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丨老东大街记(上)

从我记事起,东大街被认为是最繁华的去处了。逛大街也是东大街最爱,因为那里有最大的商场、食品店,最好的饭馆子,还有游乐场、电影院、戏院、杂耍摊子。那时西安人逛东大街像上海人逛南京路,分外要捯置一番。女人家必须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不然仿佛愧对了大街,也愧对了自己。

我还记得,上小学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穿了母亲缝的新校服,用水打湿了头发,梳了个一边倒头,就跑到平安市场听说书了。那时的说书还可以说帝王将相,三国水浒,封神七侠。我听过的是说岳,以后是说唐。说书场地是一个茶社,买茶,也卖瓜子,差不多就是戏园子一样。场地的房屋四处漏风,前排有几张桌子,后面就是长条凳。晚来的你就蹴着,或者靠墙立住。场内不明,可以吸烟,乌烟瘴气,烘托的更有气氛了。台子上说书人是个中年人,一身说相声的打扮,桌子上一把泥茶壶,一把黑团扇,开开合合的。说到要紧处,唾沫星子飞溅,而且必用扇子敲打桌子面,说窈窕淑女时须臾就用扇子遮掩了半张黑脸,咿呀呀的声调娓娓动听,引起阵阵呼啸,满堂彩。

我从说书场出来天就擦黑了。钟楼电影院的霓虹灯已经闪亮了,大海报上的明星光彩夺目,碰见电影进场,门口有黄牛党的碰头私语,小商贩的吆喝,旁边糖炒栗子热气腾腾……

那一刻,我突然盼自己快些长大。

五十年代的东大街有了明亮的路灯。不要小看路灯这玩意,许多街巷是没有的,就是有的,也是昏昏暗暗的,电灯不明,马路不平。是旧西安的写照。张恨水写西安小说《小西天》,有描写民国的东大街,说三十年代还是汽油灯,已经很不错了,在钟楼四周围明晃晃的,在乡下人眼中已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东大街最靠近钟楼的是一家大食品店,名字也是钟楼招牌。小时候每次进去只那里面的香味就让我陶醉。印象最深的是糖果,摆在大店的中央,四周都是人流攒动,熙熙攘攘的。我不会上前的,因为没钱。我只逛一逛,因为逛是不需要花钱的。不过有一次过年获得了压岁钱,就买了一种薄荷糖豆,含在嘴里,凉而麻酥。再大了,我依然对食品店有好感,它每次都会调动我对生活的憧憬,味觉饮食也会引起精神的。那年月,人生莫大于吃食。

在大街口上,令我印象深的就是钟楼邮电局。五十年代新盖了邮电大楼,原先古色古香的营业厅成为了书报邮票店。小小的一张邮票在那时也会成为一种运动。集邮是许多中国人的爱好,它不仅仅是交易,而且是文化是人的层次。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集邮了,在文革失学那段日子,集邮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爱好,而是大发时光。通过黑市交换邮票,我已经有了赚钱的商品价值了。集邮交易是不被允许的,警察常常会突然袭击的。我们都是背着一黄色挎包,有的上面印着毛主席木刻像,有的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字,再别一枚毛主席像章。包的里面放着集邮册。交易是互通有无,也有交朋友的。不过,我那时没这样的觉悟,纯粹是无聊至极,想弄几个零花钱。警察一来,马上有人会报信,大人们就作鸟兽散,不是躲进新华书店,就是过跑马路,去了解放商场内。

西安的解放市场,在民国就是个极热闹的地儿。这地原是一座庙宇,鼎鼎大名开元寺。历代被毁又陆续重建,不仅香火不断,也是西安人欢喜的地方。早的不提,民国以后开元寺彻底败落,四周开门做了花柳营生,接踵而来是三教九流汇聚了。民国政府封窑子,然后兴起的是说唱戏曲。豫剧名家常香玉就是从此起步,唱红大江南北。以后这里已是有春光剧场,评剧团、越剧、曲艺社等等。街头玩杂耍卖大力丸的,也都云集此地。

小时候这里就是娱乐的天堂,星期天如果得空就上这里来逛了。市场的后面更热闹。我记得修锁修雨伞修锅碗瓢盆,面面俱到。

人多了,小偷就最旺盛,西安人叫“提皮子的”“掏包的”,你是防不胜防。我姨住小寨,星期天来逛,最爱被贼娃子光顾。她被偷了几回,怕了,就把钱放在包里的饭盒里,想双保险。最终还是失窃了。回家以后我母亲说:以后甭上钟楼去咧,你这是喂人家小偷去的。

这里一向热闹,自然就有不少饭馆子。最出名的当属“大华饭店”。民国的老店,经营淮扬菜肴,有邵力子的题匾。我工作后腰包有了钱,总爱上这来搓一顿。这里门脸虽不大,长长的店堂,菜肴却颇具特色,糖醋排骨、四喜丸子,还有松鼠桂鱼。鱼用黄河鲤鱼,刀斜犁数下,过油炸,吃起香酥脆。

改革开放这家店不知怎么反而败了,成了小吃总汇,不过仍然顾客盈门。这有最闻名的虾仁大包子,好吃便宜。逛街的人饿了都去吃,生意自然火。

南方菜还有一家,在解放商场的东厢的骡马市上,叫东亚饭店。这里典型的上海风味,大厨也是上海请的,就连服务员也是一口阿拉话。店里的桌椅很特别,大靠背椅子,像火车上的双人椅子。又很适合成双成对的人来吃饭,情侣打个嘣也不会被察觉的。缠缠绵绵的,也方便。我一个同学最爱来,带着女友。他是吃货,知道这里有特色的,每次来就点三黄鸡、雪里红烧黄鱼、年糕什么的。下酒菜点一种南方腌制的小螺狮,咸的要命,下酒却很好。酒当然是黄酒,大碗上。不过瘾了,喝洋河大曲。他经常来,和大厨厮混得滚瓜熟,嫣然是地道上海人似的,其实他是陕北米脂人氏。他是那种为吃死都不怕的吃货,以后得了糖尿病,又好好忌口,六十岁就死在嘴上了。

骡马市这条街,过去是牲口集市,民国成为“人市”,不是贩卖人口,是贩卖苦力的。街口是人民服装店,一般买服装都选这里。八十年代开了服装一条街,如今还是红红火火。但没有那时的气氛。附近商店一时布料也很兴旺,因为这里有一家著名的布店长发祥。民国是一家河南商人开的。掌柜的女儿是我中学的班主任。长发祥招牌响亮,老西安人都知道,如果扯布做衣裳,必来长发祥。这里一来货色好,不短尺少寸,店员只要顾客报出裁衣尺码,无论中式西服,人家都会给你准确计算出买多少布料,不浪费一点点。我母亲喜欢上这里等买布头,不仅折价,布头是不要布票的。

九十年代全民经商,国营的商店受到冲击,布店也被营业员分头承包。机灵的人就去沿海进货,品种多价格优惠,颇为抢手。我有一同学,是男的,单位不景气,也来卖布。这让我想起一出《卖布头》的戏。他不觉得不好意思,我们见他总是一脸的乐呵,夹裹在女人堆中,扯嗓子吆喝。他人又极帅,女客颇喜欢,同行女人更喜欢。不久就招蜂引蝶了。中午休息,他就带一群女子去对面的野玫瑰餐厅吃饭,每次单都是他买,人却很享受,弄得跟贾宝玉似的。

那家店是卖四川菜,麻辣麻辣的,合乎陕西人喜辣又重口味的饮食习惯。所以每天人山人海,位子也得等。他又发现柳巷开了一家小宁波菜馆,专营沪菜,聚餐挪在那间馆子。老板对自己的生意颇上心,人缘又好,逢人夸海口自己的是西安城最正宗上海菜。这家馆子开在一座旧楼上。楼梯极为窄卡,走上去吱吱巍巍的。老板依然笑脸相迎,说话洪亮,地道的一口秦腔。他的店爱放旧上海的老歌。最多是周旋的。店楼是二层的,窗户开在街面上,路人走过,以为是民国。

不错,民国的柳巷的巷子长长的,晚上灯红酒绿,常有野鸡出没。以后我们很喜欢这地,喝酒要醉,就得来这才有情趣。新世纪,馆子迁到了二环东,我们还去。那老板也苍老了,也是患糖尿病,瘦弱了,还在店里支应。

案板街口不久开了一家唐城大厦,很是热闹了一阵西安城。同时带动了周围的烤鸭店。烤鸭这玩意名气很响,吃起来也真香,西安城独此一家。我记得第一次摆宴给母亲过寿就是来烤鸭店提了一只烤鸭回去,一只十元,在当时还是很贵的。再几年母亲做寿,全家直接来馆子。后来西安有了几家烤鸭店,这里还是红火。好像西安百姓忒爱烤鸭这一口。也许是划来,也许吃惯了。

那时晚上,案板街口的夜市非常红火,在当时也是一景观。当时还有散啤,西安汉斯才合营,德国啤酒很卖好。特别夏天的之夜,熙熙攘攘。

案板街是老街,民国是易俗社的地盘,很少有人知道有一阵演戏就在露场子,晚上中午都有唱。古老的社戏。以后修建了剧场,号称“世界艺坛三大剧社之一”。鲁迅不很喜欢旧戏,来西安却欣赏了秦腔,还题名“古调独弹”。

我文革在这里“请”过毛主席像章,出售的红卫兵气汹汹的,问每个人的家庭成分,我就大声说是贫农,心里却虚慌慌的。其实我不是。我那天一连排了三次队,请了三枚毛主席,心里乐淘淘的。所以乐是偷做了三次红五类。

长发祥旁边,到了八十年代开了一家阳光歌厅,属于西安城有规模的第一家。开店的是商洛来的个体户,人精明,年轻有为。以后不断扩展,成为类似夜总会的。我因商务进去过,很是吃了一惊,一流的设备,音乐极好,有摇滚乐队,有酒吧,唱歌陪酒有小姐。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来。不知怎么后来就垮了,许怕是因为兴起群众卡拉ok,竞争激烈吧。也有人说是被几次扫黄打击,一蹶不振了。

东大街这一带最繁华,靠近钟楼,是很商业的布局。文化活动也有,新华书店,有外文的,还有儿童的。照相馆有东亚,理发有大上海。我年青爱好时就上大上海理个发,要排很长的队。那时刚兴烫发,女人们趋之若鹜。从店里出来的女人像是换了个似的,不自觉的摸摸头,身子一阵扭捏。

附近还有一寄卖行,是西安最大的,很有行市。人们拮据就来典当,宽裕了就赎回。一般很少有回头赎的。旧货对平常百姓是划算的。我记得六几年,自然灾害过去了,日子稳了,家里开始买四大件了,我家的收音机是在这家寄卖行淘的,自行车也是,缝纫机也是。还有一个铜火锅,好像只掏了二元钱。

过来是西北眼镜行。我虽不是近视眼,但却喜欢进去逛一逛,因为店铺够大,每个柜台上放一盏有罩子的煤油灯。我大了,想装酷,在此买了一副墨镜。

长发祥过来向东走,还有清雅斋,楼上楼下。我印象最深佳肴有烧羊蹄,牛丸子,清油腐竹,大烩菜,等等。出门旁边澡堂子,也得上楼。西邻还有老字号中华甜食店。我常去对过西北电影院看夜场电影,散场出来,就吃这里的元宵、八宝粥。每年元宵节,一早排大队来买元宵。

路北有五一饭店,有名厨掌勺。时兴新菜肴,还承包婚宴。七十年代,我姐姐结婚,姐夫手头紧,给我手里塞了一百元,红着脸说你给咱办吧。他认为我西安人熟。我拿着这些钱去托熟人,摆了四桌,八凉十热,鸡鸭鱼肉,还有海鲜。

再东头有西安饭庄,就在菊花园紧隔壁。这家店是西安城最阔绰的饭店,出名的是葫芦鸡,奶锅子鱼等等十大名菜。过去还是三进院子,古色古香。七十年代周恩来来陕,忆起在西安事变时吃过西安饭庄,所以嘱托要发扬光大,盖起了高楼。这家馆子有悠久历史积淀,能说出许多逸闻轶事。

八十年代初,我结婚宴请,每桌四十元,也得找人。那时无论什么都喜欢找熟人,这也是一种买卖文化。因为物质不丰富,紧缺造成的。还有习惯,怕被坑。

东北街上的还有老孙家泡馍。如今成为城市名片了。文革时,老孙家还在柏树林口。我一次去吃,遇了一位上海中年男人,是来出差的。听说西安羊肉泡馍出名,就慕名前来。要了坨坨馍,掂着碗无从下手,问服务员如何泡,服务员一笑说放在碗里。那人就把馍放在碗里,然后送给厨房,端出来居然是整块的坨坨馍,让客人实在匪夷所思,一脸惆怅。文革时的人服务粗心,闹出这样的笑话。(图片据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记:西安4(南大街 钟楼东大街)
西安钟楼观四面八方
祖国好风光——西安钟楼
每个西安人都要吃一次的陕菜馆子 央视主持人 舌尖美食家倾力推荐
外国人拍摄的1986年西安老照片:想不到那时候的西安是这样子
再游西安钟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