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凭栏观史12期:飘落在大唐的文人墨客
  唐朝,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朝代。
  
  隋炀帝被杀后,隋朝并没有留下一个烂摊子,民间依然仓廪充盈,陈陈相因的玉米和小麦从黄土地上冒出来,呼应着贞观之治的曲辕犁,犁出一片盛唐气象。 盛世之下,回荡在大唐诗坛的是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清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让唐诗空前蓬勃起来。
  
  唐诗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就象长城、长江、黄河、黄山这些词语一样,它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即使千年之后,当我们提及它,仍有齿颊生香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是文化遗产,是语言艺术,更是摇曳在心灵深处的花朵。仅从风花雪月去读它,未免太功利了;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上来看它,又未免太专业了。因为诗歌是人心的苏醒,是离内心最近的东西,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而唐诗不仅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敏感和通用话语,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总能让每一个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便能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于是,我们读唐诗,一如听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就将心扉打开,大有“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的感受,仿佛那久远的唐人就是我们的梦中人,而我们是他们的前世今身,一切悲欢都感同身受。就象某一天我们带着满身疲惫走在回家的路上,会突然想起一首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于是,我们大梦初醒,原来-那风雪迷漫中的夜归人就是我们自己呀,心里一下子就有了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唐诗之所以给我们此种感受,是因为它表达了古今相通的人性,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唐诗带着人性的光辉不断地发展,演变,以雄壮浑厚为特征,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万仞高峰。成就最接近它的是宋诗,元明清各朝的诗就相差甚远。虽然宋诗的成就最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推崇唐诗。“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唐诗经过岁月的历炼后,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风霜里尘埃落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一部《全唐诗》收录了二千三百多名诗人的五万来首诗,洋洋大观,让人叹为观止,以至闻一多把唐朝称之为诗唐。
  
  唐诗为什么那样红?为什么它在唐朝得到空前绝后地发展,而之前和之后的那些朝代都始终不能超越?
  
  从整个唐代来看,它处在封建社会的繁荣上升通道中,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充满了信心,所以在文禁方面比较松散,不像此后的宋、元、明、清那样严密和残酷。即使一些诗人和作者在诗歌里对帝王和权贵以及黑暗的政治作出抨击和揭露,但只要不触犯封建制度的根本,当权者并不怕他们揭自己的伤疤,甚至有时还对此采取一些鼓励的态度,从而使得诗人们敢于借诗揭发社会黑暗,对文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唐朝的经济能力来看,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文明并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有胆量开放国门,有力量驾驶四夷,有能量发展贸易,有济量开拓生产,有雅量走和亲之路。经济的繁荣稳定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于诗歌写作。
  
  从上层建筑如哲学和宗教来看,统治者不但认可儒家,还认同老子李耳为本家,派遣名僧玄奘和义净去印度取经,让道都和佛教思想盛行。而学术和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无疑使诗人们扩大了眼界,活跃了思想,从而促进了文学上各种流派的形成。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显然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以王维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的思想基础明显带有佛教的烙印;杜甫到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以韩愈为首的古文革新运动也是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社会背景来看,唐承隋制,采取先进的科举制度,普遍吸收了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并以诗赋取士。政府还在各地设立学校作为知识分子在应举之前学习的地方。
  
  从古典诗歌发展史来看,汉代产生的五、七言诗经过汉魏六朝长达几百年之久的磨砺,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好的改进。到了唐代,诗歌更上层楼的条件已然成熟。当一千度的唐三彩烧红多元文化的块垒,诗坛便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局面。
  
   另外,唐朝的帝王将相也都非常喜欢诗歌,唐太宗更是重视诗歌,先后设立了文学、弘文两馆,招延学士;白居易去逝时,唐宣宗为他亲自写诗以示哀悼;武则天更是动不动就在朝廷里举行诗歌大奖赛,胜出者从此锦衣玉食,美名扬天下,留下许多佳话。不仅如此,诗歌在民间同样受到喜爱与推崇,谁的诗写得好,谁就会被崇拜,被偶像,使得诗歌的热潮席卷了整个社会,成为一种流行时尚,风流所及,连尼姑、和尚、道士,甚至是强盗和妓女也能诗会诗者,市井闲人更不乏文化热度。
  
  从历史到体制,从国家到地方,从经济到文化,都使得唐诗走向寻常人家,与生活紧密相连。即使历连千年,也“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安慰与释放,让人如何不爱它?
  
  今天,就让我们回味一下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那时的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唐诗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力量有多充沛,精神有多豪迈,由此可见一斑。
  
  看,初唐的诗人要是失恋了,伤心了,就会这样安慰自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心情就好了起来;要是通过努力,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重新展望未来;要是东山再起,拨云见日,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皆是信心满满,不胜欢喜;若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便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对于得势小人,他们便会万分鄙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能在诗歌里骂人骂到如此境界,如此有份量,并能以历史时间为尺度,眼界又如此之开阔的,只有唐朝诗人胜任了。
  
  我们都知道,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壮美河山。就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无不充满了力量,大气磅礴。真的,唐诗一心要惊天动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即使一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一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
  
  唐诗与唐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例如唐朝有个女子很有才情,与丈夫长久分别时,突遇安史之乱发生,惧为乱兵所辱,剪发毁形,寄居尼庵。战乱后,丈夫寻她时,携去一包碎金并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对她表示万分怀疑。
  
   手执诗稿,尼姑很生气,立即回了一首《杨柳枝》表示自己不渝的贞节: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诗歌向来是读书人的专利品,而这位女子冰雪聪明,才情不让须眉,怎不让人心生崇敬?
  
   在唐代,全社会重视诗,喜爱诗,崇尚诗,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是诗人,全社会最崇尚最尊敬的人也是诗人,诗人的粉丝之多之狂,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影视歌星们的粉丝。白居易就曾有一个疯狂的崇拜者,堪称超级发烧友,姓葛名清,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他对这些诗句的位置非常熟悉,你要是问某一句诗在哪里,他都能立即指出具体地方。对于这样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人们称之为“白舍人行诗图”,由此可见社会上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已经达到了难以想像的地步。
  
   不仅如此,诗歌在流行歌妓的时尚演唱中也找到了回音。能吹善弹的她们以演技、歌声和姿色将唐诗推向市井平民和关山塞漠。而一诗一赋雁塔题名更是读书人的美梦,强烈刺激着士子的功名心------天下英雄尽落彀中!
  
   至此,天时地理人和样样占尽。
  
   于是,唐诗兴焉。
  
    于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继走上诗坛,紧随其后的是恃才傲物的杜审言和近乡情怯的宋之问。
  
   在初唐诗坛的前期,除了自隋入唐的王绩独标一格之外,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综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初唐四杰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的浮艳诗风,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骨气翩翩,意象老境,比六朝时又迈进了一步。王绩的侄孙王勃和骆宾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滕王阁序》和《讨武曌檄》堪称双壁,光耀千古。骆宾王童年清冽,中年豪壮,晚年雄浑,他骂武则天,可贵者亦真,恨得真切。而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的武媚娘平生功业、罪过皆非寻常,其胆识魄力前足以承太宗伟业,后足以开盛唐气象,不愧为女中豪杰,而她面对一纸檄文时的嫣然一笑和蹙眉一嗔更是秒杀了世人。
  
  与骆宾王相比,王勃死得实在太早了。千年之后,对《古文观止》倒背如流的原文化部部长陆定一一脸悲哀地对妻子说,今天很丢脸,一班秀才都不知道王勃几岁时写的《滕王阁序》,回答不了毛主席的提问。闻言,他的妻子脱口而出,27岁,他也只活了27年。当他离开洪都,从陆路到徐闻,又渡海到海南岛,再乘船到河内,前往交趾县探亲省父,却突遇台风翻船,溺水而死,有《唐摭言》为据。随后,她骑着自行车去了中南海丰泽园,将这本书亲自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夸她是夫人中最有学问的一个。
  
  谁都知道,这初唐四杰个个恃才傲物,小时候都是神童,都在王府做过侍读学士,也大多坐过牢。正象精于阴阳和算术的裴行俭先生断言的那样,四杰中的三个真的没有好结局:王勃遭遇人命案,二十七岁便溺水早逝,典型的一个生得伟大死的窝囊的诗人;卢照邻则一病十数载,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随徐敬业起事,兵败之后,生死不明。只有他格外垂青的杨炯倒是真的做了县令,直至最后病死任上。
  
   送走初唐四杰,便迎来了刘希夷那宁静爽朗的黄昏与张若虚那美丽朦胧的月夜。
  
  看,那弹着琵琶、唱着“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美姿容,好谈笑,还能饮酒数斗而不醉,却留下了疑云一般的结局,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而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笑傲唐朝的张若虚则更加神秘,象是神话里的人物一般,若隐若现,即使你翻查唐宋以来的各种唐诗选集和诗话杂记都很难找到与他相关的文字,却只用了这一首诗便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闻一多称其“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好朋友贺知章就活得很透明,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却仍然能借着酒意在亭台和屏风上题字,比清醒时写得更加潇洒飘逸。活得如此滋润,难怪他会活到90岁的高龄,真是人生之幸呀。
  
    走过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唐诗进入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也曾是个文艺青年,颇有标榜崇儒复古的意识。作为他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张说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们一拍即合,你搭台,我唱戏,非常默契。所以当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并扩大规模,增设学士,便以时任中书令的张说为知院事,一如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成为盛唐前期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张九龄、王翰等许多著名文士常游其门下,张九龄后来还成了他的接班人,甚至做得更出色。
  
   尽管已是开元盛世,边疆的战火依然在燃烧,吐蕃、契丹、小勃律和南诏不停地骚扰着中原,一场安史之乱就持续了近十年。
  
   于是,我们看到了怆然涕下的陈子昂的背影,看到了王维这个不穿袈裟的和尚正艰难地走向边塞荒漠,看到了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共诣旗亭的一面豪情……一时间,有才华的诗人成群涌现,星光辉映,数不清的诗文象蹦出炉堂的火花飘落在大唐的土地上。就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他们吧-------
  
   第一个大声疾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的是诗文革新的主将陈子昂,他一路奔波,穿越剑门到达长安,向诗坛喊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的主张,他的《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扫除了形式主义的殘余,开一代诗风。“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诗经过他暴风雨般的洗涤,格律诗与贬谪诗象雨后的彩虹,给天空增添了靓色,唐朝的诗坛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雨后的天空是如此爽朗,六朝古风的迷雾几乎一扫而光。
  
  就在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不久,王之涣也缓缓走上鹳雀楼,于心潮澎湃中写下了《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此成为盛唐风标,并在1992年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更在日本汉语课本精选的五首唐诗中被列为首篇。而那登上谢公楼、写下一首《题谢公楼》的则是曲江公张九龄:“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作为贤相和文坛领袖的他更是盛唐诗坛的一道风景线,“曲江风度”酷似春风雨露,吹散了朝堂之上奢华庸俗的雾霾,令玄宗的精气神为之一振。他不仅与奸臣博弈,与闲言辩驳,还在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当边境战事频频告急,当国家需要保卫领土、抵御侵略、开疆拓土、扩大版图的时候,战争就不可避免。有战争,就有牺牲。马革裹尸,醉卧疆场,是牺牲;“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牺牲;“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是牺牲;“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依然是牺牲。
  
   面对战争,面对牺牲,唐朝诗人们更有历史上少见的雄壮、恢宏、洒脱和豪迈,对成功的追求、对边关的向往、对死亡的蔑视和对艰苦的旷达无不慑人魂魄,使人心生敬畏和神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功名只向马上去,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些边塞诗是唐代的最强音之一,也是盛唐气象的集中表现。
  
   在国运强盛的时代,唐朝边塞诗始终有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即使是写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和离别之情,也对由于征夫长期戍守边疆而造成的夫妇分离、对由于征战经年持久而造成的家庭破裂等等的不幸与痛苦,表现出巨大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很了不起。在这种认识下,边塞诗中也不乏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代以来边疆战争的悲剧,在唐代也不例外。一将功成万骨枯,愤怒的诗人直接把矛头指向那些好大喜功的君臣:“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在边塞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取得的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690年孟浩然和诗家天子王昌龄同时诞生。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和《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毫无疑问,他们的边塞诗无论是写战争题材的还是描写边疆生活的,都充满了昂扬、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概,哪怕是在西域那样艰苦的自然环境里,在非常紧张的军营生活中,也依然如此。你看岑参到了西域,那么艰苦的环境,八月天就下大雪了,天气又是那么寒冷,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没见过这样的情景。但是他却在诗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高昂的气概,没有为了保家卫国不怕吃苦的那种精神,他怎么可能写出这样充满乐观精神的壮丽诗句?
  
   细数边塞诗人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忘记山水田园派诗人们的身影呢?他们同样有着强大的阵容,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各领风骚,其中以“诗佛”王维成就为高。
  
   公元701年诗佛王维和诗仙李白携手来到人间。王维即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他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就连笔下的诗也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和寂悦。特别是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而这时的李白又在哪里呢?
  
  还未翻开他的诗,便已嗅到了阵阵醇香的酒味。都说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们纷纷解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谁知李白醉眼朦胧中,“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随既仰天大笑出门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遍万里河山。在襄阳,他认识了孟浩然和韩朝宗,向来不愿进考场的他想要仿效战国的鲁仲连,想当官,想驾长风,破万里浪,一帆风顺地、意气风发地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开始一味寻找政治上的门路,向王公大臣送求职信标榜自己。
  
  那时候,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和诗人于一身的李白声称自己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子孙,而唐代皇帝也是李暠的子孙,这样一来,他就是皇帝宗室,出身高贵。另外,他在陕西的终南山、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和江西的庐山都留下了白衣飘飘的身影,自称有特异功能,道行高超,还乐善好施,一年散金三十万,而且“存交重义”。有一次,他和朋友游洞庭湖,不料这个朋友猝死,大热天的,他伏尸痛哭,泪尽出血。几年后,他又回到洞庭湖边,从坟墓中取出朋友的尸骨,一路背回江夏,借钱安葬;而最主要的,他炫耀自己不仅有天生之诗才(他的五绝只有王维、七绝只有王昌龄可以比肩,散体诗更是独占鳌头。),而且有姜太公、管仲的帝王之术,才可大用。”事实上,他真的拥有绝世无双的才华和任何人都不曾拥有的笔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李白攀上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女道士,又是唐玄宗的亲妹妹。那时她的身边颇热闹,王维、高适、储光羲、元丹丘围着她团团转,众星捧月一般,现在,她的身边又晃动着小他十岁的李白的身影。功夫在诗外,李白终于敲开了大明宫的九重宫禁,被唐玄宗封为待诏翰林。
  
    当25岁的杨贵妃施施然地走来时,58岁的唐玄宗万分惊艳,大叫:“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令李白作《清平调》以助兴。于是,正烂醉如泥的李白被捆在马背上送入宫中,以水洒面,走笔朦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清平乐》第一首写了贵妃的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是西凉音乐的经典曲目,西凉又是武昭王李暠马嘶笳鸣的发源地。第二首赞美一枝年轻的花,神女比不上,赵飞燕比不上。这花是什么花呢?第三首说,这花是开在沉香亭栏杆边的牡丹,以国色天香之美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也为春风所嫉妒……
  
  在朝堂之上,诗仙徘徊在玉盘珍馐、宦门帮闲和蓬飘蒿居之间,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对此,请不要说他性格狂傲,他只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即使是平民,即使是一介布衣,他也应该有他自己的尊严。他的尊严即使在帝王将相的面前也不能大打折扣。而李白正是以平等的态度来跟帝王将相交往,才有了如此举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的他活得很自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简直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典型代表,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只是,我们的诗仙实在是看不清形势,让高力士这样一个权势熏天的人为自己磨墨脱靴,老虎屁股是那样好摸的?这不仅惹怒了高力士,还得罪了扬贵妃,处境非常危险。对李白情有独钟的玉真公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急忙央求哥哥唐玄宗留用诗仙。尽管玄宗也不想赶走他,但因为杨贵妃的一再反对,最后不得不将其“赐金放还”。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宣布不要封号不要财产不留长安,头也不回地出了国门,一路颠簸,千里疲惫,在偏僻的安徽敬亭山道观里一过二十年无怨无悔,而她和李白之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风花雪月从此成了人间美谈。
  
  玉真公主已去,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李白撕碎冠冕锦袍,带着几分天真、几分兴奋、几分好奇和痴呆,乘舟离开长安,沿波涛汹涌的黄河东下,感受如秋天一样清凉的五月,品尝玉盘中的杨子,洒一点如雪花一样的吴地食盐于酒中,且歌且饮。就在公元744年,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44岁)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33岁)邂逅于洛阳,以诗会友,好一番鸬鹚杯咣当,相见恨晚……
  
    如果说李白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那么杜甫给人的印象则是谨慎持重。他们就象两个对立面,却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一见面就成为知己,交往得非常和谐,依依惜别后也会深情怀念。对于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相遇,闻一多有一个比喻,那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是异瑞一样的神奇,意义重大,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一种古乐器),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两位大诗人一见面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最后分别的时候,还希望“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的重逢的日子,不料这竟从此成了他们的永诀。
  
   也许是分别的太久了,玉真公主于公元762年秋天,又邀请李白上山一游。李白欣然上路:“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见损朱颜。”几许寒气从地面冒出来,凝结在路边的枯草上,霜花点点。李白不时灌几口酒暖暖身子。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会死在当涂县------死在敬亭山下。
  
   是的,他至死没有忘记玉真公主,“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曾来到长安。
  
  在这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种意境盎然之美,这种随处生春之美,被他看在眼里,写在纸上,让我们觉得生命竟能如此亮丽,如此的新鲜活泼有力。 而那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凡得不得了,却让我们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
  
  只是,安史之乱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黑暗。忧心如焚的杜甫彻夜不眠,忽见:“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莹白的月,楼外的水池在月色下便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他的心境顿时由忧苦而惊喜,充满了对天意的无限感动。
  
   渐渐的,宫阙长满了野草,战场上奔突着饥饿的豺狼,喧嚣的长安离梦境越来越远,整整十年的光阴杜甫也没有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一直想要仿效诸葛亮的他带着辛酸和悲怆,走三峡,奔荆州,一到成都就去武侯祠寻访诸葛亮,挥笔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月离乱的秋风又刮起来了,杜甫还在草堂里垂首哀叹,为《新婚别》仰首长叹,为《无家别》感同身受,为《垂老别》抛洒浊泪;为《石壕吏》痛心疾首,为《新安吏》怒发冲冠,为《潼关吏》义愤填膺。千年之后,捧读他千年的沉郁,又怎不令人敬之叹之?
  
  真的,杜甫是一个厚字,是大地之子,结实地扎根在土地上。他没有李白的浪漫豪放,在成都浣花溪只是很现实地写诗,玩命地写诗。他的目光是那样凄凉,那样悲壮,象一只折翼的雄鹰,孤独而彷徨。忧国忧民的他一天天消瘦下去,最终倒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真的,因为李白,我们感谢唐朝,它宽容了他的傲慢、无羁和张狂。因为杜甫,我们怨恨唐朝,竟让这位千年一遇的诗人在世时倍受折磨,,就是死也死得如此凄凉。
  
  在文化大革命中,李白的四川老乡郭沫若曾批判杜甫是地主,理由是“有竹顷余”。一亩竹山一般植竹百来竿,而一万竿可折算一百多亩竹山,有那么大的竹山,不是地主谁地主?他又以“秋风卷我屋上三重茅”计算,一般贫穷人家屋上只有一重茅,四五寸厚,你杜甫的三重茅约一尺四五寸厚,这样的茅屋冬暖夏凉,住着比瓦房还舒服十倍,如此看来,你杜甫就是一名挺会享受的地主。然而,诗圣是打不倒的,杜甫和李白也是不可分的,一部光焰万丈的中国诗歌史,不仅因为有太阳,也因为有月亮。
  
  安史之乱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当烽烟散去,浊浪平息,国家经济的恢复虽不如开元和天宝年间,但也获得了相对的稳定,诗歌的发展依旧持续向上。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杜甫的河南老乡韩愈不平则鸣,为“文起八代之衰”而发动了古文运动,一扫陈言之风。而白居易呢?他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了乐府运动,以流行歌手的姿态出现在唐代的诗坛上。如《花非花》: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如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节奏欢快,如由小学生来读,不妨读出一种童谣的味道;由中学生来读,不妨读出故事情节来;由大学生来读,不妨读出唐代的歌妓之风和一个夜来香一样温馨的夜晚,而且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纪实性的《琵琶行》: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在寻阳江头遇上一位长安口音的琵琶女,招上船,问身世,又让她大珠小珠嘈嘈切切一番,年老色衰流落江湖的琵琶女和官场失意的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花非花和琵琶女,两个主人公道出了一个真实的白居易:童叟无欺。
  
  白居易,这个从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以自己的笔墨来写这场灾难,而且写得比谁都好,一首《长恨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与他同岁的刘禹锡也同样成了咏史的高手,《乌衣巷 》、《 石头城 》、《 西塞山怀古 》、《 蜀先主庙 》都为所有的后世中国文人开拓了感悟历史的情怀。李白、杜甫、王维真要羡慕他们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 
  
  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名篇佳句多不胜数,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就连日本嵯峨天皇也曾大量抄写玩味,鸡林(新罗国)贾人也出重金搜求,成了作品大量流传海外的第一诗人。他是当时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稹的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的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雪纷飞,是群山孤寂,是足迹尘封。如此天寒地冻时,柳宗元却一个人一把竿,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永州那千年大雪来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难道世界要走向末日了吗?不,那满天的雪也压不弯诗人的脊梁,在雪中站成一种永恒,从此群山不再孤寂,足迹不再尘封,独钓寒江雪成了他生命中最美的画面。
  
  告别了韩愈、白居易,我们终于来到古原的夕阳下。夕阳下,李商隐正在凭吊李贺。吊词不是诗,而是《李贺小传》。
  
  李贺,这个才思灵动、文句奇丽、想像汪洋姿意、色彩光怪陆离、诗风荒诞和性情怨怼的李贺先生在27岁的最后一天做了最后一场梦。梦见玉帝招他上天堂写“白玉楼记”。人间果然有天吗?天上果然有玉帝吗?玉帝果然建了白玉楼吗?白玉楼果然要神笔为之一记吗?对这些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可以确定李贺没有活下来,他瘦如一把狼毫,背着一麻袋意象,流着泪上了天堂。那匹见证了他呕心沥血的驴子几声悲鸣,突然倒地而亡,倒是千年之后的毛主席在一首七律中向他借了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版权是李贺的,许多人还以为是老毛亲力亲为。
  
   写到这里,又怎能忘记李商隐那孤独的身影?他不仅不象白居易和刘禹锡那样热衷于山水,也不关心历史和政治,只一心观赏自己的内心,自弹自唱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眼里全是泪水。他一生考场不顺、官场不显、情场不灵,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又夹在牛李党争之中被人排挤。人生的不幸却是诗歌的大幸,他的《无题》妙不可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他太孤独了,46岁那年,那双朦胧的眼睛向爱情湖投去最后一瞥……
  
  总得来说,这些诗人们命运各异,诗风不同。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而李商隐、杜牧、刘禹锡则都善于强烈鲜明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较少直接反映民生疾苦,喜爱表现技巧上的革新和创造。刘禹锡在民歌上有很高的成就,又以讽刺诗和咏史之作见长。杜牧的诗风豪健俊爽,李商隐则擅长“深情绵邈”地抒写爱情。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气氛更为衰飒萧条,诗中便多有慷慨悲歌或凄怆颓唐的意味。
  
  正是这群才子们倾尽自己倍受压抑的才华,用短暂的生命写下了千古名诗,向世人呈现出生命的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但我们不能由此忽略,在唐朝诗人这个庞大的群体里,除了这些谦谦君子,还有几个衣衫靓丽的女子。先不提那金銮殿上“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武则天和化了红梅妆的上官婉儿,光是“女中诗豪”李冶、出身歌妓的刘采春以及稍迟于她们的“无女子气,、力峻激”的薛涛就让我们目不暇接。如果说,薛涛在诗歌的题材、意境、气格等方面有突破男女界限的表现,那么,与著名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的鱼玄机则是一位女性色彩十足的女诗人,充满自信的她敢爱敢恨、是一个情怀炽热而狂放的女子,“一双笑厣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曾因一首情诗“今日喜时迎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在当时被人诬为“淫荡”,她却不气不恼,我行我素,活得无比自我。
  
  唐末,李唐王室的形势急剧恶化,是个一方面有严肃战争、一方面又醉生梦死的时代。在这期间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女诗人还是后蜀的花蕊夫人。不想她的眉,她的眼,光是那首《述亡国诗》便让闻者为之倾倒:“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
  
   回首望,只见这一群诗人们昂首阔步,一路繁花,一路云霓,走出了一条华夏民族迈向大美的通途。他们是万仞群峰,尽管早已隐没在岁月的云烟里,但他们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他们的成就让人向往;他们的境界如浪涛的云海;他们的诗歌声音比坦克车的轰鸣更加洪亮;他们的生命比一个帝王更持久。也正是由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痴迷,让现实生活与诗歌融为一体,即使是点滴小事、片刻心情、朝暮景色也都一一入诗,让唐诗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造就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当我们回望,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看了两眼便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该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望,触摸他们翻飞的衣襟,沾两手古意,通过诗歌文化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以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于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灭亡之日,正是唐诗谢幕之时。今夜,我们枕着唐诗入眠,那窗前月影映出的,又是谁的悲欢?
  
  
  
  
  
  
  
  
  
  1. 诗歌对唐朝人的作用是什么?
  
   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不仅言志,还关乎功名利禄,是用来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有人做过计算,现代有人如果考中公务员,他这一生得到的工资津贴医疗住房等各种收入福利,差不多等于四百万人民币。唐代进士的待遇也绝不比现代公务员差,但考试难度恐怕比现在国考还难,很多人考了几十年,五十多岁了还考不上,故有“五十少进士”之说。孟郊就是“奔五”的时候才考中的进士,一举成名天下闻,情不自禁地吟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遍长安花!”你看这“老考生”多开心啊。
  
   除了考试,唐诗在日常生活中还被当作礼物送人,即不需要掏腰包,而且既高雅又得体。比如李白乘舟远行,忽然一个叫汪伦的朋友来为他送行。李白很感动。怎么办呢?于是赠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赠汪伦》,让默默无闻的汪伦从此名垂千古,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李白赠诗情啊。
  
  
   不仅如此,遇到打劫的,唐诗还曾被当做护身符。诗人李涉有一次在皖口(今安庆市)忽然遇到了几个强盗。强盗头子得知他是“李博士”后,不但没有逼他交出买路钱,反而对他说:“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这点要求,对李涉这位太学博士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立即口占一绝《井栏砂宿遇夜客》。据说“夜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很是满意,不但饷以牛酒,还赠以财物,看来盗匪之中也是有诗词“知音”在的。
  
  
  
  2. 唐诗对现代人有什么好处?
  
   唐诗不但陶冶个人情操,还能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更能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会发现,当你在现代生活中,情感有表达的需要时,所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都被唐宋说尽了。真的。你会感觉到现代语言的苍白无力,唯有诗词能解情达意。
  
  
  3. 唐诗的分类:
  
   题材上的两大派:山水田园和边塞;
  
   风格上的两大派:奇险怪异和通俗易懂;
  
   按内容分:咏物抒怀;山水纪行;田园隐逸;羁旅乡思;恋情闺怨;旧友新朋;边塞军旅;咏史怀古;感时讽世;科场内外等十类。
  
   按时间划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初唐诗: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主要为写景叙事诗。
   盛唐诗:盛唐诗分得比较细,主要有:
   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主要抒发隐居的闲适之情
   浪漫主义诗:以李白为代表,主要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题材丰富
   现实主义诗:以杜甫为代表,主要抒发安史之乱后的对国破家亡的感叹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主要描写边塞风景及反应戍卒心理活动为主
   中唐诗:浪漫主义:李贺等
   现实主义:白居易,韩愈等
   山水田园诗:贾岛等
   晚唐诗:风格绮丽奢靡,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
  
  
  4,唐诗与宋词的区别有哪些?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由于科举的实行,唐代晚期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他们要比唐人入世得多,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开始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宋词又名长短句,与唐诗的区别在于:
  
   给人的感触印象上,诗刚,词柔;
   表达的手法上,诗直,词曲;
   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诗显,词隐;
   性别上(来由和归属),诗男,词女。
  
  5.唐诗与音乐的关系有哪些?
  
  
   唐代在音乐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当时的大城市里常是“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处处呈现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当时的演奏工具很多,有琵琶、竹笛、笙箫、胡笳等;流行的歌曲也不少,《霓裳羽衣曲》、《后庭花》、《梅花落》、《杨柳曲》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著名的演员更是层出不穷,李龟年、颖师、李凭、董庭兰、安万善等,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音乐天才。
  
   很多诗歌在当时成为歌词,被配乐演唱,成为时下的流行歌曲。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旗亭画壁”。而音乐在诗歌里更是得到了许多直观的描绘:安万善的胡笳演奏,一会儿“枯桑老柏寒飕飕”,一会儿“黄云萧条白日暗”,一会儿“上林梨花照眼新”(李颀《听安万善吹胡笳歌》)。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6. 唐诗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唐诗的文化精神不只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它是关于心灵的一种文学方式,谈及唐诗,就应从心灵感受开始,深入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7。唐诗给读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那是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雾里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8. 怎样的诗品才属上乘?
  
   a.与天时俱进。
   b.看一首的好与坏,要从守律,立意、唯美、通畅和切时这几方面去综合评定。
   c.得人心者是好诗: 阳春白雪当然是好诗,下里巴人你也得承认它是好诗。
   d.意味隽永。
   e.通俗浅显.
  
  9.唐朝诗人们的级别是怎样划分?
  
   唐朝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杜甫
  
   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他们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写出最动人的诗歌。让人怎不景仰?
  
  
  10.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11.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楼表达的意境有什么不一样?
  
   答:前者描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者描绘的是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在陕西的终南山、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和江西的庐山都留下了白衣飘飘的身影,自称有特异功能,道行高超,还乐善好施,一年散金三十万,而且“存交重义”。
  
  
  12.唐诗的整体精神是什么?
  
   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诗人们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如果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
  
  13.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和《楚辞》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演变,一直到元、明、清,从未断绝。唐诗则是其中的至高点,是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就最接近它的是宋诗,后来的元明清各朝的诗就要差一些。虽然宋诗的成就最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推崇唐诗。
  
  
  14.什么是诗歌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15.兴寄风骨是指什么?
  
   它是陈子昂提出一种诗歌的内容。
  
  
  16.诗赋取士是指什么?
  
   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17. 什么叫讽谏诗 ?
  
   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它的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富于幽默感。常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讽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节,也不强调意境和含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鲜明犀利,明快有力。同杂文、漫画相似,像匕首、投枪,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18.李白到底杀过人没有?
  
   李白好剑术、喜任侠,有“杀人”的实 力,主观上欣赏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的行为,并写了不少赞颂侠客的诗篇,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李白杀人”是他夸张的宣泄自己的情感。李白只是在臆想中杀人。因此,李白杀人只是个“传说”。
    有的学者推测说,李太白可能是在偏僻的蜀地杀人,或因李家是当地的豪强,天高皇帝远,民不敢报,官不敢究。当然,也有可能是李太白杀了几个剪径的小蟊贼,这属除暴安良的正当防卫,自然不会受到法律 的处罚。
    而现有的资料直接说李白杀人的见于魏颢为李 白诗集所作的序中:“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
    魏颢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为见他所崇拜的大诗 人李白一面,曾踏着李白足迹千里“追星”。魏颢用了半年的时间,行程三千里,辗转小半个中国,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五月终于在广陵追上李白,这使 李白十分感动。李白认为魏颢“‘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既将自己 的文稿托付于魏颢编辑,又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魏颢,可见李白对魏颢的亲近与信任。二人相处间,可以说无话不谈,李白极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悉数告诉了他的“粉丝”。
    当魏颢要回家王屋的家乡时,李白还写诗赠别,其情绝不亚于对另一“粉丝”汪伦:“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而魏颢在为李白诗集作序时,简略地概括了李白的一 生。其中记载有“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是用一种崇拜的心情写的,意在说明李白是个文武全才,有行侠仗义的壮举。因为魏颢是十分崇拜李白的人,所以, “少任侠,手刃数人”绝不会是贬诋之词;相反是赞美之语。这与当今李宇春的“粉丝”“玉米”们容不得别人对李宇春说半个“不”字是一个道理的。
    另外,《唐律》对杀人处罚是十分严厉的,依 然秉承杀人偿命的原则。其中还明确规定一条:“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综上所述,李白所谓的“杀人红尘中”、“杀人都市中”,是有可能的。估计是他年轻时的“手刃数人”,只是杀伤了数人,没有把人杀死,因而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他才敢于公然宣扬自己 的“手刃数人”的“英雄事迹”;而作为李白的铁杆粉丝的魏颢也把“少任侠,手刃数人”作为吹捧自己偶像侠义壮举的事实记录在案。笔者认为,这才是“能圆各说”的李白“杀人真相”。
  
  19.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是怎样的,谁是谁的粉丝?
  
   两人关系真的很一般,在李白心中杜甫也就算个一般人儿,他们的友情远比不上李白和王昌龄的友情。当王昌龄被贬西南时,李白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不能因为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样的句子,就认定二人情同手足,那只是后人一相情愿的意淫。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在实质上只是明星和FANS的关系。以李白的性格,不会喜欢无论是性情还是诗情都比较沉闷的杜甫的。当然后来杜甫玩大了。贯穿古今,谁能写出《登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的诗歌一出,唐朝和古中国谁人能敌?曾经的FANS最终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桂冠诗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唐诗宋词
历代诗词简述(四)
唐朝诗歌
国学欣赏知识:唐诗纵览
学习型爸爸给女儿讲唐诗:一篇文章全搞定!
唐朝诗歌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如何划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