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光中与湖南的不解之缘


龚毅敏/画

余光中。IC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首《乡愁》,吟唱出多少游子对故乡悠远的思念。而今,它已成为绝响。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高雄医院病逝。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后移居台湾,但他与湖南的缘分着实不浅。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矢志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写下了“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一佳句至今仍为湖南文化界所称道。1999年、2005年、2006年,余光中先后三次到访湖南开展“文化甘旅”,每每引发轰动。

  楚山湘水 屈贾之乡吊先贤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今省作协)副主席的诗歌评论家李元洛,是最早将余光中的作品介绍到大陆的两个人之一。1982年他撰文评论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奠定了两人的文学友谊,余光中曾在给李元洛的信中写道:“海山阻隔,而两心相通。神州之有吾兄,犹沙田之有维梁也。”

  记者昨日拨通了李元洛的电话,老人仍难掩内心悲痛:“我和他有30多年的交往了。听到这消息我很伤感。”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李元洛拒绝了更多的口头采访请求,但交给记者《楚云湘雨说诗踪——余光中湘行散记》等文,文章讲述了他与余光中的往事。1999年9月余光中首次访问湖南,作为他的好友,李元洛全程陪同。事后余光中评价这次湖南之行为“文化甘旅”,可见收获之丰。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是余光中访湘的重要一站。因屈原、贾谊的影响,长沙素有“屈贾之乡”的盛誉,历代来长的文人骚客多有凭吊之举。余光中来长沙,即便行程紧凑,也不忘专程到太平街上的贾谊故居去看一看。岳麓书院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书院之一,有“千年学府”的美誉。书院重开讲坛后,余光中便成了最早一批应邀前来演讲的文化名人之一。在演讲开始之前,他特意抽空半日参观了书院,在古朴典雅的庭院中徘徊许久,毕恭毕敬地题下“不胜低回”四个大字。可惜当时书院内祭祀屈原的屈子祠尚未得到修复,余光中只得往长沙北面的汨罗去寻找屈子祠。

  其实汨罗江原本就是余光中必去的凭吊之地。他心中有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我来汨罗江和屈子祠,就是来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找到了诗人与民族的归宿感。”余光中多年来一直有在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传统,2005年的端午节,他应邀来汨罗参加了祭祀屈原的活动。

  锦心绣口 千年学府开讲坛

  在李元洛看来,余光中是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心有七窍的冰雪聪明之人,常常妙语连珠、启人心智。长沙马王堆汉墓声名远播,余光中在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时,面对着薄如蝉翼的襌衣和重似磐石的棺椁,他感叹道:“真是死有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一个人生时像开欢迎会,死时像开欢送会,欢送会总是隆重得多。不过,这位老太太倒像是作大规模的地下移民,临走时不仅要收拾细软,而且一应俱全,什么都带上了。”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他在岳麓书院演讲时的即兴发挥。余光中演讲之时,不幸遭遇了大风呼啸、大雨滂沱之境,底下听众只得披着雨衣,场面颇为扫兴。此前余秋雨在此演讲时亦为风雨所困,但他借题发挥道:“余秋雨先生名秋雨,下雨合情合理。我的名字是光中,今天只见镁光,不见阳光,未免有点冤枉,上天多少有点不配合。辛苦各位在下面听我演讲,真是风也听见,雨也听见。”一席风趣的开场白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演讲中余光中还见缝插针,多次拿天气做文章,向听众表以慰问。如谈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诗时,他说道:“今天从天而降的活水太多了,已经供过于求。我希望老天爷少点诗兴,多点同情心。”当听众问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感想是什么时,他简要回答之后又环顾左右道:“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希望雨下小一点。”及至演讲结束,他仍不忘回报风雨中坚守的热心听众:“今天与天气拔河,诸位是最大的胜者!”李元洛回忆此情此景时感慨,台上与台下交流,引爆的当然是压过风声雨声的热烈掌声。

  余光中来湖南,去了不少高校做演讲。除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授《艺术经验的转化》外,还去了湖南师大谈论《诗与音乐》,岳阳师院、常德师院等学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次演讲,底下总是座无虚席、掌声如潮。

  外冷内热 湖湘文人难忘怀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与余光中打过交道的省会文艺界人士都提到他“外冷内热”的特点。

  李元洛评价道:“他白发满头,外表严肃,似乎是一座高城深堑的城堡,外人不易入内探其虚实。其实他更像一条童心不老的江流,逸兴遄飞时便会浪花飞溅。”1999年,时任晚报编辑、作家奉荣梅参加了余光中访湘的座谈交流会,那时便感觉他“很从容,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奉荣梅后来也现场聆听了余光中在岳麓书院的演讲,“余先生外表儒雅冷静,演讲起来却豪情万丈,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是余光中对读者、对听众的那份真情:“他不愿意辜负任何人。再大的风雨,也阻拦不了这场文化盛宴的进行。索要题字的人再多,他的字永远工工整整。温文尔雅、学贯中西、博闻强识、心怀慈悲,这是余光中首度访湘留给长沙人民的印象。”

  余光中逝世的噩耗传来,湖南文艺界人士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著名诗人陈蕙芳说:“余光中是真正的诗人,能让诗抵达人心,让人心同此感,悼。”有诗人感叹写道:“诗人永远地去了那一头,他的诗却永久地传诵在这一头。”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吕可夫致挽联道:“去国飘零七十年,隔一湾海峡纵眸,长怀满腹忧伤,唯有诗文消块垒。离歌慷慨九千里,竟万缕乡愁遗恨,空叹两头母子,再无船票返家山。”

  余光中简介

  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余光中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从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代表作《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余光中经典诗作选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摘自《乡愁四韵》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摘自《当我死时》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光中的三次湖南之行:湖南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
白鹿书院——乡愁(余光中)
再见,乡愁!再见,余光中!
岳麓书院颂/永州 王万荣
缅怀余光中,再读《乡愁》
惟凭明月吊光中 李元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