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农之王:荷兰农业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小农之王:荷兰农业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三农直通车 www.gdcct.gov.cn责任编辑:lixiaoyan发布时间:2010-09-26

  本刊记者:庄至威 

  

  时至今日,荷兰(Holland)也许叫其本名“尼德兰”(Netherlands)更合适。尼德兰的意思是“低地之国”,而“荷兰”原本只是尼德兰西部地区两个省的名称,意思是“森林之国”。在中世纪,这两个省确曾有过茂密的森林,但现在大都已被改造成为宽广低平的乡村,许多地方牧草地、河流和运河密集,再不是森林。名实差异的背后,体现了现代农业对整个国家的深刻变革。 

  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戏剧性的是:荷兰仅仅是欧洲的一个弹丸小国,人口约为1600万,与广州市的人口相当,而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多。就是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0.07%,1/4国土面积在海平面以下,受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的国家,出口了全世界9%的农产品,这些还不包括花卉在内。 

  “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岸” 

  上帝对荷兰这片土地其实并不仁慈。一方面,浩瀚的北海是风暴之源,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保持“脚下一块干燥的土地”是荷兰许多代人的夙愿。 

  与此同时,荷兰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特别是1282年,海水破堤使北海与内湖连成一片,形成了巨大的须德海,千里沃野变成泽国。据统计,从13世纪至今,荷兰的国土被北海侵吞的土地达到56万多公顷。 

  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工程师Hendrick Steven设想排干须德海,他的梦想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1927年,须德海拦海堤坝开始动工。5年之后,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堤的拦海大堤建成,堤坝全长30公里,宽90米,高出海平面7米多。现在打开地图,便可看到西北边那道笔直的拦海大坝。它不仅足以抵挡凶狂海浪的肆虐和风暴的袭击,而且把须德海重新变成了大片的良田和一个大淡水湖。 

  土地的整治工程也与堤坝同年动工。威林格尔围垦区仅3年时间即告建成,围垦面积达2万公顷;东北围垦区工程花了6年时间完成,面积达4.8万公顷。随后,荷兰又于1957年、1968年和1980年建成东围垦区、南围垦区和马克瓦得围垦区,面积共达15.3万公顷。须德海从此在地图上消失,而荷兰却多了一个新的省。尽管如此,荷兰被大海吞没的土地仍要多于从大海中开垦的土地。 

  从13世纪以来,荷兰通过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和“主要河流治理工程”等水利工程,围海造田,共修建了总长达2400公里的拦海大堤,围垦了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1/5的土地,全国江河防洪堤坝的标准也一跃成为千年一遇,排水风车更是成为了荷兰的标志性建筑。 

  祸兮福之所倚,虽然凶猛的海洋和密布全境的河流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总长800公里的河流和3750公里的运河,与许多湖泊一道,为千吨轮船提供了2500多公里的河道。这些河道不仅通到荷兰最重要的城市,还与高速公路和铁路相互联结,形成网络,直抵全国每一家零散的农户家门口。 

  而鹿特丹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常年货运吞吐量保持在3亿吨左右,承担着欧盟30%货物的海运量。荷兰从各国进口的谷物、饲料和其他原料,每年通过该港的数量超过1400万吨。第二大港阿姆斯特丹港年处理粮食的能力也可达760万吨。 

  强大的海路交通网与便捷的航空服务一道,使鲜花和乳制品这类“易碎品”能被及时发送到世界各地,在48小时以内出现在纽约、洛杉矶、东京、新加坡和悉尼等大城市的超市货架上。 

  在荷兰有一句民谚:“上帝造人,荷兰人造地;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岸。”在“坚持不懈(荷兰国徽上有此话)”的精神鼓励下,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后,荷兰人有理由如此骄傲。 

  “郁金香泡沫”引发的变革 

  也就是在那位荷兰工程师大胆设想排干须德海的时候,荷兰人正为一种来自土耳其的花卉疯狂不已。这种被称为“郁金香”的植物外观漂亮,繁殖率极高,当时是荷兰花园里人见人爱的花卉品种。由于数量有限,郁金香十分昂贵,敏锐的投机商也开始大肆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进一步上涨,世界上第一次泡沫经济越吹越胀。 

  暴风雨很快来临,一名外国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一株郁金香球茎当作洋葱吃掉,由此引发了投机者对郁金香球茎价值的根本性怀疑,“郁金香泡沫”很快破灭。这些美丽的鲜花又回到了平民百姓的身边。然而,这次事件对荷兰农业的生产结构带来了深远影响。栽培花卉的经验和技术由此代代相传,众多花匠逐渐成了行家,他们的苗圃变成了家庭农场,鲜艳多姿的花卉也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产业。 

  其实荷兰纬度偏高,日照时间短,发展包括花卉、蔬菜、蘑菇、水果、观叶植物和园林苗木在内的园艺业的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然而,荷兰人懂得要利用比较优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把宝押在产量最高、回报率最大的农作物上,坚持园艺业的发展。这样的思路,构成为了荷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思想。 

  在很多荷兰的文献中,“园艺业”与“农业”往往并列而称,可见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温室花卉和蔬菜是荷兰园艺业的支柱,温室面积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 

  荷兰温室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不少花农专门只生产一种花,甚至仅生产一种花的某个品种。他们认为,只有产品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独具一格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温室花卉生产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产值的核算单位按“每平方米”进行,因为管理上的微小差池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菊花生产为例,从土地翻耕、熏蒸消毒到菊花的收获和分装,从不同品种和不同颜色的菊花幼苗的供应、切花运送直到拍卖行,都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劳动力安排、种苗和肥料的供应等都是一天不差。 

  畜牧业是另外一个高回报率的产业,一度也是荷兰农业最重要的农业种类,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远大于种植业,其中奶牛业又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园艺业的迅速发展和畜禽饲养业高密度的生产方式,使牛和猪排泄物中的氨和磷酸盐对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降低了很多。 

  大田作物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质量受环境影响严重,此外欧盟农业政策中谷物、糖料和马铃薯淀粉等的保护价格逐步取消,荷兰的大田作物生产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有的转向园艺业、畜牧业或有机农业,有的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加效益,有的则从事观光农业等。 

  渔业虽然在荷兰历史悠久,荷兰也是世界重要的渔业国,但由于渔业对于荷兰来说,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渔业在荷兰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算重要,每年有比较大的出超。 

  另外,荷兰森林面积较小,林业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为了扩大森林资源,国家一方面控制采伐量,一方面营造人工林。国内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则主要依靠进口满足。 

  在这样一种奇特的生产结构下,荷兰农业交出的成绩单是:每年农业总产值至少4000亿元人民币。虽然大约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4%,然而农业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24%,农业外汇收入占国家外汇总收入的1/4。 

  农场进化论 

  从微观层面看,荷兰农业是由一个个私有制家庭农场组成,土地完全自有的农场所占比例较大。这种家庭农场有它的优越性,降低了劳动的“监督成本”:许多农业生产项目忙闲不均,有很强的季节性,若是使用雇佣劳动力,则会遇到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和难以进行监督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荷兰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小,农场想要扩大生产也很不容易。 

  当小农场越来越多,到达一定的饱和数量时,犹如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农场的退出机制开始发挥筛选作用。竞争力较强的农场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较弱的农场难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被强者兼并。农场的整体数目开始下降。 

  上世纪50年代初,荷兰全国大约有40万个农场,到2000年则首次跌破10万大关,半个世纪里,荷兰农场的总数只剩下1/4。 

  整个社会在这个兼并过程中不断吸收着从农场流出的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岗位上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使得农民的收入能不断增长,农业人口总体的收入能够与非农人口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是荷兰不存在“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 

  这场农场兼并大战,实质就是生产率的竞争,对此,荷兰农民很早就有一种信念: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市场上,竞争的是产品质量;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个经营者的知识和技能的高低;而知识和技能只能在专业和合理的分工下才可能精益求精。专业化还有利于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专业化的“基因”在一代代“遗传”下来的农场中得到加强。可以看到,在上述农场数量减少的过程中,混合型农场的数量减少得最快,这种“混合型农场”专业化程度低,它们有的以种植业为主,有的以畜牧业为主,有的二者兼营或兼营其它事业。到2001年,荷兰专业化农场的比例已超过90%,这在世界上是十分少见的。 

  荷兰的农业统计对农场分类做得非常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场的专业化和深度的分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园艺业,它从种植的地点被分为温室园艺业和露地园艺业;然后又进一步划分为花卉业、蔬菜业、盆栽植物和苗圃植物等。在花卉业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大田作物农场是比较多样化的,这是因为土地需要轮作。荷兰缺乏比较优势的大田作物(如小麦),基本上只是耕作换茬作物。即使这样,其中的专业化也非常明显,比如马铃薯,有的农场专门生产直接供消费的“食用土豆”,有的农场则只生产技术要求更高,售价也更高的种用土豆。 

  另外,农场的专业化需要有专门机构为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这样,农场主们才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技术咨询、金融支持、法律保护,以及开展国际营销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这也促成了荷兰农业一项世界性的制度创新——专业合作社。 

  工商业,让农业更美好 

  尽管荷兰被人津津乐道的总是它奇迹般的农业,事实上,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荷兰是以工商业立国的,农业初级部门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只有3%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下降。 

  工商业虽然在荷兰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占用大部分资源,然而农业并不是受排挤的弱势部门,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成熟的工商业体系这个强有力的后台支持,农业生产部门与投入物的供应、加工和销售等工商行业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所谓的“农工商综合体”,荷兰农业才能构建一条如此高效的产业链。 

  荷兰最重要的投入物产业——饲料加工业始于19世纪后期,当时促成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饲料加工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规模扩大,产地则有集中化的趋势,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强烈的专业化倾向。 

  另一投入物产业种子业最大的特点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紧密合作,各有侧重和分工。私人企业或组织在获得授权与认证后,直接与农场主、育种专家和种子商打交道。公共部门的责任则是研究、教育和推广,以及质量控制、田间试验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强大的食品及饮料加工业——由于将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被认为是荷兰农业领域的核心——可以溯源至19世纪中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得益于农场主和制造商的密切配合,并有强有力的企业作为支柱,发展迅速,门类逐步齐全。加工的农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进口的,产值大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业界的杰出代表联合利华和“喜力”啤酒等都成为了驰名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 

  物流是农业的大动脉,特别像荷兰这类外向型农业。现代农工商综合体的整个链条正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等一系列物品实体流动构成的。幸运的是,荷兰有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荷兰不能自给的谷物和饲料原料等的长途运输。飞机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鲜花送到世界各地。销往欧洲地区的蔬菜和蘑菇等,则大部分通过铁路或温控卡车运输,以确保产品质量处于最佳状态。整个农工商综合体的物流差不多占荷兰全国物流的1/4。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的花卉拍卖业,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行。“荷兰式拍卖”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它快捷高效的销售,还在于拍卖行本身是花农和菜农自己的合作社。农户们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减少了内部竞争,在销售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安心生产,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农工商综合体使农产品大幅增值的同时,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荷兰农业初级部门与农工商综合体中的“非农”部门就业人数比例大约为1:2。这使得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里,“胜出”的农场主的平均素质和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的同时,被挤出的“弱者”能够得到更多安置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农业的世界工厂 

  如果把历史往回翻几页,可以看到荷兰农业“江湖地位”的确立煞是不易。虽然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使荷兰的现代农业有了较早的繁荣,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但到了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荷兰农业在内的世界农业进入了严重的衰退期。 

  荷兰应对农业危机的措施与德国和法国等邻国截然不同: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力求限制农产品的进口。而荷兰作为一个贸易国,坚持了自由的传统,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投入品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到20世纪初,随着经济周期的好转,虽然也经历了“荷兰病”(注: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导致其它部门衰落的现象,诸如荷兰政府曾大力出口天然气,严重打击了农业和其它部门等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困扰,荷兰农业最终还是从复兴走向了繁荣,并由此奠定了之后几十年的农业发展基调。 

  其实,坚持对外自由贸易的政策,与其说是荷兰人英明果断的决策,不如说是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的民族传统。自古以来,荷兰一直是崇尚贸易的国家,是欧洲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对荷兰人经商才能的称道,屡屡见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对荷兰人来说,主张“贸易绝对自由……利润法则是基本的行为准则”。 

  对于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曾有人断言,荷兰农业生产不够养活自己1/10 的人口。意外的是,“荷兰人发现了另一种出路,即建立集约型市场经济,从事贸易、创新和发展”,这就是荷兰的立国之本。 

  荷兰农业是真正的“创汇农业”。在国际市场上,荷兰出口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共同特点是: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有高效的生产方式,通过加工增值;农场主们也都明白自己提供的产品将出口到哪个国家,因此一开始就能够按照国外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 

  当然,出口依存度高,意味着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对一个小国来说就更是如此。一直以来,遍布世界各国的荷兰大使馆农业处兢兢业业地为国内的农场、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农工商企业对参加世界各地的农业展销会、博览会等也特别踊跃。另外,荷兰温室园艺业的生产周期非常短,对市场的变化能较机动地进行调整。这些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荷兰出口依存度那么高,但它出口的增长却比许多大国还更加稳定。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荷兰其实也是许多农产品和农业原料的进口大国,荷兰进口的农产品包括:“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和豆类等,特别是为了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饲料;本国不能生产或产量极少的产品,特别是咖啡、茶叶、热带水果、烟草和啤酒花等;还有就是本国能够大量生产,但由于各种原因限制而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的原料产品,包括牛奶和肉类等。 

  大量的进口帮助农业突破了最大的限制因素——人均土地面积太小——的束缚,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源。某种程度上,荷兰农产品的巨额出口得益于巨额的进口。 

  “进”与“出”之间的联系在各国很不相同,有的国家大量地“进”,却并没有很大地“出”;而“出”来源于大量地生产剩余产品,但若盲目扩张生产,不考虑出口市场的容量,也可能吃亏。荷兰人以一种商人的敏锐,把握着“进”与“出”之间的平衡。 

  源于治水的管理哲学 

  荷兰的许多文献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圩田模式”。在荷兰开荒垦地时期,由于很多大型水利项目涉及许多人的利益,因此,每进行一项工程之前,委员会或是相关的负责组织都要召集多方人员进行大量的协商与论证,这正是国际著名的“圩田模式”,它也是荷兰社会民主的基石。 

  荷兰的农业决策是由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LNV)完成的。它的职能涵盖农工商综合体整个产业链条和农村事务。LNV并不是直接的决策机构,而是在每次决策前召集各方陈述各自的要求和意见,把问题和要求都摆到桌面,然后反复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互相妥协,最后各方达成一致。这是“圩田模式”在实际决策中的体现。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耗时,但是某一计划或政策一旦通过,就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决策部门,LNV没有任何生产的计划,“增加食物供应”从来就不是LNV 的职能,这是农场主自己的事,政府甚至没有任何调控农业生产的计划,除非某种生产活动会影响到国家的环境和自然保护计划。 

  担当着许多通常由政府完成的职能的,是生产者和加工厂商的各类组织,例如各种协会和合作社。19世纪末,荷兰就制订了合作社法,对合作社实行优惠的税收,以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合作社又进一步形成了基层和全国性的农民协会,这种金字塔式的农业组织能传播多方面的知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些组织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消除了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销售部门的隔阂,提高了效率。 

  而政府的重要贡献,在于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制度、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分散的农民群体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局部的产业、企业、产品的优势综合成整体竞争优势。知识创新投资、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才是荷兰政府制定政策的三个重点方面。 

  荷兰政府一直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是增强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政策、管理和知识的联结点。LNV每年获得的拨款中,有将近一半是用于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不仅如此,政府还积极鼓励各类协会和私营企业参与其中。政府平等地与私营部门协作,甚至制定许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标准等大事也让行业协会来承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荷兰现代农业的几个亮点及启示
放眼全球才知道真正的距离——与荷兰农业的差距
荷兰农业靠什么突破资源短板?
荷兰农业概况
[转载]发达国家创意农业 (2012-04-15)
荷兰农业的启示:订单农业和家庭农场是其强大的重要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