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H2 title=木屐考(上篇)[图文]>木屐考(上篇)[图文]</H2>

木屐考(上篇)[图文]

    春秋战国时期,穿屐者日益普遍,据说孔子当年就穿过木屐。《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论语隐义注》:“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 ⑿ 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蔡国,投宿于客舍。按当时习俗,鞋履不能穿入室内,只能放在门口,没想来到第二天起来,木屐不翼而飞,原来在半夜里被人偷走了。论者以孔子之屐“与凡人屐异”,故遭失窃,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估计是人们出于对孔子的敬重,故将其所穿木屐当作宝物珍藏起来。《晋书·五行志》中有一段记载,即涉及孔子之屐的下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⒀可见在被大火焚烧之前,孔子的木屐一直被视为“异宝”典藏于库。 


  南朝宋代刘敬叔《异苑》中还讲到一个与木屐有关的故事:说的是西元前六百多年,晋文公被其父驱逐出宫,走投无路,流亡于卫、狄、齐、曹、宋、秦、楚之间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重兵护持下回到晋国,登上王位。为感谢多年来跟随他奔波流离的侍臣,晋文公对身边人一一给予封赏,唯独将曾割下自己腿肉以供晋文公充饥的忠臣介子推给遗忘了。等他想起,介子推早已带着母亲,隐匿到绵山之中。文公得知追悔莫及,亲带人马前往求访。不料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无奈,便叫人放火烧山,想硬逼他出来。但是介子推和老母亲紧紧地抱着一棵柳树,被火活活烧死。文公见状悲痛不已,挥泪砍下尚未烧尽的树木,令人制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下。每当忆及介子推割肱之功,便抚屐哀嗟:“悲乎,足下!”后世将同辈敬称为“足下”,即起源于此。 

  汉代男女也以穿着木屐为尚,在东汉首都洛阳,还流行一种习俗:新娘出嫁,嫁妆之中必备有木屐,考究者还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绳为系。如应劭《风俗通义》所说:“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⒁ 这种漆画木屐在安徽马鞍山市郊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屐身小巧精致,木扁上凿有三个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绘,屐底则装有两个木齿,当为朱然妻妾的随葬物品(图五)。  


    屐是一种有齿之履。齿被安装在鞋履底部,前后各一,呈直竖状,多用于出行。鞋底设齿,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岖不平,有了双齿,就可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行走时就会显得稳当便捷。屐齿通常以木料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齿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山道上行走还不易滑跌。汉史游《急就篇》“屐赢窭贫。”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①说的就是这种鞋履。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②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图一)。《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③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

    

    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料,故有“木屐”之称。所用木材有一定标准,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者有桑屐,以桑木制成,如《南齐书·祥瑞志》“(世祖)在襄阳,梦着桑屐行,度太极殿阶。“④有木包木屐,以木包木制成,如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抱(木包)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履,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⑤有棠木屐,以沙棠木制成。《红楼梦》第十回:“我这一套是全的,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下了。”⑥除木料之外,古代还出现过帛屐,以布帛代替绳系。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曰帛屩者, 者不可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⑦又有皮屐,以皮革为之;或削木而成,外裹皮革。如《文献通考·四裔考》:“足履革屐,耳悬金王当。”⑧又有玉屐,以玉为之。《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时襄阳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⑨又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⑩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吉林集安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图二)。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图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清赵翼《陔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⑾


    屐在中国的出现,已有数千年历史。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图四)。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屐
古代男人也穿“高跟鞋”
鞋趣横生的中国古鞋文化
一双漆屐———静听远古的脚步声
【宁海话】远去的木拖声
东莞石龙小镇,老街上最后的画鞋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