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君主专制无以复加的顶峰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走向顶峰的阶段,明朝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为行政顾问,旨在最大程度地加强皇权。而至仁宣二宗时,内阁以大学士出任,逐渐走向行政中枢的地位,掌握了奏章审阅的“票拟”权。皇帝则通过赋予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权力,以制衡内阁,这不仅使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与宰执无异的局面,还导致了宦官干政的严重后果。清朝则在努尔哈赤时代形成了极具满族特色的“八王议政”制度,随之演化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带来了重大决策时的集思广益,是满清迅速崛起并顺利入关的政治保障。然而在奴隶主向封建王朝的跨度中,满清统治者对明朝旧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改制中枢,将皇权推向了无以复加的顶峰。

努尔哈赤剧照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成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对原女真狩猎组织进行改制,在黄、白、红、蓝四旗基础上创建八旗制度。与此同时,面对逐步扩张的军事需求,以及统治范围逐步增大的行政需求,努尔哈赤又置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与诸贝勒一起参与五日一次的“国议”。在后金政权不断壮大的历程中,努尔哈赤也逐渐感受到战争的无情,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所以早就开始筹划继承人的储备与培养,而随着五大臣的政治手腕下,褚英、代善两次立储失败,他也认识到了原始霙族的议政制度是难以到达储君预立的。所以到了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以政治锻炼为目的处理国务,希望诸子不止埋头于战场上,而且要养光韬晦于政治当中。次年三月,他又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史称“八王议政”。

议政王大臣

就努尔哈赤搭建“八王议政”的体制看,本质上是由宗亲血脉为纽带达到控制政权稳定的目的,而从立储失败的背景上看,他又是向封建君主集权社会转变时,巩固子侄继承政权的合法性。早在褚英担任政务官时期,他就忌惮五大臣的权势,根深蒂固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是努尔哈赤“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笼络对象,努尔哈赤虽贵为共主,却又十分依赖五大臣的支持,他们背后更是军事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褚英一步一步踏入五大臣设下的政治陷阱,努尔哈赤不是看不出来,而是需要顾全大局,听之任之。从贝勒分值到八王议政,努尔哈赤是为后金政权从军事部落联盟走向君主专制打下的基础,正如今天的公司上市一样,注入资金稀释原始股份,将董事会的决议权分化,再以同股不同权的方式集中在自己的子侄手中,所以它的初衷就是为继承人搭建阶梯。

会议形式

“凡出师行猎,各领本旗之兵而行,各事均听其稽查,与诸王贝勒等共论政事”。——《清史稿》

这种制度虽保证了子侄的选举成功率,却未能解决获胜者的集权目的,八贝勒皆各自享有直接统兵、财政自理、刑狱独断的特权,这种威胁君主权力的局面直到皇太极即位才有了转机。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以一种“本末倒置”的方式,于每旗设立一位总理一切事务的大臣,史称“八大臣”,从制度上削弱了各贝勒的特殊权力,并赋予了总管旗务大臣稽查旗主之权,形成对君主直接负责的监察体系。在商议国政的会议上,八大臣与八位贝勒共同参议,形成中枢决策体系,兼顾行政、立法、处理不法王公的职能。以此为开端,皇太极逐步将八旗固山额真也纳入议政体系,形成了由宗室贵族、八大臣、固山额真等组成的议政制度,是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早期形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以五行之法,取克明之意,改国号为清。原八旗旗主皆封王,在原有议政体系的基础上,以职位的形式于每旗另设三名“议政大臣”,这种中枢决策制度就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称。

皇太极剧照

君主集权需求下的中枢变革

“臣等公疏,请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等事,疏经数上。”——《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的称帝,标志着后金政权完成了奴隶主政权向封建君主政权的过渡,这也就对君主集权提出了新的要求,议政王大臣会议虽能够以满清贵族的利益出发,作出集思广益的政治策令,却同样富含着古老的部落“民主决议”性质,在某种层面上讲,它甚至像是制约皇权的枷锁,如史料所说的“决议既定,皇帝亦无可奈何”。从政权发展的需求出发,在范文程等汉族官僚的建议下,皇太极将秘书机构“文官”改制为“内三院”,并效仿明朝的六部设立行政办事机构。

对内而言,这种改革是欲将行政中枢剥离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束缚,继而加强皇帝的行政权力,并且对于明清对峙的形势而言,他标志着行政机构走向汉族官僚更为认可的君主专制,且由文人供职的规定打破了部落联盟武力立国的限制,对于清国拉拢明朝官僚具有积极意义。皇太极经过改革,自身势力远远超过八旗贝勒,故而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局面即将结束,君主集权制已初具框架。

顺治即位

为了过渡时期的稳定性,亦为提高宗王的“文治”能力,皇太极以诸王贝勒分理六部部务。但在过渡期间,皇太极去世,在多尔衮的扶持下,六岁的福临即位,清朝出现了子弱臣壮的局面。多尔衮身为亲王,自然不会帮助皇帝削弱王公贝勒的权力,在架空首席辅政大臣济尔哈朗之后,他重提“凡国家大政必众议佥同”的旧制,并取消了八旗贝勒执掌六部的安排,以摄政王的身份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清朝的实际执政者。他虽然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身份问题,他不可能帮助皇帝削弱自身权力,因此在多尔衮“执政”期间的君主集权属于停滞状态,这一时期的核心更侧重于入主中原。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狩猎途中身亡,顺治帝迎来亲政的机会,年轻的顺治帝并没有更多治国理政的办法,但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多年,他明白皇权是亟需加强的。故重新重用多尔衮弃用的大臣,为减少决策上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依赖,顺治十五年(1658),他效仿明朝体制,以“内三院”为基础建立内阁制度。这个改变也说明了顺治帝饱受汉化的影响,意图将一个军事合议政府改变为有序的文治政府。

辅政四大臣

而这个改革尝试不到三年,顺治帝就神秘“去世”了,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非宗室亲贵的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议政大臣成了他的辅政团队。顺治帝的这个辅政体系很明显是排斥宗亲王公,担心多尔衮这样的权贵再次出现。而这四位辅政大臣毕竟在旗,他们在康熙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内阁,将顺治帝的汉化机制一一抛弃。而且当鳌拜独大之后,辅政体系的制衡愿望彻底失效,他将“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内阁之权揽于一身,再次对皇权形成威胁。

康熙亲政

康熙八年(1669),在满臣索额图、汉臣黄锡衮、王弘祚等人的支持下,清除了以鳌拜为首的政治集团。年仅15岁的康熙自此开启了父亲没能完成的汉化改革,第一步便是重启内阁,并将内阁制度细化完善,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行政体系中枢。内阁学士再次被授予了行政奏章审阅的“票拟”权,鉴于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过重,康熙在内阁制度上加以改善,对于内阁大学士轻其权而重其名。与明朝宣宗重用宦官制衡内阁不同,清朝本身具备“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康熙帝保留了它的议奏军国重务之特权,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就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重,内阁侧重日常政务的处理,议政王大臣会议侧重于重大国策的决议。

“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康熙起居注》

鉴于顺治帝设日讲起居官,每日学习汉族历史文化,历代治国兴邦之策的启发,康熙帝欲从汉族文人中汲取治国良策,于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于禁城之内设陪读书房。起初,南书房供职人员不得参与外朝政务,只是偶尔受皇帝特旨承担草拟职能,可随着三藩之乱的发展,康熙帝政务愈加繁忙,遇有急奏时召集“议政王大臣”多有不便,于是经常于南书房内以陪读文臣作以参谋机要,将内阁外朝政务分拨至“内廷”处理,进而使南书房的职能逐渐转变,愈加接近核心权力圈。故而到了康熙中后期,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者皆涉机要的局面,即“大事关大臣;群事关内阁;撰拟谕旨则关南书房”。且因南书房“直达天听”的近水楼台之便,加之汉族官僚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所以由三藩之乱时的“战时内阁”发展成为日常的机要参谋机构。

南书房

南书房的设立和职能的转变,反应了清朝皇帝加强权力控制的欲望,同时也反映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局限性,他以王公亲贵为主体,在国议上始终带有“奴隶主”利益需求的特点,故而在决策上与全局操盘手——皇帝形成矛盾。而内阁行驶行政中枢的权力,但鉴于满汉分席的官制设定,大学士又罕有汉臣,组阁上亦存在局限性。面对汉地的治理,清王朝亟需汉族文人志士涉及中枢,参与国政要策的制定与决议,南书房的角色转变并非偶然,反而是清朝完善封建君主专制和中枢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南书房如此,军机处亦是如此。

军机处

康熙帝执政晚期虽出现诸多问题,但总体上为一个新兴的统一政权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继任者雍正皇帝涉足国政二十余年,即位时属于无缝对接,在整顿完康熙朝留下的弊政问题后,也顺其自然的推进皇帝集权。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时,出于保密的需求,他仅与胤祥、张廷玉、蒋廷锡等商议后秘密筹划。两年之后,大军将发时,雍正帝才宣布于户部之下设立军需筹备专项机构——军需房。

随着战事的发展,雍正帝效仿康熙时的南书房,将军需房迁至禁宫门外,以便提升军务处理的效率,由此也更名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入职的军机大臣皆是兼职的形式,雍正帝随时召见军机大臣询问战况、听取意见、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不经内阁,直接发给有关官员执行。这在提高战时军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将内阁权力进一步削弱,而军机处只是上传下达,是皇帝揽权的一个途径。

密折

“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康熙朱批》

雍正帝在分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同时,还参照了康熙时期形成的密折制度,即绕过礼部通呈司,直接向皇帝上报机要的折子,这种折子被密封在匣子内,皇帝赐予重要臣下一把钥匙,自己留一把钥匙,以防密折所奏泄露。这种制度是康熙创立后,用于江宁织造长官监视江南“反清复明”活动的,如曹雪芹家族的曹寅、李煦皆是康熙皇帝的“探子”。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将这种制度扩大化,凡五品官员皆赐密奏之权,也以此加强中央朝廷的监察权。康熙一朝留存第一档案馆的密折共计3119件,到了雍正朝则高达4万余件,雍正皇帝平均每日光批复密折都要十余件,为减轻这种审阅密折的压力,军机处就成为雍正帝的代理密折机构。

江宁织造博物馆

“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枢垣纪略》

到了乾隆时期,军机处职能逐步增加,军机大臣额定扩充至六人,军机章京扩充至十六人,满汉各半,凡有重要策令下发,由军机处直接办理的为“庭寄”;由军机大臣转交内阁办理的则称“明降谕旨”。这就奠定了“内廷”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内阁则演变为一个日常行政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则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乾隆五十八年(1793),议政大臣的职务被撤销,这标志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废除。继康熙、雍正二帝以来,首次出现了一个中枢机构独大的局面。当和珅凭借才智帮助好大喜功的乾隆帝解决各种经费问题后,他便随之成为了领班军机大臣,集诸多实权于一身的和珅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从而掌握了信息流通渠道,亦凭借乾隆帝的信任参与决策,将军机处的地位再次抬升,以至于打破了权力的平衡,威胁到皇权。

乾隆、和珅剧照

这种威胁在嘉庆帝铲除和珅后得以化解,并且在嘉庆帝的改革中,采取重其职能,轻其权力的方式,继而使它成为中枢的同时,却不能够形成对皇权的挑战。军机大臣“承命办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它虽具中枢职能,却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因此无法形成与皇权的抗衡。其实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建立之初也是秘书机构的形式,但它自仁宗即位以后,便以正式官署的形式确定下来,阁臣的任免受制度约束,皇帝尚且不能随意任免;反观军机处大臣,品阶无定制,任免权完全由皇帝掌握,可以说明朝的阁臣是为国家服务的,清朝的军机大臣是为皇帝服务的。所以在两种制度发展到后期时,明朝的皇帝会因内阁制约,决定不了立储问题,灰溜溜的选择挫朝30年;而清朝的皇帝则可以绕过部院,将自己的决策传达并付诸实施。

雍正帝剧照

当然,任何制度的发展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内阁的成立,再由南书房到军机处的演变。无疑都是满清政权从奴隶制领主政体走向封建君主专制的必然趋势。军事民主决议能够使部落联盟提升凝聚力,形成有效且统一的军事扩张活动,而当统治者的利益需求走向集权的方向,原有的决策体系必然遭到淘汰。清朝统治者的集权意识明显高于明朝,明朝是采用了分权的形式提高皇帝的控制能力,清朝则是纵向的清除一切挑战皇权的威胁。倘若明朝的皇帝将内阁的秘书属性延续下去,可能也就不存在内阁首辅的宰执化,也不需要利用宦官进行制衡。清朝则由奴隶制直接跳入君主专制的进程,体制更为单纯,并没有疑难杂症缠身,且有明朝的模板进行改善套用,因此能够快速地完成过渡,继而将君主专制集权推向顶峰。

参考史料:《中国通史》、《清史稿》、《康熙起居注》、《永宪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看明清两朝在君主专制上的差异
雍正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大成之产物
第17: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清朝统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清朝哪个皇帝时设军机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