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关一中 冯刘萍 || ​品《我与地坛 》,悟百味人生

史铁生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在最狂妄的年纪承受着终生残疾这一人生巨痛。残疾后的他,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沉浸在生命的轮回中,他不断拷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在无数次拷问中,他终于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活出了一个虽历经痛苦,但内心却越来越丰富的自己。

史铁生身患残疾15年后,写了散文集《我与地坛》。翻开这本书,品读着史铁生残疾前后的生活及心路历程,感受着他的成长与蜕变,解读着生命哲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作者对生死、欲望以及宿命等问题的思考。

地坛坐落在北京,对于地坛,史铁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这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我。每每人生最低谷时,他时常推着轮椅往那座院子跑,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他感受着地坛中一草一木的味道。自然界的熏染,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地坛改变了他,让他从那个自暴自弃的孩子,渐渐变得坦然接受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地坛为他开启了另一道命运之门,在这里他探寻灵魂,独自思考,让人们看到了他令人动容的人生哲学。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淡品《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于生死、欲望、以及命运的看法。

一、死是迟早要来的,这是一个必经之路。而生,最重要的是要怎么活?

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三年后他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他回到了北京治疗。那一年他刚过完20岁生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最狂妄的年纪,接受了巨大的打击,终身只能靠轮椅行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刚满20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他脾气变得很差,甚至有点自暴自弃。即使面对疼爱他的母亲,也无法做到内心平和。他唯一的去处就是地坛,为了能逃避现实带给他的疼痛,他没日没夜的往那跑。

地坛给了他一片宁静,在那里他可以安静地呆上一整天,不管是看书还是思考,那里是再好不过的。细想想,上帝还是蛮垂怜他的,虽然失去了双腿,却找到了一个心灵休憩的好去处。

在地坛的日子很孤独,但也正是这份孤独与宁静拯救了他,从患上残疾的那刻起,他就渴望死,无数次在那思考生死对他的意义。

他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便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贝纳文特说,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对于史铁生来说,超越就是从认同与接受转变为豁达。就像他在地坛感受自然界万物更替一样,他同样感受到了生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再畏惧死,生死从此变成了一道必经之路。接下来,他探寻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

二、活的代名词 “欲望”

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他认为:可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儿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这即是他开始探寻如何活的开始,又是他寻找欲望的开始。

而他喜欢上了写作,这也是他欲望之门开启的开始。那时他学写作,一开始的想法除了觉得作家是一个比较高尚的职业外,更多的是想为母亲而写。

在史铁生残疾后的最初几年,他与母亲的关系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因为难以接受现实的打击,他经常一个人往地坛跑,从未顾虑过母亲是否会担心。直到母亲猝然离世,他才有余暇设想:他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日子,母亲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当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他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撞开一条路的时候,怎么突然熬不住了?

后来他坐在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他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时,纷纭的往事一下涌上心头,此刻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多年后他意识到: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这找到她的儿子,母亲得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时他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他的车辙,有过他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后来他像中了魔一样,遇到哪件事都可以写点什么。因为写作,他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把对生命的理解,对亲情的理解,把对万物的理解融进写作中,这让他开始通过这种欲望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正是有这些痛苦的经历,他的作品才充满了浓烈的情感,他得以直面内心最深的苦痛,向死而生。

有人说,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蓝天;看淡了,谁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对于史铁生更是如此!斯蒂芬·茨威格在《滑铁卢的一分钟》中说,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史铁生的一生是勇敢的,他从当初那个怯弱的年纪一路走来,一次次挣扎,一次次拷问,让他挺过来了。那段与生死相抗衡的日子,正是他接受命运挑战,勇敢做自己的生命历程。

三、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好与坏都得承受。这就是命运!

散文的第五部分写了一位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天生弱智,不幸的命运获得了作者特别的怜悯。兄妹情谊让作者看到了人性温暖,也让作者怀疑上帝的居心。同病相怜让作者重新产生对于苦难和差别的哲理思考。一方面,“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差别永远存在;对于命运“只好听凭偶然”,总要有人去承担苦难!消灭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另一方面,苦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可以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去获得智慧和悟性:作者认为,正因为丑女的存在,才造就了美人;正因为有愚人,才衬托出智者的聪慧;正因为有懦夫,才显出英雄的伟大;正因为有众生,才凸显佛祖的功德无量。

在这里,史铁生并没有以宿命论去看待人生的不公,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冷静从容地理解苦难。他对于差别的承认,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永恒追求。

莫言曾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我深以为然,每每生活中遇到坎坷,我都会温故他,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一路踏歌而行。

作者简介:冯刘萍,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城关一中英语老师。闲暇时喜欢读书,写作,旅行,运动,做美食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史铁生《我与地坛》: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此一篇立着
郭凯 | 《我与地坛》——“可是太阳,每时每刻也都是旭日也都是夕阳”
“活的透彻,死得明白”——史铁生看透生死
史铁生《我与地坛》:看似在书写磨难,其实在怀念母亲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生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