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析互联网巨头BAT


我看百度


百度毕竟是一家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只是从广告营收规模上看,已经不再是中国广告收入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了。

前几天百度发布 2014 年第四季度财报之后,一波媒体分析文章来袭,说什么百度已经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理由是移动上的收入已经高于 PC,这叫什么逻辑,还不如说百度是医疗互联网公司呢,来自医疗的广告是百度比例最高的部分啊。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说自己变成什么什么公司是非常可笑也是老套的包装方法。诸如此类的中文媒体的意淫只是掩耳盗铃,这些文章的目标用户应该是投资者才是,在自媒体圈子散布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浪费粮食。

顺便也提醒一下,以后诸位能看到非常多的类似这样的玩数据的手法,另外一家电商巨头也用过,说什么移动上的收入激增之类的。实际上,通过财务上的包装,财务上是有手法把来自 PC 的收入说成是移动上的,比如强制性的捆绑销售。

百度这几年在技术上没少作投入,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持续探索确实有不小的成就,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其实还有点遥远(何况还有人为的业务「投毒」- 通过人工干预放行一些糟糕但是有钱的广告主进来),我个人认为三到五年内是无法产生实际收益的,当然公关层面的收益不算。至于什么大数据方面,基本上就是笑柄。比如去年的《黄金时代》推出之前,「百度甚至公开表示,通过他们新开发的,一个从演员热度、导演热度、电影关注度、上映时间等多个维度考察电影的票房预测模型,《黄金时代》的票房将达到 2 2.3 亿。」最后票房不超过 5000 万。

百度这几年比较擅长的一件事情是推出「概念性产品」,比如「框计算」,到现在也不怎么重视了,2014 年的概念则是「直达号」,冒着得罪朋友的风险也要说一下,这基本上也是一个注定没什么实际用途的「概念性产品」,推出几个「成功」案例之后偃旗息鼓,估计再过半年就都忘了,届时概念完成使命退出舞台,会有新的概念性的产品推出。其他至于什么「筷搜」「无人驾驶自行车」之类的基本上不是愚人节笑话也差不多。

而且,百度这些对外宣称无比重要的产品,给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使用的管理后台都粗糙的一塌糊涂,功能不完备,错误百出,实在不敢想象百度还有这么烂的产品设计,俞军时代的产品应该不会这样吧。

其实百度这几年不是没有好的产品推出,比如百度云盘就不错的东西,绝对是大众用户的刚需。悄无声息的为百度积累了大量云服务的用户,但不知道为什么没重视用户会员体系的建设,颇为可惜,也可能是云的概念不吸引人了,都扑到移动上去了。

移动上,百度号称已有 14 款移动产品用户过亿,看数据很吓人,仔细一分析有点水分。这里说的是「用户过亿」,这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日活跃是多少平均使用时间是多少? 没看百度披露过。

百度员工总数是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此前正式披露的数据,截至 2014 年上半年,百度有员工 40500,而最近财报公布后,我看到的一个数据是一个季度进了 5000 多新员工,非常惊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百度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但这家技术驱动的公司,甚至比阿里巴巴员工总数还高,这么疯狂的进人都是用来干嘛的呢?

百度的不确定性有几个方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医疗广告」。百度自己的官方说法是「医疗广告增长依然非常强劲,仍然是营收贡献最大的几个行业之一」,医疗广告到底占比多少,对外界来说是一个迷,从 30% 40% 甚至 50% 的说法都有,我没找到官方披露的数据,但这一块的业务可能会产生黑天鹅效应 - 比如监管突然发生变化,如果积重难返,政策层面不可能听之任之。

最后说一下,虽然看起来问题有点多,但只要业绩一直有增长,实际上最近几年也是一直如此,就会掩盖一切问题。问题只有在增长停滞的时候才会被放大。

到现在为止,百度最应该感谢的是 360 ,如果不是 360 进军搜索,恐怕百度不会被打醒。一场大战之后百度还学会了 360 的客户端工具的玩儿法。现在只要 PC 上一不小心安装一款百度的工具,悄无声息的,几十款百度客户端工具就偷偷儿的给你安装上,妥妥儿的,给用户省了很多力气。

我希望李彦宏先生能多去了解一下外界对百度的看法,尤其是外界诟病百度的部分,而不是每天只看那点儿别人给他看的信息。

百度的一部分有识之士一向认为百度坚持技术中立性就够了,但是,如果骗子能利用百度的平台去做坏事,还坚持说自己技术中立不去干预是不道德的。虽然这个年代谈道德是很傻的事情。

我看阿里


上一篇文章写了百度,到现在为止情绪都还稳定。今天写一下阿里巴巴。关于阿里,不太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之一是阿里太大了,作为一个外人,几乎无法看清;二是写阿里存在很大的风险,且不说一大堆人会冲上来骂(有不少人担心会影响他们手里的阿里股票价值而来骂),被骂的话,大过年的影响情绪,另外,也存在收律师信的风险,写点东西容易么?

现在看,阿里跟工商总局的矛盾已经化解,这算是一次「黑天鹅效应」,谁也不会预料到在年底会来这一出。本来不是个大事儿,但是公关层面一反击,就把对方惹毛了,结果出了一点乱子。要不的话,吃个哑巴亏几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中国互联网的群体是习惯忘却的,发个「亚洲出境游折上折 5 元」红包吸引一下大家注意力就行了嘛。假货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的,存在的一个原因也是有需求啊,有的用户就是要买假货,只是这个话阿里方面可不敢公开说。

从投资的角度看,阿里的股价弹性要比百度和腾讯都大,所以风险不大。三家里面,腾讯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微信,而阿里有一张「百搭」的牌,那就是支付宝。我一直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可以用支付宝来调控阿里巴巴的股价走势,让阿里的营收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其做法是,阿里营收过猛的时候,支付宝多收一点服务费,阿里营收放缓的时候,支付宝补贴一点服务费。据我所知,支付宝和淘宝之间一直是要结算服务费的。如果这样的话,支付宝短期内或许没必要上市。

支付宝的作用只是猜想,当真就没意思了。2014年下来,余额宝的热度已经消退,支付宝的危机还是挺大的,压力来自微信支付。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支付宝简直是疯了一样的做线下业务,线下的事情恰恰是微信所不擅长的。但移动支付这个事情,微信对支付宝是降维攻击,支付宝的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焦虑容易带来动作变形,从支付宝的产品改进以及红包营销活动来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短期看业务数据有收益,能满足 KPI ,长期影响自己品牌。一个支付工具忍不住做社交,甚至娱乐化,希望借此提升用户使用时间,会迷失真正的方向。

如果阿里有一个类似微信这样的超级移动应用,那么支付宝就没必要这么折腾了,或许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吧,什么都给了你的话,上天也要妒忌这家公司。有人说,这是公司基因决定的,这让人无法反驳。阿里的长处是构建平台,长于运营,却不善长把一款产品做到极致,构建极致的产品要有超级产品经理的存在才行,但阿里的公司文化和机制决定了这片土壤上不会有超级产品经理。为什么呢?

阿里以公司文化见长,公司文化的建立取决于在成熟的管理机制。虽然公司员工只有两万多人,不知道现在超过三万了没有,但组织结构却是三巨头里面最复杂的,是三家里唯一的绝对集权管理的公司,严格的等级式或金字塔式管理机制拒绝扁平化,其他两家倒是多少有点扁平的影子。层级过于复杂的副作用是,一定级别以上的管理者其实不太懂业务或是无法深入掌握业务,而且要经常拥抱组织结构的变化,调动来调动去的,没有谁会长期负责某项具体的业务,业务不熟练倒也不要紧,贯彻战略,盯住管理就行了。

集权管理之下,公司的可动员力量非常的强悍。世界上某些国家擅长大阅兵,阿里这样的公司则每年能搞一次双 11 ,你可以把双 11 理解为互联网领域的大阅兵。看,手机厂商方队走来了,女装方队走来了

懂战略是阿里一定层级以上管理者的基本要求。阿里也是一家把战略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几乎每个从阿里出来的人都会那一套,什么「产业终局」啊,什么「从未来看现在」啊,熏陶的都差不多。监督执行也是管理者强项。马云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2001 年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我的 18 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 10 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这里面一个小错误是,跟马云一起创业的是 17 个,加上马云才是 18 马云怀疑过能力的人成了副总裁,我并不认为是这些人的能力真的不断「跃迁」(这样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是所谓能力提升都是不够的),而是底下有人能撑住,这是要靠公司机制的。实际上有些高级管理位置不客气的说,就是放一头猪也能胜任。

阿里为什么经常做组织结构调整? 只有通过这样的折腾,才有可能让一些管理者有危机感,否则的话势力坐大,尾大不掉,这个问题在其他大一点的公司都存在。阿里的做法其实是超级公司的管理上的突破和探索,确实给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多活力。

金字塔式管理机制的弊端在于,塔尖的老大们擅长看大势,但注意不到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已经足够威胁阿里之后才着手反击的一个侧面验证。另一个弊端是在既有业务下虽然能做到创新,比如双 11,但是没碰过的东西鲜有突破能力,要一层层的等完决策,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为什么不可能有超级产品经理,因为做产品的拿不到真正的决策权, KPI 这个魔法棒驱使所有人乖乖听命,少有人为创新而冒险。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地下室里手捧方便面面对世界地图指点江山的感觉,既视感很强有木有? 市值 2000 多亿美元的公司,岂是你随便几句就能说明白的? 既然说不明白,索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阿里在移动上是犯过错误的。真正也是最大的失误源于阿里云 OS,如果不是选错了方向,初期不做手机的话,不另起炉灶做「自主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而是直接拥抱 Android 生态,直接做移动应用,那么今天可能是另一个局面。历史不容假设,这个失误让阿里错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以前我说这是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错误,回顾一下,我认为代价更高,至少是数百亿美元的失误。产生的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知道,最早对 91 动了收购心思的可是阿里,要不哪有百度的份儿。后来,阿里大手笔收购了一大堆公司,不过是为了弥补移动上的缺陷而已,是否能真的起作用,还要再看。

阿里在移动上一直不死心,包括最近对魅族的投资,依我看,阿里不是魅族的白衣骑士,最后魅族可能很惨。这么悲观也是有理由的,即使魅族成了,对阿里业务也不会有什么实际辅助作用,阿里为什么要投魅族呢? 或许只是看到小米气势如虹,担心错过某种可能。如果阿里要魅族成事,只给钱,不做任何干预即可。到时候魅族壮大之后自然能反哺,但阿里是一家公司文化强势输出的公司,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掺和进去,这就导致做起事来束手束脚。如果到现在回顾一下,跟阿里合作的不少公司都没得到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享受一次发布会的光环效应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至于阿里云,这是正确的战略,到现在来看,换了业务负责人之后整体大有改观,我的不少朋友也是类似评价,毕竟另外两个巨头家的云服务太不争气了。尽管阿里云初期做了不少不靠谱的事情,但那点儿学费对家大业大的阿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云服务这一块产品能力已经接近成熟,是目前国内类似服务中最好的一个,尽管营收占比还很小,但确实是优质资产。

阿里过去一年多快速切进去的各种业务领域,我只是把他当做阿里对未来的一种探索,要知道,这家公司过去数年间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只是最后都悄无声息了。所以,也请淡定看进军的健康、游戏什么的,过一段时间可能也就没动静了,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媒体没事儿少写点马屁文,动不动就「颠覆」,一惊一乍的,多浪费情绪。

总体来说,基本面还是好的,至少比百度要好一些。

如果有隐忧的话,我认为手机淘宝和支付宝客户端的活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假象,会让阿里认为已经抓住了移动: 你看微信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我的看法是,阿里曾经一度在短期内高估了微信,刻意夸大了微信带来的压力,以此激活团队的危机感,正所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但长期可能低估了微信,低估了微信对用户习惯的影响和渗透能力,这才是致命的。据说阿里高管都或发誓或公开表态再也不用微信了,我只好猜测他们可能也确实很难理解微信到底好在哪里。

我看腾讯


写过了阿里之后,腾讯更不好写。不好写的原因是对于腾讯最赚钱的业务,也就是游戏这一块儿,我并不熟悉,好在对比其他巨头,腾讯游戏领域一枝独秀,看一下 App Store 游戏排行榜,基本上是腾讯自己家的榜单,游戏领域日进斗金而且相对稳健,倒也无需多费口舌。

国内互联网公司里,阿里市值第一,腾讯次之,百度一直在说自己肯定也是千亿俱乐部里的,找了一堆媒体给自己鼓吹到现在也还也没实现目标。腾讯市值可能反超阿里么? 我看比较悬,谁让你上市地点在香港呢,而且中国经济形势也在帮阿里。历史不容假设,如果阿里也在香港上市,同台竞技,那谁大谁小可就不一定了。阿里上市被迫选了美国,以后估计动不动吃官司,但也会更受资本市场瞩目。虽然市值未必超过阿里,但未来几年,两家公司的营收应该不会差距太大。

腾讯的营收组成较为多元化,不像阿里百度收入成份相对单一,尽管这么说有人不同意。看最近几个季度财报,游戏收入是最大的一块,其次是社交网络收入,然后是网络广告收入。网络广告收入规模比阿里和百度小很多,但我相信未来几年很可能迎来高速增长,甚至有超过百度广告收入规模的可能。理由也简单,腾讯的广告业务,广点通收入增势迅猛,这背后是微信和手机 QQ 的支撑。

为什么对腾讯广告收入乐观? 移动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以我们的过去统计来看,大概每个人平均用 PC 互联网是每天 2.8 个小时,现在移动互联网,怎么用呢?除了睡觉 8 个小时,16 个小时是清醒的,跟它在一块,不太容易丢开它,未必是每分钟、每秒钟在看,但是有消息到达,就会使用它,这样的话就是 16 个小时,再加上设备本身,比 PC 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时间。」说这句话的是马化腾先生,这是他在 2013 年的一次演讲。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我建议诸位也去找一下腾讯同一时期流出的另一篇文章,刘炽平先生的讲话,话题是谈关于千亿美金下的成绩与危机感的,这两篇文章对比看一下,就知道腾讯对移动互联网的敏锐是超过阿里百度一两个身位的。非常有趣的是,这样的趋势应该被擅长战略的阿里巴巴最早意识到,但找一下同时期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的演讲,发现都是一些关于「互联网本质」以及「电子商务未来五年」等话题,看不到「移动」两个字,战略家们有点视线模糊。

移动互联网的比 PC 多出来的使用时间给谁了? 当然是给微信了,给手机QQ 了。几家公司坐上了牌桌,腾讯拿到了两张好牌,出手就是 21 点。只要用户活跃时间消耗在这里,就有机会逐步变现,逐渐提高变现的能力,我相信微信团队不会像微博团队那么蠢,微博最近几年简直是守着金饭碗要饭吃,整天以骚扰用户为己任,委身阿里之后更是以电商营销为乐事,颇不可取。当然,微博跟微信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微信未来几年的市值或将高达千亿美元。

微信朋友圈的品牌广告小试牛刀,已引起诸般关注和过度解读。我的观点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一惊一乍的,相信腾讯一定有办法继续提升变现能力。这个发动机一旦启动,是百度和阿里所不能比的,而且这也是完全从移动端发起的变现能力,并非照搬 PC 端的模式,这跟百度在移动上的营收有着本质区别。

如果单看财报数据,有的分析师会得出 QQ 和微信用户增速变缓的结论,然后得出悲观结论。但这个变缓并不是坏事,你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了,增速自然放缓。现在不少公司财报里只能看到「月活跃账户数」,但是用户使用时长这个指标我觉得在未来会更关键,每天启动一次停留几秒钟跟每天几个小时的用户粘性是不可比的,虽然数据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后者商业潜力更大。

整个 2014 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腾讯似乎在有意或无意弱化财付通的品牌,但是又不强推宣传微信支付的品牌,这导致支付宝有了机会跟微信做品牌对冲,支付宝也擅长这样做。这是腾讯在战略上的失误。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本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了,有可能打下半壁江山,否则的话,还是重走财付通的老路。既然腾讯都有决心把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合作公司做,比如电商跟京东合作,搜索业务给了搜狗,那么支付业务不如都托付给微信团队算了,再怎么也是自己的团队。以「微信支付」的新品牌跟支付宝拼一下,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现在的做法是,财付通作为底层支持,上面放两个业务,一个支撑微信支付,一个支撑 QQ 钱包。这样不太可能甩掉历史包袱。

如果移动支付上能跟支付宝平分秋色,那阿里的压力可就真的大了。微信这头儿逐渐培养大众用户支付习惯,再大力推 SDK 给第三方 App 开发者,不愁没有突破口。你不看看支付宝现在给开发者用的服务多烂,那接口,那文档写的这不就是机会吗?

不客气的说,财付通那产品体验做的真的不怎么好,这可不像腾讯的产品,腾讯不是以产品能力著称么? 支付宝的体验就够烂的,财付通的体验比支付宝还烂。烂不烂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不信自己注册个账户体验一下,完全是跟支付宝亦步亦趋,甚至把支付宝做错的地方都学了去,做为用户,看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注:此处删去 200 余字。

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两架马车,微信和手机QQ 两个团队做事风格也很有趣,虽然看起来是竞争关系,外界希望微信团队更快,但手机 QQ 团队危机感更强。微信团队做事不动如山,手机 QQ 团队做事则侵略如火。这样确保了业务探索增加了试错机会,反倒是进退有度。

说了半天都是微信和 QQ,但其他业务并非没有亮点。移动应用分发市场,应用宝份额一度飙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视频领域,腾讯视频异军突起,钱多任性,加上移动互联网助力,有很大的可能弯道超车,跑到最前面去。这些,整体上也夯实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力。

我一直觉得,腾讯不重视企业办公市场是比较可惜的。阿里以前有 Work@Alibaba 的布局,中途失败了,但这个看起来是给腾讯设计的,有 QQ 在先,微信在后,有七星级产品邮箱服务,切入企业办公协作领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有可能的话,适当收购一些工具型的产品以丰富产品能力,有钱任性,不花留着干嘛? 比如 Pocket 这样的小而精致的工具,收了之后集成到微信上是否更好玩一点? Slack 这样的企业协作工具,也最好别错过,市场有实际需求,而目前的解决方案企业 QQ 又没那么好用。

从目前看到的数据,腾讯员工数超过27000 人,阿里人数已经超过三万(此前文章引用数据有误)。这样体量的公司,过去却很少对外界传递管理方面的信息,尽可能的低调。不像阿里那样善于标榜并宣传公司文化,也不像百度,李彦宏先生提了一次「狼性」就搞得鸡飞狗跳。

我喜欢跟腾讯的人尤其是微信团队打交道。如果公开指出腾讯的某个产品问题,很快就会有具体负责的产品经理跟我联系并进行讨论到底是什么问题,几乎 24 小时都有人在,这是一群超级勤奋的人又有责任心;对比之下,如果我给百度提建议,一般是公关看到之后通知产品经理来问我,先让我删帖,然后才有可能解决,更多时候是限于流程或是无能为力;如果给阿里的产品提问题,一般是我在阿里的朋友(现在越来越少了)看到了才会来问一下,基本上最后也不会解决,还有不少人认为是故意挑刺儿然后冲上来骂人。这就是三家公司做事的差异吧。

腾讯的管理结构并非完全的金字塔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信团队能做出这样的产品,将创新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一向认为,一家大公司里面要刻意孵化创新的产品是很难的,最好的做法是划出一块「飞地」,放那儿别干预太多。当需要支持的时候直接从最高层面给予协助即可,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些突破性的事情来。

注:此处删去 500 余字。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少为人知的是,企鹅看似温情可爱,实则凶猛无比。当年 Linus 选择企鹅形象作为 Linux 开源操作系统的 Logo 时,开源社区有人不满,Linus 回应到: 你们真见过企鹅吗?你们被企鹅以 100 英里时速追杀过吗?(作者:Fen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信,支付宝,百度,头条,业界大佬都在投,小程序未来已至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大巨头谁在掉队?
坤鹏论:腾讯、百度、阿里 谁将第一个被其他公司超越
2014春晚广告风向标:移动安全、移动支付、大数据
百度为什么错过移动互联网?
深度:互联网广告扎堆马年春晚传递了什么信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