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别自欺欺人了,不懂这些,将毁掉孩子一生


前几日,席席老师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

她说,自己8岁的女儿玲玲,5天没跟她说话了。

玲玲有个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动画片的坏习惯,一直没改掉。

那天妈妈检查作业时,发现孩子犯了一大堆常识性错误:

比如,前面明明用竖式写着20-18=2,后面的空格中,她非得写上个3;

比如,抄写汉字“白”,一行中,她总得写上那么两个“日”。

眼看着就要期末考试,粗心的毛病没有半点改正的迹象。

心急之下,妈妈顺手打了女儿一耳光。

没想到孩子的拗脾气上来了:

早晨,穿好衣服、洗把脸,抓起桌上的鸡蛋和牛奶,一声不吭背起书包就往外走;

放学后,闷声扒拉几口饭,吃完就躲进自己的卧室。

想跟孩子说声“对不起”,人家直接不搭理;想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谈谈心,却连卧室的门都进不去。

有事就喊爸爸,妈妈成了妥妥的“透明人”,一副“我就不跟你说话”的姿态。

席席老师听了,心里也是一阵心酸:才8岁,因为妈妈的一耳光,开始“记仇”、“反抗”。

很多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然而,让孩子听话的有效方式,不只有“打”吧?

孩子该不该打,先看合不合理

之前,席席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车去动物园。

前面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车子还没停稳就迫不及待往下冲。

好在被爸爸一把拽住,没从站台上摔下,一个踉跄跌在路人身上。

一记响亮的巴掌“啪”地印在惊慌失措的男孩脸上。爸爸一脸怒气,恶狠狠地瞪着他:“还跑不跑?”

只见男孩闪着泪光,抓着衣袖擦了一把,硬是把泪憋了回去。

在很多成年人的育儿观里,“孩子瞎跑,打一顿就好了,长记性!”“孩子太淘气,多吼几句就管用了。”

但,打,要打得合理;骂,要骂得在理。

不合理的,根本没必要。孩子不会心悦诚服,反而更叛逆。

比如,大庭广众之下,事先没有跟孩子讲清楚不能这样做。如果孩子做了,被那么多人看到自己挨打,心里肯定不舒服。与其因为打孩子,大人小孩两伤,不如先压制下情绪,拉回家再教育嘛。

比如,孩子犯的错,正是家长在做的事情。这时完全不听孩子的解释,也不进行教导,不问青红皂白就揍一顿,孩子的内心该有多悲痛。

比如,在暴怒之下,把小孩当出气筒,借教育之名,行发泄情绪之实,会给孩子一种“爸爸妈妈是因为不爱我才打我”的印象。

而对于那些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十分敏感、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更是打不得。要是他们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或者遇到意外,想后悔都来不及。

孩子第一次犯错,家长的回应很关键

有网友讲过被暴揍的事。

14岁那年,看着大人抽烟的样子很酷。自己也偷偷去小卖铺买包烟,躲在邻居家墙根下,和小伙伴一起“享受”。

结果回家,爸爸闻到他身上散发的烟味,上来就是一顿暴揍,边打边骂:“熊孩子,是不是抽烟了?你这个样子还像个中学生吗?”

他边躲边喊:“抽烟怎么了?你不也都会嘛。”

爸爸听后下手更重了:“成年了再抽也不迟,现在还小,影响的是你自己。”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把吸烟当成向小伙伴炫耀的本领,至今也没有学会抽烟。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第一次,孩子从对门卖姜婆婆那里拿了一块姜,母亲乐呵呵地夸儿子真聪明。

第二次,孩子顺手从货郎担货里拿了一根绣花针,母亲笑眯眯地夸儿子有用。

第三次,孩子把隔壁家的老母鸡偷回家,母亲知道后也没有制止。

慢慢地,拉人家马、偷人家牛,连大户人家的金子、银子,孩子也敢偷。最后被官府抓到判刑。

面对孩子犯错,绝对不能放过第一次犯错时的教育,要跟孩子说明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我这样做,就是对的”,不仅不会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还可能弱化孩子如何建立良好行为的问题,从而导致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犯同样错误。

打孩子的目的不是惩戒

席席老师听妈妈们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4岁儿子在幼儿园门口哭闹,死皮赖活不进去。

妈妈连拖带哄也不管用,便对孩子爸喊了句:“你也不管管!”

孩子爸一把拎起孩子,夹在腿上,照着屁股就是一巴掌。

哭闹戛然而止,静默几秒后,传来爆炸般的哭喊。

妈妈埋怨爸爸:“哪有你这样管孩子的?”

其实很多父母就是这样管孩子的,以爱之名,挥舞着“巴掌”,发泄着可怕的情绪。

管用吗?短时间内是管用的,对孩子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讲过和孩子的一件小事。

孩子小时候,喜欢拿着彩笔在墙上乱画。

曾仕强特别生气,但又觉得责骂没有意义,便笑着对孩子:“原来你这么会画画,爸爸居然从来没有注意过。”

孩子很高兴爸爸这样表扬自己。

曾仕强接着说:“你以后画完的画留存好,周末拿回去给祖父看看,看你是不是画得很好。”

孩子犯了难:“爸爸,画在墙壁上怎么拿得回去?”

曾仕强赶忙顺势说:“对呀,怎么我没有想到,你要怎么才能拿回去?”

孩子立即说:“要画在纸上啊!”然后屁颠屁颠地找纸画画去了。

小孩做错事,与其责骂体罚或滔滔不绝地说教,不如换种方式进行示范和引导。

引导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打孩子,充其量只能让他们知道“不能做什么”。

惩戒有方法,要用对方式

家教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帮助孩子培养好性格;用不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犯错的孩子可以打,但必须用对方式。

1.建立家法,及时惩罚。

王涛博士在《爱与规矩》一书中提出,每个家庭应设立自己的家法,也就是我们说的规矩。

比如:不能欺骗、不能偷盗、不能做危险的事情,等等。

一来设置安全边界,让孩子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该受到什么惩罚。

二来保护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明白:不是爸妈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爸妈也只是执行者。

三来可以限制家长,如果孩子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尽量不要动手。

即使要打,也要注意,孩子的后脑勺碰不得、扇耳光不可取、后背拍不得、腹部更是打不得。

2.选对时机,顺势引导。

惩罚要及时,随错随罚,不翻旧账。

多数情况,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上蹿下跳、大喊大叫,要在第一时间立刻制止。

但有些时候,比如,做客或待客时,在众人前给孩子留点面子,可以点到为止,事后再细谈或惩罚。

千万不要在生气状态下打孩子,更不能经常打孩子。

要知道,打皮了、骂聋了,“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孩子更难说服。

3.讲究艺术,学会“智”取。

有位妈妈和孩子一起等地铁时,孩子不小心把水洒在站台上。

妈妈担心乘客滑倒,立马拿出纸巾俯身将地擦干净,觉得不放心,又擦了一遍。

比起生气地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妈妈的这个动作更容易让孩子学会犯错后该如何处理。

也有妈妈发现自家孩子在电梯里撒尿,当即在业主群发了一条道歉的短信,并处罚孩子打扫一个月的电梯卫生。

比起“打”,“做”更有效。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打不是唯一办法,骂也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越平和地对待,孩子越顺和地接受。

不妨少点批评、多些鼓励;少点责打、多些耐心;少点冷漠,多些关注。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家教故事征文(家长篇)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是因为你经常这样说,今天你又说了?
就算小宝宝不听话,这几个部位也不能打,有母亲一掌打死孩子!
妈妈不吼不叫,让男孩乖乖听话的20大必胜招术
【解读欧爸48】 教育孩子,闻错则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