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论三国谋士之四易其主的谋士贾诩!!
 

 
  在三国谋士群中,贾诩是颇为特殊的一个。他没有诸葛亮那样开济两朝的功业、死而后已的忠诚;也无荀彧那样明识善筹、襄助霸业的“表现”。但若论复杂时局下的权谋机变、趋利避祸,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当时就赢得了天下“智计之首”的名声。直到今天,他也是诸谋士中备受争议的一位。有人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算准了各路人心,前后四次改投主人,竟然次次受到重用;也有人说,一场乱世,他是最没气节的人,为求保身,一条毒计就让百万生灵涂炭。

  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生性多疑的曹操身边,郭嘉早夭、杨修赐死、荀彧忧愤而终、徐庶一言不发,唯有贾诩善终。当他以77岁高龄、位列三公的显赫地位安然去世时,他一手扶上帝位的魏文帝曹丕,还封荫了他的子孙,保全了他家的三代富贵。

  生凉州之地,命途坎坷

  贾诩的“另类”角色,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特殊身份背景——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王朝积弊深重的时刻,贾诩在甘肃武威出生了。他的家世简单,既非名门之后,也非当地豪强。这样的背景固然不能为他的前程添加砝码,但也不至于有何拖累。决定贾诩一生是非的,其实是他的出生地:武威。

  武威曾和张掖、酒泉、敦煌并称“河西四郡”。由于地处边界,到东汉时期,这四郡已成为汉族和羌族、氐族、杂胡的混居之地,被统称为凉州。东汉中叶,朝廷和地方官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凉州地区的民族恩怨,羌族人民为反抗暴政,进行了连绵不绝的起义斗争。为应付“羌患”,东汉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大举起用凉州本土出身的将领,展开*河蟹*行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凉州籍的军将,走上了手握重兵、虎视天下的政治舞台。董卓、李、张绣、段煨等,这些作乱东汉的军阀,都是凉州人。

  出身于这样的地域环境,贾诩命中注定要经受许多坎坷和争议。一方面,他托庇于凉州巨奸,行事难免首鼠两端,当身家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弃大义而保身家;另一方面,出入在众多军阀的幕帷之间,又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和机会。

  助军阀为虐,流毒天下

  少年贾诩深沉多谋,不轻易与人结交,只有汉阳人阎忠独具慧眼,说他具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才。贾诩“奇才”的最早体现,是在一次与凉州氐族的交锋中。当时,贾诩因病辞掉了刚做不久的郎官,从洛阳返乡,途中遭遇反叛的氐族部众,同行数十人都被害了。贾诩却临危不惧,冷静地对氐人说:“我是段的外甥,你们不要活埋我,我家必出重金赎我。”段当时是朝廷太尉,主掌兵权,不久前还亲自出兵边境,威震凉州。氐人一听,果然不敢杀害贾诩,反而与他盟誓,送他返乡。实际上,贾诩根本不是段的外甥。生死关头的一席谎话,足见他的镇定和机变。

  公元189年,是东汉王朝的转折之年——汉灵帝驾崩,士大夫和宦官展开殊死搏斗。凉州军将董卓借此机会,带兵进入都城洛阳,杀掉了宦官、少帝和何太后,改立刘协为汉献帝,把持了朝政。后来,眼看讨伐他的关东联军逼近,董卓又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临走前将洛阳付之一炬。直到公元191年,大臣王允联合董卓的亲信吕布,才终于在长安诛杀董卓。

  “董卓之乱”发生时,贾诩已经年过40。乱世求存,他的第一步就是投靠自己的凉州“老乡”,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做了个讨虏校尉。董卓被杀,牛辅也被斩首,凉州军阀顿时群龙无首,仓皇之下打算遣散部众,各自逃回故乡。长安是此行的必经之地。然而,凉州军阀在洛阳和长安的暴行,已让人们深恶痛绝,长安城中传言要杀尽凉州人。在这种险恶情势下,贾诩深知自己一介文士,单独逃命,必难保全,于是他献计道:“你们要是放弃部众,只身出逃,只需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依我之见,不如带上部众,沿途收聚散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得手,就可以奉天子征讨天下;若不能成功,再逃命也不迟。”李等人一听,都觉不错,于是聚众10万围攻长安,血洗全城。刚刚逃出董卓之手的汉献帝,再度被凉州军阀控制。这使得本来趋于平稳的中原局势又陷入混乱,全国性的大*河蟹*不可遏止地发展起来。

  贾诩从保全自身出发,逞计谋使凉州军阀绝处逢生。如果仅从用计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一大成功。然而,此举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国家为之破碎,黎民为之遭殃,延续了近400年的汉朝江山毁于一旦。正如后世史学家所说:“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夹缝中求存,左右逢源

  此后大约10年时间,贾诩都投靠在凉州一系的帐下。几乎每一次,他都能敏捷地趋利避害,找到更好的“归宿”;同时又能对新的主公恪尽谋士“职守”,屡出妙计,让这些凉州军阀相继站稳脚跟。

  最初,贾诩弃李而投段煨。因为汉献帝摆脱李的控制后,贾诩感到李成不了气候,便选择了同郡人段煨。由于贾诩素来知名,在军中颇受拥戴,段煨很害怕贾诩会夺去他的军权。贾诩敏锐地感到了段煨的不安。

  于是,贾诩暗中与张绣取得了联系。当时,张绣统领着其叔父张济死后留下的部众,欣然派人前来迎接。有人困惑不解地问贾诩:“段煨待你够优厚的了,你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回答道:“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想法,礼节虽厚,却不值得相信,时间长了恐遭他算计。我这一走他肯定高兴,况且他又指望我在外面结交强援,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室儿女。而张绣缺乏谋主,也乐意得到我。如此则家与身定能两全,何乐而不为呢!”果然,贾诩到达南阳后,张绣对他持晚辈礼节,段煨也厚待了他的家室。贾诩对人情世故的透彻、对乱世人性的洞悉,由此可见一斑。

  张绣盘踞的南阳郡,邻近曹操的势力中心许都。贾诩到来之前,张绣曾一度降曹,但因叔父张济的遗孀被曹操霸占,忿然反叛,还在乱军之中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在这种情势下,贾诩深信,张绣必须先与荆州牧刘表修好,才能在南阳立足,抵挡曹操的势力。

  但到官渡之战前夕,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张绣成为曹操和袁绍争相招抚的对象。袁绍派人前来诱降,并且带信给贾诩,希望他帮忙说服张绣归顺。然而,就在张绣打算答应时,贾诩大声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绍,他与兄弟袁术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够容纳天下国士么?”张绣大惊:既不降袁,难道降曹?曹操不但势弱,而且结了仇,归顺他会有好结果吗?贾诩却分析道:“你考虑的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归顺曹操的理由。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这是归顺的第一点理由。袁绍强盛,我们以少量兵众投靠他,肯定不被重视。而曹公兵力寡弱,他得到我们必定很高兴,这是归顺的第二点理由。再者,有霸王志向的人,会抛弃私怨,向天下人显示他的德行和气度,这是归顺的第三点理由。愿将军不要疑虑!”张绣依计归顺曹操后,曹操果然捐弃前嫌,厚待张绣。见到贾诩时,曹操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使我重信义的名声流传于天下,这是你的功劳啊。”

  得曹操信任,功成身退

  贾诩投奔曹操后,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这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生死对决,曹军被袁绍大军围攻达半年之久,粮草消耗殆尽,几乎陷入绝境。曹操的信心开始动摇,有了放弃官渡退守许都的打算。愁闷之中,曹操向贾诩问计,贾诩分析道:“主公明识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于袁绍,把握战机也胜于袁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能决出胜负,那只是从万全之策考虑罢了。而要决胜负于一役,只是顷刻间的事。”曹操备受鼓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终于觅得战机,出奇兵击破袁绍大军的屯粮营地,袁军大败,溃散而去。

  但是官渡之战过后、赤壁决战之前,贾诩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曹操却没有采纳。曹操一心攻吴,贾诩委婉地表示反对,提出不妨先把荆州治理好了再说,利用荆州治理的成绩来让东吴的人民归附。贾诩此计不仅是军事谋划,还包含着政治眼光。然而曹操不听,终于酿成了日后赤壁之战的失利,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从此不得不接受三分天下的现实。

  贾诩的奇谋由此受到曹操的器重。他侍从曹操参议军事,最突出的一项贡献,就是平定关中军阀。

  值得一提的是,马超、韩遂所率领的关中军阀,实际上是另一支凉州队伍。汉灵帝末年,边章、韩遂等与三国名将马超之父马腾在凉州起事,拉起队伍攻掠郡县,对抗朝廷。朝廷不得已,封马腾、韩遂为将军,以求能够牵制。“董卓之乱”发生后,关东群雄混战,马腾、韩遂关中军阀互相勾结,划地而治,企图把关中一带变为自己的独立王国。曹操与袁绍抗衡时,无力经营关中,也对关中诸将采取镇抚政策。击破袁绍后,曹操终于腾出手来,对关中诸将的态度转为强硬。公元211年,他亲率大军征讨。此时,贾诩的凉州出身再一次发挥了作用:由于熟悉关中军阀的内情,曹操让贾诩随从出征。

  当时关中军阀由马超统率。马超与韩遂结盟,又联合其他诸将,共同对抗曹军。曹操先突破马超的潼关防线,后渡过渭河,在渭南扎营,实行坚守战术。马超多次挑战,曹操都不予理睬,叛军的锐气大为挫伤。关中诸将进不得战,退不得安,被迫恳求割地、送人质。曹操见主动权在手、破敌之机已成熟,就向贾诩问计。贾诩献计说:“可以假意答应他们的请求,乘其军心懈怠之时,施展离间计。”曹操心领神会地说:“正合我意。”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了精彩的描述:在议和的气氛中,韩遂与曹操会面。两人在马上交谈多时,未涉军事,只谈一些从前在京都的知交趣闻,不时拍手欢笑。韩遂回营后,马超向他询问谈话的内容,韩遂轻淡地回答“也没谈什么”,马超疑心顿起。几天后,曹操写信给韩遂,许多地方都故意留下墨痕,仿佛书信是韩遂改定的。马超果然中计,以为韩遂与曹操通谋,于是和韩遂反目。曹操乘机发起猛攻,大败叛军。

  然而贾诩对人性的洞察委实太清楚了,他自知不是曹操旧臣,即使他信守在其位、出其谋的处世原则,也会比其他人更容易遭到曹操的猜疑。所以他谨慎低调,经常闭门谢客,不肯和大臣们私下交往;即使子女谈婚论嫁,也不去结交高门。

  也许正因如此,生性多疑的曹操,倒对屡屡“变节”的贾诩十分信赖。尤其是在最敏感的立嗣一事上,包括杨修在内的诸多谋士都因涉及子嗣之争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唯独贾诩做得十分聪明。曹丕来找他,他的态度很淡然,只说了一句话:“你勤勤恳恳,不违子道就行了。”曹操来问他,他则是沉默,曹操一问再问,他才简而又简地回答:“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这句话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作为同代枭雄,曹操亲眼目睹了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毁灭性后果。曹丕由此获得了继承权。他对贾诩深为感激,在篡汉登基后,立即拜贾诩为太尉。贾诩在这个手握兵权、位列三公的高位上,不显山不露水,以深沉的智慧,反对曹丕攻打吴、蜀。贾诩死后,曹丕又将其爵位封给贾家子孙,保其三代富贵。

  有趣的是,吴主孙权得知曹丕拜贾诩为太尉时,不禁冷笑起来。孙权是认为曹丕不该以公报私?还是认为贾诩缺乏三公德量?抑或想起贾诩充当凉州军阀智囊时的污迹?虽然这一切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贾诩纵然身怀奇才,德行上的欠缺却始终令他的功业不能与才华相当。一代奇才,就这样饱受争议地留在了历史的浩瀚长空中,不由让后世扼腕感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最不可思议的谋士,听他的基本能赢,不听他的一定失败
谁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三国谋士贾诩:奇谋百出的“毒士”?亦或魏晋乱世中的君子
知解三国12贾诩乱武:论谋士的哲学和投靠的智慧!
三国毒计第一人,一毒计让皇帝流落民间,一毒计差点要了曹操小命
他在三国左右逢源,数易其主,一生算无遗策,智谋不输诸葛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