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仁宗在宫中差点遇刺身亡,却为何不积极追查,任由其不了了之

文/洛城

北宋仁宗时期,皇宫大内上演了一幕宫廷惊变,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差点在自己的寝宫被杀。皇宫素来戒备森严,这些刺客为何能长驱直入杀手究竟是什么人?宫中出了这么大事,我们可以想象,皇帝对刺杀自己的这种事情毫不留情。刺客被抓住了之后,当然是活不了。当天晚上负责宫廷警卫和侍卫的将领一个个肯定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可这个案件奇怪的是,宋仁宗本人对这桩刺王杀驾案一点也不热心,甚至他主动提出不再调查了,最后这宗刺王杀驾案居然不了了之,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后妃传》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桩案件的来龙去脉。

宋仁宗

一、宋仁宗遇刺

宋仁宗庆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048年的闰正月十八日深夜,正在坤宁宫休息的宋仁宗突然被一阵惨叫声惊醒了,他翻身坐起,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身边的曹皇后却紧紧抱住他,不让他出去。仁宗一看,左右的宫女和宦官都是神色惊慌。皇后曹氏正在命令宫女和宦官们将门锁好,大家严阵以待,保护皇帝的安全。宋仁宗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外面有什么动静?旁边的宦官何承用就回答说是宫里再责罚犯错的小宫女,打得狠了些,曹皇后一听就火了,说贼人已经冲到前面的殿里杀人了,外面的情形万分紧急,你这个时候还在撒谎,你要蒙骗皇上吗?这时候仁宗才知道,外面有人正拿着凶器到处找自己。

曹皇后说这帮人在皇宫内行凶,他们一时还没有找到皇帝的住处,现在大家要做好防备,她已经派人去召王守忠带兵进攻护驾了。外面的这帮贼人好像对宫里的路很熟悉,挨个宫殿寻找皇帝的所在地。宋仁宗急的坐立不安,倒是曹皇后非常镇定。曹皇后是谁呢?她叫曹娥。是将门之后,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曹彬,伯父曹伟曹灿,都是守卫边疆的名将。曹皇后是见过大场面的,面对这种突发的事件,她没有丝毫的慌乱,指挥若定。曹皇后命令道:“天黑了,我们没办法看清楚谁是谁,谁出去抵抗敌人,我就给他剪掉一缕头发。天亮之后我们检查头发,凡是剪有标记的,皇帝会以护驾有功重赏你们。”在曹皇后的激励之下,坤宁宫的宫女和宦官们在危急关头竟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不抵抗,必死无疑,抵抗,等到援军到了,既能保住性命,还能立功,不如拼死一战。一打开门才发现,其实外面这伙人并不多,也就四个人。面对面一交手才发现,这几个贼人他们都认识。原来在殿门口行凶的人竟然是皇帝在崇政殿的贴身侍从——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了这些卫士作乱的经过,宫廷警卫森严,夜间所有的宫门都是关闭的,任何人不允许出入。颜秀这四个人早有准备,他们架着殿里救火的长梯上房,从屋顶上爬过去,跳进了后宫,找仁宗皇帝,而且不久就到了仁宗皇帝所在的坤宁宫。就在宦官和宫女们与四个刺客一片混战的时候,宋仁宗妃子张美人突然出现在宋仁宗面前。心爱的妃子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护驾,令宋仁宗意外而感动,而大批禁卫军的到来也迅速扭转了危险的局面。

二、刺客被杀

这时候外面的战况发生了变化,大批的禁卫军终于赶到了现场,负责大内守卫的统领王守忠,率领禁卫军向四人逼近,但是场面太过混乱,一时无法形成包围,禁军侍卫王中正连发数箭,当场射死颜秀、郭逵、孙利。王胜一看势头不好,趁乱逃跑了。禁军侍卫搜查了一夜,也没有找到王胜。宋仁宗给主管宫内守卫的杨怀敏下令,一定要彻底搜查,找到王胜,不要杀死,要留活口,要审讯,搞清楚他们到底要干什么。第二天,皇城司的禁军展开大规模的搜查,他们在宫城里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可是搜查了两天,没有发现王胜的踪迹,仁宗再次下令继续搜索,务必找到王胜。三天之后,杨怀敏率领卫士终于在宫城的北楼里找到了王胜,他三天没有挪窝,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但这个杨怀敏很奇怪,他一见到王胜就挥手让卫士们一拥而上,将王胜乱刃分尸。这下子企图刺杀皇帝的四个人全部被杀死,皇帝想问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皇帝被刺杀这么大的事,肯定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那就看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了。如果认为这是个偶然的突发的意外事件,那就是小事,把这四个人及其家族成员处死就行了。可是如果认为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政变,那就是大事,必须追查到底,把幕后的黑手揪出来,否则类似的事情还可能会发生。

三、处理刺杀案件

第二天早朝时大臣们已经知道宫内发生了侍卫反逆的事。对如何处理这件事,大臣们的意见就分为两派,副宰相参知政事丁度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针对皇帝的刺杀关系到政权的安危,是国家绝对不能容忍的,必须查明这个事件背后的指使人,查清与这次行刺行为所有有关的人。所以他坚持让皇帝把这个案件交给御史台,让外朝官来审理。与之相反,主管全国军政的枢密使夏竦,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不用大张旗鼓的去调查,派出御史和宦官在皇宫内调查就行了。最好不要把事情扩大,不能牵连无辜的人,免得皇宫不得安宁。两个人一个是要揭,一个是要盖;一个是要将宫廷秘案大白于天下,一个是唯恐后宫隐私暴露在世人的面前。根据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丁度和夏竦两个人从天明早朝争论到吃饭时间,相当于从凌晨5点一直争论到早上八九点,争论持续了三四个钟头,双方都是摆事实讲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仁宗皇帝同意了夏竦的观点,就在宫内调查好了,不把事情扩大化处理。

宋仁宗为什么要低调处理呢?首先这和宋仁宗的性格有关系。宋仁宗赵祯《宋史·本纪》评价他说:天性仁恕,用刑忠厚。而宋仁宗也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位太子。颜秀等人在宫内杀人这件事虽然性质恶劣,但宋仁宗也不愿深究。其次,颜秀等四人是宋仁宗的贴身侍卫,是心腹随从,他们谋逆,企图杀害皇帝。宋仁宗应该感到非常意外,而且这件事情发生在宫内,皇帝可能不愿意让朝中的大臣们过多的了解宫内的事情,说到底还是皇帝的家丑不愿意外扬。最后,夏竦确实说到了皇帝的心理,夏竦不主张外廷臣子参与调查的理由是:这四个人是宫内的侍卫,如果审讯扩大,更多的侍卫可能会被传唤审讯,造成侍卫的恐慌不安,人心不稳,宫城的守卫可能会因此而出现问题。

四、却为何不积极追查,任由其不了了之

虽然此案不想扩大化,但是也要查个清楚,怎么查呢?让外臣进宫调查。仁宗皇帝派侍御史宋禧入宫审理这种案件,宋禧查了半天,根本查不出来谁是这桩案件的幕后人物。颜秀等四个人已经死了,人死了,什么都查不出来了。宋禧只能讯问其他的值班卫士和宫内的宦官宫女,把这个案件的经过基本上搞清楚,这样审讯就结束了。审讯结束后,皇上派出宦官传话:宋禧起草结案报告递交给皇帝,同时不准泄露有关本案的任何信息。

颜秀四个人虽然死了,但是宫廷的守卫显然是出了问题,这四个人是仁宗皇帝的亲从官,是从禁军中挑选出来的亲兵,隶属于皇城司,而皇城司正是负责宫城守卫的机构。现在既然亲从官谋反,第一责任人就是皇城司的领导。皇城司的领导是谁呢?是勾当皇城司,建宁军留后杨景宗。不过皇城司管辖宫殿的守卫工作,实行双重领导。在宫里还有入内都知司,共同掌管着皇城司的事务。入内都知、副都知共同负责宫廷守卫。当时入内的副都知只有两位,一个叫邓保吉,一个叫杨怀敏。这几个人显然负有领导责任,他们掌管的皇城司下属的亲从官到宫廷杀人作乱,领导难辞其咎。谋反案既然无从查起,那就查这几位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他们的失职失察之罪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御史台的御史们就要求处罚杨景宗等负责宫廷护卫和兵器管理的五个官员。

这时候仁宗皇帝再一次展现出来他的宽厚本色,他下了一道诏书,赦免杨景宗等人的犯罪。皇帝的意思是说,这些人长年守卫宫城,也没有什么差错。颜秀等人作乱是个偶然的意外事件,和这五个人没有关系。这下外朝的御史们不干了,这么严重的事情,不处理几个官员怎么能行?于是,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鱼周询带领御史们上来一道表章,请求严惩杨景宗等人。他们认为这几个人负责宫城的守卫,保卫着皇帝的人身安全,手下的侍卫竟然动手在宫殿里杀人放火。事后的审理竟然不知道这些人要干什么。四个人中间杀死了三个。最后一个王胜逃跑后,皇帝三令五申,要求别杀留活口,搞清楚他们的意图。皇城司在搜捕时找到王胜,立刻就把他杀死了。为什么不听皇帝的命令?他们是想掩盖什么吗?这个指控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听上去很有道理。

杨景宗等人有没有犯罪?当然有——失职之罪,但是这个失职和普通的失职还不太一样。因为他们的岗位太重要了,他们的失职极有可能导致皇帝的生命受到威胁。四个人跑到皇帝的住处杀人放火,皇帝真要出来,可能命就没了。作为他们四个人的直接领导,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显然是失察。事发之后,让他们四个人在宫殿内恣意杀人,没能及时抓捕显然是失职。这几个人无论是按照法律还是按照祖制,都必须严肃处理,怎么能够就随意赦免呢?这不是放纵罪犯吗?这下宋仁宗没话说了,他只能是依法处理了。主管皇城司和兵器的官员们都被惩罚了。杨景宗被解除皇城司的领导职务,降级到地方任职知济州。济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巨野邓保吉也被贬出京城,到阜阳担任地方治安官员。杨怀敏的处理比较耐人寻味,他被降级为文思使贺州刺史,但是还在宫内掌管着皇城司。在处理失职官员的问题上,宋仁宗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其他官员被处理,唯独对其中一个掌管皇城司的官员杨怀敏非常偏袒。

杨怀敏是谁呢?他有何德何能竟然能够被皇帝这么照顾呢?杨怀敏是个宦官,在宫里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刘太后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刘太后的心腹,从宋仁宗小的时候就跟在他身边,现在杨怀敏又在伺候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张美人。案发当晚,杨怀敏就在张美人的宫里值班,宋仁宗对杨怀敏也是非常的信赖,所以这么重要的守卫任务才会交给他。仁宗说杨怀敏第一个发现了侍卫的兵变,又赶到寝宫去报警,后来的处置也算妥当,是有功的,应该从轻处罚。谁知道外朝御史台的官员们根本不答应,他们死死盯住杨怀敏,坚决要求对他依法处罚,要求和其他的官员一样,将杨怀敏贬官降级逐出京城。在御史们的坚持之下,杨怀敏终于和那几位领导一样,贬到了滑州,就是河南省的滑县。

《宋史·何郯传》载:宋仁宗对何郯说,杨怀敏发觉宫廷叛乱,敢去护驾有功,可以将功折罪应当从轻处罚。皇帝还对宰相陈执中,枢密使夏竦等大臣说了当天晚上宫廷里发生的事情,夏竦一听就明白了。皇上要减轻杨怀敏的处罚,其实是想说张美人护驾有功。张美人是谁?张美人是宋仁宗当时最宠爱的妃子,她是石州军事推官张尧封的二女儿,八岁的时候就进宫了,长大之后出落的非常美丽,而且擅长跳舞,很快就得到了宋仁宗的宠幸。庆历元年的时候,被封为修媛。她生的两个公主先后夭折,她就自己请求降为美人,但是皇帝对她非常宠爱。

在宫廷政变发生的晚上,颜秀等四个人在宫里行凶杀人,皇后下令所有的宫门紧闭,嫔妃们都吓得呆在宫里不敢动。就在这个时候,张美人冒着生命危险,从自己的寝宫跑到仁宗皇帝跟前,以一介弱女子要保护皇帝。仁宗皇帝当时见到爱妃非常感动,第二天再给陈执中、夏竦等人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皇帝都流下眼泪来,宰相大臣们也都陪着皇帝一起流泪。这时候夏竦就主张要重赏张美人,提高她的地位,甚至要求张美人和皇后享受同样规格的待遇。皇上向宰相陈执中都明示了,夏竦主张提高张美人的礼遇,衣食住行和皇后都一样。此时翰林学士张方平就对宰相陈执中说,汉代的冯婕妤怎么样?在皇帝身前当盾牌挡猛兽,也没有听说让她和皇后一个待遇,朝廷有法度,后妃有礼制,这不能乱,于是宰相陈执中最终决定不提高张美人的待遇。

与此同时,谏官王贽上了一道表章,称颜秀等人作乱是有人指使的,指使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正宫娘娘曹皇后。刺杀皇帝的剧情瞬间演变为宫心计。

王贽的指控有没有道理呢?听上去倒是有几分道理。在颜秀等人大肆杀人的时候,曹皇后的表现堪称完美。她太镇定了,先关闭宫门,不让皇帝出去,动员宦官们抵抗,保卫仁宗皇帝,派人召卫士救驾杀贼,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好像未卜先知。王贽认为这么完美的表现怎么可能?很有可能是曹皇后之前就知道这件事情,甚至她本人就是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本来曹皇后妥当地处理了这场宫廷兵变,应当是有功的,连宋仁宗都对她赞不绝口,称她真不愧是将门之女。现在听王贽这么一说,她变成了个阴谋家,罪大恶极。面对王贽的恶毒指控,曹皇后没有辩解,也没有回应,干脆不予理睬。倒是仁宗皇帝耳软心活,他心里还真犯起了嘀咕。一度宋仁宗还想调查这件事情,当御史何郯得知此事后,马上就回奏,皇帝说这肯定是诬陷。有人往曹皇后身上泼脏水,目的很明显,就是让您废黜皇后,这样就会有人取而代之,这种阴谋诡计您可不能上当。何郯一说,皇上在心里又掂量了一下,就再也不提调查这件事了。但是刺王杀驾案真正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呢?这起轰动朝堂的公平刺杀案就这样不了了之。

结语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件有很多疑点,至今也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设想一下,这个案件有没有这种可能?杨怀敏长期生活在后宫,他非常清楚。皇帝宋仁宗最宠爱张美人,而张美人最想当皇后,怎么能够让张美人实现他的梦想呢?杨怀敏是宫内侍卫的副统领,负责各宫殿侍卫的分配,当然也有自己的心腹。如果他来安排,让严秀等人在宫廷里制造混乱,然后让张美人在危急关头去救主,那么张美人就会立下大功。

据史料记载,颜秀等四人是在喝酒之后开始行动的。“乘醉突入禁中”,这个事情只有杨怀敏值班的时候才有可能。这四个人闹出了这么大动静,目的就是为了惊动圣驾。然后张美人适时地出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杨怀敏带领侍卫将四个人当场杀死。所以当时朝臣认为杨怀敏在杀人灭口,并不是毫无理由的推测。这个案件闹大之后,需要外朝官配合枢密使夏竦和杨怀敏长期交好。所以案件发生后,他坚持主张在宫内解决。在御史台要求处罚杨怀敏的时候,夏竦再次坚定的站到了杨怀敏一边。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二评论说:王从善等五人皆外迁,独怀民领职如故,枢密使夏竦庇之也。案件发生后,所有有关领导都被追究责任,唯独杨怀敏还在担任原来的入内副都知的职务,正是夏竦在庇护他。不仅如此,在皇帝把张美人当晚的英勇表现告诉宰相大臣之后,夏竦再次站出来,要求对张美人讲求“尊异之礼”。怎么个尊异法?就是让她享有皇后一样的待遇。所以这个案件夏竦和杨怀敏密切配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上的爱妃张美人。

可是仁宗时期的御史台和学士院有一股清流,御史和谏官坚持正义,维护国家的礼法制度和各种阴谋邪恶做坚决的斗争。皇帝想要减轻杨怀敏的处罚,御史何郯、胡宿纷纷上表,请求皇帝遵守国家法令,公平对待所有犯法的官员,不要因为个人感情厚此薄彼,最终迫使宋仁宗将杨怀敏贬逐出京城。也正是因为翰林学士张方平的阻止,张美人想要得到皇后的待遇也没有得到。有人甚至想把这个案件往曹皇后身上攀扯,御史何郯戳穿了他们的阴谋,使得仁宗皇帝不至于犯更大的错误。案件结束之后,御史们开始集中火力弹劾枢密使夏竦,何郯称夏竦为奸邪之臣。他认为夏竦在此案中极力的为杨怀敏打掩护,是为了结交宫里有权势的宦官,完全没有考虑到皇帝的安危,一心为了私利,没有半点忠心。杨怀敏既然被追究责任,夏竦也必须罢免。几天后,夏竦被罢免,出判河南府,到洛阳做地方官去了。

参考文献: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宋史·后妃传》

欧阳修:《归田录》

司马光:《涑水记闻》

赵祯:《宋史·本纪》

《宋史·何郯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宋仁宗遇刺案是怎么回事?背后主谋是谁?
历史永远耐不住深究...
有唐代宦官专权前车之鉴,宋代君主,为何还能纵容宦官广泛参政?
宋仁宗遭遇皇宫侍卫行刺,为何会低调处理?凶手是谁?
宋仁宗惨遇宫变:看曹皇后如何临危不乱,化解危机
从坤宁宫事变看宋仁宗的真实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