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第一轧钢厂(二)

                 北京第一轧钢厂

 

太平湖地区,东起新街口外大街,西至小村,北接索家坟,南与德胜门西大街相邻。因湖而称。太平湖原是积水潭的一部分。明改筑大都将其隔于城外的西北角,成为其时湖沼地带。清末一贡姓大户于此经营芦苇业,称贡家苇塘。1953年进行疏滩,因居于南太平庄之南,故称太平湖。后亦作为周围的地域名称,成为居民小区之称。“文革”中,老舍于此投水自尽。1972年将此湖填掉,建地铁车辆维修。太平湖之西为小村。曾是从德外到西外的必经之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京张铁路,占掉小村西部。日伪时期(1939年)建浅香轧钢厂,占去小村南部土地。1986年修通西直门北大街又占去小村西部不小土地。下图是六十年代从西直门城墙上可以看到北京建工学校大楼后面北京第一轧钢厂大烟筒的照片。


1938年.由一个叫浅香的日本人在西直门外小村建的专门生产日本军马掌的制铁所。日本投降,国民党接收后,拍卖给私人经营。定名为建国制铁总厂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春,由北京建筑材料公司接管,实行了公私合营,更名为建国轧钢厂。

合营前,主要是手工操作,轧制收购来的废铁。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全厂共有40人。工人身披麻袋片当工作服干活儿。经营十分困难,已是资不抵债。合营后,人员、场地、设备不断扩大:1956年150人,1958年710人,1960年1224人;厂区1955年6000平方米,1960年12万平方米。由过去的1个车间,发展为3个轧钢车间、1个机修车间和1个焊条拔丝车间,全厂29台轧机。厂区南门外,有铁路货运站台,轧钢厂生产的盘条可运往全国各地。逐渐健全了生产、技术、动力、供销、检验、财务、安全、劳动、人事、和行政10个科室。


1959年11月,建国轧钢厂被命名为北京第一轧钢厂。到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第一轧钢厂有2000多名职工。

1959年始,我国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市场所需钢材,尤其是线材奇缺。众所周知,军事方面的大炮、坦克,工业的机件,建筑方面的钢筋,以及民用五金原材料等,都离不开轧钢厂生产的圆钢、方钢、带钢等各种型号钢材,特别是广为应用的线材(又称盘条),以前主要依靠进口。

建国轧钢厂,这个可生产线材的轧钢厂,上级有关领导予以极大关注。为扩建厂区,市、区领导直接抓了筹集资金、动员居民搬迁及建厂工作。先后调入厂级干部5人,科室干部数人。1959年秋,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曾到厂视察,听了厂领导汇报,看了轧钢车间和料场。市委书记刘仁、书记处书记万里亦曾到厂视察。市委常委、副市长贾庭三多次到厂了解情况,还派一名干部驻厂作联络员,贾庭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统一指挥、统一操作、备品备件、设备维修。”被工人称之为十六字方针的要求。据此,工厂加强队伍建设,大班设立了党支部,加强了管理,在车间设立了小备件库,有计划地停机检修,保证设备运转。市计委主任、副市长王纯多次到厂指导工作,也提出了“一根盘条一口井,一根盘条一间房”支援农村和城市建设的口号。中央和市委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干劲。

三车间是1959年建成投产的新车间,厂房3942平方米,装配了当时全国一流的轧制线材的设备。全车间300余名工人,分为3个班次日夜连续生产。轧钢流水线由大炉和开坯、毛轧、精轧三大机组组成。直径90x90mm、100公斤重的钢坯,经过大炉1200—1250度高温,从自动滚道传输到开坯机,由工人用大撬喂入7道轧孔,轧成圆钢。圆钢从自动滚道进入毛轧机,“火蛇”沿反围盘自动进入毛轧机5道轧孔,然后,从暗管传输到精轧机,再由工人用铁钳喂入精轧机孔,在精轧机内以12.5米速,经过8道轧孔压轧后,吐出的成品就是每根384.6米长的线材(盘条)了。

进入轧钢车间,犹如身临战场,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身穿劳动布工作服,有的是特制的防水防火工作服,脚穿轮胎底皮靴,手戴厚手套。颈围毛巾,防止钢花落入。生产中,不准用手触摸钢材,有时即使看似已经不红的钢材,可能还有几百度的温度。从大鼓风机前经过,不慎就可能被吹个跟头。交接班清炉时,烤得皮肤几乎爆裂。看管反围盘,必须手持钢钎,防止“火蛇”跑盘伤人。废钢落到地面,烫得土地翻开。开坯机轧辊震得大地颤动,几里地外都能听到轧钢声。

夜深人静,机声隆隆,钢花四溅,“火蛇”穿梭。常有“憋钢”、“跑钢”、“不进孔型”等事故。一处发生事故,除大炉不能降温外,就需全线停车检修。事故是车间的大敌,不仅耽误生产,也会造成人身伤亡。

1960年暂时困难时期的生活条件,尽管重工业工人有高粮食定量(每人每月最高48斤)、高温油和高温肉补助,但仍不能满足轧钢工人身体热量的消耗。再加上新设备运转时间较短,新增工人技术尚不熟练等原因,曾连续18个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保钢工作组、厂领导和全厂职工面对国家急需钢材的形势和完不成任务的情况,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工作组、厂领导和工人一起,一是增强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二是提高生产数量质量;三是共同安排好生活。总支书记杨鹤安以身作则,两间屋的总支办公室,四张办公桌对在一起,白天办公、开会,晚上就是总支书记的床铺。坐的是几个木条凳。杨鹤安还编写本厂劳动模范的歌曲供大家演唱,倡导向劳动模范学习。各级干部都到车间、食堂参加劳动,要参加班前班后会,最少要跟一个班的劳动,十分紧张。

经过全厂职工的不懈努力,轧钢厂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节节上升。1956年年产8877吨,1960年年产6.2万吨,产量翻了几番。1963年年产7万吨,1964年年产13.5万吨。突破了市委要求的年产10万吨的指标。品种也由过去只生产一般钢材,发展成可生产优质线材、合金钢材、弹簧钢材、铆罗钢材、工具钢材、铜包钢材、舰艇用钢材等,产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援外任务。焊线钢材还获得国家银牌奖。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仅有的上海、天津、沈阳和北京4家可轧制线材的轧钢厂,总计年产量80万吨。北京第一轧钢厂的线材占全国线材总产量的1/5。曾为北京的十大建筑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钢材。北京第一轧钢厂堪称是北京市冶金行业的“一只鸡的一条鸡大腿”。

生产上去了,职工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曾邀请李瑞环同志到厂作学习报告,邀请李富荣带队到厂作乒乓球表演。工厂建有足球队、乒乓球队、职工夜校、图书阅览室等。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轧钢厂在国家严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为国家分忧解难,保证完成钢材生产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委书记刘仁曾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轧钢厂的代表,向大家表示谢意!
  下文是摘要《红旗》杂志1962年报道:墉阳当空,北京西直四外护城河里的水似乎看去都怪烫人的。从城墙翰角处向东望去,小河北岸的第一轧铡厂内外,摆满了一捆捆整齐的刻材,在烈日下面蹦燥着美丽的金属光泽。在厂内同这一堆堆成材“对峙”着的,是确得整整齐齐的锅坯,不久它刊也会被推进高炉去,在那里加热、粗札、精轧,变成一捆捆有用之材,运到基本建毅工地和别的工厂去。像我一样第一次来动明第一札铡厂的人,望着这么多的产品和整整齐齐的厂房,一定想不到的是:在1957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不满三百人的小厂子,只能利用废铁生产一些不成规格的产品;恐怕更想不到,这家工厂的起家历史是只有一架轧例机、四十个工人的小铁工厂。但是,经过大跃进的年代,我们必须对它刮目相待了。1961年,这个厂的生产量已超比1957年增加了七倍。除了原有的一座高炉和增添了重要设备之外,还新盖了四个炼钢炉,品种规格都有了新的发展。它的产品,不仅供庄了首都需要,还大量支援了兄弟省市。

1959年该厂改称北京市冶金局北京第一轧钢厂。当时政府号召支援重工业建设,第一轧钢厂扩编,工人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厂里宿舍不够用,西直门箭楼曾被安排为厂里的单身宿舍,住了四五十人。

1983年首钢利用“上层关系”,大手笔地整合北京市冶金局的黑色冶金部分,第一轧钢厂被首钢兼并。1984年底首钢要发展旅游宾馆业务,成立了首钢总公司“宾馆开发公司”,第一项工程就是搬迁西直门第一轧钢厂,与港商合作建大饭店。这项工程基本与国贸饭店同规模、同工期。后因首钢在理念上的差异,项目进展困难重重,导致最终流产。1992年首钢第一轧钢厂因为严重污染环境,全厂迁往沙河,只留下一些后勤部门像退休办什么的在这里。厂里的地皮,被开发商用作一个名叫金晖嘉园的房地产项目。剩余的地皮,首钢公司自己建起二栋高档写字楼,一栋卖给了中铝集团,剩下一栋自己使用。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线材厂

北京市第一轧钢厂先后更名为首钢线材厂(1983年)、首都钢铁公司第一线材厂(1985年)、首钢第一线材厂(1992年)、首钢总公司第一线材厂(1994年)。1985年与首都钢铁公司镀锌钢管厂合并,并于同年开始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地区陆续搬迁至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1999年10月22日作为首钢的优良资产划归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线材厂。

2004年全厂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全厂在册职工1421人,在岗职工967。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37人,初级职称人员52人,技术员32人;工人技师35人,高级工325人,中级工385人,初级工432人(含首源一线材工作站),分别占全厂操作岗位的2.9%、27.6%、32.7%、36.8%。下设生产科、技术科研科、人力资源科、设备科、厂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六个职能管理科室和供销科、线一车间、线二车间、线三车间、原料车间、焊网车间六个科级机构。三个轧钢车间的主体设备为半连续式线材轧机,全厂共拥有轧钢、起重、锻压、机修、动力、电力、生产运输、机械、传导、仪器仪表、工业窑炉设备1108台,重量8217.17吨,原值21815.66万元。

该厂是国内建成最早的建筑用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6.5—12mm规格的普通线材, ∮6.5规格的H08A、SO8A、08LS、∮6—10 mm热轧带肋钢筋,∮5—12mm冷轧带肋钢筋、钢筋焊接网等,广泛应用于建筑、金属制品、制钉等行业。产品质量和信誉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誉,多次获得原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1997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2000年顺利升级为ISO2000版。其中钢筋焊接网是北京市同类产品中唯一一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各类产品在国际国内的销售渠道广泛,深受用户信赖。在重视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综合效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曾连续16年蝉联北京市“花园式工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该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27项环保指标达标率达到100%。2004年获得了首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首钢安康杯优胜单位、首钢青安杯优胜单位、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我叫谢惠明(笔者住,上图着蓝色工装的谢惠明是北京市劳动模范),现任首钢高速线材厂线二车间党支部书记,是伴随着首钢发展成长起来的一名轧钢工人。1973年,我从北京一轧钢技校毕业后,分配到西直门一轧钢厂一车间成为一名轧机调整工。当时,厂房低矮、简陋,使用复二重轧机。主轧机的电机功率只有480KW,连轴器一转哗啦、哗啦响,隔着几里地都能听见。就是这样小作坊式的轧机,在国内还是首屈一指。八十年代初北京市冶金局归属首钢,企业也合并到首钢高速线材厂线。1987年首钢用自留资金购买了二手摩根三代45度无扭轧机。我非常荣幸的在那个时候成为了国内第一代高速线材轧机的调整工。为了驾驭那匹洋马,我们刻苦钻研、翻阅图纸,记笔记、找资料。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熟练掌握了这套洋设备。在1990年创出了超过设计能力1.46倍的生产佳绩。我当时成为驾驭洋设备的年轻人,在“首钢之最”一书中光荣了一回。我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不断成长进步,从班长岗位走到了生产科值班长、生产调度长等岗位,直到工段、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我还先后被评为首钢公司四化尖兵、冶金部劳动模范和北京市劳动模范。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1994年我作为北京市先进党支部十面旗帜的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了江泽民、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成为我终身的荣耀。我在生活上发生的变化说起来就更大了。1974年在一轧钢工作时,我当时工资只有41.3元,而且一拿就是五年,全家人(当时四口人,父母、姐和我)住9平米小平房。归属首钢后,工资年年长,而且还有奖金、挂率等。特别是近年,奖励分配制度改革活的部分增加后,大家的干劲更加足了。随着单位效益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收入也成倍的增长。2004年我还买了私家车。曾记得70年代,我为了买一块国产上海手表,节衣缩食,足足攒了2年多才买上,为了买一辆自行车又等了3年。现在能够买汽车,那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上内容摘自《首钢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安钢的历历往事
广西曾经的7大钢铁厂,如今还剩下几家?|广西|生铁|轧钢厂|钢材|钢铁厂|高炉
型钢 | 马钢、莱钢等钢企H型钢厂生产工艺与设备
什么叫做轧钢?
中国台湾中钢竞争力分析(上)
期宝课堂 | 螺纹钢期货基础知识全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