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公冶长第五》解读提纲(2011年11月14日)
华师大国关院2011级硕士 曾乔圆

概述: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黄秀文主编《中国年谱辞典》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行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此处有道无道,应指国家治乱安危(立波按:说得太轻了。不止治乱安危也)而言。
子:古时男女皆称子。
南容:即南宫适,鲁大夫孟懿子之兄。
不废:言必见用。因南宫适谨言慎行,故能见用于治朝,免祸于乱世也。参见《先进第十一》: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一日三复白圭,盖深有意于谨言也,则必能谨其行矣。
【启示】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仅以其人之德行。故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

5.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此章重点在于“器”。朱子解,器者,有用之成材。而材有多种,孔子以子贡为贵重华美之器,此为实言於(当写作“与”或“欤”)?待求师友高见。另,《为政第二》中子曰:“君子不器。”这里,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与“有用之成材”意思相仿。
前一章中孔子赞子贱为君子,此处称子贡为器,然则器必有别于君子。我以为君子乃全人,能成他人之标杆;而器,仅为材,供人使用,且仅为人用时方能实现其价值,价值高低视其贵贱而异,否则一摆设而已。

5.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道不行:我认为此处之“道”应指“圣人之道”。《八佾第三》中仪封人感叹“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两处“道”应意同。
乘桴浮于海:孔子伤道不行,言欲乘桴浮海。《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章浮海,亦指去九夷。【注:《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来九夷泛指少数民族。】孔子自叹不能行道于中国,犹当行之于蛮夷,故浮海绝非高蹈出尘、绝俗辞世之意。

从我者其由与:海上风波险恶,岂可乘桴长游,孔子之言,盖深叹其道之不行,即所谓欲济无舟楫。子路有勇,故谓其能从己。
好勇过我:个人认为应解为“好勇过義”。孔之至圣之人,其勇不见得少于子路,而孔子亦无须自贬其勇不如子路(立波按:此条动议甚佳!)。

无所取材:此处“材”有三解。
其一,朱子解为“裁”,则此句解为夫子赞子路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疑点:“取”字如何解?)。若同时把“好勇过我”解为“好勇过義”,那此章下半部分就可认为纯粹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其二,杨伯峻视“材”同“哉”,孔子感慨子路之勇于无助于孔子行道。
其三,钱穆解为“为桴之竹木”,孔子感叹虽有子路之勇,但无所取竹木以为桴,浮海只成空言尔。个人认为此解过于牵强。
按照本篇以评论人物为主题看,个人倾向于前两种解释。

5.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孔门高第,后世尊为复圣。家极贫,好学不倦,与孔子情如父子。德才俱优,能传孔子之道。曾子曾从其学。鲁哀公十二年,颜回卒。子哭之恸。(黄秀文《中国年谱辞典》)
闻一以知十:十,数之终;颜回闻其一节,能推其全体,乃上智之资也。
闻一以知二:二者一之对。子贡闻此,能推此及彼,中等以上之资。
吾与女弗如也:“与”有两解。
其一,朱子解为动词“许”,孔子赞子贡能自谓弗如,许其有自知之明。
其二,钱穆解为虚词“和”,孔子感叹自己和子路都比不上颜回,全然烘托出颜回天资之高,无人能及。
个人倾向于第二解,孔子两叹“弗如也”,第二个“弗如”应该有递进之意味。而天资乃先天得之,难免有高低,孔子自叹天资不如颜回亦无不在理。

5.10 子曰:“吾未见刚者。”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此句难点在“刚”“欲”,刚与欲关系如何?
刚:朱子解为坚强不屈,我理解为意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
欲:朱子解为“多嗜欲”,多欲则无刚。这里“多”的程度又该如何把握呢?如果解为“有欲望”即“内心以为有所不足”,那有什么样的“欲”才算不刚呢?
【延伸:欲,贪欲也。――《说文》。
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
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三国魏·刘劭《人物志》】
时人以为申枨乃“刚者”,而夫子认为其“欲”所以不能为刚者,盖孔子之见独特于时人。然孔子所谓“刚”于“欲”关系何在?待求各位师友高见。

5.11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诸我:以非义加于我。
无加诸人:有两解。其一,理解为“勿施于人”,禁止之辞,自己主观行动上不以非义加于他人;其二,“无加诸人”,无则自然不待用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会给他人带来非义的客观影响。
非尔所及也:此句亦有两解。(根据钱穆《论语新解》,121页;也加入了我个人的想法)
其一,不加非义于人,此或能及;不欲人加非义于我,则不能及,重在承上半句。
其二,人施非义于己而不愿,己亦勿施非义于人(所谓“恕”),子贡未必能及;或,人施非义于己而不愿,己亦无加非义于人(所谓“仁”),孔子谓子贡不能及。重在承下半句。
第一解侧重孔子对世人常“加非义于人”的感叹,第二解侧重孔子对子贡修养不高的评价,有勉励其加强修养之意。个人认为两种解释都通。

5.12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本章难点在于“性”与“天道”。
孔子言性,《论语》唯一见。(钱穆《论语新解》,第122页)
文章:朱子解“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是宽泛意义的“文章”,而不单指狭义的写在纸上的文篇。夫子之文章,可见其人听其言阅其书而得也。
性:人所受之天理。天道:天理自然之本体。二者在夫子身上是一理也,夫子罕言,故学者有不得而闻也。个人以为,夫子不言性与天道,或其关乎重大,言之有恐招来性命之忧;或谓世上无人能及其修养之高,难以体会性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即使言之亦无人能懂,故而不言。
【启示:孔子之教,本于人心以达天道,然学者常欲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而孔子终不深言及此。故门人怀有隐之疑,子贡发不可得闻之叹。(钱穆《论语新解》,第122页)】

5.16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此处有两解。

其一,久而人敬晏子,是晏子“善与人交”的效果,晏子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所以别人能长时间的敬重他;
其二,久而晏子仍敬人,是对晏子“善与人交”的解释,之所以称晏子擅于与人交往,是因为他能长期对人保持敬重。
个人倾向于第二解(立波按:两说都可通),孔子之言晏子不单为颂之,更在于启发和勉励所有学道者。

5.17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此章讨论迷信与“知”、或僭位与“知”的关系。
蔡:大龟名,古人以龟卜问吉凶。相传南方蔡地出善龟。
山节藻梲:刻山于柱头斗拱,画藻于梁上短柱。
钱穆认为,山节藻梲是古代天子装饰太庙的排场,臧文仲以大夫之位而享天子之待,有僭位之嫌,故孔子谓其“不知”。
朱子解为臧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故孔子谓其“不知”。这里侧重为政者过于迷信鬼神而忽略百姓生计,不可谓“知”。
个人倾向于朱子的解释。若按钱穆的解释,则此章应归为《八佾》篇为宜。

5.2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此章论知与愚的关系,难点在于愚的理解。
按《春秋》,宁武子仕于卫文公与成公。文公时国定民安,则武子辅政有方,故谓知,而能及武子之知者不在少也;成公时,卫受迫而失国,而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故人以其为愚,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愿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参照此篇第一章孔子对南容的评价“邦无道,免於邢戮”,则此处宁武子之愚应不为真愚,当为“大知”。

5.21 子在陈上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与此篇第六章“乘桴浮于海”共同品味孔子对道不行感慨之深意。
狂简:一解,狂,志大;简,疏略。有大志但才学疏浅。二解,进取有大志。个人偏向于第二解,倘若他们果真才学疏浅,不太可能“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关于此句的主语,有两解,一谓吾党之小子不知自裁(钱穆解),一谓孔子不知所以裁之(杨伯峻解)。根据斐然成章一句,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孔子门人们能斐然成章,高于常人,且胸有大志,而别处少有此类青年(我认为青年方有此魄力,孔子谓可教者应以青年居多),故孔子思归鲁,以教可塑之才。

5.22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此章难点在于“怨”字。
伯夷、叔齐:《史记》卷六十一《伯夷传》有载,其父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让位,后被迫逃到周文王处。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两人拦住车马劝阻,不听。周朝一统天下后,二人以食周栗为耻,遂饿死于首阳山。
不念旧恶:有两解,一说他人原有的恶习,改过后不再念及;一说,恶为怨,旧恶即夙怨,不计旧仇。前解“恶”浅,虽常人也能做到“不念旧恶”,故不采此解。后解“恶”深,非常人所能达到“不念旧怨”,故采此说法。
怨:或伯夷、叔齐自怨,或人怨伯夷、叔齐。《论语》另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故个人倾向于伯夷叔齐自怨少(立波按:两说能否通融?)。孔子以此教其弟子应使心清明无滞碍(钱穆语),方能既无欲又无怨。

5.24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恭:此二字有两解。一说,足,过义。以为未足,添而足之,实已过分;一说,巧言,以言语悦人,令色,以颜色容貌悦人,足恭,两足行动山悦人(立波疑)。《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今从后说。(钱穆《论语新解》第134页。)
这里“匿怨而友其人”可以理解为“不直”(立波按:说得好!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表现,可与前章微生高“乞诸其邻而与之”一同体味。

5.25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此章见孔门师弟子所志所愿,亦即孔门之所日常讲求而学。
轻:钱穆与杨伯峻皆以为误多字(立波按:不确,应为“衍字”),个人同此说。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如解为“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更能体现子路之心宽志高。
愿无伐善,无施劳:一解,颜回望达到不夸己之能,不彰己之功之境界。二解,善存于心,劳苦之事亦无加于人。个人倾向于二解,颜子之志,不仅于成己,又求能及物(钱穆语)。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一说: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朱子)此可见孔子之志在于关怀天下,使老少皆乐,使仁遍于万民之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穆: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一起学《论语》18.6 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日课 | 《论语·公冶长》7
《论语》和《庄子》中的颜回与子贡
人很难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论语》学习123-124
从今天起,读《论语》,学慈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