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子牙有何身世,甲骨文揭开谜团,难怪姜子牙会投靠周文王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如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很多传说,每到春节贴对联时,笔者总会在横批上找到“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样。然而,早已广为人知的姜子牙,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身世却一直了解甚少,可以说姜子牙的身世是一个待解之谜。

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甲骨文、西周古墓等重现天日,姜子牙的真实身世也渐渐浮出水面,姜子牙会投靠周文王、或者说周文王会重用姜子牙的原因真相大白。

甲骨文中的姜字:姜子牙是羌族后代?

中国文字悠久的历史,而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因此通过分析姜字的渊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探寻姜子牙的身世之谜。

甲骨文中的姜字有两种写法(见下图),第一种写法上部羊角下部女子,第二种写法像头戴羊角的女人。在甲骨文卜辞中,姜与羌意思差不多,只是性别不同,姜代表女羌,羌代表男羌,学者赵诚指出:“像女子头上有羊角之形,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

关于姜字的本义解读,我们还可以来看一看与之相似的羌字。

甲骨文中的羌字(见下图),上部是羊角下部是人,与姜字非常相似。根据史书记载,“羌”是一个早期就活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养羊为主,常用羊角来作为自己的头饰。甲骨文卜辞中,商朝常常讨伐西北的羌人,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因此,学者普遍将这个字解读为羌,本义是牧羊人,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羌字有四种写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意思:下图1-3是一个头上用绳索之类的东西捆绑着的羌人,明显是战败的俘虏,而战败的俘虏往往是男性;下图4是一个头戴羊角头饰的人,已经没有了绳索。从有绳索到没有绳索,反映出商羌之间关系的有所改善,没有绳索的羌字逐渐成为这一部落的标志。

先秦史巨擘李学勤等认为,羌和姜本义都是羌人,只是性别不同罢了,“羌”是男羌人,“姜”则是女羌人,后来作为民族称“羌”,作为姓氏称“姜”。

通过“姜”与“羌”字,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血淋漓的部落厮杀,商王朝俘虏了大批羌人,最终羌人部落在不断挨打过程中,接纳了部分中原文明,出现了羌部、姜姓等的中原文化。也就是说,先有以“羌”为标志的部族,后有以“姜”为标志的姓。

姜子牙姓姜,显然属于羌人后裔,而羌人是商朝的敌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姜子牙投靠周文王,打击共同的敌人商王朝,也有族群利益的原因在其中,这一点颠覆了传统认知。反过来说,周文王重用姜子牙,可能也存在整合利用羌人力量的目的,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师,以及周武王娶姜子牙女儿邑姜为正妻,不能单纯解读为重视姜子牙的能力,应该是周国进一步强化与羌人的关系。

甲骨文中的吕国: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姜子牙是炎帝(姜姓始祖)之后,先祖曾是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后来被封在吕地或申地,因此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后来,姜子牙先祖四散开花,他或是庶出子孙、或是庶人的后代,最后他祖上流落到了东海附近,因此姜子牙是流落在东海的吕国人。

这一段历史让人不可思议,姜子牙是羌人后代,而羌人位于西北,那么姜子牙家族为何跑到东海?当时,东海地区存在不少商朝的铁杆同盟,商朝灭亡之后,秦赵祖先飞廉就跑到商奄首都曲阜发动叛乱,姜子牙就封齐国路上遭到袭击等,都说明当时东海很多地区不服周王朝统治。三千年前不像如今,当时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脱离了部落庇护基本很难生存。既然如此,姜子牙家族为何迁移到东海地区?如果司马迁记载正确,那么除非姜子牙家族是商朝俘虏,被分配到东海某个诸侯国,或直接是被东海某国俘虏了。

另外,如果姜子牙生活在东海,那么他一会东海高歌,一会朝歌卖肉,一会渭河垂钓,往来于各个地方,上千公里的距离仿佛不成障碍,但这可能吗?三千年前,中国最发达的是中原地区,其他地方道路险恶,野兽出没,野人横行,强盗成群,出一趟远门意外实在太多了,没有理由姜子牙四处溜达而一直平安无事。

笔者认为,无论从姜子牙的羌人身份,还是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姜子牙都不太可能是“东海上人”,他应该生活在商周之间的区域,这样才能在朝歌卖肉、去渭河垂钓等。关于这一猜测,在对吕国考古时发现了一些的证据。

古代学者认为,吕国位于河南南阳,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认为上古之际吕国已于南阳建立。南阳位于河南西南,到安阳殷墟大约450余公里,到山东大约700余公里,到西安大约420余公里。如果姜子牙生于南阳,那么他的活动范围依然惊人,达到方圆500公里。

上世纪以来,随着甲骨文的逐渐解读,最终证实吕国起初不在南阳,而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与商周两国势力范围都不算太远。

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吕”的记载,其中一些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比如“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吉方亦侵我(吕国)西鄙田”,意思是吕国经常遭受“吉方”入侵,说明吕国与吉方相邻。李学勤等学者通过考证吉方在山西西部等信息,判断出吕国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如今,山西中西部有“吕梁山”,西南部“吕乡”、“吕城”等名称,应该就是吕国留下的历史遗迹。当然,吕国是不是就在吕梁、吕城等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毕竟数千年以来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后来,考古专家发现,在西周宣王时期,吕国的一个分支从山西迁徙到了南阳,建立了南阳吕国,后世误以为南阳吕国是最正宗的吕国,实际上当时有一个山西吕国,还有一个南阳吕国。

也就是说,如果姜子牙生活在“山西吕国”,而不是所谓的“东海上人”,那么逻辑上就说得通了,因为吕国的地位位置正好距离商周都不远,这一区域又是被长期开发,道路相对比较安全,或许因此姜子牙才能经常穿梭于商周之间。

王侯将相皆有种的时代:姜子牙真是寒门子弟?

武王伐纣时,在战斗檄文中列出纣王四宗罪,其中之一就是不用如微子、比干等大臣,而重用“小臣”。甲骨文卜辞中,也多次提及纣王重用“小臣某某”,这些小臣多数出身卑微,可能是奴隶或战俘。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如果姜子牙出身寒微,那么就属于“小臣”,但周国重用姜子牙,就与给纣王的罪状相互矛盾。

我们都知道,直到陈胜吴广时期,才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破了贵族血统论。战国时期,由于征战需要,列国还能给予贵族庶出子弟一些发挥的机会,但春秋前期基本上不可能,当时是王侯将相真有种,嫡子就是嫡子,才能再低也是领导。从中国用人制度演变史来看,姜子牙基本上不可能从一个庶出、寒门子弟成长为国家二把手,这与周文王、周武王是不是雄才大略无关,而是当时社会氛围就是重用亲族,或者重用有实力的同盟。

由此可见,姜子牙在当时应该大有来头,结合姜子牙是羌族吕国人的身份,而吕国是商末时期的周人盟友,羌人与周国都位于西北等情况,那么姜子牙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即姜子牙是吕国重要人物,在羌人部落中可能拥有巨大的威望。所以,周文王才会重用姜子牙,而姜子牙表现出了超人一等的智谋,于是越来越得到周文王的重视,后来还成为周武王的尚父。

实际上,司马迁并未记载姜子牙落魄生活,可能觉得他做过屠夫、开过旅馆等记载不可信,而是讲述了他的两种生活状态:一是在商朝做过官,显示出他身份非同小可,后来纣王无道就辞官游说诸侯造反,没有遇到明主,最终主动投靠了蠢蠢欲动的周文王;二是纣王囚禁周文王时,姜子牙隐居的东海之滨,周国一些人听说姜子牙才华横溢,就从甘肃跑到东海之滨,横穿半个中国,邀请他出山营救周文王,最终姜子牙营救了周文王,并得到重用。第二种更具传奇色彩,第一种更符合历史逻辑,哪一个更为可信?毫无疑问,第一种更为可信,姜子牙本来就是出身不凡,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出身寒微。

综上,拨开各种传说的外衣,姜子牙的身份应该是羌族吕国重要人物,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流的智谋,背后可能还有着庞大的羌族力量支撑,所以才能在商周之交的历史大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子牙出生地山东日照考
姜子牙的传说
姜子牙又叫吕尚,他到底是姓姜还是姓尚
姜子牙真是市井之徒?甘肃出土一西周青铜簋,揭秘姜子牙真正来历
姜子牙答周文王问国治
姜子牙(姜太公)为什么又被称为“太公望”或者“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