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他和世界的关系!

更多精彩节目 点击上方“积木育儿” 一键关注



深呼吸,放轻松,你是好妈妈!

谈到孩子粘妈妈,我们不得不讲一讲依恋关系。

简单说,依恋就是宝宝跟妈妈之间建立的一种非常亲密的情感的纽带。没错,依恋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建构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在孩子三岁之前。

孩子跟父母形成了不同的依恋类型,也就等同于建立了不同的内部认知模式。所谓内部认知模式,即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就会跟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孩子跟爸爸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可能就会跟其他男性/权威建立怎样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说,掌握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题。下面是不同理论流派对依恋关系的认识,以及父母教养的重要提示。

1精神分析理论:喂养孩子,并及时回应孩子




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小婴儿正处于口腔期,他们用嘴吸吮和咀嚼物体以获得满足,会对任何为其提供口腔快感的人产生好感。由于通常是母亲喂养婴儿,母亲自然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

所以,我一直在说,母乳喂养的心理意义远大于生理意义。

母乳,是妈妈和孩子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美好的一步。当然,如果奶水不足,必须补充奶粉,那么在孩子吃奶瓶之时注视孩子,传递给孩子爱的感受,同样也是建立亲子链接的一个好办法。

埃里克森则认为,母亲的喂养将影响婴儿依恋的强度和安全性。然而他强调,母亲对子女需求的总体反应比喂养行为本身更重要。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对婴儿所有的需求有一致反应的照料者,培养了婴儿对他的信任感;而没有反应或反应不一致的照料者,将导致婴儿对他人和外界的不信任。在婴儿期习得对照料者不信任的儿童,可能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回避密切的相互信任关系。


所以,当孩子哭了,父母就应该及时给孩子回应,即便不需要立刻抱起孩子,只是有声音的回应,只是摇一摇孩子的小床,只是出现在孩子的视野里,对孩子来说也是获得了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某方面,比如独立入睡,或者不能总是通过哭来“呼唤”父母关注,他们会在孩子哭的时候不予关注和反应,等到孩子不哭了才给予关注,难道孩子会因此习得用咯咯大笑来呼唤父母吗?不可能的。最后孩子的确会变乖,但是变乖只是因为放弃和绝望。

还有些父母比较情绪化,情绪好的时候,孩子哭了会马上过来,情绪不好的时候,随孩子怎么哭,只会越来越心烦,根本懒得去理会。这些做法都不可取,因为孩子会产生困惑,愤怒等复杂情绪,并在逐渐的不被搭理的情境下,失去对他人的信任。



2学习理论:用触摸、微笑和快乐的声音滋养、馈赠孩子



学习理论者强调喂养的一个细节:在喂养婴儿的同时,母亲还带给了婴儿们其他的东西,比如温暖、温柔的抚摸、轻柔的安慰的话语,快乐的面部表情和凝视等。久而久之,婴儿就会将母亲和舒适、快乐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婴儿的依恋就这样逐渐形成。


所以,别以为让小婴儿吃饱穿暖就够了,养育绝非简单地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么简单。

如果可以,在给孩子喂饱奶之后抱起他,轻轻的拍、慢慢的走;如果可以,在给孩子清洁完身体后,给他换上干爽的尿布,再放上舒缓的音乐,给他做一做抚触;如果可以,在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轻轻的抚摸他,跟他呢喃点什么,或唱歌给他听……这些对于前期的喂奶、哄睡、洗澡来说绝对是锦上添花的增进亲子依恋的方式。



3认知发展理论:认生、分离焦虑等,是依恋关系建立的证据,而不是问题


很多父母都知道依恋的重要,于是也很容易有困扰。比如,当孩子怕生、粘人、无法和妈妈分离之时,会担心孩子的依恋关系建立是否存在问题。事实不是这样的。


认知发展理论提醒我们,要整体的看待发展,因为依恋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能够表现出依恋之前,婴儿必须要能将熟人和陌生人加以区分。他还必须能够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存在的永久性(客体永久性)——这个能力,得要到1岁前后才能慢慢发展起来的。1岁以前的小婴儿,认为妈妈在眼前,才是在;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他们还需时日才会明白,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妈妈离开了还会再回来。


所以,当孩子只缠着妈妈不要别人,当妈妈上班孩子都要哭闹一场,这并非问题,而意味孩子在认知方面已然懂得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以及正在体验和探索“客体永久性”的课题。

做父母的,也就别再因为孩子的哭天抹泪而烦躁、焦虑了;也别再在孩子对陌生人的接触中表现出抗拒时,盲目给孩子贴上“胆小”、“杵窝子”的标签;更别再提前将孩子送入幼儿园,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了。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表现出的抗拒、哭闹、烦躁、焦虑、恐惧等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应该得到父母接纳的。因为无论是分离焦虑还是陌生人焦虑,都是孩子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并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负面行为。




4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依恋分为四种类型,我在之前的多篇旧文中有详细描述。

四种亲子依恋关系养出四种孩子

4种依恋类型,带给孩子4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强调了依恋对象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的作用,即从这个安全基地出发,婴儿可以自由自在的大胆探索。

单点说就是,在妈妈那里得到了好的爱和回应,一个小孩才有能量和勇气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否则,这个孩子无法真正走远。

比如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去邻居家时,只需偶尔回头确认一下妈妈还在,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继续在客厅玩耍,去探索他感兴趣的事物了。

探索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积累经验的过程,一个和妈妈有着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主动的去探索周围世界并获得成长。

反之,没有安全依恋“撑腰”的孩子,就可能会表现出胆小、退缩、回避、焦虑不安等,这个时候,粘妈妈是他们在当下不适应的状态下,可以索取到一点点依恋,让自己感到些许安全感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说,粘妈妈的小孩,是在自我疗愈,像是小汽车,在主动向妈妈发出“我要加油,我要补充供给”的信号。

所以,如果你感受到孩子的这些情绪,请回应孩子的安全需要,而不是强迫把孩子推出去,或埋怨孩子的种种行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孩子没有和我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在之前的养育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我们可以怎样弥补。比如,是不是给与孩子的积极关注不够,还是给予孩子的的高质量陪伴不够。

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改之!





解决育儿问题的,才是好儿童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心理学依恋理论: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爱
【测评中心】成人依恋理论
人格的发展有铭印作用
抵触兄妹的人,朋友关系也不会好?
孩子3岁前,别弄丢他的安全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