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错了?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延迟满足 来自大J小D 10:15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重要关键。我之前写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其实还有第二个“棉花糖实验”,发现了第一个实验所忽略的,决定孩子自控力的真正关键所在,戳->棉花糖实验的真相|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了,这个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但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的确会遇到很多让我们左右为难的选择:孩子要某个玩具,要吃某样东西,还有很多其他要求,马上满足会不会让他缺乏自控力,但不满足会不会产生匮乏感?这个平衡在哪里?



延迟满足的掌控权应该在孩子


我个人很不喜欢“延迟满足”这个说法,根据它的字面意思,这是我们人为给孩子创造的,但这件事本身却是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我能不能马上吃到食物?我能不能马上拥有这个玩具?


换位思考,对于一件对“我”产生影响的事件,却被外人横加干预,这样的刻意训练下产生的所谓自控力也是假的。这一点不难理解,看看生活中多少人,父母在场特别乖,父母上班去了,就拼命玩游戏机、吃巧克力,这些所谓让父母“延迟满足”的东西。


可见,如果这件事不是孩子心甘情愿选择进行延迟的,那么看似自控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在增加孩子的匮乏感,被堵的欲望,只要时机合适,就会报复性反弹。



吸引力决定了自控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爱吃肉,相对不爱吃蔬菜,延迟满足蔬菜供应,你比较容易能忍,但是换成肉就不行了。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就能看出,相同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的吸引力程度是不同的,而这也会决定了他们延迟满足的配合度。


那孩子是怎么形成对于某个事物的吸引力认知的呢?通常来说有两方面,一个就是我们人为地剥夺,越是不准吃糖的孩子一遇到糖就越忍不住;越是把Ipad藏起来不准玩的孩子一拿到肯定就玩的停不下来。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人为地把某类东西“优越化”,生活中见过不少父母会讲条件,“吃完这口饭,就能吃冰淇淋”;“写完这篇作业,就能玩游戏机”,看似是为了孩子好的谆谆教诲,却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认知:冰淇淋比饭更好吃;玩游戏机比写作业更有趣。


于是,我们越希望孩子有自控,但却越是使错劲,愈发让孩子沉迷。



说了那么多,大家肯定还会有疑惑,难道真的就是毫无节制地一味满足吗?肯定也不是的。相对于“延迟满足”,我个人更喜欢说,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会等待”是建立在事先沟通规则为基础的。低幼年龄的孩子都是冲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日常点滴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公共场所提醒孩子需要排队告诉他,“我们需要等待”;游乐场上要制止孩子随意抢玩具的行为,告诉他,“这是大家的,需要轮流玩,我们需要等待其他人玩好了”。


不要把自控力的培养只着眼于那些我们觉得会“害”孩子的东西和事情上,而对于孩子看似“利己”的行为就睁一眼闭一眼了。这样的标准不一,只会让孩子失去有章可循的界限,产生疑惑,反而更加不利于自控力的培养。


开始规律吃饭后,就普及全家均衡饮食的概念;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后,就设置一个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准则。这些规则是家里成员所有人都会遵守的,成人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这样的标准统一,可以让规则清明,让规则真正内化。



“学会等待”是以接纳情绪为前提的


“学会等待”是接纳孩子情绪为前提的,“嗯,你真的好喜欢这个玩具呢,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下来带回家。妈妈今天出门并没有计划给你买玩具,我们是来买菜的,所以钱带少了。我们先把饭菜买了,到时看看是不是还够钱买玩具”。


这段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我认可你内心“想要”的欲望,然后和孩子分享我们的预算规划情况。如何孩子还执意想要,而且玩具价值你也觉得是可以买给孩子的,可以化“想要”为“等待”,“你看,妈妈这次出门的确没带那么多钱,这样吧,我们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还是很想要很想要,那么我就来买下它”。


如果短期实在不想购买的,那不妨将“想要”变成更大的“期待”,“我们家里其实有好几个机器人了,但我知道这个是不一样的,我们等到宝宝下一个月生日(两周后开学),我们再来买吧”。


对于更大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把“想要”变成行为计划,“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很想要呢。你平时有储蓄计划的,我们回家看看钱够不够来买了。如果不够的话,我们看看如何从现在开始省钱(或者赚钱),来尽快买下它”。


(嗯,我知道,看到这不少朋友会说,那孩子哭怎么办啊?这个不在今天讨论范围,我写过几篇文章的,可以重温一下)




不管什么情景下,上面这些所有的沟通都没有打压孩子的欲望,而是在坚守我们原则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解决方案。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有欲望可以提出来,在合理情况下会被采纳,那么他反而就更加愿意等待。


而相反地,如果孩子每次一提欲望就被打压,那么几次以后,他就知道需要“背着”父母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另外也是最关键的,情绪永远被接纳的孩子,会和父母有很强的亲子联结,这样的孩子,即使真有一两次被拒绝,无法满足欲望,也不会伤害孩子,因为他明白,大部分情况下,自己的欲望都是被接纳和认可的。



“学会等待”没有优劣比较


“学会等待”并没有优劣比较,只是做事需要有先后顺序。“宝贝,我们现在正在在写作业,我们需要把作业做完,再去玩游戏机”;“宝宝,我们正在吃饭,吃完饭后我们需要午睡,等午睡起来,如果你还想吃冰淇淋,我们就吃一个”。


这些沟通里,并没有让孩子觉得哪个更好,而是和孩子强调了做事的条理性,每个人都需要完成手头上的事情再进行下一个项目。


说了这么多,最后反而更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把孩子当成大人,把我们真实想法和他沟通,和他们分享为什么做或者不做的思考过程。退一万步讲,立刻满足还是晚几天满足,甚至都不满足,并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每次的行为和语言都是一致的,传递给孩子都是一致的做事和待人接物的准则。那么慢慢的,孩子就能形成自己的准则。他们就能“自治”,而这才该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需要向内探寻,问问自己对于欲望的理解是什么?我们处理“想要”的准则是什么?这当中和我们期望的是否有差距?如果有,那么带着孩子共同修正,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只是希望孩子做到。


自由的人更自律,自律的人自由。


大J叨叨叨


昨天发了一篇《这一次,我需要你们的帮忙!》,里面提到了自己想做个和早产儿相关的公益项目。非常非常感谢大家,每一位帮我转发的,每一个和我留言说要加入的,还有好几位提醒我,担心一腔热情最后反而被“网络暴力”的。


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很久了,也做了一些调查,就像我文章里说的,捐钱是最不麻烦也最能获得称赞的,但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更想把这笔资金用到实处的。


我没有信仰,但却很喜欢《圣经》里说的“窄门”的概念,“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走大门并没错,但走窄门更需要勇气,我希望自己尝试一下,“尽我全力,不成不悔”。


所有昨天给我留言想尽一点点力的朋友们,等我规划好了具体项目,我会通过公号和你们说的。再次感谢,从公号的第一天到现在,昨天又一次让我非常非常确定,因为你们,我、我们可以一起做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提高孩子自控力的五个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律,几岁是关键
孩子为何总是管不住自己?
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这样被家长摧毁的
平安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