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


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


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第一 捭阖


第二 反应


第三 内揵


第四 抵巇


第五 飞箝


第六 忤合


第七 揣篇


第八 摩篇


第九 权篇


第十 谋篇


第十一 决篇


第十二 符言


本经阴符 七篇


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阴,暗中。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


凭证。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阴符者,私志于内


,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


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


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文中有明显


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


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


和方法。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


本。


盛神


养志


实意


分威


散势


转圆


损兑


持枢


中经

------------------------------------------


简介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


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


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鬼谷子》书中以道家


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


百家学说之大成。《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


技巧,是一部入世成事的心机妙典。《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


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


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


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


符言》八篇。下卷含《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三篇。另有《转丸


》《胠乱》二篇,亡佚已久。上卷以权谋策略为核心,中卷以言辩游说为重


点,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


《鬼谷子》全书立论高深玄妙,文字奇绝精巧,与儒家主导的“仁、义、礼


、智、信”大相径庭,是中国古代作品中少有的成功学著作。《鬼谷子》是


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出现的一部奇书,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独树一帜。


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跨越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情


报学等多种学科,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中的运筹帷幄有着


指导意义。


《鬼谷子》思想价值不仅在于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它以“道”为理


论依托,将其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鬼谷子》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了吸


收和发展,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能读到对


权谋的热衷,也可以读到“深隐以待时”的沉静。在鬼谷子看来,圣人之所


以为圣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守司其门户”,也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遵循天下兴亡之道。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或王利,号玄微子,因隐居在鬼谷,所以自称


“鬼谷先生”。他是春秋时卫国朝歌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


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被誉为“千古奇人”,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擅长修身养性,精于心理


感知,深明阴阳刚柔之道,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两千多年来


,兵法家尊他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师尊他为祖师爷。


史书说鬼谷子是占尽先机的谋略家;传奇中说他是神通广大的智者;宗教故


事中说他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民间流传中说他是预测吉凶的占卜大师。在文


化史上,他的师父是尹喜,尹喜的师父便是老子,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


、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们齐名的思想家。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


子》《本经阴符七术》和《关令尹喜内传》。《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


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和《关令尹喜内传》则专注于养神蓄锐之


道,用以修身养性。


鬼谷子不仅是纵横家之祖,也是战国兵家之祖,他一生收过四个赫赫有名的


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和张仪,而他们在拜师之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


师后个个大放异彩、名传千古。《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


记载说他们是“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这四人运用鬼


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牵动着战国乱


世的政局。


《鬼谷子》这部谋略学巨著,讲授了不少政治斗争权术,其中包括取宠术、


制君术、交友术和制人术等,堪称是一部探讨古代政治权谋的智慧宝典。战


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们通过精湛的游说技巧,促进了秦朝的建立。苏


秦凭三寸不烂之舌,配六国相印,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


,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勋。从这个层面来看,鬼谷子间


接地参与了先秦政治的走向,促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讽者极多。其实,外交能力关


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生意谈判和竞争策略同样关系到经济实体的成败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修为,“潜谋于


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是《鬼谷子》的精髓所在。由于《鬼谷子》历


经千年,依然对现实生活有着指导意义,所以一直被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家、


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现在又广受商界人士的青睐。


此书是蕴含着商业管理智慧的经典古文读物,适合不同古文学水平的爱好者


阅读,尤其是从事创业、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商务人士。

------------------------------------------


 历代名家论鬼谷子


鬼谷渺渺,每环奥义。……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解势。


《转丸》骋其巧辞,《飞箝》伏其精术。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纵横者,所以明辨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


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西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


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


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


贼害忠信,覆乱家邦。

 

——唐朝·长孙无忌《鬼谷子序》

 

元冀好读古书,然甚贤《鬼谷子》,为其指要几千言。《鬼谷子》,要为无


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盩峭薄,


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而时之言纵横者,时葆其书。尤者,


晚乃益出七术。怪谬异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陿。使人狙狂失守


,而易于陷坠。幸矣,人之葆之者少。今元子又文之以《指要》,呜呼,其


为好术也过矣!

 

——唐朝·柳宗元《辨鬼谷子》

 

战国之事危矣!士有挟隽异豪伟之气,求聘乎用,其应对酬酢,变诈激昂,


以自放于文章,见于顿挫险怪、离合揣摩者,其辞又极矣。

 

《鬼谷子》书,其智谋,其术数,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


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鬼谷之术,往往有得


于阖辟翕张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溃而不可御。予尝观诸《阴符》矣


,穷天之用,贼人之私,而阴谋诡秘,有金匮韬略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


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按: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


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然苏秦所记,以为周时豪士隐


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字。今考其言,有曰:“世


无常贵,事无常师。”又曰:“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


命则不忧。”凡此之类,其为辞亦卓然矣。至若《盛神》《养志》诸篇,所


谓“中稽道德之祖,散人神明之赜”者,不亦几乎!郭璞《登楼赋》有曰:


“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又《游仙诗》曰:“清溪千余刃,中有


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可谓慨想其人矣!徐广曰:“颖川阳


城有鬼谷。”注其书者,乐壹、皇甫谧、陶弘景、尹知章。

 

——南宋·高似孙《子略》

 

《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


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云王誗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


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胠箧》及《本经》《持枢》《


中经》三篇。《转圆》《胠箧》今亡。梁陶弘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


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

 

大抵其书皆捭阖、钩钳、揣摩之术。其曰:“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


言以示其同;或闭藏之,使自言以示其异。”捭阖也。“既内感之而得其情


,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钩钳也。

 

“量天下之权,度诸侯之情,而以其所欲动之。”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


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


道。高氏独谓其得于《易》阖辟翕张之外,不亦过许矣哉!其中虽有“知性


寡累,知命不忧”,及“中稽道德之祖,散人神明之赜”等言,亦恒语尔,


初非有甚高论也!呜呼!曷不观之仪、秦乎?仪、秦用其术而最售者,其后


竟何如也?高爱之,慕之,则吾有以识高矣。

 

——明朝·宋濂《鬼谷子辨》

 

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书凡三卷,自《捭阖》至《符言》十二篇


,《转丸》《胠箧》二篇旧亡,又有《本经》《阴符七术》及《持枢》《中


经》共二十一篇。柳子厚尝讥其“险盩峭薄、妄言乱世”。今观其书,抉摘


幽微,反复变幻,苏秦得其绪余,即掉舌为从约长,真纵横家之祖也。

 

——清朝·秦恩复《鬼谷子序》

 

元读《鬼谷子》,中多韵语,又其《抵巇》篇曰:巇者罅也。读巇如呼,合


古声训字之义,非后人所能依托。……窃谓,书苟为隋唐志所著录而今仅存


者,无不当精校传世。况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陶氏注又世所久佚,诚


网罗古籍者所乐睹也。

 

——清朝·阮元《鬼谷子跋》


鬼谷子,小人之书也。凡其捭阖钩钳之术,只可施于暗君耳。其意欲探厥意


之所向,从而巧变其说以邀结之,使得亲悦于我,胶固而不可离,千古奸邪


之愚昧其主者,莫不如是。

 

——清朝·卢文弨《鬼谷子跋》

------------------------------------------


捭阖


捭阖,即开合术。捭,敞开。阖,合拢。《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


变。”阴阳相生,化成万物乃至众生。纵横驰骋,大开大合,乃天地之道,


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捭阖这一观念,在鬼谷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


地位,其思想基础与传统阴阳观相一致。以万千气象,浩荡胸襟游说各国诸


侯,以助其君临天下,这是战国时纵横家的特有风采。

本篇是其后各篇的理论依据。其要旨是说:何时应敞开心扉,直言陈词;何


时应冷静观察,沉默不语。人立足于社会,就要遵循捭阖之道,窥察人性卑


微,洞悉虚实真伪,进而能够知人、御人。捭阖之道有助于认识事物变化的


端倪及规律。不过,也有人认为此术是升官之道,阿谀奉承的诡计。当是乐


山乐水,见仁见智。


《鬼谷子》是一部千古奇书,它所阐述的观点,褒扬者可扬于天,贬抑者可


抑于渊。悬殊之大,势如水火。有人说它是小人之书,充满狡诈权变、诡计


多端和玩弄心机,唐代柳宗元劝人千万不可读此书。尽管如此,鬼谷子仍然


不失为一部充满谋略和智慧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深厚的文化


底蕴,值得发掘、整理、研究、深思。当然,书中所宣扬的变化多端、层出


不穷的


〖查看详细〗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


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


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于天地间,就是要成为众生的先导。通过考察阴


阳二气的变化来分辨万物,从而知道生死存亡的途径。考察各种事物的始终


,洞察人们内心的实情,发现万物变化的征兆,把握避祸求生的关键。所以


,从古到今,圣人所遵循的方法、守则始终一致。


〖查看详细〗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


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世间万物是千变万化的,各有特定的归宿;有的表现为阴,有的表现为阳;


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紧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


圣人能够始终把握事物间的阴阳变化,并以此审查先后,权衡轻重缓急,比


较人才的优劣短长,以便任贤使能,君临天下。


〖查看详细〗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


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


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人们的资质是有差别的,有的贤能,有的不肖;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


勇敢,有的怯懦。针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可以对人开放,也


可以对人封闭;可以引进,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尊重,要用无为


的方式管理他们。详查对方的有无虚实,放纵欲望和喜好来任用,判断其真


实的志向与意念。略微排斥其言辞,开启之后加以反复揣摩,通过询问来考


察其真伪虚实。贵在得到其内心旨意和要害,通过闭合开启,获得自己想要


的利益。


〖查看详细〗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


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或者把实情向对方公开,或者把秘密隐藏。公开实情,是为了和对方情况一


致;秘密隐藏,是为了和对方情况不同。想知道事情可行与否,就要把对方


的计谋研究清楚,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异同之处。不管是离是合,都要等待时


机,顺从对方意愿,以观察他的动向。如果要把实情告知对方,务必要谋划


周全;如果不把实情告知对方,务必要行事严密。周全、严密要求做到密不


透风,不被发现,最好使自己的行动像“道”一样归于无形。


〖查看详细〗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


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用开启之术,要对对方实情了如指掌;用闭合之术,要和对方结为同心。对


待人才,皆能衡量其轻重缓急,弄清对方真实意图想法,并作出切实规划,


圣人善于根据实情为对方考虑。假如不能猜中对方的轻重缓急,圣人就要考


虑自己的退路了。


〖查看详细〗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


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


覆反忤,必由此矣。


因此,采用开放的做法,要么使对方显露真实意图,或者让对方接受自己的


观点。采用封闭的做法,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避开潜在的威胁。


捭阖之道反映了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捭阖之道可以使阴阳发生转变,


从而使四季循环往复,进而孕育世间万物。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离


开、归复、反抗,都离不开捭阖之道。


〖查看详细〗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


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


之以出入。


捭阖之道是阴阳变化之道的演化,是游说他人随机应变的关键。必须事先考


察并弄清这些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欲望


、思想和计谋都要通过嘴巴这一门户传达出来。所以,嘴巴是捭阖之道的关


键,要能控制自己的言辞。


〖查看详细〗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


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


,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


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


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通过“开启”或“闭合”之术可以有效控制他人。“开启”就是开放自己,


表现为公开,可以用言词来表述,是阳谋;“闭合”就是封闭自己,表现为


闭合,沉默不语,是阴谋。阴阳两方相互调和,才能始终符合捭阖之道。所


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都表现


为“阳”,可称之为“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


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表现为“阴”,可称之为“终止”。凡是依


照“阳”行事的人,可以称为“开始”,他们以谈论“善”进行游说,促使


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凡是遵循“阴道”行事的人,都可以称为“终止”,


他们以谈论“恶”作为谋略的结果。


〖查看详细〗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


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


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


,皆以阴阳御其事。


所谓捭阖之道,就是从阴阳两面的言辞来试探对方实情。因此,游说磊落光


明的人,要依照崇高的原则;游说阴险狡诈的人,要依照卑下的原则。以下


求小,用高求大。由此而发,则没有什么不能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完成。用


捭阖之道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可以游说于诸侯,可以游说于天下


。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内部,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所有的增益和损害,所


有的离开和靠拢,所有的背叛和依附,都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驾驭。


〖查看详细〗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


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


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


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阳动而行,阴至而藏。阳动而出,阴随其后。阳返归初始为阴,阴到了极点


为阳,两者相互转化。凭阳而动,道德就会产生;依阴而止,形体就会产生


。以高官厚禄对待下属,下属就会竭尽全力。上下之所以能够相求,就是因


为纵横开阖、开启闭合而形成。这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方


法。因此,可以说捭阖之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是解决天地间所有问题的关


键。


〖查看详细〗


反应


 与人交往或辩论时,先听听对方说什么,然后再做取舍,不要轻易亮出底牌


。给自己留足思考的空间,才不会被抓住疏漏之处。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则


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对方节节退让,最终为我所用。通过言谈来控


制对方,把握对方,这便是鬼谷子的钓言之道。

《反应》篇阐释了一种思考方法,这可以说关于获取有用信息的专论。鬼谷


子认为,在辩论或游说时,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运用“象比之


辞”,或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或引用相关事件启发他人。这种道理其


实就是,对游说对象进行回环往复的考察和观察,由此接近事实真相,达到


目的。假如游说不能奏效,就要“为之变”,才能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经验,可以度权量能,通过对比从而立势制事。运用反应


的前提是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否则就不能游说他人。


鬼谷子认为,与人交谈的最终目的,就是旁敲侧击,诱使对方多说话,通过


察言观色,从而窥测对方实情。就像张网捕猎,若能沉心静气严阵以待,就


能捕获猎物。理性对待鬼谷子这种“钓语术”,不必冠以道德的恶谥,无疑


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待人处事的本领。


〖查看详细〗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


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时圣人,以大道教化万物,与道同生共长。因此,他们回首以往,便能验


证将来;考察历史,就会了解现在;观察对方,返照自身真实。对于动静虚


实的真相,如果和当今的情况不符,就要回到过去探求前人的经验。对事情


的考察,经历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的反复探求,才能


得到答案,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不可不仔细考察。


〖查看详细〗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


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


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


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对方说话,表现为动;自己沉默,表现为静。从动静的哲学看待交往双方的


言谈。根据对方的话语揣测他的真实意思。如果对方言语有不合情理处,随


即加以责问,对方一定会作出回应。话语可以表现在外,称之为象;事物之


间可以类比,称之为比。对方说话有象,所说之事也有则例,就要观察其后


要说的话。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运用象比手法


可以在无形中获得对方回应。用象比之词引诱对方说话,如果和现实相符,


可以获知对方实情。就像张网捕兽一样,在野兽出没处多设一些网,等待野


兽落网。如果把这个方法用到人事上,对方就会自动说出实情,这就是钓人


实情的网。


〖查看详细〗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


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


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如果常用一种钓人之网去诱使对方,对方就会有所觉察,而拒绝回应或者说


一些话,不合类比的规范,这时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化的手法触动对方,


使言辞暗合对方内心的想法,以此获知对方实情,进而将其控制。返过去考


察对方,对方就会作出回应,所说的话有了轮廓,事理就可以比较类推了,


进而能够确定其根本。一来二去,反反复复,再三详审,不容谬错,灵活使


用这种方法,就能辩说得当。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获皆


为实情,不会有疑惑。


〖查看详细〗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


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


,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


相呼,实理同归。


古代善于反复窥察对方的人,可以像鬼神一样变化莫测,进而得知实情。应


变之术恰当,就能详尽考察对方。如果考察不详尽,就不能获知实情;不能


获知实情,就不能确定根本。不断变化使用象比之词,对方必定说出反应之


词,认真聆听对方言辞以获知实情。想要对方开口说话,自己先沉默不语;


想要对方张开,就先自己收敛;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调处世;想要获取利


益,就先学会付出。想使对方敞开心扉,就要运用形象和类比的方法,以便


控制其言辞。言辞像同声一样产生共鸣,双方看法一致就会心理契合,进而


获知对方实情。


〖查看详细〗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


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


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


所指,若羿之引矢。


与人对话或论辩,可以用在这个地方,也可以用在那个地方;可以侍奉上级


,也可以管理下属。通过辩论,分清真假,知道异同,考察对方是真诚还是


狡诈。对方的外在手势、言辞话语或沉默不言,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


论辩之中得以展现。所有这些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反复探求的方法得到对


方的反应,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所以,听言之道的要旨,在于先使自己


保持平静。自己平静了,然后才能通过对方言辞,考察对方情况,进而评论


万物分别雄雌。虽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其类别、


特征和趋势。考察对方就要深入人心,估量其能力,猜测其意图。像对应的


兵符一样没有差错,像腾蛇占卜祸福一样准确,像后羿张弓一样射之必中。 


〖查看详细〗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


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


骨。 矩其与人也微④,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


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


,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


见其


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了解自己,也无从了解对方。人们之间的相知,像


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获得对方的言辞,像声音和回声一样呼应;弄清对方


的实情,像光生而影见。圣人侦察对方的言辞,绝无失误,像磁石吸引钢针


,像舌头吮食肉骨。  与人相处,言行幽深、精妙。窥察实情,迅疾有道。


既像阴阳变化,又像圆方转化,相互依存。在对方形迹未显前,用圆滑的方


法诱导其说出实情;在对方形迹已显后,对其已有充分了解,不妨用已定的


原则对待他。 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由此掌握。自己不能先定下主意,就不


能正确地支配他人。处理事情不灵活没有技巧,叫做“不顾真实情况,违背


客观规律”;自己先确定策略统领别人,计策谋略就不露形迹,让人看不清


门户所在,叫做“天神一样圣明。”


〖查看详细〗


内揵


打印本页

所谓“内揵”,指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惑,出入自由。揵者,持之令固也。


志趣是否相投,感情是否相洽,游说时机是否恰当,这些是维持人际关系的


重点。游说他人时,运用内揵法,要注重言辞的使用和增减。舍近而求远,


欲速则不达,这是古今常理。

为君时如何保全君位,为臣时如何尽职尽责,怎样处理君臣关系?本篇所提


君臣之道是为了治国安邦,只要君主清醒明智,善于纳谏,臣子进谏及时,


进退有道,君臣之间就能保持良好的互动。战国时,智谋之士周游列国,或


位列卿相,或高车驷马。而平庸者或志大才疏者终不成事。机警灵活者,往


往能打动各诸侯王,成就事业。“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不外“情理”二字。以“情”为核心,以“


德”为辅佐,以“谋”为变通,这是鬼谷子的交际之道。现代人际交往,亦


可借鉴内揵法,创造和谐的环境。


《内揵篇》的主旨所在,是为人们提供一些君臣相处之道。为君的明鉴清醒


,纳言不苟,做臣的进谏及时,进退有序,君臣之间就能和谐相处。君臣关


系的亲疏好坏,关键在于感情是否相合,志趣是否相投。 1.思维敏捷,随机


应变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陪伴君王随时有杀身之祸,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利,又经常喜怒无常,君威难测。关系好就会平步青云,关系不好就会


惹来


〖查看详细〗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


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


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


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


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很疏远。有的在


身边却不被任用,有的离任后反而被征召。每天在君主身边的却不被重用,


相距遥远者却铭记于心。所有这些,都受制于内心的情感,以及平时的交往


。有的人依靠德行结交君主,有的人依靠志趣相投成为朋友。有的依靠财物


,有的采用美色。运用以上方法,臣子就可以做到出入自由,亲疏有别,离


就有道,或被征召,或被怀念。就像青蚨任其子出入洞穴,来往之时不留间


隙,没有痕迹,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查看详细〗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


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


,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


,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


可开。


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所谓“揵”,就是固守谋略。所以说,与君主


距离很远却被亲近的,是因为暗中能够与君主心意相通;与君主距离很近却


被疏远的,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合。投奔君主却得不到重用的,是因为他们


所献计策得不到君主的欣赏;离开之后反而被君主再次召回的,是因为他的


计策被后来的现实证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每天都在君主面前活动却不


被重用的,是因为他的计谋不符合君主的心意;相隔遥远却被君主挂念的,


是因为他的计谋与君主暗合,君主正等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没有得


到君主的信任,就进献计策的人,必然会遭遇排斥;在不了解君主心意的情


况下就随便去游说,必然遭到否定。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才


能够把握住内揵的方法,如此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出也可以入,可以开启


也可以固守了。


〖查看详细〗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


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


,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


揵而内合。


所以,圣人建立功业就是使用这个方法,由此把握实情控制事物。君臣之间


有了情意,才能施展政治理想,推行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以教


化民众,进献治理国家的谋略。向君主进言,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


证观点,根据实情言辞增减,权衡利弊决定去留。想接近君主就要打动其内


心,想要离去就不必讲究情谊了。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揣测将来要采


用的方法,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并作出决断。制定谋略保证没有失误,就可以


取得成功。管理百姓,使他们从事生产,叫作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查看详细〗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迎


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如果君主昏聩无道,臣子愚昧不明事理,这叫做计谋与内情不合。君主自鸣


得意,对外不采纳正确意见,那就用恭维赞扬的话使他有所改变。如果君主


征召,就要迎合诏命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想接纳进言,甚至会给自己带来


危险,那么言辞之间,就要像圆环一样灵活转换,不让别人知道有所作为,


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是全身而退的原则。


〖查看详细〗


抵巇


打印本页

抵巇,意思是弥补不足、堵塞漏洞。抵,抵御,防备。巇,本指缝隙,引申


为矛盾、漏洞。祸患常起于细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防患于未然,这是


鬼谷子对我们的告诫。“物有自然,事有合离。”领略抵巇之道的人,会在


矛盾的萌芽状态,做到审时度势,预测矛盾发展,抓住时机实施谋略,及时


消除负面因素,成功处理问题,使矛盾迎刃而解。这就是“抵巇”。治国理


政,为君做臣,皆当如此。

如何把握过去和将来,怎样真正了解现状?鬼谷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很


多漏洞,如果不能深刻觉察,加以抵御和防备,就可能酿成大错,一谬千里


,不可挽回。陶弘景注曰:“墙崩因隙,器壤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


,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意思是说墙壁有了


缝隙就会崩塌,器具有了裂纹就会碎裂。若是使之坚实,墙壁和器具就不会


衰败,如果真到了不可补救的时候,就要趁机去除,然后加以更换,人事也


是如此。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聚合离散各有内在原因。注重考察人们的


言行,以观测其内心;反顾过去以预测将来,就会近情可见,远事可知。谈


到事物间的征验,扬子《法言》中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


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言说必须有所


验证,不能验证而言说,称为虚妄。扬子提出言必有验的主张,其中远必有


验乎近


〖查看详细〗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


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


隙也。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此谓抵巇之理也。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任何事情或聚或离,皆有其内在原因。有


些事发生在身边却不被察觉,有些事距离很遥远却能知道。发生在身边却不


被察觉,是因为对眼前的事习以为常,没有足够的留心;距离很远却能知道


,是因为善于反顾历史并预测未来。所谓“巇”,就是“罅隙”。小的裂痕


会逐渐扩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当裂痕开始出现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征兆


。在裂痕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退回,


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获


取。以上就是“抵巇”的原则和方法。


〖查看详细〗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


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


为道术用。


当事情危急时,圣人会有所察觉,并做到保全自身。根据客观情况分析事情


,通晓各种计谋,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观察事物间的细微处,无一不是起


于秋毫之末,渐次发展而动摇泰山的根本。圣人施展计谋,教给众人防患于


未然的道理,是从堵塞缝隙这个道理而来。发现事物间的疏漏,并用“抵巇


”的方法弥补,这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查看详细〗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


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


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


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


。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天下动乱不止,国无明主,那么公侯缺乏道德约束,就会任由小人谗言害人


,贤能之臣不被任用,圣人逃离隐遁。贪婪狡诈之人兴风作浪,君臣上下互


相猜疑,国家就会土崩瓦解,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父子离散,没有规则,反


目成仇,以上这些,都是国家出现轻微裂痕的状况。 圣人看到这些萌生的轻


微裂痕,则会想方设法加以弥补。假如国家还有治理的希望,就用“抵巇”


法去堵塞;假如国家乱到不可治理时,就用“抵巇”法使其崩溃并取而代之


。或者采取措施,以防形势恶化;或者任其崩溃,计划取代;或者加以治理


,使其步入正轨;或者将其彻底取代。五帝当政,虽然也有动荡之时,但圣


人出来堵塞弥补,仍可延续;三王之时,天下大乱,只能取代前世君主,获


取天下。诸侯间互相征伐,互相取代,这样的事不可胜数。在动乱的时代,


采取措施,善用抵巇,才是国家发展的上策。


〖查看详细〗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


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


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自天地产生以来,聚合、离散是常见的事,其中必然会产生缝隙,不可不加


以细察。考察社会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拥有智


慧的圣人。所谓圣人,可以说是人世的主宰。如果世道混乱不可挽救,圣人


就会远离是非,隐遁江湖以待时机;如果世道还可以挽救,圣人就会为国家


筹划谋略。运用“抵巇”可以顺应形势治理乱世,也可以收拾残局以夺取天


下。能够因循此道,方可稳居帝位,保有对天地神灵的奉祀。


〖查看详细〗


飞箝


打印本页

如何做到任贤唯能,这对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难题。贤能之士的使用关系到天


下兴亡、国家兴衰。识人不易,用人尤难。通过观察人的言辞行为,进行排


比分类,优缺点自然显露。通过人对于金钱美色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决定去


留、任用。本篇讲述了征贤纳士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辨别人才的优劣贪


廉。

飞,称颂,夸奖。箝,本指挟持,引申为牵制。所谓飞箝,是指先用言辞褒


扬对方,令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去留。陶弘景注:“取人之


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


,令不得转移。”作为一种说服辞令,飞箝可用之于天下、用之于国、用之


于家、用之于人。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运用得当就能随意操纵他人


,“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飞,指放纵言辞,纵横跌宕。箝,指钳制,挟持。飞箝,有纵横开阖之意,


指用言辞来牵引对方,使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是去是留。《


飞箝》篇: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做到知人善


用,关键在于衡量其才识、能力,以作取舍。作为统治者而言,如果不能有


效鉴识人才,哪怕身边人才济济,也会视而不见。识别人才,可用钱财、玉


石、美

〖查看详细〗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


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


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运用人才,凡能做到权衡其优劣长短,就能招致远近人才为我所用。根据形


势,制定赏罚措施,考察他们的异同之处,辨别言语的是非,了解其内心与


言辞是否一致,弄清对方是否有自己需要的才识,进而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


,确定关系亲疏。做到这些,然后权衡度量,根据情况调整和修改,使之达


到完善,最终做到征其人,求其谋,用其人。


〖查看详细〗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


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


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


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借助对方所说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实情,进而做到控制对方。这种用来游


说他人,套取实情的“钩箝之辞”,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如果用了“


钩箝之辞”也达不到目的,就要先征用其人,将其所谈相互连缀而得其条理


。通过排列比较,就其所短而谤之。或者通过所谈言辞排列比较,使其短处


自现。或者通过排列比较,发现其优点。以上所述,最终都是为了控制对方


。那些通过考察并加以任用的人,有时还可用财物、宝石、美玉、丝帛和美


女来试探,看其是否动心,或者衡量其才能高低、才识优劣,从而决定去留


;或者抓住对方疏漏进而控制。控制对方要使用“抵巇”的方法。


〖查看详细〗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


,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


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运用“飞箝”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则要权衡人才的优劣长短,善加运用。明


察各种势力的兴亡盛衰,掌握山川地理形势,弄清险要地形是否宜于攻守,


以及各国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各诸侯国之间的亲疏爱憎。心中所虑以及心


中所想,经过仔细审查,便知哪些为善、哪些为恶。了解这些,然后从对方


最看重的事入手加以游说,运用“飞箝之辞”使其透露心中所好,进而对其


加以控制。


〖查看详细〗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


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


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运用“飞箝”的方法游说他人,要衡量对方的智慧和才能,权衡对方的实力


,估量对方的气势,这是至为关键的事。进而运用“飞箝”的方法迎合对方


,顺从对方,从而控制对方,用对方的意图来宣传自己,这就是妙用“飞箝


”以控制他人的手段。 运用“飞箝”的方法游说他人,实际上是用言辞来套


取对方的实情。控制对方可以用合纵的方法,也可以用连横的策略;可以引


对方向东,也可以引对方向西;可以引对方向南,也可以引对方向北;可以


使对方从原路回去,也可以再引导他回来。当然,运用这种方法灵活恰当,


即使对方有所反复,自己也可加以控制,使之恢复,这便是“飞箝”的准则



〖查看详细〗


忤合


打印本页

忤,抵触、背逆。合,顺应、符合。忤合就是以反求合的意思,指欲达目的


,实现愿望,必曲折求之,或以此求彼,或欲取先予。这里指以忤求合,先


忤后合。忤合的实质是指在游说的过程中,准确判定形势,灵活决定立场,


知道联合谁、反对谁,做到知己知彼,进退自如,牢牢掌握主动权。陶弘景


注:“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


,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世事纷杂,万物皆在不断变化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一般


来说,使用计谋难以两全,合于此则离于彼,反之亦然。如何才能做到万全


之策呢?这便需要运用忤合之术了。运用此术的前提是要对自身的特长和缺


点有充分了解,才能施之于人,用于不如己者,方能做到纵横开阖,进退自


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变化,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只有巧用


智谋,才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取得正面难以达到的效果。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然而,社会生活纷繁无序,利益关


系错综复杂,要在千头万绪中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明主而仕,不是件容易的


事。鬼谷子认为,谋略之士应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决策,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实事求是灵活应变。《忤合》篇曰反复相求,因事为制,就是根据事态


的发展,通过正反比较决定取舍,找到合适的位置。明白了这一点,就能作


出有利

〖查看详细〗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


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


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正有反,有顺有逆,制定谋略时要根据情况,使之符合事


理。事物间运转如环,各有形势,要反复探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措施。所


以,圣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存身治世,施行教化,宣扬名声,必须因循事物


发展的机遇,天时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国家的有余和不足。圣人依据忤合之


术,预知事情的发展方向,根据形势变化以作相应调整。


〖查看详细〗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


,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


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


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


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世上没有永远的尊贵,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做,


常听的是无所不能听。要想事情成功,就要使计谋切合实际,处于主动的地


位。一般来说,施行计谋难以同时兼顾,不能同时忠于敌对双方,必定会有


相合、相离的情况出现。与此相合,必定与彼相离;与彼相离,必定与此相


合。忤合术运用于天下,必须根据天下的具体情况,确定施行的谋略;运用


于治理诸侯国,必须根据诸侯国的情况,确定施行的策略;运用于管理卿大


夫之家,必须根据卿大夫之家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方法;运用于自身的人际


交往,必须根据个人才能、气质和秉性,确定施行的方法。无论用之于家国


还是个人,虽有大小之别,但进退的原则都是一致的。施行忤合术,必先设


定切实的计谋,然后附之以“飞箝”之术,以弥补缝隙。


〖查看详细〗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


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


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古代深谙背向之理的人,可以协同四海,掌控诸侯,驱之于忤合之地,因循


形势而设法化转,然后使之改变方向,与贤君明主相契合。因此,伊尹五次


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不能昭明其志,最终受用于汤;姜尚三次投奔文


王,三次投奔殷商,不能昭明其志,最终知遇于文王。他们运用“忤合”认


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查看详细〗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


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所以,如果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洞悉深奥道理的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不费


心竭思,就不能推本溯源,弄清事情的根本。不悉心探究自己的才情,就不


能宣扬声名。才识和素养不够,就不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待人不够真诚


,就不能认知他人。所以,运用“忤合”的方法,必须全面考察自己的才能


和智慧,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对方不如自己才可实施。全面掌握情


况才能做到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查看详细〗


揣篇


打印本页

揣篇,指揣度人情事理,以推测事物发展方向。本篇分为量权、揣情两部分


。量权,权衡各方利弊得失,然后作出正确分析,以定决断取舍;揣情,观


察人物外在表现,判断其内心想法。通过对量权和揣情的理论分析和操作方


法,为谋略游说之士提供明确的指导。

本篇所论,就是告诉人们要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实际运用时要细心观察,


运用得当,以揣摩君主心意获得富贵功名。若是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使人立于贫贱之地。可见,无论成败得失,全在于揣摩。揣摩人情世故是施


展谋略的根本,是游说他人的前提。

鬼谷子认为:善于治理天下者,其胸中必须揣有天下之一切。先秦时的游说


之士,常常忖度情理,审时度势,揣摩君王的心理,这就是量权揣情的学说


。权,不是阴谋,而是一种游说他人的策略。通过揣摩、推断的方法,判断


对方想法。只有做到善于量权与揣情,才能正确决策,治理好国家。 1.揣情


度势,施政有方 春秋末期的郑国政治家子产,年轻时就与众不同,极具政治


眼光

〖查看详细〗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


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


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慧,孰多


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


孰危?

古代善于统驭天下的人,必能审察国家的发展态势,揣测各诸侯王的内心想


法。如果不能做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能明了各诸侯王的强弱轻重以


及实力;如果不能准确揣测各诸侯王的真实情况,就不能明白其隐蔽、藏匿


以及应变策略,形势走向。什么叫忖度时势、权衡得失?就是能揣测大小,


明察多少。估量国家财货的厚或薄,预测人口数量的多与少,物资丰饶或匮


乏,有余或不足的具体情况。辨识国家山川地理的险易,乃至利害情况。衡


量国内谋士的优劣长短,君臣关系的亲或疏,贤明还是愚昧。国内宾客的智


谋情况,是多是少?观测天时的祸福状况,是吉是凶?诸侯之间的亲密关系


,可以效力,还是不可效力。百姓之心,是背离还是靠拢,何时安全,何时


危险,以及是喜爱还是憎厌。对以上情况反复辨识并准确把握,知道如何去


行动,才算做到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查看详细〗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


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


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


,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

揣摩人们内心的隐情,必要在其极为高兴时加以迎合,引发其欲望,有了欲


望,就不能隐藏内情;必要在其极为惧怕时加以考察,引发其憎恶,有了憎


恶,就不能隐藏内情。人的种种欲求,往往显露于情绪波动之时。如果一个


人的情感有所触动,却不显露于形色,就暂时放开不要和他说话,而向他身


边的人询问,就可以知道其内心不为所动的原因。一般来说,心中充满欲求


,必然表现于外。通过察言观色,便能了解人们内心的隐情。这就是“探测


内心以获真情”的道理。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深刻。


〖查看详细〗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


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


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


而说之法也。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


守司。言必时有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


几之

所以,要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要权衡利弊得失;游说人主的谋士,就要揣


摩其内心实情。策划谋略或考察情欲,必然要以此为出发点。运用揣情术,


可以尊贵,可以贫贱;可以权重,可以卑微;可以获利,可以受损;可以成


功,可以失败;其间的道理相通。所以,即使拥有先王的德行,圣人的智谋


,不懂“揣情”之术,就不会得到隐藏内心的实情。这些是制定谋略的根本


,是游说他人的重要方法。 游说之士把这些方法用之于人,人们是难以预先


察觉的。能够谋略在先,行事在后,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揣情”术不好


掌握,游说他人必要深思熟虑方可行动。蚊虫或快速飞行或缓慢蠕动,其中


无不有利害关系,因此才衍生出各种事端变化。事情一旦来临,便会有细微


的征兆。这就是“揣情”要求人们修饰言辞加以表达,然后以此与人论说。


〖查看详细〗


摩篇


打印本页

摩篇,一作摩意,指观察、揣摩之意。本篇所讲,其实是一种揣情之术,是


揣篇的延伸和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言辞交流,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因此


,摩意是揣度对方实情的方法。

本篇从摩意和揣情的关系入手,论证了摩意的重要性,阐述了摩意的谋略和


方法,即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十法。“谋莫难于周密


,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总之,策略的谋划,最难的是周到缜密


;游说他人,最难的是令其服从;经手事情,最难的是务必成功。所有这些


,只有智者可以做到,因为他们重视“摩意”的方法运用。古往今来,善于


揣摩他人意图的人,总能悠然于山川之外,投饵垂钓成事于悄然之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在分裂割据、群雄并立的时代,世事


往往难以预料,要想在乱世获取立足之地,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在故作糊涂


中保全自己。如果揣摩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作出相应行动,就能获得成


功的基础。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而摩之,得其所欲而情必动


,又测而探之,如此则能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这是鬼谷


子在《

〖查看详细〗


摩者,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


,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


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


而用之,事无不可。

揣摩试探,是揣情的一种方法;使对方的内心欲求得以显现,这是“揣情”


的根本所在。使用揣摩试探的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隐秘


的。通过揣摩试探对方的欲求,探测对方的内心真实,其内情就会有所显现


。对方的内情一旦有所表现,就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了预期目标,就要有意


保持微妙的距离,并且堵塞漏洞,消除痕迹,隐藏形状,掩饰真情,使人无


法识破自己的行动。这样既实现了目的,又不留下祸患。用这种方法揣摩试


探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内情必然有所反映。根据对方的内情而采取行动,就


没有办不成的事。


〖查看详细〗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


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


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


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


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代善于揣摩对方内心的人,就像拿着鱼钩临近深渊,装好诱饵投入水中,


必然可以钓到鱼。所以说这样的人主持政务日渐成功却不被察觉,率兵打仗


日渐胜利,对手却蒙在鼓里不知畏惧。圣人便是这样隐秘谋划事情,所以被


称为“神”;行动成功则会昭然显著,所以被称为“明”。所谓“做事日渐


成功”的秘诀,在于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得到利益的


原因,因而在于暗中积累善行,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率兵打仗连连取


胜,却不与敌人争斗,也不消耗物资财富,人民不知敌人为何归服,为何畏


惧,因而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


〖查看详细〗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


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


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


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


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揣摩试探他人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的平和,有的正直;有的


使人喜欢,有的使人发怒;有的利用声名,有的采取行动;有的要讲廉洁,


有的要讲信誉;有的讲利益,有的讲谦卑。平是使人心平气和,正是使人感


觉公正;喜是使人欢喜愉悦,怒是使人情绪波动;名是为其传播声誉,行是


助其取得成功;廉是使人洁身自好,信是使人有所期许;利是为其提供需求


,卑是为了迎合对方。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揣摩他人内心的方法,平常人也


拥有。然而没有什么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使用不当。所以说,出谋划策最


困难的是考虑周到严密,游说对方最困难的是让对方接受主张,做事情最困


难的是确保成功。这三方面只有圣人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查看详细〗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


,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


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


,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所以,谋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密,游说他人要选择心意相通的对象;做事情最


难的是毫无疏漏,一定成功。想成就事业必定要符合术数,就是说道理、术


数和时势三者重合,是事业成功的必然条件。要想游说他人使对方言听计从


,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感情相合才会听取。世间万物都是物以类聚


,就像抱着柴草走向烈火,干燥的柴草首先燃烧;往平地上倒水,低湿的地


方首先注入水流。物以类聚相互感应,形势上必然如此。就是说从对方外在


表现推知其内心实情也是如此,所以说按着事物的类别加以揣摩,哪有不呼


应的呢?顺着被游说者的欲望进行揣摩,哪有不会听从的呢?所以,这是谋


士常用的方法。总之,审察到事物之间的隐微征兆就要抓住时机,把事情做


成了却不居功自傲。长久坚持这样,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查看详细〗


权篇


打印本页

权,本指天平的砝码,可以衡量物体轻重,有权宜、权变之意。游说他人要


权衡形势,随机应变,才能根据情况设置说词适当取舍,这是《鬼谷子》游


说术的核心。作为游说之士,不仅要知识渊博,善于辩论,而且要观物察人


,把握全局。

本篇主要阐释了“权”术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技巧


,可以说是专论“演说的艺术与技巧”。首先论述了说、饰言、应对、成义


、难言等五种说词情况,接着论述了佞言、谀言、平言、戚言、静言等设辞


要求和预期目的。进而论述了病言、恐言、忧言、怒言和喜言,指出这五种


言辞的危害,若运用得当,也能收到奇效。游说者应具备一定的才智,不同


的方式也很重要,进而论述了耳聪、智明、辞奇等关键性问题。

纵横家在先秦诸子中别具特色,以审时度势、游说他人为己任。张仪、苏秦


是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他们一个主张连横,一个主张合纵,使各国诸侯


以此为要务,可见其影响和风采。 1.善于权衡,因人施言 古代游说之士之


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了解了各方面的形势,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古之圣贤孔


子,也善于运用此道,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这也是善于权衡的


说辩方

〖查看详细〗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


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


,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说,就是游说对方;游说对方,就要有助于对方。修饰言辞,是为了借助言


语打动对方;借助言语打动对方,就要再三斟酌、适当取舍。应对时要敏捷


巧辩,敏捷巧辩容易流于形式。要使对方接受某个观点,就要使对方明白真


伪;使对方明白真伪,就要列举事实加以佐证。诘难的言辞是驳斥对方的论


点。驳斥对方的论点就是要诱出对方隐秘的意图。


〖查看详细〗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


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


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使用花言巧语,是为了取悦于对方以求忠诚。使用阿谀之词奉承他人,是为


了显露渊博的知识,以示自己聪慧多智。使用公正平允之言,说话直截了当


有所决断,以示敢于直言。使用忧戚之言,是为了权衡形势,以博取信任。


使用深思熟虑的话,就会在能力不足时,反而阻止谬误获取胜利。先揣摩对


方的心思再加以奉承,被称为“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被称为“博”;


选取策略呈献计谋,被称为“权”;抛开顾虑大胆舍弃,被称为“决”;自


己的天分不足难以制止错误,被称为“反”。


〖查看详细〗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


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


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


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


也。

所以,口是人体的机关,用来透露或隐藏真情实意;耳目是心的辅助,可以


用来窥察间隙发现奸邪。所以说,口、耳、目三者要协调一致,互相感应,


因势利导才能采取行动。因此,言语繁多却不杂乱,纵横驰骋却不迷惑,改


变方向却不诡谲,抓住事物要领,看清事物本质。所以,不能向失明的人展


示五色,不能向失聪的人展示五音。所以,不值得开导的人,就不要去游说


;不来此地游说,是因为没有知音。有些人是无法沟通的,就没有必要去游


说。古人云:“口可以用来吃饭,却不能胡乱说话。”一说话,就容易犯忌


讳。“众口铄金”,是由于言辞之间难免因为偏见而歪曲事实。


〖查看详细〗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


;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


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人之常情,说话就希望有人接受,做事就希望获得成功。所以,智者总是不


用自己的短处,而是采用愚者的长处;总是不用自己的愚拙,而是采用愚人


的工巧,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困窘。谈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扬它的长处


;谈到事物有害的一面,就要回避它的短处。所以,甲虫防御天敌,必须用


坚硬的甲壳;毒虫攻击对方,必须用有毒的尖刺。禽兽都知道发扬自己所长


,游说之士更应该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


〖查看详细〗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


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


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


者言

所以与人辩论需要注意五种情况:病、怨、忧、怒、喜。病,指中气衰竭,


没有精神;怨,指肝肠寸断,心神无主;忧,指心情忧戚,不能与人交流;


怒,指行事冲动,语无伦次;喜,指夸夸其谈,注意力分散,抓不住要领。


这五种情况,精通它才可以很好运用,对自己有利才能行动。 所以和智慧的


人说话,要靠渊博的知识;和笨拙的人说话,要能言善辩;和能言善辩的人


说话,要善于抓住要点。和高贵的人说话,要有宏达的气势;和富人说话,


要用尊敬的态度;和穷人说话,要从利益方面入手;和卑贱者说话,要态度


谦和;和勇敢者说话,要果敢有力;和愚蠢者说话,要言辞锐利。这些游说


他人的方法,一般人的做法常常与之相反。 所以和智慧的人讲话,可以使他


明白这些道理;和愚蠢的人讲话,把这些道理教给他,也是很难做到的。所


以,论说有多种方法,事情也会千变万化。明白这个道理,整日谈论也不会


偏离主题,能做到有条不紊。事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其变化的根本。所以


智慧重在不妄动,听话贵在听清楚,智慧贵在明辨事理,言谈贵在变幻莫测



〖查看详细〗


谋篇


打印本页

《谋篇》与《权篇》前后相连,关系紧密。谋与权本为一体,二者不可分割


。谋是谋划,权是权衡。两篇的主题思想和基本目标,都是论述“游说”的


方法及实施。“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因此,


游说最忌讳的是盲目妄动,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制定谋略要暗中


进行,“圣人之道,在隐与匿”,做到这些才能成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谋略用之于军事的绝佳效果。当然


,谋略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往往能够事半而功倍。本篇由此展


开,以“谋略”为中心铺陈立说,详细介绍了谋略的各个方面,辩证说明了


谋略的产生条件以及运用方法。篇中指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


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


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诚为精当之论,道理深刻,值得借鉴。

左右逢源,原指学识广博,应付裕如。这里指一种处世之道,比喻做事功夫


到家,就会得心应手顺利无碍。典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


逢其原。战国时,孟子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到高深的学问,孟子


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知识有心得,久而久之,做到了广、深、透


,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处世而言,能够左


右逢源

〖查看详细〗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


、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


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


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


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


。其数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要掌握规律背后的依据,这样才能


得到实情。通过研究审察实情,确立上、中、下三仪。所谓三仪,指上智、


中才和下愚。三者互相参照,就能定出奇谋妙计。奇谋妙计能够通达易行,


开始于古人的社会实践。郑人入山采玉时,都要携带指南车,这是为了不迷


失方向。揣度才干、衡量能力和获知实情,这是做事的指南。所以,众人同


心协力谋划事业,就会关系亲密,共同获得利益。想法一致的人共同做事,


如果是部分受益,部分受损,就会关系疏远。有共同仇恨的事物就会相互亲


近,因为他们都是受害者;有共同仇恨的事物而关系疏远,一定是其中一部


分人受到了损害。所以,如果有共同利益就会相互亲近,如果其中一方受到


损害就会相互疏远,这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作为观察同心或异心的


标准。所以,墙壁坍塌是因为缝隙的存在,树木毁坏是因为树木有节疤,因


为缝隙和节疤都是它们的分界之处。


〖查看详细〗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


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


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


,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


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因此,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的事物会产生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商定


计谋。商定计谋需要言辞论说,仔细斟酌,并制定方法。有利于事情的发展


,就要促使前进,进而不能则退,退若适当,不失为控制事情的好方法。所


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道理的,控制它的方法在根本上也是一致


的。一般来说,仁人君子是看轻财物的,所以不能用利益诱惑,可以让他们


提供财物;勇猛之士是轻视危难的,所以不能用祸患去恐吓,可以让他们扼


守险要;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不可以随意欺骗,却可以讲明道理,让他们


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所以说,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


吓倒,贪婪的人容易被利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查看详细〗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


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


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


谋。

所以,弱小可以蓄成强大,弯曲可以变成笔直,不足可以积成有余,就看运


用是否合理。对那些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游说,用真诚


来打动;对那些内心亲近而外表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入手游说,以求表里如


一。因此,顺着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发现来肯定他的


看法,根据对方的言辞去迎合他的本意,根据利于对方的形势去成全他,根


据对方憎恶的东西来帮他谋划解决,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排除。


如果这些不能有效,就要在摸清对方意图之后再威胁,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使


之动摇。进一步借助事实和例证使他有所改变。以阻隔来蒙蔽,用谋略来迷


惑。这些做法就是“计谋”。


〖查看详细〗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


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


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


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


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


者,可

计谋的使用,公开进行不如私下谋划,私下谋划不如结成死党,结成死党可


使双方的关系亲密无间。循规蹈矩不如出奇制胜,奇计一出就像河水奔流一


样无法阻止。所以,游说君主一定要和他讨论奇计的运用,才能建立非常之


功;游说人臣一定要和他谈论私利,才能保全自己。 如果处于圈子之内,却


把内情泄露于外,就会被疏远;如果处于圈子之外,却到处显露内情,就会


带来危险。不要把对方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把对方不想知道的强教


给人。 对方有某种爱好,可以学习相关的东西以迎合他;如果对方有厌恶的


东西,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对方不快。所以,暗地筹划计谋,可以获取


对方欢心。要想除掉对方,就先去放纵他;使其罪行不可饶恕,然后找机会


除掉他。处事冷静至情至性,相貌不美不丑的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如


果对一个人了解,可以任用他;如果不了解,有谋略的人不会任用他。所以


说:“做事情看重的是控制对方,而不是被对方控制。”控制对方的人,手


中掌握主动;被控制的人,命运也被对方控制。


〖查看详细〗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


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


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


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


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


者则

所以,圣人施展计谋隐而不露,愚人施展计谋公开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会


很容易,资质愚钝的人成事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灭亡的事物不会继续存


在,危乱的局面难以回到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是最高


明的。智慧要用在常人察觉不到的地方,才能则要用在常人发现不了的地方


。智慧和才能的使用要做到隐秘,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情况允许就不要公开


,选择一些事自己做;如果情况不允许,就选择一些事让他人去做,并且表


明这是为了对方。 所以,先王之道是隐而不露的,古语有言:“天地的运行


,在于高远与深邃;圣人制定谋略,在于隐秘和藏匿。”然而,使用谋略不


仅要讲求忠诚、信义、仁慈、义理的原则,还要做到内心中和正道。只有通


达了这些道理,才可以与他谈谋略的事。如果能体悟到这些,就可以懂得驱


使天下的道理了。


〖查看详细〗


决篇


打印本页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生活于社会之中,难免面对各种事物,或辨明是非


,或断明可否,这需要有决断的能力。“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只有了解


周全、判断准确,才能果敢决断抓住时机,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当


断不断,反受其乱。

本篇所讲述的,正是关于决断的问题。决,指决策,决断。鬼谷子认为,善


于判断情况,合理分析事物,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善于决断的人能当机立断


,不会因为迟疑而失去最佳时机。决断时应“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


素”,然后作出决断。果敢决断会带来福报,否则会带来危害。做出决断的


五种情况,把握好这五种情况,决断才能成功。总之,决断前要消除疑问,


否则不要轻易决断,因为决断关乎万事成败和国家安危,必须慎之又慎。

本篇是鬼谷子谋略的重要内容。所谓决,是指决断,即通过对古今事物的分


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解决疑惑。可以说,决是成事的根基。《决篇》:度


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句话的意思: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不能准确作出决断,可以参照现今的形势条件和历史经验,来验证将来


,如果能够实施就迅速作出决断。 1.权衡利弊,能谋善断 对个人来说,犹


豫不决

〖查看详细〗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


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


疏远。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为人处世,凡出谋划策决断事物,必是心中有疑难之事。善于决断就会带来


福利,不善于决断就会带来祸患。作出决断前要先诱导出对方的实情,行动


起来就不会有疑惑和偏颇。为对方决断要对其有利,如果对方不能有利就不


会接受,这要借助于奇计的使用。如果决断总体上有利于对方,但暗地里对


其有所损害,对方也不会接受,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疏远。所以,作出决断


而不能使对方获益,甚至使对方遭受祸患,都是决断失误的表现。


〖查看详细〗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


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


。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


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


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


决之。

圣人能够成就事业,作出正确的决断,主要有五种方法:事成理明者,用阳


德决断之;情隐词伪者,用阴贼决断之;道诚志直者,用信诚决断之;奸小


祸微者,用蔽匿决断之;循规蹈矩者,用平素决断之。这五种方法可归结为


“阴”和“阳”两种;前者要始终如一简明扼要,后者要讲究策略以使对方


难辨真假,平常方式待人和关键时刻待人要做区分。以上五种方法参照应用


,就可作出精微奇妙的决断。推断以往,预知将来,参照当前,就可以做决


断了。王公大人的事情,如果地位高声名好,可以决断就做决断;如果不费


力就容易成功,可以决断就做决断;如果费力勤苦,迫于形势不得不为,可


以决断就做决断;能够消除祸患的,可以决断就做决断;能够祈求幸福的,


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查看详细〗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


,以自决也。

所以,为事情做决断以解决疑难,是做事情的关键。制止动乱决定成败,是


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自己用筮草和龟甲,决定一些难断之事。


〖查看详细〗


符言


打印本页

本篇讲述为君之道,阐释君主保持君位、驾驭群臣和治理天下的要领。共分


九小节,即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宗


旨是君主须宽刑简政,正静不争,暗中注意权谋机变,广罗党羽耳目,以待


天下之变。文中要求君主倾听下情,做到赏罚必信,有一定的积极意思。

符是符契、符节,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以“符言”为名,实际上


是说篇中所言犹如符节,至关重要。陶弘景注:“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


名。”本篇的语言风格与前十一篇有所不同。从谋略文化的角度看,对纵横


家的谋略思想作出了贡献,值得重视。

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视、听、思。《符言》曰: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


明不可塞。用天下人的目、耳、心去看,去听,去思考,才能明察一切,不


被蒙蔽。 1.明辨是非,不听谗言 汉武帝去世时,汉昭帝不过八岁。武帝把


他托付给霍光和丞相田千秋、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车骑将军金


日禅等

〖查看详细〗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作为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心气沉静,制定法度无不柔和通顺。要善于给


予,与臣民相处谦虚谨慎、心平气和,以防天下大乱。以上所说指君主要善


于保住君位。


〖查看详细〗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


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眼睛贵在洞明世事,耳朵贵在敏锐警觉,心灵贵在充满智慧。君主如果用天


下人的眼光去看,就没有什么看不清;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没有什


么听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心去思考,就没有什么不能知晓。君主做到以上


这些,就像辐条集中于车毂共同进退,可以使自己不被蒙蔽。以上指君主要


圣明。 


〖查看详细〗


听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


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德。

君主崇尚德行的方法是,不随意拒绝,也不随意许诺。随意许诺会妨害君主


的职守,随意拒绝就会堵塞天下言路。向上可以仰望高山,向下可以测量深


渊。圣明的君主手段高明,臻于极点,谁也无法捉摸。以上所说指君主要崇


尚德行。


〖查看详细〗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


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奖赏臣子必须诚信,惩罚臣子必须公正。奖赏和惩罚做到诚信和公正,要使


身边的臣民能够亲眼听到、看到,即使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也会幡然改悟。


如果君主诚信的美名能畅达于天,神明也会保佑,若有奸恶之徒想干涉君位


,也会望而却步,以上所说指君主施行赏罚。


〖查看详细〗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


主问。

君主要把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要向圣


贤之人多加询问,就会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方。以上所讲指君主要善于发问。


〖查看详细〗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


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


长。右主因。

心灵是九窍的统帅,君主是百官的首长。做好事的,君主要给予赏赐;做坏


事的,君主就会施加惩罚。君主要根据臣民的是非善恶,或赏或罚,臣子就


会效忠君王,君王也不用过度辛劳了。圣人通过这样的方法,把赏赐用在恰


当的地方。遵循事物之间的规律,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上是说要遵循规


律。


〖查看详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


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君主考虑事情不能不周密。如果考虑不周密,大臣就会制造动乱。朝廷寂静


无声,就会不正常,君主和外界闭塞不通,怎么能弄清治理国家的方略呢?


君主不善于用捭阖之道,就不能看清事情的缘起。以上是说君主要行事周密



〖查看详细〗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


莫不暗变更。右主恭。

君主不仅要有千里眼,还要有顺风耳,并要具备洞察一切的能力。弄清千里


之外的事物,在隐微中看出事情的端倪,辨明天下奸邪,使其不得不暗自改


变。以上是说君主要树立威严,才能使臣子恭顺。


〖查看详细〗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


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按照事物名称去探知事物,就会获得实情。名实相符,就能合于情理。所以


说,名称恰当是因为符合实情,而实情又源于万物之理,道理产生于追求名


实相符的美德,这种美德产生于平和心态,平和心态产生于处事恰当。以上


是说君主要做到名实相符。


〖查看详细〗


------------------------------------------


盛神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


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


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


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


乃为之使。

要做到养神,就要效法五行之气。精神旺盛的人,体内的五脏精气较强,其


中,神在五气中处于首位。心是神的居所,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养神


的方法最终归结于道。道是天地的开端,一是天地的基础。万物都由道创造


,天地也由道产生。道可以包容一切,没有形体。化育万物的气,先于天地


而生,不能看清它的面目,不能知道它的名称,只能称为“神明”。据此可


知,道生“神明”。另一是万物变化的开始。因此,依靠品德培养五脏之气


,内心做到清静无为,就能专注于一点,就有了一定的方法。这方法就是,


心气是神的通道,把心气导引出来,神也能受其使唤。


〖查看详细〗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


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


,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


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


,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


存而

人身上的九窍和十二舍是神气进出的门户,心则统领一切。能够天生悟道的


人,称为真人。真人和天融为一体。明白道的人,通过内心的修养做到,称


为圣人。圣人可以使用类推的方法明白道,人与其他生命是一体的,都是万


物自然变化的结果。人可以通过感官认知万物,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明白


道术就能通达事理,如果不通是因为没有明白道术。明白道术,五脏之气就


会获得滋养,一定要使神气有所归宿。因此,人和其他生命一样,都是天地


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能通过五气显现出来,产生志向、思维、精神、品德


,神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内心平和就能养气,养气可使内心平和。志向、


思维、精神、品德四个方面都不衰弱,并且向四方散发威势,就没有什么不


可以。保养五气,就能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这时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做事


顺应天理,符合道术,遵循清静无为的原则,掌握万物,他们怀着天心,施


行道义保养五气,坚守无为之道以包容志向和思虑,并向四周散发威势。游


说之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养足精神,进而修养自己的心志。


〖查看详细〗


养志


养志,即培养志向。鬼谷子认为,做事要想达到目的,必须立下志向。只有


树立志向,才能达到目的。本节从正反两面阐明了培养志向的意义和方法。


并指出,无论做什么事,都先要安定内心,使精力集中,做到心不旁骛,志


向坚定不移,人则庄重而有威严。如此才可以领导众人,进而做到知人善用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


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②;


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


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


之于人,必先知其养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培养志向可以效法灵龟。培养志向,是因为内心活动不够畅达。一定要培养


志向,才能提高自己。开始培养志向,必须做到安心静意。有了欲望,就会


存于内心并设法满足。人的志向受欲望驱使。欲望多了,内心就会分散,意


志分散就会消沉,消沉就会使思路不畅。所以心神专一,欲望就不蔓延,欲


望不蔓延就不消沉,不消沉就使思路畅通,思路畅通则使内心平和,内心平


和就没有烦闷之气郁积于心。因此,人们在内心做到养志,在外要探知他人


的实情。养志使内心畅通,知道他人实情就会善用他人。假如要任用一个人


,先要看他是如何养志。了解他的五气盛衰情形,才能观察他的养志情况,


然后弄清他内心想做的事情,了解他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详细〗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


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


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


,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如果一个人不养志,精神就不会集中专一;精神不集中专一,思路就不畅达


通顺;思路不畅达通顺,内心就不够坚定;内心不够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


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会意志丧失,心气虚弱;意志丧失,心气虚


弱,人就会神志不清;神志不清,意识就会模糊;意识模糊,那么意志、心


气、精神三者就不能协调。所以,养志先要使内心安静。内心安静则意志坚


定;意志坚定,威势才不会分散。做到这些,神气就会固守内心,才能分散


对手的威势,从而达到分而治之。


〖查看详细〗


实意


 实意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


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


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


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


所信,

要坚定意志思想充实,就要效法螣蛇。这是在五气和思想上做功夫。内心要


保持安静,思考要深谋远虑。内心安静,精神才充沛。思考深谋远虑,计谋


才能成功。精神充沛心志不乱,计谋成功才会被认可。考虑事情定下心来就


会平静,内心平静采取行动就没有差错。这样精神才会有所寄托,精神有了


寄托做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如果内心不安定,奸邪就会趁虚而入,诡计就会


形成迷惑,言语也不听从内心。所以,要使内心安定志向专一,观察对方考


虑问题是否同于自己,听从并等待对方反应。计谋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


考虑不周,就不能探听对方的真情。不等对方反应就行事,计谋就不会成功


,以致于内心的意志不坚定,看到的东西也会虚幻不真实。


〖查看详细〗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


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


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


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为人要清静无为,使五脏平静,六腑畅通。人的精神和魂魄固守本心,不会


妄动,才能从内心审视自己,反听他人,确定心志,考虑问题达到心无杂念


的境界,内心的精神就会充沛。以此了解天地阴阳变化,推究考察世间关系


,就可以不出门户知道天下事,不打开窗户发现天象运行规律。这就是道。


运用此法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使神明长存世间。


〖查看详细〗


分威


分威,指分散威势。本节主要阐述了两个方向,一是隐藏自己的实力,并暗


中加强,出击对手就能突然发力,一举成功。二是隐藏自己的意图,掌握对


方的秘密。这样也能加强自己,削弱对方,即使有所不利,也可以固守自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


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


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散自己的威势,效法行将偷袭。所谓分散威力,首先要掩藏自己的内心。


内心平静可使心志稳定,精神集中一处而不外露,这样威势就会得到隐藏。


得到隐藏的威势旺盛后,就会内部实力雄厚;实力雄厚就会无人可敌。达到


无人可敌的程度,就可以用分散的威势出击目标。一旦发动,就可以有效震


慑对方,如同上天发威,势不可挡。用实力去战胜虚弱,用威势去战胜虚无


,就像用镒称铢,轻而易举达到目的。


〖查看详细〗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


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


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所以,将要行动必定有所相随,将要吟唱必定有所应和。歪曲对方的一个指


头,就能看清其他指头的情况。掌握了情况的变动,就能看到端倪,就不会


被人离间。研究对方的唱和举动加以详察,以发现其间隙,明确其变化规律


,就可以发挥威势了。若要运动变化,就一定要培养心志,隐藏真实意愿就


能发现对方的间隙。知道对方的固守之处,进一步培养自己。有时候退让,


是为了驯养他人。所以精神存于内心,兵患也能消除,最后达到控制局势的


目的。


〖查看详细〗


散势


   散势,指分散使用威力。本节指出了威力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指


挥者的本身素养,以及分散使用威力的原则和方法。“计谋者,志意之所成


,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也。”深思熟虑,就可以因循对方意图,加以揣


摩分析,进而探知其计谋。如果不深思熟虑,不认真分析形势,则必然遭遇


失败。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


,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


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


,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


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


散发威势要效法凶猛的鸷鸟。散发威势,要通过思想意识的指导。使用这种


方法,必须看准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自己威势强大,内在的精神旺盛,再


依据对方的间隙行动,就能散发自己的威势。散发自己的威势,要思想虚静


有所容纳,意志充溢内心。如果意志衰弱,威严丧失,精神不专一,谈论外


界的情况时就会变数太多。 所以,要仔细观察对方意图,权衡各种因素,才


可以用揣摩之术加以谋划,通过各种手段,观察所有情况进行比较,否则就


不能散发威势。散发威势,就是要看准对方间隙,这样才会散发威势。所以


,善于思考对方间隙的人,必定积聚五气,摸清对方虚实。这样,采取行动


就能分散使用各部威势。对方有所行动,根据其意向,了解其计谋,决定利


害关系,权衡威势大小。威势弱而最终衰败,是因为没有深思熟虑、认真考


察。 


转圆

转圆,就是转动圆形的物体。比喻思绪涌发,不断想出计谋。这一节脱漏较


多,大意是迅速思考计谋,以及计谋的各种类型,和圣人运用计谋的方法。

 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


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


,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


,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运用计谋要像转动圆的事物,就像是效法猛兽的动作。转动圆的事物,迅速


不断想出各种计谋。计谋无穷无尽,要有圣人的心志,才可以探究不可测度


的计谋。把不可测度的计谋与心志相结合,使之处于原始而混沌的统一状态


,运用权变的办法评论万物,讲述无穷之理。智慧和计谋,各有自己的形象


,或圆融或方正、或隐藏或公开、或吉祥或凶险、按照事类各有不同。所以


,圣人用这个办法,利用转圆的办法使计谋和自然相符合。体现自然法则的


圣人,行动的开始,就符合自然之道,以观察神妙的领域。


〖查看详细〗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


,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


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天地没有尽头,人世的计谋也无穷无尽,各有种类归属。圣人见到计谋,预


先知道是吉是凶,是成是败。使用转圆的办法,或者转到吉的一面,或者转


到凶的一面。圣人看问题遵循道术,预先知道存亡的关键,不断想出计谋,


但只用一个就成功。那些内容灵活的计谋,可以适应各种情况。那些内容固


定的计谋,可以恰当处理具体事务。计谋实施后,可以相互转化,检验成败


。通过计谋与人交往,可以弄清是进还是退。看清事物症结所在,进而把握


问题的关键,找到游说他人的办法。


〖查看详细〗


损兑


 损兑法灵蓍 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


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


。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


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变换言辞进行游说,要效法灵蓍的变化自如和自圆其说。处理危险的事,要


使用损兑法,适当变换言辞。事物的成败有其偶然性。因此,对于事物的细


微之处不可不察。所以,圣人用垂拱而治的方式接待有德之人,考察他们的


言辞,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取得一致。说话太直,就会被探知实情。适当减少


言辞,就能顺利采取行动。变换言辞,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圣人便不发表


意见。因此,智者不说失去人心的话。言辞不烦琐,内心才不空虚。志向不


乱,才不会误入歧途。


〖查看详细〗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


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


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

遇到较难的事情,然后进行谋划,依据自然法则,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


方圆通灵活的方法不停止,我就用坚定固守的方法来对待,这就是大功。不


管增加或是减少,都要运用一定的说辞。采用分威和散势的方法,察看事物


的隐微征兆,并作出最后的决定。所以,善于使用损兑法的人,处理事情就


像在千仞高的堤上掘开洪水,在万仞高的溪谷中转动圆石一样。


〖查看详细〗


------------------------------------------


持枢


【原文】

持枢①,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②也。不可干而逆之③,逆之


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④,亦复不可干而逆之,


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

①持枢:掌管事物的关键。持,掌管、执掌。枢,关键,枢纽。

②天之正:天地运作的正道。正,常例,准则。陶弘景注:“言春夏秋冬,


四时运行,不为而自然也。不为而自然,所以为正也。”

③不可干而逆之:不可冒犯而违逆。干,触犯。陶弘景注:“言理所必有,


物之自然者,静而顺之,则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若乃干其时令,逆其气候


,成者犹败,况未成者?元亮曰含气之类,顺之必悦逆之必怒,况天为万物


之尊而逆之。”

④生、养、成、藏:保护民力,不过度使用。生,万物萌长,喻百姓富庶。


养,养育。成,教化养成。藏,保藏。陶弘景注:“言人君法天以运动,故


曰亦有天枢。然其生养成藏,天道之行也。人事之正,亦复不别耳。”


【题解】

“枢者,居中以运外,处近而制远,主于转动者也。故天之北辰,谓之天枢


;门之运转者,谓之户枢。然则持枢者,动运之柄,以制物也。”天地自然


,为四时万物之枢纽,不可违背。四季更替,万物从萌生、成长,到收获、


收藏,这是自然之道。如果强行违背,虽有一时的成功,但终会失败。

本篇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天道如此,人道亦是如此。君主治理


天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生教化民众,才是为政之道。另一方面,君主


奉天承运,乃万民之枢纽,不可违逆。所以,这里有鼓吹天命观,宣传“君


为臣纲”封建道德的嫌疑。


【译文】

持枢,即掌握事物发展的关键,自然万物都是春季出生、夏季成长、秋季收


获、冬季储藏,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可触犯违背。如果违背这一准则,


即使暂时取得成功,最终也会失败。君主奉天承运,代表天地治理臣民,犹


如天地的枢纽,规定百姓生长,养育,成长,收藏的准则,同样不能触犯甚


至违背。如果违背这一准则,虽然能强盛一时,最终也会衰弱。这是天道,


是君主治国的总纲。

中经


打印本页

《中经》所论述的是制人心法。道藏本题解:“谓由中以经外,发于心,本


以弥缝于物者也,故曰中经。”战国时的谋辩之士通过内心活动,阐发出应


对外界事物的谋略,用以调解人事,对付敌手、弥补不足。这实际上是纵横


家处世决事的心法。“制人而不被人所制”,这是本篇的思想主旨,并列举


了七种制人秘诀,指出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考察对方、利用对方和控制对方的


方法。现在看来,这些道理略显短浅,有其不足之处,但从“制人者握权,


制于人者失命”这一句警语看来,震撼人心,反映了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


冷峻无情。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


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


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


,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


义。

《中经》所论述的是,在对方穷困时施以援助的人,大多能言善辩、道德高


尚。拯救那些被拘捕而身陷囹圄的人,那些人就不会忘记恩情。能言善辩的


人,乐善好施,广行恩惠。广行恩惠的人,应该依道而行。救助处于困境、


地位低贱的人,可以使他们听从自己使唤。有才能的人在世道动乱时,或者


幸免于兵患,或者能言善辩,但终究被小人谗言所害。或者冲破道德约束称


雄一方,或者犯罪而被拘禁起来,或者心怀忧伤只能独善其身,或者在困境


之中始终保持自立。 所以,那些能言厚德的人控制对方,而不被人控制;控


制对方的人掌握权势,被控制的人稍不留心,就会失去性命。因此,由中经


之道产生的制人方法是: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


,却语,摄心,守义。《本经》部分讲的是各种道术,它的权变要点都记于


《持枢》《中经》两部分。


〖查看详细〗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


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


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这一方法是,那些狡猾伪诈的人,可以从他们的身


影声音以及形体容貌来辨识。那些有品德的君子,他们眼里不看违背礼节的


事,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说话必定引用《诗经》和《尚书》里的句子,从


不为非作歹,用道德作为行事的标准,容貌端庄神色温和,对这些人是不可


以通过外表来辨识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隐藏实情,悄然离去。


〖查看详细〗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


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


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


者也。

“闻声和音”这一方法,说的是如果人们意气不投,双方就不能沟通感情。


所以商和角两种声音不和,徽和羽不般配。能主导商、角、徽、羽四种声音


的,就只有宫了,所以声音不和就不能感染听众,声音若是散乱、伤人、丑


恶、有危害,那么声调听起来一定逆耳。就算这些行为良好和声名盛大,也


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这是意气不投、音律不和的缘故。


〖查看详细〗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


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


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


大,则皆可胁而并。

“解仇斗郄”的方法是消除那些微不足道的仇隙,使强者相互争斗;“斗郄


”就是使强者相互争斗。强者已经相互争斗,就要称颂胜利的一方,拔高胜


者的功劳,盛赞他的气势。对于弱者,就要为他的失败哀伤,为他的力量卑


微,名声受损,祖宗受辱而表示痛心。所以,胜利的一方就会宣扬自己的功


劳和气势,一味进取不知退让。弱者听说对方哀怜他的失败,看见他的伤痛


,就会加倍增强自己的势力,和对方殊死搏斗。这样,强者的力量不会过于


强大,防御也不强大,那就“我”就可以从中取利,胁迫双方,将其吞并。


〖查看详细〗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


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却语者,察


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因


以怀惧,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


人。

“缀去”的方法是,对那些离去的人,用套近乎的言语联络,使他们不忘自


己,旧情仍存。对于忠贞信义的人,要称颂他们的行为,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说他们将来可以大有作为,也可以回来和自己共事,对方领会意思必然满


怀期望和喜悦。要借鉴他人的经验,检验自己的经历,表达依依不舍的心意


,和要走的人联络感情。那么,此人虽已离去,必定把“我”的情谊铭记于


心。 “却语”的方法是,伺机观察对方的短处。所以,人话多了必然会有过


失,要议论他的失误并加以验证。要用那些触犯禁令的言谈来吓唬他,使他


畏惧。然后,真诚地安抚他恐惧的心向他表明自己没有恶意,让他安心,收


起话语为其保密并离开。还要叮嘱他不要再把这些过失暴露给有见识的人。


〖查看详细〗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诚


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


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


后会。

“摄心”的方法是,见到好学而技艺高超的人,就四处宣扬他的名声;他的


才能一旦得到证明,就真心惊叹他的名声,这样对方就会在心里和自己拉近


关系。把他的成就显示给众人,用过去的经验证明他的成就,并表示自己真


心为他高兴。碰到贪酒好色的人,要想办法打动他,用音乐感动他,说明沉


湎酒色必然会加速灭亡,表达人生苦短的忧愁。这样他会因为学到了技艺和


音乐而欢喜,同时也因戒绝酒色而延长生命,最终明白自己对他的心意,并


相约后会有期。


〖查看详细〗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


系由而随之。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


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


也。

“守义”的方法是,与人交往要坚守仁义,并且用仁义来打动对方的内心,


使其心意相通。既然是探知对方内心,就应该明白对方的心意所在。通过仁


义之道,从外在到内里控制他的内心,由此就能无往而不胜,使其跟随。所


以,小人和对方勾结,用旁门左道就会败坏国家,夺取政权。不是贤明智慧


的人,不可能用道义来保家卫国。圣人崇尚道义的精微玄妙,确实是因为“


道”可以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谷子》 最神秘的谋略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十三篇 白话译文
鬼谷子78句真言,句句透出人生大智慧
《鬼谷子》最神秘的谋略之一
《鬼谷子》(鬼谷子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