧……欢迎各位就本文涉及到的疑问留言探讨,前十页一定回复,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讨论较多,我会整理一下再写一个《硅谷求职攻略番外篇——答疑集合》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一直都觉得,求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有用的经历或者说磨练,毕竟社会比校园环境残酷现实不少。你收到的拒绝恐怕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的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但同时也会思考自己,挖掘自己,规划自己,从而得到全方位从心态到能力的提升。

 

本篇涉及到了很多细节,也有很多我思考之后的一些结论,但我的初衷并不是希望做一个事无巨细的结论清单式的东西。求职中更需要的是在每个细节上去思考的习惯,在每个小环节上改进的动力,坚信会有好结果的乐观心态,还有善于总结的习惯,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是在求职过程中,比求职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当然了,结果肯定还是最重要),也是我希望能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的初衷。

 

招聘和求职的事情,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所以不同的专业在求职策略上还是有所偏重的。本篇主要还是以工程背景为主,因此本篇提到的方方面面,不妨当作checklist作为提醒来看。

 

找工作,永远是实力为王,很多大牛属于“还没搞清楚求职是怎么回事就一把一把的offer”这一类。这篇文章就来讲讲我这样的大众背景找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篇会对整个求职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分为简历那些事儿,投简历那些事儿,面试那些事儿 三篇。我尽量做到简练,尽量只讲重点不讲废话,尽量涵盖到我能想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

 

九月十月开始也是新一轮招聘高峰季节,祝各位即将毕业的同学都能找到理想工作。

 

Copyright:本篇倾注了我不少心血,最大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本篇不设权限,欢迎分享和转载,转载请标明来源(保留版权)。

 

简历那些事儿:

 

先说说公司招聘前期的流程:一般来说,大公司的HR是分部门的,比如说一个HR分管几个组,如果这几个大组的manager觉得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业务扩展,有招人的需求,就会往上申请预算,名额批下来之后,再让几个大组的专属HR负责招人。

 

所以招人这个事情,其实除去公司规定的一些流程外,还是很取决于HR个人的。有的HR就会去Monster/Linkedin这些地方搜索简历然后对感兴趣的人逐个联系,公司也会在monster/Dice这些专门的求职网站贴出一些职位,但是个人觉得这些职位很难做到全面,每贴出一个职位,公司都得掏数百刀广告费,所以多数及时的信息还是会在公司自己的官方网站的。不过我倒是觉得Linkedin提供了一个比较廉价的招聘方式,一个recruiter只需要花几百刀年费注册一个高级账号,就可以浏览搜索Linkedin上的简历了。现在Linkedin越来越流行,而monster这种传统求职网站客户流失不少,境遇不太好。

 

HR通常不会对招聘的专业知识特别了解,毕竟对这个方面有需求的是hiring manager,hiring manager会拟写工作描述和要求,然后HR的工作则是根据这个描述和要求的关键词把大致的简历筛选出来,安排面试之类。一般来说,大公司的一个职位能收到三百份简历这个数字是比较正常的,HR(有时也是组里的人)会在这三五百简历中挑出20张左右联系电话面试。应该说在找工作所有的环节里,最难的一关是简历关,这一步的淘汰率可比面试要大的多,电面到onsite比例大概20%~30%,onsite到offer比例大概~20%左右,而简历这关一般能留下来的,有10%就不错了。因此,怎么重视简历都是不为过的。

 

下面具体讲讲写简历的一些tips:

 

1. 重视关键词!

 

这一条绝对是写简历最重要的地方,没有之一。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某一天工作之余,老板叫你在三百封简历里挑出20封电话面试,一份简历就算30秒,也得两个半小时,在这样没有太多时间的条件下,恐怕根据关键词来挑选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了。

 

那人家对于什么样的关键词会感兴趣呢?这时就可以找找公司post这个职位时写出的job description(responsibility)和job requirement. 分别讲的是这个工作平时的任务和这个工作需要的skill set/学位。这里就都是关键词高频出现的地方,把简历里的project都结合job responsibility和requirement的关键词来改,这也是match的好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去照着job description去套,而是找自己的project 描述中有相关部分的重点强调一下。

 

另一个找关键词的方法,可以是向已经工作了的同行朋友打听打听这一行平时需要用什么工具和什么语言,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体系。当然,这其实就是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对行业在做什么比较熟悉了,关键字自然不在话下了。

 

其实在写简历前,可以把某一个方向的job description多读几个,自己进行归纳分类,这样对于他们喜欢的关键词心里大概就有数了。毕竟学校开设的课程的关键词和工业界喜欢的关键词还是有差别的,课程描述的关键词也许HR不太懂或者不是自己最想看到的就pass掉了。而且HR在需要简历时,常常会根据自己喜欢的关键词去公司简历库搜索,比如NCG(New College Graduate),多读几篇job description,你也会对未来做的工作和这个行业大概在做什么心里有数,同时用工业界的关键词去写自己的简历,看上去也会专业很多。

 

另外,高亮关键词也是很有用的。HR喜欢找关键词,我们不如为HR着想,把关键词帮忙高亮起来,这样让HR省时省力,看到高亮的关键词都是自己想看的,那肯定就毫不犹豫把你的简历挑出来了。高亮可以用不同字体,也可以加粗,这个就看个人口味了。

 

2.写简历的准则:人性化,便于阅读,条理清晰

 

不少同学在写project的时候,有什么就写什么,似乎希望展示自己做的project很多,但效果却让人感觉略有点杂乱,没有重点。在具体写project内容时,都是即兴型的, 一个小念头就一个bullet,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一个经历下用好几个bullets,而且相互也没有逻辑联系。这样的简历有些堆砌感,也让人读完很难留下印象。

 

写简历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积,而是分类归纳总结,要尽可能的方便阅读,让人在最短时间之内了解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从形式上来说,加上分割线就会省地方,而且显得清晰

 

分类归纳总结这一条,也可以说是按着面试官的口味来编排自己的project,帮助面试官总结自己简历。多换位思考思考,如果你是HR或者是hiring manager,什么样的简历看起来最省力?你最喜欢的归纳方式是什么?对于一个project,你希望第一眼看到什么方面的信息?

 

比如说project可以不用一个一个的罗列,而是某一类的project全部放在一起总结。比如招人希望招system level的,那我就可以专列一栏叫做”system level projects”,然后把这一类的projects合并在一起。再比如说design的projects放一起,verification的projects放一起,人家一看对你做过的类别和数量一目了然。

 

说了这么半天似乎还是太抽象,就举个简单例子,可以写出HR和招聘人希望看到的project/experience小标题,毕竟写简历和写文章一样,小标题醒目一点效果会好一些。他们要求什么description,就把关键词直接作为project/experience的名字,完全可以当答卷来写。举个例子,比如说description要求会Verilog/C++/Assembly这三门语言,做过门级设计,并且用过某公司的一个叫做0in的工具。那么简历完全可以这么来改:

 

gate level Project:

XXXXXXXXXXXXXXXXXX

Verilog/C++ project:

XXXXXXXXXXXXXXXXXX

Project using 0in tool:

XXXXXXXXXXXXXXXXXX

 

如果recruiter看到这样的简历,第一反应就是,我在找的关键词全部都有,而且每个关键词都有完整的project经验,不招这样的人那还招啥样的呢?一定要面试看看。

 

所谓条理清晰,主要说的是在描述project中需要条理清晰,按一定的逻辑来写,比如用了什么工具,写了什么语言,实现了什么功能,以一个有效的总结信息的方式描述出来。比如在介绍projects的时候如果非要按bullet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分门别类一下,职责是什么,用了什么工具/语言/知识体系,实现了什么功能云云。这样给人的感觉会好一些。

 

3.对于New Graduate,简历最好只写一面。

 

如果是工作了几年有经验了,简历写两三面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一面就很好了,还没工作过的学生能有多少很重要的经历呢?再加上第一遍筛简历基本上只是看关键词来看,长了也没那么多耐心看不是。

 

4.match非常非常重要!experience/project的取舍和排版顺序,以match程度为准

 

我看过不少人的简历,在第一遍写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在学校做的projects全部罗列上去,显得自己什么都会,比如做数据库的做电路的做网站的全部写在一起。但是这样反而会重点不突出,看简历的人不知道你想找什么方向的工作。更坏的可能性是,给人第一感觉没有职业规划,觉得技术不专一,什么都懂但不精通。

 

还是之前那个问题,HR只有极少时间看简历,如何在前十行抓住眼球,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和job responsibility相关的项目,全部写在最前面比较好。

 

也有同学的简历都是把自己做的最好最复杂的项目放在前面,但如果相关性不高,其实放在前面也是白搭,原因很简单,再NB的经历如果不match,人家不会看,也不会感兴趣,不如狠点心直接砍掉。毕竟工程领域就是注重专业性,不像搞金融经济的啥都能沾边。

 

我刚开始的简历也是把做的比较复杂的project放前面,面试了几轮发现,根本没有人问起过这个project,面试时他们看我的简历,看到这个不熟悉的project就直接跳过了。从此我把果断把不相关project全部删去,拿到的面试反而多了不少。

 

要知道,简历被锯掉最常见和最常见的原因,绝对不是背景不够强,而是没有那么match!match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砝码,与其用其他含金量高但不那么match的project,不如把match做到极致。

 

不要害怕没有internship没有说服力就把相关度不高的internship写在前面。就我自己而言,我没有对口的intership经历,于是只是把毫不相关的internship放在简历最后一句话带过,照样拿到了大把面试。有没有internship,没关系,那只是个形式,他们都知道intern也就是那么回事,重要的还是你的做过什么、做过多少和他们工作相关的东西

 

5. 简历的目的并不只是获得interview,而是interview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都说,简历在拿到面试之后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

 

一般来说onsite面试会有4~7轮 1 VS 1的面试,但面试的内容上是会有分工的,其中会有两三个人侧重于出题问技术,两个人问coding,会有manager过来看看整体印象。但一般大多数面试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简历,一般而言面试中花在简历上的时间占整体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如果你做过的东西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跟你讨论,这个加分还是会不少的。

 

毕竟大家都心知肚明,面试题网上随便一搜索都有,想要短期速成很容易,但是拥有匹配的project经历和没有匹配的经历,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简历上每一个project都要有自己的故事,并且都能很短时间讲清楚。

 

简历在interview中的作用最好能做到:简历上的每一句话都有人问起过,每一个project都会有人感兴趣。以这一点作为准则,无论是对简历本身还是对interview都是很好的帮助。

 

6.interview其实是改简历最重要的feedback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难找到高手帮忙改简历,但实际上最合适帮忙看简历和帮忙反馈的人就是面试的人。

 

只要你细心一点就会发现,面试官喜欢问哪些方面,对project中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这些其实是变相告诉你,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东西,回去之后根据这些feedback改简历,会非常的有用。比如说根本没人问过的project就可以直接删除了,被多人详细问过的project就可以再多写写细节,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关键词可以再多写点儿。

 

7.不精通的project或者经历慎写,搞清楚了再写

 

投某一个方向的时候,可能做过的项目和经历不够多,于是做一些美化或者添加自己没做过的东西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简历虽然可以美化一些自己的经历,但是吹牛也是有限度的,至少吹破就不那么好看了。面试官对于感兴趣的project或者经历,是绝对会问细节的。如果没做过或者只是打个酱油,两句话就能看出来,不是很懂的话直接就被问死了。毕竟学校的project看工业界的人看来就跟1+1=2一样简单。简历里有不真实情况这一条一旦露馅,基本上就不可能有希望了。所以当你说你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透彻,不然就不要提起来。还是那句话,简历上每一句话,最好有能讲5分钟的准备,每一个project,做好讲半个小时的准备。

 

8. 多问问自己so what?

 

简历中我们总想多展示一些自己觉得好的方面,但是在写完之后,对于每一句要问问自己,so what? 这个经历/技术人家公司会看重吗?会对未来的工作有用吗?人家看简历对于没太大用的东西恐怕也没啥兴趣。

 

9. 不同的职位描述要准备不同的版本,针对网投和HR也需要不同的版本

 

很多公司的网申系统都是自己独有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建立数据库时,会把所有格式的简历全部转化为文本格式。因此pdf/doc格式在转变中很多符号变成乱码这个问题就成了常见问题了。

 

很多同学的简历感觉在experience/projects里是按一个点一个点来写的,每一个点前面加一个修饰的“点”。但实际上这些同学辛辛苦苦设计的格式在database中这些点全部成了乱码,给HR阅读造成很大的不方便。

 

所以这里推荐做两个版本,官网database投用一个版本,给HR再做一个版本,给HR的版本力求美观和凸显重点/关键词(比如每一个点之前可以加一个修饰的符号,或者加一些个性的符号/图片)。投官网的版本力求整洁,没有特殊符号,转换成文本格式后也同样美观。这里说的特殊符号,可能连tab也算在内,因为tab转换格式有些地方算4个空格,有些地方算3个,这样可能打乱你精心设计的布局。

 

至于不同职位描述准备不同的版本,这个前文已经有详细描述,这里就不多重复了。一个比较方便的做法是,准备一个全面版本的简历(可能2~3页),根据职位描述挑出最相关的experience/projects排列组合放在1页里即可。

 

10.Objective很重要

 

Objective(目标)这一栏基本是求职必须的,然而也是写简历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部分。HR们经常拿到你的简历后会根据兴趣和关键词传到各个manager手上,如果有Objective,HR就会很清晰你想要什么方向和level的职位,而不是根据你的experience栏里面的内容去猜测(除非背景硬,否则估计HR也懒得这么做)。如果简历位置不够的话,在education栏内写一个自己的concentration也可以。

 

另外在公司自己内部的简历库里也会经常有manager来搜看有没有符合条件的简历,有Objective给人的感觉就是职业规划清晰,而且也很方便对口的manager直接注意到你的简历。这样就算投某一个职位没有收到回应,也有可能会收到其他一些类似职位HR的回应。

 

当然了,如果是投一个特定的职位,如果实在没有位置可以不写。但是如果是在linkedin上投这样能进入HR邮箱的简历,Objective就是非写不可了。

 

11.对于Engineering来说,别人更关心的是用过什么tool,写过什么语言,而不是具体做了什么内容

 

比如说你在一块电路板上做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很炫,有很多你引以为自豪的feature。但是这些在面试官眼里都不重要,他们在第一眼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个游戏的硬件和软件接口是什么,bus用的是哪一种,用的什么语言写的,这个过程中用了什么软件工具。那些很炫的feature完全可以放在面试时具体讲,如果是第一眼看简历,这些feature占太多篇幅,可能反而不知道你这个经历是否匹配。从而这个简历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功能。

 

同时注意,尽量对project本身的参数/内容等淡化处理,毕竟这些不是那么一眼就能瞄出大方向的东西,给不懂行的HR看就更没用了。

 

鸣哥在看到这一点的时候颇有感触,给了一个很精辟的评论:

 

“真正的entry level进到公司还是和工具打交道比较多,mentor更关心你有多长时间能够适应你的工作,进入状态,deliver 代码,理论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设计的工作都是高级工程师把关,entry level更应该去使flow的运行更加顺畅

 

我第一个任务就是将PXXX/CXX Flow从A芯片移植到T芯片上,中间遇到了很多问题,然后自己研究还有找Tool support,最后都解决了,现在flow完美运行,我的mentor就觉得我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好,真正价值高的部分,比如tool的报错,我只需要报告就可以了”

 

12.不要轻视每一个细节,尽量至少请三个人帮忙改简历

 

没有语法错误,行文流畅是一个简历最低的要求。而且这个方面做的再好,别人也不会注意,但HR看到一份明显语法问题的简历时一定会扣分不少。如果有条件,最好请native帮忙看看。再比如说cover letter复制粘贴时忘了改公司的称谓。其他的细节比如格式,行间距,页边距,既要让一面简历装下尽可能多的信息,又不能让人感觉太拥挤字体太小,这些都需要自己考量一番。还是一样的道理,这些细节做好了不会加分,但是做的不好一定会扣分。

 

之所以要其他人看简历,最重要的地方是看简历上的意思和你想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和别人看你的简历的感觉是否一致,会不会有容易误解的地方。毕竟我们自己写简历肯定是以自己的观点看问题,无法预料别人理解起来会怎么样,别人会觉得哪些地方最为重要。

 

也最好请非本专业的人帮忙看看,抛开了专业层面的东西,非本专业人士会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会告诉你一个没有相关背景的人的感受,以及是否能快速抓住这份简历中你想表达的重点。毕竟不少HR都是HR专业出身,很难对一个专业有深刻的认识,即使你做的很相关,但是表述的差异会有可能让HR注意不到你。

 

投简历那些事儿:

 

投简历的过程中,我想保持好心态是比如何投简历重要的多的东西。

 

想当初刚开始找工作时,我也经历过无论怎么投简历都得不到回应的时期。时间长了,自然会着急,在只有90天OPT失业期找不到工作就得滚蛋的压力下更会焦虑,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是这一段经历,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公司拒绝我的简历,那就说明我的简历还有改进的空间,修改了之后继续投。被拒绝的越多,是因为我尝试的更多。如果我一个公司投30份简历还没有回应,我就修改之后再投50份投100份,这样不断的努力下,终于慢慢有了成效。我投Qualcomm这公司投到近100封时,终于拿到了第一个面试,就连Google这样的纯软件公司,在我连着投了近两个月投到60封左右时终于被我的诚意打动,给了我一个面试,他们的邮件里回复道,因为你的continued interest in Google,我们决定给你一个技术电面,看的我热泪盈眶。从最初怎么投都没有回应但一直努力尝试,到后来不断的拿到越来越好公司的面试,让我深深的觉得:

 

被拒绝的不够多,只能说明尝试的还不够多,只能说明还没达到自己的极限.

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

 

现在的就业市场回暖,上季度美国失业率跌倒了8%以下,外部环境比09年那阵要好很多,所以一定要坚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回报的。

 

也许有同学说,我的专业不是CS,就业不是那么容易,这样海投有用吗,要不要转方向呢?

 

这里我引用一下我在论坛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模电是指EE里模拟电路方向,可以理解为泛指较难找工作的一些方向/专业):

 

之前都说模电很难找云云,我也一直受此影响说模电多么多么难,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敢自负的说,如果我是学模电的,照样能拿到不少面试,虽然肯定比我学数电拿到的面试数量要降低不少

这话会得罪很多人,很多人也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就我看到的情况来说,很多人抱怨难找,更多的因素都是自己没有用尽全力,没有足够的思考,或者懒得在每个能改进的小地方改进:简历在投之间有没有修改过二十遍?有没有根据每一场面试的feedback继续修改?是不是每一个公司能投简历的地方全部都已经尝试过了?是不是每一个能帮忙的能了解信息师兄师姐都骚扰过了?是不是对行业的数据分析了如指掌?是不是对行业的职业规划和分工有所研究?glassdoor上的大公司面试题做完而且总结过了吗?听力和口语是不是达到了没有障碍交流的水平?介绍自己project的时候能不能做到impressive?有动脑筋想过面试官们想听到什么答案吗?

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地方改进,也许没效果,但是量变产生质变,而且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不是付出了立刻就能看到效果的。我们能做的其实太多太多,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思考的太少太少,做到的太少太少,有时想偷懒的时候,就以外部环境作为借口。

就算模电本来就比数电难找不假,如果还不如我在找数电方向做出的努力,那怎么能怪环境呢?难道模电的人都认为数电工作真的是信手就可以拈来的吗?要知道我拿到的绝大部分的面试和所有的offer,职位描述上都是要求的有经验的人,甚至有几个职位明确说明,我们不招new grad,不要来投简历。

学模电的比数电要少,机会比数电要少更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但外部环境如此,如果没有比别人更努力,没有比别人尝试过更多,没有比别人经历过更多的失败,怎么可能不在淘汰的那一列呢?你无法在面试的时候告诉公司,我比其他人更有潜力,了解的更多,公司凭什么会要你呢?你如何能stand out呢?

所以如果对模电dedicate而且很喜欢的话,就做模电吧。就像当初大家都说学EE的要转CS才能找工作,我就偏不信,现在大形势这么好,我这样大众的背景努力之后都能拿到硅谷各大公司的面试,那么学模电的人如果能付出跟我一样多的努力还不行,那就付出我双倍的努力,谁说不可以呢?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找工作投简历是个持久战,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耐心非常的重要。

 

下面来具体说说如何投简历。

 

1.不完全符合要求的职位也可以投

 

恐怕学生时代投简历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职位都只要有经验的呢?甚至有一些职位专门说明:我们不招New Grad(刚毕业的学生),每每看到这类职位,只能向天长叹,学生能投的职位实在太少了。

 

我刚开始其实也是同样的感受,但是我仍然会去尝试大量的投这样的职位,刚开始好几个星期杳无音讯,直到收到synopsys(做EDA tool 第一大公司)的面试,告诉我组里确实是在招三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人,但是组里还有一个职位也可以让new grad来试试,问我有没有兴趣。这个面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如果坚持下去这么投,一定会有更多类似的机会的!

 

Synopsys电面之后就没有消息了,但是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继续投,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完全符合要求。最后我拿到的20多个大公司的面试中,四分之三的职位描述都是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最后拿到的5个offer中,有3个是要求3~7年工作经验的,甚至其中有一个明确说,我们不招new grad!

 

于是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为何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学生呢?我在面试的时候也会经常问这些公司,Why chose me?

 

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部门里这个产品是比较新出品的,技术和使用的software tool都比较新,很难找到对口的人,来的都或多或少不太对口,就算是有经验的senior engineer,同样也需要时间training,既然都是training,fresh grad给的待遇少一些,而且学习的劲头也足一些,更愿意去接触新东西,所以可以让fresh grad试一试。

 

还有部分原因没有人直说,但是我思考许久之后感受到,其实是因为某个方向专业对口的有经验的人确实很少,招不到有经验的人。这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有经验的人就那么多,如果这个公司招到了有经验的,那么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公司被挖墙脚了,job market上有经验的人比new grad要少得多,所以这些hiring manager也会尝试看看new grad。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没人说但是我感受到的,就是有经验的人容易跳槽,呆的年限不够长,一旦公司效益不好之类就会跳出去。但是New grad 一般招进去呆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学习都要一定时间,再加上绿卡排期的限制,一般四五年都不会跳槽。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new grad的期望,就是要有motivation,要aggressive,要stay hungry,我拿到第一个offer时manager就对我说,我给你这个offer就是因为感觉你非常的aggressive,技术又过关,所以就要了。

 

看到这里,各位new grad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多了吧!我们跟有工作经验的人比起来,还是有不少优势的!

 

但同时的,公司里招人,一个组一般只招一个new grad,毕竟如果招多了,没人挑重担就不好了。所以公司招人现在都是junior、senior level一起招,因此简历投senior也完全没问题,组里同时在招各个level的人的概率是存在的,就算只要有那么百分之一的概率,那么投500个就能有5个这样的机会,也是大大的赚翻了啊!

 

看,所以说,不要被网上的职位描述的一堆堆要求吓到了,毕竟职位描述只是一个理想的cadidate情况,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招到perfect的人的。所以职位描述倒不如说是愿望单,不是非要达到这些要求才能申请。因此,正像我简历篇里说的那样,如果通读job description然后做出对应的修改,还是有希望的。

 

就算不被选中,用一句流行的话说,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2.珍惜校园招聘和内推的机会

 

一般来说公司post出来的职位都默认是社会招聘,也就是默认需要有一定经验的职位。因为如果要招没有经验的,大多会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这样在同一个level的学生中取舍,效率会比较高。大公司都是希望在校园招聘中把好学生一网打尽,毕竟在官网里找简历数量太大,效率低。我记得Microsoft在面试我的时候,竟然奇怪的问我为什么没有在校园招聘时给他们投递简历,他们对于校园招聘有能力网罗好学生的信心就可见一斑了。

 

这也是为什么校园招聘是new grad能拿到面试和拿到offer概率最高的地方,如果是一些工科名校,那么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大把面试和offer。毕竟人家工科名校的牌子摆在那里,学生的能力都已经充分的证明过好多年了。

 

如果校园招聘没有很多相关专业的公司来(比如哥大的招聘会基本上就是金融公司专场……),那么其实也可以蹭一下其他学校的招聘会,一般来说不会因为你不是这个学校的而歧视之类的,拿到面试的概率也是相当可观(相比较于自己网上投)。

 

比如在硅谷的话,斯坦福的校园招聘是一定要去的,每年春季秋季都有,EE届的巨头公司会悉数到场,谁也不想错过斯坦福的学生不是。从哥大这一届的情况来看,在斯坦福校园招聘拿到面试的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换位思考,人家能不花多余力气多收点其他好学校简历多一些挑选余地,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为何校园招聘拿到面试容易,我觉得多半是因为面试官会跟你有直接的接触,这样的面对面的接触和通过简历接触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至少面试官会问几个简单的技术问题,答对了肯定会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不过硅谷的公司毕竟对西部的学校更为熟悉,而且在西部校园招聘旅途的成本也比去东部低不少,自然西部的校园招聘会数量多,所以说起本土地理优势,主要也是在这个方面。

 

校园招聘和内推绝对是最快捷找工作的方式。至于如何内推……这个就得看个人了,多像学长学姐打听消息,肯定是有用的。不过对于只高两三届以内的学长学姐,内推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看运气,毕竟工作不到三年,自己的人脉和阅历都有限,通常对自己的组里比较了解,而一个组一般不会招太多新人,自己的组不招,要了解哪个组缺人只能找其他组,但在其他组自己的说服力就弱很多了,很难真正有很好的内推机会。除非组里或者隔壁组里刚好要招人,或者是学长学姐比较aggressive的直接去问其他组有没有招人计划需不需要推荐。

 

所以一般的内推就是公司内部的employee referral system,这个系统提交的简历会被HR优先看到,给面试的概率会高很多,大部分内推的作用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接下来的面试全部得靠自己。部分系统做的比较完善的公司会在内推之后看到内推所有职位的情况之类。

 

所以内推时候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学长学姐问问相邻几个组的招人信息,或者是跟老板(比如手底下有三五十人的director)混的比较熟一点,内推的作用才会比较明显,毕竟这样老板都可以直接跳过流程先试试,省招聘费的事情谁不愿意呢,一般平均一个职位花的招聘费用都得好几千美金呢。

 

这里顺便也提一下,哥大的学弟学妹如果对Qualcomm有兴趣的,可以发简历和自己的信息说明至 fd2266@caa.columbia.edu ,我会尽量帮忙打听信息和refer的。

 

 

3.尽可能的多投简历,但不是浪投

 

曾经有同学跟我抱怨,一天投几个简历都投了一个星期了,怎么还没有回应呢?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一天投的简历比这同学两个星期投的都多。

 

很多人都觉得简历随便投一投就可以了,不是一个花费很长时间的东西,我倒是要问了,这么说如果简历写好了那找工作是不是就不怎么需要花时间呢?找工作最花时间的无非三块,写简历修改简历,投简历,准备面试和面试。这也是为什么我这篇文章这么划分的原因。

 

投简历确实是很花费时间的,每一个职位都要看job description,然后看看简历有没有必要稍微修改下迎合这个职位,然后在官网上一步一步填写资料,提交。虽然说一个职位一个职位的改简历很花费时间,但是看多了job description之后,3~5个version足以应付所有的职位了。

 

如果有人说说觉得能投的位置不多,好像所有的位置都是需要有经验的……

我只能说,我拿到的绝大部分面试和offer都是要求有经验的。你不去试,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呢?只要是跟你经验相关的,怎么就不能投呢?能投多少简历,完全是看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真的说能投的职位不多,至少也得把monster/dice/indeed/linkedin/各大公司官网全部投过才有资格说这个话吧。就算把这些都投遍了,有没有找过各个公司的HR的邮箱毛遂自荐?有没有找最近哪里有大型的校园招聘会?现在业界环境不错,只要真的想去投,只有时间不够用的份儿,不会有能投的位置不多的情况出现。

 

也有很多人都说,投简历投多了会有负面效果,会说明你职位规划不明确云云。

在工程领域,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可以以亲身经历证明这完全是扯谈。在很多大公司我都拿到了2~4个组的面试,这些组做的方向都完全不一样。而且实际上公司看简历招人绝大多数还是以组来分,我在同一个公司面试的几个组经常都不知道我还在面这个公司的其他组,所以这样的说法多半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不要相信。实际情况是一个公司里面几个组是非常正常的,主要是看你适合哪个组,也看你更愿意去哪个组。

 

还有人说,这次投了简历如果被拒了,那不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上黑名单了?

这又是臆想出来的一个说法。实际情况是,公司只会非常欢迎你继续投简历继续面试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我个人的经历是,拒绝我的组都会鼓励我继续面这个公司其他的组,或者是鼓励我继续投这个公司的简历,鼓励我不要放弃这个公司。

 

换位思考,公司是非常理解,一个人的水平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一个时间的水平不够标准经过努力之后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如果水平提高了,公司想要你都来不及,怎么会拒之门外呢?

 

当然了浪投和海投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里所说的海投,主要是指数量,但对于方向的相关性是有考量的,至少投的还是比较相关的职位。而浪投,就是连job description都没看清楚就投,这样就算不是浪费时间,效率也会比较划不来了。

 

4.投简历和准备面试的时间如何安排分配

 

应该说这两者是并行的,但是在具备一定的水平之后再开始大量的投简历。或者把最想去的一些公司的简历放在后面投,毕竟随着投简历和面试次数的增多,水平是会慢慢增高的。

 

如果一定要说个标准,把glassdoor上找几个大公司所有的面试题全部做过总结过之后,面试时心里有点儿谱了,就可以大规模投简历了。不要怕刚开始几个面的不太好,面试多面几个提高会很快,再加上投简历到收到面试的时间一两个星期到一两个月都很正常,会有时间去准备的。就算还没完全准备好开始面试,也可以为自己的简历提供宝贵的feedback。

 

当然不要走极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投简历上,没做好一定的准备之前还是不要轻易开始,机会虽然不是那么少,但不是用这种方式浪费的。

 

5.除了传统的求职网站monster/Dice/Indeed之外,强烈推荐Linkedin

 

传统求职网站怎么投简历我实在不愿费笔墨写了,是个人都会投,多投一些就好了,这里主要介绍下linkedin。

 

Linkedin在找工作方面实在是神器级别的,如果你只想在一家网站上投简历,那么linkedin是不二选择。

 

我有好几个职位都是在linkedin上投完简历的数个小时之内收到HR的回复,最快的还不到一个小时,这个效率和官网比实在是快的惊人。毕竟这个网站是一个结合了SNS的求职网站,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上快捷太多。

 

根据我的观察,Linkedin投简历高效有其很独特的因素:

 

(1)其他的传统求职网站比如monster/indeed,模式是公司post job到求职网站上,这样这个职位到底有没有招到人,是否过期没办法知道。毕竟一个广告几百美金,公司放到网站上多点时间就算打打广告也是值得的。实际上,就算是公司自己的官网来说,是很多职位都是过期的,组内懒得打理了也是很正常的。而linkedin上招人的形式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在linkedin上发布职位信息都是以HR的名义发布的,如果不是急需招人,是不会在linkedin上发布职位信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linkedin上会过期的职位很少,因为如果过期了的职位,HR要接收那么多无用的邮件本身就是意见很厌烦的事情。

 

(2)我在linkedin上收到HR回复都是以email的形式,这说明我在linkedin上提交简历也是以email的形式直接进入HR邮箱,别小看这一条,这是质的差距。这意味着,你的简历几乎一定会被HR看到,而不是在官网的数据库或者求职网站数据库遥遥无期的等待HR垂青。

 

(3)其实还有一个高效的原因,就是linkedin上个人profile都是写的比较详细的,这为HR反过来寻找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提供了条件,我在linkedin半年收到HR的面试邀请不下十个,大公司小公司一半一半,只要把profile写详细,机会是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如何使用linkedin投简历我想就不用我多费笔墨了,每天都会有HR在linkedin上发布新职位,搜索关键字之后努力投就是了,跟官网没多大区别。每隔几天多来投一投,多刷新刷新,总会有机会的。另外可以申请一个premium的账号(我真的不是给linkedin打广告XD),这样你的简历会排在所有其他联系人前面被看到,一个月也就二三十块钱的事情,从找工作的成本来说,这简直是太便宜了。

 

我这里想写写我曾用另外一种在linkedin上拿到的面试的方法:每个post出来的职位都会显示所属公司和HR,那么这些HR的信息就是非常宝贵的!你可能不能直接看到HR的邮箱信息,但总可以想办法,比如多加一些人,如果HR是你的2nd connection就可以看到信息了,或者直接加HR为connection,加的多了,总会有少数HR同意你的请求,这时就可以顺着这少数HR再挖到其他HR的信息。当然有不少HR是直接把要招的职位大类和邮箱大大方方的写在主页上,谁都能看,就不需要这么周折了。总之,想要搞到HR的联系方式,在linkedin上多想想办法还是没多大问题滴。

 

其实以此类推,利用linkedin找校友内推也是很有效的策略。Linkedin上提供专门可以按学校搜索在某个公司的校友,一般校友会愿意帮忙联系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就算碰巧被拒绝,还是那句话,you have nothing to lose,多联系几个就是了。可以申请校友为linkedin联系人,然后再适当的介绍自己,再看看能不能问问情况,甚至是帮忙内推。

 

Linkedin用好了实在是找工作的一把利器,但是平时的时候最好能多关注,多扩展自己在linkedin上的人脉,因为在linkedin上第三级联系人就看不到联系方式了,如果平时多拓展联系人,那么在找工作时很容易会发现,不少HR都在你的network中,还有更多校友在你的network中,不需要搭讪就能获得联系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6.不要只关注于最近一两个星期放出来的职位

 

其实一个组真正分心做招聘的时间只占极小部分,毕竟平时要做的工作那么多,想要大块时间招聘是不可能的。而且算上工作量,比如说20个电面,5个onsite面试,加上周末假期,一个招聘流程没有一两个月很难下来,碰到大公司效率更低,两三个月甚至更长都非常的正常。

 

只要是在这个组继续面试的过程中,投简历都是有同等的机会的,毕竟组里也要充分考虑到候选人如果拒绝offer怎么办这个问题,所以肯定得多onsite面试几个人,万一有人拒掉offer可以快速的move on到下一个候选人。

 

另外一个大组的招聘可能需要不止一个条件类似的人,这样他们也许会一直把招聘要求放在网站上,虽然这时看起来这个职位已经挂了两个月了,但是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我拿到offer的某一个组,在我接offer之后三个月更新了职位发布日期一字未动继续挂在官网上,这时要投,有效期上还是没问题的。

 

 

面试那些事儿:

 

其实面试是最不需要经验的,特别是onsite面试,无论是谁,只要多面试几次,基本上就能适应面试的节奏了。

 

按淘汰率算,面试也是最容易的一关,能走到这一关的,基本上已经说明你和这个职位比较match,接下来就是跟其他几个候选比比看谁更适合这个职位,谁和这个团队合作更有默契,技术上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了。

 

先快速科普一下面试的大致流程,一般在简历过关之后,选出20位左右进行电话面试,电话面试一般在40~60分钟,大概的问下简历了解一下你的背景之后再问两三个技术问题一般就结束了,最后给5~10分钟让你问问题。电面之后一个星期之内会通知你是否会有onsite面试,电面本身会选出5个人左右进下一轮。onsite面试的难度和强度都会大的多,一般5~7轮,每一轮都是一对一的45~60分钟面试,组里的人大部分都会出现,最后根据组里的人的综合评价决定offer。

 

下面来讲讲面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行业和公司的作业尽量做足——虽然对于Engineering,不做足也无伤大雅

Engineering的面试,一般来说更多的集中在技术交流上,不过如果能对行业和公司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甚至是对hiring manager的背景做足功课,还是很能加分的,毕竟充分的准备能体现你对面试认真的态度和重视的程度,而体现态度在面试时候非常重要,夸张一点说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实际上对行业趋势的认识也会融入到技术问题中。比如做移动芯片的公司会问你,我们公司在做芯片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方面之类的问题。最后的提问阶段也是很能展现你对行业思考的认知的时候。

 

至于要在哪些方面做功课,看看这个硅谷求职攻略的第一篇就知道了,第一篇里基本上就是我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对各个公司和行业做过的功课,从公司喜欢问什么方面的问题到公司的待遇/政策,从员工最喜欢的抱怨的地方到公司在这个行业的名声,从财政报表到股票走势再到技术大趋势,都是可以有很多空间做功课的。

 

如果实在要推荐一个入门的方法,可以从公司股票入手,因为一个公司的投资人会是对这个公司最关心的人,公司的市值非常直观的反应他们对这个公司的未来前景和道路有多少信心,对这个公司的资产价值有怎样的评估,对于这个公司在行业的产品线销量是否看好(这个标准仅限于股市比较透明和健康的美国,中国股市背后的看不见的手太多了)。顺带的,在看公司股票的同时,会有海量的华尔街的对各个公司的产品线的评估和最新行业动态的评论,这些都是非常直观和有效的信息。如果能坚持看下来,对于工作之后投资理财也是很大的帮助。

 

2.面试需要准备些什么


作为技术职位,最基本的技术面试问题的网站一定要过一遍,glassdoor上最少找5~10个大公司相关方向的面试题全部做完并分析总结。现在面试题满天飞的时代,随便google都是大把的面经或者是指导,好好静下心来多看看,一定会收获不少的。

 

很多同学准备面试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以前学的疏忘了不少,于是就开始复习以前的考试材料,或者是课本。还有些同学看到job description的要求的知识或者语言没学过,于是临时抱佛脚拿本语言教材学一学。

 

这里我想说的是,复习的主线还是以面试经验为主,以各种书籍资料为辅。

 

工业界的东西和学校课本里的东西偏重的方面差距很大,特别是现在行业分工很明确,一个职位只需要在某些具体的技能和知识上熟悉就可以了,而课本比较注重于全面系统的介绍,实际上只需要在部分章节做到非常透彻的了解就可以了。你把课本弄的再熟悉,绝大部分内容工业界也是不会考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几年,那么你对于课程里具体学了什么还会非常的精通吗?不会,你更多的是对implementation的工具和实际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bug,以及对具体design的理解更为熟悉。而且课本每年都在变,各个学校的课程也不太一样,很难去针对某一个课程去问问题。实际中面试更多的会问工业界中比较常见的概念,以及和工作内容相关度很高的知识体系,但这些概念和知识课本里一定会有介绍,要做准备的话就是把这几个话题透彻的研究清楚就好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根据面经为导向,把面经涉及到的话题全部研究清楚。如果是面试自己没学过的语言,那么就把常见考的几种结构和提醒搞清楚就可以了。毕竟面试考编程语言写白板顶多半个小时一题,复杂程度是非常有限的,面试官只需要看到你会基本的结构和熟练程度就可以了。实际中如果考编程,随便一门自己熟悉的语言写就可以了,面试官不会计较这些的,毕竟语言只是一个工具。

 

面试之前,可以多去想想他们会问你什么,很多很常见的问题,都可以提前准备。

 

最常见的就是准备一下自我介绍,很多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才第一次有机会读到你的简历(他们工作都太忙了),他们经常会在读简历的时候要你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的自我介绍可以引导他们读你的简历,强调一下自己的优势,介绍自己的特点。

 

其他面试官比较关心的常见的问题,不少是关注你平时做project的经历,这个经历倒不是project的具体内容,而是你在project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如何处理的经历,debug的经历之类。因为业界工作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部分不是设计,而是debug和validate。再比如说不少面试官喜欢让你聊一聊最为challenge的project经历,这些方面都可以准备点小故事。

 

其实engineer们都是很实在的人,一般不会像金融类去问你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神马你最大的优势劣势啊,你为啥要替我们工作啊,你的课余爱好啊,我们为神马要录用你啊,你对公司了解多少行业了解多少啊之类的都不会碰到的。Engineer都是去踏踏实实的做东西,没那么多有的没的。

 

3.面试是非常需要亲身经验积累的,有机会一定要多面试

面试不像写简历,有人教一教就可以了,甚至可以毕竟简历的很多写法都是相通的,而且可以帮忙找人修改,而面试毕竟看的方面要全面的多,不亲身经历有些东西是感受不到的。就算是小公司的面试或者是不太感兴趣公司的面试,也好好准备,好好总结,每一次面试都会让你更强大,而且对于之前不感兴趣的公司,也许面试的过程中人家也能打动你的。

 

另外每一次面试之后建议把面试过的题目记录下来,有空复习复习,同一个方向的面试题的重复率还是比较高的,如果onsite面试过5场以上,基本上之后三分之二的题目都能碰到原题或者找到原型。

 

也有些同学问,如果面试前感觉没准备好,还要去面吗?会不会没有面试好就上了黑名单不再考虑了?

 

这个问题和投简历是类似的,实际情况是,公司只会非常欢迎你继续面试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我个人的经历是,拒绝我的组都会鼓励我继续面这个公司其他的组,或者是鼓励我继续投这个公司的简历,鼓励我不要放弃这个公司。不管结果如何,多一次面试经历,对以后的面试帮助都是巨大的。

 

4.面试官在面试new grad的时候最看重什么

 

刚准备面试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疑问,面试的时候会考这个吗,会考那个吗,如果我不会这个,会不会被淘汰?说到这个问题,就先说说面试官在面试new grad的时候最看重什么。

 

面试new grad,最重要的就是看看你在学校已经学过的东西掌握的如何,不期望你真的能懂多少。所以一般来说面试官先从你的简历看看你学过什么,再根据你学过的东西来问你。因为就算是同一个方向,每个学校的课程开的不尽相通,不能因为某一点知识体系没有达到而直接否定一个人。另外从你对学习过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侧面反映出你的学习能力和对待事情认真与否的态度。

 

准备面试的态度也是面试官比较看重的,我有一次电面答的并不是很好,但还是进入的onsite,结果onsite时有一个人和电面是同一个人,他问起了电面时我没答出来的问题,这次我答的好多了。他说,就是要看看你在电面之后有没有再对这个问题好好想想,这很能反应你的工作态度。另外有两次考代码写白板时,我有个语法结构写错了,记的也不是太清楚了,就说这个东西我查一下就知道了,可面试官坚持说,如果你来面试,这些都是常见的题,常见的题目你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很多CS公司在面试时,部分挑剔一点的面试官都要求做到error free的。

 

之前在投简历篇里详细的提到过公司为什么不招有经验的,而要招刚毕业的new grad。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他们对new grad的期望,就是要有motivation,要aggressive,要stay hungry。那么如何表现的aggressive呢?

 

这点我觉得很难用某种定式表达出来,实际上这一点也只是加分项而并不是那么决定性的重要。我只能说我一般做的,是在面试过程中有条理的总结,把握整体谈话的主动权,比如适当的通过总结性的句子和引导性的句子来引导谈话的话题,另外多思考,多发问,显示你对于新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和反思能力。另外我喜欢把面试的谈话节奏加的很快,这样有时给面试官也有一点压迫感,自然会感受到aggressive。

 

5.面试不是单纯的回答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面试就是出题与答题的过程,表面上看确实是,但实际上技术只是考核的一小部分, Onsite面试的4~7轮中,绝大部分都是你即将加入的那个组的组员,也就是可能的日后的同事。所以面试中更多的是看和你讨论时的感受。

 

我和我的mentor讨论问题的形式就与面试相似度挺高的,比如说我汇报一个我最近做的东西,他会问我细节,看细节中我是否理解了他的意图,有时也会challenge我,针对某一个design flaw要我给出解决方案。

 

所以说面试其实就是模拟平时工作中讨论问题的情况,你回答的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一些基本问题一定要答对),而是看你在碰到一个问题时候如何去approach。面试官非常的清楚,很多面试题目网上一搜索全部都有,就是看你解决问题的方式,风格,以及如何approach。所以在碰到不会做的问题时,尽量试图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approach,这会留下一个好印象的。

 

偷偷的说一句,其实在面试的时候碰到在网上做过的原题,也是可以装作没见过慢慢approach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屡试不爽XD

 

6.技术只需要达到门槛就行,并不是面试中最重要的部分!

 

当然,这句话不适用于电面,因为电面就是在纯技术方面看看你是否达到了基本门槛。如果电面没答的太好,就不用谈其他的了。这条说的主要针对onsite面试。

 

正如上一点所说,面试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看你是否适合一起工作,和这个组的组员是否合得来,然后看看你的做事风格,后来我跟某个manager聊当时为什么招我时,他觉得new grad其实都是从零开始慢慢教,技术大概过关,有基本的coding能力就行,然后觉得我aggressive,加上沟通交流非常愉快,所以就录用了。

 

这里就再来说说另外一点,沟通交流表达非常重要。毕竟谁也不想招一个日后组里用英语讨论工作都跟不上的人,那样就算有实力,沟通起来不顺畅也会使工作效率打折扣。所以口语和听力怎么强调都是不为过的,有空也可以熟悉下印度人的印度口语……(呃…这个要求似乎太高了点儿)。很多公司在面试我的时候,都表示对我的英语非常impressive,这一点给我也加了不少分数。

 

当然了,表达能力的范畴比英语口语还是要广很多的,多练习一下如何简练而完整的表述自己的project,多整理下自己project的细节,总之做好准备让面试官更容易的了解你的东西。另外,一般面试都会有白板,能画图就画图,画图讲的效率会高很多。

 

透露一个打听到的内部消息(传说),一般面试官都要对应聘者打个评价: strong hire, hire, weak hire, weak no hire, no hire. strong no hir,传说Q家分为五六项,每一项单独还会打一个评价,而技术为主的评价只占一两项,说明只要技术过一个门槛就可以了。我在Q拿到offer的时候老板告诉我,我的评价比较高,而实际上我很多题目答的都并不完美,这也算是一个侧面的印证吧。

 

7.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是一种平等交流

 

面试不是一个单方面的招聘的过程,而是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

 

把心态摆直,招人和被招人的双方应该是一个很平等的状态。在面试过程中,从招聘人员的谈吐,问的问题,你也能大致的了解出来这个公司的文化,你未来要加入的组的行事风格。这是一个双向选择,不是每一个组都适合自己工作的。面试的过程中,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太想去的公司其实还是有不少打动你的地方,让你改变想法的。

 

公司一般都会留出5~15分钟的时间给你提问,这个时候可以探讨一下公司的前景,比如和竞争对手的比较如何。或者是问问公司的文化如何(其实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你在最后选择公司时,他们的回答也是很有参考性的。

 

面试是一种交流,而不是“应试”,把心态摆好,这样的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语气,姿势,发挥。主导面试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把心态放在平等的位置

 

同时面试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把你最关心的问题全部问出来。一般第一个面试的是HR,这时待遇问题可以大胆的谈,如果想了解年终分红,绿卡政策之类,都是很好的了解机会。问问题的禁忌什么的其实没传说中那么严重,我甚至会在技术面试的时候聊待遇,聊工作,聊小孩,最后还是拿到offer。

 

8.提问阶段,要用问题来反映你的主动性——虽然也是无伤大雅的

 

提出问题是一个展示你对行业和对这个职位熟悉程度和思考的机会,也是表达你对这个职位的兴趣。

 

比如说,可以问问工作中常用的tool是什么,工作平时是什么样子的,或者问,作为一个new grad,工作的前几个月肯定不会真的参与项目(毕竟项目的复杂度对新手来说太高),那么前几个月的工作会是怎么样的。可以问问行业形势比如竞争对手的情况,可以问问公司扩建情况(大部分人都会很自豪的告诉你,我们公司又扩建了XX栋楼)。如果对行业比较了解的, 比如CS里面,做design的和做test的人经常打架,因为出了bug都会指望对方来改,在电子行业里也是一样。所以可以问问公司里design和validate的分工合作是如何进行的。

 

多问问几家公司,就可以对行业的很多细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阅历还是很好的。

 

当然了,其实这些问题也没什么重要,随便问问也无妨,我有时都会问,why chose me,或者问,为什么你们不招有经验的人而要招我呢?职位描述上不是说招有经验的吗?后来好奇内部消息,喜欢问你们的扩张计划还需要多少人之类,再后来喜欢拉家常,公司你家离公司近吗,工作忙吗,这地方气候怎么样,住的舒服不,房价贵不……好了各位可以无视我了……

 

9.面试之后需要发thank you letter

 

这个问题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的答案都是,作用非常有限。

 

一般来说只在一种情况下有作用,就是这个组非常缺人,甚至恨不得你下个星期一就能上班,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在thank you letter里面表表决心:你们给了offer我立马就签,明天立马来上班!这样就会加重一些砝码,如果看你还行,组里也就懒得再继续花时间面试了。

 

但更多的情况下,人家心里已经有了更合适的候选人,不可能因为你的thank you letter而改变决定的。毕竟这是Engineering,是要踏踏实实能干活儿才是王道的。

 

所以一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能得到一些feedback,比如会告诉你并不match这个职位啊,或者给你一些suggestion啊。我不敢说普遍情况,但是我发的所有的thank you letter都全部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Anyway,对于发thank you letter的态度,还是那句话,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10.尽量注意细节

比如对于职位和要求,尽量做好记录,避免混淆。我有一次就是一个design的职位我记成verification了,面试的时候大谈特谈verification,结果被告知不match于是被拒了……

 

Onsite面试一定要做好体力准备,你得在一块白板面前又蹦又跳讲一整天,这对体力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衣着,一般硅谷Engineer面试衣着都比较随便,穿个休闲衬衣牛仔啥的都没关系,不过穿正装总归是没有错的。

 

如果可以,面试前多打几份简历,也可以备一个详细版更长一些的,这样万一介绍到简历里没有的project可以用这个详细版的。尽管面试官手里都会有你的简历,但公司打印有可能把简历的最下端打没了(格式原因)。我每次面试都是用铜版纸彩打出来,面试的时候给面试官一份,通常他们都会很愉快的接受的。

 

面试如果被问到你还有没有在面试其他公司,一定要说出来,这在侧面也是对你能力的证明,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快的做出决定。

 

11.面试感觉没有结果,这是非常正常的

不少同学在面试之后都会觉得,我面的不错啊,怎么就没消息了呢。特别是电面的时候,面的特别完美啊,为啥就没给onsite面试了呢。

 

实际上不可能只是靠面试来决定结果的,特别是电面,问的都是很基本的问题,要答出来也证明不了什么。这时看到其他几个有经验的答的还行,肯定会优先考虑有经验的。

 

面试也只是招聘的一部分,毕竟engineering是要踏踏实实干事的,组里会综合考虑情况再make offer。毕竟一个有经验的,一个没经验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求职攻略的结尾,我想讨论下公司的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我在第一篇开头就写过,我投简历时只投大公司不投小公司,这句话一度被很多人认为是装B。这里我来写写这个话题。

 

身份篇:

大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决身份非常爽快,像Q这样的大公司都准备了一个大律师团队,巴不得赶紧给你办绿卡把你留下来。而大家都有感受,身份的限制非常的不爽,OPT90天失业期没工作就得滚蛋,H1B一旦失业,理论上第二天你就得离开美国。无论是想跳槽还是想自己创业身份都很不方便。如果有绿卡,那么回国创业,在美国创业,或者是跳槽,都非常的自由。

 

而如果是小公司,没有专门的律师团队,办工作签证可能得自己操心,办绿卡可能得看你的表现(毕竟办绿卡好像前后要两万美元),engineering可能好一点,但总之麻烦会多一些。最关键的是,办绿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换雇主, 从大环境来讲,如果有金融危机之类的,大公司的产品线多,资金流雄厚一些,维持个稳定不成问题,而小公司在形势差的时候怎么样就很难说了。到时候万一裁员那就得直接第二天机票回国了。

 

形势篇:

现在的电子行业,都是big player才能存活下来,每个细分领域到最后都会发展到只剩下几个巨头。至于原因,主要是大公司手里的资源多,可以把很多功能都整合到一个模块。举个例子,broadcom的wifi芯片之所以横扫市场,就是因为他家当初把wifi,无线radio,蓝牙之类的功能全部整合到了一块芯片上,功耗低,价格便宜,占的面积又只有一片,那些专门做wifi/无线radio之类的小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就倒闭。毕竟就算他们想直接把功能搬过来,也是很难有专利的基础的,电子行业普遍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再比如最近德州仪器TI决定退出智能手机芯片市场,部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家没有baseband芯片,没办法整合,与其未来退出还不如现在退出,损失更小一点。

 

总之小公司手里资源有限,有的做外包,有的靠新理念。所以选择小公司的时候眼光很重要,如果挑中一个很有前途上市的公司就最好了,拿到原始股,到上市的时候卖,最少也能买个apartment了。但有不少没上市成功的小公司就被收购了,或者一直没上市,也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说这还是一个有些风险的选择。

 

发展篇:

有人说,大公司的职位做的工作太固定了,特别像intel这样的,几十年可能就只做那么一个模块,非常枯燥,学不到东西。而小公司你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做,会学到更多东西。

 

我表示不认同这个说法。

 

这个问题我在面试的时候专门问过几个大公司的manager,大公司真是像传言那样一成不变吗?普遍的反应都是,完全没这回事。如果你实在对自己做的东西已经非常熟悉了,你完全可以向manager申请做一些组里其他方面的工作,而且公司内部换组也是一种选择。总之如果你觉得想接触更多东西,是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动力。大多数人这么抱怨,更多是因为他们自己熟悉了自己的工作,也懒得再折腾了,偶尔抱怨一下而已。

 

我觉得,大公司的很多规范,制度的完善都是很值得学习的,这都是在小公司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再说个大实话,大部分也就是年轻刚毕业的时候有冲劲想多接触点东西,然后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过平淡幸福的生活了,学那么多新技术有什么用呢?无非是给A公司打工还是给B公司打工的区别而已了。真正抱着学习态度进小/大公司,然后有动力出来自己创业的,凤毛麟角。再说了,多少出来创业的人,都是从大公司出来的,大公司又不是个牢笼,实话说从培养的角度,我更认同大公司。比如Qualcomm对刚进来的new grad都非常的耐心,给你很长的时间去学习,不会push你去专门打杂之类的,如果好好干,大公司的空间也是不小的,学到的东西不会少。

 

当然了,大公司的坏处就是比较安逸(如果姑且把这个叫做坏处的话),你需要自己非常有motivation。升职的速度不是那么快,涨薪水也不快,当然薪水本身不错。对于有能力的人,可以这么走(我听说的真实例子):某个PHD毕业之后在一个小公司干,干一年之后老总很欣赏,直接当director,现在已经当了三年的director,这样如果他再跳槽去大公司,不说给director头衔,至少也能给个senior manager的头衔。

 

硅谷求职攻略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就文中涉及到的一切话题留言讨论,有空会尽量回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歌面试流程详解:谁会被录用?包裹又是如何确定的?
与猎头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刚从了唯一的一个offer,商科,写点经验
一个CS 硕士FB、谷歌、LinkedIn和摩根斯坦利的面试总结
五天面了五家硅谷顶级公司,我是如何都拿到 Offer 的?
面试一定会被拒的十大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