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教合一?透过诗词解读《西游记》宗教本色!

人们习惯于引用《西游记》第2章菩提祖师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塵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来说明《西游记》己经具有“三教合一”思想。其实,用“三教合一”来阐明《西游记》中宗教内涵有些欠妥,应对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作进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游记》中的三教关系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

1、

《西游记》故事虽最先是佛教故事,但是还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儒家化了。它不但表现在故事中将孔圣人和李老君、如来佛三者一起称颂,表现在多神并立的泛神论之上,还表现在孙悟空等设定的形象言语用到了儒家经典,行为遵照儒家规范,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原本上。儒家精神本来是《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为小说之根本。

儒家思想以入世为根本宗旨,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而儒家的入世情怀,便被人们具体化为修齐治平、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西游记》的第7回中,孙悟空与如来辩解大闹天宫之原因,认为“灵霄宝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强调的是对于推翻旧的制度、建功立业的向往。《西游记》中无论唐僧还是孙悟空等,都是己经被儒家化的和尚,他们的灵魂充满了积极入世的情怀。

其次,《西游记》中所创造的世界是许多个神系的世界。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道教系统,以玉皇大帝为主;一个是佛教系统,以如来佛为首的。这两个神系是相互并列的,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

《西游记》描述的神、佛、圣很多,而且相处和睦。例如,第2回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长生之法,认为潜心修炼定能修成正果,“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处佛与仙的并列正是说明佛教与道教的并存状态。

又如第32回,孙悟空在回答樵子如何解释妖魔的问话时说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归佛,东方归圣。北方解与真武,南方解与火德。有是蛟精,解与海主,有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无一不体现了佛道杂糅在一起的特征。

其三,《西游记》中第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回首诗写道“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就在大力弘扬与维护正统道德与秩序,反对以下犯上,主张“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凳欺心”。

唐玄奘与孙悟空作为佛家弟子,却熟知儒家经典著作,用其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如唐僧对白骨精说道:“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处中圣经是指的儒家思想大成者《论语》中,而不是佛教经典。

由此看出,西天取经是一个被儒化了的佛教故事,人物的行为、以及小说的价值取向都己经浸透着儒家思想。所以儒家精神在《西游记》中儒家文化为基础、为小说立言的根本。

2、

道教的术语,在《西游记》之中是非常多的。小说第一回标目“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孙悟空那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出身,正是天赋予的,是人心的纯洁状态,正合婴儿之本论,“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这与道家的理论不谋而合。

《西游记》和道教中的关系颇多,《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启蒙恩师就是道家祖师。第2回中孙悟空夜半向菩提老祖学习长生之法时,菩提老祖道“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口诀中显示出对于道家修仙之道的赞美,说明修习道家之法能够得道成仙。

孙悟空功成之后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这其中道、金丹、玄都带有浓重的道家色彩。而且从小说结构来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由天宫的神仙变化来的,而后半路出家,最终成为佛陀,这不正是由道入佛的整体显示吗?

由此看出,孙悟空等三人的修仙炼道经历意义有两点:一,长生不老观点吸引孙悟空三人去修道。孙悟空见老猴之死,为超脱生死学习长生不老之术,才不畏艰难来到南赡部州,拜师修道的。猪八戒回忆了自己的修道说:“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沙和尚则自称:“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沙和尚是受真人指点,才被引入了修行之大道。孙悟空等三人的经历惊人相似,均是从追求长生不老而超脱生死轮回的道教修炼成仙的。

其二,修炼道教虽然能够使人超脱生死,却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些修炼只是他们后来修成正果的基础。孙悟空虽在菩提祖师那里虽然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以及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甚至还能上天入地,超越生死轮回,但却未能使其心足,最终落得大闹天宫而后被困五行山下五百年的结果。

猪八戒虽能达到“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款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却不能够消除情欲,因调戏嫦娥,贬下尘凡。

沙和尚虽然实现了“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却因为不够专心,失手而打破玉玻璃,结果被贬下界来。

他们虽够名列仙班,但却未能做到明心见性,以致犯下了过错,受到了惩罚。他们终在经受西天取经途中种种磨难后,到达西天,修成了正果,这说明孙悟空三人通过道教修炼奠定了最后成佛的基础。

3、

《西游记》中和佛家相关词汇有菩萨、罗汉、佛祖、观音、金刚、比丘、伽蓝、揭谛等50余种。也有很多佛教术语的韵文和佛教经典,如第19章乌巢禅师传给唐僧的《心经》中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诗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多次提到。

佛教语言在《西游记》中的运用,如“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马猴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栓莫外寻”。其中意、心等词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其实也在说明作者用富有哲理性的意向词句来说明所表达的佛学主题思想。

多次使用佛教的术语,使得小说在表面故事叙述之上叠加了一个深层的意义结构,引起读者对《西游记》主旨的种种猜测,使得《西游记》充满了哲理性与多义性。

从取经原因来看,《西游记》第98回在唐僧师徒到达灵山,将要拜谒如来时道,“当年奋志奉钦差,领牒王出玉阶。清晓登山迎雾露,黄昏枕石卧云霾。挑禅远步三千水,飞锡长行万里崖。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指出了奉旨西去取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修成正果,这是自身的修行目标。

而在第100回中师徒四人最终得道成佛,“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一复修身。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这使得佛教道法在中土得以广泛流传,也正是西去取经的另一大原因。

而这师徒四人的最终归宿,更暗示着小说最终思想的指向是佛教。唐僧师徒所追求的所谓能成正果指的就是立地成佛,成佛本来就是他们的最终追求目的。佛法无边的广大法力,带给师徒四人新的开始,返还生命的本真。在第98回对这种质变进行了描写,“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西游记》是三教合一的产物和艺术化的表现。孙悟空的修行开始于道家,后以唐僧为师,接受佛学,但孙悟空并不容于道家,也与真正的佛教立场有别。原因就在于孙悟空的性格是正直、不畏强权而追求正义,这是儒家的立场。这个观点一直穿插在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磨练,甚至最终修成正果,不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表现么?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我们就真切地感受到“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门谋划的西天取经,道家当然要防一手,天蓬卷帘实则卧底潜伏者
古老的神话故事让国人变得强大
六小龄童:孙悟空: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典范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谁设下的局 杨晓林
《西游记》精髓之我见
西游记阴谋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