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18年6月18日 唐朝建立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大唐”。

《旧唐书 高祖本纪》记载:
(隋义宁二年、唐武德元年五月)甲子,高祖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这一天是唐朝正式建立的时间.
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二十日)换算为公历是公元618年6月18日.

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义宁二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义宁元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存在38年的隋朝灭亡。


公元617年十一月,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破屈突通军队,攻入隋京大兴(日后唐王朝仍在此定都),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618年五月,李渊迫使隋恭帝禅位,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兴,改名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中国。

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举、薛仁杲,同年幽州罗艺降唐,同年,李法主因与王世充在雒邑相争失利,投降唐朝,使唐朝军事实力急速增长,使得日后在中原荡平诸侯,虎据中原,由此作为统一天下的基始。

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

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

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公元679年唐全境图)

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建立者的三种亲戚关系

1、李渊是杨坚的外甥

杨广的皇后独孤伽罗,其父亲还有两个女儿进入皇室,一位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一位是唐国公李昞的妻子,也就是李渊的生母,李渊生母和杨坚的妻子是姐妹,所以李渊是杨坚的外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李世民是杨广的外甥。

2、杨坚是李渊的外甥女婿的父亲

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的女儿,嫁给了杨坚的儿子杨广为妃,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嫁给了杨坚的儿子杨广,李渊是杨广的舅舅,杨广是李渊的外甥女婿,杨坚是李渊的外甥女婿的父亲。

3、杨坚是李渊的亲家公的父亲

杨坚的儿子杨广,有一个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杨坚的孙女是李渊的儿媳妇,杨广是李世民的岳父,李渊是杨广是亲家公,杨坚是李渊的亲家公的父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他亲历过隋末农民起义,深知苛政误国。因此,时时以隋亡为鉴,将君主比作舟,百姓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他励精图治、操心国事,十分注重选官用人。“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每以谏诤为心”的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出纳惟允”的温彦博、“众务必举”的戴胄、“激浊扬清”的王珪:朝堂之上,可谓四方辐辏、人才济济。而唐太宗又胸襟开阔、善于纳谏,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出现了第一个治世——“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修成《贞观律》、贯彻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健全府兵制度等,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石。曾经的凋敝不堪已为天下大稔(rěn)、流民归乡的新气象所取代。但若要胜过大业年间的繁华,还要几代人的努力。

贞观遗风

在古代社会,武则天作为一名女性而能君临天下,既是时势所致,也与她的政治才能有关。她主政期间,以铁腕手段打击了以李唐皇室为主的士族势力,扶植了一批为己所用的庶族官僚。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武举,广罗人才。名相狄仁杰以及后来活跃在开元政坛上的姚崇、宋璟、张九龄,都离不开武则天的伯乐之识。

她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继续推行均田制。当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武则天虽因任用酷吏、大肆佞佛为后世所诟病,但不可否认她施政、治国颇有“贞观遗风”,也为此后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基础。

开元盛世

武则天下台后的动荡并未持续多久,大唐王朝便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一批贤臣的辅佐下,直指时弊、锐意革新: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抑制佛教势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整理典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正是经过这样的努力以及贞观、武则天时期的积淀,开元、天宝年间的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一派欣欣向荣,国家安定、海晏河清、物阜民丰。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就曾在“安史之乱”后回忆开元时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lǐn)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但是,即使阳光再灿烂,地面也总有阴影。盛世下的歌舞升平难掩衰颓的无奈,“安史之乱”已如魔鬼慢慢逼近了盛世的辉煌。

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首领,他不但完成了西藏的统一,还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使得西藏日益欣欣向荣。他仰慕大唐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终于允许将宗室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他,并请李道宗主婚,亲自送女儿到吐蕃。

文成公主一路西行,而松赞干布也早已率部队驻扎在柏海,亲自到河源迎亲,并对李道宗恭敬地执子婿之礼。为了表达能娶到天朝上国公主的荣耀,他还特地建了一座宫殿作为公主的寝宫,这就是著称后世的布达拉宫的前身。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包括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在内的大量物品,以及经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加强了它与内陆的联系,文成公主也因此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至今仍有文成公主庙。

辉煌的法典——《唐律疏议》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隋《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武德律》。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又对此加以修订,成《贞观律》,此时唐律基本形成。高宗年间,长孙无忌、李勣(jì)等人又以《武德律》《贞观律》为基础,修成《永徽律》,并于永徽二年(651年)颁行全国。次年,对《永徽律》做了详细解释,撰成《疏议》三十卷,附在律文后颁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这样,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便形成了。

《唐律疏议》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jiù)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十二篇。记载的具体刑名有五,即“五刑”——笞、杖、徒、流、死,分为律、令、格、式四种体式。《唐律疏议》总结了前代的司法经验,立法宽简、内容周详,不但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一准乎礼”的量刑定罪原则,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封建法律的典范。因此,它不仅为后世所继承,还影响东亚日本、朝鲜等国的立法,在我国法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律疏议》残片(局部)

手工业

唐代的手工业分为官营、私营两种,以官营为主。其中,纺织业最为发达,北方善制绢,南方盛产布。宋州、亳州以绢帛著称,而定州盛产绫绢。麻纺织品主要产于关陇和江南,以黄州的赀(zī)布最负盛名。棉纺织品主要来自岭南的桂州和西北的西州一带。

矿冶业也有所发展,当时开采的矿产品有金、银、铜、铁、锡、铅等,主要分布在陕州、宣州、润州、饶州、信州、衢州等地区。共有各类矿山168 所,其中包括铜冶96 处、银冶58 处、铁山5 座、锡山2 处、铅山4 处。而且钢铁冶金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造船中心主要集中在扬州、洪州、宣州、金陵等地,远航印度洋和红海的中国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造纸技术广泛传播,造纸业已成为较为普通的手工业。当时的杭州、越州、婺(wù)州、衢(qú)州、宣州、歙(shè)州、信州、益州、韶州、蒲州等地建立了官办和民营的造纸作坊。而且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纸的数量和品种都大为增加。陶瓷业也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唐玛瑙兽首杯

陶瓷业

唐朝的造瓷业非常发达,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的邢窑、耀州窑、巩窑等盛产白瓷。其中邢州窑的白瓷被称为“类银”“类雪”,而且产量很大,社会各阶层都能使用。

南方的越州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等相继进入盛烧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名窑,可谓名窑林立。以越州窑的产品最佳,釉色光亮纯青,为帝王专用,被誉为“秘色瓷”。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正是形容它的青翠晶莹。

1987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十余件秘色瓷器,证实了越州窑的高超水平。另外邛州大邑的白瓷也颇负盛名,体薄而致密,色白声清,得到大诗人杜甫的盛赞。

大唐帝国二十帝

1、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一说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今甘肃静宁)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姨母)垂爱。在隋朝三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

在隋朝土崩瓦解时,招兵买马,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建立大将军府,带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斩杀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炀帝遇弑江都后,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先后击败陇西军阀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郑王王世充,陆续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谥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累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笼络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4、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5、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

龙朔二年(662年),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圣历二年(699年),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景云元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宠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

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684~690年,710~712年),真正掌权两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6、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7、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8、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762-779年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唐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李豫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宇量弘深,仁孝温恭。初以皇孙,封为广平王。安史之乱中,跟随唐肃宗前往灵武。唐肃宗即位后,拜天下兵马大元帅,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受封成王。乾元元年(758年),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平定安史之乱。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779年),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9、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致使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李适辗转奉天、梁州等地,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但总体局势较为安定。李适在位时期,内部兴起了古文运动;在对外关系上,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10、唐顺宗李诵(761——805?),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

初以皇孙,册封宣城郡王。唐德宗即位。进封宣王,册立为太子。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擅长隶书。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式继位,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这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次年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入葬于丰陵。

11、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

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12、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824年2月25日),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除武则天,唐殇帝外,820年—824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三子,母为懿安皇后郭氏。

贞元十一年(795年),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封建安王。元和元年(806年),加封遂王。元和五年(810年),领彰义军节度大使。惠昭太子李宁逝世后,元和七年(812年),册立李宥为皇太子,改名李恒。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崩,宦官梁守谦拥立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不久,河朔三镇复叛,躲藏军士纷纷归附三镇。长庆四年(824年),驾崩于寝殿,在位五年,年仅三十岁,后葬于光陵,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3、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太后王氏。

元和四年(809年),生于大明宫别殿。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加封景王。长庆二年(822年),册立为皇太子。四年(824年),唐穆宗逝世后,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沉迷击鞠,喜欢打夜狐,不爱坐朝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甚至发生染工暴动事件。宝历二年(826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18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4、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恭俭儒雅,博通群书。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之后,遭到软禁。

开成五年(840年),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15、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40年—84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

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为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三十二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16、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认为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初名李温,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年—873年在位),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

大和七年(833年),生于藩邸。器度沉厚,姿貌雄杰,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八月癸巳(859年9月10日)即位。次年十一月丁丑(860年12月17日),改元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

咸通十四年七月辛巳(873年8月15日),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一岁,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葬于简陵。

18、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873年—888年在位)。初名李俨,是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

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当时唐僖宗12虚岁,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死于长安,终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庙号僖宗。

19、唐昭宗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904年在位)。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

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初封寿王,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888年),在杨复恭拥立下即位。当时,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于是,唐昭宗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唐昭宗一直受制于宦官、李茂贞与朱温。天祐元年(904年),为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

20、唐哀帝李柷(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本名李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晔第九子。

乾宁四年(897年),进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正式即位,成为权臣朱温的傀儡,一切政事皆不定夺。

天祐四年(907年),废为济阴王,安置于曹州。五年,惨遭鸩杀,葬于温陵,终年十六岁,谥号为哀。后唐时期,追封“昭宣光烈孝皇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皇帝列表,哪个最厉害?哪个最差劲?
唐朝皇帝的列表及简介记忆顺口溜介绍
唐陵石狮探究∣陵寝柏城俱扫尽,神石狮鬣动秋风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历朝太子列传(下)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