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答:关陇集团怎样一手制造了北周、隋、唐的兴亡|文史宴

本文是应文史宴7月份答读者问而请魏晋南北朝史高手撰写,希望提问的读者百里的卢能够满意。北周隋唐三朝的历史,与关陇集团关系极大,当年武川镇鲜卑与关中汉人融合而成的这个关陇集团,既是南北朝历史的出口,也是隋唐王朝能够兴盛的重要保障。而在从鲜卑部落走向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关陇集团也历经打击和残害,最终走向没落。

1

北周因为灵活的制度而崛起

说关陇集团必须提到一个人,宇文泰。

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出自代北六镇的武川镇。宇文泰家族与贺拔岳家族、独孤信家族、李虎家族同出此镇,关陇集团的雏形,最初就是靠着地域关系纽结起来的。

六镇起义爆发之后,宇文氏、贺拔氏、独孤氏、李氏等相继被义军裹挟着离开了武川,并相继掌握了部分武装。尔朱荣集团崩溃后,贺拔三兄弟的老三贺拔岳成为武川镇势力的带头大哥,盘踞了关中、陇右一带,聚集起关陇集团的初始势力。后来贺拔岳被刺杀身亡,原系贺拔岳心腹兼主要助手的宇文泰,受到武川镇诸将的拥戴,接掌了贺拔岳的势力。

北魏孝武帝受高欢逼迫西迁关中依附宇文泰,宇文泰杀孝武帝,操纵元氏建立了西魏。关陇集团具备了国家的形态,看上去发展壮大了,但局面却十分恶劣。

彼时天下三分,东有东魏,南有梁朝。梁朝还罢,东魏丞相高欢一直对关中虎视眈眈,想尽办法要吞并之,贺拔岳被刺杀便是受高欢鼓惑。东魏的实力也极其强大,其统治区域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大部,以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数倍于关中。高欢的招降、诱骗政策失败后,立即发动了数次大规模进攻,试图将新生的西魏生吞活剥。

摆在宇文泰面前的问题十分鲜明:怎么活下去。

其一,打不死的宇文泰。

东魏与西魏爆发了五次大战,分别是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其中只有河桥之战系西魏主动进攻,其余四次都是东魏进攻。

小关、沙苑两战宇文泰以寡克众,将西魏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其根本重地关中暂时幸免于难。但随后在河桥之战中宇文泰败于东魏大将侯景之手,大军伤亡六、七万人,宇文泰的六镇鲜卑军队几乎为之一空,正是这次惨败,促成了西魏府兵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影响之深远,连宇文泰本人都没有想到,具体内容我们放在下段讲。

河桥战后,西魏因为接纳东魏叛将高慎,两国再次爆发空前规模的邙山大战,西魏损兵三万余人,仅能维持关中防线不破。然而东魏在洛阳方向也已打的筋疲力尽,执着的高欢不愿就此罢手,他调整了进攻方向,从河东南下打关中东北方向。岂料西魏天才将军王思政预先在河东方向修筑了坚固的堡垒玉壁城,高欢两次重兵围攻不克,最后含恨去世。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澄、高洋忙于篡魏之事,两国一时再无大的战事发生。

五次大战无法灭掉西魏,东魏的原因是高欢战略失误,没有将战役胜利扩大为战略胜势。然而主要原因还在于关陇集团的坚韧和顽强,能把握住战机,该打胜的仗绝不会打输,已经输了的仗也会尽力稳住局面,不至于一溃千里。

其二,宇文泰的施政灵魂: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西魏北周的崛起,不是光靠顽强,而是实用主义。

高欢去世后,高洋篡魏立齐,主要精力投入内政建设上。宇文泰也得以把注意力放到制度的创革上。西魏北周两项最大的创新,一是政治层面的六官制,二是军事层面的府兵制。

先简单说说六官制。宇文泰采纳陇西名士苏绰的建议,搬取《周礼》的模式,对西魏的官制进行改革,设计了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六个中央部门,这六个部门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除了天官稍有不同。部门分工其实与北齐相似,都总结了魏晋以来的政治制度成果。唯一有区别的是名号。

六官是西周时代的名号,关陇集团把西周的制度搬到西魏,并不是玩情怀搞复古,而是有着现实的政治考量。

原北魏境内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都在北齐,在文化上优势十分明显。南方的梁朝自称继承东晋正朔,在政治上凌视北方两国。与两个敌国相比,西魏几乎一无所有。长此以往,西魏的民心士气必将瓦解。这个时候搬出《周礼》,一下子将西魏政治法统接到了最悠久、最正宗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源头,虽说在敌国看来不过是障眼法,但在西魏国内却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士人一定程度上找回了政治依归,也籍此看到宇文泰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关陇集团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再说说府兵制。府兵制的制度内涵是寓兵于农,技术细节不多讲。其中最难跨越的坎是接纳汉人豪强进入鲜卑人的权力范围。

东边的北齐其实也在面对汉人豪强的难题,不接纳汉人,力量难免受损,毕竟汉族士人最会治国理政,一些汉族豪强打仗也不含糊。接纳吧,难免要和他们分一杯羹。北齐高氏犹犹豫豫几十年,害死了汉人顶级名将高昂,杀了一堆杨、崔等汉人名士,到最后都没解决好胡汉融合的问题。

但宇文泰不管这个。与分一杯羹相比,兵员缺乏才是头等危机,再不把汉人拉进来,整个国家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乎,韦孝宽、李远、田弘等一大批关陇汉人豪强接连进入西魏军界,并日渐成为支柱力量。当然,府兵制最大的副产品是创造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是关陇集团的核心领导层。

整体上看宇文泰对制度创革的态度,是极为灵活务实的。用儒家经典来统治思想也罢,重用汉族豪强力量也罢,从国家角度看自然是好事,但具体到关陇集团头上,却有稀释鲜卑色彩、进而瓦解鲜卑族统治根基的危险。

宇文泰和他的鲜卑盟友们并非不知,也在府兵制上附加了赐兵将以鲜卑姓的政策,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能让国家存在下去,即使对本族不太妙,也要坚持用下去。这是宇文泰大局观和历史观的体现。

那么问题又来了?凭什么同是鲜卑出身,东魏统治集团就缺乏这样的历史观,宇文泰和关陇集团的思想源头是什么?

我想主要原因还得从关陇集团的人员成分上找。关陇集团的构成非常复杂,其核心成员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并非全是武川镇出身,柱国李弼是陇西人,大将军李远是陇西汉人豪强,有大将军之实而无其名的王思政,则是河东汉人大姓人物,代表的是元魏旧臣系统。关陇集团的文官力量几乎全是汉人大姓豪强,诸如苏绰、卢辩、周惠达等。

也就是说,关陇集团其实像一个大股份制公司,董事长是宇文泰,董事会是武川镇鲜卑豪强,高管则吸收了大量关陇地区汉人豪强和其他鲜卑贵族。人物来源比较复杂,系统内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集团内核,利益支撑点较多。

这样的特点,造成了关陇集团政治诉求不集中、不顽固、不执拗,形成了外部导向型的决策模式,没有守旧强迫症,也没有政策洁癖,什么有用都可以拿来用,形势需要什么就补齐什么。

所以说,虽然不少人鄙视宇文泰集团稀奇古怪的神操作,例如王夫之、陈寅恪这种大家,但谁也不能否认宇文泰制度改革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其三,关陇集团的特点:小口猛吃,闷声发财。

在北齐和南梁忙着互掐时,西魏接连低调地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整顿消化陇西。念贤和独孤信两位重量级大将相继镇守陇西,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压服了不服从西魏的胡汉诸族豪强,河西走廊以非战争的形式归入西魏治下。

第二件,连续拿下梁汉和益州。这一带原本都是梁朝领土,但由于梁朝发生内战,西魏一边与梁朝中央保持友好外交关系,一边派出三位大将军(达奚武、王雄、尉迟迥)蚕食上述土地。

第三件,趁北齐在江东进攻梁朝,西魏再度出手,接连攻下随陆地区和江陵地区,灭亡了萧绎政权(梁武帝法统的继承者),将版图扩展到长江流域。

这三件大事,都以低调的行动推进,一旦展开军事行动都迅速拿下,避免刺激死敌北齐的干预。几块土地的获得,为西魏带来大量人口,使得国家实力迅速增长,对于北齐的劣势便在不知不觉中扭转。

这些动作看起来没什么出奇,但回望五胡十六国以来的胡族国家,就能明白关陇集团的厉害之处。

五胡十六国统治者们大多脑子不太好使,只要国家没完蛋都爱穷兵黩武,敌国稍一招惹便要拼个你死我活,下场无不是把自己耗死。这是国家政策问题,也是民族底蕴问题,更是执政者的水平问题。关陇集团能有这样见识,真是难能可贵。

可以说,后来北周能够统一北方,全是靠宇文泰和第一代关陇集团打下的底子。

2

宇文氏撕裂了关陇集团

宇文泰死后,其侄宇文护扶助世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开国两任皇帝闵、明二帝皆被权相宇文护废杀,周武帝接掌帝位。

北周武帝在位长达18年,但由于宇文护把持大权,真正执政只有6年。短短6年中武帝几乎全部处于爆发状态,他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

帝国虽然走上了顶峰,但关陇集团内部却是伤痕累累。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着力强化宇文氏在关陇集团的统治地位,对勋贵集团进行血腥的政治清洗,八柱国中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相继被杀,李虎所部兵权在其死后被收归中央。十二大将军中李远受宫廷政变牵连被杀,达奚武和杨忠被排斥。汉人豪强方面被杀者虽然不多,但许多人的仕途被摁下了暂停键,像韦孝宽这样的帅才长期停滞在州刺史岗位上,无法更进一步。

关陇集团早期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在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态度。宇文护的做法,使得关陇集团中鲜卑族与汉族、宇文鲜卑和诸部鲜卑都产生了严重的裂痕。这一裂痕在武帝时代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掩盖于灭齐胜利的巨大光环下。

武帝还没来得及对裂痕做出修补,突然在北征突厥的准备中辞世,继立的周宣帝荒淫暴虐,一年多后暴死。宇文氏失去了核心强权人物,迅速引爆了关陇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杨坚凭借关陇勋贵和外戚的双重身份铤而走险,冒险夺取了中枢大权,一跃成为关陇集团新的领导者。

为什么历史选中了杨坚?

彼时贺兰氏、尉迟氏、陇西李氏、武川李氏(李虎后代)等,论家族地位、与宇文氏的亲近关系抑或是军事实力,都不输于杨坚。那么杨坚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正是关陇集团的分裂。

宇文氏排抑诸勋贵,在一家独大的同时,也拉了许多仇恨,导致皇权危亡的关头,关陇集团诸派系大佬都在观望成败。杨坚在长安上下其手,能灭掉他的人很多,但没有人动手发难。并非杨坚力量有多强大,而是勋贵们不愿挑头冒险,默许了杨坚的出头鸟行为。

真正支持杨坚的是关陇集团中的汉人力量。杨坚以丞相辅政,相州、益州、郧州相继发生叛乱,矛头直指杨坚。最终率军平定叛乱者,是韦孝宽、梁睿、王谊等人。

杨坚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辅政、平叛、篡周等一系列大事,缔造了大隋帝国。速度之快,令无数史家评价:自古得国之易者,未有如隋文者。3

隋文帝父子差点灭了关陇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关陇集团虽然发生了分裂,但根本势力仍在。杨坚颠覆的只是宇文氏政权,而非关陇集团。从本质属性上说,不论杨坚个人,还是他赖以成事的班子,都是标准的关陇集团。

杨坚手下几位得力干将,宰相高颎,原出自柱国独孤信门下,后又转至北周齐王宇文宪帐下。宰相杨素,是弘农杨氏人物,父亲杨敷乃北周刺史,关陇集团汉人势力。太师李穆,北周十二大将军李远之弟,正牌关陇勋贵。大将于义,是八柱国之一于谨的儿子。大将贺若弼是六镇鲜卑后代,长孙晟是北魏旧臣长孙稚后代。苏威、牛弘皆是陇右豪强出身。

杨坚起初对关陇集团是十分倚重的,在其执政的前十几年,上述诸臣都得到了高度信任。文帝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取得平陈战争的辉煌胜利,争得对突厥外交和军事斗争的主动地位,关陇集团发挥作用甚大。

但随着隋朝政治局势的逐步稳定,关陇集团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武川鲜卑逐渐凋零,宇文氏被隋文帝杀尽,独孤氏只剩几个女人(周明帝、杨坚、李昺三人之妻),贺拔氏死绝,赵贵、侯莫陈崇等绝后。二是鲜卑人补入日趋减少,才能逐渐狭窄化(以军事技能为主),不足以应对和平环境下的国家建设。三是山东汉人逐渐占据政局主体地位,所谓山东,是指旧北齐统治区域。

毕竟六镇鲜卑文化底蕴极其浅薄,孕育和制造人才的机制阙如,而像宇文泰这种无师自通万中无一的天才又不是代代皆有,所以时间一长,鲜卑人特别是武川镇鲜卑慢慢凋零,存活下来的老迈之人,也被排斥于政治核心之外。

而关陇集团的另一大来源——关中和陇右地区胡汉豪强,随着山东、江南地区的有效占领和逐步消化,大量汉人被招纳入政府系统,遍布各个部门,成为国家机器的主力。相应地,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陇集团勋贵,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局发展的累赘。

关陇集团不甘心被稀释、被排斥、被边缘化,在不同领域都采取了反制措施。前有刘昉、郑译、梁士彦等人的谋叛行为,后有李氏(李穆后人)家族的蠢蠢欲动,其中最激烈的当属高颎力保太子杨勇之事。

对此,隋文帝父子毫不宽宥,无情地举起了屠刀。元老李穆虽然早早退出政治舞台,但其子孙李浑李敏等皆被杀,顶级大臣高颎、杨素因猜忌致死,苏威屡被贬斥,鲜卑人贺若弼和关陇汉人豪强虞庆则、王世积、史万岁(皆北周旧臣)被杀……

后来炀帝多起用江南人士,如虞世基等,又屠杀制裁了一批山东人士,如薛道衡、李德林等,但总体上利益受损最大、被打击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关陇集团。也就是说,来源更加复杂、刚刚适应大一统国家政治生态的关陇集团,第二次与皇帝产生了裂痕。

与北周宇文氏打击排抑关陇勋贵相比,那次分裂还只是内部排排座分果果,大不了是谁家多占谁家少占的问题,不管胡人汉人都有条活路。隋朝这次分裂,则是大刀加颈式的强逼,要么你放弃政治地位要么拿命来。

可以想见,关陇集团人士对隋朝的态度如何。隋朝末年发生统治危机时,率先起来反对隋炀帝的,正是关陇集团中最核心、最老牌的贵族后代。

大业十三年杨玄感之乱,主谋者杨玄感(杨素之子)是关陇汉人豪强,协从者李密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曾孙,杨玄感围攻东都洛阳时,一大批关陇贵官子弟纷纷投降乱军,公开与炀帝决裂。而最终挟骁果军作乱、砍掉隋炀帝大好头颅的,正是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祖父是宇文泰的帐内武士,正牌关陇勋贵出身。一报还一报,隋炀帝最终毁在自己的政策手里。

4

李渊和关陇集团的相互成全

隋灭唐兴,唐高祖李渊的家族与关陇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渊祖父李虎是八柱国之一,外祖父独孤信亦是八柱国。李渊之妻窦氏,其父窦毅是宇文泰的女婿。李世民正妻长孙皇后,父亲长孙晟是隋朝重臣、鲜卑人。

李渊毫无疑问是关陇集团人物,但唐朝创业功臣集团,到底是不是关陇集团,自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这个概念后,史家历来争议纷纷。

李渊起家于河东太原,这一地区是传统上的北齐旧地,李渊依赖的多是山东人士。

黄永年先生曾对唐初创业功臣集团朝廷进行过统计。统计对象分为三批,第一批是李渊太原起兵功臣,第二批是太宗朝实封(食邑)功臣,第三批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批功臣名单中共列十七人,其中仅三人是关陇集团人物。第二批功臣,四十三人中八人是关陇集团人物。第三批中二十四功臣五人是关陇集团人物。可见为数甚少,比隋朝时大为不如。

许多史家认为关陇集团在隋末其实已经消亡,虽说不无道理,但毕竟谁也抹煞不了李渊的关陇集团身份,唐初创业功臣确实也有一批关陇集团人物发挥重要作用。李渊建立唐朝后,曾在中枢任职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的十二人,有七人带有关陇集团的属性,这说明关陇集团仍然在延续,只不过数量越来越少,隋朝以来式微的趋势没有变。

关陇集团之所以能在隋末唐初稍稍振作,并为李唐皇室建国作出贡献,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尚武属性。唐初功臣中的关陇人物,如李孝恭、窦抗、侯君集、屈突通等,主要功能是作战。裴寂、刘文静等辈,则是文武合一型的传统贵臣,魏周隋三朝的关陇集团人物,大多数是文武合一。

李渊信任和借重关陇人物,原因在于开国战争中,军事、政治往往交错掺杂不分彼此,各类军务政务多是以粗糙激烈的形式和手段推进。这种形势下,山东和江南人士那种精密细致的政治风格并不实用,文武合一、粗通大体的关陇人物相较更为合适。这是唐初关陇集团败而复振的重要原因。

而随着唐朝各项制度逐渐成熟,纠缠了四百年的胡汉民族矛盾退出历史舞台,鲜卑族的光彩逐渐褪去,关陇集团产生的根源不复存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政治团体终于自然地消亡于历史洪流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陇门阀衰亡史
简述关陇集团的形成过程
从北周到隋唐,关陇集团为何能成为皇帝的摇篮、最传奇的世家团体?
史上最强集团——关陇集团的兴衰起伏
武川奇迹:十位帝王的老家
“关陇集团”借助邙山之战横空出世,左右天下四百余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