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盛灿若教授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盛老治疗中风有其独到之处。盛老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病人应首先分缓急标本。在急性期,若是中脏腑的病人,当分清是闭证还是脱证。若是闭证者,当以开闭、泄火、豁痰、醒脑为主,可取人中、百会通调督脉经气,开窍醒脑;手十二井穴与十宣穴点刺出血,以清泄上部之风热,平熄内风,涌泉导热下行,平肝并能降压。以上各穴位,对急性期的病人,有一定的急救作用,但为了疗效的显著和持久,必须同时针对其原因治疗,如肝阳夹痰上扰,蒙闭清窍所引起的闭证昏迷,症见面红,发热、鼾呼、喉间痰声漉漉、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苔黄、脉弦滑等。分析其原因,大多为精血衰耗,肝肾阴虚为其本,阴虚则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夹痰上逆为其标,治疗应以平肝熄风治其标,补益肝肾治其本,故应补太溪(肾水)、泻太冲(肝木)。这二个穴位,均为原穴,前者属足少阴肾经,后者属足厥阴肝经,二穴具有疏通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达补肾泻肝的作用。如由于风痰流窜,瘀阻血脉、气血壅滞,营卫失调所引起的昏迷、症见头痛、头晕、肢体瘫痪、口歪、语言涩滞、脉滑、苔腻。分析其原因,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所致,治疗应以化痰开窍为主,取人中、丰隆、三阴交、行间均用泻法。丰隆为阳明胃经的络穴,脾胃为表里、脾健则湿痰自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治肝、脾、肾三经的病变,有平肝熄风、健脾益肾之功,行间为肝经的荣穴,肝属木,泻行间(火)穴,是实则泻其子也;人中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对于闭证患者,重要的一点是腑气一定要通,大便一定要保持通畅。这对于病情的转归和预后关系很大,所以盛老一般加用一些通腑的穴位,如天枢、水道、上下巨虚等,保持腑气通畅。
若中风病人已经是脱证,或者由于闭证持久,有转为脱证之趋势时,此时取穴治疗应慎重,一般不宜取十二井穴与十宣穴,可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印堂、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所谓元阳脱者当急救回阳,可灸气海、关元二穴以召元阳之来复,刺人中,素髎已振元神之靡弱,此为急则治标之法。
盛老认为,对于中风急性期的患者,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抢救治疗,配合针灸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急性期一般不主张采用过于强烈的针刺手法,有时强刺激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值得注意。但是盛老同时观察到,对于风阳上亢,心火暴盛的急性期患者,针刺太冲、涌泉、劳宫等穴位,刺激量较大,未见不良反应,这值得我们研究。
对于中经络的患者,盛老认为由于病情相对较轻,针灸治疗应及早使用,这对后期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一般病情稳定后,患者进入恢复期,此时机体气血阴阳严重失调,除了偏瘫外,还伴有其他一系列的症状,总之正气虚弱,邪气留恋,需要及时治疗,加速恢复。对于不同的症状要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法,处理得当,使全身状态好转。
盛老认为,对于半身不遂者,当以通经活络为法。一般取瘫痪侧阳经穴位为主,每次上、下肢各取3~5穴,平补平泻手法,部分穴双针深刺透穴;如治疗一个月后,效果不著时,可以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瘫痪),用补法,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可选择的穴位包括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肾俞、环跳、风市、伏免、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中、解溪、昆仑等。除了上面所讲的阳经穴位外,盛老还使用一些阴经的穴位,如极泉、曲泽、少海、内关、劳宫、箕门、阴陵泉、曲泉、三阴交、太溪等穴。特别对于肢节拘挛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内收,走路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因为中风进入恢复期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阳亢(实),阴不足(虚),针刺时泻阳经的穴位,补阴经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气血通畅,营和卫调,如果单纯取阳经穴,效果有时比较缓慢。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病程日久,出现肌肉消瘦,关节废而不用,表现为较弱无力,或拘急强硬,象这样的情况,可以参照“痿症”的治疗方法。《素问·痿论》说:“治痿独取阳明”。这里所讲的独取阳明,是以阳明经为主,那么为什么要以阳明经为主呢?从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来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该经的穴位,可以疏通气血、“血行风自灭”。从脏腑的功能来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因为营养人体的精微来源于后天的脾胃,而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功能不足,精微与精血生化之源亏乏,筋脉失去其濡养,于是肌肉的消瘦,肢体的不用、亦难以恢复,所以要加一些与脾胃有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建里、脾俞、胃俞等穴,使其脾胃运化功能转健,饮食得增,精液气血充沛,脏腑功能传旺,筋脉得以濡养。对于那此偏瘫病人,病程日久,呈现气血不足,经脉失养的作用,可以促使气血运行旺盛,通常采用的有直接灸温针灸。但如果属于肝阳上亢,或风痰互阻的病人,一般不适宜采用灸法。如手指伸屈不利者,可用合谷透后溪治之。
中风后吞咽困难是中风病人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盛老认为针灸治疗此病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作用直接,可以根据病变的特点,对局部的气血进行调节。其二,由于刺激点接近大脑,所以产生的作用既有局部的治疗作用,对大脑血流也有调节作用。盛老一般取廉泉、扶突、风池、合谷、丰隆、哑门。舌强硬者,刺金津、玉液。廉泉行合谷刺,必要时可配合风府、天柱,使针感放射至咽部为佳。丰隆和足三里的应用也比较有效。对于中风后失语(或语言不利),盛老采用体针和舌针结合的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穴以廉泉、通里、照海、舌下针或舌面针为主。盛老观察到,患者舌质水滑或者苔腻情况改善后,吞咽和发音的情况也会相应的改善,提示化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中风后癫痫一般属于风阳未靖的证候,风阳内盛,借势内动,则见抽搐,口吐白沫。甚至见风痰闭阻心窍,出现神昏,两目上翻,二便失禁。盛老的临床体会是,对于癫痫的发作,主要是预防性的治疗。一般在首次发作后,既可在每次发作周期前2小时进行针灸治疗,主要取患侧运动区、神门、内关、风池、仆参。白天发作取申脉、夜间发作取照海。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或用强刺激手法。若无周期性可言,日数发者,则可1日针数次,控制发作后,逐渐减少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最后减少为每周1—2次,连续针灸3-6月以巩固疗效。
盛老治疗中风后遗症,如采用泻法的病人,一般以深刺透穴为好,如曲池透少海,阳陵透阴陵,地仓透颊车,肩髃透臂臑等。如病程短,每日治疗一次,用提插结合捻转的补泻手法,如病程超过三个月,可改为隔天治疗一次,手法以平补平泻和补法为主。
盛老对头针的使用也颇有心得。他认为,头皮针(头针)对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功能恢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中风急性期已经过去进入后遗症阶段。目前取穴为①运动区(上点在正中线点后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1/5主治下肢、躯干:中2/5主治上肢,下2/5主治面运动区(语言一区),均取瘫痪对侧。②感觉区(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主治下肢、躯干、头;中2/5主治上肢,下2/5主治面部)。亦取瘫痪对侧。头针是针刺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可能对脑部的出血灶和梗塞灶吸收、软化有着近距离的特殊的作用。退一步说,中风病人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是由于脑部病变引起的,肢体本身没有多大的病变,而当前治疗的手段,大多集中在肢体本身,而忽略了病变所在地——脑部的治疗。应该说:治疗的重点应移向脑部,无论在肢体远端取穴,还是头皮针局部取穴,都应贯彻这个治脑原则,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不管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病人,除了其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快慢,和梗塞灶的范围大小,部位不同外,在同样情况下,脑出血、颞叶和额叶梗塞就比较难治,而相反的病变在枕叶和顶叶者病情就比较轻,也容易治疗。
盛老多年治疗中风的经验,总结出下面与疗效好坏直接有关的几点体会,它与治疗中风的成败,虽不是关键,但也有着决定的作用。
1.病程短,疗效好。所以早期治疗很重要。但如果遇到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病人,合并有明显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暂缓针刺治疗,因此时病人需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不必要的刺激,不然会促使病情发展。有人认为,一般脑出血病人在病后5~7天,其它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发病后3~5天,病情渐趋稳定后,即可采用针灸治疗。这种意见似较合理,但也不应过于拘泥于天数。从临床实践来看,一般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后三个月内效果最明显。极大多数病人下肢单独行走约在15~30天之间,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比下肢慢。如病程超过半年者,效果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如病程超过一年者,恢复的希望就不大了。瘫痪肢体弛缓型的要比拘急型的恢复率要高一些,大关节比小关节的活动又要快一些。差不多这也成了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的规律。
2.在治疗期间,应强调病人的功能锻炼,因为锻炼活动,可以促进瘫痪肢体的经气运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可以激发神经的营养机能,防止肌肉、骨骼、关节等产生废用性萎缩,同时锻炼还可以牵引和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正常伸展活动。一般先以被动运动,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时,应扶持练习走路,锻炼次数多,时间短一些,以不疲劳为原则。但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二个月左右,同时并发肩、髋关节的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循环和营养成份的改变,以及屈伸肌张力不匀,牵扯关节囊所致,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髃、肩内庭、肩髎、后溪、居髎、脾关、侠溪等穴,采用补法,每日治疗一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同样的如果及时进行锻炼,也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
3.关于血压问题:95%左右中风病人极大多数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眩晕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不但对瘫痪的肢体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会有复中的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常见的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形成下虚上盛的发病原理,针灸取穴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此外还可以艾灸足三里、绝骨、每周1~2次,每次一穴,每穴1~3壮,要有小水泡者为佳;还可以梅花针治疗,扣颈骶部、乳突部、气管两侧、臀部两侧、内关、三阴交。先轻度后中度。
4.关于饮食问题: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中风病人提及饮食问题,也就是说得了中风以后,吃东西应注意什么?通常碰到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什么都吃,不管脂肪、胆固醇类含量的高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都不忌,另一种是什么荤菜都不吃,连鸡蛋也不进,光吃蔬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复中了。这二种看法,都不全面,因为这对疾病的恢复都不利。大家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物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作为一个有病的人来说,保持一定的营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中风病人的饮食物,以低脂肪、高蛋白为原则,例如鱼类、蛋类、瘦肉、家禽、白木耳、各种蔬菜以及水果等等。但如果过食其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势必增高,这样血管弹性就减少,血压也随之增高,对病情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与中医认为油腻之物易生湿生痰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5.中风的预防,在古代亦作了不少介绍,《医学纲目》说:“凡人初觉食指和母指麻木不仁,则不过三年内必中风。”《医学准绳六要》说:“即中风证,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不时眩晕,乃中风之先兆”,须予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临术上确有一些中风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肢指(趾)麻木,头昏眩晕、走路有飘飘然之感,古人已认识到这是中风之先兆,应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适当注意。如能及时地给予合理的治疗,有时是可以避免中风的发生,即使发生中风,症状亦较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治疗中风
盛灿若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国粹针灸:对付中风有一套!
刘家瑛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扎针灸治偏瘫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