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地缘看中国》(燕国以北及河套地区地缘分析)札记(16)

五十六章 三都五郡——燕国的基本地缘架构

 

56.1翻越燕山河道

说到穿行于燕山之间的道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行八陉。的确,如果将绕过燕山山脉的辽西走廊比作与山西高原隔河相望的崤函通道,那么燕山中的这些道路,无论是在地理结构上,还是和战略作用上,确实和太行八陉很类似。只不过前者为华北平原沟通的是东北平原,而后者则是以山西高原为连接方向的。

如果我们从华北平原出发,通过穿越燕山的话,就会首先到达辽西地区,因此这些着道路也被称之为辽西古道那些穿行于燕山山脉中的河流,是如何分布的。
  滦河——然而道路的可通行度有时候是和水量成反比的。而且即使沿着滦河开辟道路,到达的也是蒙古高原,而非我们最近所分析的重点辽河流域

大凌河——大凌河河谷不仅是走出燕山山脉,进入辽河平原的重要战略通道。其横穿辽西丘陵南部的走向,也让大凌河本身成为了一条重要防线。(三道防线分别为燕山、大凌河、山海关长城)

老哈河——是一条北流的河流。带出燕山山脉。如果我们沿着老哈河向北走,可以先到达西拉木伦河,然后再往东走过西辽河,在东西、辽河河合流为辽河后,再南向沿辽河进入下辽河平原。  

瀑河——源头与老哈河源头相邻,然后西南向在即将注入华北平原时,与滦河合流。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条滦河的支流。当燕人从华北平原上行至瀑、滦两河合流的区域时,就可以借助瀑河到达老哈河谷,并最终进入辽河平原了。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个合流处,肯定会成为一个重要关隘的所在。它最近的名字是叫作喜峰口。而这个要塞更为古老的名字则是卢龙塞,因此这条辽西古道也被称之为卢龙塞。

 

56.2燕山道路与关

燕国的都城,能够造就这种重要地缘地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周边有两条重要的通道。一条就是西北方向经南口,过居庸塞进入山西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军都陉另一条则是我下面所要解读的第三条辽西古道平冈道


  如果从出入口来看,平冈、卢龙、无终这三条辽西古道,其实是一个南三北二基本格局,即南面有三处基本的入口(潮白河口的古北口;滦瀑河口的喜峰口,以及冷口等进入青龙河谷的山口);而在这组古道的北边,通往西辽河的老哈河谷,和通往辽河下游的大凌河谷,是两个基本出口。当然,后世以这三条基本道路为基础,又变化出了一些其他的走法,包括从不同的山口切入这三条道路。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你打算越过燕山山脉而不是走辽西走廊的话,都无法绕过这条基本路径。
  至于说那条山、海之间的辽西走廊,燕人肯定还是没办法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秦始皇东巡到辽西走廊南端的秦皇岛时,就可以认定自己所开创的帝国,在东面已经到达极限了。而沿辽西走廊通行的伴海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要到辽、金时代了,不过那时候的海岸还不算稳定,并不能全天候的保证通行。能够全天候通行,并且成为沟通东北、华北两大平原的主要通道,则要到明朝了(所以辽西走廊北端的锦州城,始建于辽代;而南端的山海关,则是明朝建的)。

 

 

56.3燕国的塞上五郡——渔阳、右北平
  所谓塞上五郡指的是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除了西北方向的上谷郡以外,其他四郡都在燕山南北。

对于山地的控制,往往仅限于分布于交通线上的点。也就是说,以控制交通线为目的。至于说交通线以外的山地,只要不对交通线的安全造成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族群是否归于自己管理并不是最重要的。  

 

就燕山南麓的地理结构而言,整体是呈现一个锯齿状,或者说波浪状。这就为一些盆地型地理单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如果由西至东划分的话,燕山南麓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盆地区。参照它们现有的行政区划,这三个盆地区分别是怀密盆地区遵化——于桥盆地区迁安盆地区在这三个盆地区的东侧,还一个位于燕山山脉与渤海之间的地理单元,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辽西走廊,不过对于燕人来说,这个地理单元暂时还不存在,并不需要为控制它而设置单独的行政单位。

 “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地缘结构了。这两个郡的设置,就是为了覆盖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相交的那条丘陵地带,也就是三大盆地区。

 

56.4燕国的塞上五郡——辽西、辽东

辽西郡的管辖区域是在辽西丘陵。如果从山脉的角度看,就是燕山主脉以北的七老图山——医巫闾山一带的那些丘陵地带;如果从河流的角度来看,老哈河(燕长城以南),以及大凌河流域,都是辽西郡的覆盖区域。当然,控制这些丘陵、河流的目的,除了开发它的农业潜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全面控制辽西古道的北出口。而这其中,能够直通下辽河平原的大凌河河谷,又是辽西丘陵的地缘中心,因此辽西郡的郡治阳乐邑就设在了大凌河的中游(现在的辽宁义县西),以重点扼守这条重要的河谷通道。
  既然辽西丘陵已经分配给了辽西郡,那么下辽河平原自然就由辽东郡负责管理了。在燕人到来之前,下辽河平原和整个西辽河地区,其实是被那些蒙古高原渗透过来的游牧民族所占。这些活跃于大兴安岭两侧的游牧民族,史称东胡。而在燕人得到下辽河平原之后,那些退守西辽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的东胡,以及那些原本就居住在松嫩平原的渔猎民族,仍然从北线给予了燕国以巨大压力。而辽东郡的设置除了精耕下辽河平原的土地之外,那段位于辽东、辽西两大丘陵之间的长城,更是它的防区。能够依山伴水才能够具有最高等级的防御力。因此辽东郡的郡治被选择驻在了背靠山东丘陵的襄平,也就是现在的辽阳市。


  56.5燕国的塞上五郡——上谷

如果说为燕国核心区的北线提供保护的是燕山山脉,那么核心区西线的安全,就需要依托那条南北向的太行山脉了。在之前分析燕、赵、中山的地缘关系时,我们已经知道了,太行八陉之一的蒲阴陉是进入燕国核心区的重要通道,燕国也因此将这条通道东侧的武阳邑升格为下都(现河北易县)。不过蒲阴陉并不是进入燕国核心区的唯一通道,在燕国国都蓟城的西北还有一条道路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条道路就是太行八陉的最后一陉:军都陉

.上谷郡地缘位置示意图>

 

过了军都陉后并不代表马上就能到达大同盆地核心地区。军都陉的西侧,先是小一些的怀延盆地区。所谓的怀延盆地区,也可以叫作怀来——延庆盆地如果我们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看作是一条连续的山脉的话,那么也可以认为怀延盆地区其实是位于这条山脉的腹地。这种地理结构,一方面使得我们的山地旅行,难度被大大降低(有了盆地的存在,边缘的山体就不会太宽了);另一方面也让盆地本身,成为了一个有自给能力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个体量不算太小,又有农业开发潜力(现在有三个县在里面)的盆地;更为了拱卫华北平原北部的安全,历代中原王朝都将怀延盆地区视为战略重地,并建立高等级的军政机构加以管理,而最先这样做的就是燕国。

燕国在怀延盆地区所设立的军政机构,就是燕国塞上五郡中的最后一郡——上谷郡,也是唯一与太行山脉发生地缘关系的军事重镇

怀延盆地继续向西行走的话,大同盆地和张家口盆地区都是主要的方向。要是进入大同盆地腹地的话,我们的行进方向自然是山西高原南部那些如珍珠链式的盆地带了;而如果我们西北向到达张家口盆地区的腹地,那么最终的目的地,就会是蒙古高原。事实上,如果将怀延盆地区,视作是太行山脉腹地的一个地理单元的话,那么张家口盆地区就等于是被东北方向的燕山山脉、东南方向太行山脉,以及西、北方向的阴山山脉共同包围而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而阴山山脉正是蒙古高原与南部诸地理单元的地理分割线。从这个角度看,张家口盆地的战略地位,是要高于怀延盆地的。只不过处在这样一个枢纽位置,地缘博弈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在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并不能稳定的控制张家口盆地区的全部。

如果中原王朝希望从军都陉出发,连通大同盆地及至整个山西高原的话,就不能满足于只控制怀延盆地区,而是需要更进一步,最起码要将控制线,推进到张家口盆地区的腹地,以保证怀延——大同两盆地的交通畅通。也正是因为如此,位于张家口盆地区东端的次生盆地——“宣化盆地,比之怀延盆地区西端的次生盆地——“涿鹿盆地,战略地位要更高。
  

第五十七章 燕赵在太行山以西的地缘博弈

 

57.1赵国三郡

在燕山以西,山西高原与蒙古高原的接触区,赵国也同样设置了三个郡级机构,以护卫它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区。它们就是代郡、雁门郡、云中郡,合称为赵国的北三郡

代郡——不算张家口盆地区,南北排列的阳高——天镇盆地区、阳泉盆地、蔚县盆地整体呈一个中文的字形。这个目字形的盆地带,就是赵国代郡的主要管辖地区。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代郡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范来自华北平原的地缘威胁。坐实了这个区域,即使中山国或燕国,控制了涞源盆地和怀延盆地,他们也很难在前进一步。而如果赵人想东进的话,代郡也是必须先控制的桥头堡。至于说赵人的主要敌人,或者说是战略扩张方向,我们都知道是中山国。因此代郡的郡治被设在了蔚县盆地邑(代王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雁门郡——在代郡为赵国管理了蔚县盆地以北那些呈条状分割的盆地以后,大同盆地的核心地区被归入了雁门郡的管辖范围。如果说代郡可以通过飞狐道,控制赵国东西国土的北部交通线,那么 “雁门郡的保护对象就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而保护的重点,自然是那些交通要道了。
  总得来说,大同盆地与忻定——太原盆地沟通的通道有两条,这两条交通线上所设立的关隘就是雁门关楼烦关(宁武关)。控制了雁门、楼烦两个关口,赵国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区就不会遭受那些游牧民族的侵扰了。

 

云中郡——当赵人从吕梁——云中谷地,穿过楼烦关进入大同盆地的西南角时,还可以继续北上。在这个方向,他们马上会进入一条新的战略通道,由两条次一级的山脉:管涔山洪涛山所包夹而成的谷地。接下来就是在西侧的管涔山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山口,以先行进入位置更靠东侧的前套平原。而赵人所走过的这个山口,在两千年后山西人背井离乡的走西口当中,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山口就是杀虎口。 在战国时期赵人所设的雁门郡,其地缘重心是偏向于西侧的河套平原的。而赵人在以雁门郡为依托,从游牧民族手中夺取了前套平原后套平原后,也设置了一个新的郡——云中郡。

 

 

 

 

57.2河套平原——西套

事实上纵观整个河套地区,起地理分割作用的并非是黄河本身,而是围绕在黄河这个几字形弯周围的,贺兰——阴山——吕梁山脉。也正是在这三条外围山脉和河套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陕北高原的共同作用之下,黄河这个大转折的形状,才得以万年不变。

如果我们以黄河为中心,解构河套地区的话,可以先按照它的走向,分块观察它的结构。首先在河套地区的西侧,贺兰山脉一如阴山山脉那样,与鄂尔多斯高原拉开了一定距离,由于它的方位在西,因此也被称之为西套平原(因为现在属宁夏,也被叫作宁夏平原银川平原),有时亦被包含在广义的河套平原之内。不过如果从地缘关系上来看,西套平原与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联系并不紧密,更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历史上也一直是以以单一地缘板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以西套平原为根据地影响中央之国地缘结构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西夏了。而在战国时期,华夏诸侯的势力却尚未到达西套平原

 

57.3河套平原——前后套

整体呈断续状的阴山山脉,既使是在黄河以外的主脉,也可以明显的被分为:狼山——阴山——大青山,三部分。这其中狼山与阴山之间的分割最为明显,后者的西南角甚至已经伸至黄河的北岸了。阴山的这种走势所造成的地缘后果就是,整体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被东西分割成前套、后套两个部分了。而包头市这个点,自然也就成为了连接前后套平原甚至蒙古高原的枢纽
  当赵人从大同盆地出发,穿过杀虎口进入河套平原之后,他们首先需要消化的是前套平原。如果以管岑山——大青山——黄河为前套地区边缘主要的地理特征,那么赵国为管理河套平原而设立的云中郡其郡治云中城大至就在这个三角形地区的中心偏东的方位,为的就是与雁门郡隔杀虎口遥相呼应。不过河套平原的东北角其实才是防御的重点,因为游牧民族如果从北面进入阴南丘陵这个防御上的薄弱环节之后,可以很方便的沿大青山南麓西入前套平原(管岑山到此走势已尽,无法为云中郡的东侧提供保护了)。即使赵人对蒙古高原没兴趣,也必须防止游牧民族在这个方位的反攻倒算。因此赵人在河套平原最大的城邑,并不是云中城,而是在前套平原东北角的原阳城。后世新建的呼和浩特城,与赵人的原阳城相比,位置向西南方向移动了一点罢了。


  赵人征服河套平原的时间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那时的赵国无论从实力,还是技术上都有机会将游牧民族从河套平原赶出去了。而当时赵人所要面对的游牧民族,已经被正式定名为匈奴了。
  因此赵人虽然继续西进,控制了后套平原,但也无力稳定的消化这块突出部。或者说赵人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其实主要就集中在对后套平原的争夺上。等到秦国一统天下后,军力空前强大的秦帝国为了更好的控制后套平原,则在这里切割出新的郡级机构——九原郡。而大秦帝国迅速分崩离析,自然也就无法控制河套平原了。而后来的汉帝国直到武帝时期,才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夺回了河套平原。
  无论是秦、赵,还是后世的华夏政权,最多只能将河套东部,黄河以西的陕北高原消化掉,而对于占据黄河内侧大部分土地的鄂尔多斯高原却束手无策,放任这片面积比宁夏省还大的土地游离在华夏核心区之外。

 

 

第五十八章 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斯高原与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大同盆地一线,是属于同一纬度。而高原西、北两侧分布有西套、后套、前套三条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平原带。而水资源在河套内诸地理单元的分部状况,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观察河套内部的水系分布状况,就会发现,南部的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都有相对密集,分布均匀的河流存在。其中陇东高原的河流基本属于泾河水系;陕北高原的情况稍显复杂,其西部属于洛水水系,而东部那块呈三角状,插入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之间的土地,则拥有数条独流入河(黄河)的河流,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延河水(延安的母亲河)。

与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相比,鄂尔多斯高原就显得要平缓许多。不过这种平缓,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腹地没有什么河流。鄂尔多斯高原所有的,那些常年有水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分部在边缘地带,这些河流在为陇东、陕北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包括西套)这些河套边缘地区提供水源的同时,却没能滋润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地。大部分地区属于初育土,顾名思义,也就是处在——转换阶段的土壤。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资源的缺乏,不仅使得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的农耕文明在上面无法扎根,也使得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游牧民族,亦无法在其腹地找到高质量的草场因此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他们控制鄂尔多斯高原的方法都是争夺前套、后套、西套这三个大河套平原

 

对于秦人来说,如果确实觉得有吞并西套平原的必要,还是有能力完成这次远征的。问题是吞并义渠戎之时的秦人,已经开始了东扩的步伐。而西套平原并不是东扩的必经之路,且秦人已经控制并开发了地这个大粮仓,  鉴于上述原因,秦、赵两国暂时都没有对西套平原有什么想法。鄂尔多斯高原也就成了两国在河套地区的缓冲地。直至秦统一之后才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修筑秦直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图看世界;超高清3D地图看中国地缘格局
初中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中国的地形
UC头条:地图看世界;超高清3D地图看中国地缘格局
河套地区的地缘环境
古代荆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