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全書| 竹木牙角器




      中国传统工艺品以精致、细腻著称,而其中最 精者当属雕刻。尽管加工对象多为平常习见的天 然材质,但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打磨,总能以小 见大,造就出精致典雅、变化多端、浑然天成的艺 术品来。这其中,“取乎自然”的竹、木、牙、角 器雕刻堪称代表。竹、木、牙、角是最为常见、常 用的工艺品制作材料,这一类雕刻也是中国雕刻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流传的这一类工艺品 品类繁多,既有风格简练、古朴大方之作,又不乏 文饰繁密、穷极工巧、极尽华美的作品。雕刻者技 艺之高超,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忍不住拍案叫绝。 这些工艺品自诞生至今,可谓雅俗共赏,备受青睐,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无论实用器还是陈 设品,虽然多属小件,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关工艺技法诸如 圆雕、深浅浮雕、镂雕、拼贴和镶嵌等也是民族 传统工艺宝库中的无价瑰宝。




竹雕


      竹木牙角器以竹雕艺术品为首, 显然是受到国人对材质本身喜好的影 响。古人历来爱竹,竹子的“虚心”、“劲 节”作为精神象征,也历来为国人所 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器的 民族之一,远古时期即有用竹制造的 生产、生活用具。考古发现,我国在原 始社会时期就开始制造使用具有文饰 的竹器。竹雕成为艺术门类之一,是在 六朝时期。到了唐宋时期,竹雕工艺更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竹雕工艺真正 的繁盛时期出现在明清。随着中国传 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品的材质开始获得突破,竹作为易于选取和加工 的材料更是大量被使用。此时花鸟、山 水成为竹雕艺术家最常用的题材,另外还出现了供文士欣赏把玩的竹雕楼 阁、佛像、人物等题材。在这一时期, 大量的文房用具也采用了竹制品,诸 如笔筒、臂搁、香筒、镇纸、笔洗等。


蜀道难诗意笔筒

清早期 高13厘米

成交价:HKD 1,574,400 

香港苏富比 2004.10

笔筒被雕成很多层次。一个游者头戴破帽,骑 一骡正在走过两个峡谷间的一座木桥。身边 是悬崖峭壁,天空是极浓重的云。在岩石上刻 有唐代李白的诗《蜀道难》。诗后是作者的款 “中千”。


周芷岩款竹石图笔筒

高17厘米

估价:HKD 300,000?400,000 

香港苏富比2004.10

在巨大的石头之上,是高高矮矮的优雅的竹枝。在 竹枝旁,作者留下他的题款:“芷岩樵叟”。


      艺术家们在雕刻时,多根据竹筒、 竹片、竹根等不同材质的天然形状因 材施刀。明代涌现了大量的竹雕艺术 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艺 术流派,代表了竹雕艺术的最高水 平。竹雕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嘉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因 此人们将他们分为嘉定派、金陵派。 嘉定朱氏祖孙三代创深刻法(指浮雕 和圆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金陵李 耀、濮仲谦创浅刻法,能依竹材的自 然神韵创出古朴而生动的作品来。在 题材上,两派竹雕艺术家不仅精习竹 根刻圆雕山水、人物技法,又擅竹制 笔筒、扇骨镌刻,均为竹雕艺术的发 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嘉定朱鹤(松邻)、金陵濮澄(仲谦)因为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钰《竹人录》推为竹雕开派人物。


周芷岩款飞瀑图笔筒

高14厘米

成交价:HKD 1,462,400 

香港苏富比2004.10


潘西凤款风雨归舟图笔筒

高11厘米

成交价:HKD 108,000 

香港苏富比 2004.10

此笔筒描绘了在风雨中老渔夫手揽着一个小孩,弯腰持伞回家,身旁的柳枝被风吹得飘舞。署有“老桐潘西凤”款。


嘉定派


      嘉定派生产中心位于江苏嘉定(即今 上海嘉定县),其创始人是嘉定文人朱鹤。 在嘉定竹雕艺术流派中,以朱鹤、朱缨(号 小松)、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人最为著 名。朱氏三代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技 法,其特征主要是'高、深、透'。浮雕分 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 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三维效果。 刻竹方法是铲去较多竹地.使纹饰凸起于 上,并能分出层次。深浮雕多者可达五六 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朱氏竹刻用刀如 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对 后世嘉定派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鹤在竹雕设计和制作中,往往能触 类旁通,引入书、画的艺术创作理念,将书、画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他创作的笔筒、香 筒、臂搁、佛像、杯、簪等各类作品,虽然 在风格上,有的朴茂质拙,有的精妙绝伦, 但大多'洼隆浅深',通过达五六层的镂空 深刻透雕并行制作而成。他将南宗画派糅 入北宗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技法。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极 少。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多为赝品。



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

高14.6厘米

“万历乙亥中秋,小松朱缨制”行书款 

成交价:RMB 1,100,000 

中国嘉德2003秋

竹筒形制虽小,所刻图案却具大画意。孤松斜偃, 陶渊明手抚松身,展目远眺,神情闲逸。小童所 背酒瓮中插菊花一枝,回顾而行,意欲前导。



朱鹤款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高14.3厘米 口径10.1厘米

底径9.6厘米

笔筒为圆形,口、足部均镶红木。底刻五足。一 面浅地浮雕仙山云石,福、禄、寿三仙围坐古 木之侧。另一面雕云气、悬崖等,空白处刻'惟 翁先生六十寿,松邻朱鹤制祝”行书款识。


      继朱鹤之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 亦颇负盛名。其刀法纯熟,雕琢技法精巧 工丽,形象生动活泼。


      嘉定派竹雕到了清康、雍、乾、嘉时 已进入全盛之期。当时的竹雕高手多出嘉 定门下,嘉定在当时被称为'竹刻之乡', 前后涌现的声名卓著的竹刻家达六七十人 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蕃、周澈、 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张希 黄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后世 的竹雕艺术影响深远。


      吴之蕃是继朱氏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活跃于康熙年间。他精于行草书画, 亦是清代初期著名画家。他擅长圆雕、浮 雕等各种技法,也就是'薄地阳文'的雕刻形式。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清初

高21.2厘米

估价:RMB 35,000~45,000 

成交价:RMB 55,000

中国嘉德 2000.5.8

笔筒为多层镂雕。艺人刀法圆婉,研磨细腻,采用 “高远法”构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刘晨和阮肇“五台山遇仙”的神话传说。由于工艺上注重留青和透 雕恰到好处的结合,图案高低深浅、前后远近都富有层次感,增强了其诗画气韵,使其格调高雅,耐 人玩味。


竹雕八骏图笔筒

清中期 

高15.8厘米 

成交价:RMB 418,000 

北京翰海1995.4.12

该笔筒多层镂雕,包浆亮润温莹,香色古盎。


金陵派


      金陵派创始人为濮澄,其字仲谦.生 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主要活动于明 万历至崇祯时期。他的雕刻技艺与嘉定 派阳文刻法相反,竹以浅浮雕为主,往往 采用阴文浅刻,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 然形态稍加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 其'大璞不斫'的竹雕风格为金陵派竹雕 开派并得以沿袭。濮澄作品大都简洁、自 然而不失生动活泼,使器物古雅而可爱。 濮澄擅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一类器 物.其作品深受世人喜爱。濮澄最喜用材 质盘根错节的竹根做材料,因为其本身 即有形态,可因势施刻,达到自己需要的 艺术效果。


濮仲谦竹雕松树形壶

高12.3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5厘米 

仲谦款

清宫旧藏。壶呈天然树桩状,深浮雕,制于明 万历、天启时期。以树干为壶身,枝雕成柄状, 绕壶身而上,壶盖则巧雕为枝叶状,与壶身枝 干相连。鱗皱满布,古雅有致。


竹雕狩猎图笔筒

清初

高17.5厘米 口径16.2厘米足径16.8厘米 

高浮雕。圆形,口、足部均镶紫檀木。刻两组狩 猎图,一组为四名骑猎手持三股叉、弓箭追猎奔 逃之鹿;一组为二猎手于山上持弓瞭望,另两名 猎手手提长枪追杀兔子、羊等动物。


      濮澄之后,金陵派涌现出了一批技艺 精湛、风格独具的艺人.方洁是其代表。方 洁工诗善画,尤擅刻竹,人称'方竹'。其 最拿手的技法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 文浅浮雕法刻人物像,面部用陷地浅浮 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为两种技法配合 得天衣无缝.时人誉之为'绝艺'。其存世作品不多见。


      方洁生活的年代为清中期.当时,除 方洁之外,金陵派竹雕的代表人物尚有潘 西风.邓渭等人。其中.潘西风擅长以阴 文浅刻在臂搁上刻绘山水、仕女图画.邓 渭擅以薄地阳文之法携刻名家诗词。这一 时期的浅浮雕已很少见,那些精雕细镂的 高浮雕、透雕、圆雕、陷地深刻作品基本 无人问津.而以圆雕技法刻制的竹根人物 和仿造前人所制的作品不断出现。


竹刻留青楼台人物笔筒

清初

高11.1厘米 口、底径约6.3厘米 

笔筒皮雕,圆形。上端刻云海、楼阁远景,下端 刻人物、石台、桥栏、树木。石台之上长髯老者 骑马缓行,侍者持团扇紧随,另一侍者手捧宝剑 迎面而立。


竹刻春郊牧马图笔筒

清初

高13.7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8.9厘米 

笔筒作双月牙型筒状。刻远山峭壁、小溪垂柳, 以五马构成全图。其中一匹由人牵往溪中,其余 四匹或垂首饮水,或倒卧翻滚,或回首观望,或 靠树蹭痒,各具神态。


      除嘉定、金陵两派外,江苏无锡、常 州竹刻.浙江浦江竹根雕,安徽合肥竹雕. 福建漳州竹雕,江西井冈山竹刻,广西桂 林竹雕等也都各具特色,均是重要的竹刻 艺术流派。原本只具有实用价值的竹雕制 品经过艺人们的承传,已经成为了内涵丰富的艺术品。


竹雕寒蝉葡萄洗

清早期

高5厘米口径15厘米 

洗葡萄叶形,微拳如掌,叶缘如指裂,纳水其中, 即成笔洗。又于外底雕一小叶,以为底足,并雕 折枝葡萄一束,藤枝相连。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 叶缘高处雕出一蝉,蝉的足尖及翼的轻薄都刻画 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此器以浮雕、镂雕、阴 刻技法雕成,工艺娴熟。


竹雕松树杯

清中期 

高8厘米

估价:RMB 20,000?30,000 

成交价:RMB 19,800


竹根雕


      用老竹根作为材料,雕成各种人物. 动物等形象,称为'竹根雕'。


      这种雕法多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 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经过 精心雕镂,从而制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其特点是因材施艺,需要雕镂者具有丰富 的想像力.深刻的独创性,以及高超的雕 刻技术。其中嘉定封氏中的封锡爵、封锡 禄、封锡璋三兄弟.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 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 其作品多为此类。经他们之手雕琢出来的 器物,多以新奇取胜.如梵僧佛像,往往 奇形异状.诡怪离奇;而采药仙翁、布袋 和尚诸形象,则多面部慈祥,神采奕奕。


竹根雕牧牛图笔筒

清初

高14厘米口径约9厘米底径约12厘米 

笔筒为高浮雕作品。竹根呈“C”形,中间一段偏欹,刻者随形雕成山坳,于下端 用高浮雕法刻母、子二牛。母牛缓步而 前,双目炯然,子牛卧于不远处,与母牛 同向投视前方。牧童盘腿坐于母牛背上, 神情怡然自得。大牛身后刻有一树,周围 点缀以山石浅草,使场景愈显真实。


封锡爵竹根雕布袋和尚

清初

高7.2厘米底径10.8厘米 

圆雕作品。布袋和尚袒胸露腹,面带微 笑,神态得意。左腿平放地面,右腿略支 起,双脚赤裸。两童子耍于其左怀间,其 一伸左手抚其腹部,意趣盎然。


竹根雕采药老人

清初

高14.7厘米底径12.1厘米 

圆雕作品。竹根呈棕黄色。老人束发挽 髻,长髯,足蹬草履,曲膝低首,目视下 方,面带微笑坐于玲珑的山石上,似小 憩,又似凝思。药锄置于一旁,老人手持 花篮中满盛硕果,有寿桃、灵芝和仙草, 隐寓“群仙祝寿”之意。


竹根雕弥勒佛

乾隆末期至嘉庆早期 

高8.7厘米

估价:HKD 200,000-250,000 

香港苏富比 2004.10


翻黄竹刻


      翻黄竹刻.也叫'贴黄竹黄'、'反 黄'和'文竹是嘉定、金陵二派的典型 创作技法,具有技艺精细,应用普遍的特点。其法是将竹竿经煮、晒、压后,胶合或 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 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于其色洁净无瑕,嫩 黄娇润,宛如象牙,所以较之直接用竹干、 竹根雕刻的器物更为精致可爱。明清时期, 专用此法而成就最为卓越的刻竹艺匠是张 希黄。其竹雕制品细巧精微.曲尽画理。作 品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 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其二则是利用竹 根或竹干直接雕刻各种摆件。张希黄往往 能于方寸间展层楼、山水的万千气象。其作 品纹饰通常有彩花如意、连瓣勾莲、回纹、 云雷纹、蝉羽纹及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等。


       正因为嘉定翻黄工艺品颇精,清乾隆 帝于南巡中发现这种工艺品后,甚为喜 爱,命地方上每年进贡,这种工艺也因此 大为发展。


文竹海棠式双层盒

清中期

通高10.8厘米 口径15.3?11.3厘米 足径15?11厘米

盒海棠式,通体竹黄贴花。盒四周及盖 面贴蟠螭式缠枝纹,盖沿贴回纹。造型 玲珑秀美。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匣

清中期

高23厘米长30.3厘米宽13.2厘米

匣长方形,炕几式,几面有高、低二级,高几略长,四足低矮,通体竹黄贴花。几面上置文竹四节 方尊(内置一竹制嵌螺钿如意)、嵌蜜蜡螭纹盒、书贴式两层盒各一。整体造型匀称,制作精良,包 镶工艺精细。


文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高13.8厘米

估价:RMB 25,000?35,000 

成交价:RMB 41,800 

北京翰海2001.7.2


仿古竹雕


      仿古竹雕,即以古器为仿制对象的竹 雕制品。清代,乾隆帝嗜好古器,仿古器皿 遂得大行其道。仿古竹雕主要是以竹根为 材质的仿古青铜器,器皿上往往还刻有类 似青铜器铭文的文字、图案。同时期出现的 一些仿古竹壶、竹瓶、高浮雕山水人物笔 筒、立体人物雕刻等,均一反前人浑厚朴实 的风格,而专以新奇为主,越刻越奇,越奇 越精.奇妙之处胜过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 宫造办处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提梁卣'。 作者借鉴青铜器纹样加以演化,改变为适 合竹刻的纹饰.将造型美与装饰美融为一 体。工细之处主要在于'平地深刻'的技法, 而且所制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但却丝毫没有与器身粘合的痕迹,做工细致,巧夺天工,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竹刻花卉笔杆

明万历 

长22.5厘米

 “大明万历年制”款 

成交价:RMB 605,000 

北京翰海2004秋


竹根雕三足鼎

清中期

高12.7厘米 口径12.4厘米

鼎呈圆形,三足呈莲瓣状鼎立,两耳朝天。通体雕回形纹。 鼎盖雕三只夔龙。外观仿青铜器型而略有变化。


竹雕松竹笔筒

清康熙 

高18.8厘米

笔筒呈椭圆形,两侧各浮雕茂盛松树,间以诗文一首“昂 霄自可五千仞,占梦须酬十八公;岂必华阳陶处士,年年 豢鹤听松风。……辛酉夏六月,梅侣山人作。”构思巧妙, 构图简洁,刀法简练有力。


竹雕十六罗汉山子

清中期

高30厘米宽17.2厘米 

高浮雕作品。山木岩壑自然成型,十六 罗汉分别在山崖、树下、溶洞中,形态 多样,神态各异。


木雕


       以各种木料及树根为材质进行雕 刻而成的器物和艺术品,就是木雕。木 雕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 雕艺术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远 古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各个历史阶 段也都有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木雕 工艺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出现了扬州 木雕、东阳木雕等流派,以及一些极负 盛名的雕刻能手,如黄杨木雕创始人 叶承荣等。木雕制品使用的木材品类 繁多,其中的优质木材包括花梨、紫 檀、铁力、红木、楠木、鸡翅木、影木、 乌木、黄杨木、榉木、樟木、桦木等。 尤以黄杨木、沉香木、紫檀木、红木等 为最宜做木雕。黄杨木适合雕刻各式 小件作品;紫檀木、红木适于制作家具 及雕版配件等。


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

高34厘米

成交价:RMB 2,750,000 中国嘉德2003秋 此尊金髹木雕,运刀爽利奔放,大 胆而不越规度。剔凿骨骼筋脉或衣 裳褶纹,均出于运斤成风的雕琢。 全身通饰金糅,打金胶,贴金箔, 上罩透明漆,为“金箔罩漆”工艺。 只有眉髯在木地上略施木色漆灰, 以增强毵毵之感。大士像构思之巧 妙,工艺之精湛,堪称木雕之典范, 极为难得。


金髹木雕阿弥陀佛坐像

高31厘米

估价:RMB 20,000 ~ 30,000 佛像面部修长,身躯瘦窄,莲座刻法简略,这种不寻常 的比例却给人脱俗清新之感。眉、目、口、唇等部位线 条锐利,轮廓分明,雕刻痕迹尽在。本作品给人的感觉 是,爽朗之中有含蓄,生动之中见静穆。


紫漆木雕阿弥陀佛像


高20.5厘米

估价:RMB 30,000-50,000 佛像金身紫漆,袍服上罩金漆,多已剥落;面、 胸及手足紫漆,色浅而细润,应是采用不同漆彩 及不等量色剂调涂所得到的效果。


木雕无量寿佛坐像


高13.8厘米

估价:RMB 15,000~25,000 像材紫褐色,质地近沉香而较坚密,无香气。像 头戴佛冠,臂饰宝钏,端坐在仰覆莲座上。上 身赤裸,下着薄裙。眉眼及口唇曲线圆婉,雕 刻精细。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以浙江乐清、温州为主要产 地。黄杨木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之 称。其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适宜雕 刻工艺陈设品。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 距今约一百五十年,由著名艺匠叶承荣首 创。黄杨木雕起源于龙灯骨架上装饰的木 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 制品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其 技法除了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 造了镶嵌等多种技法。黄杨木雕产地还有 广东潮州、上海等地。清末民初时期.黄 杨木雕大师朱子常创作的'捉迷藏'等作 品在南阳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黄杨木雕的精湛工艺也广为海内外所知。 受此影响,此后黄杨木雕优秀作品层出不 穷.成为传统工艺艺术的一朵奇苑。


黄杨木雕竹节形花插

高13.7厘米

花插以竹身作花插,旁边雕细小竹枝、竹 叶,底部巧妙地雕刻两裸竹笋。造型秀巧, 随形雕竹花插,色泽黄润。雕刻生动,刀法圆润。


黄杨木雕梅竹笔筒

清初

高15厘米口径最大6.1厘米底径最大7厘米

此作品集镂雕、高浮雕、浅浮雕技法于一体。色泽微 黄,新老竹干丛生,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梅、 竹干间多处镂空,精巧玲珑。整体构图疏密相间,虚 实相应,富有韵味。


黄杨木雕五岳真形道冠

高8厘米

冠为黄杨木整挖而成,五面雕五岳真形,形状筒练,代表道教圣地五岳名山。


黄杨木雕灵芝如意

长36.5厘米

估价:RMB 25,000-35,000 

成交价:RMB 24,200 

北京翰海2001.12.10


沉香木雕


       沉香木雕因材质名贵而自成一系。 沉香亦名'奇南香'、'伽南香',主要产 地在东南亚。沉香木作为雕刻用材,已有 很长历史。因沉香木雕珍稀名贵.古代一 般只有帝王、士大夫及寺院僧侣才能享 用。流传至今的沉香木雕艺术品.在传世 木雕中价值奇高。



沉香木雕山水笔筒

明末清初

高14厘米 口径12.5厘米底径9.5厘米 深浮雕作品。全器呈蒸栗色。外壁雕山石、茅亭、小舟 及人物。拼镶的木块亦不着痕迹。全图情趣盎然,使人如入画境。


紫擅木雕


       紫檀木主要生长在东南亚和中国的两 广一带.生长缓慢.成材需数百年。故紫 檀木密度极高,制成后的家具和雕刻品细 密坚硬.黝黑如漆,华丽而内敛。很早以 前,紫擅就被世人称为木中极品。晋崔豹 《古今注》记载:'紫楠木,出扶南.色紫, 亦谓之紫檀。'从明代起.紫擅木开始广受 青睐.用以制作家具、摆设品。


紫檀木雕花兕觥

清初

高17.5厘米长28厘米

觥椭圆形腹,圈足略往外撇,足面有壶门轮廓。通体刻回形纹为地,其上雕夔龙、夔凤、饕餮羽翼、 几何各类纹。


紫檀浅刻山水笔筒

清乾隆 高20.5厘米 

成交价:RMB 770,000 

北京翰海2004年秋

笔筒外壁一周浅刻山水纹饰。远处崇山叠嶂,古 树森森,匡庐隐约其间;近处湖光渺渺,渔舟荡 漾,一派世外桃源的好景致。笔筒下方的山岩间 刻“臣方琮恭画”款和“臣”、“琮”两方印文


紫檀木百宝嵌花鸟笔筒

清中期

高13厘米 口径10.2厘米底径9.5厘米

笔筒内壁光素,外壁以螺钿、孔雀石等嵌成翠 竹、梅花、绶带鸟图案。工艺精妙,色彩简净明 快,极富艺术感染力。


红木雕


       红木,又称'紫榆',广东称'酸枝木'。 红木也有新老之分,老红木颜色较深,大 多呈紫红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擅,只是光 泽较暗.颜色较淡一些。新红木一般颜色 黄赤,木纹与花梨木相似。现代家具制作 中仍多采用红木。其特点是古雅精致,富有观赏性。


红木雕七佛钵

清中期

高14.5厘米 口径13.5厘米

高浮雕作品。圆钵形,中空。刻莲花坐佛七尊,每尊佛前刻七言律诗一首。佛像面容纯净、肃穆。


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 '雕花之乡'。该地创制木雕约始于唐代。 据东阳县北宋兴建的南寺塔所遗佛像可 知,当时的木雕已达到一定水准.并形成 了木雕佛像等优势项目。明清两代,东阳 木雕开始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建于明永 乐年间的卢宅肃雍堂,建筑上存留不少木 雕,极为壮丽。清乾隆年间.宫廷征召四 百多名东阳匠师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 灯。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等多处名胜古 迹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


       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中国画传统的白描 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满 花'中还穿插着内容丰富的雕饰.加人物、 山水、花鸟、走兽等。在艺术手法上.东 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 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 鸟瞰透视为构图特点,故而在一定的平面 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 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



黄杨木雕观音

明晚期 高23.5厘米

观音像以黄杨木雕成,发挽高髻,双目微 合,面容安详,胸垂璎珞。身披天衣,侧 身玉立。人物肌圆骨润,呈现出柔和的线 条,极富美感。


       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结 合运用'深镂空雕'、'透空雕'、'透空双 面雕半圆雕'、'三面雕'、'圆柱雕'、 '拼斗雕'、'阴雕'、'树根雕'、'彩木镶嵌 雕镂空贴花雕'等十多种手法。雕工 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 例如'透空双面雕',是一种将木料穿花锯 空以后,再进行正反两面雕刻的技法。其 图案完整,结构严密,透空透风,坚固耐用,常用于房屋挂廊,门窗、宫灯、屏风、 柜架上的雕饰。


       东阳木雕原材料的种类主要以香樟 木、松木、山白杨为主,也有用柏木、红 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云杉、红豆 杉、台湾松木的。东阳木雕的艺术作品一 般不加彩绘,多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 保留木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



白木雕航归地屏

当代

长3.4米宽2.4米

作品于1997年由陆光正大师创作。以深浮雕的木雕工艺表现大海归航,寓意完全统一。当之无愧 地被人民政府选为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品。


牙角雕


       牙角雕泛指用兽牙、兽角雕刻的 作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器物。 象牙色泽洁白、柔和,温润可观;犀角 则因其珍稀而名贵。牙、角雕成的器物 都是美轮美奂,极富艺术魅力。


      牙角雕发端于远古时期。我国古 代不少地区湿润多雨,适于象群生存 繁衍,所以象牙较为常见,如在距今七 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多 件象牙雕制品出土。犀角则不及象牙 普遍。商周时代,牙角雕日渐繁荣,且 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到唐宋时期, 牙角雕已日臻成熟。



象牙雕龙纹笔架

明中期

高7.9厘米长16厘米宽3.8厘米

圆雕作品。足部镶紫檀底座。主体雕为五座山峰,中间一座最高,两边次序降低。五峰之下海浪围 绕。山峰之间则雕有一双巨龙,缠绕于山体间。


牙雕


      明清时期,随着与其雕刻技法相同的 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对外贸 易的不断扩大,象牙原料大量引入,以象 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发展起来.牙 雕传统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明代牙雕风格 上以简洁圆润为主.存世作品相当多。清 代牙雕工艺发展更为迅猛,作品种类繁 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到 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 屏等,均为常见题材。明代的鲍天成、濮 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均为精通各 类雕刻的高手,尤以牙角雕创获颇巨。


      牙雕工艺流程有设计、凿、铲、磨等工 序.有一些作品在雕刻后还须经过彩或熏。 凿、铲是制作牙雕制品的重要工序。凿主要 是使用锯、凿子、钻打造牙雕品的形状.轮 廓;铲用于细部刻画。磨是为了充分显示出 象牙的质地美。彩分为全彩和半彩,全彩是 将象牙通身施彩:半彩即局部施彩,适用于 彩头.飘带、花边一类的制品。熏的主要目 的是使牙雕制品产生陈旧古朴的工艺效果。 其技法是将象牙置于熏箱内,点燃香以烟 将象牙熏成黄色或黄褐色。熏制牙雕主要 有仿明、仿乾隆、仿出土三种。


象牙观音

高30.3厘米

成交价:RMB 550,000


象牙帝王像

北京翰海1995年春 清

高58.5厘米

成交价:RMB 310,000

北京翰海2004年春


角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为犀牛之角。犀牛 是世界稀有动物.产于亚洲的东南部及非 洲一些国家。我国历代宫廷所用犀角主要 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 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官员 的贡品。


      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 在15~30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 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由于犀 角珍贵,受到政府控制.故以犀角制器的 匠人极少。见于文献记载的匠人只有明代 鲍天成。此外,明人濮仲谦、明末清初人 尤通除精于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 角制作上也颇负盛名。明清两代犀角雕刻 高度发展,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 州等地都有产品。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 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


犀角雕云纹盒

明早期

高1.8厘米径4.4厘米

盒用犀角雕成,圆形,有盖,子母口相合。盖面与 外壁各剔刻三朵如意云头纹,小巧玲珑,颇为可爱。 这种小盒亦称“牛眼盒”。此器模仿漆器工艺中的剔 犀技法,精心打磨,线条圆转流利,刀锋泯然无痕。


犀角雕云龙杯

明末清初

高21.3厘米 口径19.5~11.5厘米 底径7.3厘米

杯栗色,宽流爵形状,平底,下为圆柱形。通体 以高浮雕技法雕云龙九条,或凌空腾跃,或缠绕 杯壁,景象壮观。另雕有双股式手把。


       犀角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雕 刻时.因其价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 废.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大 部分犀角器因而被制成酒杯、酒盅.洗. 盒、鼎等盛器及笔山.花篮、盆景等,偶 尔也制成人物雕像。清宫廷犀角器以犀角 杯为多,仿古制品亦颇具风貌。此外还有 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 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 酒杯。清宫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牛角 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 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 牛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 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有许多犀角器经 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高的黑紫色,本色 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犀角之所以 被制成酒杯状,还与其极高的药用价值有 关。酒置于犀角杯内,可分解其中的药用 成分,从而产生清热解毒的功用,对饮用 者身体健康颇为有利。牛角常常作为犀角 的代用品,被制成外型与犀角器一致的工 艺品,其价值自然远逊于犀角制品。


犀角仙人乘槎

明末清初

高11.7厘米 口径8.7厘米

槎蒸栗色,长形。采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仙人手持如意乘槎船行游,构思灵巧,形象逼真, 曾入乾隆帝百宝之藏。槎首前刻“再来毕甲子”和“尤通”篆文款。


犀角雕仿古光素杯

清中期

高9.6厘米长17厘米宽8厘米

杯浅棕色,椭圆形,圈足。身光素体,口沿衬以阴线回形纹。流口处镶嵌夔耳活环。盛器质地莹润, 杯造型优美,颇为难得。


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牙角雕刻中常用的技法,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 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1915年, 在规模盛大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 国的一件二十六层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赢得 特等金奖。这种套球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 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 一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 又镂刻有浮雕花纹,真是玲珑剔透,精美绝伦。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 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该技得进一 步发展.匠人最多可镂雕48~50层。


螭龙纹犀角杯

高15.5厘米

外壁雕螭龙葡萄纹,枝叶果实茂密,一大螭龙爬于杯口之上,线条流畅。内壁刻画叶脉,刻工精湛。


犀角雕折枝花卉纹三足杯

明早期

高16.7厘米 口径13.6?10.5厘米 杯以犀角雕成,杯口如同一朵盛开的 花,外壁雕荷花、海棠、蜀葵、荔枝, 寓意吉祥。枝叶花果开阖仰俯,叠压 穿插,姿态生动。三足雕成三束折枝 花果形,枝蔓交错,托抱杯体。此器 采用镂雕工艺,角的尖端一分为三, 经加热处理后外撇成足,增添了轮廓 线的变化。杯体经雕刻研磨,更显出 材质之美,如膏如玉,光韵内敛,加 之纹饰清雅精致,使此杯成为犀角雕 刻中的佼佼者。


犀角雕折枝葵花形杯

明早期

高39.7厘米

左口径14.6厘米右口径11.8厘米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折枝蜀葵,杯口雕 作花头,花瓣呈螺旋式,杯底挖出花 蕊。枝叶、花苞的弯曲向背均略作夸 张。主枝于杯口处合抱,至腰处分裂 为二,又有数条小枝盘绕其间,穿插 转折。蜀葵开花在夏末,明清时以花 卉为题材的器物,时常用它来暗示季 节的更替。此器采用镂雕、浮雕、浅 刻等技法,并略施染色,在古雅中见 妍媚。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

清中期

直径9.1厘米

此作品采用镂雕技法,内外层交错重叠,玲珑剔透,表 层刻镂“福”、“寿”字和宝相花纹。从外到内有大小空 心球十一层,每层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均雕镂精美纹饰。


微型雕刻


       与气魄宏大壮观的景物不同,微雕的 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似画的大 千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形虽小.但 内涵和境界却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 魄。樊星海先生将长528.7厘米、宽24.8 厘米的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雕刻在高 13.4厘米、直径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 过放大镜可见人物神态各异,树木.房舍 错落有致,车、船.驴、马栩栩如生,再 现了原图的风采和神韵。现代微雕可以借 助于显微镜,而此前的微雕全凭手感创作,真令人拍案叫绝。


牙雕三老教子寿臂搁

高15.7厘米

估价:RMB 4,000-6,000 

成交价:RMB 4,400 

中鸿信拍 

2001.6.29


犀角山水人物诗文杯

清早期 

高15厘米 

“柱石方氏”款 

成交价:RMB 605,000 

北京翰海

2004年秋

杯身以高浮雕的山间景象为背景,立体感强。杯 内雕山岩和云纹。杯外云雾缭绕,苍松古树,亭 台楼阁,旅人樵夫隐约可见。瀑布山溪曲折蜿蜒, 渔夫捕鱼忙于岸边。在杯上部的一侧刻草书诗 文,另一侧刻“柱石方氏”印文。


吴南愚象牙微雕东山丝竹插牌


直径7.3厘米

此牙雕作品所刻山水、人物似带有文人气息的 一幅国画。作者本人行草题字,每字细若毫毛, 行款气韵无不中矩,可称微雕的精品。“东山丝 竹”指晋代政治家谢安早年在东山(浙江省上虞 县南)隐居,放情丘壑,以丝竹为乐的故事。


染牙佛手式盒

清中期

高2.8厘米长9.5厘米宽7厘米

圆雕作品。盒身雕为佛手状,瓜蒂处以高浮雕 刻成枝叶、花蕾,并染以绿、褐等色,使之形 似原物。


劈丝编织


     劈丝编织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细致纹理 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 象牙劈分成宽窄、薄厚均匀的纤细薄片,即 '牙丝',再用这些牙丝精工编织成牙席、宫 扇、花篮、灯罩等器物,经一定的艺术加 工.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的工艺。因 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须温润的环境.所以 劈丝编织成为广东派牙雕的独特技艺。


象牙丝编玉堂富贵宫扇 

清中期

通长57.5厘米宽33.6厘米

扇面呈圆腰芭蕉形,用厚不足1毫米的象牙丝编织成蒲纹锦地。此扇画面章法极精,将编织与浮雕 巧妙结合在一起,制作精良,孔缝均匀,富贵华丽,是清中期广州工匠向朝廷进献的寿礼。


犀角十八罗汉山子及局部

高35.5厘米

成交价:RMB 1,276,000 

北京翰海2004年秋

以整角雕成。色红而润泽。角尖部即山子的顶部雕一 佛。佛肉髻、吉珠、螺发雕刻细腻。眉间白毫,双耳垂 肩,身着袈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于莲台上。佛像下则为十八罗汉。分别采用高浮雕、镂雕及部分圆雕的 技法,刻出山石、花草、古树及神态、姿势各异的罗汉, 罗汉或伏虎、或降龙,或手拿莲花、或持钵,栩栩如生。 雕工圆润,磨工讲究,不露刀锋。


镶嵌和茜色


       镶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雕刻好的 牙壁上镶嵌其他色彩艳丽的物质;另一种 是将牙片和其他如宝石.彩石等色泽鲜艳 的物质一起镶嵌在设计好的图案上。茜色 是为了改善单调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 的色彩缺陷。镶嵌和茜色这两种方法进一 步增强了牙雕制品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 亮丽多姿.异彩纷呈。


象牙雕染色花卉纹香囊

清中期

高厘米长14.8厘米宽7.6厘米

此器采用广东牙雕传统的拨镂、染色等技法,刀法通透,细致流畅,花卉带有西洋风韵,是宫中盛放香料或首饰的化妆盒。


竹雕收藏鉴定(一)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 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 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 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 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 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 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 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 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遒劲,技 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 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 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 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 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 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 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 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 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 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 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竹雕收藏鉴定(二)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 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 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 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 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 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 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 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 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 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 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 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 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 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 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 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 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 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 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 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译之纯正。


竹雕雕刻三技法


      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留取竹 子表面一部分青筠雕刻图纹,然后铲 去图纹以外部分,露出下面的竹肌作 地的技法。唐代留青技法的竹皮与肌 理区别分明,纹与地截然两色。明代 刻竹艺匠张希黄有所改进,有留存多 少之别,以表现深浅浓淡之变化。


      薄地阳文,浮雕技法之一。其刻 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 文”。施刻时,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 邻近花纹四周的竹地刮去,使花纹微 微高起,然后雕刻。


      深刻,平面阴刻法,下刀较深。有 深刻浮雕和深刻透雕两种。深浮雕法 将肉地雕去较多,使所雕图案、花纹 高出地面;透雕则是镂空部分竹干, 使图案、花纹阴现。


木雕的保养


      一般木雕保养应注意不要被水 淋、日光曝晒、炙烤,并注意防霉、 防虫蛀等。


      比较特殊的,如黄杨木雕,可 以长期保存,年久后木雕色泽由淡 黄变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 感。黄杨木雕是磨光上蜡的,故不 可用硬物修刮,脏时应用细布轻 擦。龙眼木雕的木质坚脆,应避免 阳光曝晒,可以放于室内陈列,并 保存于湿润的环境中,以防干裂。常用细布擦拭可保持龙眼木雕的光 泽。红木小件常擦拭可愈显红亮, 并可增添古雅意趣。


木雕的保养


       一般木雕保养应注意不要被水 淋、日光曝晒、炙烤,并注意防霉、 防虫蛀等。


      比较特殊的,如黄杨木雕,可 以长期保存,年久后木雕色泽由淡 黄变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 感。黄杨木雕是磨光上蜡的,故不 可用硬物修刮,脏时应用细布轻 擦。龙眼木雕的木质坚脆,应避免 阳光曝晒,可以放于室内陈列,并 保存于湿润的环境中,以防干裂。 常用细布擦拭可保持龙眼木雕的光 泽。红木小件常擦拭可愈显红亮, 并可增添古雅意趣。


牙角雕的收藏保养


      牙角雕是有机类物质,易破损断裂。在收藏保养方面,除要防止冲击、火 烧、水浸、酸碱等剧烈侵害外,要保证 其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存放条 件。温度不稳定会发生热胀冷缩,易引 起变形、龟裂、掉片,湿度不稳定会产 生失水或吸水而引起缩、胀。一般要求 温度在15℃~25℃,湿度在55%~65% 之间。牙角在光的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变 化,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均可能使 牙角变质,因此牙角雕品应避光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竹木牙角器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明珠
故宫藏 竹木牙角匏 清代(五)
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下
明清古玩杂件欣赏之竹木牙篇
竹雕:虽小道,亦有可观焉
雕镂神工,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